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及片状介质处理装置.pdf

  • 上传人:a3
  • 文档编号:4706653
  • 上传时间:2018-10-30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6.72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71277.6

    申请日:

    2012.09.28

    公开号:

    CN103030003A

    公开日:

    2013.04.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H 3/06申请日:20120928|||公开

    IPC分类号:

    B65H3/06

    主分类号:

    B65H3/06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山裕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1.10.07 JP 2011-222590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雒运朴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及片状介质处理装置。避免片状介质与介质插入部的端面相碰而无法送出的情况。片状介质送出装置(100)通过单一的驱动电动机(103)对送出片状介质的拾取辊(101)和将片状介质向拾取辊(101)按压的按压构件(102)进行驱动。具备使拾取辊(101)的旋转开始时刻比按压构件(102)的移动开始时刻延迟的延迟机构(150),延迟机构(150)的驱动侧旋转构件(133)当向其旋转方向旋转规定的游隙角度(α)时,与从动侧旋转构件(134)卡合而使该从动侧旋转构件(134)向同一方向一体旋转,因此片状介质在被送出之前由按压构件(102)按压。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插入片状介质的介质插入部;
    位于所述介质插入部的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侧的端面,且宽度比该介质插入部的宽度窄的介质送出口;
    用于将插入到所述介质插入部内的所述片状介质向所述介质送出口送出的拾取辊;
    用于将所述片状介质向所述拾取辊按压的按压构件;
    驱动电动机;
    将所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拾取辊及所述按压构件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延迟机构,该延迟机构使所述拾取辊的旋转开始时刻比所述按压构件从该按压构件的待机位置朝向所述拾取辊开始移动的移动开始时刻延迟,
    所述延迟机构具备绕着同一中心轴线旋转的驱动侧旋转构件及从动侧旋转构件,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在绕着所述中心轴线向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预定的游隙角度时,与所述从动侧旋转构件卡合而使该从动侧旋转构件一体地向所述旋转方向旋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插入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限定,
    所述介质送出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限定,
    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连续地延伸,
    所述第四侧面从所述介质插入部的自所述第二侧面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面折弯延伸的端面的前端,向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方向延伸,
    所述拾取辊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侧面露出,
    所述按压构件能够从自所述拾取辊后退到所述第二侧面侧的所述待机位置,朝向在所述第一侧面露出的所述拾取辊的所述外周面的部分移动,
    所述延迟机构的所述游隙角度至少是与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介质插入部的宽度方向上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需要的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旋转量对应的角度。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旋转构件是所述拾取辊的辊轴,
    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是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中的将所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辊轴传递的辊驱动齿轮列的最后段传递齿轮,
    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所述辊轴,
    在所述辊轴上安装有沿着其半径方向延伸的卡合销,
