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pdf

  • 上传人:大师****2
  • 文档编号:4905953
  • 上传时间:2018-11-26
  • 格式:PDF
  • 页数:29
  • 大小:5.0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12273.3

    申请日:

    2012.06.21

    公开号:

    CN103514309A

    公开日:

    2014.01.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G06F17/50

    主分类号:

    G06F17/50

    申请人:

    北京交通大学

    发明人:

    高亮; 赵磊; 曲村; 蔡小培; 肖宏; 辛涛; 侯博文; 胡华锋; 乔神路; 王璞

    地址: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代理人:

    张文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和内力,建立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细部检算模型;根据上述检算模型,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本发明设计模型能够实现对轨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轴力进行提取;动力评估模型考虑详细的车辆与下部结构方式,利用自编程序完成轮轨接触,实现对车辆高速运行下动力指标的提取。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
    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和内力,建立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细部检算模型;
    根据上述检算模型,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
    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
    根据上述动力学评估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
    钢轨以及无砟轨道系统中的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均采用实体建模;
    扣件采用3至4根非线性弹簧进行模拟;
    上下层之间采用接触算法对节点进行耦合;
    下部基础根据路基或桥梁的实际尺寸建立模型,与轨道结构相耦合进行计算。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荷载作用主要包括:
    温度荷载,整体年温差及温度梯度;
    车辆荷载,车辆垂、横向荷载及制动牵引力等;
    以及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变形等不同荷载。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细部检算模型步骤中,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和内力,建立板内配筋实体模型,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荷载条件为恒荷载,包括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荷载、预应力荷载等;或活荷载,包括温度荷载及车辆荷载等。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步骤中,动力学模型中包括细部的钢筋模型、实体无砟轨道模型、无砟轨道各层间的接触、多刚体的车辆模型、轮轨耦合模型、轨道不平顺模型等完善的动力学计算元素。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步骤中,
    通过耦合计算分析,得到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平稳性指标,轮轨接触力信息、轨道结构振动指标、混凝土内部配筋应力幅值、细部销钉或凸台的剪切力幅值信息等多种检算指标。

    8.  基于空间细部实体单元有限单元的无砟轨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
    对实体单元截面内力的求解,提供设计所需的截面弯矩、轴向压力等内力条件,从而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进行结构设计。

    9.  包含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完善的细部检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设计模型中加入配筋设计结果,引入实体钢筋单元,并根据需要对实体钢筋单元进行预应力加载;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检算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

    10.  基于细部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
    根据上述动力学评估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

