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雾气产生装置.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4874687
  • 上传时间:2018-11-20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2.8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42007.2

    申请日:

    2013.04.22

    公开号:

    CN103418515A

    公开日:

    2013.12.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05B 1/28申请公布日:201312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5B 1/28申请日:20130422|||公开

    IPC分类号:

    B05B1/28; B05B17/00; A61H33/12

    主分类号:

    B05B1/28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渡边俊一; 大村真吾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12.05.18 JP 2012-11495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雾气产生装置。该雾气产生装置的雾气喷嘴(50)包括多孔质的喷嘴构件(51)。该喷嘴构件(51)包括:筒状部(51a),其具有长度方向和喷嘴流路(X);延伸部(51b),其具有筒状部(51a)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在雾气喷嘴(50)设置于雾气产生装置的状态下,该延伸部(51b)自筒状部(51a)向下方延伸。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雾气产生装置,其包括将加热液体而生成的雾气喷出到外部的雾气喷嘴,其特征在于,
    上述雾气喷嘴包括喷嘴构件,该喷嘴构件包括:
    筒状部,其具有供上述雾气通过的喷嘴流路;
    延伸部,其具有上述筒状部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在将上述雾气喷嘴设置于上述雾气产生装置的状态下,该延伸部自上述筒状部向下方延伸;
    上述喷嘴构件构成为能够吸取在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喷嘴流路上因结露而产生的液滴,能够使该所吸取的液体从上述筒状部移动到上述延伸部,利用上述所吸取的液体的自重将该液体从上述筒状部排出到上述延伸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雾气喷嘴还包括吸出构件,该吸出构件抵接于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其保液性低于上述喷嘴构件的保液性;
    在上述雾气喷嘴设置于上述雾气产生装置的状态下,上述吸出构件的前端部配置在比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靠下方的位置,上述吸出构件吸取浸渗在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中的液体,利用该所吸取的液体的自重将该液体从上述吸出构件的上述前端部排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出构件具有包含上述前端部在内的液体可排出部位;
    上述雾气喷嘴还包括覆盖上述吸出构件的除了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之外的部分的覆盖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出构件的上述前端部形成为锐角。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内壁面,其划分出与上述喷嘴流路相连通的雾气流路;
    突起,其形成在上述内壁面,抵接于上述雾气喷嘴的液体可排出部位,
    该突起构成为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突起中形成有槽,该槽利用毛细现象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内壁面,其划分出与上述喷嘴流路相连通的雾气流路;
    突起,其形成在上述内壁面,抵接于上述雾气喷嘴的液体可排出部位,
    该突起构成为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气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突起中形成有槽,该槽利用毛细现象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说明书

