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摄像透镜装置.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48092
  • 上传时间:2018-01-20
  • 格式:PDF
  • 页数:25
  • 大小:10.1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81396.X

    申请日:

    2013.05.16

    公开号:

    CN104166224A

    公开日:

    2014.1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13/18申请日:20130516|||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B 13/18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国大阪府变更后权利人:516083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龙山九路响水河工业园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三洋光部品(惠州)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惠州三美达光学部品有限公司登记生效日:20150709|||公开

    IPC分类号:

    G02B13/18

    主分类号:

    G02B13/18

    申请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三洋光部品(惠州)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中川洋平; 前纳良昭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吴秋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摄像透镜装置具备第一型透镜,具有随着图像成像面成像的光成像位置从成像面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长度单调增加的形状;第二型透镜,具有随着图像成像面成像的光成像位置从成像面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长度单调减少的形状;第三型透镜,具有随着图像成像面成像的光成像位置从成像面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长度有极值地增减的形状,第一、第二型透镜是由对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或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而得到的蓝色波长域的第一波长处的透射率比蓝色波长域以外的可见光波长域的第二波长处的透射率更大程度地降低的再生材料形成,第三型透镜由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来形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摄像透镜装置,其使入射至透镜的光在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所述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
    第二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所述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减少的形状;和
    第三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有极值地进行增减的形状,
    所述第一型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型透镜是由对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或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而得到的、蓝色波长域的第一波长处的透射率比蓝色波长域以外的可见光波长域的第二波长处的透射率更大程度地降低的再生材料形成,
    所述第三型透镜由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来形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材料是对原材料仅进行一次熔化、成型得到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材料是仅对所述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材料是对所述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材料是芳香族高分子树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装置具备4个以上的透镜,
    其中,具有由所述再生材料来形成的共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型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型透镜。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4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
    所述第四透镜是所述第三型透镜。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3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是所述第三型透镜。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5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
    所述第四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