    说明书

    说明书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道工程应用计算与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静动力结合、整体与细部结合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检算体系。
    背景技术
    无砟轨道结构具有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耐久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为世界各国高速铁路所接受,我国高速铁路亦广泛采用无砟轨道结构。无砟轨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内力检算及配筋设计等过程,而且需要对细部构件如剪力销钉、门型筋等进行细部检算,目前设计方法对无砟轨道的设计方面做了诸多简化。例如,无砟轨道再创新理论中,为了计算轨道板、支承层或底座板的内力,将钢轨简化为点支撑梁,将轨道板、底座板简化为壳单元,这样梁-板-板模型方便提取梁或壳单元的弯矩等内力结果,而实际情况下,板的厚度相对长度及宽度的尺寸是不可忽略的,这样的简化对轨道各层受力都有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及设计单位对无砟轨道设计做了很多研究,但在计算内力时,始终未能摆脱梁-板-板模型的影响,在这些设计理论中为了得到板的内力,均假设板为壳单元,考虑砂浆层为均匀弹簧支撑,从而对不同结构层进行配筋设计。在检算建立空间模型,不考虑内部配筋的影响,虽然能够得出轨道板及其他结构层的内力与变形,但由于轨道结构模型的粗犷性,内力计算精度无法保证,且前后计算模型并非统一模型,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
    无砟轨道的设计,需要一种详细、统一的模型来指导设计及检算,并且在考虑轨道板配筋的情况下指导无砟轨道的设计与检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致的、实体的、考虑结构配筋的纵横垂向耦合模型,对荷载条件下板的弯矩、轴力进行计算,利用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配筋设计,再对配筋进行建模,利用考虑了配筋方式的计算模型,对轨道受力进行检算,并利用编程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所建立的模型根据功用不同,分为设计模型、静力检算模型和动力评估模型,设计模型能够实现对轨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轴力进行提取;检算模型考虑轨道板、底座板等的配筋影响,以及层与层之间的传力钢筋如剪力销钉、门型筋的的影响,并能对钢轨、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钢筋等的内力、 应力与变形;动力评估模型考虑详细的车辆与下部结构方式,利用自编程序完成轮轨接触,实现对车辆高速运行下动力指标的提取。具体如下:
    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和内力,建立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细部检算模型;根据上述检算模型,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根据上述动力学评估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钢轨以及无砟轨道系统中的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均采用实体建模;扣件采用3至4根非线性弹簧进行模拟;上下层之间采用接触算法对节点进行耦合;下部基础根据路基或桥梁的实际尺寸建立模型,与轨道结构相耦合进行计算。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建立多块板并在端部采用对称约束。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考虑的因素包括:无砟轨道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方式,整体浇筑或者隔离层摩擦接触等;无砟轨道细部如凸台与凹槽间的复杂接触关系;无砟轨道系统中所使用的橡胶垫层模型。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计算荷载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及无砟轨道再创新中的相关规定。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荷载作用主要包括:温度荷载,整体年温差及温度梯度;车辆荷载,车辆垂、横向荷载及制动牵引力等;以及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变形等不同荷载。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通过python语言编程的方法对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出板纵横向的弯矩和内力,并提取凸台根部的内力。
    上述建立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细部检算模型步骤中,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和内力,建立板内配筋实体模型,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
