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pdf(4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0360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1.20 CN 103403601 A *CN103403601A* (21)申请号 201280010030.X (22)申请日 2012.02.16 2011-037931 2011.02.24 JP G02B 13/00(2006.01) G02B 13/18(2006.01) (71)申请人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佐藤正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李洋 杨林森 (54) 发明名称 摄像透镜、 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57)。
2、 摘要 通过利用摄像面弯曲的固态摄像元件, 提供 小型且具有高性能、 可抑制暗影、 F 值小于 F3.0 的摄像透镜及使用了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以及 便携终端。在具有具备光电转换部的固态摄像 元件、 和在上述固态摄像元件的上述光电转换部 形成被摄体像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 中, 上述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弯曲, 上述摄像透 镜从物体侧起按顺序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 透镜、 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负的光 焦度的第三透镜构成, 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1 f12 f3 0(1) , 0.11 D5 f 0.7 (2) , 10.0 RI Y 2.0(3) , 其中, f12 : 。
3、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mm) , f3 : 上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mm) , D5 : 上述第三透镜 的轴向厚度 (mm) , f : 上述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 距 (mm) , RI : 上述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曲率 半径 (mm) , Y : 最大像高 (mm) 。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8.22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53622 2012.02.16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14970 JA 2012.08.3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31 。
4、页 附图 1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31页 附图1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03601 A CN 103403601 A *CN103403601A* 1/2 页 2 1. 一种摄像透镜, 是用于在设置于摄像装置的被投影面形成被摄体像的摄像透镜, 其 特征在于, 上述被投影面在朝向画面周边部的任意剖面弯曲, 上述摄像透镜从物体侧起按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顺序由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所述第一透镜、 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所述第二透镜、 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所述第三透镜构 成, 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1 f12 f3。
5、 0 (1) 0.11 D5 f 0.7 (2) 10.0 RI Y 2.0 (3) 其中, f12 : 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mm) f3 : 上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mm) D5 : 上述第三透镜的轴向厚度 (mm) f : 上述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 (mm) RI : 上述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曲率半径 (mm) Y : 最大像高 (mm)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摄像透镜,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透镜具有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7 f1 f 1.7 (4) 其中, f1 : 上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mm) 。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6、 2 所述的摄像透镜,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透镜具有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5 R4 ( (n2 1) *f) 0.4 (5) 其中, R4 : 上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mm) n2 : 上述第二透镜的相对于 d 线的折射率。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内比上述第一透镜的周边部的物体侧面位置靠向物体侧处 配置有孔径光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其。