    说明书雾气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蒸汽雾的雾气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一种以提供使人体的皮肤滋润等美容效果、皮肤护理为目的的雾气产生装置。该雾气产生装置利用与沸腾室并列设置的加热器将被导入到设置在主体内的沸腾室内的水等液体加热而生成高温的蒸汽雾,从主体上部的雾气喷嘴将该蒸汽雾向脸等人体部位喷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4869号公报
    然而,雾气的一部分有时会在从雾气喷嘴喷出之前结露而在雾气喷嘴的雾气流路中形成液滴。有时会因该液滴将雾气流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堵塞,使雾气的喷出不稳定。例如可导致雾气的喷出量下降、喷出速度下降、以及喷出方向变化。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为了应付该问题点,使雾气喷嘴包括多孔质构件。多孔质构件用于吸取雾气流路的液滴,减少或防止喷嘴流路闭塞。
    但是,若多孔质构件因吸取的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则其吸液功能下降,因此,利用多孔质构件没有吸取完的液滴会残留在喷嘴流路中。于是,与上述同样,雾气流路会被液滴堵塞而使雾气的喷出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地喷出雾气的雾气产生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气产生装置,其包括将加热液体而生成的雾气喷出到外部的雾气喷嘴。上述雾气喷嘴包括喷嘴构件,该喷嘴构件包括:筒状部,其具有供上述蒸汽雾通过的喷嘴流路;延伸部,其具有上述筒状部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一半以上的 长度,在上述雾气喷嘴设置在上述雾气产生装置上的状态下,该延伸部自上述筒状部向下方延伸,上述喷嘴构件能够吸取在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喷嘴流路上因结露而产生的液滴,能够使该所吸取的液体从上述筒状部移动到上述延伸部,利用该液体的自重使上述所吸取的液体从上述筒状部排出到上述延伸部。
    优选的是,上述雾气喷嘴还包括吸出构件,该吸出构件抵接于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其保液性低于上述喷嘴构件的保液性,在上述雾气喷嘴设置于上述雾气产生装置的状态下,上述吸出构件的前端部配置在比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靠下方的位置,上述吸出构件吸取浸渗在上述喷嘴构件的上述延伸部的液体,利用该所吸取的液体的自重将该液体从上述吸出构件的上述前端部排出。
    优选的是,上述吸出构件具有包含上述前端部在内的液体可排出部位,上述雾气喷嘴还包括覆盖上述吸出构件的除了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之外的部位的覆盖构件。
    优选的是,上述吸出构件的上述前端部形成为锐角。
    优选的是,雾气产生装置还包括:内壁面,其划分出与上述喷嘴流路相连通的雾气流路;突起,其形成在上述内壁面,抵接于上述雾气喷嘴的液体可排出部位,该突起构成为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优选的是,在上述突起中形成有槽,该槽利用毛细现象将从上述雾气喷嘴的上述液体可排出部位排出来的液体引导到上述雾气流路的上述内壁面。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稳定地喷出雾气的雾气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美容器的侧视图。
    图2是美容器的后视图。
    图3是美容器的剖视图。
    图4是美容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配置在外壳内的各种零件的概略图。
    图6是美容器的剖视图。
    图7是美容器的喷嘴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组装状态的喷嘴的立体图。
    图9是喷嘴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喷嘴的侧视图。
    图11是另一例中的美容器的喷嘴的放大剖视图。
    图12的(a)、(b)是另一例中的喷嘴及其周边构造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雾气产生装置。
