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黏膜分离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黏膜分离刀.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045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 CN 103110457 A *CN103110457A* (21)申请号 201310016386.0 (22)申请日 2013.01.16 A61B 18/12(2006.01) (71)申请人 王实 地址 310022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桥广济路 38 号浙江省肿瘤医院 申请人 安瑞医疗器械 (杭州) 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王实 邱筱赛 鲁艳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14 代理人 李久林 (54) 发明名称 一种黏膜分离刀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黏膜分。
2、离刀, 包括支撑钳 和电切刀, 支撑钳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钳臂, 两 个支撑钳臂的前端均具有能够固定在黏膜上的支 撑定位结构, 两个支撑钳臂的后端连接牵引钢丝, 该牵引钢丝穿过导管和分腔管后与其控制柄连 接 ; 电切刀后端连接有导电丝, 该导电丝穿过导 管和分腔管后与其控制柄固定连接, 该导电丝与 安装在电切刀控制柄上的电极电气连接, 电切刀 控制柄与手柄滑动连接 ; 分腔管固定在导管的近 端, 手柄固定在分腔管的一端, 支撑钳控制柄活动 设置在分腔管的另一端。本技术方案在内镜下黏 膜剥离手术中, 能够获取比较好的视野, 避免因镜 头无法观察到电切刀切离组织的情况, 而使组织 切离过深, 出现。
3、穿孔、 出血等风险。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0457 A CN 103110457 A *CN103110457A* 1/1 页 2 1. 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撑钳 (1) 、 电切刀 (2) 、 导管 (3) 、 牵引钢丝 (4) 、 分腔管 (5) 、 支撑钳控制柄 (6) 、 电切刀控制柄 (7) 、 电极 (8) 、 手柄 (9) , 支撑钳 (1) 和电切刀 (2) 设置在导管 (3。
4、) 的远端, 分腔管 (5) 、 支撑钳控制柄 (6) 、 电切刀控制柄 (7) 、 电极 (8) 和 手柄 (9) 设置在导管 (3) 的近端 ; 其中, 所述支撑钳 (1) 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钳臂, 两个 支撑钳臂的前端均具有能够固定在黏膜上的支撑定位结构, 两个支撑钳臂的后端连接牵引 钢丝 (4) , 该牵引钢丝 (4) 穿过导管 (3) 和分腔管 (5) 后与控制支撑钳 (1) 开合的支撑钳控 制柄 (6) 连接 ; 所述电切刀 (2) 后端连接有导电丝, 该导电丝穿过导管 (3) 和分腔管 (5) 后 与控制电切刀 (2) 进退的电切刀控制柄 (7) 固定连接, 该导电丝与安装在电。
5、切刀控制柄 (7) 上的电极 (8) 电气连接, 电切刀控制柄 (7) 与手柄 (9) 滑动连接 ; 所述分腔管 (5) 固定在导 管 (3) 的近端, 手柄 (9) 固定在分腔管 (5) 的一端, 支撑钳控制柄 (6) 活动设置在分腔管 (5) 的另一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 (3) 为多腔管, 所述 牵引钢丝 (4) 和电切刀 (2) 的导电丝分别通过导管 (3) 的不同腔道。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定位结构是指两个 支撑钳臂的前端分别向前倾斜翘出形成尖凸部 (11) 。 4. 根据权利要求。
6、 3 所述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支撑钳臂的前端或 者尖凸部 (11) 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切刀 (2) 头部呈 L 形或 环形, 所述电切刀 (2) 的切割段 (21) 位于支撑钳 (1) 的两个支撑钳臂之间并能够前后移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切刀 (2) 及其导电丝由 同一根金属丝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10457 A 2 1/4 页 3 一种黏膜分离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
7、中能够有效 避免穿孔、 减少出血的黏膜分离刀。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已越来越普及。从 1968 年的息肉切除术到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 但对于 较大的平坦病变, EMR 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 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 学诊断资料, 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概率较大。随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 产生, 并取得 了初步成功。ESD 手术中可一次完整切除病变, 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 黏膜肌层及大部 黏膜下层 , 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经过多年的发展 ,ESD 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