7、特征在于, 还具有实际上不具有 焦度的透镜。 7. 一种摄像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固态摄像元件, 其具备光电转换部 ; 基板, 其保持上述固态摄像元件, 并形成有用于进行电信号的收发的连接用端子部 ; 权利要求 1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 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03601 A 2 2/2 页 3 壳体, 由遮光性材料形成, 且内置该摄像透镜, 并具有用于使来自物体侧的光入射的开 口部。 8.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摄像装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03601 A 3 1/31 页 4 摄像透镜、 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
8、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本发明尤其涉及适用于 CCD 型图 像传感器或者 CMOS 型图像传感器等固态摄像元件即摄像面弯曲的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透 镜及摄像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摄像装置的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小而薄的摄像装置被搭载于移动电话机、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等小而薄的电子设备即便携终端, 由此, 向远方除了声音信息之外还能相互传 输图像信息。 0003 作为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的摄像元件, 可使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型 图像传感器、 CMOS(Comp。
9、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型图像传感器等固态摄 像元件。近年来, 摄像元件的像素间距的小型化不断发展, 基于高像素化实现了高分辨率、 高性能化。另一方面, 在维持高像素的同时实现了摄像元件的小型化。并且, 还进行了使摄 像元件的摄像面弯曲的尝试。 正在寻求适用于这样的摄像元件的小型且具有高性能的摄像 透镜。 0004 在此, 作为小型且具有高性能的摄像透镜, 适合采用 3 枚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专 利文献 1 3 中公开了摄像面弯曲的 3 枚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另外, 专利文献 4 中公开 了一种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弯曲了的 1 枚透镜构成的摄像。
10、透镜。 0005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6 47944 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平 08 68935 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 3: 日本特开 2000 292688 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 4: 日本特开 2004 356175 号公报 0009 在专利文献 1 中记载了一种适用于袖珍相机 (compact camera) 、 带透镜的胶片记 录仪 (film unit) , 且摄像视场角宽至 80 度左右, 并具有 F3.5 至 F4 的明亮度的摄像透镜。 对该透镜结构而言, 由正的第一透镜、 孔径光阑、 正的第二透镜以及负的第三透镜, 或者负 的第一透镜。
11、、 孔径光阑、 正的第二透镜以及负的第三透镜构成。 0010 在此, 像素尺寸小的固态摄像元件中使用的摄像透镜, 需要具有为了与高细化的 像素对应而被要求高的分辨率这一与胶片摄像机 (film camera) 用透镜不同的特性。 然而, 透镜的分辨率因F值而存在极限, 由于F值小的明亮的透镜可获得高分辨率, 所以如专利文 献 1 那样以 F3.5 左右的 F 值无法获得足够的性能。 0011 接下来, 专利文献 2 以及专利文献 3 中记载了一种适用于袖珍相机、 带透镜的胶 片记录仪, 且摄像视场角为 77 度左右, 并具有 F5.7 至 F6.2 的明亮度的摄像透镜。该透镜 结构是由正的第一。
12、透镜、 负的第二透镜、 正的第三透镜以及孔径光阑构成的后置光阑三合 (triplet) 型透镜。 0012 由于专利文献 2 以及专利文献 3 的透镜具有比 F5 暗的 F 值, 所以无法获得比专利 文献 1 的透镜高的分辨率。并且, 对三合型而言, 由于后焦距容易变长, 所以还具有导致摄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4 2/31 页 5 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大型化这一问题。 0013 并且, 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是胶片摄像机用的摄像透镜, 通过与透镜中产生的 像面弯曲相应地使胶片面 (摄像面) 弯曲, 实现了性能的提高。但是, 由于都是使用胶卷的摄 像机用摄像透镜, 所以在摄像机。
13、的构造上, 胶片面成为仅向画面长边方向弯曲的所谓柱面 透镜的摄像面。 因此, 虽然画面长边方向能获得良好的性能, 但由于画面短边方向的摄像面 维持平面不变, 所以不仅无法实现性能提高, 而且还存在因像面弯曲的修正状况而招致劣 化的情况。即, 可以说如专利文献 1 3 那样仅通过摄像面的长边方向的弯曲难以在画面 整体获得高性能。 0014 并且, 由于专利文献 1 3 所公开的是如上所述的胶片摄像机用的摄像透镜, 所 以对于入射到摄像面的光束的主光线入射角而言, 在摄像面周边部不一定成为足够小的设 计。用于在固态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部形成被摄体像的摄像透镜中, 如果入射到摄像面的 光束的主光线入射。
