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金属触点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金属触点方案.pdf(2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887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38870 A *CN103038870A* (21)申请号 201180033136.7 (22)申请日 2011.05.17 2010902964 2010.07.02 AU H01L 21/44(2006.01) H01L 21/28(2006.01) (71)申请人 新南创新私人有限公司 地址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72)发明人 艾莉森琼列农 吕珮玄 陈洋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王铁军 (54) 发明名称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金属触点。
2、方案 (57) 摘要 提供一种对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表面形成点 金属电触点的方法。在第一步骤中, 在半导体表 面上形成第一金属层。之后将第一金属层阳极氧 化以产生形成在半导体表面上的多孔金属氧化物 层。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将从而在多孔金属 氧化物层中形成开口阵列。之后将触点金属层形 成在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以使得触点金属层的一 部分延伸至开口阵列的开口中。触点金属层经由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开口阵列电接触半导体表 面。电介质层可以任选地形成在半导体表面上并 且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在电介质层上, 并且触 点金属之后经由电介质层接触半导体表面。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
3、2013.01.04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AU2011/000586 2011.05.17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000015 EN 2012.01.05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5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5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4 页 1/5 页 2 1. 一种对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表面形成点金属电触点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 i) 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 ; ii) 阳极氧化所述第一金属层以产生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方形成的多孔金属氧化物。
4、 层, 从而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开口阵列 ; iii) 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方形成触点金属层, 并且所述触点金属层的一部分延 伸到所述开口阵列的开口中以使得所述触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 开口阵列电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以使得在 所述阳极氧化步骤之后,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方形成电介质层, 并且在所述 电介质层上方形成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4. 一种对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表面形成点金属。
5、电触点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 i) 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形成电介质层 : ii) 在所述电介质层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 ; iii) 阳极氧化所述第一金属层以产生在所述电介质层上方形成的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从而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开口阵列 ; iv) 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方形成触点金属层 ; 以及 v) 加热所述触点金属层以驱使所述触点金属层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电介质层, 以经由所 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和所述电介质层电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5. 权利要求 3 或 4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包含 SiO2、 SiNx、 SiONx、 SiC。
