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一种天敌昆虫滞育解除方法.pdf

  • 上传人:1****2
  • 文档编号:4878353
  • 上传时间:2018-11-21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1.4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79607.9

    申请日:

    2012.08.07

    公开号:

    CN102771445A

    公开日:

    2012.1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A01K67/033

    主分类号:

    A01K67/033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张礼生; 陈红印; 刘爱萍; 王伟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七星瓢虫的滞育诱导及解除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七星瓢虫的成虫置于温度18℃、光周期L10:D14的条件下进行诱导,使所述七星瓢虫进入滞育态;(2)将步骤(1)滞育后的所述七星瓢虫转入温度24℃、光周期L16:D8的条件下,恢复发育。本发明所提供的七星瓢虫滞育诱导及解除方法,滞育诱导率接近100%,滞育解除在7.52-8.62天即可完成。本发明对七星瓢虫的大规模扩繁,延长其产品货架期及在田间的防控作用时间,掌握天敌昆虫的发育特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加深对天敌昆虫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七星瓢虫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七星瓢虫的成虫置于温度18℃、光周期L10:D14的条件下进行诱导,使
    所述七星瓢虫进入滞育态;
    (2)将步骤(1)滞育后的所述七星瓢虫转入温度24℃、光周期L16:D8的条件
    下,恢复发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虫为羽化一天内的成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虫为羽化12小时内的成虫。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诱导的
    时间为240h。
    5.一种七星瓢虫滞育解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滞育后的七星瓢虫转入温度
    24℃、光周期L16:D8的条件下,恢复发育。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发育的时间为
    7.52-8.6天。

    说明书

    一种天敌昆虫滞育解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七星瓢虫的滞育解除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七
    星瓢虫的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因农业病虫害导致的作物产量损失占总损失的10~15%,实现农业病虫
    害科学治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促进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
    效益。蚜虫是农业生产第一大害虫,全球每年因蚜虫造成的损失将近50亿美元,当前
    主要是依赖于化学杀虫剂防治蚜类危害。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蚜虫,通过自然界中的生物控制作用,能持续控制蚜虫危害,
    将蚜虫密度维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结合应急性的化学紧急处理措施,可以从根本
    上遏制蚜类害虫的危害。

    瓢虫是捕食蚜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对蚜虫的自然控制效果极为显著,其在农林业
    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瓢虫防治蚜虫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
    意义。瓢虫的食性复杂,可分为植食性、捕食性和菌食性等,其中捕食性瓢虫所占比
    例较大。

    七星瓢虫是非常优良的捕食性瓢虫,七星瓢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
    西北、华东和西南等一些省区,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青
    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均有,常见于农田、森林、园林、果园等处。另记载于
    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
    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下游已开始用助迁法防治棉
    花和小麦蚜虫,9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产。该虫一年可发生多代,每年发生
    世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6-8代;北方寒冷地区,每
    年发生世代数则较少。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
    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和卵。七星瓢虫1只雌虫可产卵567~4475粒,平
    均每天产卵78.4粒,最多可达197粒。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
    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
    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此外,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
    留,不污染环境。正是由于七星瓢虫生殖力强,自然寄生率高,世代周期短,适应性
    强,易于人工繁殖,并能通过滞育调控技术进行长期的商品储存,这些优良性状使其
    成为利用价值很高的天敌昆虫之一。

    包括七星瓢虫在内的天敌昆虫的生产,均需要发育调控技术,即控制什么时候让
    天敌停止发育(类似于熊的冬眠)、什么时候让天敌昆虫发育(类似于熊从冬眠状态复
    苏),这对于周年扩繁天敌昆虫意义极其重要。没有滞育调控技术,往往造成天敌昆虫
    在害虫发生前就已死亡,或害虫发生时天敌昆虫产品还没生产出来,这恰恰是目前生
    物防治领域中严重制约天敌昆虫产业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瓶颈因素。

