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组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配方,属于纯中草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多见于冬春季节。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是病毒,少数是由细菌或肺炎支原体引起。轻症主要是流清水鼻涕、打喷嚏、稍咳、咽痛、疲乏、纳呆,可有低热,病程大约3-4天,少数持续1周以上;重症患儿可伴高热、频咳、烦躁、少数可有高热惊厥。预后一般良好,但体弱者可引起中耳炎、颈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等并发症,极少数病例可诱致病毒性心肌炎。如炎症向下蔓延可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常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现行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生素疗法,无限制地一味点滴,这样不但对人体造成伤害,加大治疗成本,在未来感染发烧时又加倍使用抗生素,恶性循环,造成免疫力缺失,治疗效果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组方,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达到消炎治愈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组方,其特征是:它由以下组分组成:荆芥穗2-4份,生地2-4份,元参2-4份,黄芩2-4份,生石膏5-7份,知母2-4份,连翘2-4份,金银花8-12份,板蓝根2-4份,薄荷0.5-1.5份,桔梗0.5-1.5份,竹叶0.5-1.5份混合而成。所述份是指质量份。
优选的组分含量是:荆芥穗3份,生地3份,元参3份,黄芩3份,生石膏6份,知母3份,连翘3份,金银花10份,板蓝根3份,薄荷1份,桔梗1份,竹叶1份。
本发明的中草药根据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分析,药性及药理作用如下:
荆芥穗: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肺、肝经,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生地:性味归经:寒;甘、苦;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升津。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咽喉肿痛。生地黄: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元参:性味归经:微寒;甘、苦、咸;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黄芩: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生石膏:性味归经:大寒;辛、甘;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知母:性味归经:寒;苦、甘;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连翘: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肺、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金银花:性味归经:寒;甘;归肺、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板蓝根: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降紫暗,痄腮,喉痹,烂堠丹痧,大头瘟疫,痈肿,丹毒。
薄荷:性味归经:凉;辛;归肺、肝经。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涨闷。
桔梗:性味归经:平;苦、辛;归肺经。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竹叶:性味归经:寒;甘、辛、淡;归心、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症。
本发明纯属中草药配制而成,是一种内服中药,对于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白血球增高者效果作用均较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取荆芥穗2份,生地2份,元参2份,黄芩2份,生石膏5份,知母2份,连翘2份,金银花8份,板蓝根2份,薄荷0.5份,桔梗0.5份,竹叶0.5份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实施例二:取荆芥穗3份,生地3份,元参3份,黄芩3份,生石膏6份,知母3份,连翘3份,金银花10份,板蓝根3份,薄荷1份,桔梗1份,竹叶1份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实施例三:荆芥穗4份,生地4份,元参4份,黄芩4份,生石膏7份,知母4份,连翘4份,金银花12份,板蓝根4份,薄荷1.5份,桔梗1.5份,竹叶1.5份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以下是临床使用疗效情况:
以本发明的药治疗小儿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组显效率100%,总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