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117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41174 A *CN103141174A* (21)申请号 201310081555.9 (22)申请日 2013.03.15 A01B 51/02(2006.01) (71)申请人 江苏大学 地址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 301 号 (72)发明人 陈树人 袁世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 楼高潮 (54) 发明名称 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 自动升降和手动轮。
2、距可调底盘, 包括升降装置和 轮间距离可调装置。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液 压缸, 升降机构安装在车轮半轴上, 提供底盘升降 和载重支撑 ; 液压缸安装在升降机构上, 通过液 压缸杆的伸缩调节底盘的升降。轮间距离可调装 置包括四个套筒和四个螺栓组成, 其中每个套筒 上钻有四个螺纹孔, 四个套筒安装在上述升降机 构的上支撑杆伸出多边形轴上, 用螺栓进行固定 ; 通过调节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伸出多边形轴和四 个套筒之间的距离调节轮间的距离。本发明通过 调节地隙高度和轮距间的距离, 能满足各种农业 耕作的需要 ; 而且结构紧凑、 整体体积小质量轻 以及使用方便, 既可以用于旱田也可用于水田。 (51)I。
3、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1174 A CN 103141174 A *CN103141174A* 1/1 页 2 1. 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盘包括自动升降装置和 轮间距离可调装置, 升降装置固定在车轮半轴上, 轮间距离可调装置安装在升降机构的上 支撑座伸出的多边形轴上 ; 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液压缸 ; 升降机构包括下支撑 座、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 下支撑滚动圆柱、 上支。
4、撑座和上支撑滚动圆柱 ; 下支撑座用螺 栓固定在车轮前后半轴上, 第一支撑杆一端铰接在下支撑座上, 另一端铰接在上支撑滚动 圆柱上, 第二支撑杆一端铰接在上支撑座上, 另一端铰接在下支撑滚动圆柱上, 两支撑杆中 间进行铰接, 上支撑座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支撑在下支撑座的正上方, 下支撑滚 动圆柱在下支撑座滑槽内滚动, 上支撑滚动圆柱在上支撑座滑槽内滚动 ; 液压缸缸筒下端 铰接在下支撑座上, 其铰接点在第一支撑杆与下支撑座铰接处, 液压缸杆上端铰接在第二 支撑杆上 ; 所述的轮距可调装置包括套在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的四个套筒以及四个螺栓, 其中每个套筒有四个螺纹孔, 四个套筒分别套在升降机。
5、构的上支撑座四个多边形轴上, 套 筒和多边形轴上对应钻有螺纹孔, 用螺栓进行固定。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车轮 前后半轴上安装有弹簧, 支撑座下端通过弹簧上端支撑在车轮半轴上, 通过调节车轮半轴 上的调节螺栓调节弹簧的初始压缩量, 后半轴上还装有液压马达。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1174 A 2 1/2 页 3 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用于田间作业的机械主要是拖拉机, 然而拖拉机用于田间作业存在一定。
6、缺 陷 : 一是地隙低, 进行田间作业时易伤高杆农作物 ; 二是整体尺寸大, 碾压农作物 ; 一些特 殊的工作情况常常要求车辆有较高的地隙, 例如进行除草、 施肥、 移栽和施药等, 通常采用 加大行走轮的直径来完成地隙的提高 ; 但这会使农机在进行田间作业时更容易下陷, 无法 在粘性田地里进行田间作业, 而且不同的应用环境对车辆地隙有不同的要求, 这样为了能 够完成普通常规作业和田间中后期管理作业需要配置不同的农机, 不仅投入较大而且设备 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作业条件进行地隙自动可调和轮距手动可调 并且可调范围大、 可调高度连续以及调整方便可靠的底盘,。
7、 拓宽农机的适用范围, 提高了农 机的利用率。 0004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多功能底盘, 其能进行自动升降 和手动轮距可调。 其包括自动升降装置和轮间距离可调装置, 升降装置固定在车轮半轴上, 轮间距离可调装置安装在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伸出的多边形轴上。 0005 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液压缸 ; 升降机构包括下支撑座、 第一支撑杆、 第 二支撑杆、 下支撑滚动圆柱、 上支撑座和上支撑滚动圆柱 ; 下支撑座用螺栓固定在车轮前后 半轴上, 第一支撑杆一端铰接在下支撑座上, 另一端铰接在上支撑滚动圆柱上, 第二支撑杆 一端铰接在上支撑座上, 另一端铰接在下支撑滚动圆。