    说明书

    摄像透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摄像透镜的摄像透镜装置。尤其涉及对摄像透镜利用劣化后的树脂的摄像透镜装置。 
    背景技术
    用在摄像透镜的塑料透镜材料由于保管/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设备的滞留时间、氧分浓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发生氧化劣化。图10是对比地表示E48R树脂(日本瑞翁(ZEON)制2mm厚)的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图11是对比地表示APEL5014DP树脂(三井化学制2mm厚)的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图12是对比地表示OKP4HT树脂(日本瑞翁(ZEON)制2mm厚)的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根据图10、11、12可知:在树脂发生劣化后的情况下,透射率降低。 
    具体而言,塑料透镜材料一旦氧化后,只要不进行再合成则不能复原,一般而言,透射率,尤其是400nm~500nm的蓝色波长域的透射率将降低,外观上变黄。因此,以前将上述变黄后的透镜材料用于透射率降低不成问题的低像素透镜、或用在摄像以外的用途、或用在与新的树脂进行混合来降低对透射率的影响等的方法中。 
    但是,近年来,随着摄像透镜的高像素化发展,氧化劣化后的透镜材料大量产生,从环境保护的观点也想有效地使用氧化劣化后的树脂的活动变得盛行。尤其在是射出成型的情况下,在称为浇口、注入口的与成型品无关的部分在树脂总量中所占的比率较高,不得不将大量的氧化劣化后的树脂丢弃。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正进行着在高像素用途上使用上述的氧化劣化后的树脂的各种尝试。 
    但是,在高像素用途中使用了上述的氧化劣化后的树脂的情况下,存 在有在图像上发生色斑而导致像发生恶化的问题。尤其是当色斑的补正是在摄像元件(或者摄像传感器)侧进行的情况,以全部使用了初始材料的透镜的情况下决定传感器侧的色补正式后,对于使用了已利用再生材料的透镜的情况,使用了初始材料时的色斑与使用了再生材料时的色斑会不同,与原来的补正式发生较大的偏离,从而存在在最终的图像上余留下色斑的问题。另外,已知:色斑的补正即使是在摄像元件(或者摄像传感器)侧进行的情况下,也由于拍摄时的被摄体的色温度,色斑变大,存在可见到显著的色斑的情形。另外,透镜厂家不同而色斑不同的情况下,由于需按照每一透镜对摄像元件进行色补正,从而存在消耗工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摄像透镜使用了氧化劣化后的树脂(以下,称为再生材料)也能够实现与全部使用初始材料的情况相同程度的图像的色斑的摄像透镜装置。 
    (1)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使入射至透镜的光在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所述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第二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所述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减少的形状;和第三型透镜,其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有极值地进行增减的形状,所述第一型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型透镜是由对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或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而得到的、蓝色波长域的第一波长处的透射率比蓝色波长域以外的可见光波长域的第二波长处的透射率更大程度地降低的再生材料形成,所述第三型透镜由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来形成。 
    在此,初始透射率特性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初次熔化、成型而得到的透镜所具有的透射率特性,例如,蓝色波长域(例如波长:400nm)的透射率为红色波长域(例如波长:650nm)的透射率的90%以上。其中, 所获得的透射率中不含因表面反射所引起的透射率降低。 
    初始材料是指具有透镜的初始透射率特性值的材料,再生材料是将由初始材料成型的透镜、浇口、注入口等进行熔化后再次成型得到的透镜材料。蓝色波长域的透射率的降低程度比其他的波长域的透射率的降低程度大。 
    另外,关于再生材料的特性,例如,蓝色波长域(例如波长:400nm)的透射率比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值要降低5%以上,红色波长域的透射率相对于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值几乎不发生降低。另外,其他诸如屈折率、阿贝数等的光学特性与初始材料大致相同。另外,关于原材料,利用透镜成型用的树脂,通常以颗粒所供给的树脂。初始材料是对原材料进行1次熔化、成型来形成的。 
    根据上述的构成,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由多个透镜构成,各透镜由于其形状,存在有透射至图像成像面(摄像传感器所配置的面)的中心位置的光在透镜内透射的长度比透射至图像成像面的周边位置的光在透镜内所透射的长度变长或变短或者长度发生增减的透镜。透镜内所透射的长度越长则光吸收量变多,因此,光的到达量变少,相反光的到达量变多。 
    本发明中,为了降低色斑,将随着光的成像位置从所述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光的到达量变小的透镜(第一型透镜)或者光的到达量变大的透镜(第二型透镜)以再生材料来形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通过同时利用周边光量上升的透镜(第二型透镜)与周边光量降低的透镜(第一型透镜),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利用一方的透镜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2)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所述初始材料优选是对原材料仅进行一次熔化、成型得到的。 
    (3)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所述再生材料优选是仅对所述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本发明中,将仅对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再生材料称为第一再生材料。 
    (4)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所述再生材料优选是对所述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本发明中,将对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再生材料称为第二再生材料。另外,有时将第一再生材料和第二再生材料统称为再生材料。 
    根据上述的构成,再生材料是对所述初始材料与原材料的混合物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因此,通过使用混合材料作为再生材料,能够易于摄像透镜的透射率的调整,能够高精度地控制色斑。 
    (5)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所述再生材料优选是芳香族高分子树脂。 
    根据上述构成,再生材料是芳香族高分子树脂。消除颜色中所使用的高折射率材料主要是分子量高的芳香族高分子树脂,因此,由于紫外线、氧、温度而发生劣化,透射率易于降低。由此,能对高折射率材料使用再生材料则将能够减少透镜材料的浪费。 
    (6)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优选具备4个以上的透镜,其中,具有由所述再生材料来形成的共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型透镜以及所述第二型透镜。 
    (7)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优选具备4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是所述第三型透镜。 
    (8)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中,优选具备3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是所述第三型透镜。 
