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的分支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线的分支结构.pdf(1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2241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03 CN 104022418 A (21)申请号 201410067163.1 (22)申请日 2014.02.26 2013-040310 2013.03.01 JP H01R 31/00(2006.01) H01R 31/02(2006.01) H01R 13/02(2006.01) (71)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 (72)发明人 松原邦宪 田中雅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98 代理人 陈波 吴立 (54) 发明名称 电线的分支结构 (57) 摘要。
2、 本发明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1) 具有壳体 (5) 、 电线 (7) 、 第一端子 (9) 、 第二端子 (11) 以及中间 端子 (13) 。壳体 (5) 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 (15) 和 第二端子设置部 (17) 。 第一端子 (9) 设于电线 (7) 的一端, 且设于第一端子设置部 (15) 。第二端子 (11) 设于电线 (7) 的另一端, 且设于第二端子设 置部 (17) 。中间端子 (13) 设于电线 (7) 的中间部 且设于电线 7。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
3、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22418 A CN 104022418 A 1/1 页 2 1. 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和第二端子设置部的壳体 ; 电线 ; 设于所述电线的一端, 且设于所述第一端子设置部的第一端子 ; 设于所述电线的另一端, 且设于所述第二端子设置部的第二端子 ; 和 设于所述电线的中间部且设于所述电线的中间端子。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包覆所述芯线的被覆体, 在所述电线的一端, 除去所述被覆体并露出所述芯线, 所述第一端子设于。
4、所述电线的一端露出的所述芯线, 在所述电线的另一端, 除去所述被覆体并露出所述芯线, 所述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电线的另一端露出的所述芯线, 在所述电线的中间部, 除去所述被覆体并露出所述芯线, 所述中间端子设于所述电线的中间部露出的所述芯线。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的芯线由单芯构成, 所述第一端子、 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中间端子中的至少任一端子由所述芯线加工而 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22418 A 2 1/6 页 3 电线的分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参照图 1 图 3 说明现有。
5、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201。 0003 电线的分支结构 201 所采用的端子板被用作例如搭载于逆变器 (INV) 内部的端子板。 0004 电线的分支结构 201 具有电路 A 和电路 B。电路 A 的中间部形成有分支连接点 203, 电路 B 的中间部形成有分支连接点 205。分支连接点 203、 205 分别与 INV 内部连接。 0005 电线的分支结构 201 具有 : 壳体 207 ; 四根电线 209、 211、 213、 215 ; 四个端子 217、 219、 221、 223 ; 和四个支路端子 225、 227、 229、 231。 0006 端子217、 219、 221、。
6、 223和支路端子225、 227、 229、 231通过筒状紧固件分别适当设 置于电线 209、 211、 213、 215。 0007 在藉助支路端子225和支路端子229将电线209和电线213互相连接的状态下, 将 端子 217、 221 设于壳体 207。在藉助支路端子 227 和支路端子 231 将电线 211 和电线 215 互相连接的状态下, 将端子 219、 223 设于壳体 207。 0008 使用了汇流条的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 1 中有记载。 0009 在先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5-93166 号公报 发明。
7、内容 0012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3 由于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具有四根电线, 且在这些电线的端部设置有端子, 因 此存在部件数目较多且结构复杂的问题。 0014 此外, 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需要剥除四根电线各自的两端部的外皮 (为了设置端子而除去被覆体) , 并在剥除了外皮的八处部位设置端子的工序。 0015 进而, 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需要在将两个支路端子叠置, 使用螺栓 (省略图示) 将这两个支路端子紧固并连接的工序中, 在将两个支路端子叠置时调节端子的 扭转 (支路端子与电线相对于端子的扭转) 。 0016 如上所述, 由于在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中需要上述。
8、工序且部件数目较多, 因此 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存在工时数增加的问题。 0017 此外, 专利文献 1 所述的汇流条的分支结构采用的是汇流条而非电线, 因此存在 布线自由度下降的问题。 0018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 其能够确 保电线的布线的自由度、 结构比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简单并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001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说 明 书 CN 104022418 A 3 2/6 页 4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 提供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 其具备 : 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 和第二端子设置部的壳体 ; 电线 ; 设于上述电线的一端。
