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热传导改进剂.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45363
  • 上传时间:2018-01-18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907.7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05618.0

    申请日:

    2013.01.18

    公开号:

    CN104053742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9K 5/08申请公布日:2014091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9K 5/08申请日:20130118|||公开

    IPC分类号:

    C09K5/08; C01F5/20; C01F5/22; C08K3/20; C08L83/04; C08L101/00

    主分类号:

    C09K5/08

    申请人:

    协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海水化学研究所

    发明人:

    真锅等; 工藤大辅; 大堀康平; 宫田茂男

    地址:

    日本香川县

    优先权:

    2012.01.20 JP 2012-009583; 2012.04.11 JP 2012-08989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唐瑞庭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对树脂赋予高热传导性的热传导性改进剂。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改进剂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传导性改进剂,所述热传导性改进剂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氢氧化镁粒子的长宽比在15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氢氧化镁粒子的BET法比表面积为10~30m2/g。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氢氧化镁粒子的CaO含有量在0.01重量%以下、Cl含有量在0.05重量%以下、Na含有量在0.01重量%以下,且铁化合物、锰化合物、钴化合物、铬化合物、铜化合物、钒化合物及镍化合物的合计含有量,换算为金属在0.02重量%以下,Mg(OH)2含有量在99.5重量%以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利用选自由高级脂肪酸类、阴离子类界面活性剂、磷酸酯类、偶联剂、及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类、硅氧烷油构成的组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剂,对所述热传导性改进剂进行表面处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所述热传导性改进剂具有由选自由硅、铝、钛、锆、锌及硼构成的组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构成的被覆层。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所述热传导性改进剂具有由使硅酸及其可溶性盐类产生作用而形成的硅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构成的被覆层。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在被覆层 上,更进一步利用选自由高级脂肪酸类、阴离子类界面活性剂、磷酸酯类、偶联剂、及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类构成的组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

    9.
      一种散热剂,所述散热剂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导性改进剂作为有效成分。

    10.
      一种树脂组合物,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i)100重量份树脂、及(ii)20~300重量份热传导性改进剂,其中,热传导性改进剂为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树脂为硅橡胶。

    12.
      一种成形品,所述成形品由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构成。

    13.
      一种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由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构成。

    14.
      一种方法,所述方法为使含有树脂与氢氧化镁粒子的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树脂100重量份,掺合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20~300重量份。

