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4905148
  • 上传时间:2018-11-26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407.0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339095.5

    申请日:

    2013.08.06

    公开号:

    CN103398328A

    公开日:

    2013.11.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19/00; G02F1/13357; F21Y101/02(2006.01)N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贺虎

    地址:

    518132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塘明大道9-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代理人:

    杨林;李友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10);第一光源单元(12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第二光源单元(1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其中,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对角设置。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实现了角落入光,当光进入导光板后,可在整个导光板中混合均匀,导光板也并未出现暗角现象,并且与单短侧边入光的背光模组相比,减少了LED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和能耗。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110);
    第一光源单元(12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
    第二光源单元(1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
    其中,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对角设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均为LED灯条,其中,所述LED灯条包括多个LED(17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外侧(121)和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相连的第三侧面(113)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内侧(122)到外侧(12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外侧(131)和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连的第四侧面(114)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内侧(132)到外侧(13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长度的一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外侧(121)和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相连的第三侧面(113)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内侧(122)到外侧(12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 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外侧(131)和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连的第四侧面(114)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内侧(132)到外侧(13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长度的一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171)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171)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法线的夹角满足下面的式子,
    θ<sin-1(1nLGPsinθHLA)]]>
    其中,θ表示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法线的夹角,nLGP表示所述导光板(110)的折射率,θHLA表示所述LED(171)的半亮度视角。

    6.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101)及与所述液晶面板(101)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100),所述背光模组(100)提供显示光源给所述液晶面板(101),以使所述液晶面板(101)显示影像,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
    导光板(110);
    第一光源单元(12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
    第二光源单元(1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二侧入光面(112) 的角落;
    其中,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对角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均为LED灯条,其中,所述LED灯条包括多个LED(171)。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外侧(121)和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相连的第三侧面(113)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内侧(122)到外侧(12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外侧(131)和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连的第四侧面(114)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内侧(132)到外侧(13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长度的一半。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外侧(121)和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相连的第三侧面(113)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内侧(122)到外侧(12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外侧(131)和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相连的第四侧面(114)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内侧(132)到外侧(13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112)的长度的一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171)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 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171)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法线的夹角满足下面的式子,
    θ<sin-1(1nLGPsinθHLA)]]>
    其中,θ表示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111)的法线的夹角,nLGP表示所述导光板(110)的折射率,θHLA表示所述LED(171)的半亮度视角。