    如图1~图6所示,作为雾气产生装置的美容器1的壳体2包括:底板3,其由做成长轴在前后方向上的椭圆形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外壳4,其由与形成在该底板3的外周缘的结合片相连结且向上方延伸形成的合成树脂构成。在由壳体2的底板3和外壳4形成的空间S内,收容有用于产生雾气的各种构成零件。
    自底板3向上方延伸的外壳4随着向上方去而顶端变细,且顶端部形成有向斜前上方扩开的开口部5,该开口部5安装有雾气流路罩6。自雾气流路罩6向斜前上方喷出在外壳4内生成的雾气。在外壳4的正面位置设置有电源开关SW1,并且在外壳4的左侧后方的侧面位置设置有电源插头PL。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外壳4的背面形成有收容口10。在收容口10部分的空间S内,以朝向底板3的方式配置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罐收容构件11。罐收容构件11的下侧由底板3支承,其上侧固定连结于外壳4,以自收容口10并与收容口10面对的方式形成有罐收容凹部11a。如图3和图4所示,在由罐收容构件11形成的罐收容凹部11a内能装卸地安装有供水罐T。
    作为罐收容凹部11a,在安装好的供水罐T的下方中央位置设置有轴承筒12。轴承 筒12延伸设置有在轴承筒12的外周面且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十字形的筋13。通过将该筋13连结于罐收容构件11,将轴承筒12配置在安装好的供水罐T的下方中央位置。
    在罐收容构件11的底部14且是与上述轴承筒12相面对的位置贯穿形成有导出口15,并且与导出口15相连通的供给管16朝向前方一体形成。
    在导出口15中贯穿插入有贯穿了底板3和供给管16的解除杆17。解除杆17的前端部以能在轴承筒12内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贯穿轴承筒12且由轴承筒12支承。解除杆17形成为,在底板3悬空的状态下,即,在美容器1被拿起且未被放在桌子等上的状态下(参照图4),解除杆17的基端自底板3突出。此时,解除杆17的前端成为与轴承筒12的上部开口端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另外,在将美容器1放在桌子等上时(参照图3),自底板3突出的解除杆17被压入而向上方移动,解除杆17的前端自轴承筒12的上部开口向上方突出。
    在形成于罐收容构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15设置有开闭阀18。开闭阀18固定于贯穿导出口15的解除杆17。在解除杆17的位于开闭阀18与轴承筒12之间的部分上设置有处于压缩的状态的弹簧SP1。利用弹簧SP1的弹性力使解除杆17受到向下方作用的弹性力。因而,在将美容器1放在桌子等上时,解除杆17克服弹簧SP1的弹性力地向上方移动。相反,在美容器1被拿起且未被放在桌子等上的状态下,解除杆17在弹簧SP1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下方移动,其基端自底板3突出。
    在将美容器1放在桌子等上而压入自底板3突出的解除杆17使该解除杆17向上方移动时,如图3所示,开闭阀18向上方移动,导出口15开放,罐收容凹部11a侧(供水罐T侧)和供给管16连通。相反,在底板3处于悬空的状态而解除杆17自底板3突出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开闭阀18向下方移动,导出口15关闭而切断罐收容凹部11a与供给管16的连通。
    安装在罐收容凹部11a内的供水罐T包括:存积部21,其在下侧开口,该存积部21与罐收容凹部11a的壁面嵌合而被支承;关闭部22,其封闭存积部21的下侧开口部。在存积部21的后部外侧面形成有外壁部23,该外壁部23用于使形成在外壳4的背面的收容口10具有与外壳4的外侧面连续的性质。
    在封闭存积部21的下侧开口部的关闭部22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口24,在该圆筒口2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在圆筒口24螺纹连接有阀构件25。
    阀构件25包括具有圆形的排出口26a的盖构件26,通过使形成在该盖构件26的外周面的内螺纹部与形成于圆筒口24的外螺纹部螺纹连接,将盖构件26连结于圆筒口24。在盖构件26内一体地组装有局部开口(未图示)的支承构件27。操作杆28以能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贯穿插入在支承构件27中。另外,阀芯29以能倾动的方式(参照图3和图4)安装于设置在操作杆28的下端的连结部28a。在操作杆28的位于阀芯29与支承构件27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处于压缩的状态的弹簧SP2。
    因而,在卸下供水罐T的状态、及在美容器1被拿起且未被放在桌子等上而解除杆17向下方移动的状态下,利用弹簧SP2的弹性力使阀芯29承受向下方作用的弹性力,关闭排出口26a。此时,阀芯29与自排出口26a的内周缘延伸的卡定片26b相卡定,能够被防止进一步的脱离。通过由阀芯29关闭排出口26a,供给到供水罐T内的液体、例如水不会从排出口26a漏出到外部。
