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pdf

  • 上传人:e2
  • 文档编号:4521088
  • 上传时间:2018-10-18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1.9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07944.0

    申请日:

    2014.08.18

    公开号:

    CN104186705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23D 9/013申请日:20140818|||公开

    IPC分类号:

    A23D9/013; A23D9/04

    主分类号:

    A23D9/013

    申请人:

    江苏科技大学

    发明人:

    王俊; 王旭东; 庞娜; 王超; 吴福安

    地址: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楼高潮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将油脂原料与溶剂在氮气中皂化回流,水解完全后,旋蒸回收溶剂,调节水解混合物pH值,水洗后萃取游离脂肪酸,无水硫酸镁除水后过滤,取滤液旋蒸即得游离脂肪酸;将至少一种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进行混合,在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的作用下制备得到结构脂质。本发明采用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催化棕榈酸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定向合成结构脂质。将易于消化吸收的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酶促酸解制备MLM型结构脂质。同时,将人体必需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酶促酸解制备LPL型结构脂质。可根据不同人群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脂质进行配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将油脂原料与溶剂按0.25g/mL的比例在氮气中皂化回流,水解温度范围为40~90℃,水解时间范围为2~20h,水解完全后,旋蒸回收溶剂,调节水解混合物pH值范围为1~7,水洗后萃取游离脂肪酸,无水硫酸镁除水后过滤,取滤液旋蒸即得游离脂肪酸;将至少一种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按照3∶1~12∶1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在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的作用下制备得到结构脂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原料为微藻油、蚕蛹油、紫苏籽油、亚麻籽油、棕榈油、月见草油、椰子油、棕榈仁油、橄榄油或沙丁鱼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为Lipozyme RM IM、Lipozyme IM60、Lipozyme IM20、Lipase SP435、Lipase SP382、Candida rugosa lipase、Lipase MC7、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R275A lipase或猪胰脂肪酶。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酸甘三酯脂肪酸组成中C16∶0含量>80%,sn-2位棕榈酸含量>95%;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肉豆蔻酸、DHA和DPA含量>60%;沙丁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EPA含量>10%;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和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月见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γ-亚麻酸含量>5%;椰子油中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70%;棕榈仁油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60%;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9%。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酸甘三酯与游离脂肪酸混合比为3∶1~12∶1;脂肪酶的添加量占反应底物的1wt.%~20wt.%;反应温度为40~90℃;反应时间为0.1~60h;底物浓度为0.1g/mL~10g/mL。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醇、正丁醇、正己烷、环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为:以棕榈油为原料,采用低温重结晶法,提取出的粗油脂,经过脱胶、脱色、脱酸、重结晶过程,进行精制获得富含棕榈酸甘三酯。

