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pdf

  • 上传人:111****112
  • 文档编号:4716160
  • 上传时间:2018-10-30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488.0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86399.X

    申请日:

    2013.07.09

    公开号:

    CN104277175A

    公开日:

    2015.0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F 220/56申请日:20130709|||公开

    IPC分类号:

    C08F220/56; C08F220/06; C08F226/10; C08F226/06; C08F220/18; C08F220/34; C08F212/12; C08F220/54; C08F2/32; C08F4/40; C09K8/588; C09K8/44

    主分类号:

    C08F220/56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发明人:

    于志省; 夏燕敏; 苏智青; 蔡红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聚合物微球调剖后易被后续水驱突破、高温高盐下膨胀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包含以下组份:1)10~70份的油性溶剂;2)1~25份的乳化剂;3)0.01~15份的疏水单体;4)5~60份丙烯酰胺;5)1~40份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6)0.001~5份交联剂;7)10~60份水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三次采油作业中。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份:1)10~70份的油性溶剂;2)1~25份的乳化剂;3)0.01~15份的疏水单体;4)5~60份丙烯酰胺;5)1~40份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6)0.001~5份交联剂;7)10~60份水。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性溶剂选自脂肪烃、芳香烃、矿物油或植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3.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选自司盘类、吐温类和如式(i)所示的脂肪醇或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式(ii)所示的脂肪醇或烷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式(iii)所示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式(iv)所示的脂肪酸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酯、式(v)所示的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式(vi)所示的脂肪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i);    (ii);
    (iii);(iv);
    (v);   (vi);
    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选自C5~C25的烃基;R5和R6取自氢原子或C2~C28的烃基,且R5和R6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7和R8取自氢原子或C2~C28的烃基,且R5和R6不能同时为氢原子;m和n各自独立选自1~40。

    4.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相微乳液包括助乳化剂;所述助乳化剂选自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己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己二醇、甘油、甲酸钠、甲酸钾、甲酸铵、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铵、已二酸钠或丙二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其用量为乳化剂用量的0.01~10wt%。

    5.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单体选自如式(I)所示的丙烯酸酯类、式(II)所示的N取代丙烯酰胺类、式(III)所示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和式(IV)所示的苯乙烯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I);(II);(III); (IV);
    其中,R1、R3和R7各自独立选自甲基或氢原子;R2为C1~C28的烃基;R4和R5取自氢原子或C1~C28的烃基,且R4和R5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6取自C2~C18的烃基;R8取自氢原子或C1~C8的烃基。

    6.  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R2为C6~28的烃基;R4和R5取自氢原子或C6~C28的烃基,且R4和R5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6取自C4~C18的烃基; R8取自C2~C8的烃基。

    7.  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单体由取自式(I)和式(II)中的至少一种和取自式(III)和式(IV)中的至少一种组成。

    8.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选自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型单体或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非离子单体选自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啶或N-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阴离子型单体选自乙烯基磺酸及其盐、乙烯基苯磺酸及其盐、烯丙基磺酸及其盐、烯丙基苯磺酸及其盐或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及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盐为碱金属盐或铵盐;所述阳离子型单体选自二甲基乙基烯丙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9.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选自二乙烯基苯、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亚甲基双甲基丙烯酰胺、三烯丙基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其用量为10~10000ppm。

    10.  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以总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份:1)0.01~2%的氧化剂;2)0.01~2%的还原剂;3)0.05~5%的脲和/或硫脲;4)0.01~2%的偶氮化合物;5)0.005~1%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6)0.005~1%的分子量调节剂。