8、期 消化道病变的新手段。 0003 ESD 作为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却因其在剥离过程中, 无法获取较好地内 镜视野, 而使穿孔这一主要并发症常有发生。 小的穿孔可以通过内镜下金属钛夹有效闭合, 较大的则需要急诊外科手术修补以防止发生腹膜炎。这种并发症大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 楚 ; 也为消化道病变治疗手术提高了难度 ; 同时, 患者对穿孔的担忧和恐惧也限制了 ESD 的 开展。 0004 作为ESD治疗中另一个主要并发症出血, 也对ESD手术正常进行有较大影响。 术中一旦发生出血 , 止血过程要耗费很长时间 , 而且影响内镜视野 ; 盲目止血过程中也很 容易发生穿孔 ; 出血量较大时 ,。
9、 有时不得不中止 ESD。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黏膜分离刀, 其在内镜下黏 膜剥离手术中, 能够获取比较好的视野, 避免因镜头无法观察到电切刀切离组织的情况, 而 使组织切离过深, 出现穿孔、 出血等风险。 其方便、 安全地操作, 以及能与常规内镜配合使用 的性能, 可广泛的应用于消化系统内 ESD 治疗手术。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 0007 一种黏膜分离刀, 包括支撑钳、 电切刀、 导管、 牵引钢丝、 分腔管、 支撑钳控制柄、 电 切刀控制柄、 电极、 手柄, 支撑钳和电切刀设置在导管的远端, 分腔管、。
10、 支撑钳控制柄、 电切 刀控制柄、 电极和手柄设置在导管的近端 ; 其中, 所述支撑钳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钳臂, 两个支撑钳臂的前端均具有能够固定在黏膜上的支撑定位结构, 两个支撑钳臂的后端连接 牵引钢丝, 该牵引钢丝穿过导管和分腔管后与控制支撑钳开合的支撑钳控制柄连接 ; 所述 电切刀后端连接有导电丝, 该导电丝穿过导管和分腔管后与控制电切刀进退的电切刀控制 柄固定连接, 该导电丝与安装在电切刀控制柄上的电极电气连接, 电切刀控制柄与手柄滑 动连接 ; 所述分腔管固定在导管的近端, 手柄固定在分腔管的一端, 支撑钳控制柄活动设置 在分腔管的另一端。 说 明 书 CN 103110457 A 。
11、3 2/4 页 4 0008 手术时, 支撑钳尾端用牵引钢丝通过导管连接于支撑钳控制柄, 通过支撑钳控制 柄的活动, 控制支撑钳开合运动。支撑钳钳头张开, 将病变组织撑起, 为镜头获取较好的视 野及为电切刀获取较好的进刀环境。电切刀通过导管连接于电切刀控制柄的电极上 ; 电切 刀控制柄控制电切刀前后移动。病变组织被撑起后, 电切刀从支撑钳两颚之间到达病变区 需切离位置, 通电进刀, 切离病变组织。支撑钳撑开程度达到极限后, 收回电切刀及闭合支 撑钳, 让支撑钳行进一段距离后, 继续重复操作上述手术过程, 直至病变组织完全切除。用 支撑钳夹取切离后的病变组织, 以便作病理学分析。 0009 作为。
12、优选, 所述导管为多腔管, 所述牵引钢丝和电切刀的导电丝分别通过导管的 不同腔道。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定位结构是指两个支撑钳臂的前端分别向前倾斜翘出形成尖 凸部。使用时, 该尖凸部与黏膜表面形成接触黏连固定, 进一步优选, 所述两个支撑钳臂的 前端或者尖凸部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 以提高黏连固定效果。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电切刀头部呈 L 形或环形, L 形电切刀可针对前方宽度偏小型的病 变组织, 进行手术操作 ; 环形电切刀因其一端固定于导管上, 通过电切刀控制柄控制环型电 切刀向前及两侧扩展运动, 加大了手术操作范围, 可主要应对于面积较大的病变组织。 所述 电切刀的切割段。
13、位于支撑钳的两个支撑钳臂之间并能够前后移动。 这样便于电切刀的定位 移动和方便手术操作。进一步优选, 所述电切刀及其导电丝由同一根金属丝制成。 0012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 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中, 能够为内镜获 取比较好的视野, 避免因镜头无法观察到电切刀切离组织的情况, 而使组织切离过深, 出现 穿孔、 出血等风险。 其外尺寸按常规内镜活检孔尺寸设计, 以及其安全、 方便的操作过程, 可 在现今 ESD 手术领域中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0014 图 2 为本发明支撑钳的闭合示意图 ; 0015 图 3 为本发明支撑钳的张开示意图 。