9、, 且设于上述第一端子设置部的第 一端子 ; 设于上述电线的另一端, 且设于上述第二端子设置部的第二端子 ; 和设于上述电 线的中间部且设于上述电线的中间端子。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 上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包覆上述芯线的被覆体, 在上述电 线的一端, 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上述芯线, 上述第一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一端且设于上 述露出的芯线, 在上述电线的另一端, 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上述芯线, 上述第二端子设于 上述电线的另一端且设于露出的上述芯线, 在上述电线的中间部, 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 上述芯线, 上述中间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中间部并设于露出的上述芯线。 002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
10、式, 上述电线的芯线由单芯构成, 上述第一端子、 上述第二端 子及上述中间端子中的至少任一端子由上述芯线加工而成。 0023 发明的效果 0024 依据本发明,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电线的布线的自由度, 结构比现有的电线的 分支结构简单, 并能够减少制造工时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附图说明 0025 图 1 是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6 图 2 是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0027 图 3 是构成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 3(a) 表示端子 设置于电线之前的状态, 图 3(b) 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0028 图 4 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一。
11、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立体示意图。 0029 图 5 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0030 图 6 是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 6(a) 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前的状态, 图 6(b) 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0031 图 7 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立体示意图。 0032 图 8 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0033 图 9 是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 9(a) 表示端子形成于电线之前的状。
12、态, 图 9(b) 表示端子形成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0034 符号说明 0035 1、 1a 电线的分支结构 0036 5 壳体 0037 7、 7a 电线 0038 9 第一端子 0039 11 第二端子 0040 13 中间端子 0041 15 第一端子设置部 0042 17 第二端子设置部 0043 19、 19a 芯线 0044 21 被覆体 说 明 书 CN 104022418 A 4 3/6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第一实施方式) 0046 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1的端子板3用作例如搭载于车载用 逆变器 (INV) 内部的端子板。 0047 如图 4、 图。
13、 5 等所示, 电线分支结构 1 具有 : 壳体 5 ; 电线 7、 7 ; 第一端子 9、 9 ; 第二 端子 11、 11 和中间端子 (旗形端子) 13、 13。 0048 壳体5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15和第二端子设置部17, 由绝缘性合成树脂等材料制 成。 0049 第一端子 9、 9 设置于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端子 11、 11 设置于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一端子 9、 9 被插入第一端子设置部 15, 与第一端子设置部 15 一 体设置。第二端子 11、 11 被插入第二端子设置部 17, 与第二端子设置部 17 一体设置。 0050 各电线 7 在。
14、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连续而未被截断。各电线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 壳体 5 分离。中间端子 13、 13 在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在电线 7、 7 上。 0051 需要说明的是, 端子板 3 搭载于逆变器 (INV) 内部时, 端子 9、 9、 11、 11 与逆变器的 端子连接, 由中间端子 13、 13 向其它设备 (逆变器) 供电。 0052 各电线 7 具有芯线和包覆芯线的被覆体 21。在各电线 7 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被覆 体 21 被除去并露出芯线 19。第一端子 9、 9 设置于电线 7、 7 的一端露出的芯线 19、 19 上。 0053 在各电线 7 的长度方。
15、向的另一端, 被覆体 21 被除去并露出芯线 19。第二端子 11、 11 设置于电线 7、 7 的另一端露出的芯线 19、 19 上。各电线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被覆 体 21 也被除去并露出芯线 19。中间端子 13、 13 设置于电线 7、 7 的中间部露出的芯线 19、 19 上。 0054 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和中间端子 13、 13 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制成, 在设置 于电线 7、 7 之前 (装配前) 与电线 7、 7 分离。 0055 第一端子 9、 9 在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例如铆接与电线 7、 7 的芯线 (导 线) 19、 19 。