    上述预应力施加法可根据设计条件分为先张法或后张法。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 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荷载条件包括恒荷载和活荷载,分为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荷载、预应力荷载、温度荷载及车辆荷载等。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对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及内部配筋等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进行检算。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对细部连接钢筋如剪力销钉、门型筋等的受力进行检算。
    上述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步骤中,动力学模型中包括细部的钢筋模型、实体无砟轨道模型、无砟轨道各层间的接触、多刚体的车辆模型、轮轨耦合模型、轨道不平顺模型等完善的动力学计算元素。
    上述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步骤中,通过FORTRAN语言对车辆结构建模,并对车辆结构模型及轮轨接触模型进行模拟。
    上述车辆结构建模中,针对车体和前后转向架的沉浮、点头、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特征,以及每一轮对的沉浮、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特征进行整车模型的模拟。
    上述钢轨按实际截面属性进行建模,轮轨之间以动态轮轨接触关系进行耦合,对轨面和踏面形状进行离散,用迹线法动态确定轮轨空间接触几何关系。
    上述轮轨接触采用赫兹非线性接触理论以及轮轨蠕滑理论进行建模。
    上述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步骤中,通过耦合计算分析,得到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平稳性指标,轮轨接触力信息、轨道结构振动指标、混凝土内部配筋应力幅值、细部销钉或凸台的剪切力幅值信息等多种检算指标。
    本发明中的主要步骤也可以独立成体系,单独使用:
    (1)基于空间细部实体单元有限单元的无砟轨道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对实体单元截面内力的求解,提供设计所需的截面弯矩、轴向压力等内力条件,从而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进行结构设计。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钢轨以及无砟轨道系统中的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均采用实体建模;扣件采用3至4 根非线性弹簧进行模拟;上下层之间采用接触算法对节点进行耦合;下部基础根据路基或桥梁的实际尺寸建立模型,与轨道结构相耦合进行计算。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建立多块板并在端部采用对称约束。
    上述建立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有限元模型步骤中,考虑的因素包括:无砟轨道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方式,整体浇筑或者隔离层摩擦接触等;无砟轨道细部如凸台与凹槽间的复杂接触关系;无砟轨道系统中所使用的橡胶垫层模型。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计算荷载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及无砟轨道再创新中的相关规定。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荷载作用主要包括:温度荷载,整体年温差及温度梯度;车辆荷载,车辆垂、横向荷载及制动牵引力等;以及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变形等不同荷载。
    上述计算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各结构层的弯矩和内力步骤中,通过python语言编程的方法对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出板纵横向的弯矩和内力,并提取凸台根部的内力。
    (2)包含实体钢筋单元、无砟轨道体系实体单元及下部基础的完善的细部检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设计模型中加入配筋设计结果,引入实体钢筋单元,并根据需要对实体钢筋单元进行预应力加载;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检算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