    说明书

    说明书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然而对于非均质地层,驱替仅能作用于高渗透层,波及不到含油的低渗透层,这就造成了原油的采收率降低,成本费用升高。一般针对非均质地层常采用注水井调剖和生产井堵水技术,但这种技术有效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不能深入到油井深部,达不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尺寸的交联聚合物微球用于注水开发油藏逐级深部调驱材料,其使用原理是利用纳尺寸的聚合物微球,初始尺寸远小于地层孔喉尺寸,随注入水可以顺利地进入地层深部,在地层中不断向前运移,吸水逐步膨胀后在渗水通道孔喉处形成封堵,造成液流改向,实现扩大水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院所在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中国专利CN101805423A采用两次微乳液聚合法制得了高固含量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但其未对聚合物微球做膨胀性能分析。中国专利CN101759838A采用复配乳化体系提供了一种低界面张力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评价了胜利油田桩因采油厂桩106井条件下对原油的降低张力状况,但对于聚合物微球的膨胀性能未作分析和表述,因此体系对于油藏的调驱能力不得而知。中国专利CN101298488采用逐步聚合方法制备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产物具有分子量适中、乳液稳定性好、溶解速度快、粒径分布窄等特点,但其固含量仅11.6%。中国专利CN 1903974A采用低温光引发剂,合成出纳米尺寸的聚合物微凝胶,其微乳液稳定,粒径便于控制,但所用乳化剂含量高达25%以上,势必造成高生产成本。综上来看,目前对于聚丙烯酰胺微乳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机理、动力学研究等方面,而对于降低乳化剂用量,提高聚合物微球体系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和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等研究结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聚合物微球在调剖后极易被后续水驱突破、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微球膨胀性能差、不可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该体系中所引入的疏水单体不仅有利于微乳液调驱体系的稳定性,而且使聚合物微球间发生一定程度的黏联,从而提高堵水调剖效果,能够满足油田三次采油中作堵水、深部调剖和驱替等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作业要求,经济性良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解决技术问题之一中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选用丙烯酰胺、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和合适的疏水单体、乳化剂及油性溶剂,使得微乳液体系的过程易操作、聚合反应平稳,可析出固形物含量较高,微球粒径分布窄、可在高温高矿化度盐水中可控膨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包含以下组份计:1)10~70份的油性溶剂;2)1~25份的乳化剂;3)0.01~15份的疏水单体;4)5~60份丙烯酰胺;5)1~40份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6)0.001~5份交联剂;7)10~60份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性溶剂优选自脂肪烃、芳香烃、矿物油或植物油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脂肪烃优选自环已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异辛烷中的至少一种;芳香烃优选自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异丙苯中的至少一种;矿物油优选自液体石蜡、白油、汽油、柴油和煤油中的至少一种;植物油优选自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乳化剂优选自司盘类、吐温类和如式(i)所示的脂肪醇或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式(ii)所示的脂肪醇或烷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式(iii)所示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式(iv)所示的脂肪酸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酯、式(v)所示的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式(vi)所示的脂肪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i);    (ii);
    (iii);(iv);
    (v);   (vi)。
      