6、、 Al2O3 或它们的两种以上的组合。 6. 权利要求 3、 4 或 5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在 10-85nm 的范围内。 7.权利要求3、 4、 5或6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在10-20nm、 或20-20nm、 或 30-40nm、 或 40-50nm、 或 50-60nm、 或 60-70nm、 或 70-80nm、 或 80-85nm 的范围内。 8. 如权利要求 3 至 7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通过 PECVD 并随后通 过形成气体退火而形成。 9. 如权利要求 3 至 8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半导体表面是带纹路的。 。
7、10. 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半导体表面的所述纹路达到 1-8m、 或 2-5m、 或 1-2m、 或 2-3m、 或 3-4m、 或 4-5m、 或 5-6m、 或 6-7m、 或 7-8m 的深度。 11. 权利要求 9 或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控制所述金属触点层的加热以将所述触点金属 层与所述半导体表面的接触限制为仅仅经由位于或邻近所述半导体表面的所述纹路的峰 或脊的那些孔。 12. 如权利要求 1 至 11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是包含铝的层。 13. 如权利要求 1 至 12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所述金属层在阳极氧化以形成 所述多孔金属。
8、氧化物层之前烧结。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形成之前, 蚀 刻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以扩大形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所述开口阵列的所述 孔。 15. 如权利要求 1 至 1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触点金属层的施加之前将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8870 A 2 2/5 页 3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进一步蚀刻, 以确保在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所述开口阵列 的所述开口的底部将任意阻挡层氧化物从所述半导体表面移除。 16. 如权利要求 1 至 15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所述第一金属层预处理以使得 由所述阳极氧化步。
9、骤产生的所述孔在所选位置优先形成。 17. 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预处理包括在每一个所需的位置产生缺陷、 压 痕或弱点的流体的逐点沉积。 18. 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方法, 其中使用喷墨或气溶胶喷注打印机沉积所述流体。 19. 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沉积蚀刻剂以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中在所需的孔的位 置形成凹陷。 20. 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预处理包括用在每一个所需的位置产生凹痕的 模具压印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表面。 21. 如权利要求 1 至 2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平均孔间距小于 500m。 22. 如权利要求 1 至 2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
10、方法, 其中平均孔间距小于 200m。 23. 如权利要求 1 至 2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平均孔间距为 100m 以下。 24. 如权利要求 1 至 23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阳极氧化工序中使用的酸 选自硫酸、 草酸、 磷酸, 或一起或依次使用的这些酸的组合。 25. 如权利要求 1 至 2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阳极氧化工序中使用的酸 是 0.3-1.5M 硫酸和 1 10 (wt/wt) 磷酸。 26. 如权利要求 1 至 2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阳极氧化工序中使用的酸 是 0.3M 硫酸。 27. 如权利要求 1 至 26 中的任一。
11、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所沉积的第一金属层阳极氧化 3-30 分钟、 或 3-4 分钟、 或 4-5 分钟、 或 5-6 分钟、 或 6-7 分钟、 或 7-8 分钟、 或 8-9 分钟、 或 9-10 分钟、 或 10-11 分钟、 或 11-12 分钟、 或 12-13 分钟、 或 13-14 分钟、 或 14-15 分钟、 或 15-16 分钟、 或 16-17 分钟、 或 17-18 分钟、 或 18-19 分钟、 或 19-20 分钟、 或 20-21 分钟、 或 21-22 分钟、 或 22-23 分钟、 或 23-24 分钟、 或 24-25 分钟、 或 25-26 分钟、 或 2。
12、6-27 分钟、 或 27-28 分钟、 或 28-29 分钟、 或 29-30 分钟。 28. 如权利要求 1 至 27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通过溅射或热蒸发法中的一种沉 积所述第一金属层。 29. 如权利要求 1 至 28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在 0.2-1.0m、 或0.2-0.5m、 或0.1-0.2m、 或0.2-0.3m、 或0.3-0.4m、 或0.4-0.5m、 或 0.5-0.6m、 或 0.6-0.7m、 或 0.7-0.8m、 或 0.8-0.9m、 或 0.9-1.05m 的范围内。 30. 如权利要求 1 至 29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
