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607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24 CN 104060760 A (21)申请号 201410273877.8 (22)申请日 2014.06.19 E04C 3/20(2006.01) E04G 21/00(2006.01) (71)申请人 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312080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大 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王贵祥 徐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代理人 蒋卫东 (54) 发明名称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 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
2、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 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对施工 工地进行测量并放线, 对竖向构件钢筋进行绑扎, 绑扎后进行竖向构件模板支设, 再对竖向构件砼 进行浇筑 ; 进行承重架搭设, 再铺设梁板底模, 然 后进行梁钢筋绑扎 ;(2)安装梁板侧模和板模 ; (3) 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完成第一次浇筑 后, 进行板钢筋绑扎及水电预留预埋, 再进行第一 次砼养护 ;(4) 对上部梁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浇 筑完成后进行砼养护, 砼养护结束后拆除模板即 可。本发明浇混凝土与钢筋绑扎的流水节拍安排 更为合理, 缩短了工期, 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的同 时降低了施工成本。 (51。
3、)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60760 A CN 104060760 A 1/1 页 2 1. 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1) 对施工工地进行测量并放线, 然后一方面对竖向构件钢筋进行绑扎, 绑扎后进行竖 向构件模板支设, 再对竖向构件砼进行浇筑 ; 另一方面进行承重架搭设, 再铺设梁板底模, 然后进行梁钢筋绑扎 ; (2) 完成步骤 (1) 后, 安装梁板侧模和板模 ;。
4、 (3) 完成步骤 (2) 后, 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完成第一次浇筑后, 进行板钢筋绑扎 及水电预留预埋, 再进行第一次砼养护, 当砼强度为 80%-100% 时, 结束第一次砼养护 ; (4) 完成步骤 (3) 后, 对上部梁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浇筑完成后进行砼养护, 砼养护结 束后拆除模板即可 ; 所述步骤 (3) 和步骤 (4) 中, 在上部梁砼和下部梁砼初凝前, 采用高压气将浮浆、 石子 冲入上部梁或下部梁内, 再进行表面振捣 ; 所述的步骤 (3) 中, 在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时, 需要对水平施工缝进行处置, 所述 的处置方法为 : 在下部梁砼初凝前, 用木棍在砼表面压 。
5、808060 深的小坑, 在砼面植入 钢钉 ; 所述的钢钉植入时为将钢钉打入套管中, 并通过手柄将钢钉植入, 通过深度限位器限 定钢钉植入的深度 ; 所述的钢钉为 20500 梅花点布置, 钢钉长度为 600mm, 钢钉植入下部 梁砼的深度为 300mm。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步骤 (1) 中承重支模架搭设所需计算荷载占整个转换层总施工荷载的 40%。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步骤 (1) 中对竖向构件砼进行浇筑为浇筑转换梁下部墙柱, 所述转换梁下部墙柱混。
6、凝 土强度 80%。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部梁和下部梁的起拱高度均为跨度的 1/1000-3/1000。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步骤 (3) 中对下部梁砼第一次浇筑时, 所述的浇筑厚度不超过 500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60760 A 2 1/4 页 3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适用于高层建 筑结构转换层高度超过 1.5 米的混凝土梁。
7、施工。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商住一体化的高层建筑正在崛起, 即低层区为商用, 上部楼层 作为住宅。 由于商业用房与住宅平面布局的不同, 在结构上出现了转换层。 即通常所说的架 空基础, 在商业用房的顶层设计了住宅用房的基础结构。作为架空基础的梁, 设计断面大, 跨度大, 楼层高度大, 施工难度大。 0003 如本公司承建的宿州中央广场工程, 地下二层, 地上三十层。转换层设在四层, 转 换层层高 5.8 米。最大梁跨度 9 米, 截面 2200 宽 *1800 高, C45 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模最大 线荷载达 121KN/M, 按传统施工做法, 承重支模架需从地下室负二层连。