    在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的与所述卡合销对置的端面上的绕着所述旋转中心轴线分开所述游隙角度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卡合销卡合的第一卡合面及第二卡合面。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旋转限制构件,该旋转限制构件在从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开始旋转到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卡合销卡合为止期间,朝向避免所述卡合销与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连带旋转的方向,对安装该卡合销的所述辊轴施加旋转负载。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拾取辊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而安装于辊轴,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将使所述拾取辊向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方向旋转的旋转力从所述辊轴向所述拾取辊传递,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该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而与所述辊驱动用的齿轮列中的除了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以外的传递齿轮连结成一体旋转,
    经由所述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将用于使所述按压构件移动的旋转力向该按压构件传递。
    一种片状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
    将从所述片状介质送出装置送出的片状介质沿着规定的传送路径传送的介质传送机构;
    读取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片状介质所载持的信息的信息读取部。

    说明书

    说明书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及片状介质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支票、记录用纸等片状介质送出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及具备该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支票处理装置、打印机、扫描仪、磁读取装置等片状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括入款处理、付款处理的银行业务中,利用支票的结账方法逐渐被使用。在基于支票的结账方法中,在银行窗口进行记载于支票上的日期和时间、署名等的确认、必要的入款处理、付款处理等,然后对处理过的支票进行票背签字。而且,向顾客发行与该支票处理相关的收据。而且,每当支票处理时,为了进行本人确认,要求驾驶执照或ID卡的出示,根据需要,利用复印机获取这些证件的复印件并进行保管。在银行窗口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进行这种处理。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能够将支票处理一并在狭小的银行窗口等处进行而提出了一种具备MICR、光学扫描仪、支票印刷头及收据印刷头的复合型印刷装置。在该复合型印刷装置中,将传送支票等单片纸的在俯视观察下呈U字状弯曲的传送路与传送收据用的连续纸的传送路正交配置,且在两者的传送路相交的部分配置对支票及收据进行印刷的单一的印刷头。
    在这种对支票等片状介质进行处理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中,具备用于将层叠状态的片状介质一张张分离而向传送路送出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作为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已知有具备通过回旋式的按压构件将层叠状态的片状介质向旋转的拾取辊按压,而将1张张片状介质送出的机构。这种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被提出。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插入有层叠状态的片状介质的介质插入部的送出片状介质的送出侧的端部成为从按压构件一侧朝向拾取辊一侧倾斜的倾斜引导面部分,将由拾取辊送出的片状介质朝向位于拾取辊一侧的宽度窄的介质送出口引导。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37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95510号公报
    在此,从装置的小型化、成本减少化等观点出发,优选利用单一的驱动电动机来进行拾取辊的旋转和按压构件的移动。这种情况下,驱动力经由共通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向双方的构件传递,因此当驱动电动机旋转时,拾取辊的旋转和按压构件的移动同时开始。
    在该结构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根据插入到介质插入部的片状介质的安设状态,在利用按压构件将片状介质的送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向宽幅的介质插入部的送出侧的端面上的窄幅的介质送出口侧充分压入(使其靠近)之前,有时片状介质会被拾取辊送出。这种情况下,送出的片状介质的前端被强烈地按压在介质插入部的端面。
    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倾斜引导面部分未形成在介质插入部的端面上的情况下等,由于片状介质的前端面与介质插入部的端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难以利用按压构件将片状介质的前端部分压入到窄幅的介质送出口的位置。其结果是,有时会在片状介质的前端部分产生弯折、弯曲等,无法进行片状介质的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鉴于这一点,提出一种无论片状介质的安设状态的如何,都能够在利用按压构件使片状介质可靠地接近窄幅的介质送出口侧的状态下通过拾取辊将片状介质向介质送出口送出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而且,提出一种具备该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支票处理装置等片状介质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插入片状介质的介质插入部;
    位于所述介质插入部的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侧的端面,且宽度比该介质插入部的宽度窄的介质送出口;