13、方法, 其中在阳极氧化之前将所沉积的第一 金属层在 350-450 ( 额定 400 ) 烧结 25-35 分钟。 31. 如权利要求 1 至 3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经阳极氧化的第一金属层的蚀刻 在所述阳极氧化步骤之后进行并且进行直至所述孔的直径为至少 200 或 250nm。 32. 如权利要求 1 至 3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经阳极氧化的第一金属层的蚀刻 在所述阳极氧化步骤之后进行并且进行直至所述孔的直径在 450-550nm 的范围内。 33.如权利要求1至3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使用选自溅射、 电子束蒸发或热蒸 发或丝网印刷的方法, 将所述触点金属层沉积在。
14、所述孔中以及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8870 A 3 3/5 页 4 个表面上方。 34. 如权利要求 33 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触点金属层是包含铝的层。 35. 如权利要求 1 至 32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通过金属镀覆而 形成在所述开口中以及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整个表面上方。 36. 如权利要求 35 所述的方法, 其中通过用镍、 铜、 锡和 / 或银镀覆来形成所述触点金 属层。 37. 如权利要求 1 至 36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在所述孔之间的 厚度在 1-4m 的范围内。 38. 如权利要求 1。
15、 至 36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在所述孔之间的 厚度在 1-2m、 或 2-3m、 或 3-4m 的范围内。 39. 如权利要求 1 至 38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沉积所述触点金属层之后, 将所述触点金属层在以下范围内的温度烧结 : 400-650、 或 400-500、 或 400-450、 或 450-500、 或 500-550、 或 550-600、 或 600-650。 40. 如权利要求 1 至 39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沉积所述触点金属层之后, 将 所述触点金属层烧结 1-15 分钟、 或 1-2 分钟、 或 2-3 分钟、 或 3-4 。
16、分钟、 或 4-5 分钟、 或 5-6 分钟、 或 6-7 分钟、 或 7-8 分钟、 或 8-9 分钟、 或 9-10 分钟、 或 10-11 分钟、 或 11-12 分钟、 或 12-13 分钟、 或 13-14 分钟、 或 14-15 分钟。 41. 如权利要求 1 至 39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加热步骤包括 将触点金属层在 400-500的范围内的温度烧结 10-15 分钟。 42. 如权利要求 1 至 39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将所述触点金属层在比所述金 属 - 半导体的共晶温度更高的温度烧结, 从而使触点金属扩散至所述半导体表面中, 以使 得在所述孔。
17、的底部形成金属 - 半导体合金。 43.如权利要求1至4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包含铝或铝合金。 44. 如权利要求 1 至 43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加热步骤包括 将所述触点金属层在 650 -820、 或 650 -670、 或 670 -690、 或 690 -710、 或 710 -730、 或 730 -750、 或 750 -770、 或 770 -790、 或 790 -810、 或 810 -820的范围内的峰值温度烧制, 在所述峰值温度持续少于 60 秒。 45. 如权利要求 44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加热步骤包括将所。
18、述触点金属 层在所述峰值温度烧制 1-2 秒、 或 2-3 秒、 或 3-4 秒、 或 4-5 秒、 或 5-6 秒、 或 6-7 秒、 或 7-8 秒、 或 8-9 秒、 或 9-10 秒、 或 10-12 秒、 或 12-15 秒、 或 15-20 秒、 或 20-25 秒、 或 25-30 秒、 或 30-35 秒、 或 35-40 秒、 或 40-45 秒、 或 45-50 秒、 或 50-55 秒、 或 55-60 秒。 46. 如权利要求 1 至 45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形成之前, 使所述半导体表面暴露于掺杂剂极性与所述半导体表面的半导体材料相同的掺。
19、杂剂原子, 从而所述半导体表面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下面的半导体材料与周围的 半导体表面中的半导体材料相比被更重地掺杂。 47. 如权利要求 1 至 45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所述阳极氧化步骤之前, 使所 述半导体表面暴露于掺杂剂极性与所述半导体表面的半导体材料相同的掺杂剂原子, 从而 所述半导体表面的半导体材料与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下面的半导体材料被更重地掺杂。 48. 一种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具有其上形成电触点的半导体表面, 所述器件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8870 A 4 4/5 页 5 括 : i)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20、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方, 从而所述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开口阵列 ; ii) 触点金属层, 所述触点金属层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方并且所述触点金 属层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阵列的开口中, 以使得所述触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氧 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电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从而形成所述电触点。 49. 如权利要求 4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表面 上。 50. 如权利要求 48 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与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之间 形成中间电介质层。 51. 一种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具有其上形成电触点的半导。
