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0582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1 CN 102405822 A *CN102405822A* (21)申请号 201110233140.X (22)申请日 2011.08.12 A01G 31/00(2006.01) (71)申请人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路 52 号高 科大厦六层 (72)发明人 韩霁昌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61216 代理人 李郑建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沙地治理领域, 具体是一种沙地 的保水方法, 将。
2、沙地整理平整 ; 将古、 中生代沉积 岩粉碎 ; 将粉碎后的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 ; 通 过机械旋耕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 到 30cm 厚度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复合层, 该 30cm 厚度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 体积比为 1 (1 5)。本发明的沙地的保水方 法得到的沉积岩和沙混合后的沙土具有良好的渗 透性和持水保水性, 其物理化学特性与土壤的特 性相当, 使得在治理后的沙地种植农作物的产量 可达到在一般土地上种植相同农作物的产量。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3、 1 页 CN 102405823 A1/1 页 2 1. 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将沙地整理平整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 ;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平铺在沙地 表面 ; 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古、 中生代沉 积岩和沙的复合层, 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后粒径为 2cm 4cm。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3cm 4c。
4、m。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3)。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1/9 页 3 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沙地治理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农业耕种来说, 沙地是一种难利用的资源, 而鉴于沙地分布的广泛性和人类 生存的需求, 人类已从各个角度对沙的特性进行研究利用, 使之适应农业种植的需求。 沙地 在农业耕种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对沙地进行改进以使其物理化学特性接近土壤的特性, 进 而满足农业种植的需求。目前, 人。
5、们在沙地治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改造后的沙 土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良莠不齐, 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0003 沙子颗粒间孔隙大, 通透性好, 小孔隙少, 毛细管作用弱, 质地疏松, 保水性差、 蓄 水能力弱, 由于质地均一, 一旦水分补给减少, 蒸发增加, 易出现整体性缺水 ; 同时沙地中有 机质分解快、 积累下来的比较少, 致使保肥性差, 养分比较贫乏。水分的缺失加之养分的流 失导致沙地生产力低下, 沙地种植苗木的成活率低, 因此, 沙地的保水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沙 地治理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4 现有一般沙地的保水方法是在沙地中施加保水剂等化学物质, 但该方。
6、法成本高, 且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危害, 并且种植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沙地的保水方 法, 该方法将沉积岩作为保水原料加入沙地, 使得沙地保水性能得到提高。本发明因地制 宜, 工程成本低, 对生态环境扰动少, 修复作用明显, 为沉积岩的利用, 特别是沙地因地制 宜、 变害为利、 变害为宝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0007 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0008 将沙地整理平整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 ;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平铺 在沙。
7、地表面 ; 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 该 30cm 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1 5)。 0009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2cm 4cm。 0010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3cm 4cm。 0011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3)。 0012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 0013 1、 保水原料简单易得, 且供应充足, 经济实用。 0014 2、 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直接在沙地上进行原料混合, 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 提高 了经济实用性。
8、。 0015 3、 保水原料采用古、 中生代沉积岩, 既解决了沙地的保水问题, 又使古、 中生代沉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2/9 页 4 积岩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变害为宝。 0016 本发明的沙地的保水方法得到的沉积岩和沙混合后的沙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 持水保水性, 使改造后的沙土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土壤的特性相当, 使得在 “沙地” 种植农作 物的产量可达到在一般土地上种植相同农作物的产量。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是持水试验中纯沙及不同混合比例的混合土壤的持水效果图。 0018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
