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轴电连接器.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190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24 CN 104241903 A (21)申请号 201310246717.X (22)申请日 2013.06.21 H01R 13/02(2006.01) H01R 13/502(2006.01) H01R 24/00(2011.01) H01R 24/38(2011.01) (71)申请人 张春霞 地址 215300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长江北路 东辉缘 23 栋 802 室 (72)发明人 张春霞 (54) 发明名称 同轴电连接器 (57) 摘要 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用于将线缆与对接连接 器电性连接, 。
2、其包括 : 金属壳体, 设有收容部和包 扎线缆的包线部 ; 绝缘本体, 大致呈圆台状, 收容 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收容部内, 其设有贯穿该绝缘 本体的容纳部、 设置在该绝缘本体底部且与所述 容纳部垂直相交的收容槽和由该绝缘本体底部延 伸出的抵压部 ; 及连接端子, 安装在所述绝缘本 体上, 其包括收容与所述收容槽内的接线部和由 接线部向所述容纳部延伸的接触部, 其中, 绝缘本 体的收容槽内设有凹陷部, 该凹陷部位于所述连 接端子的接线部的下方, 有效的解决了在制作工 序完成后, 因压线的部件在线缆的拉动下出现松 动而无法再次压紧线芯的问题。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
3、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1903 A CN 104241903 A 1/1 页 2 1. 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用于将线缆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其包括 : 金属壳体, 设有收容部和包扎线缆的包线部 ; 绝缘本体, 大致呈圆台状, 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收容部内, 其设有贯穿该绝缘本体的 容纳部、 设置在该绝缘本体底部且与所述容纳部垂直相交的收容槽和由该绝缘本体底部延 伸出的抵压部 ; 及 连接端子, 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 其包括收容与所述收容槽内的接线部和由接线部 向。
4、所述容纳部延伸的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设有凹陷部, 该凹陷部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接 线部的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抵压部与所述凹陷部位于 容纳部的两侧。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抵压部上设有突出部, 弯折 抵压部压紧线缆后, 该突出部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上方。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连接端子的接线部上设有 弹性部, 该弹性部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上方。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抵压部设置于所述收容槽 的一。
5、端, 所述连接端子置于收容槽后, 定义靠近抵压部的一端为前端, 与之相对的一端为后 端, 所述弹性部设置在后端处。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弹性部的两侧设有支撑部, 该支撑部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两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41903 A 2 1/4 页 3 同轴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带动电子产品的不断进 阶, 运用在电子产品中的同轴电连接器也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小型化, 更加 精密。 0003 中国专利第 101。
6、202397B 号专利公告了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该同轴电连接器都包 括金属壳体、 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 金属壳体 包括圆柱型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 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 于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对接部沿着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压线部。在组装过程中, 先将线缆的 线芯放置在连接端子上, 再弯折包线部, 包线部带动压线部弯折抵压线芯, 使线芯压紧至连 接端子上。 0004 日本专利第 2008-004469 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该同轴电连接器都包 括金属壳体、 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 金属壳体 包。
7、括圆柱型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 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 于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对接部沿着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压线部, 连接端子上延伸设有压接 片, 切该压接片上设有凸肋, 在组装过程中, 先将线缆的线芯放置在连接端子上, 再弯折包 线部, 包线部带动压线部推动压接片一起弯折抵压线芯, 使线芯压紧至连接端子上。 0005 上述公开的两种将线芯压紧在连接端子上的方式, 都采用固定的方式压紧线缆 : 线芯在包线部、 压线部和压接片的抵压作用下, 与连接端子紧密配合, 当压线和包线的工序 完成后, 连接端子、 线芯和压线部件全处于固定状态。实际运用中, 当压线和包线的工序完 成后, 。
