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pdf(3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8595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7.03 CN 103185953 A *CN103185953A* (21)申请号 201210583409.1 (22)申请日 2012.12.28 G02B 13/00(2006.01) G02B 13/18(2006.01) G03B 17/12(2006.01) (71)申请人 玉晶光电 (厦门) 有限公司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园区创新路 8 号玉晶科技大厦 (72)发明人 何琬婷 陈思翰 张军光 江依达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 普通合伙 ) 35209。
2、 代理人 赖开慧 (54) 发明名称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57) 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 学成像镜头。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从物侧至像侧 依序包含一第一、 一第二、 一第三, 及一第四透镜, 且前述透镜都包括一物侧面及一像侧面。该第一 透镜为正屈光率的透镜, 且该物侧面与该像侧面 分别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 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 面部, 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 部。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 区域的凹面部。其中,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EFL/ CT1 5.30 条件式。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包括 一。
3、机壳及一安装在该机壳内的影像模块, 该影像 模块包括上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一镜筒、 一模块基 座单元及一影像传感器。本发明的镜头在缩短长 度下仍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1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85953 A CN 103185953 A *CN103185953A* 1/2 页 2 1.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 一第二透镜、 一第 三透镜, 及一第四透镜, 且该第一透镜至该。
4、第四透镜都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 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 该第一透镜为正屈光率的透镜, 且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 凸面部,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 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具 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 及 该第四透镜为负屈光率透镜, 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 面部 ; 其中, 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焦距为 EFL, 该第一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为 CT1, 并满 足下列条件式 : EFL/CT1 5.30 ; 其中, 该光学成像镜。
5、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四片。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 为 CT3, 自该第三透镜到该第四透镜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为 AC34,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CT3/ AC34 4.80。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所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总 合为 ALT,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ALT/CT1 3.55。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二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 为 CT2,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CT1/CT2 1.50。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6、 其特征在于 : 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式 : CT3/ CT1 1.40。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所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总 合为 ALT,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ALT/CT3 2.65。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自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四透镜 沿光轴上的三个空气间隙总合为 AAG, 自该第三透镜到该第四透镜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为 AC34,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AAG/AC34 8.00。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所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总 合为 ALT,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AL。
7、T/CT1 3.55。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 为 CT3, 该第四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为 CT4,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CT3/CT4 1.75。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还具有 一位在圆周区域附近的凸面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 度为 CT3,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1.40 CT3/CT1 1.70。 12.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包含 : 一机壳 ; 及 一影像模块, 是安装在该机壳内, 并。
