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pdf

  • 上传人:a2
  • 文档编号:4703787
  • 上传时间:2018-10-28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1.0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73476.1

    申请日:

    2014.11.21

    公开号:

    CN104391233A

    公开日:

    2015.03.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G01R 31/12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耿江海 周松松变更后:耿江海 钟正 姜烁 王博闻 周松松 刘云鹏 王平|||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1R 31/12登记生效日:20170605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变更后权利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071003 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北大街619号变更后权利人:071003 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北大街619号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后权利人: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R 31/12申请日:20141121|||公开

    IPC分类号:

    G01R31/12

    主分类号:

    G01R31/12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发明人:

    耿江海; 周松松

    地址:

    071003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北大街61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代理人:

    张文宝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气设备中空气间隙的绝缘水平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的绝缘支架和升降台固定在底座上;绝缘支架的表面呈螺纹状;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或板电极,电动伸缩杆的上部与多种电极连接;电动伸缩杆正上方的绝缘支架上所开的螺纹孔连接棒多种电极;绝缘支架的横梁上固定有红外测距仪,红外测距仪的外层由绝缘材料包裹;试验控制台控制升降台和电动伸缩杆动作。本发明通过改变电极类型,可以分别完成球隙、棒-棒与棒-板三种典型空气间隙的击穿试验,试验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安全、准确、快捷的完成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提高了试验效率。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绝缘支架(1)和升降台(3)固定在底座(5)上;绝缘支架(1)为倒“L”形,其表面呈螺纹状;升降台(3)上直接安装板电极,或通过电动伸缩杆(2)安装棒电极或球电极;绝缘支架(1)的横杆部分位于升降台(3)的正上方,并安装棒电极或球电极;绝缘支架(1)的横杆部分还安装正对升降台(3)台面的红外测距仪(7)。
    试验控制台(11)分为手动控制单元和电脑控制单元;手动控制单元与升降台(3)、电动伸缩杆(2)连接,电脑控制单元与红外测距仪(7)连接并计算空气间隙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架(1)的材料为环氧树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上还设有肋板(6),肋板(6)与绝缘支架(1)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滑轮(4)。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电极的表面光滑、曲率均匀,材料为紫铜或黄铜;所述棒电极为圆柱型,放电端部呈圆锥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伸缩杆(2)的底部为法兰结构,电动伸缩杆(2)通过所述法兰结构固定于升降台(3)上。

