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245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 CN 103112452 A *CN103112452A* (21)申请号 201210383394.4 (22)申请日 2012.10.11 10-2011-0103480 2011.10.11 KR B60W 30/12(2006.01) B60W 40/072(2012.01) B62D 5/04(2006.01) (71)申请人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地址 韩国京畿道龙仁市器兴区麻北洞 80-9 (72)发明人 金斗炯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8 代理人 武君。
2、 (54) 发明名称 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 转向侧风补偿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 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进行侧风 补偿首先需要判断车辆是否正在直行, 本发明除 了应用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相关信息外, 还从车 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图像传感器处获取前方道路曲 率信息、 与车道间的方位角信息及相对车道的侧 向位移信息, 并依据上述信息判断车辆是否直行。 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迅速地判断车辆是否直行后, 进行侧风补偿。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3、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2452 A CN 103112452 A *CN103112452A* 1/1 页 2 1. 一种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判断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否超出标准速度的阶段 ; 如果所述行驶速度超出标准速度, 则依据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图像传感器处获取的 前方道路曲率信息、 与车道间的方位角信息及相对车道的侧向位移信息判断所述车辆是否 正在直行的阶段 ; 如果判断所述车辆处于直行状态, 则进入判断车辆是否产生了转向力矩的阶段 ; 以及 。
4、如果产生了所述转向力矩, 则进入对所述转向力矩进行补偿的阶段。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 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的阶段时, 还进一步考虑了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 判 断车辆是否直行。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 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的阶段中, 在所述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 所述前方 道路曲率及所述前方方位角、 所述侧向位移所有数值均满足指定范围的情况下, 判断所述 车辆是否直行。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5、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 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的阶段中, 在所述数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满足所述 指定范围时, 判断所述车辆是否直行。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 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补偿阶段, 根据产生的转向力矩, 通过对转向角进行 PID 控制, 在转向电动机力 矩端施力。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12452 A 2 1/4 页 3 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系统, 特别是与车辆系统中的转向技术相关, 具体为一种基于车 。
6、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器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韩国第 10-2006-0069679 号专利使反映驾驶者驾驶特性的电动转向器相关技术 成为众所周知的技术。 这种电动转向器一方面通过加速度的均方根数值判断加速与减速的 频度及幅度, 另一方面通过转向角速度的均方根数值判断驾驶者紧急转向的频度及幅度, 转向器所具有的这种反映驾驶特性的操作功能可以根据驾驶者的驾驶特性增加或减少转 向辅助动力, 从而确保转向的稳定性。 但该专利中的技术仅考虑了驾驶者的驾驶特性, 如图 1-A 所示, 车辆受到侧面风的压力, 或如图 1-B 所示, 车辆行驶在倾斜路面时, 即外部因素对 驾驶者的。
7、直行产生作用时, 该技术方案无法针对所述情况进行补偿。 因此, 在现有技术方案 中, 驾驶者为了保持直行, 需要直接对外力进行补偿, 则必须朝与外力相反的方向施加转向 力, 但如果外力持续时间很长, 驾驶者为保持直行, 就必须持续用力, 这就导致驾驶者产生 转向疲劳感。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在直行过程中, 因外力脱离直行状态时, 为保持车辆直行 自动进行转向补偿的技术方案。 0004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用图像传感的电动转向侧风补偿方法 包括 : 判断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否超出标准速度的阶段 ; 如果所述行驶速度超出标准速度, 将依据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Lan。