    说明书

    说明书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生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结构脂质(Structured lipids,SLs)是将天然脂质经过改性,定向加入短碳链脂肪酸、中碳链脂肪酸、和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因其特殊的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特定的位置,使其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近年来,高油脂与冠心病、肥胖症、以及某些癌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油脂在各种食品中起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提供能量、提供人体必需脂肪酸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钙质的吸收等重要作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2,60(9):2377-2384)。油脂作为膳食中主要组分,在提供能量和营养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不合理油脂摄入导致。因此,合理搭配膳食油脂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是有效预防疾病的源头,而结构脂质作为一种新型的油脂改性产品,具有比天然油脂更加优异的理化特性,对人体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脂肪酸按照碳链的长短和不饱和度分为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为脂肪酸链长为6-12个碳的饱和脂肪酸。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短链脂肪酸甘油酯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食物营养及医药品、体育运动及保健品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又称高级脂肪酸。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等,以及多不饱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如:亚油酸(C18∶2,ω-6)、α-亚麻酸(C18∶3,ω-3)、γ-亚麻酸(C18∶3,ω-6)、花生四烯酸(C20∶4,ARA,ω-6)、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二十二碳五烯酸(C22∶5,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DHA)等脂肪酸。研究报道,酶法制备短碳链甘油三酯(MCTs),因其氧化稳定性好、黏度低、易消化和良好的溶解性能等被广泛应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9(2):453-459)。当额外摄入此类甘油三酯时,可能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胃肠不舒适,并且缺少人体必须的脂肪酸(British Journal ofNutrition,1998,79(2):117-128);(Process Biochemistry,2007,42(3):415-422)报道利用酶法合成sn-1,3为中碳链脂肪酸,sn-2位为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MLM型结构脂质,结果显示,该类型结构脂质在人体内经胰脂肪酶水解形成中碳链脂肪酸和sn-2位中长链的单甘酯,但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大多酯化在sn-2位,在人体内水解形成诸如sn-2位为DHA的单甘脂,由于其碳链过长限制其吸收,从而造成该结构脂质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度下降。因此,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人为结合到甘油骨架的sn-1,3制备成易于吸收、储存的结构脂质可拓展其在营养强化方面的应用。
    据文献报道,富含α-亚麻酸的油脂具有改善血脂,降低高密度脂肪酸等生理功能(Prostaglandins,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2006,75(3):161-168);富含γ-亚麻酸的;富含短碳链的油脂具有易于消化吸收,降低热量摄入达到减肥功能,同时短碳链脂肪酸在母乳脂肪替代品中含量较多,是其他营养物质无法替代的必须脂肪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9(2):453-459);与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相比,富含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EPA、DPA和DHA亦受到了国内外脂类科学家、营养学家和医学家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研究报道富含此类脂肪酸的油脂具有抗心血管病和抗风湿性关节炎以及DHA具有促进幼儿的智力、视力和生殖系统发育等功能(European Journal of Lipi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15):965-976)。
    目前人工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主要通过将几种植物油脂的直接混合或混合后经酶法或化学催化法酯交换反应制备。如US 4876107,US 5658768将棕榈油硬脂与富含油酸的底物或高油酸葵花籽油脂肪酸,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反应后,将该产物与液体植物油、椰子油混合后在脂肪酶催化下酯交换反应,降低油脂中的三饱和甘油酯的含量,制备成符合婴幼儿食用的结构脂质。另外一种是将植物油直接调和或调和后用脂肪酶或者化学催化剂催化随机酯交换制备结构脂质,如专利US 5601860,EP 0376628;以及Unilever公司专利WO 1994/268551中报道,将一定比例的棕榈油与棕榈仁油在1,3位选择性脂肪酶催化下进行酯交换,酯交换产物与高油酸葵花籽油、葵花籽油以及椰子油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得到饱和脂肪酸占30%的甘三酯混合物,其中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占总的饱和脂肪酸的40%以上的母乳脂肪替代品。专利EP 0496456中将sn-2位高棕榈酸含量的甘三酯与卡诺拉油脂肪酸混合,经脂肪酶催化反应,得到的液体部分精炼后即为母乳脂肪替代物。专利CN 102229866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以猪油为原料经与油酸在1,3位专一性脂肪酶作用下制备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生产方法。专利CN 101940241A报道一种湄公河三角洲鲶鱼油脂在脂肪酶催化下与混合脂肪酸或混合脂肪酸低级醇酯进行酶法酯交换反应,制备母乳脂肪替代物。