    七星瓢虫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被相继开发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防控作用。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常存在
    扩繁周期短,产品不能长期贮存及不能适时应用、成虫滞育而影响扩繁效率等问题,
    成为制约七星瓢虫规模化生产应用的技术瓶颈,而解决以上问题要基于阐明影响其滞
    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光周期)的调控作用,以掌握调控其滞育诱导、持续与
    解除的相关技术。因此,开展七星瓢虫的滞育调控技术研究,不仅能在生产实践中促
    进七星瓢虫的大规模扩繁,延长其产品货架期及在田间的防控作用时间,也有助于掌
    握天敌昆虫的发育特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有助于加深对天敌昆虫发
    育机制的认识,探索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七星瓢虫的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七星瓢虫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1)滞育诱导:将七星瓢虫的成虫置于温度18℃、光周期L10:D14的条件下进
    行诱导,使所述七星瓢虫进入滞育态;

    所述成虫对于雌虫来说具体均可为产卵前期成虫(自羽化至产卵之间的时期,属
    于成虫期中的一段);所述产卵前期成虫以羽化一天内的成虫滞育效果较佳,以羽化
    12小时内的成虫滞育效果最佳。所述成虫对于雄虫来说具体均可为羽化一天内的成
    虫,其中以羽化12小时内的成虫滞育效果最佳。由于瓢虫滞育研究中,国内外均采用
    雌虫发育生态学指标(产卵前期)来反映群体滞育进程,而不检测雄虫,主要原因是
    雌雄虫个体滞育发生是一致的。因而,本发明中以雌虫的滞育反应群体的滞育。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1)中所述诱导的时间具体可为240h。

    (2)滞育解除:将步骤(1)滞育后的所述七星瓢虫转入温度24℃、光周期L16:D8
    的条件下,恢复发育。

    实际应用中,在上述方法中的“滞育诱导”和“滞育解除”之间常常配合如下“滞
    育维持”的方法使用:将进入滞育态的七星瓢虫转入18℃、光周期L10:D14(或黑暗)
    的条件下贮存;所述贮存的时间均可在114天以内(或183天以内),如114-183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贮存的时间具体为114天(光周期L10:D14时)或183
    天(黑暗时);所述条件中的空气相对湿度具体为70%-80%。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七星瓢虫滞育解除方法。

    该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将滞育的七星瓢虫转入温度24℃、光周期L16:D8
    的条件下,恢复发育。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滞育的七星瓢虫具体可通过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方法获
    得。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恢复发育的时间可为7.52-8.62天。

    在上述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条件中的光照强度可为5000Lx。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条件中的空气相对湿度均
    可为70%±10%。

    在本发明中,光周期Lx:Dy表示每天光照时长x小时,黑暗时长y小时,x+y=24。

    本发明所提供的七星瓢虫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方法,滞育诱导率接近100%,滞
    育解除在7.52-8.62天即可完成。本发明不仅有助于生产实践中促进七星瓢虫的大规模
    扩繁,延长其产品货架期及在田间的防控作用时间,也有助于掌握天敌昆虫的发育特
    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有助于加深对天敌昆虫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
    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光周期16L:8D下雌虫产卵前期的分布情况。

    图2为滞育雌虫卵巢和卵巢小管。其中,A为卵巢;B为卵巢小管。

    图3为温度24℃,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七星瓢虫的产卵前期时长统计结果。其中,
    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图4为温度1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对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小写字
    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图5为光周期L12:D12条件下不同温度对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小
    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到的七星瓢虫(程英,李忠英,李凤良.七星瓢虫的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117-119.),公众可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
    得)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麦田,经室内饲养形成稳定世代后为供试虫源。饲养方法为:
    卵、蛹和成虫饲养条件为温度24℃±1℃、空气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16:D8;
    幼虫于养虫笼内饲喂,条件为温度20℃-26℃、空气相对湿度为50%-75%、光周期为
    L16:D8。食料为大豆蚜(Aphis gylcnies Matsumura)。

    下述实施例中,光周期Lx:Dy表示每天光照时长x小时,黑暗时长y小时,x+y=24。

    下述实施例中,滞育判断标准如下:18℃条件下,雌虫羽化40天(正常发育个
    体产卵前期2倍左右)后依然未产卵的个体,可视为滞育个体。瓢虫滞育研究中,国
    内外均采用雌虫发育生态学指标(产卵前期)来反映群体滞育进程,而不检测雄虫,
    主要原因是雌雄虫个体滞育发生是一致的。