    上述预应力施加法为先张法或后张法。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荷载条件为恒荷载加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荷载、预应力荷载、温度荷载及车辆荷载等。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对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及内部配筋等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进行检算。
    上述检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钢轨、无砟轨道系统、下部基础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情况,并对细部连接钢筋的受力进行检算步骤中,对细部连接钢筋如剪力销钉、门型筋等的受力进行检算。
    (3)基于细部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根据上述动力学评估模型,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轨道、下部基础振动特性进行检算与评估。
    上述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步骤中,动力学模型中包括细部的钢筋模型、实体无砟轨道模型、无砟轨道各层间的接触、多刚体的车辆模型、轮轨耦合模型、轨道不平顺模型等完善的动力学计算元素。
    上述车辆结构建模中,通过FORTRAN语言对车辆结构建模,并对车辆结构模型及轮轨接触模型进行模拟。
    上述车辆结构建模中,针对车体和前后转向架的沉浮、点头、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特征,以及每一轮对的沉浮、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特征进行整车模型的模拟。
    上述钢轨按实际截面属性进行建模,轮轨之间以动态轮轨接触关系进行耦合,对轨面和踏面形状进行离散,用迹线法动态确定轮轨空间接触几何关系。
    上述轮轨接触采用赫兹非线性接触理论以及轮轨蠕滑理论进行建模。
    上述检算与评估步骤中,通过耦合计算分析,得到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平稳性指标,轮轨接触力信息、轨道结构振动指标、混凝土内部配筋应力幅值、细部销钉或凸台的剪切力幅值信息等多种检算指标。
    基于上述计算模型的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设计模型能够基于实体建模,避免了既有研究结果仅能够使用梁单元或者壳单元计算无砟轨道内力的缺陷,并且能够处理包括无砟轨道纵连与非纵连的问题、板间隔离层非线性接触等诸多设计上的难题,计算结果能够更好的指导设计实践。检算模型中加入了无砟轨道配筋模型,能够实现对无砟轨道的纵横向预应力等方面进行精确模拟,从而对无砟轨道细部结构进行详细检算,并能够检算无砟轨道内部钢筋应力。动力学模型基于无砟轨道的检算模型,利用自编软件实现车辆与轮轨接触关系的建模,再将所建立的车辆模型与有限元轨道模型相耦合,从而对无砟轨道线路动力学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附图说明
    图1无砟轨道设计、检算与评估一体化思路图
    图2站线无砟轨道平立面及细部布置图
    图3钢轨轨下扣件模型示意图
    图4支承层下路基弹簧模型示意图
    图5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剖面图
    图6车辆荷载作用下轨道各层横向弯矩示意图
    图7车辆荷载作用下轨道各层纵向轴力示意图
    图8道床板与支承层细部配筋模型图
    图9轨道不同结构层振动加速度时程图
    图10轨道不同结构层振动位移时程图
    图11轨道不同结构层纵向应力时程图
    图12轮轨接触力时程图
    图13梯子式轨道平面布置图
    图14梯子式轨道有限元模型图
    图15荷载作用于梯子式轨道不同位置处轨道板弯矩示意图
    图16梯子式轨道断面钢筋布置图
    图17梯子式轨道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耦合模型图
    图18施加预应力后单侧混凝土梁截面弯矩图
    图19施加预应力后单侧混凝土梁截面纵向轴力图
    图20车辆运行过程轮轨力时程图
    图21车辆运行过程脱轨系数时程图
    图22车辆运行过程轮重减载率时程图
    图23车辆运行过程车体加速度时程图
    图24车辆运行过程钢轨垂向加速度时程图
    图25车辆运行过程轨枕垂向加速度时程图
    图26车辆运行过程钢轨垂向位移时程图
    图27车辆运行过程梯子式轨道板端错动量时程图
    图28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平面布置图
    图29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断面图
    图30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模型及内部钢筋笼模型