16、设为一体。第二端子 11、 11 在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通过例如铆接与电 线 7、 7 的芯线 19、 19 设为一体。中间端子 13、 13 在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通过例如 铆接与电线 7、 7 的芯线 19、 19 设为一体。中间端子 13、 13 与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及壳体 5 分离。 0056 此外, 代替铆接或者除了铆接以外, 还可以通过硬钎焊、 软钎焊、 焊接等其它方式 将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中间端子 13、 13 设置于电线 7、 7 的芯线 19、 19。 0057 壳体 5 具有筒状的端子设置。
17、部 15、 17、 连接部 23 和突起部 25、 25。端子设置部 15、 17 相互离开规定的距离并由连接部 23 连接。端子设置部 15、 17 的中心轴以互相平行的方 式延伸。突起部 25、 25 在使用螺栓等将端子板 3 设置于其它装置时使用。突起部 25、 25 分 别设置于端子设置部 15、 17。 0058 电线 7、 7 的芯线 19、 19 由例如绞线构成。即, 芯线 19、 19 由多根细导线 (铜、 铜合 金、 铝或铝合金等细长金属线材) 构成。 0059 电线 7、 7 的被覆体 21、 21 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为筒状, 并包覆芯线 19、 19。即, 芯线 19、。
18、 19 进入筒状的被覆体 21、 21 的贯通孔内, 并与被覆体 21、 21 形成一体。 0060 需要说明的是, 在电线 7、 7 的从长度方向的一端至该一端附近的部位, 被覆体 21 说 明 书 CN 104022418 A 5 4/6 页 6 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19。 同样, 在电线7、 7的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至该另一端附近的部位, 被覆体 21 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 19。此外, 在电线 7、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在规定的微小 长度范围内, 被覆体 21 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 19。 0061 依据上述内容可知 : 各电线 7 的芯线 19 在电线 7 的全长范围内延伸, 但被覆体。
19、 21 在电线 7 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0062 电线 7、 7 具有挠性。例如, 当人以手指向电线 7、 7 加力时, 则电线 7、 7 容易挠曲。 电线 7、 7 也可以具有因自身重量而挠曲的程度的挠性。 0063 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中间端子 13、 13 分别通过将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 平板状原料形成为规定形状后, 进行适度折弯加工而形成。 0064 第一端子 9、 9 以及第二端子 11、 11 分别具有端子接触部 27 和电线连接部 (芯线连 接部) 29。通过铆接电线连接部 29 而将第一端子 9、 9 以及第二端子 11、 11 分别。
20、设置于电线 7。端子接触部 27 从电线 7 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突出。 0065 中间端子 13、 13 分别具有端子接触部 31 和电线连接部 (芯线连接部) 33。通过铆 接电线连接部 33 而将中间端子 13、 13 分别设于电线 7。 0066 采用了电线的分支结构 1 的端子板 3 例如具有电线 7、 7, 并具有电路 A 和电路 B。 各电线 7 设置有第一端子 9、 第二端子 11 和中间端子 13。第一端子设置部 15 设置有第一 端子 9、 9, 第二端子设置部 17 设置有第二端子 11、 11。包括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13 的。
21、电线 7、 7 互相分开, 呈不导通状态。 0067 接着说明端子板 3 的装配。 0068 首先, 如图 6(a) 所示, 在各电线 7 的两端适当除去被覆体 21 并使芯线 19 露出, 进行设置第一端子 9、 第二端子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的准备。 0069 然后, 如图 6 (b) 所示, 将第一端子 9、 第二端子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通过铆接设置 于电线 7。制备两个图 6(b) 所示的组装体。 0070 接着, 如图 5 所示, 进行将设有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13 的电线 7、 7 设置于壳体 5 的准备。 0071 然。
22、后, 将第一端子 9、 9 以及第二端子 11、 11 设置于壳体 5 的端子设置部 15、 17, 如 图 4 所示得到端子板 3。 0072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 1, 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截断电线, 通过在电线 7、 7 中部设置分支连接点 (中间端子 13、 13) , 就能比现有电线分支结构减少两根电线数量 (由四 根变为两根) , 并能够减少两个中间端子的数量 (由四个变为两个) 。因此, 根据电线的分支 结构1, 能够减少结构部件的数目。 由此能够简化电线的分支结构1的组成, 削减制造工时。 0073 由于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 1 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截断电线, 而是在电。
23、线 7、 7 的中间部设置中间端子 13、 13, 因此, 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将支路端子叠置。 由此, 几乎不再需要进行中间端子 13、 13 和电线 7、 7 等相对于第一端子 9、 9 以及第二端子 11、 11 的扭转的调节, 从而减少制造工时。 0074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 1, 由于与专利文献 1 所示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不同, 不使用汇 流条而是使用电线 7, 因此确保了电线 7 的布线自由度。 0075 此外, 已知以往在 FCC(柔性扁平电缆) 等中存在除去中间部的绝缘皮将电线叠置 并利用熔敷等来连接的结构。 但是, 在将端子板装配于逆变器时, 从空间上很难进行上述操 说 。
