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532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1 CN 103075321 A *CN103075321A* (21)申请号 201110327178.3 (22)申请日 2011.10.25 F04B 39/00(2006.01) (71)申请人 双余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文心路四段 696 号 18 楼之 1 (72)发明人 王罗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王燕秋 (54) 发明名称 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 头, 其包含有 :。
2、 一壳体, 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 端形成一第一出气通道, 壳体的侧边具有一进气 通道、 一第二出气通道 ; 一切换阀, 设于壳体内, 与进气通道、 第一出气通道以及第二出气通道连 通 ; 一驱使切换阀动作的顶压件, 设于壳体的另 一端 ; 切换阀包含有一阀座、 一阀体以及一弹性 组件 ; 阀座中央具有一阀孔, 阀孔正对衔接件的 通孔, 形成第一气道 ; 阀体朝向阀座的阀孔方向 设有一能封闭阀孔的顶针 ; 弹性组件一端顶住阀 座, 另一端顶住阀体, 使阀体与阀座常保分离状, 形成第二气道, 此时顶针封闭阀孔, 使第一气道封 闭, 第二气道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 当顶压件受 外力作用时使阀体往。
3、阀座方向移位, 阀体与阀座 闭合, 并封闭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顶针与阀孔分 离, 开启第一气道。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5321 A CN 103075321 A *CN103075321A* 1/2 页 2 1. 一种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 一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一长形的容置空间, 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气通道, 所述壳体的侧边具有一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进气通道, 所述壳体的。
4、侧边在所述进气通道 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之间设有一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 ; 一衔接件, 具有一通孔, 所述衔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内, 所述通孔与所述第 一出气通道连通, 所述衔接件用于衔接待充气物的气门嘴 ; 一切换阀, 设于所述壳体内, 与所述进气通道、 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出气通 道连通 ; 一顶压件, 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能在外力作用下驱使所述切换阀动作 ; 其中 : 所述切换阀包含有 : 一阀座、 一阀体以及一弹性组件 ; 其中 : 所述阀座紧邻所述衔接件设置, 其中央具有一阀孔, 所述阀孔正对所述衔接件的通孔, 形成所述切换阀的第一气道, 与所述第一出气。
5、通道连通 ; 所述阀体能在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内沿长轴向移位, 其朝向所述阀座的阀孔方向设有 一顶针, 所述顶针恰能封闭所述阀孔, 进而封闭所述第一出气通道 ; 所述弹性组件一端顶住所述阀座, 另一端顶住所述阀体, 迫使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常 保分离状, 而在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此时所述顶针封闭 所述阀孔, 使所述切换阀的第一气道封闭, 而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则与所述第二出气通 道连通 ; 当所述顶压件受外力作用而迫使所述阀体往所述阀座方向移位, 所述阀体便与所述阀 座闭合, 并封闭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所述顶针即与所述阀孔分离, 并开启所述切换阀的 第一气道。 2。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顶针设有一止 漏环, 当所述顶针封闭所述阀座的阀孔时, 所述止漏环与所述阀座的阀孔形成气密。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切换阀的内部 设有一逆止阀, 使由所述进气通道进入的空气只能由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或所述第二出气通 道流出。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切换阀的阀体 与所述顶针分别设置, 所述阀体在朝向所述阀座方向的端面凹设有一凹槽, 所述顶针嵌设 在所述凹槽, 在所述顶针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 所述阀体的侧边设有一。
