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pdf

  • 上传人:xia****o6
  • 文档编号:4856313
  • 上传时间:2018-11-18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1.10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394652.3

    申请日:

    2013.09.03

    公开号:

    CN103415057A

    公开日:

    2013.11.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4W 40/12申请公布日:2013112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W 40/12申请日:20130903|||公开

    IPC分类号:

    H04W40/12(2009.01)I; H04W40/10(2009.01)I; H04B7/14

    主分类号:

    H04W40/12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发明人:

    吴启晖; 王金龙; 张宗胜; 黄育侦; 郑学强; 徐煜华

    地址:

    210007 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标营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32250

    代理人:

    王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探测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分别计算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则选择当前已经探测了的中继链路中信道最佳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本发明方法具有门限性质,易于实现,并且是以系统能效为优化目标,具有工程价值,适用于传统的蜂窝网络、adhoc网络等多种场合。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中继编号m=1,设定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时间开销和时隙总长度,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能量开销和任意中继节点传输的单位时间能量开销;
    步骤2,如果m>M,M表示中继数目,停止探测,并选择已探测的中继链路中链路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探测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
    步骤3,根据探测到的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分别计算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
    步骤4,比较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则停止探测,并选择当前已经探测了的m个中继链路中链路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m值加1,并返回步骤2,继续下一中继节点的链路探测。