8、操作员将该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时候, 会拽动线缆, 这样会出现将包扎好的金 属壳体拉松, 压线的部件也会出现松动, 因为这种固定的方式在制作工序完成后在出现松 动的情况下无法再次压紧线芯, 导致线芯无法与线缆紧密的配合, 无法正常的传输信号。 0006 鉴于此, 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电连接器来解决 : 在制作工序完成后, 因压线的 部件在线缆的拉动下出现松动而无法再次压紧线芯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 在制作工序完成后, 因压线的部件在线缆的拉动 下出现松动而无法再次压紧线芯的问题。 0008 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 用于将线缆与。
9、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其包 括 : 金属壳体, 设有收容部和包扎线缆的包线部 ; 绝缘本体, 大致呈圆台状, 收容于所述金 属壳体的收容部内, 其设有贯穿该绝缘本体的容纳部、 设置在该绝缘本体底部且与所述容 纳部垂直相交的收容槽和由该绝缘本体底部延伸出的抵压部 ; 及连接端子, 安装在所述绝 缘本体上, 其包括收容与所述收容槽内的接线部和由接线部向所述容纳部延伸的接触部, 说 明 书 CN 104241903 A 3 2/4 页 4 其中, 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设有凹陷部, 该凹陷部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接线部的下方。 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抵压部与所述凹陷部位于容纳部的两侧。 0。
1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抵压部的设有突出部, 弯折抵压部压紧线缆后, 该 突出部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上方。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连接端子的接线部上设有弹性部, 该弹性部位于 所述凹陷部的上方。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抵压部设置于所述收容槽的一端, 所述连接端子 置于收容槽后, 定义靠近抵压部的一端为前端, 与之相对的一端为后端, 所述弹性部设置在 后端处。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弹性部的两侧设有支撑部, 该支撑部放置于所述 凹陷部的两侧。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在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设有凹陷部, 连 接端。
11、子上设有弹性部, 且弹性部设置在凹陷部的上方 ; 同时绝缘本体的压线部上设有突出 部, 压线完成后, 突出部将线压紧至连接端子的弹性部后, 继续抵压线, 使得连接端子的弹 性部弹性形变收容到凹陷部内。当作业员拽动线缆带动包线部松动后, 连接端子的弹性部 因弹性形变而回弹, 与抵压部持续压紧线缆至连接端子, 有效的解决了在制作工序完成后, 因压线的部件在线缆的拉动下出现松动而无法再次压紧线芯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为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 0016 图 2 为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 0017 图 3 为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
12、 0018 图 4 为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 0019 图 5 为图 4 沿 A-A 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请参照图 1 至图 5 所示, 本发明同轴电连接器 100 用以将同轴线缆 200 电性连接 至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 其主要由金属壳体11、 收容于金属壳体11内的绝缘本体12以 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 12 上的连接端子 13 组成。其中, 同轴线缆 200 由绝缘外被 201、 编织 层 202、 绝缘隔离层 203 和线芯 204 组成, 其中, 线缆 200 的线芯 204 和编织层 202 为导电 层, 该编织层 202 是由若干细导线编织而成。
13、。线缆 200 中编织层 202 的导电层与金属壳体 11 相接, 线芯 204 与连接端子 13 相接。 0021 请参照图 1 所示, 金属壳体 11, 其包括呈管状的头部 110, 该头部 110 两端敞开, 其 一端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定义为上端 1100, 另一端定义为下端 1101。 0022 头部 110 的两侧沿下端 1101 水平延伸有第一包线部 111 用以包扎线缆 200, 该第 一包线部 111 呈槽道状, 其于下端 1101 方向的一侧设为敞开便于线缆 200 的放置, 第一包 线部 111 包括两第一侧壁 1110, 由两第一侧壁 1110 相向弯折结合而成的结合壁。
14、 1111, 该等 第一侧壁1110与结合壁1111上设有若干第一肋条1114, 该等第一肋条1114夹持线缆200, 防止线缆 200 脱落出第一包线部 111。 说 明 书 CN 104241903 A 4 3/4 页 5 0023 头部 110 的下端 1101 向下继续延伸有包覆部 112, 包覆部 112 与头部 110 之间有 折弯部 116 连接。包覆部 112 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 113、 第二包合部 114 和第二包线 部 115。其中, 第一包合部 113 与头部 110 连接用以包覆头部 110, 该第一包合部 113 的底 面设有第二肋条1130, 第二肋条113。