    用于将插入到所述介质插入部内的所述片状介质向所述介质送出口送出的拾取辊;
    用于将所述片状介质向所述拾取辊按压的按压构件;
    驱动电动机;
    将所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拾取辊及所述按压构件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延迟机构,该延迟机构使所述拾取辊的旋转开始时刻比所述按压构件从该按压构件的待机位置朝向所述拾取辊开始移动的移动开始时刻延迟,
    所述延迟机构具备绕着同一中心轴线旋转的驱动侧旋转构件及从动侧旋转构件,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在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预定的角度(以下,称为“游隙角度”)时,与所述从动侧旋转构件卡合而使该从动侧旋转构件一体地向同一旋转方向旋转。
    在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具备的延迟机构,从比驱动电动机旋转而使按压构件从待机位置向拾取辊的方向开始移动的移动开始时刻延迟的时刻,使拾取辊的旋转开始。因此,插入到介质插入部内的片状介质由按压构件向拾取辊侧按压之后(使其接近之后),拾取辊的旋转开始。由此,若适当地设定延迟时间,则能够使由拾取辊送出之前的片状介质的前端靠近窄幅的介质送出口侧,因此能够避免片状介质的前端与介质插入部的端面相碰的事态。由此,能够从介质送出口可靠地送出片状介质。
    另外,作为延迟机构,采用如下机构,即:在绕着同一中心轴线旋转的驱动侧旋转构件与从动侧旋转构件之间沿着旋转方向设置规定量的游隙角,当驱动侧旋转构件未旋转游隙角量时,从动侧旋转构件不会成为一体进行旋转这样的机构。由于是在一体旋转的旋转构件之间形成游隙这样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利用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一对驱动侧旋转构件和从动侧旋转构件来简单地构成延迟机构。因此,能够将部件个数的增加、设置空间的增加抑制成最小限度,不会妨碍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小型·紧凑化及成本减少化,能够消除片状介质与介质插入部的端面相碰而发生传送不良等这样的弊病。
    在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插入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限定,
    所述介质送出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限定,
    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连续地延伸,
    所述第四侧面从所述介质插入部的自所述第二侧面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折弯延伸的端面的前端,向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方向延伸,
    所述拾取辊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侧面露出,
    所述按压构件能够从自所述拾取辊后退到所述第二侧面侧的所述待机位置朝向所述拾取辊移动,
    所述延迟机构的所述游隙角度至少是与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介质插入部的宽度方向上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需要的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旋转量对应的角度。
    若如此设定游隙角度,则无论向介质插入部插入的片状介质的张数的多少,在拾取辊开始旋转之前期间,都能够将片状介质压入至片状介质的前端与介质插入部的端面不相碰的位置。即,通过按压构件将片状介质压入,使其能够靠近形成介质送出口的第一侧面侧,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片状介质从介质送出口送出。
    在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旋转构件是所述拾取辊的辊轴,
    所述驱动侧旋转构件是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中的将所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辊轴传递的辊驱动齿轮列的最后段传递齿轮,
    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所述辊轴,
    在所述辊轴安装有沿着其半径方向延伸的卡合销,
    在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的与所述卡合销对置的端面上的绕着所述旋转中心轴线分开了所述游隙角度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卡合销卡合的第一卡合面及第二卡合面。
    在通过齿轮列构成动力传递机构时,其最后段传递齿轮通常以同轴状态固定在拾取辊的辊轴的轴端。在本发明中,将最后段传递齿轮安装成相对于辊轴能够旋转的状态,且在辊轴与最后段传递齿轮之间配置的卡合销和卡合面之间设置规定的游隙角度。安装于辊轴的拾取辊和最后段传递齿轮在辊轴的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因此能够利用该间隙来配置卡合销及第一、第二卡合面。由此,无需设置空间而能够装入延迟机构,因此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而且,在最后段传递齿轮形成有一对第一、第二卡合面。对驱动电动机向一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最后段传递齿轮旋转,当一方的卡合面例如第一卡合面与卡合销卡合时,辊轴一体旋转而能够进行片状介质的送出动作。在送出结束后,为了使按压构件返回待机位置,而对驱动电动机向相反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来使最后段传递齿轮向相反方向旋转时,另一方的第二卡合面与卡合销卡合而辊轴向相反方向一体旋转。在驱动电动机停止后,由于在第一卡合面与卡合销之间形成游隙角度,因此在下一次的动作中,能够可靠地使拾取辊的旋转开始延迟游隙角度量。