    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优选自C5~C25的烃基;R5和R6优取自氢原子或C2~C28的烃基,且R5和R6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7和R8优取自氢原子或C2~C28的烃基,且R5和R6不能同时为氢原子;m和n各自独立优选自1~40。优选乳化剂的HLB值介于2~20之间,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复配时,使其复合后的HLB值优选为3~10,更优值为4~8。
    所述反相微乳液优包括助乳化剂,所述助乳化剂优选自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己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己二醇、甘油、甲酸钠、甲酸钾、甲酸铵、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铵、已二酸钠或丙二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其用量优选为乳化剂用量的0.01~10wt%。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向反相微乳液中添加了合适结构的疏水单体。所述疏水单体优选自如式(I)所示的丙烯酸酯类、式(II)所示的N取代丙烯酰胺类、式(III)所示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和式(IV)所示的苯乙烯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I);(II);(III); (IV);
    其中,R1、R3和R7各自独立优选自甲基或氢原子;R2优选为C1~C28的烃基;R4和R5优选取自氢原子或C1~C28的烃基,且R4和R5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6优选取自C2~C18的烃基;R8优选取自氢原子或C1~C8的烃基。更优选R2为C6~28的烷基,R4和R5取自氢原子或C6~C28的烃基,且R4和R5不能同时为氢原子,R6取自C4~C18的烃基,R8取自C4~C8的烃基。
    另外,所述疏水单体更优选由取自式(I)和式(II)中的至少一种和式(III)和式(IV)中的至少一种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优选自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型单体或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非离子单体优选自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啶或N-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阴离子型单体优选自乙烯基磺酸及其盐、乙烯基苯磺酸及其盐、烯丙基磺酸及其盐、烯丙基苯磺酸及其盐或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及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盐优选为碱金属盐或铵盐;所述阳离子型单体优选自二甲基乙基烯丙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交联剂优选自二乙烯基苯、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亚甲基双甲基丙烯酰胺、三烯丙基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其用量优选为10~10000ppm。所述交联剂更优选由二乙烯基苯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组成。 
    上述反相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引发剂的作用下经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以总单体重量百分比计,优选包含以下组份:1)0.01~2%的氧化剂;2)0.01~2%的还原剂;3)0.05~5%的脲和/或硫脲;4)0.01~2%的偶氮化合物;5)0.005~1%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6)0.005~1%的分子量调节剂。所述氧化剂优选自过硫酸铵、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还原剂优选自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钾、亚硫酸钠、亚硫酸钾、硫代硫酸钠、氯化亚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偶氮化合物选自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2,2’-偶氮[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偶氮二(2,5-二甲基-6-羧基)己腈、4,4’-偶氮二(4-氰基戊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分子量调节剂选自异丙醇、异丁醇、叔丁醇、季戊四醇、一缩二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氧化剂水溶液的配制:将氧化剂溶于所述水总重量的1~5%的水;
    2)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还原剂、交联剂、脲和/或硫脲、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偶氮化合物、分子量调节剂溶于余量的水中,并用碱液调节溶液pH值至7.5~10;
    3)疏水单体相的配制:将疏水单体溶于所述油性溶剂总重量的1~5%的油性溶剂中;
    4)微乳液体系配制:将所述的乳化剂和/或助乳化剂溶于余量的油性溶剂中,将步骤2)中配制的水相和步骤3)中配制的疏水单体相加入到油相中,充分搅拌,得到透明或半透明的微乳液;
    5)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脱除溶解在步骤4)的微乳液体系中的氧气,加入步骤1)中配制的氧化剂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于5~35℃温度下引发聚合反应,放热峰值温度后继续反应0.5~6小时,得到透明或半透明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
    上述技术方案中,一种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氧化剂溶于占水总重量1~5%的水中,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将丙烯酰胺、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还原剂、交联剂、脲和/或硫脲、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偶氮化合物、分子量调节剂溶于余量水中,充分搅拌至溶液澄清无不溶物,并用碱液调节溶液pH值至7.5~10;将疏水单体溶于占油性溶剂总重量1~5%的油性溶剂中,充分搅拌溶解均匀;将乳化剂和/或助乳化剂溶于余量油性溶剂中,充分搅拌溶解均匀,将上述配制的水相和疏水单体相加入到油相中,充分搅拌,得到透明或半透明的微乳液体系。向该微乳液体系中通入氮气30分钟,以置换体系中的氧气,加入上述配制的氧化剂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于5~35℃温度下引发聚合反应,放热峰值温度后继续反应0.5~6小时,得到透明或半透明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微球粒径为10~400nm、粒径分布小于0.5。根据应用需要将上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直接用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微球水溶液,单独或与其它油田化学品复配后应用于油田三次采油中作堵水、深部调剖和驱替等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作业。