    说明书

    热传导改进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传导改进剂、掺合有热传导改进剂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此外,本发明涉及提升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合成树脂、橡胶类、陶瓷等的热传导性改进剂,截至目前为止使用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硅等(专利文献1)。二氧化硅的热传导性较低。氧化铝虽热传导性较高,但硬度偏高,因而在成形时有导致对成形机、模具造成磨损的缺点。所以,硬度较低、热传导率为氧化铝约3倍的氧化镁作为热传导性改进剂而受到瞩目。然而,氧化镁有因水或水蒸气的逐渐侵入而转变为氢氧化镁,致使物理性质丧失的缺点,所以目标指向于更高热传导率而进行各种改进。例如:使氧化镁的表面上具有硅及/或铝与镁的复合氧化物被覆层的(专利文献2)、利用磷化合物进行表面被覆的氧化镁(专利文献3)。此外,也提案有以氢氧化镁作为热传导改进剂的技术(专利文献4)。然而,任一者均未能获得满足的结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32414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27177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282783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9-176368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改进树脂的热传导性的热传导改进剂。此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拉伸强度、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优异、具有高热传导性的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此外,本发明提供:提升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的方法。
    本发明发明人针对以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的热传导改进剂 的改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高长宽比的氢氧化镁粒子,能达到作为热传导性改进剂的优异效果,遂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改进剂,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
    再者,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为含有(i)100重量份树脂、及(ii)20~300重量份热传导性改进剂的树脂组合物,其中,热传导性改进剂为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
    再者,本发明的成形品由上述树脂组合物构成。
    再者,上述的本发明的方法为提升含有树脂与氢氧化镁粒子的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树脂100重量份,掺合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20~300重量份。
    具体实施方式
    <热传导性改进剂>
    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改进剂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
    氢氧化镁粒子的厚度利用SEM法测定为10nm~0.2μm、优选为10nm~0.15μm、更优选为10nm~0.08μm。氢氧化镁粒子的厚度下限也可为20nm。氢氧化镁粒子的厚度为于SEM照片(20,000倍率)中,任意10个晶粒的厚度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平均厚度)。
    氢氧化镁粒子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0~100、还更优选为50~200。氢氧化镁粒子的长宽比为,在SEM照片(20,000倍率)中,从任意10个晶粒的长径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所求得的平均长径除以平均厚度得到的商值。
    氢氧化镁粒子的BET法比表面积优选为5~30m2/g、更优选为10~30m2/g、还更优选为10~25m2/g、还更优选为10~20m2/g。
    氢氧化镁粒子优选CaO含有量在0.01重量%以下、Cl含有量在0.05 重量%以下、Na含有量在0.01重量%以下,以及铁化合物、锰化合物、钴化合物、铬化合物、铜化合物、钒化合物及镍化合物的合计含有量,换算为金属为0.02重量%以下。
    氢氧化镁粒子的Mg(OH)2含有量优选为99.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99.5重量%以上、还更优选为99.8重量%以上。
    (氢氧化镁粒子的制造方法)
    就氢氧化镁粒子而言,在对水溶性镁盐中添加碱而使浆料共沉淀,对浆料进行水热处理以制造氢氧化镁粒子时,若使一元有机酸存在,便可获得长宽比较高的本发明的氢氧化镁。
    作为水溶性镁盐可举出:氯化镁、硝酸镁、醋酸镁、硫酸镁等。作为碱可举出:苛性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等。作为一元的有机酸可举出:醋酸、丙酸、丁酸、甲酸等。此外,还可举出所述的钠盐、钾盐、镁盐、钙盐等。
    碱的使用量,相对于水溶性镁盐1摩尔,优选为20~200摩尔、更优选为30~100摩尔、还更优选为40~90摩尔。一元有机酸的使用量,相对于水溶性镁盐1摩尔,优选为0.001~10摩尔、更优选为0.01~5.0摩尔、还更优选为0.05~3.0摩尔。
    水热处理的温度优选为100~300℃、更优选为110~250℃、还更优选为130~200℃。
    (表面处理剂)
    氢氧化镁粒子优选为利用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剂可举出选自由高级脂肪酸类、阴离子类界面活性剂、磷酸酯类、偶联剂(硅烷类、钛酸酯类、铝类)、及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类、丙烯酸类聚合物、及硅氧烷处理剂等构成的组的至少1种。
    作为高级脂肪酸类可举出:硬脂酸、芥酸、棕榈酸、月桂酸、二十二烷酸等碳原子数10以上的高级脂肪酸类、以及所述高级脂肪酸的碱金属盐。