8、包括一如权利要求 1 至第 11 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 成像镜头、 一用于供该光学成像镜头设置的镜筒、 一用于供该镜筒设置的模块基座单元, 及 一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像侧的影像传感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85953 A 2 2/2 页 3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模块基座单元具有一后 座单元, 该后座单元具有一与该镜筒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设置的镜座, 及一沿该轴线并 环绕着该镜座外侧设置的镜头后座, 该镜座可带着该镜筒与设置于该镜筒内的光学成像镜 头沿该轴线移动, 以控制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移动对焦。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可。
9、携式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模块基座单元还具有一 位于该镜头后座和该影像传感器之间的影像传感器基座, 且该影像传感器基座和该镜头后 座相贴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85953 A 3 1/13 页 4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镜头, 特别是指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 头。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手机和数字相机等携带型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影像模块 ( 主要包含光 学成像镜头、 模块后座单元 (module holder unit) 与传感器 (sensor) 等组件 ) 相关技 术蓬勃发展, 而手机和数字相机的薄。
10、型轻巧化趋势也让影像模块的小型化需求愈来愈高, 随着感光耦合组件 (Charge Coupled Device, 简称为 CCD) 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简称为CMOS)之技术进步和尺寸缩小化, 装 载在影像模块中的光学成像镜头也需要相应地缩短长度, 但是为了避免摄影效果与质量下 降, 在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时仍然要兼顾良好的光学性能。 0003 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公告号 M354075、 M360372, 及 I324262 所揭露的镜头皆为四片 式镜头, 其中 I324262 一案所揭露的第一较佳实施。
11、例中, 从一第一透镜的一物侧面至一成 像平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 5.615mm。 0004 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公开号 200842429 所揭露的镜头为四片式镜头, 其该案所 揭露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 从一第一透镜的一物侧面至一成像平面在光轴上之距离为 10.869mm。 0005 美国专利公告号 8102608 所揭露的镜头为四片式镜头, 其该案所揭露的第一较佳 实施例中, 从一第一透镜的一物侧面至一成像平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 7.22mm。 0006 上述专利所揭露的成像镜头, 其镜头长度皆较长, 而不符合手机渐趋小型化的需 求。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 即在提供一种在缩短镜。
12、头系统长度的条件下, 仍能够保有良 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成像镜头。 0008 于是,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 一第二透镜、 一 第三透镜, 及一第四透镜, 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四透镜都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 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0009 该第一透镜为正屈光率的透镜, 且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 域的凸面部,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二透镜的该 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 域的凹面部。该第四透镜为负屈光率透镜, 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
13、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 区域的凹面部。 0010 其中, 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焦距为 EFL, 该第一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为 CT1, 并满足下列条件式 : EFL/CT1 5.30。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4 2/13 页 5 0011 其中,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四片。 0012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有益效果在于 : 该第一透镜为正屈光率, 可以增加聚光能 力, 且可压低感测组件 (Sensor) 边缘处的成像光线的主光线角度 (Chiefray angle), 达成 平行光输入, 并可以确保影像不会失真。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 该凹面部。
14、, 可以利于修正该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确保成像边缘部分的成像质量。 该第四透 镜的该物侧面为非球面且具有在光轴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可以补正像差。 再加上, 该光学 成像镜头恒满足条件式 : EFL/CT1 5.30, 则会使 EFL 和 CT1 值落在合适的范围内, 如此一 来, 有利于缩短镜头整体系统长度。 0013 于是,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包含一机壳, 及一安装在该机壳内的影像模块。 0014 该影像模块包括一如前述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一用于供该光学成像镜头设置的 镜筒、 一用于供该镜筒设置的模块基座单元, 及一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像侧的影像传感 器。 0015 本发明可携。
15、式电子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 在该可携式电子装置中装载具有前述的 光学成像镜头的影像模块, 以利该光学成像镜头在缩短系统长度的条件下, 仍能够提供良 好之光学性能的优势, 在不牺牲光学性能的情形下制出更为薄型轻巧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使本发明兼具良好的实用性能且有助于轻薄短小化的结构设计, 而能满足更高质量的消费 需求。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 ; 0017 图 2 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0018 图 3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19 图 4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一较佳。
