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活性物质、全固体电池和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活性物质、全固体电池和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pdf(1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927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0 CN 103999275 A (21)申请号 201280062931.3 (22)申请日 2012.12.25 2011-282837 2011.12.26 JP H01M 4/62(2006.01) H01M 4/36(2006.01) H01M 10/052(2006.01) H01M 10/0562(2006.01) (71)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 三木成章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苗堃 赵曦 (54) 发明。
2、名称 复合活性物质、 全固体电池和复合活性物质 的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具有良好的 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本发明通过 提供如下的复合活性物质来解决上述课题, 上述 复合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具有活性物质和涂层, 该涂层形成在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 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 浓度为 17.0atm以上。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6.19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83516 2012.12.25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9987。
3、8 JA 2013.07.04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9275 A CN 103999275 A 1/1 页 2 1. 一种复合活性物质,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活性物质, 和 涂层, 该涂层形成在所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所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复合活性物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36.7atm以下。
4、。 3. 一种全固体电池,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含有负 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和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 的固体电解质层, 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含 有权利要求 1 或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复合活性物质, 所述复合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相接。 4. 一种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活性物质具有活性物质和涂 层, 所述涂层形成在所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所述涂层 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 所述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
5、法具有以下工序 : 制备工序, 制备含有成为所述碳物质和所述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原料的化合物的涂层 用涂覆液, 涂布膜形成工序, 将所述涂层用涂覆液涂布于所述活性物质的表面, 形成涂布膜, 热处理工序, 通过对所述涂布膜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所述涂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99275 A 2 1/13 页 3 复合活性物质、 全固体电池和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近年来个人计算机、 摄像机和手机等信息相关设备、 通信设备等的迅速普及, 作为其电源而优异的电池 ( 例如锂电池 ) 的开发受到。
6、重视。另外, 在信息相关设备、 通信相 关设备以外的领域例如汽车产业界, 正在进行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中使用的锂电池等 的开发。 0003 这里, 由于以往市售的锂电池中采用使用了可燃性的有机溶剂的有机电解液, 所 以需要安装抑制短路时的温度上升的安全装置、 改善用于防短路的结构 材料。对此, 将液 体电解质变更为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由于电池内不使用可燃性的有机溶剂, 所以认为 实现了安全装置的简化, 制造成本、 生产率优异。 0004 在这样的全固体电池的领域中, 一直以来着眼于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界 面, 并进行了实现全固体电池的性能提高的尝试。例如,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一。
7、种全固体锂 电池, 该全固体锂电池使用了以硫化物为主体的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 并且用锂离子 传导性氧化物被覆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 该技术可抑制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 质的接触界面产生的高电阻层的形成。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1: 国际公开第 2007/004590 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0008 然而, 为了使全固体电池中使用的活性物质引起电池反应, 需要电子传导性和锂 传导性这两种性质, 但由于离子传导性氧化物(涂层)的电子传导性差, 所以使用了具有涂 层的活性物质的电池存在内部电阻高的问题。 0009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 本发明人尝试了通。