14、角所谓的焦阑 (Telecentric) 特性变差, 则光束相对固态摄像元件倾斜 入射, 在摄像面周边部产生实际的开口效率减少的现象 (暗影 (shading) , 有可能导致周边 光量不足。 0015 另一方面, 专利文献 4 中公开了一种针对移动电话机等的摄像装置, 其中通过使 固态摄像元件弯曲成多项式面形状, 来平衡地修正透镜中产生的像面弯曲、 歪曲象差, 从而 得到小型且分辨率高的摄像装置。然而, 由于固态摄像元件为 CIF 尺寸 (352 像素 288 像 素) , 而摄像透镜为1枚构成, 所以色象差未被充分修正, 因此在还使用了高像素的固态摄像 元件的情况下, 无法得到与之相匹配的。
15、高画质的图像。 发明内容 0016 本发明鉴于该问题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 通过利用作为摄像面等的被投影面弯曲 了的方案, 来获得小型且具有高性能、 可抑制暗影、 F 值小于 F3.0 的摄像透镜及使用了该摄 像透镜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0017 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摄像透镜是用于在设置于摄像装置的被投影面形成被摄体 像的摄像透镜, 0018 上述被投影面在朝向画面周边部的任意剖面弯曲, 0019 上述摄像透镜从物体侧起按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顺序由具有正的光 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构成, 0020 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2。
16、1 1.1 f12 f3 0 (1) 0022 0.11 D5 f 0.7 (2) 0023 10.0 RI Y 2.0 (3) 0024 其中, 0025 f12 : 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mm) 0026 f3 : 上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mm) 0027 D5 : 上述第三透镜的轴向厚度 (mm) 0028 f : 上述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 (mm) 0029 RI : 上述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曲率半径 (mm)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5 3/31 页 6 0030 Y : 最大像高 (mm) 0031 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 被投影面不像以往的胶片。
17、摄像机那样只有长边方向弯曲, 而是以在朝向画面周边部的任意剖面都弯曲的弯曲面为前提。由于上述被投影面如此弯 曲, 所以可兼顾上述摄像装置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 更具体而言, 若使被投影面向摄像透镜 侧弯曲, 则有利于入射到被投影面的光束的主光线入射角所谓的焦阑特性的修正。与被投 影面为平面的情况相比, 向摄像透镜侧弯曲时由于入射到被投影面的光束的主光线入射角 变小, 所以即使在上述摄像透镜中没有充分进行焦阑特性的修正, 开口效率也不会减少, 能 够抑制暗影的产生。另外, 歪曲象差、 慧形象差的修正变得更容易, 还能够实现上述摄像装 置的小型化。并且, 也可使被投影面弯曲成球面状。如果弯曲成球面状。
18、, 则由于画面的长边 方向和短边方向都同样弯曲, 能够与摄像透镜的像面弯曲相符, 因此可在画面整体提高性 能。 并且, 由于可以在摄像透镜中不用进行十足的像面弯曲的修正, 所以不需要减小佩兹伐 和, 可将各面的光焦度设定得比较弱, 因此还能够抑制色象差、 慧形象差的产生。 0032 上述摄像透镜从物体侧起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按顺序由具有正的 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构成。由 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构成的正组、 和由第三透镜构成的负组配置而成的所谓远距照片式 (telephoto type) 的此透镜结构有利于摄像透镜全长小型化。另外,。
19、 由于利用上述第一透 镜和上述第二透镜分担正的光焦度, 所以可抑制球面象差、 慧形象差的产生。并且, 偏芯误 差的因素减少, 可实现生产率良好的透镜。 0033 条件式 (1) 是用于恰当地设定由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的焦距、 以 及第三透镜的负的焦距, 平衡地进行小型化和象差修正的条件式。通过条件式 (1) 的值小 于上限, 可以良好地进行透镜全长的小型化以及像面弯曲、 轴外各象差的修正。另一方面, 通过条件式 (1) 的值大于下限, 可使第三透镜的焦距不会过小, 能够良好地进行歪曲象差、 慧形象差的修正。另外, 更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0034 1.0 f12 f3 0.1 (1 。
20、) 0035 进一步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0036 0.95 f12 f3 0.1 (1” ) 0037 条件式 (2) 是用于恰当地设定第三透镜的厚度的条件式。通过条件式 (2) 的值大 于下限, 可使第三透镜不会过薄, 能够对加工难度的提高进行抑制。另一方面, 通过条件式 (2) 的值小于上限, 可使第三透镜不会过厚, 能够抑制倍率色象差的产生, 透镜全长的缩短 变得容易, 可实现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的小型化。另外, 更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0038 0.12 D5 f 0.6 (2 ) 0039 进一步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0040 0.13 D5 f 0.5 (2” ) 0041 条件式 (。