    已有资料显示,雌虫的产卵前期、生殖系统的发育状况、脂肪体的大小是判断瓢
    虫滞育的常用标准,其中采用产卵前期这一标准,有益于研究成虫的滞育发育时间、
    滞育结束后的生殖力、再次滞育等生物学特征,是一种较优的判断手段(王伟,张礼生,
    陈红印,等.瓢虫滞育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1,37(5))。当前国内外通用的方法是
    将正常产卵个体产卵前期2倍左右的时间内未产卵的雌虫判定为滞育个体,并对相应
    处理条件下的部分雌虫进行解剖,观察其生殖系统的发育状况。具体的解剖和判断方
    法参考阎浚杰等(阎浚杰,尚玉昌,蔡晓明.蚜虫天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的研究Ⅱ.七星瓢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及其研究卵巢发育的生态学
    意义[J].昆虫天敌,1980(2):5-8.)、Sakurai H等(Sakurai H,Goto K,Takeda S.Emergence of 
    the Ladybird Beetle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bruckii Mulsant in the Field[J].Res.Bull.
    Fac.Agr.Gifu Univ.,1983(48):37-45.)。

    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实验于于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产)内进行,设定4个
    光周期:L:D=10:14、L:D=12:12、L:D=14:10、L:D=16:8,温度为18℃±1℃,
    空气相对湿度均为70%±10%。12小时内羽化的成虫雌雄配对后饲养于放有折叠小纸
    片的透明塑料杯(上底面直径7cm,下底面直径5cm,高10cm)中。每个处理重复3
    次,共处理成虫90对左右。每天观察并跟换饲料和纸片,记录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个
    体数。结果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间不同参数经方差分析统计差异显著后,用Duncans多重
    比较进行显著性测定。滞育率数据在统计分析前进行反正弦平方根转化,统计软件为
    SAS(V8.0)。

    结果与分析(成虫的产卵前期及分布):光周期对成虫产卵前期及产卵行为的发
    生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表1)。光照时长为16h时,绝大多数雌虫正常产卵;产卵前
    期主要集中于羽化后的15d-21d(48.78%),90%以上的个体产卵前期不超过25天(图
    1)。而短光照下,特别是光照时长为10h和12h时,大部分雌虫均不产卵。虽然光照
    时长14h下雌虫产卵前期略长于光照时长为16h时的个体,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P=0.44)。由此可见,雌虫产卵前期可作为判断成虫滞育的标准,18℃条件下,雌虫
    羽化40天(正常发育个体产卵前期2倍左右)后依然未产卵的个体,可视为滞育个体。
    部分未产卵雌虫卵巢解剖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此标准的可靠性。各光周期条件下,雌
    虫羽化40天后依然未产卵的个体,卵巢无卵黄沉积现象(图2中A)卵巢小管呈透明
    状(图2中B)。

    表1不同光周期下七星瓢虫成虫产卵前期


    注:表中产卵前期为平均值±标准误;差异比较为Duncan氏多重比较。

    实施例1、七星瓢虫的滞育诱导试验

    一、滞育调控操控时机筛选试验

    以卵、幼虫、蛹和成虫这四个虫态(即发育阶段)不同阶段的七星瓢虫(雌虫)
    为试验材料,在18℃条件下,参照表2所示方式(虫态时期-光周期)进行滞育诱导,
    初羽化成虫的诱导时间均为240h。诱导结束后观察各处理组七星瓢虫的滞育情况并统
    计滞育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