9、方式 0019 古、 中生代沉积岩是指古生代二叠纪、 中生代三叠纪、 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 岩、 砂页岩和泥岩组成的互层。 本发明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 乡大纪汗村、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 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 榆林市神 木县太和寨乡、 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内蒙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山西朔州市神池 县。申请人经过相关测定, 上述各采样点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感官、 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 以及遇水后的特性基本相同。 0020 古、 中生代沉积岩具有遇水松软如泥的特点, 其渗透性差, 板结性强 ; 而沙子的特 点是松散, 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 。
10、导致水分容易流失, 在作为植物生长的基床时漏水漏 肥 ; 单一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或沙均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申请人对古、 中生代沉积 岩作为保水原料治理沙地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0021 从农作物种植角度来讲,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具有互补的物理特性, 本发明正 是基于此并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沙地保水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将沙地整理 平整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成粒径为 2cm 4cm 的颗粒 ;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 平铺在沙地表面 ; 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
11、复合层, 该 30cm 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1 5)。 0022 由于土壤的质地的不同, 其保水性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 申请人对沙地保水方 法的研究重点在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比例为多少可以有效持水, 使得改造后沙地 变为适合种植作物的沙土地。 0023 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相关参数优化对比试验, 以对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作理论、 效果支持说明。 本试验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 纪汗乡大纪汗村。 0024 ( 一 ) 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小优化试验 0025 1、 样品制备 0026 第一组样品 : 该组为。
12、古、 中生代沉积岩裸露的不同粒径的样品, 具体是在四个陶制 器皿(高25cm、 直径20cm)中分别装入10cm厚的沙, 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 中 生代沉积岩, 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 : 2cm、 3cm、 4cm、 5cm ; 0027 第二组样品 : 该组为古、 中生代沉积岩被沙覆盖的不同粒径的样品, 具体是在四个 陶制器皿中分别装入 10cm 厚的沙, 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 中生代沉积岩, 同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3/9 页 5 一陶制器皿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 : 2cm、 3c。
13、m、 4cm、 5cm, 接着分别在各陶制器皿 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上覆盖 10cm 厚的沙。 0028 2、 试验方法 0029 (1) 灌水 0030 同时于 8 个样品的陶制器皿中灌等量的水, 为避免水滴对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 的结构及其铺设结构的破坏, 灌水时在样品上覆盖滤纸, 使水能够缓慢均匀的浸润古、 中生 代沉积岩, 同时为保证古、 中生代沉积岩吸水充分, 灌水分 3 次进行, 前两次每个陶制器皿 灌水 1500ml, 最后一次灌水 500ml, 每次灌水间隔 30min。 0031 (2) 取样 0032 每个陶制器皿中最后一次灌水后明水面消失开始计时, 分别于2h和30h。
14、后在各陶 制器皿中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 并对所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进行测定。 0033 (3) 试验结果 0034 表 1 不同样品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 0035 0036 0037 由表 1 所示结果可知 : 0038 对于第一组样品 : 根据田间试验经验及本试验中所用样品体积的大小, 2h 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中的重力水下渗基本停止, 这时的含水量可以视为田间持水量, 可以衡量样 品的持水能力。 由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具有物理结构不稳定, 遇水即散、 结构崩解, 可引起其 孔隙状况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和水力学特性均发生变化的特点, 2h 后, 从样品的直观结构上 可知, 。
15、粒径为 2cm 和 3cm 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经过三次灌水后结构完全分散 ; 粒径 4cm 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部分分散, 仍能够保持古、 中生代沉积岩自身的物理特性, 且其含水量高于粒径为2cm和3cm样品的含水量 ; 粒径5cm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 分散程度更低, 但因古、 中生代沉积岩导水性能差, 导致吸水缓慢, 短时间内难以饱和, 所以 含水率最低, 仅为 26.41。进而说明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小于 4cm 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 力。30h 后, 粒径 2cm 古、 中生代沉积岩含水量最低, 下降到 3.51, 随着粒径的增大其保水 性能增强, 当古、 中生。