8、过使上述涂层除了含有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以外还含有碳物质来提高电子传导性。 并且,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了能够得 到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碳物质含量。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的。 0010 即,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 质。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在本发明中, 提供一种复合活性物质, 其特征在于, 具有活性 物质和涂层, 该述涂层形成在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 0012 根据本发明, 由于以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的方式含有。
9、碳物质, 所以能够得到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另外, 能够抑制使用了 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的增加, 形成高输出的全固体电池。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3 2/13 页 4 0013 在上述发明中,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优选为36.7atm以下。 能够形成具备 兼具良好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 0014 在本发明中, 提供一种全固体电池, 其特征在于, 具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 性物质层、 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负极活性 物质层之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层, 作为上述正极。
10、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至 少一方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上述复合活性物质, 上述复合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相 接。 0015 根据本发明, 由于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 活性物质, 所以能够形成内部电阻低、 高输出的全固体电池。另外, 由于上述复合活性物质 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相接, 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界面电阻的增 加。 0016 在本发明中, 提供一种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合活性物质 具有活性物质和涂层, 该涂层形成在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 化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
11、0atm以上, 上述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 制备工 序, 制备含有成为上述碳物质和上述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原料的化合物的涂层用涂覆液 ; 涂布膜形成工序, 将上述涂层用涂覆液涂布于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 形成涂布膜 ; 和热处理 工序, 通过对上述涂布膜进行热处理而形成上述涂层。 0017 根据本发明, 由于能够制造以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的方式含 有碳物质的复合活性物质, 所以能够制造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 质。因此, 能够抑制使用了利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中的 内部电阻的增加。 0018 在本发明中, 起到能够提供具备具有良好。
12、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这 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 0020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 0021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0022 图4是表示实施例13和比较例的复合活性物质的表面碳浓度(atm)与全固 体电池的内部电阻 () 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 对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 全固体电池和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 明。 0024 A. 复合活性物质 0025 首先, 对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复合活性。
13、物质的特征在于, 具 有活性物质和涂层, 该涂层形成在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 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0026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如图 1 所例示, 本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4 3/13 页 5 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 1 具有活性物质 2 和形成在活性物质 2 的表面上的涂层 3。另外, 其特 征是涂层 3 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涂层 3 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0027 根据本发明, 由于以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的方式含有碳物质。
