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集合管 本发明涉及光纤集合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纤集合管(manifold),用于将来自一维带状阵列的光纤扩展成二维块状阵列,其中块状阵列中的光纤间距与带状阵列中的光纤间距相同。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带状阵列的每根光纤只以单一的平面方向挠曲。
另一个优点是越过块状阵列中的光纤的最大尺寸与平行于该最大尺寸的越过带状阵列的尺寸基本相同。
光纤只以单一的平面方向挠曲的优点是它使得装置在不必受适合带状光纤的任何尺寸的限制来以尺寸定标(scale),而不会由于定标的影响而额外地影响光纤的性能。
另一个优点是装置只需在一个方向以尺寸定标,以便适合给定结构的所有带状光纤。这简化了制造一系列不同尺寸所需的工具。
优选的是块状阵列由一个块构成,该块使每根光纤可通过该块并进入一个弹性管。
优选的是每个弹性管的一端安装到该块上。
这样的一个优点是小直径地光纤可被分离出来并被送入有更大外径的弹性管,并由此为每根光纤提供保护和更容易的处理。
优选的是块状阵列包括安排成行的孔,光纤可以通过这些孔。
这样的一个优点是在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行数可以变化,以便适合光纤的间距和管的外径之间具体的差别。
优选的是该集合管关于一个轴平面对称。
这样的一个优点是需要制造的不同元件的数量会被最小化。
优选的是集合管备有应力消除,以确保带状阵列牢固地定位于集合管。
应力消除的一个优点是该集合管内的光纤可保持在无应力的状态。
优选的是集合管在带状光纤输入处备有弯曲半径控制,以防止对光纤和带的涂层或护层的损坏。
优选的是集合管在光纤出口处备有弯曲半径控制,以防止在张力下主要通过弯曲变形动作而导致的对单根光纤的损坏。
弯曲半径控制的一个优点是减少了损坏光纤的危险。
优选的是集合管备有套管,带状光纤在进入集合管本体之前通过该套管。优选的是该套管由适当尺寸的弹性和可压缩的材料制成。
套管的一个优点是当带状光纤被集合管弯曲而处于压力之下时,它提供衬垫并且减少由于包含在带内的光纤、用于形成带的涂层或护套的材料以及集合管本体之间的不规则性导致的接触压力。
优选的是套管足够长以覆盖延伸过弯曲半径区域的带状光缆。
套管沿着带状光缆延伸的一个优点是即使带的涂层或护套被损坏,套管也会有效的保护带内的光纤。
另一个优点是对带状构造损坏的风险被减少了,并且在带状构造损坏的情况下,装置的功能也能被保证。另一个优点是产品的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
优选的是在集合管内提供支撑导向体以紧密的支撑每根光纤。更为优选的是该支撑导向体支撑每根光纤以使每根光纤沿着平滑的弯曲路径通过集合管。
这样的一个优点是每根光纤在不产生微弯曲的情况下通过集合管,该微弯曲会对光纤产生损坏或减少通过光纤的光的传输。
这样的另一个优点是在使用中防止了任何施加于离开集合管的管之内的光纤上的轴向力使光纤偏离该平滑的弯曲路径。因此,可以避免在使用中光的传输被损失的风险。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集合管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集合管的块状阵列的立体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块状阵列的端视图,显示了用于接收管的孔的布局;
图4是图1中的集合管的一部分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5是用于图1中的集合管的支撑块的立体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集合管的立体视图;
图7是第二集合管的立体剖视图;和
图8是沿着第二集合管的纵轴的另一剖视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集合管1的立体视图,包括由两个一样的模塑件3和4形成的壳体2,以及块体210。一个带状光缆20在入口22处进入壳体,并通过支撑件25通过应力消除块24,然后进入输出室26,在该室中,所包含的各光纤31至42彼此分开并分别通向它们各自的孔231至220。带状光缆20包括以线性阵列排列的十二根光纤。每根光纤由塑料涂层保护,并沿着每根光纤圆周上的轴向接合线连附着。从箭头A的方向插入到每个孔的是所包括的管51至62,其中每个管分别接收光纤31至42。当这些光纤被从集合管中转移时,这些管为光纤提供保护。每个管的直径为0.9mm,但也可以小至0.6mm或更小。每个管有直径为0.4mm的膛(bore)以允许外径为0.25mm的光纤和膛之间具有间隙。
应力消除块24包括精密地符合带状阵列外形并牢固地保持住带状阵列的弹性套管。保持的适当方法是使用粘合剂或者由夹子或集合管的本体施加的压力。
当壳体包围住带状阵列时,弹性套管牢固地保持在壳体内的凹进部分。当装配时提供将每个模塑件3和4彼此牢固地扣紧的装置(未示出),适当的这种装置的例子有搭扣配合(snap fit)配置、螺钉、夹子或粘合剂。每个模塑件备有定位栓和接收另一个模塑件的栓的插口。因此确保了两个模塑件的对准。