8、续传导搭设至四层施 工层。支模钢管投入量大, 承重支撑对施工层下已浇梁板质量影响大, 超大截面梁浇捣时, 水化热温升大, 容易产生温变裂缝。 0004 基于此, 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 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采用超大截面梁分层浇筑法, 即截面相当高的梁, 一次支模, 分 层浇筑, 同时保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对施工工地进行测量并放线, 然后一方面对竖向构件钢筋进行绑扎,。
9、 绑扎后进行竖 向构件模板支设, 再对竖向构件砼进行浇筑 ; 另一方面进行承重架搭设, 再铺设梁板底模, 然后进行梁钢筋绑扎 ; (2) 完成步骤 (1) 后, 安装梁板侧模和板模 ; (3) 完成步骤 (2) 后, 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完成第一次浇筑后, 进行板钢筋绑扎 及水电预留预埋, 再进行第一次砼养护, 当砼强度为 80%-100% 时, 结束第一次砼养护 ; (4) 完成步骤 (3) 后, 对上部梁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浇筑完成后进行砼养护, 砼养护结 束后拆除模板即可 ; 所述步骤 (3) 和步骤 (4) 中, 在上部梁砼和下部梁砼初凝前, 采用高压气将浮浆、 石子 冲入上。
10、部梁或下部梁内, 再进行表面振捣 ; 所述的步骤 (3) 中, 在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时, 需要对水平施工缝进行处置, 所述 的处置方法为 : 在下部梁砼初凝前, 用木棍在砼表面压 808060 深的小坑, 在砼面植入 钢钉 ; 所述的钢钉植入时为将钢钉打入套管中, 并通过手柄将钢钉植入, 通过深度限位器限 定钢钉植入的深度 ; 所述的钢钉为 20500 梅花点布置, 钢钉长度为 600mm, 钢钉植入下部 说 明 书 CN 104060760 A 3 2/4 页 4 梁砼的深度为 300mm。 0007 所述步骤 (1) 中承重支模架搭设所需计算荷载占整个转换层总施工荷载的 40%。 00。
11、08 所述步骤 (1) 中对竖向构件砼进行浇筑为浇筑转换梁下部墙柱, 所述转换梁下部 墙柱混凝土强度 80%。 0009 所述上部梁和下部梁的起拱高度均为跨度的 1/1000-3/1000。 0010 所述步骤 (3) 中对下部梁砼第一次浇筑时, 所述的浇筑厚度不超过 500mm。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 本发明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转换层结构上部梁和下部 梁分层施工, 将施工荷载分解, 第一施工阶段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承重支模架搭设 所需计算荷载一般只占整个转换层总施工荷载的 40%, 可大大减少支模架用量, 简化了模板 支撑体系, 减少了操作难。
12、度, 同时减少了向下部梁结构的荷载传递。 第二施工阶段对上部梁 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利用第一阶段梁上部梁与承重支架共同承担竖向荷载, 大幅减少向 下部楼层结构传递承重荷载, 减少对下部结构安全的影响。 0012 本发明中在上部梁砼和下部梁砼初凝前, 采用高压气将浮浆、 石子冲入上部梁或 下部梁内, 再进行表面振捣, 施工效果又快又干净。 0013 对水平施工缝采用砼面压坑和植入钢钉的方法, 使水平施工缝抗滑性能接近一次 性浇捣梁板, 结构转换层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也减少了砼施工时的温控环节, 节约了费用, 一次砼浇捣截面减少, 避免了温变裂缝的产生。 0014 本发明由于分层施工, 浇混凝土。
13、与钢筋绑扎的流水节拍安排更为合理, 缩短了工 期, 提高了效率, 节约人工费、 措施费、 设备租赁费、 钢管租赁费等。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的 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与同类工程传统支模施工工艺相比, 节约施工成本 50% 以上。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为本发明的施工流程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步骤 (3) 中对水平施工缝进行处置的示意图 ; 其中, 1 为模板、 2 为支模钢管、 3 为套管、 4 为深度限位器、 5 为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 此。 0017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发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
14、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包括 以下步骤 : (1) 对施工工地进行测量并放线, 然后一方面对竖向构件钢筋进行绑扎, 绑扎后进行竖 向构件模板 1 支设, 再对竖向构件砼进行浇筑, 即浇筑转换梁下部墙柱, 所述转换梁下部墙 柱混凝土强度 80% ; 另一方面进行承重架搭设, 承重架为承重支模钢管 2, 承重支模架搭 设所需计算荷载占整个转换层总施工荷载的 40%, 再铺设梁板底模, 然后进行梁钢筋绑扎, 可大大减少支模架用量, 同时减少了向下部结构的荷载传递 ; (2) 完成步骤 (1) 后, 安装梁板侧模和板模 ; (3) 完成步骤 (2) 后, 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浇筑厚度不超过 500。