    说明书

    说明书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由于具有轻薄、耗电少、辐射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子词典和液晶电视等电子显示设备。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源效率的提升,为了降低液晶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架构,需要不断地减少光源的数量,这已成为液晶显示装置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图1所示,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导光板11和光源单元12,光源单元12设置于导光板11的侧边。其中,背光模组从最初的四侧边入光(图1中的(a)图)发展到双长侧边入光(图1中的(b)图)、双短侧边入光(图1中的(c)图)、单长侧边入光(图1中的(d)图),甚至到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单短侧边入光(图1中的(e)图)。
    随着光源亮度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为了进一步减少光源的数量,在图1中的(e)图所示的单短侧边入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发展到在导光板11的角落入光,因此,极有必要研究开发出使用较少光源的角落入光的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第一光源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入光面的角落;第二光源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 入光面的角落;其中,所述第一侧入光面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的角落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的角落对角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及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提供显示光源给所述液晶面板,以使所述液晶面板显示影像,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第一光源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入光面的角落;第二光源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入光面的角落;其中,所述第一侧入光面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的角落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的角落对角设置。
    此外,所述第一光源单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均为LED灯条,其中,所述LED灯条包括多个LED。
    此外,所述第一光源单元的外侧和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相连的第三侧面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单元的内侧到外侧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外侧和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相连的第四侧面相对齐,并且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内侧到外侧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侧入光面的长度的一半。
    此外,所述第一光源单元的最靠近其内侧的LED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最靠近其内侧的LED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的法线的夹角满足下面的式子,
    θ<sin-1(1nLGPsinθHLA)]]>
    其中,θ表示所述第一光源单元的最靠近其内侧的LED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最靠近其内侧的LED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侧入光面的法线的夹 角,nLGP表示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θHLA表示所述LED的半亮度视角。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实现了角落入光,当光进入导光板后,可在整个导光板中混合均匀,导光板也并未出现暗角现象,并且与单短侧边入光的背光模组相比,减少了LED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光源单元与导光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部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以解释本发明。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可以夸大层和区域的厚度。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避免公知结构和/或功能的不必要的详细描述所导致的本发明构思的混淆,可省略公知结构和/或功能的不必要的详细描述。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光源单元与导光板的示意图。
    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是相对于液晶面板101来设置的,进而形成一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100向液晶面板101提供显示光源,以使液晶面板101显示影像。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10、第一光源单元120和第二光源单元130、背板140、反射板150和光学膜片160。
    导光板110可承载于背板140之上,其可呈长方形状。导光板110可包括四个侧面,其具体为第一侧入光面111、第二侧入光面112、第三侧面113和第四侧面114,其中,第一侧入光面111和第二侧入光面112均为导光板110较长的侧面且相对平行设置,第三侧面113和第四侧面114均为导光板110较短的侧面且相对平行设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侧入光面111和第二侧入光面112也都可为导光板110较短的侧面且相对平行设置,第三侧面113和第四侧面114也均可为导光板110较长的侧面且相对平行设置。导光板110还包括底面115和与底面115相对设置的出光面116(即顶面)。
    第一光源单元120可设置于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第二光源单元130可设置于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并且第一侧入光面111的角落和第二侧入光面112的角落对角设置。第一光源单元120和第二光源单元130出射的光线可分别通过第一侧入光面111和第二侧入光面112而进入导光板110中进行混合,混合均匀的光线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6出射。
    反射板150可设于导光板110与背板140之间,用以将导光板110的底面115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10中,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光学膜片160可设置于导光板110之上,以改善从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6出射的光线的光学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单元120和第二光源单元130可均为LED灯条,该LED灯条可由多个独立的LED171安装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板(未示出)上而形成。PCB板提供电源电力给多个独立的LED171,以使各个LED171发光。
    为了避免由于第一光源单元120和第二光源单元130分别位于第一侧入光面111和第二侧入光面112而导致导光板110形成暗角的现象(即导光板110 的未设置光源单元的角落未接收到光线而形成的暗区),进一步地,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外侧121和与第一侧入光面111相连的第三侧面113相对齐,并且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内侧122到外侧121之间的距离L1不大于第一侧入光面111的长度W的一半;同样地,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外侧131和与第二侧入光面112相连的第四侧面114相对齐,并且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内侧132到外侧131之间的距离L2不大于第二侧入光面112的长度W的一半。
    此外,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171的中心和第二光源单元130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171的中心的连线P与第一侧入光面111(或者第二侧入光面112)的法线O的夹角满足下面的式子(1),
    θ<sin-1(1nLGPsinθHLA)---(1)]]>
    其中,θ表示第一光源单元120的最靠近其内侧122的LED171的中心和第二光源单元130的最靠近其内侧132的LED171的中心的连线P与第一侧入光面111(或者第二侧入光面112)的法线O的夹角,nLGP表示导光板110的折射率,θHLA表示LED171的半亮度视角。该LED171的半亮度视角指的是LED171的发光亮度由最大值衰减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发光角度。在满足式(1)的条件后,可保证导光板110的无光源单元相对的区域(即图3中的第一光源单元120的右边区域A和第二光源单元130的左边区域B)有足够的光亮度,进而使得进入导光板110的光线在导光板110中充分地混合均匀。
    此外,相对于现在有技术的单短侧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使用的LED171的数量大大地减少,节约了成本。
    尽管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关 键  词:
    背光 模组 液晶 显示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9051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