    作为阴离子类界面活性剂可举出:硬脂醇、油醇等高级醇的硫酸酯盐、聚乙二醇醚的硫酸酯盐、酰胺键合硫酸酯盐、酯键合硫酸酯盐、酯键合磺酸酯、酰胺键合磺酸盐、醚键合磺酸盐、醚键合烷基芳基磺酸盐、酯键合烷基芳基磺酸盐、酰胺键合烷基芳基磺酸盐等。
    磷酸酯类为正磷酸与油醇、硬脂醇等的单或二酯、或二者的混合物,可举出其酸型或碱金属盐或胺盐等。
    作为偶联剂可举出:乙烯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硅烷偶联剂类;三异硬脂酰基钛酸异丙酯、三(二辛基焦磷酸酯)钛酸异丙酯、三(N-氨乙基-氨乙基)钛酸异丙酯、十三烷基苯磺酰基钛酸异丙酯等钛酸酯类偶联剂类;乙酰基烷氧基铝二异丙醇盐等铝类偶联剂类等等。
    作为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类可举出:单硬脂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等。
    当使用表面处理剂进行氢氧化镁粒子的表面涂布处理时,可利用公知的湿式或干式法实施。例如湿式法,只要在氢氧化镁的浆料中以液状或乳液状添加该表面处理剂,再以至约100℃温度充分进行机械式混合便可。干式法只要在将氢氧化镁的粉末利用亨舍尔搅拌机等混合机充分搅拌下,以液状、乳液状、固态状添加表面处理剂,再于加热或非加热下充分混合便可。表面处理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氢氧化镁粒子的重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1.0~8.0重量%、还更优选为1.0~3.0重量%。
    进行表面处理过的氢氧化镁粒子,视需要适当选择进行例如水洗、脱水、造粒、干燥、粉碎、分级等手段实施,便可形成最终制品形态。
    (被覆层)
    为提升氢氧化镁粒子的耐酸性,可将氢氧化镁粒子的表面利用具有耐酸性的被覆剂进行表面被覆。被覆剂为选自例如由硅、铝、钛、锆、锌及、硼构成的组的至少1种元素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优选为具有由使硅酸及其可溶性盐类产生作用而形成的硅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构成的被覆层。
    被覆剂的使用量相对于氢氧化镁粒子,优选为2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01~1.5重量%、还更优选为0.01~1.0重量%。
    对被覆层上亦可更进一步利用选自由高级脂肪酸类、阴离子类界面活性剂、磷酸酯类、偶联剂、及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类构成的组的 至少1种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
    <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为含有:(i)100重量份树脂、及(ii)20~300重量份热传导性改进剂的树脂组合物;其中,热传导性改进剂为具有2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可用作半导体、电阻体、冷凝器等的发热部分的密封材料、以及底盘、壳体、热交换器、轴承等要求散热性的零件的材料。
    树脂通常只要作为成形品使用便可。其例子可例示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丁烯、聚4-甲基戊烯-1等C2~C8烯烃(α-烯烃)的聚合体或共聚物、这些烯烃与二烯的共聚物类、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苯乙烯、ABS树脂、AAS树脂、AS树脂、MBS树脂、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接枝聚合树脂、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氯乙烯-丙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树脂、苯氧树脂、聚缩醛、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砜、聚苯醚、聚苯硫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优选例可举出:聚烯烃或其共聚物。具体可举出:聚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般的聚丙烯类树脂;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EEA(乙烯-丙烯酸乙酯树脂)、EMA(乙烯-丙烯酸甲基共聚树脂)、EAA(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般的聚乙烯类树脂;以及聚丁烯、聚4-甲基戊烯-1等C2~C6的烯烃(α-乙烯)的聚合物或共聚物。
    此外,还可例示如:环氧树脂、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脲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及EPDM、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SBR、NBR、氯磺化聚乙烯、NIR、聚氨酯橡胶、丁二烯橡胶、丙烯酸类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合成橡胶。
    树脂组合物中的氢氧化镁粒子含有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树脂, 优选为10~300重量份、更优选为25~200重量。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亦可含有热传导性改进助剂。热传导性改进助剂可使用纤维状或链上的无机物质,其可为天然物、亦可为合成物。若例示所述助剂的具体例,作为纤维状无机物质可举出例如:碱式硫酸镁、碳纤维、硅灰石、硼酸铝、钛酸钾、海泡石、硬硅钙石;此外,作为链状无机物质可举出例如乙炔黑。树脂组合物中的热传导性改进助剂含有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树脂,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01~150重量、还更优选为0.1~100重量。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尚可添加各种添加剂、补强材料、填充剂等,若例示所述,可举出例如:硫化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光稳定剂、金属钝化剂、交联剂、着色剂、硬化剂、润滑剂、成核剂、发泡剂、除臭剂、锌钡白、粘土、木片、玻璃纤维、铁氧体、炭黑、滑石、云母、碳酸钙、红磷、锡及其无机盐类、金属纤维、金属粉末等的添加剂、补强材料、填充剂。