21、体表面, 所述器件包 括 : i) 电介质层, 所述电介质层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方 ; ii)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层上方, 从而所述多 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开口阵列 ; iii) 触点金属层, 所述触点金属层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方, 以使得所述触 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和所述电介质层电接触所述半导 体表面, 从而形成所述电触点。 52. 权利要求 50 或 51 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包含 SiO2、 SiNx、 SiONx、 SiC 或它们的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53. 权利要。
22、求 50、 51 或 52 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在 10-85nm、 或 10-20nm、 或 20-20nm、 或 30-40nm、 或 40-50nm、 或 50-60nm、 或 60-70nm、 或 70-80nm、 或 80-85nm 的范围内。 54. 权利要求 50、 51、 52 或 53 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半导体表面是带纹路的。 55. 权利要求 54 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半导体表面的所述纹路达到 1-8m、 或 2-5m、 或 1-2m、 或 2-3m、 或 3-4m、 或 4-5m、 或 5-6m、 或 6-7m、 或 7-8m 的深。
23、 度。 56.权利要求54或5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金属触点层仅经由位于或邻近所述 半导体表面的所述纹路的峰或脊的孔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57.如权利要求48至5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是 氧化铝层。 58. 如权利要求 48 至 57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平均孔间距小于 500m。 59. 如权利要求 48 至 57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平均孔间距小于 200m。 60. 如权利要求 48 至 57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平均孔间距小于 100m 或更小。 61. 如权利要求 48 至 6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
24、体器件,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的厚度在 0.2-1.0m、 或 0.2 和 0.5m、 或 0.3-0.5m、 或 0.2-0.3m、 或 0.3-0.4m、 或 0.4-0.5m 的范围内。 62.如权利要求48至6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8870 A 5 5/5 页 6 的所述开口的直径为至少 200 或 250nm。 63.如权利要求48至6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 的所述开口的直径在 450-550nm 的范围内。 64.如权利要求48至6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25、所述触点金属层延伸至所 述孔中以及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整个表面上方。 65. 如权利要求 48 至 6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是包含 铝、 镍、 铜、 锡和 / 或银的层。 66. 如权利要求 48 至 65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包含铝或铝合 金。 67.如权利要求48至6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在所述孔 之间的厚度在 1-4m、 或 1-2m、 或 2-3m、 或 3-4m 的范围内。 68.如权利要求48至6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触点金属层扩散至所 述半导体表面中以在所述开口的底部形成金属 - 。
26、半导体合金。 69.如权利要求48至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 的所述开口内的所述半导体表面与周围的半导体表面中的半导体材料相比被更重地掺杂。 70.如权利要求48至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半导体表面与在所述 半导体表面下面的半导体材料相比被更重地掺杂。 71. 一种半导体器件, 其中存在权利要求 48 至 70 的任意手段的一个或多个的所需组 合。 72. 一种方法, 其中存在权利要求 1 至 47 的任意手段的一个或多个的所需组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8870 A 6 1/13 页 7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金属触点方案 00。