    7.  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试验台的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完成:
    1)将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移动到开阔区域,根据所加电压的等级保证安全距离;
    2)将绝缘支架的底座以及试验控制台接地;
    3)根据以下情况选择电极:
    模拟不均匀电场时,使用球隙空气间隙模型,根据要试验的空气间隙距离的范围,确定球球电极的半径;在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和绝缘支架上均安装球电极;
    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工频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28.5dfkV;]]>
    模拟对称电场时,使用棒-棒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和绝缘支架上均安装棒电极;
    模拟极不对称电场时,使用棒-板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上安装板电极,绝缘支架上安装棒电极;
    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76d kV;]]>
    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29d kV;]]>
    其中,Kδ=(pp0)m×(273+θ0273+θ)n,]]>Kh=kw,f=1.989drln(1+2.01dr);]]>
    各式中,U0为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击穿电压,kV;Kδ为空气密度校正系数;p为实际大气压,kPa,p0=101.3kPa;θ为实际温度,℃,θ0=20℃;m、n 与电极形状、间隙大小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其值在0.4~1.0范围内变化,具体数值参照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Kh为湿度校正系数;k为与绝对湿度及电压形式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w为与电报形状、极间距离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f为电场不均匀系数;d为空气间隙距离,cm;r为球电极半径,cm;
    4)开启红外测距仪;
    5)在电脑控制单元的交互界面上选择电极类型,输入球电极的半径或棒电极的长度,并设定空气间隙距离的范围;
    6)利用手动控制单元,控制升降台对空气间隙距离进行粗调节,控制电动伸缩杆对空气间隙距离进行微调节,达到准确的空气间隙距离;
    7)空气间隙距离调整到需要的距离后,给绝缘支架上的电极通电,完成实验。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空气间隙距离与球电极的半径之比小于等于0.5;
    所述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空气间隙距离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4倍,且不大于1.5m;
    所述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空气间隙距离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7倍,且不大于1.5m。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空气间隙距离的过程中,空气间隙距离超过推荐范围时,试验控制台的报警灯亮起;当空气间隙距离小于0.5cm时触发试验控制台的停止按钮,升降台与电动伸 缩杆停止动作,报警灯闪烁。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设备中空气间隙的绝缘水平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日益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难性的电网大面积污闪事件在全国较大范围内频频发生,对电气设备的外绝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包含绝缘子与空气间隙,故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是决定电气设备外绝缘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在投运之后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在设备试验阶段都要对其存在的空气间隙的绝缘水平进行试验。电气设备中很少有均匀电场的情况,但对高压设备绝缘结构中的不均匀电场还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即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这两种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点是不同的。例如,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母线筒即为典型的稍不均匀电场,稍不均匀电场的空气间隙可以用球隙模拟。高压输电线之间的空气绝缘和实验室中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端和墙的空气绝缘则是极不均匀电场的典型实例,极不均匀电场的空气间隙一般用棒-板。除此之外,可以用棒-棒空气间隙来模拟均匀电场中的空气间隙。
    目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用于模拟稍不均匀电场的测量球隙装置比较成熟,可以利用电动伸缩杆来精确地调整球隙间的距离,同时对球间隙距离与球直径的比值以及球杆、操作机构、绝缘支撑、支撑构架连接到被测电压点的引线的尺寸与位置做出了规定。但是,现阶段所用的测量 球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测量球隙所用的球电极直径都是固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装置只利用电动伸缩杆来调节空气间隙,行程较短,如改变球电极的直径,可能会造成直径与球隙的比值不满足规定。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熟的绝缘支撑装置用于模拟极不均匀电场的棒-板空气间隙以及模拟均匀电场棒-棒空气间隙。实验中只是简单的将棒-板或棒-棒两级固定在某个位置使其保持一定的空气间隙距离,因此增大了棒-板或棒-棒空气间隙击穿试验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试验操作更为繁杂,延长了试验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空气间隙击穿实验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将实验操作简单化,缩短试验周期,提供了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的绝缘支架和升降台固定在底座上。绝缘支架的表面呈螺纹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绝缘支架的尺寸,节省了绝缘材料,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大绝缘支架表面的泄漏距离,减小绝缘支架的泄漏电流,使得试验结果更为准确。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或板电极。电动伸缩杆的上部与棒电极或多种尺寸的球电极连接。电动伸缩杆正上方的绝缘支架上开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连接棒电极或多种尺寸的球电极。测量球的标准球径D为:2cm、5cm、6.25cm、10cm、12.5cm、15cm、25cm、50cm、75cm、100cm、150cm及200cm。绝缘支架的横梁上固定有红外测距仪,垂直向下发射红外线。红外测距仪的外层由绝缘材料包裹,防止其对支架泄漏距离造成影响。