    (9)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装置优选具备5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是所述第一型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是所述第二型透镜。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与全部使用初始材料的透镜相同程度的色斑的摄像透镜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构成以及光路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的第一透镜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各透镜单体的各个分别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的透射率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四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以外,对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的图。 
    图5是表示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三透镜使用了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光路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四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对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以及对第三透镜均使用了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光路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三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对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的图。 
    图10是对比地表示E48R树脂(日本瑞翁(ZEON)制2mm厚)的 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1是对比地表示APEL5014DP树脂(三井化学制2mm厚)的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 
    图12是对比地表示OKP4HT树脂(日本瑞翁(ZEON)制2mm厚)的有无劣化的透射率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进行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光路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成像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具备光圈、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通过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以及第四透镜L4后的光将通过玻璃板5而到达图像成像面6。 
    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具有光圈;在物体侧与像侧具有凸面,且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的第一透镜L1;在像侧具有凹面,且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的第二透镜L2;在像侧具有凸面,且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减少的形状的第三透镜L3;和在像侧具有凹面,且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有极值而进行增减的形状的第四透镜L4。第一型透镜L1、L2以及第二型透镜L3是由通过对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而得到的、蓝色波长域的第一波长处的透射率比蓝色波长域以外的可见光波长域的第二波长处的透射率更大程度地降低的再生材料来形成。第3型透镜L4是由具有初始透射率特性的初始材料构成。 
    另外,第一透镜L1是具有正的折射率的两面凸的透镜,第二透镜L2是具有负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第三透镜L3是具有正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第四透镜L4是具有负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 
    如上所述,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是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的第一型透镜,第三透镜L3是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减少的形状的第二型透镜,第四透镜L4是具有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有极值而进行增减的形状的第三型透镜。 
    图1中,将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部R0的位置Hy设为Hy=0,将距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部最远的成像面的边缘R1的位置Hy设为Hy=1。也就是说,位置Hy的值随着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部R0移向周边而增加,成为相对于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部R0至边缘R1的距离的相对距离。 
    图2是用于说明具有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的形状的第一透镜L1的示意图。在此,光路的长度是指通过入射瞳孔的中心(光圈开口的中心)的主光线透过透镜内的光路长。 
    图2中,D1表示光的成像位置为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的Hy=0的光线(主光线)透过第一透镜L1内的光路的长度(距离)。D2表示光的成像位置为图像成像面6的边缘的Hy=1的光线(主光线)透过第一透镜L1内的光路的长度(距离)。与D1(通过图像的中心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L1的距离)相比,D2(通过图像周边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L1的距离)较长,所以,Hy=1的光线的透射率与Hy=0的光线的透射率相比变低。 
    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L1由于随着在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所以,是随着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光的 到达量变小的透镜(第一型透镜)。 
    关于其他的透镜,虽未以模式图进行图示,第二透镜L2与第一透镜L1相同地,由于随着在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增加,因此,是随着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光的到达量变小的透镜(第一型透镜)。另外,第三透镜L3由于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单调地减少,因此,是随着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光的到达量变大的透镜(第二型透镜)。第四透镜L4由于随着在图像成像面6进行成像的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6的中心移向周边,该光透过透镜内的光路的长度有极值进行增减,因此,是随着光的成像位置从图像成像面的中心移向周边,光的到达量有极值地进行增减的透镜(第三型透镜)。 
    表1 