    图31门型钢筋与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耦合计算模型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细部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与检算方法,设计模型中考虑轨道结构为实体,突破了实体模型无法提供设计所需的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效应计算的障碍,并在实际配筋模型下对不同荷载条件进行检算,为无砟轨道的设计与检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在动力计算模型中,利用自主编程与商业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细部模型为基础,加入多刚体车辆模型与轮轨耦合计算程序,同时解决有限元模型中轮轨接触建模的困难与编程计算中下部结构无法 细化的困难。
    车辆与轮轨接触的建模:在动力学检算过程中,需要建立车辆与轮轨接触模型,这部分主要通过自主编程来完成。考虑车体和前后转向架的沉浮、点头、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以及每一轮对的沉浮、横移、侧滚和摇头运动特征,选取31自由度的整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轮轨接触采用赫兹非线性接触理论以及轮轨蠕滑理论进行建模。
    钢轨的建模:在设计及检算模型中,钢轨采用细化的实体有限元模型,以便考虑钢轨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应力应变。在动力学检算模型中,用梁单元进行模拟,以便与上部车辆及轮轨接触模型做接口。
    无砟轨道系统的建模:在设计模型中,无砟轨道系统用实体建模,并且考虑无砟轨道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方式(整体浇筑或者隔离层摩擦接触等),并考虑无砟轨道细部如凸台与凹槽间的复杂接触关系,以及无砟轨道系统中所使用的橡胶垫层模型等,从价更加合理、精确的模拟无砟轨道受力。设计模型的计算荷载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及无砟轨道再创新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考虑,主要包括温度荷载(整体年温差及温度梯度)、车辆荷载(车辆垂、横向荷载及制动牵引力等)、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变形等不同荷载。为了对无砟轨道设计做指导,根据不同结构系统的受力特点,运用自主编制的后处理程序,主要提取无砟轨道板的内力及弯矩等设计所需内力,另外,提取凸台根部的建立,为凸台配筋提供内力。在静力检算模型中,将配筋结果加入无砟轨道系统的建模,并对无砟轨道板进行预应力建模。在轨道板预应力建模的过程中,区分轨道板的预应力施加方法(先张与后张)。静力学检算荷载与设计荷载相类似,但区分恒荷载(自重、混凝土收缩、预应力等)与活荷载(温度及车辆荷载等),计算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应力与变形等,并计算内部配筋的受力情况,验算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动力学检算模型中,无砟轨道建模沿用静力检算模型中的建模元素,通过对车辆运营过程进行仿真计算,输出无砟轨道的振动加速度、位移、应力、转角等时程,从动力角度评价无砟轨道振动特性。
    基础模型:路基上无砟轨道基础可以考虑实际场地情况,按照实测土工材料进行建模,没有实测参数时,也可以采用无砟轨道再创新理论按照76MPa/m的等效刚度进行建模,采用弹簧单元进行模拟。隧道内也可采用实际衬砌及围岩情况进行建模,没有固定参数时则与路基上类似采用推荐的等效刚度进行模拟。桥上无砟轨道则按照桥梁的实际尺寸进行建模,梁端采用等效于桥墩刚度的弹簧进行约束。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站线无砟轨道的设计与检算,站线无砟轨道设计方式如图2所示。
    设计模型中,建立钢轨实体模型,扣件以两根笛卡尔坐标系三向弹簧来模拟,如图3所示。道床板与支承层均考虑为实体单元,支承层下均布路基弹簧,弹簧刚度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及无砟轨道再创新理论成果取为76MPa/m,路基弹簧模型如图4所示,轨道结构整体模型如图5所示。
    设计及检算所施加荷载包括温度荷载、车辆荷载、自重荷载、混凝土收缩变形、基础沉降变形等。整体升温荷载以寒冷地区为例,考虑最大升温45℃。温度梯度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取为45℃/m。列车单轮单侧静轴重100kN,动力冲击系数根据运行速度定为3。横向荷载取为0.8倍轮重,即80kN。制动力按最不利加载方式,在每个扣件节点上加载9kN的纵向力。混凝土收缩按照降温30℃考虑。考虑基础沉降为15mm/20m,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形状取为下凹正弦型半波曲线。
    设计过程:
    根据设计图纸,建立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在上述温度、车辆、混凝土收缩、基础沉降变形等情况下的道床板和支承层的内力。列举车辆荷载及温度荷载作用下轨道各层内力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车辆荷载作用下轨道各结构层内力沿纵向变化如图6-图7所示,其中,图6为车辆荷载作用下轨道各层横向弯矩示意图,图7为车辆荷载作用下轨道各层纵向轴力示意图。不同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内力见表1.
    表1 不同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内力计算结果汇总