27、01 版权声明 0002 本专利文献的公开的一部分含有受到版权保护的材料。 当它出现在专利和商标局 专利文献或记录中时, 版权所有者不反对专利文献或专利公开被任何人复制, 但保留其它 任何方面的全部版权。 0003 发明技术领域 0004 本发明总体涉及器件制造领域并且, 尤其是, 涉及用于太阳能电池器件尤其是硅 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背点触点的形成。 0005 发明背景 0006 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典型地包括与 p-n 结器件的金属触点的形成。半导 体材料 ( 例如, 硅 ) 吸收光并且产生之后可以由器件中的 p-n 结分离的电子和空穴载流子。 多数载流子 ( 例如, n 型半导体材料中的。
28、电子 ) 通过形成至器件的 p 型和 n 型材料两者的 金属触点收集。在标准的丝网印刷硅太阳能电池中, n 型金属触点 ( 其收集电子 ) 通过丝 网印刷和随后烧制在基于晶片的器件的前侧 ( 照射侧 ) 上的栅格图案中的银浆料形成。p 型接触通过用铝浆料丝网印刷器件的整个背侧p型表面形成。 该浆料, 当在780-870的温 度烧制时, 形成减少电子少数载流子 (p 型材料中 ) 在硅 - 金属界面的复合并且能够收集空 穴多数载流子的背面电场 (BSF)。 0007 丝网印刷硅太阳能电池已经工业生产了 25-30 年, 具有分别对于单晶和多晶晶片 基板向 17-18和 16-17持续提高的驱动效。
29、率。然而, 这些效率仍然显著低于由实验室制 造的太阳能电池获得的值。例如, 对于最高效率的单结硅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是由新南 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New South Wales)在1999年获得的25。 为什么这些实 验室制造的太阳能电池获得更高的效率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典型地使用点金属触点与背表 面上的硅接触。在新南威尔士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制造的世界纪 录钝化发射体背侧局域扩散 (Passivated Emitter RearLocally-Diffused, PERL) 电池的 情况下, 在背侧二氧化硅电介质。
30、层中制成尺寸 10m10m 的小开口。之后将金属经由这 些小面积点尺寸开口蒸发以形成至电池的 p 型金属触点。 0008 通过限制金属硅界面的总面积, 可以显著地减少少数和多数载流子的复合以对于 得到的器件得到更高的开路电压。 通过在金属化之前进行穿过接触开口的硼扩散以在开口 的底部产生重掺杂区域, 进一步增强 PERL 电池的性能。这些重掺杂区域进一步减少载流子 复合并减少接触电阻, 导致最终的器件中降低的串联电阻。 0009 大部分 PERL 电池使用 p 型晶片制造, 其中在前侧 ( 照明侧 ) 通过进行磷固态扩散 处理形成 p-n 结。该制造方法需要使用高品质浮点区 (FZ) 晶片, 。
31、其中在 1cm p 型晶片中 少数载流子寿命可以高至500s。 此外典型地使用厚晶片以确保出色的入射光吸收。 经由 电池前侧上形成的窄金属栅格收集电子, 并且通过背表面上的点状触点收集空穴。为了限 制当从触点开口上面的 p 型硅的半球形区域收集载流子时经历的扩展电阻, 可以给出的是 有益的是具有位于彼此尽可能接近处的点状触点。此外, 需要的是在可实行情况下尽可能 最小化全部金属 - 硅界面面积以便保持载流子的复合最小。在世界纪录高效 PERL 电池中, 说 明 书 CN 103038870 A 7 2/13 页 8 点状触点间隔 250m。 0010 用于制造硅太阳能电池的大部分工业工艺仍然依。
32、赖于使用整个背表面金属触点, 如上对于丝网印刷电池所述, 证明在获得用于背触点方案的紧密间隔的小面积点状触点存 在实际困难。对于 PERL 电池, 使用光刻制造点状触点, 这被认为用于商业制造实施是过于 昂贵的。已经试验了通过蒸发的铝层的点状触点的激光 - 烧制, 然而该过程可以对硅产生 材料损坏并从而降低电压。 同样, 因为激光器是基本上连续的流器件, 点状触点的烧制需要 某些形式的掩模或模板。 此外, 如果点状触点空间上彼此接近, 那么为跨越整个背表面扫描 用于图案化处理是耗时的。也测试了点状触点的喷墨蚀刻。虽然这种方法典型地不对光活 性材料产生任何损坏, 作为激光烧蚀触点它遭受相同的处理。
33、吞吐量问题。 因此, 硅太阳能电 池的背表面上形成点状触点的图案用于金属接触的目的仍然是用于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的 研究的活跃领域。 0011 概述 0012 在第一方面, 提供一种对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表面形成点金属电触点的方法, 所 述方法包括 : 0013 i) 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形成第一金属层 ; 0014 ii) 阳极氧化所述第一金属层以产生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氧化物层, 从而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开口阵列 ; 0015 iii) 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形成触点金属层, 并且其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 阵列的开口中以使得所述触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
34、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电接 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0016 在第二方面, 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具有其上形成电触点的半导 体表面, 所述器件包括 : 0017 i)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 从而所 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开口阵列 ; 0018 ii) 触点金属层, 所述触点金属层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并且其一部分 延伸至所述开口阵列的开口中, 以使得所述触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 述开口阵列电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从而形成所述电触点。 0019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 在半导体表面上形成第一。