7、穿孔, 所 述穿孔以一气道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 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一阀片, 所述阀片能封堵住所 述气道, 所述顶针设有至少一流道连通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顶针中央沿轴 向设有一凹槽, 侧边设有一穿孔连通所述凹槽, 形成所述流道, 连通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切 换阀的第二气道。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的第二出 气通道连接一软管, 所述软管末端连接一气门嘴接头。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的进气通 道。
8、连接一端部, 所述端部能供一打气筒的缸体接合。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的进气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75321 A 2 2/2 页 3 道连接一端部, 所述端部能供一软管连接。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阀体的上、 下 二侧各设有一止漏环, 其中一止漏环位于所述进气通道外侧, 另一止漏环位于所述进气通 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之间, 且随着所述阀体移位时, 其上下止点都在所述进气通道与所 述第二出气通道之间, 以隔离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
9、述的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阀座上设有 二止漏环, 其中一止漏环设在所述阀座的一端, 略为凸出端面, 当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闭合 时, 会挤压所述止漏环, 以形成气密 ; 另一止漏环套设在所述阀座中段, 使所述阀座与所述 壳体的容置空间内壁形成气密。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75321 A 3 1/4 页 4 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和充气装置有关, 特别是指一种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背景技术 0002 如美国专利US7,178,549号(中国台湾专利发明第I246568号)所示, 是一种打气 装置的风嘴头, 此种风嘴头具有一。
10、传统的硬壳、 单孔式头部, 并自头部侧边设一软管, 软管 末端连接一气门嘴接头, 头部枢设一转轴, 软管的头端连接在该转轴上, 头部内设二气道, 一气道连接至头部的单孔, 另一气道连接至转轴, 该二气道均与打气装置的进气道连通, 在 该二气道上各设有一阀门, 其内各有一阀柱及一弹簧, 该转轴在对应该二阀门位置各设有 一凸轮, 当转动转轴时即可借由凸轮控制二阀门分别启闭。此种结构头部的体积较小 ( 因 为只有单一气门接孔, 相比于具有两个气门接孔的, 体积较小 ), 加上有一条软管可用, 在操 作上比习知具有双气门接孔的风嘴头方便, 但是其缺点在于构造复杂, 生产成本高, 再者软 管在使用时可能。
11、造成转轴误转动, 使气道启闭不正常, 影响打气的顺畅性。有鉴于此, 本发 明旨在改进上述多项缺点。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 结构精简, 且操作顺畅。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切换气道的打气筒风嘴头, 其特征在于 包含有 : 一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一长形的容置空间, 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气通 道, 所述壳体的侧边具有一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进气通道, 所述壳体的侧边在所述进气 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之间设有一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 ; 一衔接件, 具 有一通孔, 所述衔接件设置于所述。
12、壳体的容置空间内, 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所述衔接件用于衔接待充气物的气门嘴 ; 一切换阀, 设于所述壳体内, 与所述进气通道、 所 述第一出气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 一顶压件, 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能在外力 作用下驱使所述切换阀动作 ; 其中 : 所述切换阀包含有 : 一阀座、 一阀体以及一弹性组件 ; 其中 : 所述阀座紧邻所述衔接件设置, 其中央具有一阀孔, 所述阀孔正对所述衔接件的通 孔, 形成所述切换阀的第一气道, 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 所述阀体能在所述壳体的容置 空间内沿长轴向移位, 其朝向所述阀座的阀孔方向设有一顶针, 所述顶针恰能封闭所述阀 孔,。