14、; 0016 图 4 为实施例 1 电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 0017 图 5 为实施例 1 电切刀的立体图 ; 0018 图 6 为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闭合的黏膜分离刀贴紧病变组织, 准备进行切离组 织) ; 0019 图 7 为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支撑钳撑开组织) ; 0020 图 8 为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电切刀进刀切开组织) ; 0021 图 9 为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支撑钳进一步撑开, 协助电切刀进刀切开组织) ; 0022 图 10 为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病变组织被完全切离) ; 0023 图 11 为实施例 2 电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12 为实施例 2 电。
15、切刀的立体图 ; 0025 其中, 1- 支撑钳 ; 2- 电切刀 ; 3- 导管 ; 4- 牵引钢丝 ; 5- 分腔管 ; 6- 支撑钳控制柄 ; 7- 电切刀控制柄 ; 8- 电极 ; 9- 手柄。 说 明 书 CN 103110457 A 4 3/4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0027 实施例 1 : 0028 如图 1 所示的一种黏膜分离刀, 包括支撑钳 1、 电切刀 2、 导管 3、 牵引钢丝 4、 分腔 管 5、 支撑钳控制柄 6、 电切刀控制柄 7、 电极 8、 手柄 9, 支撑钳 1 和电切刀 2 设置在导管 3 的 。
16、远端, 分腔管 5、 支撑钳控制柄 6、 电切刀控制柄 7、 电极 8 和手柄 9 设置在导管 3 的近端 ; 其 中, 如图 2、 图 3、 图 4 和图 5 所示, 所述支撑钳 1 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钳臂, 两个支撑钳臂 的前端均具有能够固定在黏膜上的支撑定位结构, 两个支撑钳臂的后端连接牵引钢丝 4, 该 牵引钢丝 4 穿过导管 3 和分腔管 5 后与控制支撑钳 1 开合的支撑钳控制柄 6 连接 ; 所述电 切刀 2 后端连接有导电丝, 该导电丝穿过导管 3 和分腔管 5 后与控制电切刀 2 进退的电切 刀控制柄 7 固定连接, 该导电丝与安装在电切刀控制柄 7 上的电极 8 电气连接。
17、, 电切刀控制 柄 7 与手柄 9 滑动连接 ; 所述分腔管 5 固定在导管 3 的近端, 手柄 9 固定在分腔管 5 的一 端, 支撑钳控制柄 6 活动设置在分腔管 5 的另一端。 0029 本实施例中, 所述导管 3 为双腔管, 所述牵引钢丝 4 和电切刀 2 的导电丝分别通过 导管 3 的不同腔道。所述支撑定位结构是指两个支撑钳臂的前端分别向前倾斜翘出形成尖 凸部 11。所述两个支撑钳臂的前端和尖凸部 11 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所述电切刀 2 头部 呈 L 形, 所述电切刀 2 的切割段 21 位于支撑钳 1 的两个支撑钳臂之间并能够前后移动。所 述电切刀 2 及其导电丝由同一根金属丝制。
18、成。 0030 使用过程如下 : 0031 1、 对在病组织周围的正常黏膜进行灼烧标记。 0032 2、 针对病变组织进行局部注射, 使黏膜充分隆起, 便于切割剥离。 0033 3、 如图 6 所示, 将支撑钳 1 闭合, 并将支撑钳 1 前端钳头贴紧隆起的病变组织边 缘。 0034 4、 如图 7 所示, 将支撑钳 1 略微撑开, 为镜头获取较好的视野及为电切刀 2 获取较 好进刀环境。 0035 5、 如图 8 所示, 电切刀 2 缓慢进刀, 通电切离组织。 0036 6、 如图 9 所示, 支撑钳 1 继续撑开, 以配合电切刀 2 切离组织, 直至支撑钳 1 撑开 至极限。 0037 7。
19、、 退回电切刀 2 至支撑钳 1 两颚 (两支撑钳臂) 之间, 再闭合支撑钳 1 后, 让黏膜分 离刀继续向前行进至合适位置。 0038 8、 重复步骤 3、 4、 5、 6、 7 的操作, 直至如图 10 所示, 病变组织完全别切离状态。 0039 9、 用支撑钳 1 夹住病变组织并取出, 以便作病理学分析。 0040 实施例 2 : 0041 一种黏膜分离刀, 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仅在于 : 所述导管 3 为三腔管, 一个腔道通牵 引钢丝 4, 另两个腔道通电切刀 2 及其导电丝。所述电切刀 2 头部呈环形, 该环形的前凸段 为电切刀 2 的切割段 21, 该前凸段位于支撑钳 1 的两个支。
20、撑钳臂之间并能够前后移动。 0042 本发明的黏膜分离刀, 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中, 能够为内镜获取比较好的视 野, 避免因镜头无法观察到电切刀切离组织的情况, 而使组织切离过深, 出现穿孔、 出血等 风险。其外尺寸按常规内镜活检孔尺寸设计, 以及其安全、 方便的操作过程, 可在现今 ESD 说 明 书 CN 103110457 A 5 4/4 页 6 手术领域中广泛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黏膜分离刀为一次性使用工具, 避免重复使用。 0043 需要强调的是 :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 ; 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110457 A 6 1/4 页 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0457 A 7 2/4 页 8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0457 A 8 3/4 页 9 图 8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0457 A 9 4/4 页 10 图 11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10457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