    表2 

     k α2 α3 α4 α5 α6 α7 STO        L1-r1 -2.43863 0.110731 0.131047 -0.715122 1.430121 -1.473711 0.326465 L1-r2 -17.41327 0.182702 -0.578979 0.959461 -1.753994 2.059740 -1.045926 L2-r1 -13.71846 0.358219 -1.092594 2.364567 -4.132767 4.964283 -2.402965 L2-r2 14.58132 0.215606 -0.347767 -0.198247 1.835643 -2.771381 1.405708 L3-r1 -17.45713 -0.225253 0.191104 -0.575889 0.532081 0.063040 -0.309217 L3-r2 -4.27185 -0.322540 0.356886 -0.417681 0.267234 -0.038357 -0.009939 L4-r1 1.24121 -0.368206 0.220679 -0.054340 0.000889 0.001829 -0.000235 L4-r2 -5.43650 -0.182761 0.113652 -0.053676 0.015908 -0.002585 0.000172

    在表1、表2中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各透镜面的参数。 
    表1的参数示出了各透镜的曲率半径,各透镜面的间隔、透镜材料以及有效光线所通过的半径。在此,STO为光圈,r1表示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r2表示各透镜的像侧的面。例如,L1-r1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r2表示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 
    表2中,示出了表示各透镜面的形状的式(1)中的参数。表示各透镜面的形状的式(1)如下: 
    z=cr21+1-(1+k)c2r2+α1r2+α2r4+α3r6+α4r8+α5r10+α6r12+α7r14+α8r16---(1)]]>
    其中,上述式(1)的c(曲率)=1/R。并且,R表示曲率半径。另外,r表示从光轴起的距离,z表示从透镜顶点起的光轴方向的变化量。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α1、α8均为0。 
    图像成像面的最大的高度φ为4.54mm。另外,FNO(F数)=2.8。另外、玻璃板5的厚度为0.3mm,折射率为1.52,阿贝数Vd=54.4。该条件下,对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摄像透镜装置的透射率特性进行调查。 
    图3表示在各Hy处,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处的透镜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各透镜单体的各个分别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在此,初始材料是对原材料仅进行一次熔化、成型得到的,再生材料是仅对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一再生材料。另外,第一型透镜是周边透射率在对透镜单体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单调地减小的透镜。另外,第二型透镜是周边透射率在对透镜单体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单调地上升的透镜。接下来,第3型透镜是透射率在对透镜单体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不均匀变化而具有极值(拐点)的透镜。 
    如图3所示,可知:在对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分别利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周边透射率单调地减小;对第三透镜L3利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周边透射率单调地上升;对第四透镜L4利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透射率不均匀变化而具有极值(拐点)。 
    图4示出了在各Hy处,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四透镜L4使用了初始材料, 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均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变化的图。也就是说,示出了对第一型透镜和第二型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本实施例1是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均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实施例。另外,如第四透镜L4(第三型透镜)那样的在透射率分布上有极值的透镜,由于不能够形成均匀的色斑而导致图像的一部分的色斑变差,所以,对第四透镜L4不使用再生材料,而使用初始材料。 
    从图4中可知:对第一透镜L1(第一型透镜)、第二透镜L2(第一型透镜)以及第三透镜L3(第二型透镜)均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与仅对第三透镜L3(第二型透镜)的单体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色斑,能够缓和使用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影响。即,通过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均使用了再生材料,能够减少色斑,能够缓和使用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影响。 
    图5是表示在各Hy处,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仅第三透镜使用了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变化的图。在此,第三透镜L3的第二再生材料是将原材料与仅对原材料进行一次熔化、成型得到的初始材料以混合比50%而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再生材料。另外,在此,如第四透镜L4(第三型透镜)那样的在透射率分布上有极值的透镜,由于不能够形成均匀的色斑而导致图像的一部分的色斑变差,所以,对第四透镜L4不使用再生材料,而使用初始材料。另外,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也利用了初始材料。 
    从图5可知:在对第三透镜L3使用将原材料与初始材料以混合比50%而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二再生材料时,第三透镜L3的透射率特性接近初始材料的透过率特性,能够减小色斑。 
    另外,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均使用了仅将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一再生材料的同时对第三透镜L3使用将原材料与初始材料以混合比50%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综合透射率特性(未图示)能够比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均 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综合透射率特性相比能够更进一步改善色斑。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对周边光量上升的第三透镜L3与周边光量降低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利用再生材料,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一方利用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另外,本实施例的再生材料也可以是芳香族高分子树脂。 
    在颜色消除中使用的高折射率材料主要是分子量高的芳香族高分子树脂,因此,由于紫外线、氧分、温度而发生劣化,进而透射率易降低。由此,能对高折射率材料使用再生材料这一点将更进一步减小透镜材料的浪费。 
    (实施例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光路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光圈的位置位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第一透镜L1是在物体侧具有凸面的凹凸透镜,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成像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具有:由在物体侧具有凸面且具有正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一透镜L1;光圈;由在像侧具有凹面且具有负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二透镜L2;由在像侧具有凸面且具有正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L3;和由在像侧具有凹面,且具有负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L4。 
    另外,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是第一型透镜,第三透镜是第二型透镜,第四透镜是第三型透镜。 
    表3 

    表4 
     α2 α3 α4 α5 α6 α7 L1-r1 0.28873 -0.008536 0.083234 -0.013620 -0.175181 0.463767 0.000000 L1-r2 7.99858 0.499993 -1.009745 2.502476 -3.725785 0.000000 0.000000 STO        L2-r1 3.46229 0.544551 -1.768617 3.927579 -6.035833 0.000000 0.000000 L2-r2 3.55185 0.235335 -0.500797 0.661268 -0.547943 0.145338 0.000000 L3-r1 2.27320 -0.043893 -0.177143 0.293365 -0.203509 0.060901 0.000000 L3-r2 -4.10036 -0.385760 0.481759 -0.562485 0.410282 -0.110223 0.000000 L4-r1 -0.25817 -0.182384 0.160759 -0.056063 0.009571 -0.000676 0.000000 L4-r2 -13.00460 -0.142704 0.070248 -0.027201 0.005308 -0.000416 0.000000