13、 进而封闭所述第一出气通道 ; 所述弹性组件一端顶住所述阀座, 另一端顶住所述阀体, 迫使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常保分离状, 而在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所述切换阀的第 二气道, 此时所述顶针封闭所述阀孔, 使所述切换阀的第一气道封闭, 而所述切换阀的第二 气道则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 当所述顶压件受外力作用而迫使所述阀体往所述阀座方 向移位, 所述阀体便与所述阀座闭合, 并封闭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所述顶针即与所述阀 孔分离, 并开启所述切换阀的第一气道。 0005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 所述顶针设有一止漏环, 当所述顶针封闭所述阀座的 说 明 书 CN 103075321 A 4 。
14、2/4 页 5 阀孔时, 所述止漏环与所述阀座的阀孔形成气密。 0006 所述切换阀的内部设有一逆止阀, 使由所述进气通道进入的空气只能由所述第一 出气通道或所述第二出气通道流出。 0007 所述切换阀的阀体与所述顶针分别设置, 所述阀体在朝向所述阀座方向的端面凹 设有一凹槽, 所述顶针嵌设在所述凹槽, 在所述顶针与所述凹槽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 所述 阀体的侧边设有一穿孔, 所述穿孔以一气道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 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一 阀片, 所述阀片能封堵住所述气道, 所述顶针设有至少一流道连通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切 换阀的第二气道。 0008 所述顶针中央沿轴向设有一凹槽, 侧边设有一穿孔连通。
15、所述凹槽, 形成所述流道, 连通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切换阀的第二气道。 0009 所述壳体的第二出气通道连接一软管, 所述软管末端连接一气门嘴接头。 0010 所述壳体的进气通道连接一端部, 所述端部能供一打气筒的缸体接合。 0011 所述壳体的进气通道连接一端部, 所述端部能供一软管连接。 0012 在所述阀体的上、 下二侧各设有一止漏环, 其中一止漏环位于所述进气通道外侧, 另一止漏环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之间, 且随着所述阀体移位时, 其上下 止点都在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之间, 以隔离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 道。 0013 在所述阀座上设有二止漏环, 其中一止漏。
16、环设在所述阀座的一端, 略为凸出端面, 当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座闭合时, 会挤压所述止漏环, 以形成气密 ; 另一止漏环套设在所述阀 座中段, 使所述阀座与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内壁形成气密。 001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利用顶压件顶压切换阀, 产生气流流道的切换, 使本发 明在操作上非常简便, 构造上也十分精简。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 0016 图 2 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组合图 ; 0017 图 3 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组合图 ; 0018 图 4 是沿图 3 中 4-4 割线方向的剖面视图, 显示其一操作使用状态 ; 0019 图 。
17、5 概同于图 4, 显示另一操作使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 1 图 5 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嘴头包含有 : 0021 一壳体 10, 壳体 10 具有一长形的容置空间 11, 容置空间 11 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 气通道 12, 壳体 10 的侧边具有一与容置空间 11 连通的进气通道 13, 壳体 10 的侧边位于进 气通道 13 与第一出气通道 12 之间处设有一与容置空间 11 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 14。 0022 一衔接件 20, 具有一通孔 21, 衔接件 20 设置于壳体 10 的容置空间 11 内, 使其通。
18、 孔 21 与第一出气通道 12 连通, 衔接件 20 是用于衔接待充气物的气门嘴 ( 图中未示 )。 0023 一切换阀 30, 设于壳体 10 内, 与进气通道 13、 第一出气通道 12 以及第二出气通道 说 明 书 CN 103075321 A 5 3/4 页 6 14 连通。 0024 一顶压件 70, 设于壳体 10 的另一端, 可在外力作用下驱使切换阀 30 动作。 0025 其中切换阀 30 包含有 : 一阀座 40、 一阀体 50 以及一弹性组件 60 ; 其中 : 0026 阀座40紧邻衔接件20设置, 其中央具有一阀孔41, 阀孔41正对衔接件20的通孔 21, 形成切换。