21、3) 是用于恰当地设定被投影面的弯曲的条件式。如果条件式 (3) 的值小 于上限, 则被投影面的弯曲会变大, 可防止摄像透镜中的焦阑特性、 像面弯曲的修正负担增 大, 因此佩兹伐和不会过小, 可以良好地修正慧形象差、 色象差。另一方面, 如果条件式 (3) 的值大于下限, 则被投影面的弯曲会变小, 可防止像面弯曲的修正过度。另外, 能够防止摄 像透镜的最终面与被投影面过于接近, 充分确保用于插入 IR 截止滤光器等的空气间隔。另 外, 更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6 4/31 页 7 0042 9.0 RI Y 2.0 (3 ) 0043 技术方案 2 所记。
22、载的摄像透镜是基于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的, 其特征 在于, 上述第一透镜具有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44 0.7 f1 f 1.7 (4) 0045 其中, 0046 f1 : 上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mm) 0047 如果使上述第一透镜呈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则有利于上述摄像透镜的小型 化。 由于上述摄像透镜的第一面具有正的光焦度, 所以可使主点位置靠向物体侧配置, 能够 维持远距照片式, 因此易于小型化。 0048 条件式 (4) 是恰当设定上述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条件式。通过使条件式 (4) 的值小 于上限, 可使上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不会过大, 能够避免摄像。
23、透镜整个系统的主点位置过于 接近像侧, 因此能够将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透镜全长抑制得较小。 另一方面, 通过使条件式 (4) 的值大于下限, 可使上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不会过小, 能够良好地修正慧形象差、 歪曲象 差。另外, 更优选是下式的范围。 0049 0.8 f1 f 1.6 (4 ) 0050 技术方案 3 所记载的摄像透镜是基于技术方案 1 或者 2 所记载的发明而提出的,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透镜具有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1 5 R4 ( (n2 1) *f) 0.4 (5) 0052 其中 0053 R4 : 上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mm) 005。
24、4 n2 : 上述第二透镜的相对于 d 线的折射率 0055 如果使上述第二透镜呈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 则由于上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 正的光焦度, 所以向上述第三透镜入射的周边光束基于收敛作用而通过接近于光轴的位 置。因此, 能够将在透镜周边产生的轴外象差抑制得很小。 0056 条件式 (5) 是用于恰当地设定上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正的光焦度的条件式。通 过条件式 (5) 的值小于上限, 可使上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正的光焦度不会变得大于所需程 度以上, 能够抑制轴外光束的慧形光斑、 歪曲象差的产生, 从而得到良好的性能。 另一方面, 通过条件式 (5) 的值大于下限, 由于能够适度维持上述第二。
25、透镜像侧面的正的光焦度, 所以 可抑制佩兹伐和过大, 能够与弯曲像面的效果相应地良好地修正像面弯曲。 另外, 更优选是 下式的范围。 0057 4 R4 ( (n2 1) *f) 0.5 (5 ) 0058 技术方案 4 所记载的摄像透镜是基于技术方案 1 3 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而 提出的,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 0059 如果将孔径光阑配置到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 则由于正的第一透镜 和正的第二透镜成为隔着上述孔径光阑对称的构成, 所以成为易于修正倍率色象差、 歪曲 象差的构成。 0060 技术方案 5 所记载的摄像透镜是基于技术方案 。
26、1 3 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而 提出的,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内比上述第一透镜的周边部的物体侧面位 置靠向物体侧处配置有孔径光阑。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7 5/31 页 8 0061 如果成为将孔径光阑配置在上述第一透镜的物体侧的所谓前置光阑, 则由于成为 出射光瞳位置离开像面的构成, 所以有利于焦阑特性的修正。通过如本发明那样使被投影 面弯曲, 在无需对焦阑特性进行十足的修正的摄像透镜中, 如果成为前置光阑构成, 则几乎 无需焦阑特性的修正, 能够相应地充分修正其他象差, 因此可实现高性能化。并且, 即使在 需要机械式的快门的情况下, 也可以构成为配置。
27、在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 因此较佳。 0062 技术方案 6 所记载的摄像透镜是基于技术方案 1 5 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而 提出的, 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实际上不具有焦度的透镜。即, 对技术方案 1 的构成赋予了实 际上没有焦度的虚设透镜的情况也在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内。 0063 技术方案 7 所记载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 具备光电转换部的固态摄像元 件 ; 保持上述固态摄像元件, 并形成有用于进行电信号的收发的连接用端子部的基板 ; 技 术方案1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摄像透镜 ; 和内置该摄像透镜, 且具有来自物体侧的光入 射用的开口部并由遮光性材料形成的壳体。 0064 通过使用本。