    根据计算所得内力,建立轨道结构配筋模型如图8所示。根据检算模型,计算在不同荷载状态下的轨道结构应力与变形情况。所得计算结果汇总于表2。
    表2 不同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应力与变形计算结果汇总

    通过以上检算,可以得出,在配筋后,车辆荷载与温度荷载作用下道床板 与支承层均处于较小的应力状态,而混凝土收缩和基础沉降会带来较大的混凝土纵向拉应力,由于道床板与支承层均为非预应力结构,此时两结构将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
    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利用自编程序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轨道初始不平顺激励选择为武广实测不平顺谱。轨道不同结构层振动加速度时程如图9所示,轨道不同结构层振动位移时程如图10所示,轨道不同结构层纵向应力时程如图11所示,轮轨接触力时程如图12所示。
    基于所建立的细致的动力学仿真计算模型所得出的仿真计算结果汇总于表3。
    表3 车辆运行过程中轨道结构动力响应汇总
     选取指标  计算结果 车辆垂向加速度(g)  0.035 轮轨垂向力(kN)  108.9 轮轨横向力(kN)  13.97 脱轨系数  0.17 轮重减载率  0.58 钢轨垂向加速度(g)  170.6 道床板垂向加速度(g)  4.37 支承层垂向加速度(g)  3.43 钢轨垂向位移(mm)  1.07 道床板垂向位移(mm)  0.33 支承层垂向位移(mm)  0.33 钢轨纵向应力(MPa)  29.62 道床板纵向拉应力(MPa)  0.355 支承层纵向拉应力(MPa)  0.06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车辆垂向最大加速度0.035g,小于高速铁路运营舒适性标准0.13g;轮轨垂向力最大值108.9kN,冲击系数1.36,小于规定冲击系数3;横向力最大值13.97kN,小于最大值80kN;脱轨系数最大值0.17,轮重减载率0.58,均满足运营的安全性要求。钢轨纵向应力最大值30MPa左右,道床板纵向最大拉应力0.4MPa以内,支承层纵向最大拉应力在0.1MPa以内,均在结构允许 应力范围以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针对有预应力的梯子式轨道结构进行静、动力学设计与检算。梯子式轨道属于框架式无砟轨道的一种,主要应用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减振区段。梯子式轨道的布置如图13所示。
    梯子式轨道纵梁为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长6.15m,宽0.46m,厚度0.185m,材料为C60混凝土。梯子式轨道钢管用来连接两根纵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钢管长度1.85m,截面尺寸0.125×0.075m。梯子式轨道四周布置纵、横、垂向的弹性缓冲及防振材料,以向四周传递轨道结构振动。根据以上设计参数所得到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4所示。
    梯形轨枕主要应用于城市地下铁中,多数处于隧道内,而隧道内轨道结构考虑的年温差作用较小,作为单元式结构需要考虑的基础沉降作用也较小,因此,以车辆荷载作为设计轨道结构强度的主要荷载,在车辆荷载作用于梯形轨枕不同位置处时,单侧轨道板所受弯矩如图15所示,其中,作用于板中时,最大弯矩12.9kN/m,作用于板端时,最大弯矩5.42kN/m。
    根据结构设计原理,对梯子式轨道两侧分别施加纵向预应力,每侧混凝土梁上下层各配置9根预应力刚绞线,每根钢绞线施加4t的预拉力,具体布置尺寸优化如图16所示。
    根据配筋设计方案,建立两侧混凝土梁的预应力配筋的检算模型,如图17所示。
    对两侧混凝土梁在预应力作用下的混凝土内力及变形进行计算,得到表4。
    表4 预应力作用下梯子式轨道应力与变形计算结果