    <成形品>
    本发明涵盖由上述树脂组合物构成的成形品。作为成形品可举出:散热片、散热板、散热箱、散热盖等。
    <提升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提升含有树脂与氢氧化镁粒子的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树脂100重量份,掺合入具有10nm~0.2μm厚度、且依照SEM法所测定的长宽比(长径/厚度)为10以上的氢氧化镁粒子20~300重量份。树脂及氢氧化镁粒子如前述。
    实施例
    氢氧化镁粒子、树脂组合物的特性依照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a)热传导率:根据ISO/CD22007-2。装置:使用热碟法热物理性质测定装置TPA-501(京都电子工业制)7mmφ传感器RTK-7。
    (b)BET法比表面积:依照“催化剂”(Vol.2,No.4,第473页,1960年,高木德二)所记载方法进行测定。
    (c)长宽比:
    SEM法:在氢氧化镁粒子的SEM照片(20000倍率?)中,从任意10个晶粒的长径、厚度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求取。
    原子力显微镜法:利用OLYMPUS公司制OLS3500式进行测定。
    (d)CaO、Cl,Na:荧光X射线法(基准:原子吸收光谱法)
    (e)Fe、Mn、Cu、V、Co、Ni、Cr的分析:ICP-MS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f)Mg(OH)2:螯合滴定法
    (g)拉伸强度:JIS K6301(硫化橡胶物理试验方法)
    (h)伸长率:JIS K6301(硫化橡胶物理试验方法)
    (i)硬度:JIS K6253(弹簧式A)
    实施例1
    在氯化镁与醋酸钠的混合水溶液(Mg=1.0摩尔/L、醋酸钠=1.5摩尔/L、30℃)400L中,于搅拌下添加3.0摩尔/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0℃)213L而使其进行共沉淀反应。将该反应物全量利用1.0KL高压釜,以160℃进行5小时水热处理。经冷却至100℃以下之后,从高压釜中取出,进行过滤、水洗、干燥、粉碎。
    利用SEM观察所获得的氢氧化镁,拍摄照片,测定10个晶粒的长径与厚度并求取平均。结果,长径为2.6μm、厚度为0.12μm,所以长宽比为2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所测定的长宽比为46。
    实施例2
    在一级试剂的氯化镁与醋酸钠的混合水溶液(Mg=2.0摩尔/L、醋酸钠=2.0摩尔/L、30℃)4L中,于搅拌下添加8.0摩尔/L的氨水溶液(30℃)1.8L而使其进行共沉淀反应。将该反应物1L装入高压釜中,以250℃进行3小时水热处理。经冷却至100℃以下之后,从高压釜中取出,进行过滤、水洗、干燥、粉碎。
    利用SEM观察所获得的氢氧化镁,拍摄照片,测定10个晶粒的横宽与厚度并求取平均。结果,横宽为4.5μm、厚度为0.06μm,所以长宽比为75。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所测定的长宽比为130。
    实施例3
    在一级试剂的硝酸镁与丙酸钠的混合水溶液(Mg=1.5摩尔/L、丙酸钠=1.0摩尔/L、35℃)5L中,于搅拌下添加8摩尔/L的氢氧化钠(35℃)1.6L而使其进行共沉淀反应。将该反应物1L装入高压釜中,以180℃进行4小时水热处理后,再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利用SEM测定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结果横宽为3.8μm、厚度为0.09μm、长宽比为42。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所测定的长宽比为73。
    实施例4
    在硝酸镁与醋酸铵的混合水溶液(Mg=1.5摩尔/L、醋酸铵=1.5摩尔/L、35℃)400L中,于搅拌下添加4摩尔/L的氨水(35℃)240L而使其进行共沉淀反应。将该反应物全量利用1.0KL高压釜,以200℃进行4小时水热处理后,再与实施例1同样的进行。利用SEM观察所获得的氢氧化镁,拍摄照片进行测定的结果,晶粒长径为3.5μm、厚度为0.11μm、长宽比为3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所测定的长宽比为78。
    实施例5(表面处理)
    将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500g装入亨舍尔搅拌机中,于高速搅拌下,将相对于氢氧化镁粒子的重量相当于1重量%的5g乙烯基硅烷,利用50mL乙醇稀释后,再添加而进行表面处理。将其在120℃进行干燥。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除未使用醋酸钠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获得氢氧化镁粒子的晶粒长径为0.77μm、厚度为0.14μm、长宽比为5.5。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所测定的长宽比为10。
    实施例1~4、比较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的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比较例1长宽比1)217542315.5长宽比2)46130737810BET法比表面积(m2/g)9.517.012.113.56.5CaO(wt%)0.001>0.001>0.001>0.001>0.011Cl(wt%)0.0050.0110.0100.0100.037Na(wt%)0.0010.0010.0020.0010.013Fe(wt%)0.0010.0030.0020.0030.005Mn(wt%)0.0010.0010.0010.0010.001Cu(wt%)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V(wt%)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Co(wt%)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Ni(wt%)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Cr(wt%)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0.0001以下Mg(OH)2(wt%)99.9199.9099.8799.9099.58