8、e Keeping Assist System) 的图像传感器处获取前方道 路曲率 (Curvature) 信息、 与车道间的方位角 (Heading Angle) 信息及相对车道的侧向位移 信息判断所述车辆是否正在直行的阶段 ; 如果判断所述车辆处于直行状态, 则进入判断车 辆是否产生了转向力矩的阶段 ; 如果产生了所述转向力矩, 则进入对所述转向力矩进行补 偿的阶段。在对所述车辆是否直行进行判断的阶段, 还考虑了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相关信 息, 然后再判断车辆是否直行。 0005 另外, 在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的阶段, 是在所述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 所述前方道路曲率及所述前方方位角 。
9、(Heading Angle) 、 所述侧向位移等所有数值均满足 指定范围的情况下, 判断所述车辆是否直行。并且在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的阶 段, 是所述数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满足所述指定范围时, 判断所述车辆是否直行。 0006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 : 0007 本发明具有缓解驾驶者转向疲劳的效果, 另外, 通过缩短判断车辆是否直行的监 测时间, 进一步提高了控制的效率。一般情况下, 具有 LKAS 的车辆都装配了图像传感器及 MDPS (Motor-Driven Power Steering) , 所以本发明还具有无需增加硬件设备, 仅通过增加 说 明 书 CN 103112452 。
10、A 3 2/4 页 4 软件就可实现相应功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8 图 1-A 是车辆受到侧面风的压力时, 为保持车辆直行而施加转向力的示例图 ; 0009 图 1-B 是车辆行驶在倾斜路面时, 保持车辆直行而施加转向力的示例图 ; 0010 图 2 是侧风补偿系统进行侧风补偿的流程图 ; 0011 图 3 是图 2 中标记的子过程、 、 的细化流程图 ; 0012 图 4 是对 LKAS 图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说明的参考图 ; 0013 图 5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应用 LKAS 输出信息, 图 2 过程中的子过程、 、 的细化流程图 ; 0014 图 6 是根据图 5 采用侧风补。
11、偿逻辑的系统体现施加侧风补偿力矩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这将使所述及本发明的更多形态变得 更为清楚。 0016 如图 2 所示, 为本发明 MDPS(Motor-Driven Power Steering) 侧风补偿系统进行 侧风补偿的基本流程图。 0017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 控制单元为进行侧风补偿系统的转向控制, 首先判断车辆是 否在高速行驶 (步骤 S200) 。例如, 控制单元在车辆以 60kph 以上速度行驶时, 判断车辆在 高速行驶。如判断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后, 控制单元判断车辆是否处于直行状态 (步骤 S210) 。 如判断车。
12、辆处于直行状态, 控制单元是否发生外力引起的侧向倾斜 (步骤S220) 。 满 足以上情况时, 控制单元就能够预测驾驶者准备转向将导致的侧向倾斜, 从而进行补偿控 制。具体来说, 控制单元将会根据侧向倾斜的程度, 在转向电动机力矩端输入力矩叠加值, 进行补偿控制 (步骤S230) 。 完成补偿控制后, 控制单元判断车辆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如果不 是, 就重新回到步骤 S220 阶段。 0018 图 3 是图 2 过程中的标记的子过程、 、 的细化流程图。 0019 控制单元通过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信号判断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是否在一定的 临界值范围之内 (步骤S300和步骤S310) 。 如果满足。
13、条件, 控制单元将通过车速及偏航角速 度 (yaw rate) 推断当前行驶道路的曲率半径 (阿克曼半径ackermann Radius) , 然后进一步 判断所推测的曲率半径数值是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 (步骤 S320) 。如果曲率半径数值大于 一定的临界值, 控制单元将监测这种状态是否持续一定时间 (例如 :10 秒)(步骤 S330) 。如 果持续了一定时间, 那么控制单元将进一步判断是否产生了转向力矩 ( 转向柱力矩 ) (步骤 S340) , 并对当前产生的转向柱力矩 (电动机力矩) 进行补偿 (步骤 S350) 。 0020 如果在所述过程中推断的曲率半径数值很大, 那么就可以判断道。
14、路的弯曲程度很 小, 从而可以推断其为直线道路。 但如果驾驶者过度转向, 测得的道路曲率数值就会因驾驶 者的转向所导致的偏航转向角的变化而变得不正确, 而且当驾驶者确实在斜向驾驶时, 偏 航转向角将变得接近于 0, 这时很难判断车辆是在平行道路行驶还是与道路成倾斜角度行 驶。 因此, 只有对行驶状况进行充分的监测, 才能正确地将驾驶者的转向意图与道路情况相 关联 (correlation) , 从而减少误动作及敏感动作。 说 明 书 CN 103112452 A 4 3/4 页 5 0021 正如下面所述, 本发明的形态之一侧风补偿系统如图 4 所示, 从车道保持辅助系 统 (Lane Kee。