14、, 所以能够得到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另外, 能够抑制使用了 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的增加, 形成高输出的电池。 0028 如上所述, 由于作为涂层的构成材料的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电子传导性差, 所以 如专利文献 1 所例示, 有时具有仅由离子传导性氧化物构成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的电子 传导性差。 因此, 在使用了上述复合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中, 虽然能够抑制在活性物质与 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界面产生的高电阻层的形成, 但有由于复合活性物质的涂层的存在而无 法降低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的问题。 0029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 本发明人尝试了通过使上述涂层除了含。
15、有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以外还含有碳物质来提高电子传导性。 并且,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了能够得 到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碳物质含量。 即, 发现了在复合活性物质中, 涂层表面的 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时显示良好的电子传导性。 0030 应予说明, 本发明中的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是通过按以下条件利用 X 射线光电 子能谱法 (XPS) 进行测定而求得的值。具体而言, 将利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XPS), 以 复合活性物质的涂层与活性物质的构成元素 ( 其中, 不包括 Li) 和碳为测定对象元素来计 算元素组成比时得到的碳元素浓度(atm)作为本发明中的涂层表面。
16、的碳元素浓度。 作为 分析装置, 使用全自动扫描式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装置 (Physical Electronics(PHI) 公 司制Quantera SXM), 作为解析条件, 用C1s(284.7eV)实施峰值偏移校正, 其后, 由C1s、 O1s、 Nb3d、 Co2p、 Ni2p、 Mn2p 的光电子能谱的峰算出元素浓度。上述元素浓度的计算使用各元素 的峰强度 ( 峰面积 ) 和其相对灵敏度系数基于下式进行。 0031 0032 ( 式中, C : 浓度 ( 原子 )、 I : 光电子强度 ( 峰面积 )、 S : 相对灵敏度系数、 下脚标 i、 j : 元素的种类。) 003。
17、3 以下, 按构成对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进行说明。 0034 1. 涂层 0035 本发明中的涂层的特征在于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 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0036 (1) 碳物质 0037 对上述涂层中使用的碳物质进行说明。 上述碳物质是为了提高涂层的电子传导性 而含有的。 另外, 通过在涂层中含有碳物质, 从而在将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用于全固体电 池时, 能够降低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 能够实现输出特性的提高。 0038 作为碳物质, 只要由碳元素构成就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以是具有晶体结构的碳 物质, 也可以是具有非晶结构的碳物质 ( 无定形碳 )。应。
18、予说明, 认为碳物质结构的差异是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5 4/13 页 6 由如后述的 “C. 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中记载的热处理工序时的温度引起的。即, 认为 在高温(例如, 10001200左右)进行热处理工序时成为具有晶体结构的碳物质, 在低 温 ( 例如, 300 500左右 ) 进行热处理工序成为具有非晶结构的碳物质。 0039 作为碳物质的形状, 只要能够在涂层中含有就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举出粒子形 状、 针状、 纤维形状等。另外, 作为碳物质的大小, 根据碳物质的形状而异, 碳物质的最长部 的长度优选为 0.1nm 100nm 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
19、1nm 30nm 的范围内。如果上述粒径过 度小于上述范围, 则有时无法对涂层赋予充分的电子传导性, 另一方面, 如果上述粒径过度 大于上述范围, 则有时阻碍涂层的 Li 离子传导。应予说明, 碳物质的最长部在碳物质的形 状为粒子形状时表示粒径, 在碳物质的形状为针状、 纤维形状等时表示最长边的长度。 0040 另外, 碳物质只要含有在涂层中就没有特别限定, 但优选分散于涂层中, 其中优选 在涂层中连续地存在。这是因为通过使碳物质在涂层中连续地存在, 能够形成电子传导通 路而对涂层赋予高的电子传导性。具体而言, 可举出从复合活性物质的最表面不间断地连 接到涂层与活性物质的界面的状态等。 004。
20、1 作为涂层表面的碳物质的含量, 只要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就 没有特别限定, 其中, 优选为24.4atm以上。 这是因为能够进一步提高涂层的电子传导性。 0042 另一方面, 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36.7atm以下, 其中优选为 29.5atm以 下。 这是因为上述碳元素浓度高于上述值时, 虽然涂层的电子传导性提高, 但涂层的离子传 导性氧化物的比例相对变小, 因此存在离子传导性降低, 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增加的可 能性。在本发明中, 通过使上述碳元素浓度为上述值, 能够确保涂层的良好的离子传导性, 同时能够赋予良好的电子传导性。应予说明, 涂层中的碳物质可以使用上。
21、述的 X 射线光电 子能谱法 (XPS) 来确认。 0043 (2) 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0044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离子传导性氧化物, 没有特别限定, 但作为原料元素, 例如优 选至少含有 3 6 族、 13 15 族的元素中的至少 1 种的氧化物, 特别优选含有这些元素中 的至少 1 种和锂的锂复合氧化物。 0045 具体而言, 优选含有选自 3 6 族、 13 15 族的元素中的 B、 Si、 Ti、 Zr、 V、 P、 Al、 Nb、 Ta、 Cr、 Mo 和 W 中的至少 1 种的氧化物, 进一步优选含有这些元素中的至少 1 种和锂的 锂复合氧化物。 0046 作为更具体的离子传导性氧。