28、发明的摄像透镜, 能够得到更小型且更高性能的摄像装置。 0065 技术方案 8 所记载的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具备技术方案 7 记载的摄像装置。 0066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 能够得到更小型且更高性能的便携终端。 0067 根据本发明, 通过使被投影面弯曲, 能够获得小型且具有高性能、 可抑制暗影、 F 值 小于 F3.0 的摄像透镜及使用了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附图说明 0068 图 1 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0069 图 2 是复式表示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沿着摄像透镜的光轴的剖面的 图。 0070 图 3 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的便携终。
29、端的一个例子即移动电话机的 外观图。 0071 图 4 是实施例 1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72 图 5 是实施例 1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73 图 6 是实施例 2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74 图 7 是实施例 2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75 图 8 是实施例 3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76 图 9 是实施例 3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77 图 10 是实施例 4 的摄像。
30、透镜的剖视图。 0078 图 11 是实施例 4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79 图 12 是实施例 5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80 图 13 是实施例 5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81 图 14 是实施例 6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82 图 15 是实施例 6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83 图 16 是实施例 7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84 图 17 是实施例 7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
31、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85 图 18 是实施例 8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8 6/31 页 9 0086 图 19 是实施例 8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87 图 20 是实施例 9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88 图 21 是实施例 9 的摄像透镜的象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0089 图 22 是实施例 10 的摄像透镜的剖视图。 0090 图 23 是实施例 10 的摄像透镜的象。
32、差图 (球面象差 (a) 、 像散 (b) 、 歪曲象差 (c) ) 。 具体实施方式 0091 以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 1 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 置 50 的俯视图, 图 2 是以包含光轴的截面将图 1 的构成切断而成的剖视图。 0092 如图 1 或者图 2 所示, 摄像装置 50 具备 : 作为固态摄像元件的 CMOS 型摄像元件 51, 其具有光电转换部51a ; 摄像透镜10, 其将被摄体像拍摄到该摄像元件51上的光电转换 部 51a ; 和壳体 53, 具有来自物体侧的光入射用的开口部并由遮光部件构成, 上述元件形成 为一体。 0093 如图 2 所示,。
33、 摄像元件 51 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成球状, 在其弯曲的受光侧的面 (被投影面) 的中央部二维地配置有像素 (光电转换元件) , 从而形成作为受光部的光电转换 部 51a, 在其周围形成有信号处理电路 51b。该信号处理电路 51b 由依次驱动各像素来获得 信号电荷的驱动电路部、 将各信号电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AD转换部、 和使用该数字信号 来形成图像信号输出的信号处理部等构成。此外, 摄像元件并不限于上述的 CMOS 型图像传 感器, 也可以采用 CCD 等其他的摄像元件。 0094 在摄像元件 51 的光电转换部 51a 侧, 借助隔离物 B 固定有密封玻璃 C, 并且, 密封 玻璃 C 。
34、或者摄像元件 51 的侧面部被固定于壳体 53。密封玻璃 C 在此为平板, 但也可以与光 电转换部 51a 相应地弯曲。 0095 在摄像元件 51 的另一面 (与光电转换部 51a 相反侧的面) , 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电路 连接的多个外部电极 52。外部电极 52 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 (例如安装了摄像装置的上位 装置所具有的控制电路) 连接, 从外部电路接受用于驱动摄像元件51的电压、 时钟信号的供 给, 而且, 能够将数字 YUV 信号向外部电路输出。 0096 此外, 虽然没有图示, 但在摄像元件51的与光电转换部51a相反侧的面配置基板, 通过引线结合方式将该基板与摄像元件 51 连接,。