16、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20 图 5 是一透镜结构从中间剖切后的一立体示意图, 说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四透镜 分别具有一物侧延伸部及一像侧延伸部的情形 ; 0021 图 6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 ; 0022 图 7 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0023 图 8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24 图 9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25 图 10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 ; 0026 图 11 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
17、各项像差图 ; 0027 图 12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28 图 13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29 图 14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 ; 0030 图 15 是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0031 图 16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32 图 17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33 图 18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 ; 0034 图 19 是该第五较佳实。
18、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5 3/13 页 6 0035 图 20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36 图 21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37 图 22 是一配置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 ; 0038 图 23 是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0039 图 24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40 图 25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41 图 26 是一配置示意图, 。
19、说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第七较佳实施例 ; 0042 图 27 是该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 0043 图 28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光学数据 ; 0044 图 29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 0045 图 30 是一表格图, 说明该光学成像镜头的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至该第七较佳实施 例的各项光学参数 ; 0046 图 31 是一剖视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 ; 及 0047 图 32 是一剖视示意图, 说明本发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 0048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49 10。
20、 光学成像镜头 0050 2 光圈 0051 3 第一透镜 0052 31 物侧面 0053 310 物侧延伸部 0054 311 凸面部 0055 312 凹面部 0056 32 像侧面 0057 321 凸面部 0058 320 像侧延伸部 0059 4 第二透镜 0060 41 物侧面 0061 410 物侧延伸部 0062 411 凸面部 0063 412 凹面部 0064 413 凸面部 0065 42 像侧面 0066 420 像侧延伸部 0067 421 凹面部 0068 422 凸面部 0069 423 凹面部 0070 5 第三透镜 0071 51 物侧面 0072 510 。
21、物侧延伸部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6 4/13 页 7 0073 511 凹面部 0074 512 凸面部 0075 513 凹面部 0076 514 凸面部 0077 52 像侧面 0078 520 像侧延伸部 0079 521 凸面部 0080 522 凹面部 0081 523 凸面部 0082 6 第四透镜 0083 61 物侧面 0084 610 物侧延伸部 0085 611 凹面部 0086 612 凹面部 0087 613 凸面部 0088 614 凸面部 0089 62 像侧面 0090 620 像侧延伸部 0091 621 凹面部 0092 622 凸面部 。
22、0093 7 滤光片 0094 71 物侧面 0095 72 像侧面 0096 8 成像面 0097 I 光轴 0098 1 电子装置 0099 11 机壳 0100 120 模块基座单元 0101 121 后座单元 0102 122 影像传感器后座 0103 123 镜座 0104 124 镜座后座 0105 125 线圈 0106 126 磁性组件 0107 130 影像传感器 0108 21 镜筒 0109 、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7 5/13 页 8 0110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 特点与功效, 在以下配合参考说明书附图的 数个较佳。
23、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 将可清楚的呈现。 0111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 要注意的是, 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 类似的组件是以相 同的编号来表示。 0112 参阅图1与图3,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 从物侧至像侧沿一 光轴I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3、 一光圈2、 一第二透镜4、 一第三透镜5、 一第四透镜6, 及一滤 光片 7。当由一待拍摄物所发出的光线进入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并经由该第一透镜 3、 该光 圈2、 该第二透镜4、 该第三透镜5、 该第四透镜6, 及该滤光片7之后, 会在一成像面8(Image Plane) 形成一影像。该滤光片 7 为红外线滤光片 (IR C。
24、ut Filter), 用于防止光线中的红 外线透射至该成像面 8 而影响成像质量。补充说明的是, 物侧 A 是朝向该待拍摄物的一侧, 而像侧 B 是朝向该成像面 8 的一侧。 0113 其中, 该第一透镜 3、 该第二透镜 4、 该第三透镜 5、 该第四透镜 6, 及该滤光片 7 都 分别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 31、 41、 51、 61、 71, 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 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32、 42、 52、 62、 72。其中, 这些物侧面 31、 41、 51、 61 与这些像侧面 32、 42、 52、 62 皆为非球面。 0114 参阅图 5,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