35、金属层, 以使得在烧结之后多孔氧 化物层与半导体表面接触。 0020 然而中间电介质层可以任选地在第一金属层的形成之前形成在半导体表面上, 从 而在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氧化之后, 电介质层插入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与所述半导体表 面之间。 0021 根据第三方面, 提供一种对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表面形成点金属电触点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 0022 i) 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形成电介质层 : 0023 ii) 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第一金属层 ; 0024 iii) 阳极氧化所述第一金属层以产生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的多孔金属氧化物 层, 从而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成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开口阵列。
36、 ; 0025 iv) 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形成触点金属层 ; 以及 说 明 书 CN 103038870 A 8 3/13 页 9 0026 v) 加热所述触点金属层以驱使所述触点金属层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电介质层, 从而 经由所述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和所述电介质层电接触所述半导体表面。 0027 根据第三方面, 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具有其上形成电触点的半 导体表面, 所述器件包括 : 0028 i) 电介质层, 所述电介质层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表面上 ; 0029 ii)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层上, 从而所述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孔形。
37、成穿过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开口阵列 ; 0030 iii) 触点金属层, 所述触点金属层形成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上, 以使得所述 触点金属层经由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和所述电介质层电接触所述半 导体表面, 从而形成所述电触点。 0031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将优选基于硅半导体技术并且电介质层将优选包含 SiO2、 SiNx、 SiONx、 SiC、 Al2O3或其两种以上的组合。电介质层厚度可以在以下范围内 : 10-85nm 或 10-20nm、 或 20-20nm、 或 30-40nm、 或 40-50nm、 或 50-60nm、 或 60-70nm、 或 70-80nm、 。
38、或 80-85nm。 0032 所述电介质层可以通过 PECVD 之后通过形成气体退火形成。 0033 所述半导体表面优选是带纹路的。 所述纹路可以达到1-8m或2-5m或1-2m 或 2-3m 或 3-4m 或 4-5m 或 5-6m 或 6-7m 或 7-8m 的深度 0034 优选控制所述金属触点层的所述加热以将所述触点金属层与所述半导体表面的 接触限制至仅经由位于或邻近所述半导体表面的所述纹路的峰或脊的那些孔。 0035 第一金属层优选由铝组成以使得金属氧化物层是氧化铝层, 然而可以经历阳极处 理的其他金属包括钛、 锌、 镁、 铌和钽。优选在阳极氧化之前将第一金属层烧结。 0036 优。
39、选在所述触点金属层形成之后将其加热从而使所述触点金属扩散至半导体表 面中。当将电介质层插入至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与半导体表面之间时, 将所述触点金属层加 热以使得在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开口阵列的所述开口的至少一些中的电介质 层的表面处的所述触点金属层的金属被驱使穿过电介质层以接触半导体表面。 0037 优选在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形成之前蚀刻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以扩大形成穿过 所述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所述开口阵列的所述孔。 0038 在所述触点金属层的施加之前可以将阳极氧化层进一步蚀刻以确保在穿过所述 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所述开口阵列的每一个开口的底部将任意阻挡层氧化物从所述半导 体表面移除。 00。
40、39 可以将所述第一金属层预处理以使得由所述阳极氧化步骤产生的所述孔在所选 位置优先形成。预处理可以包括在所需的位置的每一个处产生缺陷、 压痕或弱点的流体的 逐点沉积。可以使用喷墨或气溶胶喷注打印机沉积所述流体。例如可以沉积蚀刻剂以在所 述第一金属层中在所需的孔的位置形成凹陷。 备选地可以用在所需的位置的每一个处产生 凹陷的模具压印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表面。 0040 选择阳极氧化步骤的参数以获得可以典型地小于 500m, 但通常小于 200m 并 且优选 100m 以下的平均孔间距。 0041 在阳极氧化工序中使用的酸可以包括硫酸、 草酸、 磷酸, 或一起或依次地使用的这 些酸的组合。例如所使用。