    这种情况下,在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限制构件,该旋转限制构件在从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开始旋转到所述卡合面与所述卡合销卡合为止期间,朝向不使所述卡合销与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连带旋转的方向,对安装该卡合销的所述辊轴施加旋转负载。
    当卡合销与最后段传递齿轮连带旋转时,向安装卡合销的辊轴传递旋转,无法使拾取辊的旋转开始时刻延迟必要的时间。根据本发明,为了避免连带旋转而通过旋转限制构件施加旋转负载,因此能够可靠地使拾取辊的旋转开始时刻延迟必要时间。
    接着,在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拾取辊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而安装于辊轴,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将使所述拾取辊向所述片状介质的送出方向旋转的旋转力从所述辊轴向所述拾取辊传递,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该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而与所述辊驱动用的齿轮列中的除了所述最后段传递齿轮以外的传递齿轮连结成一体旋转,
    经由所述按压构件侧传递齿轮将用于使所述按压构件移动的旋转力向该按压构件传递。
    在传送从片状介质送出装置送出的片状介质而进行信息的读取处理等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中,通常从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介质送出口送出的片状介质由传送辊对夹入,沿着传送路送出。在将片状介质向传送辊对交付之后使拾取辊的旋转停止的时刻,片状介质的后侧的部分由按压构件按压在拾取辊上。其结果是,在由传送辊对送出的片状介质上作用有大的传送负载,无法准确地进行片状介质的传送。通过预先配置第一单向离合器,借助由传送辊对传送的片状介质能够使拾取辊连带旋转(相对于辊轴进行空转),从而能够减少作用于片状介质的传送负载。
    另外,由于在按压构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夹插有第二单向离合器,因此在成为按压构件按压片状介质的状态之后,不再传递一定程度以上的驱动力。由此,能防止过剩的力施加在按压构件侧的情况。其结果是,无论插入到介质插入部内的片状介质的张数的多少,都能够利用弹簧构件等的作用力产生的适当的按压力将片状介质向拾取辊侧按压。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将从所述片状介质送出装置送出的片状介质沿着规定的传送路径传送的介质传送机构;读取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片状介质载持的信息的信息读取部。通过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可靠地送出片状介质而向介质传送机构交付。由此,能够避免片状介质堵塞在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介质送出口而片状介质的处理效率下降这样的弊病,因此能够实现可高效率地处理片状介质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支票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上表面的两个罩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支票送出装置的机构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支票送出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向图6的动力传递机构装入的延迟机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片状介质送出装置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是对容易弯曲的片状介质即支票进行处理的支票处理装置。而且,在支票处理装置中具备:为了进行支票处理时的本人确认等而读取难以弯曲的驾驶执照或其他的卡的图像信息的卡扫描机构;发行印刷有支票的处理完信息等的收据的收据发行机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于处理支票以外的片状介质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当然也同样能够适用。而且,对于不具备卡扫描机构、收据发行机构的片状介质处理装置当然也能够适用。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支票处理装置的从前方右侧的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支票处理装置的从前方左侧的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是将配置于上表面的前后的罩打开的状态的图。而且,图3是支票处理装置的从上方前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参照这些图进行说明,支票处理装置1的装置箱体1a具备:呈矩形轮廓的恒定厚度的下侧箱体部2;配置在下侧箱体部2的上方的上侧箱体部3。在上侧箱体部3形成有插入处理对象的支票S1的入口凹槽4(介质插入部)、对从入口凹槽4送出的支票S1进行传送的支票传送路P1、对从支票传送路P1送出的支票S1进行回收的回收凹槽5。在沿着支票传送路P1传送期间,依次进行支票S1的磁信息的读取、支票S1的票背签字印刷、及支票S1的两面的图像信息的读取。
    从入口凹槽4经由支票传送路P1而到达回收凹槽5的支票传送路径由形成于上侧箱体部3的向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方开口的规定宽度的纵槽来限定。如图1所示,支票S1以其长边缘成为上下方向的竖立状态插入到入口凹槽4内,保持该状态在支票传送路P1上传送而向回收凹槽5排出。该支票传送路径是在俯视观察下向装置前方打开的大致U字形状的路径。