35、 也可以在该基板的与摄像元件相反侧的 面形成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多个外部电极。 0097 如图 2 所示, 由遮光部件构成的壳体 53 在摄像元件 51 的光电转换部 51a 侧, 螺合 于保持摄像透镜 10 的镜框 55, 由此能够沿光轴方向调整摄像透镜 10。 0098 摄像透镜10从物体侧起按顺序由正的第一透镜L1、 孔径光阑S、 正的第二透镜L2、 和负的第三透镜 L3 构成, 构成为能够在摄像元件 51 的光电转换面 51a 形成被摄体像。其 中, 图 2 中的单点划线是各透镜 L1 L3 的光轴。 0099 对第一透镜L1、 第二透镜L2、 第三透镜L3、 密封玻璃C中任意一个的面。
36、进行了红外 光截止涂覆。 此外, 虽然没有图示, 但也可以取代红外截止涂覆而在比密封玻璃靠前方的位 置配置红外光截止滤光器。 0100 构成摄像透镜 10 的各透镜 L1 L3 被由遮光部件构成的镜框 55 保持。对各透镜 L1 L3 而言, 随着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外径扩大, 在透镜 L1、 L2 的凸缘部间, 配置有在中央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9 7/31 页 10 形成了孔径光阑 S 的圆盘状的遮光部件 SH1。另外, 按照与透镜 L2 的像侧凸缘部抵接的方 式, 遮光部件 SH2 被固定于镜框 55。对无用光进行截止的遮光部件 SH1、 SH2 的表面可以为 阶梯状或。
37、者粗糙面。另外, 也可以在第三透镜 L3 与密封玻璃 C 之间配置遮光部件。通过在 光线路径的外侧配置遮光部件, 能够抑制重像、 光斑的产生。其中, 在图 2 所示的摄像装置 的情况下, 图示 H 为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光轴方向的高度。 0101 图 3 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 50 的便携终端的一个例子即移动电话机 100 的外观图。对该图所示的移动电话机 100 而言, 具备显示画面 D1 以及 D2 的作为壳体的 上壳体 71、 和具备作为输入部的操作按钮 60 的下壳体 72, 经由铰链 73 而连结。摄像装置 50 被内置在上壳体 71 内的显示画面 D2 的下方, 摄像装置 。
38、50 被配置成从上壳体 71 的外表 面侧获取光。此外, 该摄像装置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上壳体 71 内的显示画面 D2 的上方或 侧面。另外, 移动电话机当然并不限定于折叠式。 0102 (实施例) 0103 接下来, 对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不过, 本发明并不由以下所示 的实施例限定。各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如下所述。 0104 f : 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 0105 fB : 后焦距 0106 F : F 值 0107 Y : 固态摄像元件的摄像面 (被投影面) 对角最大像高 0108 R : 曲率半径 0109 D : 轴上面间隔 0110 Nd : 透镜材料相对于 d 线。
39、的折射率 0111 d : 透镜材料的阿贝数 0112 ENTP : 入射光瞳位置 (从第一面到入射光瞳位置的距离) 0113 EXTP : 出射光瞳位置 (从摄像面到出射光瞳位置的距离) 0114 H1 : 前侧主点位置 (从第一面到前侧主点位置的距离) 0115 H2 : 后侧主点位置 (从最终面到后侧主点位置的距离) 0116 在各实施例中, 各面编号之后记载有 “*” 的面是具有非球面形状的面, 非球面的形 状以面的顶点为原点, 沿光轴方向取 X 轴, 将与光轴垂直方向的高度设为 h, 利用以下的 “数 1” 表示。 0117 数 1 0118 0119 其中, 0120 Ai : i。
40、 次的非球面系数 0121 R : 曲率半径 0122 K : 圆锥常量 0123 (实施例 1) 0124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1。需要说明的是, 此后 (包括表的透镜数据) 使用 E(例如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0 8/31 页 11 2.5E 02) 来表示 10 的幂乘数 (例如 2.510-02) 。图 4 是实施例 1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 中 L1 表示第一透镜, L2 表示第二透镜, L3 表示第三透镜, S 表示孔径光阑, F 表示密封玻璃 或者红外线截止滤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5(a) 是实施例 1 的球面象差图, 图 5(b) 是像 散图, 图 。
41、5(c) 是歪曲象差图。在此, 在球面象差图以及慧形象差图中, g 表示 g 线, d 表示 相对于 d 线的球面象差量。另外, 在像散图中, 实线 S 表示纵断面 (Sagittal Surface) 面, 虚线 M 表示经向面 (以下相同) 。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 之间。 0125 表 1 0126 实施例 1 0127 0128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1 9/31 页 12 0129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2 10/31 页 13 0130 (实施例 2) 0131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2。图 6 是实施例 2 的。
42、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 表示第二透镜, L3 表示第三透镜, S 表示孔径光阑, F 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 滤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7(a) 是实施例 2 的球面象差图, 图 7(b) 是像散图, 图 7(c) 是 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 之间。 0132 表 2 0133 实施例 2 0134 0135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3 11/31 页 14 0136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4 12/31 页 15 0137 (实施例 3) 0138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3。图 。