15、ping Assist System, LKAS) 处获取车辆相对车道的侧向位移 (位置) 、 道路 曲率及车道方位角等信号, 并通过应用这些信号迅速、 准确地判断驾驶者是否在直线道路 上直行。具体地说, 本发明的形态之一侧风补偿系统除了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信息外, 还 依据 LKAS 图形传感器输出的前方道路曲率 (Curvature) 信息, 前方车道方位角 (Heading Angle) 信息及到车道边缘的侧向偏移 (Lateral Offset) 信息对车辆是否直行进行判断。 0022 图 5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应用 LKAS 输出信息, 图 2 过程中的子过程、 、 的细化流程图。。
16、 0023 控制单元应用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信号, 判断转向角及转向角速度是否在一定的 临界值范围之内 (步骤S500)(步骤S510) 。 如果在一定范围内, 控制单元继续判断从LKAS图 像传感器处获取的前方道路曲率数值及前方车道方位角是否在一定的临界值范围之内 (步 骤 S520 和步骤 S530) , 另外应用到车道边缘的侧向偏移判断到车道边缘的距离 (Distance to Lane Boundary, DTLB) 的变动率是否在一定临界值的范围之内 (S540) 。如果 DTLB 变动 量在一定的临界值范围之内, 控制单元将监测这种状态是否持续了一定时间 (步骤 S550) 。 如果。
17、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控制单元将判断是否发生转向角偏移 (步骤 S560) , 如果发生偏移 则对转向角进行补偿 (步骤 S570) 。 0024 图 3 的方法中存在实际前方道路的曲率信息受到驾驶者影响的问题, 而图 5 的方 法则可以排除这种影响, 使车辆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实际道路信息, 从而有助于判断车辆 是否直行。 另外, 因为能够知道车道切线方向矢量与车辆中心线之间的角度, 所以能够根据 前方车道方位角信息判断驾驶者是与车道平行直行, 还是与车道成倾斜角度行驶而不产生 偏航角速度。而且可应用相对车道的侧向偏移, 通过到车道边缘的距离 (DTLB) 获得接近车 道的速度及偏移量, 这比图。
18、 3 的方法更为稳定, 并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车辆行驶的状况。 0025 另外, 应用 LKAS 图形传感器输出信息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大大缩短监测驾驶者 行驶的时间。图 3 的方法中判断车辆是否直行的依据均来自车辆自身的信号, 因此敏感度 相对较低, 并且只有在非常明确的情况下车辆才能发生动作, 所以所需的监测时间相对很 长 (约 10 秒) , 这就降低了侧风补偿逻辑的控制效率, 也就是说只能进行较少次数的侧风补 偿, 这是一个缺点。但如图 5 方法所示, 如果能够实时应用图形传感器的信息, 对行驶信息 进行反馈, 那么步骤 S550 中的监测时间就会大大少于原来所需的时间, 在效率方面具有很。
19、 大的优点。图 6 是根据图 5 的方法采用侧风补偿逻辑的系统体现施加侧风补偿力矩的示例 图。其中标号的位置表示把握施加于车辆的侧风, 标号的位置表示施加用箭头体现的 侧风补偿力矩, 这样就可以缓解驾驶者的转向疲劳感。 0026 一方面, 在转向电动机力矩端施加图 3 中驾驶者维持的转向力矩, 即在步骤 S340 中算出的与所把握的转向力矩相当的电动机力矩。但如果在转向电动机力矩端施力, 也 只有在了解 MDPS 本身的逻辑的情况下, 才能进行正确的控制, 所以如果应用其它公司的 MDPS, 兼容性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劣势。作为本发明形态之一的控制单元可以通过对转向 角进行 PID 控制 (pr。
20、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control) (公式 (1) ) 施加能够维 持转向角的转向力矩, 这就使直观的控制成为可能。公式 (1) 为进行 PID 控制, 给出了补偿 力矩 (Tcompensation) 及整体 MDPS 辅助力矩 (Tassist,Total) 的计算公式, 具体如下 : 0027 SWAerr=SWATg -SWAcurrerg 说 明 书 CN 103112452 A 5 4/4 页 6 0028 0029 Tassist:Total Tassist:MDPS+TCompersation(1) 0030 到此为止以本发明的实施例。
21、为中心进行了说明。 本发明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该能够理解在不变更本发明本质特征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其它变形的形态对本发明 加以实现。另外,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 而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 上述的说明, 而是在权利要求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也就是说在与权利要求相同的范围 内, 所有的差异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112452 A 6 1/6 页 7 图 1-A 图 1-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7 2/6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8 3/6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9 4/6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10 5/6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11 6/6 页 12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2452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