16、代沉积岩粒径大于 3cm 时, 其持水性能较为理想。 0039 对于第二组样品 :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吸水饱和过程中, 沙覆盖的古、 中生代沉 积岩粒径越小, 含水量越大, 相同时间间隔的含水量的减少量也越大。在沙的覆盖和包裹 下, 由于沙的渗漏速度快, 水在沙中停留的时间短, 古、 中生代沉积岩无法达到饱和, 结构也 未分散。粒径 2cm 的岩块含水率 2h 后最高, 为 23.12, 随着粒径的增大, 含水量下降到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4/9 页 6 20.55, 说明粒径过大不易饱和, 进而不利于持水, 说明有沙覆盖的情况下, 古、 中。
17、生代沉 积岩粒径也是小于 4cm 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30h 后, 粒径 2cm 古、 中生代沉积岩含水 量最低, 下降到 5.88, 而粒径大于 2cm 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率相当, 在 20.30 20.33之间。可见, 在沙的覆盖下, 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于 2cm, 保水作用极其显著。 0040 在沙地整治过程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后, 部分裸露、 部分被沙包裹保护 起来, 即部分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功能倾向于吸收水分, 部分古、 中生代沉积岩功能倾向于 蓄存水分。综合两种状态分析, 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 在沙中混合粒径为 2cm 4cm 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块是。
18、较为合理的粒径范围, 优选其中 3cm 4cm 的粒径范围。 0041 以下试验中所用到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粒径为 2cm-4cm。 0042 ( 二 ) 物化特性试验 0043 本试验是以相关理论指标为依据, 以使沙土的物理特性与土壤的物理特性接近而 作的优化试验。 0044 1、 准备样品 0045 以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6、 1 5、 1 3、 1 2、 1 1、 1 0.5、 1 0.2 配置试验样品, 并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备用。 0046 2、 试验方法 0047 采用吸管法测定机械组成 ; 采用圆筒浸透法测定毛管孔隙度 ; 采用恒定水头法测 定饱和导水率 ; 采用。
19、容量分析法测定有机质, 采用容重计算样品的总孔隙度。 0048 3、 试验结果 0049 表 2 不同原料配比沙土的土壤质地和物理性质 0050 0051 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而对于沙地来说, 质地、 水、 肥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土壤质地与土壤理化性状密切相关, 为此通过测定机械组成, 以 得到沙土质地, 同时选取饱和导水率和毛管孔隙度作为持水、 保水能力指标。 0052 依据表 2 所示结果, 根据沉积岩与沙混合物的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指标可以看 出, 随着沙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添加量的增加, 沉积岩与沙混合物中的沙粒含量不断减 少, 粉粒含量不断增加, 粘粒含。
20、量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质量比为11以后趋于稳定, 土壤质地逐渐由砂土、 砂壤土变为壤土、 粉壤土。为适应多种作物的生长, 结合沙地治理的 目的, 同时考虑沙基地沙多情况下, 可以配制砂壤土或壤土, 即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5/9 页 7 配比为控制在 1 1 1 5 之间。 0053 随着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比例的增加, 有机质从 0.053提高到 0.106。 有机质可以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 促进团粒结构 形成,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 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等。
21、。 0054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土壤被水饱和时, 单位水势梯度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 的水量, 是研究水分、 溶质运移、 推测土壤非饱和导水率、 计算土壤剖面水的通量和设计灌 溉排水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一定的土壤而言, 其饱和导水率是一个常数, 反映土 壤的入渗和渗漏性质, 土壤饱和导水率过高, 土体的水分渗漏严重 ; 相反, 饱和导水率过低, 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入渗。饱和导水率和毛管孔隙度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 渗透性和保水能 力。从表 2 看出, 随着古、 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的添加量的增加, 沉积岩与沙混合的土壤的 导水率从 7.10mm/min 降低到 0.07mm/min, 。
22、且降低的速度由快变慢。沉积岩与沙混合物的 饱和导水率逐渐降低, 说明沉积岩与沙混合物的通透性逐渐减小, 在 1 1 配比之后, 变化 趋于稳定。众所周知, 饱和导水率大于 2mm/min 属于高渗土壤, 低于 0.2mm/min 属于低渗土 壤。因此, 从土壤水分渗漏的角度考虑, 沉积岩与沙混合的比例范围为 1 5 1 1 时, 该混合后的土壤不会有水分渗漏或不利于水分入渗现象。 0055 土壤通透性过高, 水分容易流失, 而通透性过低, 也不利用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般 旱地土壤通气孔隙 ( 通气孔隙总孔隙度 - 毛管孔隙度, 所有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为 47.2 ) 比例不能低于 10, 据。