43、8 是实施例 3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 表示第二透镜, L3 表示第三透镜, S 表示孔径光阑, F 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 滤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9(a) 是实施例 3 的球面象差图, 图 9(b) 是像散图, 图 9(c) 是 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 之间。 0139 表 3 0140 实施例 3 0141 0142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5 13/31 页 16 0143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6 14/31 页 17 0144 (实施例 4) 0145 将透镜数。
44、据表示于表 4。图 10 是实施例 4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表示第二透镜, L3表示第三透镜, S表示孔径光阑, F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滤 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11(a) 是实施例 4 的球面象差图, 图 11(b) 是像散图, 图 11(c) 是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在第一透镜 L1 的有效径内比第一透镜 L1 周边部的物体侧面位 置靠向物体侧处。 0146 表 4 0147 实施例 4 0148 0149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7 15/31 页 18 0150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8 16/31。
45、 页 19 0151 (实施例 5) 0152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5。图 12 是实施例 5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表示第二透镜, L3表示第三透镜, S表示孔径光阑, F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滤 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13(a) 是实施例 5 的球面象差图, 图 13(b) 是像散图, 图 13(c) 是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在第一透镜 L1 的有效径内比第一透镜 L1 周边部的物体侧面位 置靠向物体侧处。 0153 表 5 0154 实施例 5 0155 0156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19 17/31 页 20 0157 说。
46、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0 18/31 页 21 0158 (实施例 6) 0159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6。图 14 是实施例 6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表示第二透镜, L3表示第三透镜, S表示孔径光阑, F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滤 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15(a) 是实施例 6 的球面象差图, 图 15(b) 是像散图, 图 15(c) 是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 之间。 0160 表 6 0161 实施例 6 0162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1 19/31 页 22 01。
47、63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2 20/31 页 23 0164 (实施例 7) 0165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7。图 16 是实施例 7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表示第二透镜, L3表示第三透镜, S表示孔径光阑, F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滤 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17(a) 是实施例 7 的球面象差图, 图 17(b) 是像散图, 图 17(c) 是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 之间。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3 21/31 页 24 0166 表 7 0167 实施例 7 0168 0169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4 22/31 页 25 0170 说 明 书 CN 103403601 A 25 23/31 页 26 0171 (实施例 8) 0172 将透镜数据表示于表 8。图 18 是实施例 8 的透镜的剖视图。图中 L1 表示第一透 镜, L2表示第二透镜, L3表示第三透镜, S表示孔径光阑, F表示密封玻璃或者红外线截止滤 光器, I 表示摄像面。图 19(a) 是实施例 8 的球面象差图, 图 19(b) 是像散图, 图 19(c) 是歪曲象差图。孔径光阑 S 位于第一透镜 L1 与第二透镜 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