    施加预应力后轨枕主体结构纵向能够达到全截面受压,仅在侧向挡台处受到0.6MPa左右的拉应力,截面最大压应力达到11.04MPa。横向拉应力最大值产生于PC纵梁上靠近侧向挡台处。纵向最大位移发生在远离纵向挡台一端,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施加预应力之后产生一定的收缩,由于纵向挡台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因此,收缩时以纵向挡台为中心。钢管在纵向受到混凝土收缩作用,纵向压应力较大,为22.4MPa。施加预应力后单侧混凝土梁截面弯矩如图18所示。由于施加预应力而产生的纵向弯矩较小,均在1kN·m以下。
    根据所施加的预应力计算结果,对不同位置断面沿轨道纵向的轴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19所示。
    从PC纵梁的预应力来看,理论预压力与实际预压力能够较好的吻合。在每个钢管处由于钢管承受一部分的压应力,图19中对应每个位置均产生一个突变。
    通过以上混凝土后张预应力的施加可以看出,模型对后张预应力的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很好的模拟无砟轨道板在预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及内力情况。因此,基于以上模型,对梯子式轨道在车辆荷载以及混凝土收缩荷载作用下的轨道受力进行检算与分析。
    对不同荷载工况下轨道结构应力与变形进行计算,得到表5。
    表5 不同荷载作用下梯子式轨道应力与变形计算结果汇总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施加预应力后PC纵梁在垂向荷载、横向荷载以及制动力作用下主体部分能够做到全截面受压,仅在纵向挡台处受到较小的拉应力,均在1MPa以下。整体温降之后PC纵梁预压力有大幅度的降低,但仍能保证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 预应力结构在整体温降一定范围内具有安全稳定性。整体温升之后PC纵梁预压力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钢管与混凝土弹模的差别,在温升之后混凝土与钢管连接面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因此,建议该部位,进行结构加强措施,如需加强对此处的配筋。施加预应力后PC纵梁整体的刚度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垂向力工况一和工况二下,其垂向最大位移相差在1%以下。
    由此可以推断,在上述配筋情况下轨道结构的受力较好,所设计的预应力值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根据动力学计算原理,利用自编程序建立车辆与轨道结构耦合的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不同速度条件下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计算速度选取40km/h、60km/h、80km/h、100km/h和120km/h。轨道初始不平顺激励选择为德国轨道不平顺谱(适用于无砟轨道)。动力学检算结果列于表6中。轮轨力时程见图20,脱轨系数时程见图21,轮重减载率时程见图22,车体加速度时程见图23,钢轨垂向加速度时程见图24,轨枕垂向加速度时程见图25,钢轨垂向位移时程见图26,梯子式轨道板端错动量时程见图27。
    表6 车辆运行过程中动力学指标仿真结果汇总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轮轨作用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车体垂、横向加速度等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基本上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尤其是轮轨作用力,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增加趋势。转向架和轮对的振动加速度有随行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受到自身固有频率及激振频率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速度越大振动越大的规律;钢轨和轨枕的振动加速度也有随行车 速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钢轨和轨枕的垂、横向位移有随速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轨枕梁端错动量受速度影响略小,整体上也有速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主要介绍本介绍方法在细部检算模型中的应用。以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应用及检算为例,介绍该方法在细部检算中的应用。其中,主要进行以下两项计算:1)底座板不同配筋方式对底座板受力情况的影响分析;2)轨道板底部与自密实混凝土相连接的门型钢筋的强度检算。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上而下由钢轨、扣件、轨道板、门型钢筋、自密实混凝土、隔离层、橡胶垫层、底座板等组成。钢轨为CHN60轨,扣件为WJ-8型扣件系统,扣件间距为0.63m,每组扣件提供的纵向力为9.0kN,横向静刚度为50kN/mm,垂向静刚度为35kN/mm。轨道板为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块轨道板长为5.35m、宽为2.5m。轨道板平面布置情况如图28所示。轨道立面尺寸及布置情况如图29所示。自密实混凝土层厚度0.1m,宽度为2.5m,纵向长度为5.6m,与轨道板相同,并在中部或两端设置向下的凸台与底座板相连,凹槽深度为0.1m,凹槽的长和宽分别为0.7m和1.0m,自密实混凝土与底座板之间设置两层土工布,考虑其垂向抗压刚度极大,认为没有垂向相对变形。土工布间纵横向摩擦系数μ≥0.5。底座板厚度为0.3m,宽为3.1m,纵向长度为11.32m,底座板间缝宽0.02m。底座板中部设置四个凹槽,与上部自密实混凝土层相连。凹槽内侧填充弹性垫层。断面各层设置见图29。
    1)底座板不同配筋方式对底座板受力情况的影响分析
    对于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的配筋方式,目前有三种方式:底座板不配筋、仅在凹槽附近配筋以及底座板整体配筋。分别建立上述三种情况下的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及底座板模型,计算其在整体升温荷载条件下底座板的受力情况。
    根据上述参数,建立底座板有限元模型及底座板配筋模型,底座板模型及底座板内部钢筋笼模型如图30所示。
    底座板受力情况列于表7中:
    表7 整体升温作用下底座板应力与位移计算结果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底座板整体配筋之后,整体应力有所下降,刚度有所 提升;而仅在凹槽处配筋时,应力和位移变化不明显,且同凹槽未配筋时相比,凹槽附近仍然可能产生应力集中。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底座板整体配筋之后使其本身处于较低的应力状态,在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上述原因,建议对底座板进行整体配筋。
    2)轨道板底部与自密实混凝土相连接的门型钢筋的强度检算
    轨道板底设置的连接钢筋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的连接。门型钢筋在受到车辆荷载和温度荷载作用时,由于板间可能产生相互错动量,从而对门型钢筋产生剪切作用。对仅设置门型筋情况下,不考虑层与层之间粘结及摩擦,所需要的门型筋数量进行设计与检算。
    建立门型筋与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相耦合的细部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如图31所示。
    在对门型钢筋受力较为明显的三个荷载条件下,计算门型钢筋的受力可得下表:
    表8 不同荷载作用下门型筋受力计算结果汇总

    在正温度梯度作用以及横向力作用下,钢筋的上拔力和板间剪力较前两者大,但是总体来说,均未超出抗拔和抗压限值,考虑制动力和正温度梯度同时作用时,钢筋的剪力为15.334KN,上拔力为12.282KN;考虑横向力和正温度梯度同时作用时,钢筋的剪力为14.157KN,上拔力为13.249KN,均未超出设计限值。

    关 键  词:
    基于 空间 细部 实体 模型 轨道 设计 体系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空间细部实体模型的无砟轨道设计及检算体系.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9059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