    即,从图3可知,入口凹槽4由从上侧箱体部3的装置宽度方向X的右侧的前端以大致恒定宽度向装置后方延伸且宽度方向的两侧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4a及第二侧面4b限定。端面4c从第二侧面4b的装置后端侧的端部(支票送出方向的端部)朝着第一侧面4a,沿着以比直角稍大的角度折弯的方向延伸。在该端面4c的端部和与之对置的第一侧面4a之间,窄幅的支票送出口4d开口。支票送出口4d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第三侧面4e和第四侧面4f限定,该第三侧面4e从第一侧面4a连续地向装置后侧延伸,该第四侧面4f从端面4c的端部朝向装置后方以与第三侧面4e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支票传送路P1的上游侧传送路P11从支票送出口4d的装置后侧的端部朝向装置后方呈直线状延伸。上游侧传送路P11的下游端部分朝向装置宽度方向X的内侧弯曲,并与支票传送路P1的后侧传送路P12连结。后侧传送路P12沿着装置宽度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其下游端部分朝向装置前方弯曲,并与支票传送路P1的下游侧传送路P13连结。下游侧传送路P13为直线状传送路,沿着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Y向装置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了锐角θ的方向、例如10~20度左右倾斜的方向延伸。下游侧传送路P13的下游端经由支票排出口5a而与回收凹槽5连结。回收凹槽5沿着装置前后方向Y延伸到装置前端。
    上侧箱体部3通过该U字形状的支票传送路径,而分为右侧箱体部分6、后侧箱体部分7及左侧箱体部分8、位于它们的内侧的内侧箱体部分9。在内侧箱体部分9的上表面配置有前侧罩11、后侧罩12、后述的收据发行机构的收据发行口13及操作面14。而且,形成有卡插入路15,该卡插入路15用于插入由后述的卡扫描机构读取的读取对象的卡C。
    从图2可知,前侧罩11能够以装置前端侧的部位为中心向装置前方打开,后侧罩12能够以装置后端侧的部位为中心向装置后方打开。收据发行口13形成在前侧罩11的开闭侧的缘部与后侧罩12的开闭侧的缘部之间,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呈细长的矩形形状。操作面14形成在后侧罩12的左侧的装置后侧部分,是形成在高出一段的位置上的大致平坦的面,在此排列有多个操作开关14a、动作显示用的多个LED显示部14b等。
    在内侧箱体部分9的由后侧罩12覆盖的部分设有卷筒纸收纳部16。当打开后侧罩12时,卷筒纸收纳部16向装置上方开口,能够进行未图示的卷筒纸的更换作业等。在内侧箱体部分9的由前侧罩11覆盖的部分配置有自动切割器17,该自动切割器17用于将从收纳在卷筒纸收纳部16内的未图示的卷筒纸抽出的连续纸沿着宽度方向切断。在从收纳于卷筒纸收纳部16的未图示的卷筒纸抽出的连续纸上,利用配置在收据发行口13的下侧的未图示的印刷头来印刷与支票信息对应的信息等,将印刷的部分的后端切断而作为规定长度的收据从收据发行口13发行。而且,在自动切割器17的装置前侧配置墨盒安装部18,在此安装作为支票印刷用的墨液供给源的墨盒19。当打开前侧罩11时,自动切割器17的驱动单元17c露出,且墨盒安装部18向上方开口,因此从装置上方能够简单地进行自动切割器17的检修作业等或墨盒的更换作业等。
    另一方面,如图2、图3可知,卡插入路15形成在内侧箱体部分9的上表面的前侧罩11的左侧的平坦的装置上表面部分20上。装置上表面部分20位于比其后侧的操作面14低的位置。卡插入路15在该装置上表面部分20处是向装置上方开口的恒定宽度且恒定深度的直线状的槽。卡插入路15的装置后侧的后端与支票传送路P1的下游侧传送路P13的向装置前方开口的下游端开口P13a的上侧的部分连结,卡插入路15的装置前侧的前端位于前侧罩11的侧缘附近。而且,从图3可知,卡插入路15是沿着作为直线状传送路的下游侧传送路P13的向装置前方延长的延长线延伸的直线状的插入路。即,沿着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Y向装置内侧倾斜了锐角θ的方向延伸。
    在读取弯曲困难的卡C的图像信息时,如图3所示,将该卡C相对于卡插入路15从装置前侧插入而向装置后方压入。被压入到卡插入路15中的卡C被从卡插入路15向下游侧传送路P13送入,由配置在该下游侧传送路P13上的后述的支票读取用的光学式读取部43(参照图4)来读取图像信息。读取后的卡C被从该下游侧传送路P13向装置前侧的卡插入路15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的支票处理装置1中,也形成有用于读取弯曲困难的卡C的磁信息的卡槽21。卡槽21形成在上侧箱体部3的右侧箱体部分6的上表面部分。在该右侧箱体部分6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磁读取部,通过将卡C沿着该卡槽21插拔,来读取卡C上载持的磁信息。
    (内部结构)
    图4是表示用于沿着U字状的支票传送路径传送支票S1的支票传送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图。参照该图进行说明,向支票传送路径的上游端装入具备入口凹槽4的支票送出装置100(片状介质送出装置)。支票送出装置100将以与入口凹槽4重叠的状态插入的支票S1一张张分离而向上游侧传送路P11送出。在本例中,支票S1以其背面朝向装置内侧(内侧箱体部9侧)的方式且以竖立的状态插入到入口凹槽4内。
    支票送出装置1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参照图5~图7),拾取辊101以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且以大致垂直的姿态配置在支票送出装置100的右侧箱体部分6侧的第一侧面4a上,在内侧箱体部分9侧的第二侧面4b上形成的开口部配置有按压构件102。按压构件102用于将插入到入口凹槽4内的支票S1向拾取辊101侧按压。
    另外,在支票送出装置100中,通过驱动电动机103,使按压构件102从退避到第二侧面4b侧的待机位置向第一侧面4a的拾取辊101侧回旋,将入口凹槽4内的支票S1向拾取辊101按压。而且,利用由同一驱动电动机103驱动而旋转的拾取辊101将支票S1从支票送出口4d向支票传送路P1的上游侧传送路P11送出。