41、的酸可以是 0.3-1.5M 硫酸和 1 10 ( 重量 / 重量 ) 磷酸, 或者 说 明 书 CN 103038870 A 9 4/13 页 10 所使用的酸可以是 0.3M 硫酸。沉积的第一金属层可以被阳极氧化 3-30 分钟或 3-4 分钟或 4-5 分钟或 5-6 分钟或 6-7 分钟或 7-8 分钟或 8-9 分钟或 9-10 分钟或 10-11 分钟或 11-12 分钟或 12-13 分钟或 13-14 分钟或 14-15 分钟或 15-16 分钟或 16-17 分钟或 17-18 分钟或 18-19 分钟或 19-20 分钟或 20-21 分钟或 21-22 分钟或 22-23。
42、 分钟或 23-24 分钟或 24-25 分钟或 25-26 分钟或 26-27 分钟或 27-28 分钟或 28-29 分钟或 29-30 分钟。 0042 第一金属可以通过溅射或更优选使用热蒸发法沉积。第一金属层和随后的多孔 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可以在以下范围内 : 0.2-1.0m, 或 0.2-0.5m 或 0.1-0.2m 或 0.2-0.3m 或 0.3-0.4m 或 0.4-0.5m 或 0.5-0.6m 或 0.6-0.7m 或 0.7-0.8m 或 0.8-0.9m 或 0.9-1.05m, 并且优选在 0.2 至 0.5m 之间。优选将所沉积的第一金属层 在阳极氧化之前在35。
43、0-450(额定400)烧结25-35分钟(额定30分钟)。 在阳极氧化 之后, 所得到的多孔金属氧化物层将具有在以下范围内的厚度 : 0.2-1.0m 或 0.2-0.5m 或 0.1-0.2m 或 0.2-0.3m 或 0.3-0.4m 或 0.4-0.5m 或 0.5-0.6m 或 0.6-0.7m 或 0.7-0.8m 或 0.8-0.9m 或 0.9-1.0m。 0043 优选进行在阳极氧化步骤之后进行的阳极氧化的第一金属层的蚀刻直至孔的直 径为至少 200 或 250nm 并且优选直径在 450-550nm 的范围内。 0044 最终, 可以使用方法如溅射和电子束蒸发器或丝网印刷,。
44、 但优选使用热蒸发, 可以 将触点金属层, 如铝或铝合金层沉积至孔中和沉积在多孔金属氧化物层的整个背表面上。 所述触点层的沉积将填充所述绝缘金属氧化物层中的所述孔, 并且之后所述金属层将优选 在氧化物层的整个背表面上延伸以形成用于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 所述触点金属层在所述 孔之间的厚度可以在 1-4m 或 1-2m 或 2-3m 或 3-4m 的范围内, 并且优选在 1-2m 的范围内。在沉积之后可以将所沉积的触点金属在以下范围内的温度烧结 : 从 440至 高于金属 - 半导体共晶温度 ( 对于铝 - 硅 577 ) 的温度, 或 400-650或 400-500或 400-450或 450。
45、-500或 500-550或 550-600或 600-650。在一个方法中, 可以将所 沉积的触点金属在445-455的范围内的温度烧结10-15分钟或1-2分钟或2-3分钟或3-4 分钟或 4-5 分钟或 5-6 分钟或 6-7 分钟或 7-8 分钟或 8-9 分钟或 9-10 分钟或 10-11 分钟 或 11-12 分钟或 12-13 分钟或 13-14 分钟或 14-15 分钟。备选地, 可以将所沉积的触点金 属在高于金属 - 半导体共晶温度 ( 对于铝 - 硅 577 ) 的温度烧结以使得在所述孔的底部 形成金属 - 半导体合金。 0045 备选地, 背触点可以使用其他金属化方法如。
46、金属镀覆, 使用金属如镍、 铜、 锡和 / 或银形成。镀覆可以通过无电镀覆或电镀进行。 0046 所述触点金属层的加热的步骤可以包括所述触点金属层在以下范围内的峰值温 度的烧制 : 650-820或650-670或670-690或690-710或710-730或 730 -750或 750 -770或 770 -790或 790 -810或 810 -820 ( 并且更优 选在 680 ), 在峰值温度持续少于 60 秒或持续 1-2 秒、 或 2-3 秒、 或 3-4 秒、 或 4-5 秒、 或 5-6 秒、 或 6-7 秒、 或 7-8 秒、 或 8-9 秒、 或 9-10 秒、 或 10。
47、-12 秒、 或 12-15 秒、 或 15-20 秒、 或 20-25 秒、 或 25-30 秒、 或 30-35 秒、 或 35-40 秒、 或 40-45 秒、 或 45-50 秒、 或 50-55 秒、 或 55-60 秒。 0047 在进一步的备选中, 半导体表面可以在最终的金属化步骤之前暴露至掺杂剂原子 ( 对于 p 型材料为硼 - 例如, 三溴化硼或对于 n 型材料为磷 - 例如 POCl3), 或者整个背半导 说 明 书 CN 103038870 A 10 5/13 页 11 体表面可以在阳极氧化步骤之前暴露至掺杂剂 ( 例如, 对于 p 型材料为铝或硼 ), 以使得随 后经由。
48、开口沉积或镀覆的金属将接触重掺杂半导体材料。 0048 附图简述 0049 现在将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参考附图描述太阳能电池背触点及其形成方法的实施 方案, 其中 : 0050 图 1 是具有作为穿过多孔电介质层形成的点金属触点结构形成的背 ( 未照明 ) 表 面触点的太阳能电池的概略示例 ; 0051 图 2 图解表示背触点间距与扩展电阻之间的关系 ; 0052 图 3a 和 3b 是 : 0053 a. 阳极氧化槽中太阳能电池的概略前视图, 以及 0054 b. 穿过它位于其上的阳极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的概略底视图 ; 0055 图 4 是具有作为穿过多孔电介质层和中间电介质层形成的点金属触点结构。
49、形成 的背 ( 未照明 ) 表面触点的太阳能电池的概略示例 ; 0056 图 5 多孔电介质材料 ( 即阳极氧化铝 ) 的概略示例 ; 0057 图 6a 和 6b 概略地示例了所制造的测试结构。 0058 图 7 是具有作为包含插入多孔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层与基板之间的另外的氧化物 层的点金属触点结构形成的背 ( 未照明 ) 表面触点的带纹路的太阳能电池的概略示例。 0059 实施方案详述 0060 开发了具有潜在可能降低提供高性能背触点的成本的形成至太阳能电池的点金 属触点的新方法。 与之前描述的包括为形成开口阵列的电介质层的确定性图案化的方法不 同, 所提出的方法使用阳极氧化金属膜的性质以形成完整的钝化电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