8、柱上, 两支撑杆中间进行铰接, 上支撑 座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支撑在下支撑座的正上方, 下支撑滚动圆柱在下支撑座滑 槽内滚动, 上支撑滚动圆柱在上支撑座滑槽内滚动 ; 液压缸缸筒下端铰接在下支撑座上, 其 铰接点在第一支撑杆与下支撑座铰接处, 液压缸杆上端铰接在第二支撑杆上。 0006 所述的车轮前后半轴上安装有弹簧, 支撑座下端通过弹簧上端支撑在车轮半轴 上, 通过调节车轮半轴上的调节螺栓调节弹簧的初始压缩量, 后半轴上还装有液压马达。 0007 所述的轮距可调装置包括套在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的四个套筒以及四个螺栓, 其 中每个套筒有四个螺纹孔。四个套筒分别套在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四个多边。
9、形轴上, 套筒 和多边形轴上对应钻有螺纹孔, 用螺栓进行固定。 0008 综上所述, 本发明能根据作业条件进行地隙自动可调和轮距可调并且可调范围 大、 可调高度连续以及调整方便可靠的底盘, 而且结构紧凑, 拓宽农机的适用范围, 提高了 农机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103141174 A 3 2/2 页 4 0009 图 1 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 图 2 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 附图中 : 1、 主动轮, 2、 后车轮半轴, 3、 液压马达, 4、 下支撑座滑槽, 5、 从动轮, 6、 前车轮 半轴, 7、 弹簧, 8、 下支撑座, 9、 下支撑滚动圆柱, 10、 上支撑滚动圆柱,。
10、 11、 第一支撑杆 ,12、 上 支撑座滑槽, 13、 液压缸杆, 14、 液压缸筒, 15、 第二支撑杆 ,16、 上支撑座, 17、 手柄, 18、 支撑 板, 19、 套筒, 20、 螺纹孔, 21、 螺栓, 22、 多边形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 如图 1 所示, 一种自动升降和手动轮距可调底盘 ; 此底盘的后轮为主动轮 1, 采用 液压马达 3 驱动, 后轮通过后车轮半轴 2 和弹簧 7 与升降机构的下支撑底座 8 螺栓连接 ; 前 轮为从动轮 5, 通过前车轮半轴 6 和弹簧 7 与升降机构的下支撑座 8 螺栓连接 。
11、; 动机驱动液 压泵, 液压泵驱动液压马达 3, 驱动主动轮 1 转动行走, 并用手柄 17 控制方向。 0012 如图 1 所示, 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液压缸 ; 升降机构包括下支撑座 8、 第一支 撑杆 11、 第二支撑杆 15、 下支撑滚动圆柱 9、 上支撑座 16 和上支撑滚动圆柱 10 ; 下支撑座 8 通过弹簧用螺栓固定在车轮半轴 2 和 6 上, 下支撑滚动圆柱 9 在下支撑座滑槽 4 内滚动, 上 支撑滚动圆柱 10 在上支撑座滑槽 10 内滚动, 第一支撑杆 11 一端铰接在下支撑座 8 上, 另 一端铰接在上支撑滚动圆柱 10 上, 第二支撑杆 15 一端铰接在上支撑座 。
12、16 上, 另一端铰接 在下支撑滚动圆柱9上, 两支撑杆中间进行铰接 ; 液压缸筒14下端铰接在下支撑座8上, 其 铰接点在支撑杆一 11 与下支撑座 8 铰接处, 液压缸杆 13 上端铰接在第二支撑杆 15 上, 发 动机驱动液压泵, 液压泵驱动液压缸杆 13 推动第二支撑杆 15 运动, 第二支撑杆 15 带动第 一支撑杆 11 运动, 上下支撑滚动圆柱 9 和 10 在对应的上下支撑座滑槽 4 和 12 内运动, 推 动上支撑座 16 及载重向上平动。 0013 如图 2 所示的轮距可调装置包括套在升降机构的上支撑座 16 伸出多边形轴的四 个套筒19以及四个螺栓21组成, 每个套筒19。
13、上有四个螺纹孔20, 四个套筒19分别套在上 支撑座 16 的四个多边形轴 22 上, 套筒 19 和多边形轴 22 上对应钻有螺纹孔 20, 并用螺栓 21 进行固定。 0014 综上所述, 根据不同的地隙要求, 发动机驱动液压泵, 液压泵驱动液压缸活塞 13 进行伸缩运动从而推动升降机构进而完成底盘的升降 ; 根据不同的轮间距离要求, 使底盘 悬空, 调节安装在升降机构的上支座伸出多边形轴 22 上的四个套筒 19 与伸出多边形轴 22 之间的距离, 从而改变轮距之间的距离, 而且套筒 19 和多边形轴 22 上对应钻有螺纹孔 20, 并用螺栓 21 进行固定。 0015 上述实施方式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主要特征及其优点。其目的在于 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 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 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141174 A 4 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174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