    在从支票送出装置100的支票送出口4d延伸的支票送出通路4g上,配置有将从入口凹槽4送来的支票S1送出的送出辊104和与之对置的延迟辊105。送出辊104由驱动电动机103驱动。延迟辊105被向送出辊104侧施力,并使规定的旋转负载作用在支票送出方向上。因此,夹在它们之间而由送出辊104送出的支票S1即使重叠送出,也能借助延迟辊105的旋转负载而分离,从而一张张地向上游侧传送路P11送出。
    接着,在从送出辊104送出的支票S1的传送路径上配置多个传送辊对32~36。在上游侧传送路P11配置传送辊对32,该传送辊对32将从送出辊104送出的支票S1夹住,向下游侧传送。在后侧传送路P12配置传送辊对33、34,在下游侧传送路P13配置其余的传送辊对35、36。所述传送辊对32~36分别具备配置在内侧箱体部分9侧的驱动辊32a、33a、34a、35a、36a和在外侧的右侧箱体部分6、后侧箱体部分7及左侧箱体部分8侧隔着支票传送路P1对置设置的从动辊32b、33b、34b、35b、36b。驱动辊32a、33a、34a、35a、36a经由环状带37由驱动电动机40分别同步驱动而旋转。而且,从动辊32b、33b、34b、35b、36b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对置的驱动辊32a~36a侧施力。
    在支票传送路P1的上游侧传送路P11上配置有磁读取部41。磁读取部41具备能够读取利用磁性墨液等写入在支票S1上的磁信息的MICR等磁扫描仪41a,磁扫描仪41a以其磁读取面朝向上游侧传送路P11侧的姿态配置在右侧箱体部分6上。而且,按压辊41b隔着上游侧传送路P11而与磁扫描仪41a的磁读取面对置配置。通过按压辊41b,将传送的支票S1按压在磁扫描仪41a的磁读取面上,通过磁扫描仪41a可靠地读取磁信息。
    在与上游侧传送路P11的下游端连续而沿着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侧传送路P12上且在该装置右角侧的部分,设有对支票S1的背面进行票背签字印刷的支票印刷部42。支票印刷部42具备以沿着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的线型的喷墨头42a,且以该喷墨头42a的喷嘴面朝向后侧传送路P12侧的状态配置。在隔着后侧传送路P12而与该喷嘴面对置的后侧箱体部分7的部位上配置有对喷墨头42a的印刷位置进行限定的压印平板42b。如参照图2进行说明那样,喷墨头42a的墨液供给源是安装在墨盒安装部18的墨盒19。如本例那样使用线型的头时,与使用串行型的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该支票印刷部42形成得紧凑,因此优选。
    接着,在支票传送路P1的下游侧传送路P13上配置传送辊对35、36,在它们之间的传送路部分上设置读取支票S1的两面的图像信息的光学式读取部43。光学式读取部43具备支票S1的背面读取用的光学扫描仪43a和表面读取用的光学扫描仪43b,且设置成彼此的读取面隔着下游侧传送路P13面对。
    下游侧传送路P13的下游端与支票排出口5a连结,该支票排出口5a将结束了磁信息的读取、票背签字印刷及图像信息的读取的处理完的支票S1向回收凹槽5排出。回收凹槽5向上方开口,能够从上方取出由该回收凹槽5回收的支票S1。入口凹槽4及回收凹槽5均向上方开口,因此操作者始终能够从支票处理装置1的跟前上方对支票S1进行处理。
    (支票处理装置的控制系统及动作)
    支票处理装置1的动作由MPU等的控制部61控制。如图4所示,控制部61搭载于下侧箱体部2的上表面上配置的基板60。通过单一的控制部61对支票处理装置1的支票处理机构、收据发行机构及卡扫描机构进行控制,由此能提高例如驱动器的更新等的维护性。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61除了如图4所示设置在基板60的上表面之外,也可以作为控制基板安装在基板60的背面(形成支票传送路P1一侧的相反侧)。
    当支票S1从装置前侧向入口凹槽4插入时,控制部61对支票处理机构的驱动电动机103进行驱动控制而利用按压构件102将支票S1向拾取辊101侧按压,在该状态下,通过拾取辊101将支票S1向支票送出口4d送出,通过送出辊104及延迟辊105可靠地将一张张支票S1向支票传送路P1送出。
    控制部61在支票S1被传送到上游侧传送路P11时,首先控制磁读取部41来读取支票S1的磁信息,并取得读取的磁信息。接着,控制部61基于读取的磁信息,通过支票印刷部42对支票S1的背面执行票背签字印刷。而且,控制部61控制光学式读取部43而读取支票S1的两面的图像,并取得读取的图像信息。然后,利用传送辊对36将被读取了图像信息的支票S1向回收凹槽5排出。
    如此,根据支票处理装置1的支票处理机构,能够一并进行磁信息的读取、票背签字印刷、图像信息的读取这一连串的处理,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支票送出装置的结构)
    图5是表示支票送出装置100的机构部分的说明图,(a)表示插入支票S1而按压构件10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b)表示按压构件102回旋而将支票S1按压在拾取辊101上的状态。支票送出装置100在其装置框架110上组装各部件,如前面叙述那样,在宽幅的入口凹槽4的第一侧面4a侧配置拾取辊101,在相反侧的第二侧面4b侧配置按压构件102。而且,在入口凹槽4的支票送出方向的端面4c的第一侧面4a侧的端部开放的窄幅的支票送出通路4g上,在其第三侧面4e侧配置送出辊104,在其第四侧面4f侧配置延迟辊105。
    拾取辊101以其外周面101a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配置在入口凹槽4的第一侧面4a上的支票S1的送出方向111的中途的位置。按压构件102以回旋中心轴112为中心,能够从图5(a)所示的待机位置102A如图5(b)所示向拾取辊101侧回旋,该回旋中心轴112在第二侧面4b侧以与装置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的状态配置在送出方向111的后端部。本例的按压构件102具备:通过回旋中心轴112将后端支承为能够回旋的后侧回旋板113;后端被支承为以安装在该后侧回旋板113的前端部上的支轴114为中心能够回旋的状态的前侧回旋板115。通过安装在回旋中心轴112上的未图示的回程螺旋弹簧等的作用力,对按压构件102始终向拾取辊101侧施力。而且,前侧回旋板115通过例如安装在支轴114上的未图示的回程螺旋弹簧等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如图5(a)所示,被保持成从后侧回旋板113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