23、此可以估算出配比上限约为 1 1。毛管孔隙决定了土壤 的保水能力, 随着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添加量的增加, 沙土的毛管孔隙度从 26.33 提高到了 44.94, 说明其保水能力逐渐增大。另一方面, 良好土壤结构中毛管孔隙度应达 到总孔隙度(所有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为47.2)的5060, 由此估算出配比下限 约为 1 5。 0056 ( 三 ) 持水试验 0057 将粉碎后的粒径为 2-4cm 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按以下体积比混合 : 1 5、 1 2、 1 1.5、 1 1, 在地面挖 4 个 2m2m 大小的样方, 深 0.7m, 每个样方的下层 40cm 用 沙填装, 表层 。
24、30cm 分别填装沉积岩与沙的混合物。向每个样方中灌水, 直至样方表面明水 消失, 以使之达到饱和。分别于灌水后 6h、 18h、 30h、 42h、 54h、 102h、 294h、 318h、 342h、 390h、 438h、 510h、 606h、 678h、 798h、 894h、 990h、 1110h, 采集不同混合比例样品的含水量。得到不 同比例沉积岩与沙混合物随时间延长的水分变化。同时, 按同样的标准挖样方装入纯沙 70cm 作为对照, 测定其灌水饱和后纯沙随时间延长的水分变化趋势。 0058 从图 1 可以看出, 灌水后 6h, 纯沙的含水量为 15.90, 随时间延长含水。
25、量不断降 低。在 390h 时含水量降低到 0.49, 而后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水分损失仅为蒸发时, 沙 的保水时间不长于 390h。沉积岩与沙混合后 390h, 沉积岩与沙的混合比例分别为 1 5、 1 1.5、 1 2、 1 1 时, 含水量分别为 9.53、 15.69、 22.16、 19.12, 其含水率均远 远大于沙的含水量。说明沙中混合沉积岩后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1 5、 1 1.5、 1 2、 1 1 四种混合比例在 1110h 内土壤水分的总损失量分别为 13.97, 12.93, 8.08, 13.08, 均小于沙的水分损失量 15.50, 表明沉积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 。
26、土壤的保水性 均增强, 水分蒸发损失速率降低。 其中, 沉积岩与沙的混合比例分别为11.5、 12、 11 时, 其持水性比较稳定, 效果较好。 因此, 在沙中混入沉积岩后含水率提高, 土壤保水时间延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6/9 页 8 长, 沙的保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0059 综上, 经过试验和分析, 选择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配比为 1 1 1 5。 0060 经过上述各试验的分析说明, 在沙中加入沉积岩之后, 改善了沙土质地, 提高了其 持水能力。 0061 在上述理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农作物种植试验, 以对改造后的沙地的技术效 。
27、果进行支持说明。 0062 ( 四 ) 农作物种植优化试验 0063 1、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马铃薯的优化试验 0064 (1) 试验区设计 0065 根据马铃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 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5、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28、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 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3、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 区五内为沙。 0066 (2) 种植 0067 按常规的马铃薯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马铃薯。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方 法及后期管护相同。各试验区的马铃薯的产量见表 3。 0068 表 3 马铃薯产量 0069 0070 由表 3 中所示结果可知 : 全沙地的马铃薯产量最低, 只有 242kg/ 亩。虽然黄土的 马铃薯产量达到了 517kg/ 亩, 但还是低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的各试验区的产量。 其中古、 中生代沉。
29、积岩与沙混合比例为 1 1.5 和 1 3 的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了 650kg/ 亩和 783kg/ 亩, 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马铃薯适合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配比为 1 1.5 1 3 的沙土上种植。而由于马铃薯喜砂质土壤, 所以其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 沙 1 3 的沙土上的产量更高, 进而体现了该沙土的保水效果。 0071 2、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小麦的优化试验 0072 (1) 试验区设计 0073 根据小麦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2m2m。 试 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
30、黄土与沙的 混合层, 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2,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 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1、 厚度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7/9 页 9 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7、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 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古。
31、、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3, 其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0074 (2) 种植 0075 按常规的小麦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小麦。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方法及 后期管护相同。各试验区的小麦产量见表 4。 0076 表 4 小麦产量 0077 0078 由表 4 所示结果可知 : 小麦在 1( 黄土 ) 2( 沙 ) 上的产量最低, 仅有 374kg/ 亩。 在黄土和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体积比为 1 1 的沙土上的小麦产量相当, 分别达到了 491 和402kg/亩。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11.7的沙土壤上, 小麦产量达到了462kg/亩, 。