22、化物, 例如优选 LiNbO3、 Li3BO3、 LiBO2、 Li2CO3、 LiAlO2、 Li4SiO4、 Li2SiO3、 Li3PO4、 Li2SO4、 Li2TiO3、 Li4Ti5O12、 Li2Ti2O5、 Li2ZrO3、 Li2MoO4和 Li2WO4等含 Li 氧化物, 其中更优选 LiNbO3。 0047 另外, 上述离子传导性氧化物可以是含 Li 氧化物的复合化合物。作为这样 的复合化合物, 可以采用上述含 Li 氧化物的任意的组合, 例如可举出 Li3PO4-Li4SiO4、 Li3BO3-Li4SiO4、 Li3PO4-Li4GeO4等。 0048 另外, 也能够。
23、将像全固体电池所使用的固体电解质中的氧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用 作被覆电极活性物质的离子传导性氧化物。具体而言, 可举出 Li2O-B2O3-P2O5、 Li2O-SiO2、 Li2O-B2O3和 Li2O-B2O3-ZnO 等 氧 化 物 系 非 晶 固 体 电 解 质, LiI-Al2O3、 Li5La3Ta2O12、 Li7La3Zr2O12、 Li6BaLa2Ta2O12等结晶质氧化物等。 0049 (3) 涂层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6 5/13 页 7 0050 本发明中使用的涂层的厚度只要是在将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用于全固体电池 时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的。
24、反应的厚度就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优选为 1nm 500nm 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2nm 100nm 的范围内。这是因为涂层过厚时, 有离子传导性和 电子传导性降低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涂层过薄时, 有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发生反应 的可能性。应予说明, 涂层的厚度例如可以利用基于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TEM) 的观察等来 测定。 0051 作为涂层的形态, 只要形成于活性物质的表面就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优选被覆活 性物质的表面的形态。作为活性物质的表面的涂层的被覆率, 从抑制界面电阻的增加的目 的考虑, 优选高, 具体而言, 优选为 50以上, 更优选为 80以上。另外, 涂层也可以被覆整。
25、 个活性物质的表面。应予说明, 涂层的被覆率例如可以使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TEM)、 X 射 线光电子能谱法 (XPS) 等来测定。 0052 2. 活性物质 0053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活性物质,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将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用 于锂全固体电池时, 可举出钴酸锂 (LiCoO2)、 镍酸锂 (LiNiO2)、 LiNi1/3Mn1/3Co1/3O2、 锰酸锂 (LiMn2O4)、 由 Li1+xMn2-x-yMyO4(x+y 2, M 选自 Al、 Mg、 Co、 Fe、 Ni 和 Zn 中的至少 1 种 ) 表示 的不同种类元素置换 Li-Mn 尖晶石、 钛酸锂 ( 含 L。
26、i 和 Ti 的氧化物 )、 磷酸金属锂 (LiMPO4, M 选自 Fe、 Mn、 Co 和 Ni 中的至少 1 种 )、 过渡金属氧化物 ( 例如, 氧化钒 V2O5、 氧化钼 MoO3 等 )、 硫化钛 (TiS2)、 碳材料 ( 例如, 石墨、 硬碳等 )、 锂钴氮化物 (LiCoN)、 锂硅氧化物 ( 含 Li 和 Si 的氧化物 )、 锂金属 (Li)、 锂合金 ( 例如, LiM : M Sn、 Si、 Al、 Ge、 Sb、 P 等 )、 锂储 藏性金属间化合物 ( 例如, 含 Mg 和 M 的储藏性金属间化合物 : M Sn、 Ge、 Sb 等, 以及含 N 和 Sb 的储藏。
27、性金属间化合物 : N In、 Cu、 Mn 等 )、 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 0054 活性物质可以是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应予说明, 正极活性物质 与负极活性物质没有明确的区别, 可以比较两种化合物的充放电电位, 将显示高电位的活 性物质用作正极, 将显示低电位的活性物质用作负极而构成任意电压的电池。 0055 在本工序中, 特别优选使用氧化物活性物质。这是因为能够形成高容量的活性物 质。另外, 由于氧化物活性物质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容易发生反应而容易形成高电阻 层, 所以通过使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含有氧化物活性物质, 能够优选用于使用了硫化物 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全固体电池。 0。
28、056 作为活性物质的形状, 例如可举出粒子形状, 其中优选为正球状或椭圆球状。另 外, 活性物质为粒子形状时, 其平均粒径例如优选为 0.1m 50m 的范围内。 0057 3. 复合活性物质 0058 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例如用于在后述的 “B. 全固体电池” 项中说明的全固体电 池的电极活性物质层。 0059 另外, 作为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只要是能够制造具有上述活性物 质和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的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优选使用在后述的 “C. 复合活性 物质的制造方法” 项中说明的制造方法。 0060 B. 全固体电池 0061 接下来, 对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进行说明。。