    综上,由于原料地理分布差异及其各个脂肪酸在油脂甘油三酯上分布和含量的巨大差别,以及受到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和饮食喜好等因素限制,同时制备工艺繁琐,制备工艺的效果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以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为底物,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酸解法制备sn-1,3位富含短链饱和脂肪酸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新型结构脂质,将不同原料来源的油脂制备成结构脂质,通过梯度温度分离,实现原料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棕榈硬脂是在棕榈油冷冻结晶后分提出来的固体部分,是棕榈液油的副产品。其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布独特,根据确定的滑动溶点和碘值指标分为低硬度、中硬度和高硬度,其中棕 榈硬脂中棕榈酸甘油三酯(Tripalmitin,PPP)的含量可达到88%以上因其良好的塑造性及经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改性后其sn-2位仍然富含棕榈酸,因此,棕榈酸甘油三酯被广泛的应用于结构脂质的合成中。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上述脂肪酸与富含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棕榈硬脂通过酶法制备新型结构脂质的方法。所采用的基于酶促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合成的结构脂质具有营养价值高、安全可靠和无需额外添加营养强化剂等特点,而且工艺操作简便,可明显提高棕榈酸甘油三酯sn-1,3位中短碳链、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布。更重要的是,可将合成的不同碳链的结构脂质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需求的差异,为今后规模化制备不同脂肪酸来源的结构脂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于国外垄断产品的国产化、提高油脂的资源利用度、延伸我国油脂行业的产业链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用于将不同来源的脂肪酸原料制备成高附加值的结构脂质。
    技术方案: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步骤为:将油脂原料与溶剂按0.25g/mL的比例在氮气中皂化回流,水解温度范围为40~90℃,水解时间范围为2~20h,水解完全后,旋蒸回收溶剂,调节水解混合物pH值范围为1~7,水洗后萃取游离脂肪酸,无水硫酸镁除水后过滤,取滤液旋蒸即得游离脂肪酸;将至少一种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按照3∶1~12∶1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在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的作用下制备得到结构脂质。
    所述油脂原料为微藻油、蚕蛹油、紫苏籽油、亚麻籽油、棕榈油、月见草油、椰子油、棕榈仁油、橄榄油或沙丁鱼油。
    所述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为Lipozyme RM IM、Lipozyme IM60、Lipozyme IM20、Lipase SP435、Lipase SP382、Candida rugosa lipase、Lipase MC7、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R275A lipase或猪胰脂肪酶。
    所述棕榈酸甘三酯脂肪酸组成中C16∶0含量>80%,sn-2位棕榈酸含量>95%;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肉豆蔻酸、DHA和DPA含量>60%;沙丁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EPA含量>10%;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和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月见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γ-亚麻酸含量>5%;椰子油中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70%;棕榈仁油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60%;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9%。
    所述棕榈酸甘三酯与游离脂肪酸混合比为3∶1~12∶1;脂肪酶的添加量占反应底物的1wt.%~20wt.%;反应温度为40~90℃;反应时间为0.1~60h;底物浓度为0.1g/mL~10g/mL。
    所述溶剂为乙醇、正丁醇、正己烷、环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
    所述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为:以棕榈油为原料,采用低温重结晶法,提取出的粗 油脂,经过脱胶、脱色、脱酸、重结晶过程,进行精制获得富含棕榈酸甘三酯。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催化棕榈酸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定向合成结构脂质。将易于消化吸收的中短碳链饱和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酶促酸解制备MLM型结构脂质。同时,将人体必需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酶促酸解制备LPL(P∶棕榈酸)型结构脂质。可根据不同人群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脂质进行配置。由于棕榈酸甘油三酯sn-2位上的棕榈酸含量相对较高,反应终产物中的sn-2位上的棕榈酸含量也相对较高,反应产物结构脂质sn-1,3位分别由上述各个脂肪酸替代。更重要的是,将酶促转酯化技术和低温结晶技术应用到酶促转酯化合成结构脂质中,为今后规模化制备不同油脂来源的结构脂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于国外垄断产品的国产化、提高富油原料的资源利用度、延伸我国油脂保健行业的产业链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反应路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采用酶法sn-1,3位富含短链饱和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脂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不同原料来源的游离脂肪酸,采用碱法水解;所述游离脂肪酸提取方法是:将油溶于0.006g/mL NaOH的95%乙醇溶液,油浓度为0.25g/mL,氮气中皂化回流(65℃,6h),旋转蒸发回收乙醇,加入50mL蒸馏水后用HCl调节pH至3~4,静置1h,除水后加入50mL石油醚,后加入50mL蒸馏水水洗直至油相为中性,取石油醚层用无水硫酸镁除水后过滤旋转蒸发即得游离脂肪酸。
    (2)将步骤(1)得到的游离脂肪酸在脂肪酶催化下与棕榈酸甘油三酯为底物进行酶法酯交换反应,所述棕榈酸甘油三酯或棕榈硬脂与混合脂肪酸或混合脂肪酸低级醇酯的重量比为1∶1~1∶20,酯交换反应后经减压蒸馏、低温结晶出反应所得到的油脂并精炼,即得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
    (3)步骤(2)所述反应温度优选为50~80℃,所述脂肪酸为中短碳链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反应时间为优选为9~48h,酶用量优选为底物重量的3%~15%。
    (4)步骤(3)所述的酶为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
    (5)步骤(2)所述反所述酶法酯交换反应中,直接向反应物中添加脂肪酶进行间歇式反应,或在间歇式反应器反应的同时采用溶剂体系进行转酯化反应。
    (6)样品甲酯化方法为KOH-甲醇法。
    (7)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条件为:Agilent 6820气相色谱仪,色谱柱型号HP-INNOWAX长度为30m,内径为0.25μm,采用梯度升温方式,初始温度80℃,柱箱最高温度250℃,后进样口最高温度250℃,后检测器最高温度280℃,加热43min,进样量为1μL。
    其中,产物中得率计算方法为:



    其中,FAi:所测脂肪酸;PA:棕榈酸;fi(m):气相测定中各脂肪酸校正因子(十七烷酸为内标)。
    反应路线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说明从不同原料油脂中提取游离脂肪酸的过程,所得游离脂肪酸用于后续实施例。
    采用碱法水解;所述游离脂肪酸提取方法是:将油溶于0.006g/mL NaOH的95vt.%乙醇,油浓度为0.25g/mL,氮气中皂化回流(65℃,6h),旋转蒸发回收乙醇,加入50mL蒸馏水后用HCl调节pH至3~4,静置1h,除水后加入50mL石油醚,后加入50mL蒸馏水水洗直至油相为中性,取石油醚层用无水硫酸镁除水后过滤旋转蒸发即得游离脂肪酸。经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检测各个组分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结果如表1.
    表1.各个组分脂肪酸种类和含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说明酶促酸解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反应过程。
    蚕蛹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反应条件:底物比为蚕蛹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Lipozyme RM IM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2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对于改善膳食中脂肪酸配比、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从而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量,具有改善血脂,降低高密度脂肪酸等生理作用。
    表2.富含α-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说明酶促酸解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反应过程。
    蚕蛹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反应条件:底物比为蚕蛹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7∶1;Lipozyme RM IM酶量:7%(按底物重量,wt%);温度:40℃;反应时间:48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3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对于改善膳食中脂肪酸配比、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从而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量,具有改善血脂,降低高密度脂肪酸等生理作用。
    表3.富含α-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说明酶促酸解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反应过程。
    蚕蛹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反应条件:底物比为蚕蛹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3∶1;Lipozyme RM IM酶量:5%(按底物重量,wt%);温度:90℃;反应时间:9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4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对于改善膳食中脂肪酸配比、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从而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量,具有改善血脂,降低高密度脂肪酸等生理作用。
    表4.富含α-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5:
    一种用于婴儿配方食品的结构脂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藻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藻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肉豆蔻酸、DHA和DPA含量>60%。反应条件:底物比为藻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7∶1;Lipozyme IM60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5所示。该结构脂质因富含DHA、DPA等有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还含有肉豆蔻酸等短碳链脂肪酸,根据背景技术,其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有助于婴幼儿智力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功能。
    表5.富含DHA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6:
    一种用于改善血脂结构脂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或蚕蛹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和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反应条件为:底物比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或蚕蛹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7∶1;Lipozyme TL IM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6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对于改善膳食中脂肪酸配比、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从而增加ω-3类脂肪酸的摄入量,具有改善血脂,降低高密度脂肪酸等生理作用。
    表6.富含α-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7:
    一种用于美白抗衰老的结构脂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月见草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月见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γ-亚麻酸含量>5%。反应条件:底物比为月见草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Lipozyme IM20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7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ω-6亚麻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具有美白和抗皮肤老化、防癌抗癌、抗心血管等作用。
    表7.富含γ-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8:
    一种用于提高免疫力的结构脂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富含EPA鱼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酶促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沙丁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EPA含量>10%。反应条件:底物比为EPA鱼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 Lipase MC7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8所示。该结构脂质富含棕榈油酸、EPA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对治疗和预防治疗自身免疫缺陷、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8.富含EPA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9:
    一种用于中老年和肥胖者的结构脂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蚕蛹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与富含短碳链(C8∶0,C10∶0,C12∶0)椰子油、棕榈仁油、橄榄油制备的游离脂肪酸按照等比例混合,酶促混合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80%,椰子油中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70%;棕榈仁油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60%;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9%。反应条件:底物比为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Novozym 435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9所示。该结构脂质因富含短碳链饱和脂肪酸与α-亚麻酸等脂肪酸,根据背景技术,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和降低肥胖等作用。
    表9.富含短碳链与α-亚麻酸结构脂质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10:
    一种用于母乳脂肪替代品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藻油经碱法水解获得游离脂肪酸,与富含短碳链(C10∶0,C12∶0)和油酸亚油酸的椰子 油、棕榈仁油、橄榄油制备的游离脂肪酸按照等比例混合,酶促混合游离脂肪酸与棕榈酸甘油三酯酸解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结构脂质。其中,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肉豆蔻酸、DHA和DPA含量>60%;椰子油中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70%;棕榈仁油中短碳链脂肪酸含量>60%;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9%。反应条件:底物比为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Lipozyme RM IM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收集样品,甲酯化后气相色谱测定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种类、含量和分布。经GC检测,该法制备的结构脂质其sn-2位棕榈酸含量大于90%,其中,总的脂肪酸含量与种类如表10所示。该结构脂质因富含短碳链饱和脂肪酸与DHA、DPA等脂肪酸,有助于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根据背景技术,其适用于母乳脂肪替代品,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营养强化油脂。
    表10.母乳脂肪替代品总脂肪酸含量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以蚕蛹油为原料制备的结构脂质为例,说明低温结晶纯化产物结构脂质的方法。
    将以蚕蛹油为原料与棕榈酸甘三酯反应条件:底物比为蚕蛹油游离脂肪酸(mol)∶棕榈酸甘油三酯(mol)=12∶1;Lipozyme RM IM酶量:10%(按底物重量,wt%);温度:60℃;反应时间:24h。反应结束后过滤去除固定化酶。将混合油脂用95%乙醇溶解,置于4℃下结晶后,取出晶体,然后-40℃下进行二次结晶,过滤去除游离脂肪酸,真空旋蒸去除乙醇收集结构脂质后,经氢氧化钾滴定法测定其酸值为0.2mg KOH/g。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以蚕蛹油游离脂肪酸为例,说明组合络合分离方法,用于原料油脂中或反应后回收的混合游离脂肪酸高纯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制备方法。
    将蚕蛹混合脂肪酸与脲素的乙醇饱和溶液按体积比1∶2搅拌混合,在4℃包合2h,包合物冷却结晶,过滤,所得滤液用石油醚萃取,90℃加热回流,水洗萃取液,回收溶剂,即得不饱和脂肪酸粗品。将不饱和脂肪酸粗品溶于乙醇配置饱和溶液,再与饱和β-环糊精水溶液按体积比1∶9搅拌混合,在60℃水浴加热1.5h,振荡获得包合物,在-10℃低温冷冻15h,过滤,干燥得β-环糊精包合物。所得包合物用石油醚萃取,90℃加热回流,水洗并干燥萃取液,回收溶剂,即得不饱和脂肪酸产品。经GC检测,该组合络合分离技术制备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70.4%、7.8%和12.3%。

    关 键  词:
    基于 酶促酸解 棕榈 甘油 合成 结构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酶促酸解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结构脂质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5210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