    说明书

    说明书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因特网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用户越来越希望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在最近二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现阶段,无线通信已经进入第四代系统(4G)。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了传统移动通信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移动通信虽然经历了数代演进,但是核心还是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蜂窝状结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系统存在瓶颈;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无线信号的传播会同时受到传播损耗和多径衰落的影响,在传统蜂窝网络的星形拓扑结构中,基站作为无线接入的中心节点与小区内的各个用户建立点到点的无线链路。当用户处于小区边缘时,由于基站与用户距离较远,造成接收信号强度偏低,难以支持高速率数据的传输,或者需要牺牲较大的能量开销用以支持高速率传输。
    为了克服上述传统蜂窝网络结构的限制,中继逐渐被引入无线网络中。中继通信具有成本低、覆盖范围广、通信可靠性高及有效性强等特点,近二十年已逐渐成为无线通信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多中继协作系统出现。虽然多中继系统带来系统的分集增益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但是会牺牲系统的吞吐量。为了保持多中继系统的分集增益优势,同时克服协作系统吞吐量会降低的不足,中继选择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无线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更好地延长网络寿命,结合能效进行中继选择,采用最优停止理论,提出最佳能效中继选择方法,是中继选择方法发展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中继编号m=1,设定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时间开销和时隙总长度,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能量开销和任意中继节点传输的单位时间能量开销;
    步骤2,如果m>M,M表示中继数目,停止探测,并选择已探测的中继链路中链路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探测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
    步骤3,根据探测到的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分别计算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
    步骤4,比较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则停止探测,并选择当前已经探测了的m个中继链路中链路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m值加1,并返回步骤2,继续下一中继节点的链路探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探测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而分别计算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则选择当前已经探测了的中继链路中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本发明方法具有门限性质,易于实现,并且是以系统能效为优化目标,具有工程价值,适用于传统的蜂窝网络、adhoc网络等多种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的系统模型。
    图2为系统工作时隙2模型。
    图3为已探测中继节点数目和系统能效关系曲线。
    图4为采用三种不同中继选择算法时,系统能效与中继节点数目的关系曲线。
    图5为系统最佳中继节点探测数目与中继节点数目的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考虑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系统包含一个源节点,M个中继节点,一个目的节点。系统中节点间的信道增益为非对称,即节点1和节点2之间的链路满足|h12|2≠|h21|2,其中|h12|2表示节点1至节点2的链路增益,|h21|2表示节点2至节点1的链路增益,这与实际通信系统更加吻合。这种更贴近实际的系统模型,打破了传统中常规的中继选择方法,即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链路状态信息一次性获得并且是对称的。 因此,本发明需要逐个获取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间的链路信息,并且考虑更为实际,即获取链路信息时需要消耗时间和能量。假设获取一条链路信息每次需要开销时间t和能量Ps。系统的时隙2工作模型如图2所示,其工作过程简要概括为当系统判断在当前已探测的中继链路条件下,能获得的能效回报值不小于继续探测下一中继链路的期望能效回报值时,系统停止探测,并在已探测的中继中选择链路状态最好的中继进行中继通信。为了更加方便地描述,本发明作出如下四个说明
    说明1:任意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服从同构的瑞利分布,并且在同一个时隙内信道状态保持不变。
    说明2: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或者处于深度衰落状态,因此,系统不存在直传链路。
    说明3:系统的吞吐量是由第二跳链路决定,即所有中继都正确译码。因为所有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间的信道增益是同构的,所以系统探测信道状态时随机选择一个未探测的中继链路进行探测。
    说明4:系统选择一个先前已经探测过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并且一个时隙内只选择一个中继节点进行通信。
    信道探测一般分为三步:首先,选定中继节点发送信道探测信号;其次,目的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探测信号的大小去估计信道状态;最后,目的节点将信道状态信息转发给决策中心(决策中心由目的节点担任或其他指定节点担任均可,如果是目的节点担任,则无需第三步)。
    本发明将系统的能效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与能量开销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R表示系统能效,C表示单位时间内数据传输量,E表示单位时间内能量开销。根据系统的工作模式,可知探测了m个中继节点链路后,单位时间内系统的数据传输量表述为:
    Cm(hmax(m))=(T-mt)log2(1+PThmax(m))T]]>
    其中T表示一个工作时隙的长度,m表示已探测了的中继链路数目,hmax(m)表示已经 探测了的m个中继链路中最大的链路增益,PT表示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假设所有中继节点发射功率均相同),t表示探测单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链路的时间开销。类似地,单位时间内系统的能量开销表述为
    Em(hmax(m))=mtPS+(T-mt)PTT]]>
    其中PS表示探测单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链路所需的能量开销。根据系统单位时间能效的定义,系统能效表示为
    Rm(hmax(m))=Cm(hmax(m))Em(hmax(m))=(T-mt)log2(1+PThmax(m))mtPS+(T-mt)PT]]>
    根据系统能效的表达式,得出系统能效存在一个折中:提高探测次数m,hmax(m)会变大,但是系统剩余的传输时间(T-mt)会相应地变小。依据这种折中特性,本发明采用最优停止理论,以系统能效为优化目标,获取最佳探测次数,并且所提的中继选择方法具有门限特性。
    本发明主要是将基于能效最优的中继选择问题转换为最优停止问题,所以简要介绍下最优停止理论。
    最优停止理论包含两要素:
    要素1:一串随机量X1,X2,…,Xn,它们的分布是已知的,n为随机量个数;
    要素2:一串回报函数,y0,y1(x1),y2(x1,x2),…,y∞(x1,x2,…),其中x1,x2,…xn是X1,X2,…,Xn的一次实现。
    依据上述定义,对于一次实现X1=x1,X2=x2,…,Xn=xn,这时选择停止并获得当前回报值yn(x1,x2,…,xn)或者选择继续观察Xn+1的实现并重新做决定。
    结合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基于能效的中继选择问题,可知在停止探测前需要探测的中继数目Mstop表述为
    Mstop=min{1mM:Rm(hmax(m))≥Ehm+1[W(m+1)|{hk|k=1,2,...,m}]}]]>
    其中表示随机变量的期望,hk表示第k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链路增益,W(m+1)表示继续下一次探测获得的能效值,表述为
    W(m+1)=(T-(m+1)t)log2(1+PTmax(hmax(m),hm+1))(m+1)tPS+[T-(m+1)t]PT]]>
    其中hm+1表示第m+1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链路增益。通过计算,可知探测下一中继链路能获得的期望能效为:
    Ehm+1[Wm+1(hmax(m),hm+1)|{hk|k=1,2,...,m}]]]>
    =[T-(m+1)t](m+1)tPS+[T-(m+1)t]PT[log2(1+PThmax(m))+e1PTEi(hmax(m)+1PT)]]]>
    其中Ei(x)是指数积分函数,表述为
    Ei(x)=∫xe-t/tdt]]>
    从上述分析得到,系统只需要比较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中继链路探测后获得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下一次继续探测获得的期望能效值,则停止探测,在已探测的中继链路中选择链路最佳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继续探测下一链路。因此,本发明的中继选择方法复杂度较低,简单易于实现。
    为了简化描述和便于说明,定义下列函数
    b(m)=T-mtmtPS+(T-mt)PT]]>
    Pm(hmax(m))=[b(m)-b(m+1)]log2(1+PThmax(m))
    Qm(hmax(m))=b(m+1)exp(1PT)Ei(hmax(m)+1PT)]]>
    Km(hmax(m))=Pm(hmax(m))-Qm(hmax(m))
    根据上述函数的定义,b(x)的一阶导数表述为
    b(x)=-TtPS[xtPS+(T-xt)PT]2]]>
    从一阶导数得到b'(x)<0,因此有b(m)>b(m+1)。同理二阶导数表述为
    b(x)=Tt2PS(PS-PT)[xtPS+(T-xt)PT]3]]>
    从二阶导数看出b(x)是凸函数。根据函数b(x)的特性,则Pm(hmax(m))和Qm(hmax(m)) 具有下列特性
    Pm+1(hmax(m+1))≥Pm(hmax(m))
    Qm(hmax(m))>Qm+1(hmax(m+1))
    依据Pm(hmax(m))和Qm(hmax(m))的上述性质,则Km(hmax(m))满足
    Km+1(hmax(m))≥Km(hmax(m))
    上式表明,本发明方法是能效最优的。
    依据上述Pm(hmax(m))和Qm(hmax(m))的相关特性,得到函数Pm(hmax(m))和-Qm(hmax(m))分别是hmax(m)的增函数。因此,推断出Km(hmax(m))也是hmax(m)的增函数。同时,可知Km(hmax(m))|hmax(m)=0<0,]]>Km(hmax(m))|hmax(m)=>0,]]>因此方程Km(hmax(m))=0具有唯一的根gm。
    结合上述分析,最佳停止中继节点是在已探测中继信道链路满足Km(hmax(m))=0的条件时停止探测,即当已探测的m个中继链路中信道状态满足hmax(m)≥gm。此时看出本发明所提中继选择方法具有门限特性。
    本发明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中继编号m=1,t为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时间开销,T为时隙总长度,PS为探测单个中继链路的能量开销,PT为任意中继节点传输的单位时间能耗开销;
    步骤2,如果m>M,M表示中继数目,停止探测,并选择已探测的中继链路中链路最佳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探测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
    步骤3,根据探测到的第m个中继节点至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hm,分别计算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
    步骤4,比较当前获得的能效值和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如果当前获得的能效值不小于继续下一次探测的能效期望值,则停止探测,并选择当前已经探测了的m个中继链路中信道最佳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否则,令m值加1,并返回步骤2,继续下一中继节点的链路探测。
    将本发明与已有两种中继选择方法进行比较,已有方法1,我们定义为穷探方法 PORSS,即将所有中继链路信息获取后,根据最大最小原则进行中继选择;已有方法2,定义为随机方法RORSS,即只根据第一跳链路的状态信息进行中继选择。穷探方法PORSS的能效表示为
    RMPORSS(hmax(M))=CM(hmax(M))RM(hmax(M))=(T-Mt)log2(1+PThmax(M))MtPS+(T-Mt)PT]]>
    同样,系统采用随机方法,即根据第一跳链路状态选择中继,此时,随机方法RORSS的能效表述为
    R0RORSS(hmax(0))=C0(hmax(0))R0(hmax(0))=Tlog2(1+PThmax(0))TPT]]>
    本发明采用的实际系统模型是adhoc网络,一些实际参数选择为:单个时隙总长度T=100ms;探测单个中继链路每次单位时间能量开销根据不同的验证需要设定;传输过程单位时间能量开销PT=5瓦;探测单个中继链路所需时间开销根据验证需要动态调整;中继数目也随着验证需要而动态调整;
    如图3所示,主要验证了系统的能效确实伴随着已探测中继节点数目存在一定的折中。图3显示在不同的单个中继链路探测时间开销和单个中继链路探测能量开销的情况下,系统目标函数能效均是关于已探测中继节点数目的凸函数,说明存在一个最优的中继节点探测数目。
    图4主要验证不同方法的能效与中继节点数目的关系。图4表示本发明采用的基于最优停止的方法的能效是最佳的。同时,当中继节点数目较少时,三种方法性能差距不大,但是随着中继节点数目的增加,穷探方法性能下降较快,随机方法性能反而会有所提升。解释为,当中继节点数增大时,穷探方法需要付出相对过大的开销(包括时间开销和能量开销),随机方法虽然不一定能选择到好的中继节点,但是不需要付出额外的链路探测开销。
    图5主要验证最优探测中继数目与不同的中继数目的关系。图5显示出不管是提高单个信道探测时间开销或者是提高单个信道探测能量开销,最优探测中继数目都会下降。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开销的加大,系统会相对不情愿继续往后探测,即系统的能效会降低。同样还显示出系统更喜欢探测部分中继链路,而并非全部中继链路。
    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本发明所提方法是能效有效的,表1给出了在15个中继节点时,系统能效与已探测中继数目的具体值。从表中看出探测数为0和探测全部中继均不 是能效最佳,即本发明所提方法的能效性能优于穷探方法和随机方法。
    表1:系统获得的能效与探测中继数的数值表
    已探测中继数当前能效回报值探测下一中继能获得的能效期望值10.5348750.62632220.6532780.73287430.8065830.89125440.9280970.97874551.0523761.20789361.2025631.15854271.1457841.12235481.0932011.07200291.0140020.940078100.9600950.910258110.9245020.892589120.9098100.881901130.8938720.877432140.8729020.869456

    关 键  词:
    基于 最优 停止 理论 能效 中继 选择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最优停止理论的最优能效中继选择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85631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