图2显示了块状阵列210的立体视图。提供了凹进部分240以与壳体内表面上的突出部相配合,以将块状阵列定位在壳体内。优选的是块体关于平行于用于光纤的孔的轴的纵轴对称。更为优选的是块体还关于垂直于所述纵轴的轴对称。
图3显示了块状阵列210沿箭头A的端视图,具有分别接收管51至62和光纤31至42的孔231至220的布局。布局线205被显示用于解释孔的排列。尺寸x等于一维阵列的带状光缆中光纤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是0.25mm,尺寸y等于尺寸x的三倍,因此尺寸y是0.75mm,尺寸z等于尺寸x的四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是1.0mm。块210具有的尺寸a是3.75mm,尺寸b是3.90mm,尺寸c和d都是6mm,壳体的长度尺寸e是25mm。
尺寸x,y和z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一般公式,因为管的直径和带状阵列中光纤的间距的不同的比值,在块状阵列中需要不同行数的孔。因此该一般公式为:
z=nx=y+x
其中:n是块状阵列中的行数
x是带状阵列中光纤的间距
y是n个孔的中心之间平行于带状阵列的横剖面的尺寸
z是同一行中相邻的孔的中心之间平行于带状阵列的
横剖面的尺寸。
显示为尺寸X的光纤间距是一维阵列的带状光缆中的光纤的间隔,也是二维阵列的块状阵列中的光纤的间隔。
图4是集合管1的一侧的截面,以截面显示了块状阵列210中的四个孔。支撑件25具有面对室26的圆角边缘,将对光纤的损坏的风险最小化。
图5显示了在支撑件25和块210之间具有分别支撑四根光纤85、86、87和88的四个支撑槽81、82、83和84的支撑块80的图示。在使用中两个一样的支撑块80和80’(显示为点线)彼此相面对使用以确保每根光纤被沿着具有最合适的弯曲半径的最合适的路径引导。对于集合管1,光纤带状阵列光缆包括12根光纤,在光缆的下部需要三个支撑块,并且光缆的上部也需要三个支撑块。
在与集合管1类似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块作为壳体模塑件的一部分形成。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集合管600的立体图。集合管600包括一个由两个一样的模塑件603和604形成的壳体602。这两个模塑件利用位于凹进部分610和612中的一对一样的夹子606和608合成一体。带状光缆620在入口622处进入壳体,通过集合管,集合管包含的单个的光纤631至654在出口662离开集合管时彼此分开。带状光缆包括在集合管的入口处以线性阵列排列的24根光纤631-654,这些光纤沿着箭头6P所指示的单一平面方向被移动以将这些光纤从集合管的出口处扩展成二维块状阵列664。块状阵列高度为6H宽度为6W。宽度6W与带状光缆的宽度6R相同。
图7和图8是第二集合管600的截面图并显示了防止带状光缆在箭头6A方向的轴向运动的应力消除装置614,应力消除装置614保留在壳体的凹进部分616中。壳体603和604在入口622备有进入弯曲半径624。进入弯曲半径的尺寸6N足够大,以使当带状光缆沿着弯曲半径弯曲时不会对光纤631至654或对带状阵列的涂层或护套621产生破坏。为了进一步保护带状光缆,在带状光缆620上装有进入套管626。优选的是进入套管沿着带状光缆延伸一个6S的长度以便在它被弯曲时对带状光缆提供支撑,以便在进入弯曲半径624的一端接触边缘625。
壳体603和604在出口662备有出口弯曲半径684。出口弯曲半径的尺寸8N足够大,以便当光纤631至654被沿着弯曲半径弯曲时不会对光纤产生损坏。为了进一步保护光纤,在每个光纤631至654上安装了出口套管686。优选的是出口套管沿着每根光纤延伸一个6L的长度,以便在每根光纤被弯曲对它提供支撑,从而在出口弯曲半径684的一端接触边缘685。出口套管是弹性管。
安装到壳体603和604的是具有24个平行的孔的块690(只标出了691),每个孔具有平行于集合管的纵轴6X的纵轴。孔的排布使光纤从入口622处的带状光缆的一维阵列扩展为二维块状阵列664。优选的是出口套管保持到块,例如通过粘合剂或其它适当的方法。
从图8中可以看出每根光纤在集合管内在8C处以平滑的曲线被移动。每根光纤只在单一的平面方向被移动,该平面方向具有与集合管600的纵轴6X平行的第一轴。该平面方向具有垂直于纵轴的第二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的方向显示为箭头6Y并与截面图的一个轴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垂直于带状光缆的横轴6Z,横轴穿过带状光缆中的每根光纤的轴中心线。
在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显示,该实施例具有带有第一和第二轴的平面方向,这些与参照实施例600描述的那些类似,但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轴与带状光缆的横轴不是成90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