    在安装有供水罐T的状态下将美容器1放在桌子等上,解除杆17向上方运动时,解除杆17抵接于阀芯29的下表面中央,阀芯29和与该阀芯29相连结的操作杆28克服弹簧SP2的弹性力向上方移动。此时,阀芯29在相对于操作杆28的可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使排出口26a开口。另外,通过解除杆17向上方移动,设置在罐收容构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15处的开闭阀18也处于开放状态,因此,供水罐T内的水经由罐收容构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15被输送到供给管16侧。
    例如在向供水罐T内加水的情况下,自外壳4的罐收容凹部11a拉出供水罐T。接着,自圆筒口24卸下包括盖构件26、支承构件27、阀芯29等的阀构件25而自圆筒口24向罐T内注入水。然后,在注入了水之后,将阀构件25拧在圆筒口24上而将供水罐T安装在外壳4的罐收容凹部11a内。这就是该美容器1的供水作业。
    输送到供给管16的供水罐T的水被供给到雾气产生单元30。雾气产生单元30具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雾气产生主体31,在雾气产生主体31的下侧一体地形成有与供给管16相 连结的供水管19。雾气产生主体31被底板3支承而设置为朝向上方。
    如图6所示,雾气产生主体31形成有以与其右侧面(与外壳4的右侧内侧面4a相面对的面)相面对的方式形成凹状的开口凹部32。在雾气产生主体31的左侧部分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液体回流通路33。液体回流通路33的下侧通过下侧通路41与图3等所示的供水管19相连通。另外,液体回流通路33的上侧扩开形成有与雾气引导筒36相连结的大径部34,该液体回流通路33的上侧与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35相连。液体回流通路33利用大径部34接住在位于上方的雾气引导筒36和该雾气引导筒36更上方的雾气流路管37等中结露的水(结露水),在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35上输送并导入该结露水。于是,被导入到液体回流通路33的结露水自下侧通路41回流到沸腾室40(或供水管19)中。
    另外,形成于雾气产生主体31的开口凹部32被加热器H封闭。由雾气产生主体31和封闭开口凹部32的加热器H形成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成为沸腾室40。加热器H在例如铝制壳内收纳PTC加热器地构成。加热器H的内侧面Sf1(靠沸腾室40侧的面)与雾气产生主体31相面对,其外侧面Sf2(与靠沸腾室40一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与外壳4的左侧内侧面4a相面对。由于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接近外壳4的左侧内侧面4a并与该左侧内侧面4a相面对,因此,在加热器H的表面产生的多余的热经由接触于外部空气的外壳4高效地释放到外部。
    沸腾室40的下部利用下侧通路41与液体回流通路33和供水管19(图6中未图示)相连通,该下侧通路41朝向雾气产生主体31的下部左侧地贯穿形成。由此,输送到供给管16中的供水罐T的水经由供水管19和下侧通路41被供给到沸腾室40。供给到沸腾室40中的水利用加热器H的加热而沸腾,在该沸腾室40中生成高温的蒸汽雾。沸腾室40的上部利用上侧通路42与扩开形成在液体回流通路33的上侧的大径部34相连通,该上侧通路42朝向雾气产生主体31的上部左侧地贯穿形成。该上侧通路42将在沸腾室40中产生的蒸汽雾供给到大径部34。
    另外,在形成沸腾室40的雾气产生主体31的开口凹部32与加热器H的内侧面Sf1之间,在作为沸腾室40的出口的上侧通路42的开口部分安装有过滤器43。过滤器43是为了 不会对粒径较小的蒸汽雾的通过性产生严重影响,抑制在沸腾室40中产生的气泡、特别是由爆沸产生的大气泡破裂时产生的比较大的热水滴飞散到上侧通路42和该上侧通路42的下流侧而设置的。
    如图3~图6所示,与大径部34的上侧相连结的雾气引导筒36由合成树脂构成,雾气引导筒36借助大径部34和上侧通路42与沸腾室40相连通,导入在沸腾室40内产生的蒸汽雾。在雾气引导筒36内配设有高压放电装置45。高压放电装置45通过高压放电使导入的蒸汽雾微细化而成为离子。微细化后的蒸汽雾经由上侧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雾气流路管37被引导到雾气喷嘴50,自开口部5(雾气流路罩6)朝向斜前上方被喷出到外部。