15、0防止折弯部116在折弯的时候引起第一包合部113的 变形, 加强第一包合部 113 的平面度和强度。第二包合部 114 与第一包线部 111 配合包扎 线缆 200, 其包括第一底壁 1143、 由第一底壁 1143 的两侧向上延伸有第二侧壁 1140 以及由 第二侧壁1140延伸的盖部1141, 此第一底壁1143盖合于第一包线部111的敞开处, 第二侧 壁 1140 包覆第一侧壁 1110, 该盖部 1141 弯折盖合在结合壁 1111 上, 增强第一包线部 111 的包扎强度。第二包线部 115 包括设有第三肋条 1150 的第三侧壁 1151, 第三侧壁 1151 相 向弯折配合扎紧。
16、线缆 200。 0024 请参照图 2 所示, 绝缘本体 12 收容于金属壳体 11 中, 其包括与头部 110 的上端 1100 搭配的对接部 120 和与头部 110 的下端 1101 配合的基部 121。绝缘本体 12 的容纳部 1200, 该容纳部1200贯穿对接部120和基部121, 该基部上设有收容槽1210, 该收容槽1210 与容纳部 1200 垂直相交。其中, 对接部 120 大致呈圆台状置于基部 121 的上方, 与对接连 接器连接时, 伸入对接连接器中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端子 13 安装与该收容槽 1210 内, 线缆 200 的线芯 204 伸入到收容槽 1210 内。
17、与连接端子 13 接触。基部 121 在收容槽 1210 的一端还向下延伸有抵压部122, 该抵压部122向收容槽1210内折弯收容在收容槽1210内 用以抵压线芯 204 至连接端子 13 上。其中, 在收容槽 1210 内设置一凹陷部 1212, 该凹陷部 1212 与抵压部 122 分别位于容纳部 1200 的两侧。在抵压部 122 上设有一突出部 1220, 弯 折抵压部 122 收容到收容槽 1210 后, 该突出部 1220 位于凹陷部 1212 的上方。 0025 请参照图 3 所示, 连接端子 13 安装于绝缘本体 12 中, 对接连接器与本发明同轴电 连接器 100 连接时,。
18、 伸入容纳部 1200 与连接端子 13 连接。连接端子 13 包括定位于绝缘本 体 12 的收容槽 1210 内的连接部 130 和由连接部 130 两侧向容纳部 1200 延伸且收容在该 容纳部 1200 内的接触部 131。其中, 线芯 204 与连接端子 13 的连接部 130 接触。该连接部 130 上设有一通孔 1301, 该通孔 1301 位于两接触部 131 之间, 用以检测线芯 204 与连接端 子 13 的连接状况。连接端子 13 置于收容槽 1210 后, 定义靠近抵压部 122 的一端为前端, 与之相对的一端为后端, 在连接端子13的后端处设置弹性部1302, 弹性部1。
19、302的两侧设有 支撑部, 该弹性部 1302 位于凹陷部 1212 的上方, 支撑部 1303 放置于凹陷部 1212 的两侧。 0026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 组装时, 首先将绝缘本体12安装到金属壳体11内, 其中头 部 110 的下端 1101 设有卡持槽 1103, 绝缘本体 12 上设有与卡持槽 1103 配合的凸块 1212, 以及绝缘本体 12 上设置的凹陷部 1212 与头部 110 的下端 1101 向凹陷部 1212 内设有抵挡 片 1102 配合, 两者一起保证绝缘本体 12 与金属壳体 11 的紧密稳固的配合, 此时, 绝缘本体 12 的抵压部 122 贴着包覆部 。
20、112 ; 再将连接端子 13 安装至收容槽 1210 内, 使接触部 131 收 容在容纳部 1200 内, 且接触部 131 可在容纳部 1200 内弹性摆动 ; 再将线缆 200 与本发明同 轴电连接器 100 接触的一端剥成四个阶梯状, 其中, 线芯 204 露出绝缘隔离层 203 的一段放 置在收容槽1210内并与连接端子13接触, 但不露出收容槽1210, 绝缘隔离层203露出编织 层 202 的一段置于收容槽 1210 与金属壳体 11 的第一包线部 111 之间, 编织层 202 露出绝 缘外被 201 的一端置于第一包线部 111 内但不露出第一包线部 111 ; 接着弯折包。
21、覆部 112, 包覆部 112 带着抵压部 122 同时弯折, 至抵压部 122 抵压线缆 200 压紧至连接端子上为止。 说 明 书 CN 104241903 A 5 4/4 页 6 请特别参照图 5 所示, 此时, 抵压部 122 上的突出部 1220 抵压线芯 204 和弹性部 1302 收容 至凹陷部 1212 内, 同时包覆部 112 的第一包合部 113 包覆头部 110 的下端 1101, 第一包合 部 113 的平面封闭头部 110 的下端 1101, 包覆部 112 的第二包合部 114 与第一包线部 111 紧密配合, 线缆 200 的部分绝缘外被 201 收容在第二包线部。
22、 115 内 ; 最后捏压第二包合部 114的盖部1141, 使其与第一包线部111紧密包扎线缆200的编织层202, 同时, 捏压第二包 线部 115 的第三侧壁 1151, 使其紧密包扎线缆 200 的绝缘外被 201 段。此时, 编织层 202 收 容在第一包线部 111 内与金属壳体 11 电性连接, 线芯 204 与连接端子 13 电性连接, 其中, 绝缘本体 12 将金属壳体 11 与连接端子 13 隔开, 绝缘隔离层 203 将线芯 204 与编织层 202 隔开。 0027 上述压线的方案, 将线芯 204 与连接端子 13 的弹性部 1302 接触的部分抵压至凹 陷部 121。
23、2 内, 改变线芯 204 在该同轴连接器 100 内水平度, 有效的防止线芯 204 容易拔出 的现象 ; 再者, 由于连接端子 13 的弹性部 1302 的弹性形变, 使得线芯 204 更好的被抵压在 连接端子 13 上。 0028 应当理解, 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 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 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 明书作为一个整体, 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 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29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 明, 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 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4241903 A 6 1/4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41903 A 7 2/4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41903 A 8 3/4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41903 A 9 4/4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41903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