25、, 该第一透镜 3 至该第四透镜 6 还分别具有一自该 物侧面 31、 41、 51、 61 周缘向外延伸且成像光线不通过的物侧延伸部 310、 410、 510、 610, 及 一自该像侧面 32、 42、 52、 62 周缘向外延伸且成像光线不通过的像侧延伸部 320、 420、 520、 620, 该第一透镜3至该第四透镜6的物侧延伸部310、 410、 510、 610和像侧延伸部320、 420、 520、 620 分别用来供该透镜 3、 4、 5、 6 组装时所用。图 5 主要是用来说明该透镜 3、 4、 5、 6 的 物侧延伸部 310、 410、 510、 610, 像侧延伸部。
26、 320、 420、 520、 620 与其物侧面 31、 41、 51、 61, 像 侧面 32、 42、 52、 62 的连接关系, 不应以图 5 所呈现的图面内容限制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 的表面型式。 0115 此外, 为了满足产品轻量化的需求, 该第一透镜3至该第四透镜6皆为具备屈光率 且都是塑料材质所制成, 但其材质仍不以此为限制。 0116 该第一透镜 3 为正屈光率的透镜, 该第一透镜 3 的该物侧面 31 为凸面且具有一位 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311, 该第一透镜 3 的该像侧面 32 为凸面且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321。 0117 该第二透镜 4 。
27、为负屈光率的透镜,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物侧面 41 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411, 及一位在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412,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421, 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422。 0118 该第三透镜 5 为正屈光率的透镜,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物侧面 51 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511, 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512,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像侧面 52 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521, 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522。 0119 该第四透镜 6 为负屈光率透镜, 该。
28、第四透镜 6 的该物侧面 61 具有一位于光轴 I 附 近区域的凹面部 611、 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612, 及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凹面 部 611 与该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612 中间的凸面部 614, 该第四透镜 6 的该像侧面 62 具 有一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621, 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622。 0120 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其它详细光学数据如图 3 所示, 且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8 6/13 页 9 系统焦距 (effective focal length, 简称 EFL) 为 2.80mm, 半视。
29、角 (half field of view, 简称 HFOV) 为 31.255、 光圈值 (Fno) 为 2.0, 其系统长度为 3.75mm。其中, 该系统长度是 指由该第一透镜 3 的该物侧面 31 到成像面 8 之间的距离。 0121 此外, 从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像侧面 62, 共计八个面均是非球 面, 而该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义 : 0122 0123 其中 : 0124 R : 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 0125 Z : 非球面的深度 ( 非球面上距离光轴 I 为 Y 的点, 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 I 上顶点 的切面, 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 ; 0126 。
30、Y : 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 I 的垂直距离 ; 0127 K : 锥面系数 (conic constant) ; 0128 a2i : 第 2i 阶非球面系数。 0129 该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像侧面 62 在公式 (1) 中的各项非球面 系数如图 4 所示。 0130 另外, 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 10 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为 : 0131 EFL/CT1=9.69 ; 0132 CT3/AC34=11.30 ; 0133 AAG/AC34=8.50 ; 0134 CT1/CT2=1.46 ; 0135 ALT/CT1=4.22 ; 0136 CT3。
31、/CT1=1.56 ; 0137 CT3/CT4=1.61 ; 0138 ALT/CT3=2.70 ; 0139 其中, 0140 CT1 为该第一透镜 3 在光轴 I 上的中心厚度 ; 0141 CT2 为该第二透镜 4 在光轴 I 上的中心厚度 ; 0142 CT3 为该第三透镜 5 在光轴 I 上的中心厚度 ; 0143 CT4 为该第四透镜 6 在光轴 I 上的中心厚度 ; 0144 AAG 为该第一透镜 3 到该第四透镜 6 在光轴 I 上的三个空气间隙总合 ; 0145 EFL(Effective Focal Length) 为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系统焦距 ; 0146 AC1。
32、2 为该第一透镜 3 到该第二透镜 4 在光轴 I 上的空气间隙 ; 0147 AC34 为该第三透镜 5 到该第四透镜 6 在光轴 I 上的空气间隙 ; 及 0148 ALT 为所有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厚度总合。 0149 再配合参阅图 2, (a) 的图式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 (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b) 与 (c) 的图式则分别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成像面 8 上有 关弧矢 (sagittal) 方向的像散像差 (astigmatism aberration), 及子午 (tangential) 方 向的像散像差, (d)的图式则。