    当驱动电动机103朝向送出支票S1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按压构件102向拾取辊101侧回旋,前端侧的前侧回旋板115的前端115a与插入到入口凹槽4内的支票S1的束的送出方向111的前端侧的部分相碰,将支票S1从前端侧向第一侧面4a侧压入(使其接近)。当按压构件102进一步回旋时,前侧回旋板115以支轴114为中心而相对于后侧回旋板113逐渐向第二侧面4b侧折弯,形成为通过其平坦的侧面115b将支票S1的前侧部分按压到第一侧面4a侧的状态。其结果是,支票S1的束作为整体而被按压在第一侧面4a上,且支票S1的束中的位于第一侧面4a侧的支票S1被按压在外周面在第一侧面4a露出的拾取辊101上。在该状态下,当拾取辊101旋转时,支票S1被向窄幅的支票送出口4d送出。
    图6是表示拾取辊101及按压构件102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说明图,(a)表示配置在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的背面上的辊驱动用的齿轮列及按压构件驱动用的齿轮列,(b)是以A‑A线剖开时的局部立体图。
    参照图6进行说明,动力传递机构120具备:将驱动电动机103的驱动力向拾取辊101传递的辊驱动用的齿轮列130;将驱动电动机103的驱动力向按压构件102传递的按压构件驱动用的齿轮列140。辊驱动用的齿轮列130具备向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的背面侧突出的驱动电动机103的电动机轴103a上固定的驱动链轮131。驱动链轮131与以旋转自如的状态安装在底板部分116的背面侧的中间传递齿轮132啮合。中间传递齿轮132与同样地配置在底板部分116的背面侧的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啮合。最后段传递齿轮133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同轴地安装在轴端部134a,该轴端部134a是通过装置框架11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的拾取辊101的辊轴134中的从底板部分116向背面侧突出的部分。在最后段传递齿轮133与辊轴134之间装入有将它们相互连结成绕着它们的旋转中心轴线存在预定的游隙的状态的延迟机构150。关于延迟机构150在后面叙述(参照图7)。
    在此,拾取辊101经由单向离合器135而与辊轴134连结。单向离合器135在辊轴134沿着预定的正旋转方向136(通过拾取辊101送出支票S1的旋转方向)旋转时,将该辊轴134的旋转力向拾取辊101传递。换言之,辊轴134与拾取辊101一体旋转。反之,当辊轴134向与正旋转方向相反的反向旋转方向137旋转时,辊轴134的旋转力实质上不向拾取辊101传递。换言之,辊轴134相对于拾取辊101进行空转,在辊轴134未旋转的状态下,拾取辊101相对于辊轴134能够向正旋转方向进行空转。
    接着,按压构件驱动用的齿轮列140具备小径传递齿轮142,该小径传递齿轮142经由单向离合器141而与中间传递齿轮132连结成同轴状态。在小径传递齿轮142上啮合有展开成规定的角度的扇形的传递齿轮143。扇形的传递齿轮143以旋转自如的状态安装在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的背面侧。在扇形的传递齿轮143的齿轮轴143a上固定有沿着其半径方向延伸的回旋板144,该回旋板144与扇形的传递齿轮143成为一体而以齿轮轴143a为中心在恒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回旋板144的前端部相对于从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向背面侧突出的按压构件102的支轴114的下侧的轴端部114a,从与支轴114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进行卡合。所述回旋板144与支轴114的轴端部114a的卡合状态例如由安装在按压构件102的回旋中心轴112上的未图示的回程螺旋弹簧的弹簧力来保持。而且,在底板部分116形成有展开成包括轴端部114a的移动范围在内的角度的恒定宽度的圆弧槽116a,借助回旋板144而回旋的支轴114沿着圆弧槽116a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辊驱动用的齿轮列130的最后段传递齿轮133与大径传递齿轮138啮合,该大径传递齿轮138以旋转自如的状态安装在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的背面侧。大径传递齿轮138与固定在送出辊104的辊轴104a的轴端部上的传递齿轮139啮合。由此,将驱动电动机103的驱动力向送出辊104传递。
    接着,图7是表示延迟机构150的图,(a)是其立体图,(b)是其纵向剖视图。参照图6及图7进行说明,延迟机构150在辊轴134(从动侧旋转构件)中的从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向背面侧突出的轴端部134a,具备以沿着其直径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的规定长度的卡合销151。卡合销151贯通轴端部134a的中心而延伸,从轴端部134a向直径方向的两侧突出相同长度。
    另外,延迟机构150具备固定在最后段传递齿轮133(驱动侧旋转构件)的朝向上侧的端面133a(与卡合销151对置一侧的端面)上的展开成恒定的角度的一对扇形突起152、153。在扇形突起152上形成有从齿轮的端面133a垂直立起的第一卡合面152a,在另一方的扇形突起153的第一卡合面152a侧也形成有从齿轮的端面133a垂直立起的第二卡合面153a。所述第一、第二卡合面152a、153a的绕旋转中心轴线134b的角度设定为游隙角度。
    从图7(a)可知,从第二卡合面153a卡合于卡合销151的状态开始,当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向正旋转方向136旋转游隙角度时,第一卡合面152a与卡合销151卡合而使该卡合销151向同一正旋转方向136一体旋转。反之,从卡合销151与第一卡合面152a卡合的状态开始,当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向与正旋转方向136相反的反向旋转方向137旋转游隙角度时,第二卡合面153a成为与卡合销151卡合的状态,从而使该卡合销151向同一反向旋转方向137一体旋转。因此,在向反向旋转方向137的旋转结束后,第一卡合面152a与卡合销151之间处于始终形成有恒定的游隙角度的状态。