    如图5所示,在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安装有自动复位型双金属式恒温器46。恒温器46的向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安装的位置被设定在接近从供水罐T导入水的下侧通路41的高度位置。恒温器46检测加热器H的表面温度。当例如加热器H的表面温度达到140℃时,恒温器46关闭,当加热器H从140℃下降到125℃时,该恒温器46自动复位而开启。恒温器46与加热器H和电源开关SW1之间串联电连接。因而,当在加热器H的温度为125℃以下、恒温器46开启的状态下接通操作电源开关SW1时,对加热器H供电,加热器H开始加热动作。
    当利用加热器H的加热动作,该加热器H的表面温度达到140℃时,恒温器46切换为关闭,向加热器H的供电被切断。也就是说,即使接通操作电源开关SW1,加热器H的加热动作也停止。该停止状态持续,直到加热器H的温度从140℃下降到125℃而恒温器46再次切换为开启。
    对将优选例的恒温器46切换为关闭的温度设定为140℃的理由进行说明。在加热器H使沸腾室40内的水沸腾时,加热器H的温度不会上升到140℃以上。但是,在沸腾室40的水变空时,加热器H的温度会超过140℃。因此,为了防止加热器H过热,将恒温器46从开启切换为关闭的温度设定为140℃,在达到了该设定温度时,恒温器46停止向加热器H供电。
    如图6所示,在雾气产生主体31的与靠加热器H一侧面相反侧的面安装有控制电路 基板47。控制电路基板47连接有自电源开关SW1、电源插头PL、加热器H和恒温器46延伸出来的配线(省略图示)。电源开关SW1、电源插头PL、加热器H和恒温器46串联连接在控制电路基板47上。在接通了电源开关SW1时,控制电路基板47基于自电源插头PL供给的电源生成加热器H的动作电源,并将其向加热器H供给。另外,自高压放电装置45延伸出来的配线(未图示)与控制电路基板47相连接,用于生成并供给放电用的动作电源。
    如图7所示,雾气喷嘴50安装在环状的安装构件38的内侧缘,该安装构件38组装在雾气流路管37的前端部。雾气喷嘴50将在雾气流路管37内压力升高了的蒸汽雾朝向外部猛力地喷出。
    如图7~图9所示,雾气喷嘴50包括喷嘴构件51。喷嘴构件51包括:筒状部51a,其具有供蒸汽雾通过的喷嘴流路X;延伸部51b,其具有该筒状部51a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在雾气喷嘴50设置于美容器1的状态下,该延伸部51b自筒状部51a向下方延伸。喷嘴构件51能够吸取因结露而在筒状部51a的喷嘴流路X上产生的液滴。喷嘴构件51构成为,能够使该吸取的液体从筒状部51a移动到延伸部51b,利用该液体的自重使该液体从筒状部51a排出到延伸部51b。
    喷嘴流路X是沿着雾气的喷出方向、即筒状部51a的轴线A1方向延伸的内侧空间。雾气喷嘴50优选以其雾气喷出方向相对于与美容器1的设置面平行的基准面Z0朝向上方成预定角度α的方式设置在美容器1上。筒状部51a为例如圆筒形。
    筒状部51a具有沿着长度方向或者轴线A1延伸的长度L1,延伸部51b具有沿着筒状部51a的轴线A1延伸的长度L2。在图示的例中,延伸部51b是自筒状部5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长方形板状。当将雾气喷嘴50设置在美容器1上时,延伸部51b朝向下方。延伸部51b的长度L2优选大于筒状部51a的长度L1的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51b的长度L2稍小于筒状部51a的长度L1。
    喷嘴构件51优选由多孔质材料形成,更优选由例如SUS316L等导热性较好的多孔质材料形成。蒸汽雾虽通过筒状部51a内侧的喷嘴流路X,但由于筒状部51a是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因此,难以在喷嘴流路X中结露。在喷嘴流路X上因结露而产生了液滴的情况下, 由于喷嘴构件51是多孔质材料,因此,形成在喷嘴流路X中的液滴自筒状部51a的内周面(喷嘴流路面)被吸取。在生成蒸汽时,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喷嘴构件51接受在生成蒸汽时产生的热而成为高温,因此,被喷嘴构件51吸取的液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蒸发,再次作为蒸汽雾从喷嘴构件51被喷出。
    在设置美容器1时,由于延伸部51b朝向下方(参照图7),因此,浸渗在筒状部51a中的液体利用该液体的自重朝向延伸部51b移动。利用该液体的移动,筒状部51a中的液体浸渗量降低,因此,筒状部51a难以成为饱和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51b和筒状部51a的连结部分的长度(即延伸部51b的长度L2)为了不妨碍液体的移动而足够地长,因此,浸渗在筒状部51a中的液体能够朝向延伸部51b顺畅地移动,因此,筒状部51a难以成为饱和状态。
    在图9所示的例中,雾气喷嘴50除了包括喷嘴构件51之外,还包括喷嘴罩52、吸出构件53和作为覆盖构件的安装器具54。喷嘴罩52安装在筒状部51a上。喷嘴罩52的罩主体52a可以是与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的外周面嵌合的圆筒状。在罩主体52a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嵌入到安装构件38的安装槽38a中地保持的凸缘部52b,在罩主体52a的另一端设置有切口部52c。切口部52c形成为使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自罩主体52a向外部突出。优选在罩主体52a的周面形成有环状筋52d。