33、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成像面8上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9 7/13 页 10 aberration)。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图示图 2(a) 中, 每一种波长所成的曲线皆很 靠近并向中间靠近, 说明每一种波长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 由每一波 长的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 0.04mm 范围内, 故本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相同波长的球差, 此外, 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控制在 0.005mm 的范围内, 代表不同波长光线的成像位置已相当集中, 因而使色像差也获得明显 改善。 0150 。
34、在图 2(b) 与 2(c) 的二个像散像差图示中, 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 距变化量落在0.16mm内, 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能有效消除像差。 而图2(d) 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 1.5% 的范围内, 说明本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据此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相 较于现有光学镜头, 在系统长度已缩短至 3.75mm 的条件下, 仍能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故 本第一较佳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 缩短镜头长度以实现更加薄型化的产 品设计。 0151 参阅图 6, 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一第二较佳。
35、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施 例大致相似。其中, 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该光圈 2 是置于该第一透镜 3 之前, 而且该第二透镜 4 的该物侧面 41 为凸面且具有位于该圆周附近 区域的该凸面部 413,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为凹面且具有位于该圆周附近区域的该 凹面部423, 及该第四透镜6的该物侧面61为凹面, 而且仅具有位于光轴I附近区域的该凹 面部 611 及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2。 0152 其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 8 所示, 且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系统焦距为 2.40mm, 半视角 (HFOV) 为 35.304、 光圈值。
36、 (Fno) 为 2.2, 系统长度则为 3.18mm。 0153 如图 9 所示, 则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 像侧面 62 在公式 (1) 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0154 另外, 该第二实施例的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为 : 0155 EFL/CT1=8.30 ; 0156 CT3/AC34=11.30 ; 0157 AAG/AC34=8.50 ; 0158 CT1/CT2=1.46 ; 0159 ALT/CT1=4.22 ; 0160 CT3/CT1=1.56 ; 0161 CT3/CT4=1.61 ; 0162 ALT/C。
37、T3=2.70 ; 0163 配合参阅图 7, 由 (a) 的纵向球差、 (b)、 (c) 的像散像差, 以及 (d) 的畸变像差图式 可看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一样, 所得到的纵向球差的三种代表波长的曲 线彼此也相当接近, 本第二较佳实施例也有效消除纵向球差, 且具有明显改善的色像差。 而 本第二较佳实施例所得到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角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也都落在0.16mm的范围内, 且其畸变像差也维持在2.5%的范围内, 同样能在系统长度 已缩短至 3.18mm 的条件下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使本第二较佳实施例也能在维持良好光 学性能的条件下, 缩短镜头长度, 而。
38、有利于薄型化产品设计。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10 8/13 页 11 0164 参阅图 10, 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施 例大致相似。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物侧面 41 为凸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 413,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为凹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域的该凹面部 423,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像侧面 52 为凸面且具 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523, 及该第四透镜6的该物侧面61为凹面, 而且仅具有位 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1 。
39、及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2。 0165 其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 12 所示, 且本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系统焦距为 2.30mm, 半视角 (HFOV) 为 36.417、 光圈值 (Fno) 为 2.2, 系统长度则为 3.20mm。 0166 如图 13 所示, 则为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像侧面 62 在公式 (1) 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0167 另外, 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之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为 : 0168 EFL/CT1=7.96 ; 0169 CT3/AC34=11.30 ; 0170 AAG/AC34=8.。
40、50 ; 0171 CT1/CT2=1.46 ; 0172 ALT/CT1=4.22 ; 0173 CT3/CT1=1.56 ; 0174 CT3/CT4=1.61 ; 0175 ALT/CT3=2.70 ; 0176 配合参阅图 11, 由 (a) 的纵向球差、 (b)、 (c) 的像散像差, 以及 (d) 的畸变像差图 式可看出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一样, 所得到的纵向球差的三种代表波长的 曲线彼此也相当接近, 本第三较佳实施例也有效消除纵向球差, 且具有明显改善的色像差。 而本第三较佳实施例所得到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角范围内的焦距变化 量也都落在0.10mm的范围。