32、说 明这一比例的沙土壤对于小麦来说保水能力较好, 可以为小麦生长提供较好的水分供应, 小麦更适合在这一比例的沙土上生长, 进而体现了该沙土的保水效果。 0079 3、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大豆的优化试验。 0080 (1) 试验区设计 0081 根据大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四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2m2m。 试 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内铺 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33、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5、 厚度 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3、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0082 (2) 种植 0083 按常规的大豆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大豆。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方法及 后期管护相同。各试验区的作物的产量见表 5。 0084 表 5 大豆产量 0085 0086 由表5所示结果可知 : 大豆在黄土上种植的产量达到了333kg/亩, 在古、 中生代沉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
34、405823 A8/9 页 10 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1 1.5 和 1 3 的沙土壤的大豆产量分别达到了 192、 262 和 265kg/ 亩。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5 和 1 3 的沙土上的大豆产量相当, 依上述结果可知大豆较适合在 1 1.5 1 3 的沙土上种植, 进而体现了沙土保水的效 果。 0087 4、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玉米的优化试验 0088 (1) 试验区设计 0089 根据玉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在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35、, 上层为黄土与沙 的混合层, 且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 1 2,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 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 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5、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3,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
36、m。 0090 (2) 种植 0091 按常规的玉米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玉米。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方法及 后期管护相同。各试验区的玉米的产量见表 6。 0092 表 6 玉米产量 0093 试验区 铺设层 ( 古、 中生代沉 产量 (kg/ 亩 ) 0094 积岩沙 ) 试验区一 黄土 512 试验区二 1(黄土)2(沙) 383 试验区三 1 1 500 试验区四 1 1.5 574 试验区五 1 3 435 0095 由表 6 所示结果可知 : 玉米在 1( 黄土 ) 2( 沙 ) 上的产量最低, 只有 383kg/ 亩。 黄土和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 1 1 的沙土壤上的玉米产量。
37、相当, 分别为 512 和 500kg/ 亩。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 1 1.5 的沙土上, 玉米产量达到了 574kg/ 亩, 说明这一比例的沙 土壤保水能力较好, 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提供较好的水分供应, 玉米更适合在这一比例的 沙土上生长, 进而体现了该沙土的保水效果。 0096 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实施例, 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97 ( 五 ) 沙地保水实施例 0098 在毛乌素沙地选取 6 块尺寸为 5m12m 大小的沙地,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 ; 将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9/9 页 11 沙地整理平整 。
38、; 分别在 6 块平整好的沙地上平铺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 6 块沙地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厚度分别为 15cm、 15cm、 12cm、 12cm、 7.5cm、 7.5cm, 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旋耕的总厚度为 30cm, 分别得到上层为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 沙的复合层的沙土地, 6 块沙地的复合层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分别为 1 1、 1 1、 1 1.5、 1 1.5、 1 3、 1 3 的沙土地, 6 块沙地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粒径分别 为 2cm-4cm、 3cm-4cm、 2cm-4cm、 3cm-4cm、 2cm-4cm、 3c。
39、m-4cm。在每块沙地层上按常规手段种 植小麦, 同时, 按同样尺寸的沙地, 用同样的方法混入黄土改造作为对照试验, 黄土沙的 体积比为 1 2, 试验中的黄土采自陕西榆林绥德县, 种植方案如下 : 0099 表 7 实施例的种植作物方案 0100 0101 各实施例种植后的产量如表 8 : 0102 表 8 实施例的小麦产量 0103 0104 从表 8 可以看出, 改造后的沙地种植小麦的产量均大于黄土与沙混合土的产量。 可以看出, 经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具有较好的持水、 保水性能, 土壤质地成为沙壤土, 解决 了沙地水分渗漏严重的问题, 实现了就地取材, 就地利用, 因地制宜, 变害为宝。 说 明 书 CN 102405822 A CN 102405823 A1/1 页 12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405822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