    试验控制台包含手动控制单元和电脑控制单元;手动控制单元与升降台和电动伸缩杆连接,手动控制单元设有钥匙开关、电源按钮、红外测距电源按钮、报警灯和停止按钮;电脑控制单元与红外测距仪连接并计算空气间隙距离,电脑控 制单元上设有交互界面。
    红外测距仪所测距离为环氧树脂支架横梁下表面到升降台的距离,所测数据通过数据线输入到电脑控制单元中。在电脑控制单元中,输入上、下电极的长度,由红外测距仪测得的距离减去上、下球电极的直径或上、下棒电极的长度,电动伸缩杆上升的距离,得到当前的空气间隙距离。手动控制单元控制升降台与电动伸缩杆的动作,配合红外测距仪,能够实现空气间隙距离的粗、细调节,保证了间隙距离的准确性。
    本发明所述绝缘支架的制作材料为环氧树脂。
    本发明所述底座上还固定有肋板,肋板与绝缘支架固定。
    本发明所述底座下方设有滑轮,方便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的整体移动。
    本发明所述球电极的表面光滑、曲率均匀,材料为紫铜或黄铜。所述棒电极为圆柱型,放电端部呈圆锥状。
    本发明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部为法兰结构,电动伸缩杆通过所述法兰结构固定于升降台上,如需对电动伸缩杆拆卸,操作方便。
    基于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的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由以下步骤完成:
    1)将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移动到开阔区域,根据所加电压的等级保证安全距离;
    2)将绝缘支架的底座以及试验控制台接地;
    3)根据以下情况选择电极:
    模拟不均匀电场时,使用球隙空气间隙模型,根据要试验的空气间隙距离的范围,确定球球电极的半径;在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和绝缘支架上均安装球电极;
    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28.5dfkV;]]>
    模拟对称电场时,使用棒-棒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上安装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和绝缘支架上均安装棒电极;
    模拟极不对称电场时,使用棒-板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上安装板电极,绝缘支架上安装棒电极;
    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76d kV;]]>
    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29d kV;,]]>
    其中,Kδ=(pp0)m×(273+θ0273+θ)n,]]>Kh=kw,f=1.989drln(1+2.01dr);]]>
    各式中,U0为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击穿电压,kV;Kδ为空气密度校正系数;p为实际大气压,kPa,p0=101.3kPa;θ为实际温度,℃,θ0=20℃;m、n与电极形状、间隙大小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其值在0.4~1.0范围内变化,具体数值参照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Kh为湿度校正系数;k为与绝对湿度及电压形式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w为与电报形状、极间距离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f为电场不均匀系数;d为空气间隙距离,cm;r为球电极半径,cm;
    4)打开手动控制单元的钥匙开关,点击电源按钮;点击红外测距电源按钮, 红外测距仪开始工作;
    5)在电脑控制单元的交互界面上选择电极类型,依次输入球电极的直径或棒电极的长度,此时交互界面显示空气间隙的推荐距离范围,空气间隙距离,红外测量距离以及电动伸缩杆的上升距离;
    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所述推荐范围为球间隙距离与球电极半径之比小于等于0.5;
    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空气间隙距离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4倍,且不大于1.5m;
    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空气间隙距离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7倍,且不大于1.5m;
    6)利用手动控制单元,控制升降台对空气间隙进行粗调节,控制电动伸缩杆对空气间隙进行微调节,达到准确的空气间隙距离;
    7)调节过程中空气间隙距离超过推荐范围时,报警灯变亮,实验员停止当前动作,并控制升降台与电动伸缩杆向下运动;
    8)当空气间隙距离小于0.5cm时触发停止按钮,升降台与电动伸缩杆停止动作,报警灯闪烁;5s后,升降台与电动伸缩杆向下运动,恢复到位移为0的初始位置,电源关闭;重新开启试验控制台的电源按钮,继续进行调节;
    9)空气间隙调整到需要的距离后,给绝缘支架上的电极通电,完成实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改变电极类型,可以分别完成球隙、棒-棒与棒-板三种典型空气间隙的击穿试验;
    2)绝缘支架表面呈螺纹状,增大了绝缘支架表面的泄露距离;
    3)实现了对空气间隙距离进行粗、细调节,根据电极的形状及尺寸给出空 气间隙的推荐范围;
    4)红外测距仪的外层由绝缘材料包裹,保护红外测距仪不受损坏,并防止红外测距仪对支架泄露距离造成影响,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安全、准确、快捷的完成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提高了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使用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使用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使用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试验控制台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绝缘支架,2-电动伸缩杆,3-升降台,4-滑轮,5-底座,6-肋板,7-红外测距仪,8-球电极,9-棒电极,10-板电极,11-试验控制台,12-手动操作单元,13-电脑操作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绝缘支架1和升降台3固定在底座5上。绝缘支架1的表面呈螺纹状。升降台3上安装电动伸缩杆2或板电极,电动伸缩杆2的上部与棒电极或多种尺寸的球电极连接。电动伸缩杆2正上方的绝缘支架1上开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连接棒电极或多种尺寸的球电极。绝缘支架1的横梁上固定有红外测距仪7,红外测距仪7的外层由绝缘材料包裹。
    如图5所示,试验控制台11包含手动控制单元12和电脑控制单元13。手动 控制单元12与升降台3和电动伸缩杆2连接,手动控制单元12设有钥匙开关、电源按钮、红外测距电源按钮、报警灯和停止按钮。电脑控制单元13与红外测距仪7连接并计算空气间隙距离,电脑控制单元13上设有交互界面。
    绝缘支架1的制作材料为环氧树脂。
    底座5上还固定有肋板6,肋板6与绝缘支架1固定。
    底座5下方设有滑轮4。
    球电极的表面光滑、曲率均匀,材料为紫铜或黄铜。所述棒电极为圆柱型,放电端部呈圆锥状。