    本发明方法通过采用丙烯酰胺、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和合适的疏水单体、乳化剂和/或助乳化剂及油性溶剂,使得微乳液聚合反应平稳、过程相对可控;所制得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稳定性好,静置3个月不分层;可析出固形物含量较高,达25%以上;微球粒径分布窄,小于0.2,且可于高温高矿化度盐水中可控膨胀。本发明方法的关键在于引入的疏水单体不仅有利于微乳液调驱体系的稳定性,而且使聚合物微球间发生一定程度的黏联,从而提高堵水调剖效果。该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能够满足油田三次采油中作堵水、深部调剖和驱替等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作业要求,经济性良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向反应釜中加入120g汽油、56g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18g辛基酚聚氧乙烯醚(7),搅拌使之混合均匀,控制釜内温度为29℃,搅拌速率为300rpm。在配料釜中加入75g水、96g丙烯酰胺、20g丙烯酸钠、20g N-乙烯基吡咯烷酮、2g三烯丙基胺、2g丙二酸钠、0.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g异丙醇、5g硫脲、3g硫代硫酸钠、2.4g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搅拌使之溶解均匀,用NaOH水溶液调节pH值至8.2;另外,将3.5g过硫酸铵溶于10g去离子水中,将1.2g N-苯基马来酰亚胺溶于4.8g汽油中,备用。将所配制的水相、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汽油溶液导入反应釜中,搅拌使之充分乳化,加入过硫酸铵水溶液,体系温升至66℃,继续反应3.5小时,终止反应后出料。取45g上述产物,加入2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搅拌溶解均匀,取样分析。按Q/SH1020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剂技术条件》测定方法测试微球乳液体系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以及在85℃、无氧条件下,于10wt% NaCl盐水下放置1天、3天、5天、7天后微球粒径的膨胀倍数,并观察所得微球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的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只是将1.2g N-苯基马来酰亚胺替换为0.9g N-苯基马来酰亚胺和0.3g甲基丙烯酸正丁酯,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同【实施例1】,只是将N-苯基马来酰亚胺替换为丙烯酸正十八酯,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向反应釜中加入150g环己烷、53g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20g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搅拌使之混合均匀,控制釜内温度为25℃,搅拌速率为285rpm。在配料釜中加入77g水、95g丙烯酰胺、30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5g N-羟甲基丙烯酰胺、1g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0.9g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3g甲酸钠、0.5g一缩二丙二醇、8g硫脲、6g亚硫酸氢钾、2.6g 2,2’-偶氮[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搅拌使之溶解均匀,用NaOH水溶液调节pH值至10;另外,将4g过硫酸钾溶于8g去离子水中,将3g对正丁基苯乙烯溶于5g环己烷中,备用。将上述所配制的水相、对正丁基苯乙烯的环己烷溶液导入反应釜中,搅拌使之充分乳化,加入过硫酸钾水溶液,体系温升至58℃,继续反应3小时,终止反应后出料。所得微球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仍透明、不分层。取50g上述产物,加入26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搅拌溶解均匀,取样分析。按Q/SH1020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剂技术条件》测定方法测试微球乳液体系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以及在85℃、无氧条件下,于10 wt % NaCl盐水下放置1天、3天、5天、7天后微球粒径的膨胀倍数,并观察所得微球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的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同【实施例4】,只是将环己烷溶剂替换为环己烷和二甲苯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1),采用【实施例4】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同【实施例4】,只是将环己烷溶剂替换为环己烷和二甲苯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3),采用【实施例4】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7】 
    向反应釜中加入140g芝麻油、55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3)、15g辛基酚聚氧乙烯醚(4),搅拌使之混合均匀,控制釜内温度为25℃,搅拌速率为330rpm。在配料釜中加入85g去离子水、78g丙烯酰胺、43g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0.9g马来酸酐、2.2g乙二酸钠、0.6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g叔丁醇、6g硫脲、5g亚硫酸钠、3g 4,4’-偶氮二(4-氰基戊酸),搅拌使之溶解均匀,用NaOH水溶液调节pH值至9.9;另外,将4g过硫酸钠溶于16g去离子水中,1.6g二乙烯基苯和2.2gN,N-二己基丙烯酰胺溶于6g芝麻油中,备用。将所配制的水相、交联剂/疏水单体相分别导入反应釜中,搅拌使之充分乳化,加入过硫酸钠水溶液,体系温升至73℃,继续反应2.5小时,终止反应后出料。所得微球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仍透明、不分层。取49g上述产物,加入2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搅拌溶解均匀,取样分析。按Q/SH1020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剂技术条件》测定方法测试微球乳液体系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以及在85℃、无氧条件下,于10 wt % NaCl盐水下放置1天、3天、5天、7天后微球粒径的膨胀倍数,并观察所得微球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的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8】 
    同【实施例7】,只是将1.6g二乙烯基苯替换为1.1g二乙烯基苯和0.5g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其中后者直接溶于水相中,采用【实施例7】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9】 
    同【实施例7】,只是将1.6g二乙烯基苯替换为0.4g二乙烯基苯和1.2g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其中后者直接溶于水相中,采用【实施例7】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0】同【实施例1】,只是将56g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和18g辛基酚聚氧乙烯醚(7)替换为40g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和34g辛基酚聚氧乙烯醚(7),产物体系粘稠、不稳定,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对其膨胀倍数则未作探究,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1】 
    同【实施例5】,只是不添加正丁基苯乙烯疏水单体,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因产物未发生交联,则未有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2】 
    同【实施例8】,只是将交联剂替换为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并直接溶于水相中,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或标准测试所得产物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及分布、膨胀倍数,并观察其稳定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关 键  词:
    聚丙烯酰胺 反相微 乳液 体系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71616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