29、 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特征在于, 是具 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和在上述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7 6/13 页 8 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层的全固体电池, 作为上述 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上述 “A. 复 合活性物质” 中记载的复合活性物质, 上述复合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相接。 0062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如图 2 所例示, 本发 明的全固体电池的发电元件 10 具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11、。
30、 含有负极活 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12、 和在正极活性物质层 11 与负极活性物质层 12 之间形成的固 体电解质层 13。另外, 在图 2 所例示的全固体电池中, 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层 11 含有复 合活性物质 1, 并且复合活性物质 1 与固体电解质材料 4 相接。 0063 根据本发明, 由于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 活性物质, 所以能够形成内部电阻低、 高输出的全固体电池。另外, 由于上述复合活性物质 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相接, 所以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界面电阻的增加。 0064 以下, 对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0065 1. 。
31、电极活性物质层 0066 本发明中使用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上述的 “A. 复合活性物质” 项中记载的复合 活性物质。作为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 可以是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中的至少一方, 更优选至少为正极活性物质层。 0067 对于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含有的复合活性物质, 由于已在上述的 “A. 复合活性 物质” 项中进行了记载, 所以省略这里的记载。在本发明中, 其中优选为含有氧化物活性物 质的复合活性物质。作为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含量, 例如优选为 10 重 量 99 重量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20 重量 90 重量。 0068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电极活性物。
32、质层, 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至 少一方含有上述的复合活性物质即可, 其他电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含有上述的复合活性物 质。例如, 在本发明中, 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上述复合活性物质时, 负极活性物质层没有特 别限定, 例如可以不含有复合活性物质而由金属活性物质和碳活性物质等构成。作为金属 活性物质, 例如可举出 Li 合金、 In、 Al、 Si 和 Sn 等。另一方面, 作为碳活性物质, 例如可举 出中间相炭微球 (MCMB)、 高取向性石墨 (HOPG)、 硬碳、 软碳等。作为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中 的复合活性物质以外的活性物质的含量, 可以与上述复合活性物质的含量相同。 0069 。
33、另外, 在本发明中, 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含有固体电解质材料。 这是因为能够 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离子传导性。在本发明中, 固体电解质材料中优选为硫化物固体电 解质材料。由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反应性高, 所以容易与上述活性物质发生反应而 容易在与活性物质之间形成高电阻层。与此相对, 由于本发明中的复合活性物质在活性物 质的表面形成有上述涂层, 所以能够防止高电阻层的形成,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活性物 质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界面电阻的增加。 0070 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为锂全固体电池时, 例 如可举出 Li2S-P2S5、 Li2S-P2S5-LiI、 Li。
34、2S-P2S5-Li2O、 Li2S-P2S5-Li2O-LiI、 Li2S-SiS2、 Li2S-SiS2-LiI、 Li2S-SiS2-LiBr、 Li2S-SiS2-LiCl、 Li2S-SiS2-B2S3-LiI、 Li2S-SiS2-P2S5-LiI、 Li2S-B2S3、 Li2S-P2S5-ZmSn( 其中, m、 n 为正数。Z 为 Ge、 Zn、 Ga 中的任一种。)、 Li2S-GeS2、 Li2S-SiS2-Li3PO4、 Li2S-SiS2-LixMOy( 其中, x、 y 为正数。M 为 P、 Si、 Ge、 B、 Al、 Ga、 In 中的任 一种。) 等。应予说明。
35、, 上述 “Li2S-P2S5” 的记载是指使用含有 Li2S 和 P2S5的原料组合物而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8 7/13 页 9 得到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对于其他记载也相同。 0071 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使用含有 Li2S 和 P2S5的原料组合物而成时, Li2S 相对于 Li2S 与 P2S5的合计的比例例如优选为 70mol 80mol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72mol 78mol的范围内, 进一步优选为 74mol 76mol的范围内。这是因为能够 形成具有原组成或与其相近组成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能够形成化学稳定性高的硫化 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36、。这里, 原一般是指在将相同的氧化物进行水合而得到的含氧酸中水合 度最高的物质。在本发明中, 将硫化物中加成 Li2S 最多的结晶组成称为原组成。Li2S-P2S5 系中 Li3PS4相当于原组成。Li2S-P2S5系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情况下, 获得原组成的 Li2S 与 P2S5的比例以摩尔基准计为 Li2S : P2S5 75 : 25。应予说明, 使用 Al2S3或 B2S3代替 上述原料组合物中的 P2S5时, 优选的范围也相同。Li2S-Al2S3系中 Li3AlS3相当于原组成, Li2S-B2S3系中 Li3BS3相当于原组成。 0072 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使用含。