    在此,在本例的延迟机构150上,附设有用于防止在最后段传递齿轮133的第一卡合面152a与卡合销151卡合之前,卡合销151(拾取辊101侧)与驱动侧的最后段传递齿轮133连带旋转的机构。参照图7(b)进行说明,拾取辊101的辊轴134经由安装在装置框架110的上板部分117及底板部分116上的轴承用套筒154、155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而且,在拾取辊101的下侧端面侧且在固定于辊轴134的挡圈156的下表面安装有弹簧承受件157,在该弹簧承受件157与装置框架110的底板部分116的上表面之间安装有呈同心状地包围辊轴134的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158。
    在辊轴134的从底板部分116向背面侧突出的轴端部134a上的比卡合销151靠上侧的部位压入有圆盘状的法兰159。辊轴134被压缩螺旋弹簧158相对于底板部分116向上方施力,通过该作用力,形成将压入固定于辊轴134的法兰159的上侧的端面159a按压在底板部分116的背面116b上的状态。通过法兰159的端面159a与底板部分116的背面116a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在辊轴134上作用有对其旋转进行限制的规定的大小的旋转限制力。
    该旋转限制力的大小设定为:能够阻止在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向正旋转方向136开始旋转到第一卡合面152a与卡合销151卡合为止期间,卡合销151(辊轴134)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连带旋转。即,在旋转游隙角度为止期间(从按压构件102开始移动到经过规定的延迟时间为止期间),不让拾取辊101的旋转开始。通过配置该压缩螺旋弹簧158(旋转限制构件),能够使拾取辊101的旋转开始时刻始终为恰当的时刻。
    (支票送出装置的动作)
    以下,汇总说明如此构成的支票送出装置100中的各部的动作。首先,当驱动电动机103向送出支票S1的方向开始旋转时,与之同步地,按压构件102从待机位置102A开始移动而开始支票S1的按压动作。相对于此,拾取辊101侧借助延迟机构150而使旋转开始时刻延迟。即,通过延迟机构150使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向正旋转方向136旋转了预定的游隙角度之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与辊轴134连结,从这一时刻开始,辊轴134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成为一体而向正旋转方向136旋转。
    其结果是,在从按压构件102的移动开始时刻经过了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拾取辊101经由单向离合器135而与辊轴134成为一体,开始向正旋转方向136旋转,开始支票S1的送出动作。在这一时刻,通过按压构件102而使支票S1靠近支票送出口4d侧。由此,能够避免由拾取辊101送出的支票S1的送出方向的前端与入口凹槽4的端面4c相碰,而无法将支票S1从支票送出口4d送出这样的弊病。需要说明的是,当按压构件102移动而形成使支票S1靠近拾取辊101侧的状态时,由于单向离合器141而小径传递齿轮142成为空转状态,因此在按压构件驱动用的齿轮列140或按压构件102上不会作用过剩的力,成为按压构件102以恒定的作用力按压支票S1的状态。
    由拾取辊101从支票送出口4d送出的支票S1通过与驱动电动机103同步开始旋转的送出辊104和延迟辊105之间而被送出到支票传送路上,并向配置在其上游端的传送辊对32交付。在这一时刻,传送辊对32成为定速旋转状态,送出的支票S1由传送辊对32向下游侧送出。
    驱动电动机103在将支票S1交付于传送辊对32时停止驱动,拾取辊101的旋转也停止。在这一时刻,送出的支票S1的后侧部分处于由按压构件102向拾取辊101侧按压的状态。然而,拾取辊101由于经由单向离合器135而与辊轴134侧连结,因此与通过传送辊对32拉出的支票S1连带旋转。由此,不会发生大的传送负载作用于传送辊对32而给支票传送带来障碍的情况。
    在连续传送支票S1时,每当1张支票S1的传送结束时,以规定的时序使驱动电动机103开始驱动而进行下一支票S1的送出动作。此时,是通过按压构件102将支票S1按压在拾取辊101上的状态,而且是卡合销151与延迟机构150的第一卡合面152a卡合的状态。因此,当驱动电动机103的旋转开始时,与之同步地,拾取辊101开始旋转而进行支票S1的送出动作。因此,根据本例的延迟机构150,不会发生使拾取辊101不必要地延迟而使旋转开始时刻延迟的情况。由此,连续的支票的送出动作没有损失时间,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送出动作。
    接着,在支票S1的送出结束之后,使驱动电动机103向送出支票S1时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驱动电动机103的旋转开始,按压构件102克服作用力而朝向待机位置102A开始退避。相对于此,在辊驱动用的齿轮列130侧,由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向反向旋转方向137旋转,因此延迟机构150中的第一卡合面152a向离开卡合销151的方向开始旋转。其结果是,第一卡合面152a向离开卡合销151的方向旋转,卡合销151与第二卡合面153a卡合,然后,最后段传递齿轮133和辊轴134成为一体而向反向旋转方向137旋转。在按压构件102返回了待机位置102A的时刻,驱动电动机103停止。例如,当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按压构件102返回了待机位置102A的情况时,驱动电动机103停止。在这一时刻,由于卡合销151与第二卡合面153a卡合,因此保持第一卡合面152a返回到相对于卡合销151离开了游隙角度的旋转位置的状态。其结果是,下一次的支票送出动作的开始时的游隙得以确保(延迟时间得以确保)。

    关 键  词:
    片状 介质 送出 装置 处理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片状介质送出装置及片状介质处理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7066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