    在表3、4中,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各透镜面的参数。各参数的含义与实施例1相同。 
    图像成像面的最大高度φ为4.4mm。另外,FNO(F数)=2.7。另外、玻璃板5的厚度为0.3mm,折射率为1.52,阿贝数Vd=54.4。该条件下,对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摄像透镜装置的透射率特性进行了调查。 
    图7示出了在Hy处,将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四透镜L4使用了初始材料,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一型透镜)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以及对第三透镜L3(第二型透镜)使用了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变化。即,也就是说,示出了对第一型透镜和第二型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本实施例是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实施例。另外,在图7中示出了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 均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对第三透镜L3使用了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综合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另外,如第四透镜L4(第三型透镜)那样的在透射率分布上有极值的透镜,由于不能够形成均匀的色斑而导致图像的一部分的色斑变差,所以,对第四透镜L4不使用再生材料,而使用初始材料。 
    从图7中可知:对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均使用了仅将初始材料进行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一再生材料,对第三透镜L3使用了将原材料与初始材料以混合比50%进行了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二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综合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比仅对第三透镜L3使用了对100%的初始材料进行了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一再生材料的透射率特性相比,能够改善色斑。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对周边光量上升的第三透镜L3与周边光量降低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均利用再生材料,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一方利用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另外,在图7中虽未图示,将混合比设为40%(原材料:初始材料=60:40)程度,能够更进一步改善色斑。 
    另外,本实施例的再生材料也可以是芳香族高分子树脂。 
    颜色消除中使用的高折射率材料主要是分子量高的芳香族高分子树脂,因此,由于紫外线、氧分、温度而发生劣化,进而透射率易降低。由此,能对高折射率材料使用再生材料则将更进一步减小透镜材料的浪费。 
    另外,在实施例1、2中,摄像透镜装置具备4个透镜,但也可以具有4个以上的透镜,只要2个以上的由再生材料构成的第一型透镜及第二型透镜,则与上述同样,通过同时对周边光量上升的第二型透镜与周边光量降低的第一型透镜利用再生材料,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一方利用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另外,在实施例1、2中,摄像透镜装置具备4个透镜,但也可以具有5个透镜,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二透镜是第一型透镜,第四透镜是第二型透镜,则与上述同样,通过同时利用周边光量上升的第四透镜与周边光量降低的第二透镜,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一方利用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实施例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装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光路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未利用实施例2中的第二透镜L2,成为3个透镜的构成。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成像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具有:由在物体侧具有凸面且具有正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一透镜L1;光圈;由在像侧具有凸面且具有正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二透镜L2;和由在像侧具有凹面,且具有负的折射率的凹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L3。 
    另外,第一透镜L1是第一型透镜,第二透镜是第二型透镜,第三透镜是第三型透镜。 
    表5 

    表6 
     α2 α3 α4 α5 α6 α7 L1-r1 -0.835840 0.136714 0.964657 -2.619315 5.111744 0.000000 0.000000 L1-r2 5.003360 0.397784 -3.903188 27.618677 -62.255460 0.000000 0.000000 STO        L2-r1 -0.024369 0.523855 -3.737591 19.729610 -24.545848 0.000000 0.000000 L2-r2 -0.603130 -0.084154 -0.885034 4.672987 -3.811839 0.000000 0.000000 L3-r1 -1.224819 -0.553213 0.736274 -0.528313 0.194502 -0.028862 0.000000 L3-r2 -4.804408 -0.246630 0.109266 -0.049281 0.026915 -0.011826 0.001966

    表5、6中,示出了实施例3中的各透镜面的参数。各参数的含义与实施例1相同。 
    图像成像面的最大高度φ为3.6mm。另外,FNO(F数)=2.8。另外、玻璃板5的厚度为0.3mm,折射率为1.52,阿贝数Vd=54.4。该条件下,对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摄像透镜装置的透射率特性进行了调查。 
    图9示出了在Hy处,对全部的透镜使用了初始材料的情况下的透镜蓝色波长的透射率设为100%时,对第三透镜L3使用了初始材料,对第一透镜L1(第一型透镜)、第二透镜L2(第二型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变化。也就是说,示出了对第一型透镜和第二型透镜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蓝色波长(460nm)的透射率特性。本实施例是对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均使用了再生材料的实施例。另外,如第三透镜L3那样的在透射率分布上有极值的透镜,由于不能够形成均匀的色斑而导致图像的一部分的色斑变差,所以,对第三透镜L3不使用再生材料,而使用初始材料。 
    从图9中可知:对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均使用了仅将初始材料进行了熔化、成型得到的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下的综合透射率特性比仅分别对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使用了第一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色斑。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利用周边光量上升的第二透镜L2与周边光量降低的第一透镜L1,由此能够相互抵消周边光量比,与仅一方利用再生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内的色斑。另外,并不是对所有的透镜均利用再生材料,通过对光量随着中心移向周边而增减的透镜使用初 始材料,能够防止随着移向周边而进行增减的色斑的发生。 
    另外,将混合比设为40%(原材料:初始材料=60:40)程度,能够更进一步改善色斑。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了详述,并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未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标号说明 
    L1   第一透镜 
    L2   第二透镜 
    L3   第三透镜 
    L4   第四透镜 
    5    玻璃板 
    6    图像成像面。 

    关 键  词:
    摄像 透镜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摄像透镜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809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