37、有 Li2S 和 SiS2的原料组合物而成时, Li2S 相对于 Li2S 与 SiS2的合计的比例例如优选为 60mol 72mol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62mol70mol的范围内, 进一步优选为64mol68mol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能够形 成具有原组成或与其相近组成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能够形成化学稳定性高的硫化物 固体电解质材料。Li2S-SiS2系中 Li4SiS4相当于原组成。Li2S-SiS2系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材料的情况下, 获得原组成的Li2S与SiS2的比例以摩尔基准计为Li2S : SiS266.7 : 33.3。 应予说明, 使用 GeS2代替上述原料组合物中的。
38、 SiS2时, 优选的范围也相同。Li2S-GeS2系中 Li4GeS4相当于原组成。 0073 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使用含有 LiX(X Cl、 Br、 I) 的原料组合物而成 时, LiX 的比例例如优选为 1mol 60mol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5mol 50mol的范 围内, 进一步优选为 10mol 40mol的范围内。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使用含有 Li2O 的原料组合物而成时, Li2O 的比例例如优选为 1mol 25mol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3mol 15mol的范围内。 0074 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可以是硫化物玻璃也可以是结晶化硫化物玻璃, 还 。
39、可以是利用固相法得到的结晶质材料。应予说明, 硫化物玻璃例如可以通过对原料组合物 进行机械研磨 ( 球磨等 ) 而得到。另外, 结晶化硫化物玻璃例如可以通过将硫化物玻璃在 结晶化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而得到。另外,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在常温时的 Li 离子传导率例如优选为 110-5S/cm 以上, 更优选为 110-4S/cm 以上。 0075 作为本发明中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形状, 例如可举出正球状、 椭圆球状等 粒子形状、 薄膜形状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为上述粒子形状时, 其平均粒径 (D50) 没有 特别限定, 但优选为 40m 以下, 更优选为 20m 以下, 进一步优选。
40、为 10m 以下。这是因 为容易实现正极活性物质层内的填充率提高。另一方面, 上述平均粒径优选为 0.01m 以 上, 更优选为 0.1m 以上。应予说明, 上述平均粒径例如可以利用粒度分布仪决定。 0076 本发明中使用的电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含量例如优选为 1 重量 90 重量的范围内, 更优选为 10 重量 80 重量的范围内。 0077 本发明中的电极活性物质层除了含有上述的复合活性物质等活性物质和硫化物 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外, 可以进一步含有导电材料和粘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导电材料, 例如可举出乙炔黑、 科琴黑、 碳纤维等。作为粘结材料, 例如可举出 PTFE、。
41、 PVDF 等含氟粘结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9 8/13 页 10 材料。上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根据目标全固体电池的构成而异, 例如优选为 0.1m 1000m 的范围内。 0078 2. 固体电解质层 0079 接下来, 对本发明中的固体电解质层进行说明。本发明中的固体电解质层是在正 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的层, 是至少含有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层。如上所 述, 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时, 固体电解质层中含有的固体电解质材 料只要具有离子传导性就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也可以是其以外 的固体电解质材料。 另一方面, 电极活。
42、性物质层不含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时, 固体电解 质层优选含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特别是, 在本发明中, 优选电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 解质层两者含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这是因为能够充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另外, 固 体电解质层中使用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优选仅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0080 应予说明, 对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由于与上述 “1. 电极活性物质层” 项中记 载的内容相同, 所以省略这里的说明。 另外, 对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外的固体电解质 材料, 可以使用与一般的全固体电池中使用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相同的材料。 0081 固体电解质层中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含量例如优选为 10。