15、mm, 不可一次喂 说 明 书 CN 104060760 A 4 3/4 页 5 料太多, 或集体喂料, 以确保支撑系统的安全。完成第一次浇筑后, 进行板钢筋绑扎及水电 预留预埋, 再进行第一次砼养护, 当砼强度为 80%-100% 时, 结束第一次砼养护 ; 此步骤 (3) 中, 在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时, 需要对水平施工缝进行处置, 处置方法为 : 在下部梁砼 初凝前, 用木棍在砼表面压 808060 深的小坑, 在砼面植入钢钉 6 ; 钢钉 6 植入时为将钢 钉6打入套管3中, 并通过手柄5将钢钉6植入, 通过深度限位器4限定钢钉6植入的深度 ; 钢钉6为20500梅花点布置, 钢钉6。
16、长度为600mm, 钢钉6植入下部梁砼的深度为300mm, 采用该套管植入法, 既保证质量, 又方便施工。 0018 (4) 完成步骤 (3) 后, 对上部梁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利用第一阶段梁上部梁与承 重支架共同承担竖向荷载, 大幅减少向下部楼层结构传递承重荷载, 减少对下部结构安全 的影响, 浇筑完成后进行砼养护, 砼养护结束后拆除模板即可 ; 在浇筑砼时, 粘在模板上及钢筋上的水泥浆、 石子如何清除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通 常做法是在砼终凝后, 用钢丝刷将浮浆、 石子刷除, 但由于梁内钢筋密度大, 难以清理到位, 而是残渣进入粱模内清理困难。因此, 本发明在步骤 (3) 和步骤 (4。
17、) 中, 在上部梁砼和下部 梁砼初凝前, 采用高压气将浮浆、 石子冲入上部梁或下部梁内, 再进行表面振捣。 0019 本发明中的上部梁和下部梁的起拱高度均为跨度的 1/1000-3/1000。 0020 本发明在施工时按现行国家及地方规范、 规程、 标准执行,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 1、 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施工技术交底、 安全交底,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0021 2、 合理调度搅拌输送车送料时间, 随时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 0022 3、 严格控制每次下料的高度和厚度, 保证分层厚度 500mm。 0023 4、 振捣方法要求正确, 不得漏振和过振。可采用二次振捣法。 0024 5、 严。
18、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 0025 6、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 为了防止钢筋位置的偏移, 在人员主要通道处的板筋上铺 设脚手板, 避免踩踏板的钢筋, 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 0026 7、 拆模时, 注意钢管或撬棍不要划伤混凝土表面及棱角。 0027 8、 脚手架承重架不得超载使用。当承受施工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 必须经过核算 加设临时支撑。 0028 9、 处于通道或运输工具所能到达的各个阳角均用竹胶板包裹, 防止阳角被碰掉或 碰坏。 0029 10、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要及时清理现场, 做到工完场清。 0030 11、 施工时应加强观测梁的挠度、 涨模, 支撑系统的稳。
19、定性、 沉降等, 发现问题及时 处置。 0031 本发明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超大梁分层施工方法, 转换层结构上部梁和 下部梁分层施工, 将施工荷载分解, 第一施工阶段对下部梁砼进行第一次浇筑, 承重支模架 搭设所需计算荷载一般只占整个转换层总施工荷载的 40%, 可大大减少支模架用量, 简化了 模板支撑体系, 减少了操作难度, 同时减少了向下部梁结构的荷载传递。 第二施工阶段对上 部梁板砼进行第二次浇筑, 利用第一阶段梁上部梁与承重支架共同承担竖向荷载, 大幅减 少向下部楼层结构传递承重荷载, 减少对下部结构安全的影响。 0032 本发明中在上部梁砼和下部梁砼初凝前, 采用高压气将浮浆、。
20、 石子冲入上部梁或 下部梁内, 再进行表面振捣, 施工效果又快又干净。 说 明 书 CN 104060760 A 5 4/4 页 6 0033 对水平施工缝采用砼面压坑和植入钢钉的方法, 使水平施工缝抗滑性能接近一次 性浇捣梁板, 结构转换层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也减少了砼施工时的温控环节, 节约了费用, 一次砼浇捣截面减少, 避免了温变裂缝的产生。 0034 本发明由于分层施工, 浇混凝土与钢筋绑扎的流水节拍安排更为合理, 缩短了工 期, 提高了效率, 节约人工费、 措施费、 设备租赁费、 钢管租赁费等。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的 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与同类工程传统支模施工工艺相比, 节约施工成本 50% 以上。 0035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 而非对本发明权利保护的限定, 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 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4060760 A 6 1/1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60760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