    喷嘴罩52利用与喷嘴构件51相同的导热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黄铜、铜等的金属板制作。喷嘴罩52也可以采用硅树脂等绝热性较高的材料。另外,喷嘴罩52(罩主体52a)形成为不使液体通过。也就是说,喷嘴罩52使在其外侧因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不被喷嘴构件51吸取,抑制喷嘴构件51(主要是筒状部51a)因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因此,喷嘴罩52的外周面的液滴保持原样地向下方滴下,或者通过喷嘴罩52的轴向另一端开放而从露出的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的端面被吸取,不会进入到喷嘴流路X中。
    吸出构件53利用例如无纺布、树脂纤维等(热容量小)形成为带状,在其中间部折成两折地使用。吸出构件53除了具有吸液功能之外,其保液性低于喷嘴构件51的保液性。吸出构件53的两端部是抵接于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的左右各侧面51c(延伸部51b 中具有最大面积的面)而自各侧面51c吸取液体的吸取部53a,两吸取部53a之间在扩宽时成为形成大致字母V形的排出部53b。V字形的排出部53b在其弯曲部分折成两折,在作为雾气喷嘴50组装的情况下,排出部53b侧视具有自吸取部53a倾斜的形状。
    也就是说,在作为雾气喷嘴50组装的情况下,排出部53b的延伸轴线A2相对于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的轴线A1倾斜预定角度β。并且,在将雾气喷嘴50设置在美容器1上时,根据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的轴线A1相对于与美容器1的设置面平行的基准面Z0的倾斜角度α、和排出部53b的延伸轴线A2相对于该轴线A1的倾斜角度β,排出部53b相对于基准面Z0为约90°,排出部53b的前端部53c(喷嘴50的最下部)朝向下方。排出部53b的前端部53c如图10等所示地形成锐角形状。
    安装器具54通过例如金属板弯折形成而构成,包括与喷嘴罩52的外周面嵌合的大致圆环状的嵌合部54a、和与嵌合部54a连接设置且从两侧夹持吸出构件53的从吸取部53a到排出部53b的大致一半(基端部侧)的一对夹持部54b。通过嵌合部54a与设置在喷嘴罩52的外周面的环形筋52d之间嵌合,安装器具54相对于喷嘴罩52定位,被该喷嘴罩52支承。在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被夹在吸出构件53的吸取部53a之间的状态下,该吸取部53a进而被一对夹持部54b夹入。如此,喷嘴罩52和安装器具54保持为延伸部51b抵接于吸出构件53的状态。
    另外,夹持部54b一体地形成有用于覆盖吸出构件53的排出部53b的上表面的覆盖部54c、和与排出部53b的下表面接触的保持爪54d(参照图10)。覆盖部54c和保持爪54d协作地在上下方向上夹持吸出构件53。在图示的例中,吸出构件53的下表面除了与保持爪54d相对应的部位之外,都未被安装器具54封闭,而自安装器具54露出。容易利用安装器具54装卸吸出构件53,在组装性、维护性的方面较为理想。吸出构件53的自安装器具54露出的部位可作为液体可排出部位发挥功能。
    利用该安装器具54保持的吸出构件53从吸取部53a吸取浸渗在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中的液体,由于其自身保液性较低,因此,使液体凭借其自重从吸取部53a朝向位于下方的排出部53b迅速地移动。于是,自形成锐角形状的排出部53b的前端部53c向下方 滴下,在这种情况下,该液体避开位于附近的高压放电装置45地滴下,再次用于生成蒸汽雾。在优选的例中,吸出构件53的外侧面为了提高与安装器具54的保持力而涂敷了粘合剂。因而,在吸出构件53的排出部53b的自安装器具54突出的前端侧,鉴于粘合剂的效果,能够抑制液滴从侧面渗入,不会极力妨碍内在的液体的移动(正规的排水动作)。
    也就是说,通过将该吸出构件53并列设置于喷嘴构件51,浸渗在喷嘴构件51中的液体自吸取部53a被吸取,从排出部53b迅速地被排出到外部,能够抑制喷嘴构件51的特别是筒状部51a因浸渗的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由此,更加难以发生使蒸汽雾通过、喷出的喷嘴流路X被液滴封闭,雾气的喷出量和喷出速度稳定、喷出方向稳定等,能够更加可靠且稳定地使美容器1喷出雾气。
    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效果。