    电动伸缩杆2的底部为法兰结构,电动伸缩杆2通过所述法兰结构固定于升降台3上。
    实施例1
    当其余条件相同时,球隙模型在大气中的击穿电压决定于球电极之间的距离,故球电极之间的距离的准确控制是试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一定球径,间隙中的电场随距离的增长而越来越不均匀。
    模拟不均匀电场,进行空气间隙击穿实验,由以下步骤完成:
    1)将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移动到开阔区域,根据所加电压的等级保证安全距离;
    2)将绝缘支架1的底座5以及试验控制台11接地;
    3)使用球隙空气间隙模型,根据要试验的空气间隙距离的范围,确定球电极8的半径;在升降台3上安装电动伸缩杆2,电动伸缩杆2和绝缘支架1上的螺纹孔均与球电极8连接;如图2所示;
    4)打开手动控制单元的钥匙开关,点击电源按钮;点击红外测距电源按钮,红外测距仪7开始工作;
    5)在电脑控制单元13的交互界面上选择电极类型,依次输入球电极8的半径,此时交互界面显示空气间隙的推荐距离范围,空气间隙距离,红外测量距离以及电动伸缩杆2的上升距离;
    6)利用手动控制单元12,控制升降台3对空气间隙进行粗调节,控制电动伸缩杆2对空气间隙进行微调节,达到准确的空气间隙距离;
    7)调节过程中空气间隙距离超过推荐范围时,报警灯变亮,实验员停止当前动作,并控制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
    当球间隙距离d与铜球直径r之比大于0.5时,所测得击穿电压数值的准确性较差,当d/r大于0.75时,准确性更差,间隙距离越大,要求球径也越大,这样才能保持稍不均匀电场;因此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所述推荐范围为球间隙距离d与铜球直径r之比小于等于0.5;
    8)当空气间隙距离小于0.5cm时触发停止按钮,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停止动作,报警灯闪烁;5s后,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恢复到位移为0的初始位置,电源关闭;重新开启试验控制台11的电源按钮,继续进行调节;
    9)空气间隙调整到需要的距离后,给绝缘支架1上的球电极8通电,完成实验。
    球隙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28.5dfkV;]]>
    其中,Kδ=(pp0)m×(273+θ0273+θ)n,]]>Kh=kw,f=1.989drln(1+2.01dr);]]>
    各式中,U0为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击穿电压,kV;Kδ为空气密度校正系数; p为实际大气压,kPa,p0=101.3kPa;θ为实际温度,℃,θ0=20℃;m、n与电极形状、间隙大小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其值在0.4~1.0范围内变化,具体数值参照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Kh为湿度校正系数;k为与绝对湿度及电压形式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w为与电报形状、极间距离以及电压形式和极性有关的常数,具体数值参见GB311.1-201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f为电场不均匀系数;d为空气间隙距离,cm;r为球电极半径,cm;
    实施例2
    模拟对称电场时,进行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由以下步骤完成:
    1)将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移动到开阔区域,根据所加电压的等级保证安全距离;
    2)将绝缘支架1的底座5以及试验控制台11接地;
    3)使用棒-棒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2上安装电动伸缩杆3,电动伸缩杆3和绝缘支架1上的螺纹孔均与棒电极9连接;如图3所示;
    4)打开手动控制单元12的钥匙开关,点击电源按钮;点击红外测距电源按钮,红外测距仪7开始工作;
    5)在电脑控制单元13的交互界面上选择电极类型,依次输入棒电极9的长度,此时交互界面显示空气间隙的推荐距离范围,空气间隙距离,红外测量距离以及电动伸缩杆2的上升距离;
    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所述推荐范围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4倍;
    6)利用手动控制单元12,控制升降台3对空气间隙进行粗调节,控制电动伸缩杆2对空气间隙进行微调节,达到准确的空气间隙距离;
    7)调节过程中空气间隙距离超过推荐范围时,报警灯变亮,实验员停止当前动作,并控制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
    8)当空气间隙距离小于0.5cm时触发停止按钮,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停止动作,报警灯闪烁;5s后,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恢复到位移为0的初始位置,电源关闭;重新开启试验控制台11的电源按钮,继续进行调节;
    9)空气间隙调整到需要的距离后,给绝缘支架1上的棒电极9通电,完成实验。
    棒-棒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76d kV;]]>
    式中各参数含义与算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3
    模拟极不对称电场,进行空气间隙击穿实验方法,由以下步骤完成:
    1)将所述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移动到开阔区域,根据所加电压的等级保证安全距离;
    2)将绝缘支架1的底座5以及试验控制台11接地;
    3)使用棒-板空气间隙模型,在升降台3上安装板电极10,绝缘支架1上的螺纹孔与棒电极连接;
    4)打开手动控制单元12的钥匙开关,点击电源按钮;点击红外测距电源按钮,红外测距仪7开始工作;
    5)在电脑控制单元13的交互界面上选择电极类型,依次输入棒电极9的长度,此时交互界面显示空气间隙的推荐距离范围,空气间隙距离,红外测量距离 以及电动伸缩杆2的上升距离;
    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所述推荐范围为整个绝缘支架高度的0.02至0.7倍;
    6)利用手动控制单元12,控制升降台3对空气间隙进行粗调节,当空气间隙距离较为接近目标值时,需小心操作,达到准确的空气间隙距离;
    7)调节过程中空气间隙距离超过推荐范围时,报警灯变亮,实验员停止当前动作,并控制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
    8)当空气间隙距离小于0.5cm时触发停止按钮,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停止动作,报警灯闪烁;5s后,升降台3与电动伸缩杆2向下运动,恢复到位移为0的初始位置,电源关闭;重新开启试验控制台11的电源按钮,继续进行调节;
    9)空气间隙调整到需要的距离后,给绝缘支架1上的棒电极9通电,完成实验。
    棒-板空气间隙模型的实际试验条件下的击穿电压为:
    Ub=KδKh·U0=KδKh·3.29d kV;,]]>
    式中各参数含义与算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关 键  词:
    一种 空气 间隙 击穿 试验台 试验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空气间隙击穿试验台及空气间隙击穿试验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70378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