24、明 书 CN 104022418 A 6 5/6 页 7 作。相对于此, 在电线的分支结构 1 中, 通过在各电线 7 的中间部设置中间端子 13, 简化了 结构。因此, 电线的分支结构 1 与使用了 FCC 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相比, 能够减少设置所需 的空间, 易于将端子板 3 装配于逆变器。 0076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 1, 由于电线 7、 7 具有挠性, 因此电线 7、 7 的布设变得简单。 此外, 尽管电线7、 7具有挠性, 但由于电线7、 7的中间部设有中间端子13、 13, 因此能够适当 防止具有挠性的电线 7、 7 过分弯曲。 0077 (第二实施方式) 0078 在本发明第二。
25、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1a 中, 如图 7 等所示, 在电线 7a、 7a 的 芯线 19a、 19a 采用单芯结构、 由构成电线 7a、 7a 的芯线 19a、 19a 的材料制成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及中间端子 13、 13 这些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1 不同。而 电线的分支结构1a的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大致相同, 实现了大致 相同的效果。 0079 在电线的分支结构 1a 中, 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13 均 通过对电线 7a 的芯线 19a 进行加工 (例如压扁处理等塑性加工、 。
26、倒角加工等切削加工) 而形 成。 0080 电线 7a、 7a 不具有被覆体, 仅由单芯的芯线 19a、 19a 构成。芯线 19a、 19a 为通过 将细长的圆柱状材料进行适度弯曲加工而成的形状。此外, 芯线 19a、 19a 与绞线不同, 自身 能够维持其形状。即, 芯线 19a、 19a 几乎不会因自重或人手指施加的力量 (徒手) 而发生变 形, 具有相当于刚体的刚性。在通过将芯线 19a、 19a 弯曲使其塑性变形, 或使中间端子 13、 13 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型的情况下, 无需利用工具等施加较大的力。 0081 为了获得具有第一端子 9、 第二端子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的各电线。
27、 7a, 首先制备由 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细长的圆柱状材料。然后对该材料进行适当的弯曲加工 (参照图 9 (a) ) 。接着通过对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进行压扁处理而使中间端子 13 成型, 在材料 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实施倒角加工而形成第一端子 9 和第二端子 11(参照图 9(b) ) 。 0082 需要说明的是, 也可以通过塑性加工而不是切削加工来形成第一端子 9 和第二端 子 11。此外, 还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设置于中间端子 13 的贯通孔。 0083 将这样获得的电线7a、 7a的第一端子9、 9、 第二端子11、 11以及中间端子13、 13分 别设置在壳体 5 的端子设置部 。
28、15、 17 而得到端子板 3(参照图 7、 图 8) 。 0084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a, 由于电线7a、 7a的芯线19a、 19a由刚性较高的单芯构成, 因此经过适当弯曲加工的电线 7a、 7a 能够确保自身的路径 (形状) 。因此, 无需用于包覆芯 线 19a、 19a 的绝缘体 (被覆体) , 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此外, 由于无需被覆体, 因此无需进 行剥皮处理, 能够进一步削减制造工时。 0085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 1a, 由于第一端子 9、 9、 第二端子 11、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13 由芯线形成, 因此无需另外准备端子。 因此, 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并能够进一步削。
29、减制造工 时。 0086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a, 与设置独立端子的情况相比, 各电线7中的芯线19a与第 一端子 9、 第二端子 11 以及中间端子 13 各自之间, 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降低发生绝缘不良的 概率。 0087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上述说明中的各电线7的第一端子9、 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 说 明 书 CN 104022418 A 7 6/6 页 8 子13均由芯线19a的加工形成, 但也可以使第一端子9、 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中的 至少任一端子由芯线 19a 加工而成。例如, 可以将第一端子 9 和第二端子 11 与芯线 19a 分 开制成, 将第一端子 9 和第二端子 。
30、11 通过铆接设置于芯线 19a。 0088 此外, 还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1 同样地由被覆体包覆芯线 19a。 0089 此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1 中, 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 支结构 1a 中的电线 7a 的芯线 19a 所示地由单芯构成电线 7 的芯线 19。 说 明 书 CN 104022418 A 8 1/6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9 2/6 页 10 图 3(a)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10 3/6 页 11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11 4/6 页 12 图 6(a) 图 6(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12 5/6 页 13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13 6/6 页 14 图 9(a) 图 9(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22418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