    (1)雾气喷嘴50包括具有筒状部51a和延伸部51b的喷嘴构件51,该筒状部51a具有供蒸汽雾通过的喷嘴流路X,在雾气喷嘴50设置在美容器1上的状态下,该延伸部51b自筒状部51a向下方延伸。喷嘴构件51能够吸取在筒状部51a的喷嘴流路X上因结露而产生的液滴。喷嘴构件51构成为,能够使该吸取的液体从筒状部51a移动到延伸部51b,利用液体的自重使该液体从筒状部51a排出到延伸部51b。由于延伸部51b具有筒状部51a的长度方向长度L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L2,因此,浸渗在筒状部51a中的液体容易移动到延伸部51b,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难以因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雾气喷出稳定化。
    (2)雾气喷嘴50包括吸出构件53,该吸出构件53抵接于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能够吸取浸渗在延伸部51b中的液体,而且其保液性低于喷嘴构件51的保液性。在设置美容器1时,配置为吸出构件53(排出部53b)的前端部53c位于比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靠下方。于是,吸出构件53吸取浸渗在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中的液体,并且,利用所吸取的液体的自重使该液体移动到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将该液体从前端部53c排出。也就是说,该吸出构件53发挥功能,从而迅速地吸取在喷嘴构件51中浸渗的液体,将该液体在自喷嘴构件51、特别是具有喷嘴流路X的筒状部51a分开的部位排出。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因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使 雾气喷出稳定化。
    (3)吸出构件53具有包含其前端部53c在内的液体可排出部位,雾气喷嘴50包括,覆盖吸出构件53的除了液体可排出部位之外的部分的安装器具54。能够减少除了从喷嘴构件51移动到吸出构件53的液体之外的无用的液体(雾气、其他液滴)被吸出构件53吸取的状况,吸出构件53能够主要排出被喷嘴构件51吸取的结露水,喷嘴构件51难以成为饱和状态。
    (4)由于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形成锐角形状,因此,液体易于集中在顶端部53c,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液体自前端部53c滴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的变更。
    ·雾气喷嘴50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做成将喷嘴构件51的筒状部51a和延伸部51b分开而组装的形态。也可以省略吸出构件53。也可以变更利用安装器具54安装、覆盖吸出构件53的形态。此外,也可以适当变更喷嘴构件51、喷嘴罩52、吸出构件53和安装器具54的形状、材质。
    ·使液体自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滴下,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雾气引导筒36的内壁面36a形成朝向斜上方突出的突起60,使该突起60的前端部抵接于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由此,从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排出的液体通过该突起60被引导到内壁面36a侧,能够稳定地从前端部53c排出液体。另外,通过自内壁面36a分开的突起60的前端部从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进行排出,从而能够防止在内壁面36a上输送的液体再次被吸取到吸出构件53侧。
    另外,如图12所示,通过在突起60的外侧面形成产生毛细现象的槽60a,能够更加稳定地从吸出构件53的前端部53c排出液体。
    另外,在省略了吸出构件53的情况下,由于喷嘴构件51的延伸部51b成为液体可排出部位,因此,使突起60抵接于延伸部51b地进行对应。
    ·将雾气产生装置具体化为美容器,但也可以应用于加湿器等其他的装置。
    ·作为液体采用了水,但也可以采用碱离子水、含有美容液的水、电解水、含有 芳香剂的水等。

    关 键  词:
    雾气 产生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雾气产生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87468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