    结果如表2所示,七星瓢虫的初羽化成虫(羽化12小时内的成虫,属于产卵前期)
    是其滞育的关键敏感虫期,只有初羽化成虫处在短光照(S,光周期为L10:D14)条
    件下,多数才能进入滞育(组6和组7);四龄幼虫和蛹期的短光照经历对初羽化成虫
    的滞育发生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18℃下,将七星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按不同组合
    分别给予长光照(16hr/d)和短光照(10hr/d)处理后,在成虫之前的不同发育阶段,
    即卵期、幼虫期和蛹期,无论进行怎样的短光照处理,只要在产卵前期不进行短光照
    (10hr/d),绝大多数羽化成虫均能产卵,不发生滞育(组1至组5);而初羽化成虫阶
    段置于短光照条件下时,绝大多数雌虫则不能产卵,进入滞育(组6和组7),四龄幼
    虫期、预蛹期和蛹期七星瓢虫也同时经历短光照诱导时,成虫的滞育相对较高(组6,
    95.01%)。

    表2七星瓢虫不同发育阶段感受长光照(L,光周期为L16:D8)和短光照(S,
    光周期为L10:D14)的滞育率(18℃)



    注: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是1龄,1龄幼虫蜕皮后就变成2龄幼虫,2龄幼虫
    蜕皮后就变成3龄幼虫,3龄幼虫蜕皮后就变成4龄幼虫。预蛹是指老熟幼虫停止取
    食至脱皮成蛹之前的这个发育阶段。所述初羽化成虫均为羽化12h内的成虫。卵、幼
    虫和蛹这三个虫态均为全程诱导。

    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光周期和温度因子,可实现七星瓢虫的滞育诱导。七星
    瓢虫成虫(初羽化成虫)在温光组合条件为温度18℃、光周期L10:D14时滞育率接
    近100%。

    二、滞育诱导试验

    1、实验方法

    设两因素各四水平的重复性试验,于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RZX500C型)内进
    行滞育诱导,4个光周期水平分别是L10:D14、L12:D12、L14:D10、L16:D8,3个
    温度水平分别是30℃、24℃和18℃;空气相对湿度70%±10%。将初羽化(12小时内)
    的成虫雌雄配对后饲于置有折叠纸片的塑料杯(直径7cm,高10cm)中,杯口罩以纱
    布以防试虫逃逸。每处理重复3次,每次每处理成虫90对。逐日观察并更换饲料及纸
    片,记录雌虫产卵前期时长,直至试验结束。滞育诱导时间为240h。诱导结束后观察
    各处理组七星瓢虫的滞育情况并统计滞育率,结果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

    2、实验结果

    (1)光周期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七星瓢虫成虫的滞育率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成虫滞育率随
    着光照时长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温度为18℃时,成虫的滞育率在长光照L16:D8时仅为12.5%,而光照时长为14h
    时,滞育率增至67.4%,为长光照条件下的5.39倍;光照时间进一步缩短为12h或10h
    时,成虫滞育率进一步扩大至94.7%或95.0%(表4),约为长光照条件下7.6倍。

    温度为24℃时,光周期对成虫滞育的诱导作用有所下降,滞育率最高不超过50%,
    但不同光周期之间成虫的滞育率依然是长光照L16:D8下较低,滞育率仅为5.6%,成
    虫几乎不滞育;而光照时长缩短时,成虫滞育率增加,在光周期为L12:D12时达最高,
    为33.5%。

    温度为30℃时,无论是长光照L16:D8还是短光照L10:D14,成虫滞育率均为0,
    表明此温度下,光周期对成虫的滞育诱导无明显影响。

    24℃时,虽然光周期对成虫的滞育诱导作用不如18℃时明显,但光周期对雌虫的
    产卵发生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长光照下雌虫生殖系统的发育速度较慢(图3)。雌虫
    的产卵前期显著高于短光照(P<0.05),雌虫的产卵前期在光周期为L16:D8和L14:D10
    时较长,分别为13.09天和13.98天,而光周期为L12:D12和L10:D14则缩短为10.71
    天和10.68天。

    表3温度和光周期对七星瓢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注:表中数据是平均值±标准误,数据后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4表3中温度18℃、光周期为L12:D12或L10:D14条件下七星瓢虫滞育
    率的三次重复结果

      光周期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标准差
      L12:D12
      94.2±1.6
      95.1±0.3
      94.8±1.1
      94.7±2.8
      L10:D14
      95.1±0.2
      94.6±0.6
      95.3±0.4
      95.0±1.1