41、内, 且其畸变像差也维持在1.0%的范围内, 同样能在系统长 度已缩短至 3.20mm 的条件下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使本第三较佳实施例也能在维持良好 光学性能的条件下, 缩短镜头长度, 而有利于薄型化产品设计。 0177 参阅图 14, 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施 例大致相似。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该光圈 2 是置 于该第一透镜 3 之前, 而且该第二透镜 4 的该物侧面 41 为凸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 的该凸面部 413,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为凹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423, 该。
42、第三透镜 5 的该物侧面 51 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513, 及位于圆周附近 区域与光轴I附近区域之间的该凸面部514, 该第四透镜6的该物侧面61为凹面, 而且仅具 有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1 及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2。 0178 其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 16 所示, 且本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系统焦距为 3.47mm, 半视角 (HFOV) 为 34.692、 光圈值 (Fno) 为 2.4, 系统长度则为 4.73mm。 0179 如图 17 所示, 则为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像侧面 62 在公式 (1) 。
43、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0180 另外, 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之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为 : 0181 EFL/CT1=5.30 ;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11 9/13 页 12 0182 CT3/AC34=8.13 ; 0183 AAG/AC34=12.00 ; 0184 CT1/CT2=1.05 ; 0185 ALT/CT1=3.55 ; 0186 CT3/CT1=0.99 ; 0187 CT3/CT4=1.63 ; 0188 ALT/CT3=3.58 ; 0189 配合参阅图 15, 由 (a) 的纵向球差、 (b)、 (c) 的像散像差, 以及 (d。
44、) 的畸变像差图 式可看出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一样, 所得到的纵向球差的三种代表波长的 曲线彼此也相当接近, 本第四较佳实施例也有效消除纵向球差, 且具有明显改善的色像差。 而本第四较佳实施例所得到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角范围内的焦距变化 量也都落在 0.4mm 的范围内, 且其畸变像差也维持在 2% 的范围内, 同样能在系统长度 已缩短至 4.73mm 的条件下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使本第四较佳实施例也能在维持良好光 学性能的条件下, 缩短镜头长度, 而有利于薄型化产品设计。 0190 参阅图 18, 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
45、施 例大致相似。该第五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该第一透镜 3 的该物侧面31具有位于该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312, 该第二透镜4的该物侧面41为凸 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 413,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为凹面且具有位 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423,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物侧面 51 为凹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 区域的该凹面部 513, 及该第四透镜 6 的该物侧面 61 具有位于光轴 I 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611 及位于该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 613。 0191 其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 20 所示, 且本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系统焦距为。
46、 2.30mm, 半视角 (HFOV) 为 36.463、 光圈值 (Fno) 为 2.0, 系统长度则为 3.44mm。 0192 如图 21 所示, 则为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该第一透镜 3 的物侧面 31 到第四透镜 6 的像侧面 62 在公式 (1) 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0193 另外, 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该光学成像镜头 10 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为 : 0194 EFL/CT1=5.30 ; 0195 CT3/AC34=8.90 ; 0196 AAG/AC34=8.06 ; 0197 CT1/CT2=1.05 ; 0198 ALT/CT1=3.63 ; 0199 CT3/CT1=0.9。
47、8 ; 0200 CT3/CT4=1.00 ; 0201 ALT/CT3=3.71 ; 0202 配合参阅图 19, 由 (a) 的纵向球差、 (b)、 (c) 的像散像差, 以及 (d) 的畸变像差图 式可看出该第五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一样, 所得到的纵向球差的三种代表波长的 曲线彼此也相当接近, 本第五较佳实施例也有效消除纵向球差, 且具有明显改善的色像差。 而本第五较佳实施例所得到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角范围内的焦距变化 量也都落在0.10mm的范围内, 且其畸变像差也维持在1.2%的范围内, 同样能在系统长 说 明 书 CN 103185953 A 12 10/13 。
48、页 13 度已缩短至 3.44mm 的条件下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使本第五较佳实施例也能在维持良好 光学性能的条件下, 缩短镜头长度, 而有利于薄型化产品设计。 0203 参阅图 22, 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 10 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 其与该第一较佳实施 例大致相似。该第六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物侧面 41 为凸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 413, 该第二透镜 4 的该像侧面 42 为凹面且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该凹面部 423,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物侧面 51 为凹面且 具有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513, 该第三透镜 5 的该像侧面 52 为凸面且具有位于圆周 附近区域的该凸面部 523, 及该第四透镜 6 的该物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