19、阀 30 的第一气道 31, 与第一出气通道 12 连通。 0027 阀体 50 可在壳体 10 的容置空间 11 内沿长轴向移位, 其朝向阀座 40 的阀孔 41 方 向设有一顶针 55, 顶针 55 恰可封闭阀孔 41, 进而封闭第一出气通道 12。 0028 弹性组件 60 一端顶住阀座 40, 另一端顶住阀体 50, 迫使阀体 50 与阀座 40 常保分 离状, 从而在阀体 50 与阀座 40 之间形成切换阀 30 的第二气道 32, 此时顶针 55 封闭阀孔 41, 使切换阀 30 的第一气道 31 封闭, 而切换阀 30 的第二气道 32 则与第二出气通道 14 连 通, 阀体 5。
20、0 则与顶压件 70 贴接 ( 如图 4 所示 )。 0029 当顶压件 70 受外力作用迫使阀体 50 往阀座 40 方向移位, 阀体 50 便与阀座 40 闭 合, 并封闭切换阀 30 的第二气道 32, 顶针 55 便与阀孔 41 分离, 并开启切换阀 30 的第一气 道 31( 如图 5 所示 )。 0030 现将本发明的操作方式说明如下 : 0031 如图4所示, 显示顶压件70未被扳动的状态, 此时顶针55封住阀座40的阀孔41, 第一气道 31 呈封闭状。弹性组件 60 将阀体 50 与阀座 40 撑开, 使第二气道 32 呈开启状。 第二气道 32 与第二出气通道 14 连通。。
21、进气通道 13 与打气装置 ( 图中未标 ) 的出气端连 接, 本实施例是在壳体 10 的进气通道 13 设一端部 15, 端部 15 可供一打气筒的缸体 ( 图中 未示 ) 接合。空气由进气通道 13 进入容置空间 11, 并经由阀体 50 流至第二气道 32, 再由 第二出气通道 14 流出。 0032 如图 5 所示, 当扳转顶压件 70 时, 顶压件 70 迫使阀体 50 往阀座 40 方向移位, 使 阀体 50 与阀座 40 闭合, 以此将第二气道 32 闭合。此时顶针 55 与阀孔 41 分离, 使第一气 道 31 开启。空气由进气通道 13 进入, 经由阀体 50 流至第一气道 。
22、31, 再由第一出气通道 12 流出。 0033 本发明借由顶压件 70 顶压切换阀 30, 产生气流流道的切换, 操作上非常简便, 构 造上也十分精简。 0034 此外, 为防止待充气物中的气体逆流, 通常会设有一逆止阀, 此逆止阀通常是设在 进气通道 13 的前端, 只是在此位置设逆止阀常会导致打气筒的有效行程变短, 有鉴于此, 本实施例是在切换阀 30 的阀体 50 内设一逆止阀 80, 为此, 顶针 55 与阀体 50 分开设置, 阀 体 50 在朝向阀座 40 方向的端面凹设有一凹槽 51, 顶针 55 嵌设在凹槽 51 中, 在顶针 55 与 凹槽 51 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 52,。
23、 阀体 50 的侧边设有一穿孔 53, 穿孔 53 以一气道 54 与容 纳空间 52 连通, 在容纳空间 52 内设一阀片 81, 阀片 81 可封堵住气道 54, 顶针 55 设有至少 一流道连通容纳空间 52 与切换阀 30 的第二气道 32。本实施例是在顶针 55 中央沿轴向设 有一凹槽 56, 顶针 55 侧边设有一穿孔 57 连通凹槽 56, 以此形成前述的流道, 来连通容纳空 间 52 与切换阀 30 的第二气道 32。换言之, 若逆止阀 80 是设在进气通道 13 的前端, 则顶针 55 可与阀体 50 设成一体。本实施例的弹性组件 60 是一弹簧, 其一端抵住阀座 40, 另。
24、一端 抵住顶针 55。 0035 另外, 为防止漏气, 在阀体50的穿孔53上、 下二侧各设有一止漏环91、 92。 止漏环 说 明 书 CN 103075321 A 6 4/4 页 7 91 位于进气通道 13 外侧, 用于防止空气泄出容置空间 11 外。止漏环 92 位于进气通道 13 与第二出气通道 14 之间, 且随着阀体 50 移位时, 其上下止点都不超出进气通道 13 与第二 出气通道 14 之间, 用于隔离进气通道 13 与第二出气通道 14。在阀座 40 上也设有二止漏环 93、 94, 其中止漏环 93 设在阀座 40 的一端, 略为凸出端面, 使阀体 50 与阀座 40 闭。
25、合时, 会 挤压止漏环 93, 以此形成气密。止漏环 94 套设在阀座 40 中段, 使阀座 40 与壳体 10 的容置 空间 11 的内壁形成气密。再者, 在顶针 55 设有一止漏环 95, 由此, 当顶针 55 封闭阀座 40 的阀孔 41 时, 止漏环 95 与阀座 40 的阀孔 41 形成气密。 0036 另外, 本实施例在壳体 10 的第二出气通道 14 还连接一软管 100, 软管 100 末端连 接一气门嘴接头 110。在前述的端部 15 可设一夹部 16, 供软管 100 夹设。本发明在操作软 管 100 时完全不用担心会影响到气道的切换, 操作上非常确实。 0037 本实施例。
26、顶压件 70 是一扳手, 通过扳动扳手来顶压切换阀 30。然而, 顶压件也可 设成转钮式, 顶压件与切换阀的接触面设成凸部与凹槽, 通过旋转旋钮, 即可产生位移, 迫 使切换阀 30 动作。 0038 本实施例的衔接件 20 是以弹性材料制成, 呈圆筒形, 圆筒底部具一通孔 21, 阀体 50 的顶针 55 末端位于通孔 21 中间, 由此形成一美式气门嘴的接头。当然也可将美式气门 嘴接头改为法式气门嘴接头, 此为实施的选择。同理, 软管 100 末端的气门嘴接头 110 当然 可自由转换。此外, 前述的端部 15 也可设成一插接头, 以供一软管连接。 说 明 书 CN 103075321 A 7 1/4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75321 A 8 2/4 页 9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75321 A 9 3/4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75321 A 10 4/4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75321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