    (2)温度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如表3所示,温度对成虫滞育诱导具有显著影响,成虫的滞育率随着温度的升高
    而显著下降(P<0.05),高温下成虫甚至不发生滞育;较低温度对成虫滞育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

    光周期为L16:D8时,成虫的滞育率在低温18℃下较高,为12.5%;温度升高至
    24℃时,滞育率明显下降,仅为5.6%;当温度进一步升高至30℃时,成虫不发生滞
    育,滞育率降至0。

    光周期为L14:D10、L12:D12和L10:D14时,同样也是温度低时,成虫的滞育
    率较高,而温度升高时,成虫滞育率降低。特别是光周期为L10:D14时,18℃时成虫
    几乎全部滞育,而温度升高至24℃时,滞育率仅为17.7%,30℃时则完全不滞育。表
    明相较于光周期,温度对滞育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温度对成虫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
    的光周期)也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18℃时成虫滞育诱导的临界光照时长在
    14hr/d-16hr/d之间;24℃和30℃时,四个光周期下成虫滞育率最高未超过50%,不存
    在明显的临界光周期。

    (3)温度与光周期的交互作用

    不同光周期和温度(18℃和24℃)条件下滞育率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
    仅光周期(F=88.87,df=3,P<0.0001)和温度(F=346.36,df=1,P<0.0001)均对七
    星瓢虫滞育率有显著影响,而且光周期和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28.98,df=3,
    P<0.0001)。成虫在温光组合条件为18℃、L12:D12和L10:D14时滞育率较高,滞育
    率接近100%,而温光组合条件为30℃、L10:D14时滞育率为0。表明虽然短光照对
    成虫的滞育诱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温度对成虫滞育的发生起主导作用,光周期
    伴随温度起作用。

    综合实施例1试验结果,对于初羽化的七星瓢虫成虫,施以温度18℃、光周期
    L10:D14的环境因子刺激,即可诱导接近100%的个体进入滞育态。

    实施例2、七星瓢虫的滞育维持试验

    1、试验方法

    (1)光周期的影响:根据实施例1中滞育诱导试验结果,在温度18℃、空气相
    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初羽化成虫(12小时内)经光周期L10:D14、L12:D12、
    L14:D 10诱导240h进入滞育后,滞育成虫仍于原条件下饲养。每天观察并记录成虫
    滞育解除并开始产卵的时间,各处理观察雌虫30头左右。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
    值。同时设置了将滞育成虫置于黑暗条件下饲养的处理组。

    (2)温度的调控作用:由实施例1中滞育诱导结果可知,24℃、30℃时,成虫的
    滞育发生率较低,光周期为L12:D12时最高,为33.5%。其他温光组合条件下,成虫
    基本不滞育。故本试验仅统计温光组合条件为24℃、L12:D12下雌虫的滞育持续时间。
    具体方法如下:24℃,初羽化成虫(12小时内)经光周期L12:D12诱导30天进入滞
    育后,滞育成虫仍于原条件下饲养。每天观察并记录成虫滞育解除并开始产卵的时间,
    各处理观察雌虫30头左右。

    2、试验结果

    (1)光周期对成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

    从光周期对七星瓢虫成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可以看出,在所有短光照条件下,
    滞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滞育发育后都能解除滞育开始产卵;但18℃、不同光周期条
    件下雌虫的滞育持续时间差异显著(图4和表5),雌虫的滞育持续时间与光照时长呈
    负相关,随光周期的缩短而延长。光周期为L14:D10时,滞育持续时间为78.27天;
    L12:D12时,滞育持续时间为89.18天;L10:D14时,滞育持续时间延长至114.11天。

    进一步开展的全黑试验结果显示,滞育持续时间延长至183.32天。结果表明七星
    瓢虫滞育的解除不需要低温的刺激;不同光周期对成虫滞育持续时间的调控表现出明
    显的数量反应,即接近临界光周期(14hr/d-16hr/d)的光照条件下成虫滞育发育的速度
    明显快于短光照;此外,成虫在滞育发育结束即滞育解除后,即使在原滞育诱导条件
    下仍可以产卵,表明在滞育发育后期,成虫暂时失去对促进诱导滞育的短光照的敏感
    性。