    1)依照SEM法所测得的长宽比
    2)依照原子力显微镜法所测得的长宽比
    实施例6
    将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TSE201モメンティブ·パホ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ジャパン有限责任公司制)100重量份、与作为热传导性填充剂用的由实施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100重量份,装填入捏合机中,进行混炼。取出经充分混炼过的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复合物,在其中均匀混合交联剂、2,5-二甲基-2,5-叔丁基过氧化己烷(TC-8,モメンティブ·パホ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ジャパン有限责任公司制)1.0重量份,而制备得组合物。
    将所获得组合物形成厚度2mm的薄片,以160℃×10分的条件进行加压硫化后,再以200℃×4小时进行二次硫化。然后,返回常温经24小时后,依照JIS-K6301(硫化橡胶物理试验方法)测定薄片的硬度、拉伸强度、伸长率。此外,依照ISO/CC22007-2,使用热碟法热物理性质测定装置TPA-501(京都电子工业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中,除将实施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替换为实施例2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6同样地调制薄片,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8
    在实施例6中,除将实施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替换为实施例3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6同样地调制薄片,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9
    在实施例6中,除将实施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替换为实施例4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6同样地调制薄片,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例2
    在实施例6中,除将实施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替换为比较 例1所获得的氢氧化镁粒子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6同样地调制薄片,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10-1(散热片的制成)
    将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TSE201モメンティブ·パホ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ジャパン有限责任公司制)100重量份、与由实施例4所获得氢氧化镁粒子25重量份,利用双轴开放式滚筒进行混炼。在此时的滚筒宽度10刻度,将生的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卷绕于滚筒上,逐渐投入高长宽比氢氧化镁粒子。在滚筒宽度13刻度翻搅10次,添加硫化剂2,5-二甲基-2,5-叔丁基过氧化己烷(TC-8、モメンティブ·パホ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ジャパン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度翻搅10次进行混炼。取出物以滚筒宽度15刻度进行翻搅10次后,再收集硅橡胶复合物。
    将该硅橡胶复合物形成厚度2mm的薄片,以160℃×10分的条件进行加压硫化后,再以200℃×4小时进行二次硫化,而调制得散热片。然后,返回常温经24小时后,测定薄片的拉伸强度、伸长率、硬度及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0-2~实施例10-4(散热片的制成)
    除将由实施例4所获得氢氧化镁粒子的掺合量设定为表3所示量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0-1同样地调制得散热片。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0-5
    将由实施例2所获得氢氧化镁300g进行粉碎,使用搅拌机使分散于异丙醇中之后,添加甲基氢化硅氧烷(信越化学性、KF-9901)9g,而 进行表面处理。然后,过滤、干燥、粉碎。将该粉末相对于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0重量份为100重量份,并添加交联剂(过氧化物),利用开放式滚筒进行混合后,使用冲压成型机,以160℃进行10分钟交联,再加压成型为直径50mm、厚度3.0mm。使用该试料,依照稳态热流法(根据ASTM E1530)测定热传导率。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0-6
    将由实施例3所获得氢氧化镁予以粉碎,并与实施例5同样地利用硅氧烷进行表面处理后,相对于二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00重量份,掺合100重量份后,进行混炼、成型而制成试验片。该试验片的热传导性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0-1中,除将由实施例4所获得氢氧化镁粒子25重量份替换为キスマ8(协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氢氧化镁,依照SEM法所测得长宽比4.8)100重量份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0-1同样地调制得散热片,并测定热传导率。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キスマ8:协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氢氧化镁(依照SEM法测定的长宽比:4.8)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热传导性改进剂以具有较高的长宽比的氢氧化镁粒子作为有效成分,因而能对树脂赋予高热传导性。含有本发明热传导性改进剂的树脂组合物具有高热传导性。根据本发明的提升热传导性的方法,能在不致降低树脂组合物物理性质的情况下,提升树脂组合物的热传导性。

    关 键  词:
    热传导 改进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热传导改进剂.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536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