43、 重量 100 重量的 范围内, 更优选为 50 重量 100 重量的范围内。另外, 固体电解质层可以含有 PTFE、 PVDF等含氟粘结剂等。 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1m1000m的范围内, 更优 选为 0.1m 300m 的范围内。 0082 3. 其他构成 0083 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至少具有上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此外, 通 常还具有进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电的正极集电体和进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电的负极 集电体。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料, 例如可举出 SUS、 铝、 镍、 铁、 钛和碳等, 其中优选 SUS。另 一方面, 作为负极集电体的材料, 例如可举出 SUS、 铜。
44、、 镍和碳等, 其中优选 SUS。另外, 正极 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的厚度、 形状等优选根据全固体电池的用途等适当地选择。 另外, 本发 明中使用的电池壳体可以使用一般的全固体电池中使用的电池壳体, 例如可举出 SUS 制电 池壳体等。 另外, 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也可以是将发电元件形成于绝缘环内部而成的电池。 0084 4. 全固体电池 0085 在本发明中, 通过使用上述的复合活性物质, 能够抑制复合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 质材料的界面电阻的增加。另外, 由于上述的复合活性物质发挥优异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 传导性, 所以能够降低电池电阻。因此, 能够形成输出特性优异的全固体电池。作为本发 明的全固体。
45、电池, 例如可举出锂全固体电池、 钠全固体电池、 镁全固体电池和钙全固体电池 等, 其中, 优选锂全固体电池和钠全固体电池, 特别优选锂全固体电池。 另外, 本发明的全固 体电池可以是一次电池也可以是二次电池, 其中优选为二次电池。这是因为能够反复充放 电, 例如作为车载用电池等是有用的。作为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形状, 例如可举出硬币 型、 层压型、 圆筒型和方型等。 0086 作为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内部电阻, 没有特别限定, 但优选小于 90, 其中优选 为 80 以下。 0087 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只要是能够得到上述的全固体电池的方法就没 有特别限定, 可以使用与一般的全固体电。
46、池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方法。作为全固体电池的制 说 明 书 CN 103999275 A 10 9/13 页 11 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可举出如下方法 : 依次将构成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材料、 形成固体电 解质层的材料、 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材料进行加压, 由此制成发电元件, 将该发电元件 收容于电池壳体的内部, 将电池壳体密封的方法等。 0088 C. 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0089 接下来, 对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90 本发明的的制造方法提供如下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合活性物质具有 活性物质和涂层, 该涂层形成在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碳物质和离子传。
47、导性氧化 物, 上述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 该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 制备工序, 制备含有成为上述碳物质和上述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原料的化合物的涂层用涂覆液 ; 涂布 膜形成工序, 将上述涂层用涂覆液涂布于上述活性物质的表面, 形成涂布膜 ; 和热处理工 序, 通过对上述涂布膜进行热处理而形成上述涂层。 0091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如图 3 所例 示, 在本发明中, 制备含有成为碳物质和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原料的化合物的涂层用涂覆 液 ( 制备工序 )。接下来, 将涂层用涂覆液涂布于活性物质的表面, 形成涂布膜 ( 涂布膜形 成。
48、工序 )。接下来, 通过对涂布膜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涂层 ( 热处理工序 )。由此, 能够得到 具有活性物质和涂层的复合活性物质, 上述涂层形成在活性物质的表面上且含有离子传导 性氧化物和碳物质。 0092 根据本发明, 由于能够制造以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的方式含 有碳物质的复合活性物质, 所以能够制造具备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性的涂层的复合活性物 质。因此, 能够抑制使用了利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复合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中的 内部电阻的增加。 0093 这里, 作为以往在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涂层的一般的方法, 使用利用溶胶 - 凝胶 法的方法。溶胶 - 凝胶法是在活性物质的表面将醇盐水解物等溶胶凝胶化, 加热凝胶而形 成由具有离子传导性的氧化物构成的涂层。在通常的溶胶 - 凝胶法中, 利用氢化或者溶剂 中或空气中的水分 ( 湿度 ) 使醇盐的水解充分进行。 0094 与此相对, 在本发明中, 对涂层用涂覆液的水分量、 进行各工序时的气氛中的水分 量进行调整, 以使涂层表面的碳元素浓度为 17.0atm以上。由此, 通过抑制醇盐的水解反 应的进行, 从而构成涂布膜的成分的一部分不发生水解而残留, 通过热处理而碳化, 形成碳 物质, 能够形成含有离子传导性氧化物和碳物质的涂层。 0095 以下, 对本发明的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