    表5不同温度、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雌虫的滞育持续时间三次重复结果


    (2)温度对滞育持续时间的调控作用

    不同温度下,成虫的滞育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差异,低温有利于成虫的滞育发育,
    滞育发育速度较慢,滞育持续时间延长(图5和表5)。温度为24℃时,光周期L12:D12
    诱导的滞育持续时间为79.30天,而当温度下降至18℃时,则延长至89.18天,表明
    高温时光周期诱导的滞育强度较低温时低。

    综合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将进入滞育态的七星瓢虫保存于18℃、L10:D14、湿
    度70%-80%的条件下,贮存期可达114天;若保存于全黑暗、18℃、湿度70%-80%的
    条件下,贮存期可达183天。

    实施例3、七星瓢虫的滞育解除试验

    1、试验方法

    设两因素各两水平的重复性试验,于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RXL-500C)内进行,
    2个光周期水平分别是L10:D14、L16:D8,2个温度水平分别是18℃和24℃;空气相
    对湿度70%±10%;光照强度5000Lx。将温光组合条件18℃、L10:D14下诱导滞育的
    成虫(41日龄)分别置于上述4个处理条件下饲养。每天观察并记录成虫滞育解除(将
    在理论产卵前期(20天)内恢复产卵者视为解除个体),并开始产卵的时间,各处理观察
    雌虫30头左右。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

    2、试验结果

    环境条件改变后,温度与光周期对七星瓢虫滞育解除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滞育成
    虫依然保持对温度和光周期的敏感性。长光照对成虫滞育解除具有促进作用,相同温
    度下环境条件为长光照时,滞育解除历期显著小于短光照;短光照则维持成虫滞育,
    成虫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滞育发育后才能解除滞育。适宜升高温度可加速成虫的滞育
    解除,环境温度升高时,成虫滞育解除速度加快,滞育解除历期缩短。无论光周期为
    长光照还是短光照,成虫在环境温度升高时,都能很快解除滞育,表明温度对成虫滞
    育解除起决定作用,光周期伴随温度起作用;对于滞育成虫而言,短光照和低温起维
    持成虫滞育发育的作用(表6)。

    温度为18℃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成虫的产卵前期差异显著。长光照促进滞育
    解除,短光照则促进滞育发育的进行。长光照(光周期16L:8D)条件下滞育解除仅需
    18.87天,而短光照(光周期10L:14D)下则延长近4倍,为74.39天;当温度为24℃,
    长光照条件下成虫产卵前期亦显著小于短光照(8.07vs 12.44),但此时短光照下滞育
    解除历期较长光照时仅延长1.54倍(表6和表7)。

    温度不同、光周期相同时,成虫产卵前期也存在显著差异,低温对滞育发育具有
    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温则促进滞育解除。光周期为16L:8D时,雌虫在18℃下的滞
    育解除历期为24℃下的2.34倍(18.87vs 8.07);而光周期为10L:14D时,雌虫在18℃
    和24℃下的滞育解除历期差异进一步扩大,18℃下滞育雌虫产卵前期约为24℃下的6
    倍(74.39vs 12.44)(表6和表7)。

    不仅光周期(F=273.94,P<0.0001)和温度(F=770.68,P<0.0001)均对七星瓢虫
    滞育率有显著影响,而且光周期和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120.47,P<0.0001)。

    表6光周期和温度对七星瓢虫滞育解除的调控作用


    注:成虫为温光组合条件18℃、L10:D14下诱导40天的滞育成虫。数据后不同
    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7表6中不同光周期和不同温度对七星瓢虫滞育解除调控作用的三次重复结果
    (产卵前期(天))


    综合实施例3试验结果,对处于滞育状态的七星瓢虫施以温度24℃、光周期L16:
    D8、光照强度5000Lx处理,8.07天后即可完全解除滞育,雌虫开始产卵。

    关 键  词:
    一种 天敌 昆虫 解除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天敌昆虫滞育解除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8783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