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连层站组多轿厢循环电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三连层站组多轿厢循环电梯.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300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05 CN 103130071 A *CN103130071A* (21)申请号 201110395993.3 (22)申请日 2011.12.02 B66B 9/00(2006.01) B66B 1/40(2006.01) (71)申请人 常州市福驰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3012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 2188 号新闸科技工业园 10 号楼 1008 室 (72)发明人 刘本林 陈辉 王琼 (54) 发明名称 一种三连层站组多轿厢循环电梯 (57) 摘要 用于高层建筑的多轿厢电梯 - 楼梯复合垂直。
2、 交通系统, 其驱动矩形直边分设在两个竖直电梯 通道中, 两个竖直电梯通道之间的门廊空间设置 出口层站, 在上行通道的外侧设立上行层站, 在下 行通道的外侧设立下行层站。在各层站进出口的 设有高度微调机构, 高度调节机构主要包括调节 板, 调节坑与高度调节器, 调节板一端安装在连接 柱上, 另一端高度由高度调节器确定, 高度调节器 包括轿厢静止状态高度检测传感器与高度调整执 行机构。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300。
3、71 A CN 103130071 A *CN103130071A* 1/1 页 2 1.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多轿厢电梯 - 楼梯复合垂直交通系统, 其特征为多轿厢电梯的 由链条组成的驱动矩形直边分设在两个竖直电梯通道中, 两个竖直电梯通道之间的门廊空 间设置电梯乘客出口层站, 在竖直电梯通道上行通道的外侧设立上行层站, 在竖直电梯通 道下行通道的外侧设立下行层站。 2. 根据权利要求 1, 其特征为层站进出口的设有高度微调机构, 高度调节机构主要包 括调节板, 调节坑与高度调节器, 调节板一端安装在连接柱上, 另一端高度由高度调节器确 定, 高度调节器包括轿厢静止状态高度检测传感器与高度调整。
4、执行机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30071 A 2 1/2 页 3 一种三连层站组多轿厢循环电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工具。 0002 背景技术 0003 电梯技术发展至今, 传统电梯技术已经比较完善。电梯无论是在四大空间 (机房 部分、 井道及地坑部分、 轿厢部分、 层站部分还是在八大系统 (曳引系统、 导向系统、 轿厢、 门 系统、 重量平衡系统、 电力拖动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 都具有成熟的规范与标 准, 这些似乎为的体积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0004 随着楼层的增高, 一部电梯占用一个电梯井的模式使单位建筑面积垂。
5、直交通效率 逐步减低, 并且使高层建筑的居民或用户用于垂直交通的时间被逐步延长, 显得不方便。 多 年来, 人们在多轿厢电梯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 提出了多份专利申请, 例如 zl200710137147 提出了 多轿厢电梯 , 近年来有更多的专利申请提出了多轿厢电梯的方案, 这些专利包括 zl200920225007 与 zl2009 2022 50078 等。在题为 一种多轿厢链式循环电梯 - 楼梯复合 垂直交通系统 发明专利申请 2011103719357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高层建筑大客流量垂直交 通的多轿厢循环电梯 - 楼梯复合系统, 其中多轿厢循环电梯是在电梯井中设置两个平行的 由套筒式。
6、链条组成的驱动矩形, 其长边与水平面垂直, 短边与水平面平行, 并用四个链轮固 定驱动矩形的四个顶点, 四个链轮至少有一个为驱动链轮, 其动力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矩形 中的链条同步运行。该多轿厢电梯经过间隔数 N( 通常情况下, N=3,-9) 个楼层设立一个层 站。对于不设立层站的楼层, 乘客离开电梯后, 可步行上下 1-4 层楼, 前往目的地 (房间) 。 0005 上述 2011103719357 提出的多轿厢电梯固定步距, 多轿厢同时开门, 但是需要等 到所有轿厢全部关门以后才能恢复运行。 所以, 轿厢在层站停靠以后, 快速完成乘客交换对 于提高多轿厢电梯运转速度, 提高其运力具有直接的重。
7、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在 2011103719357 基础上提出一种提高轿厢在层站停靠后, 可以高速交换 乘客的设计。 0007 多轿厢电梯主要包括驱动矩形 11 与 12, 混凝土支撑结构 2, 轿厢 3 与层站组 4 以 及楼梯 5 以及楼层 6, 其中层站组 4 包括上行层站 41, 到达层站 42 与下行层站 43, 轿厢 3 可 以同时双面开门。 0008 多轿厢电梯的由套筒式链条 111 组成的驱动矩形 1 与 2 的直边分设在两个竖直电 梯通道 201 与 202 中, 在混凝土支撑结构 2(包括 21 与 22) 上设置两个平行并且对齐的的 由套筒式链条 111 。
8、组成的驱动矩形 11 与 12, 驱动矩形的竖直边 11A 和 12A 与水平面垂直, 水平边 11B 和 12B 与水平面平行。与 2011103719357 申请置顶短边相比, 水平边更长, 增加 的空间可以设置中央层站 7。 0009 与驱动矩形 11(或 12) 用四个安装在混凝土支架 2 底部 21 与顶部 22 的四个链轮 说 明 书 CN 103130071 A 3 2/2 页 4 112 固定驱动矩形 11 与 12 的四个顶点, 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包括有动力的 113 驱动链轮。两 个驱动矩形 11 与 12 夹持空间为轿厢 3 循环运行的通道, 驱动链轮的电器与机械均在两个 。
9、驱动矩形夹持的空间以外。动力 113 机构应包括电动机, 减速 (或变速) 机构, 以及测量与控 制装置。 0010 驱动链轮 112 的动力控制系统控制两个驱动矩形 11 与 12 中的链条 111 同步运 行。轿厢 3 顶部设有支撑横杠 31, 横杠 31 的两端 311 核 312 分别装入两个驱动矩形中位 置相同的链条 111 的套筒中, 横杠 31 通过吊座 321、 322 与轿厢 3 连接, 横杠 31 可以在吊座 32(321,322) 中转动。轿厢 3 随两个驱动矩形 11 与 12 同步运动而运动。 0011 驱动矩形中的垂直边 11A,12A 上驱动力与轿厢 3 的重力平。
10、行, 所在垂直边, 链条 111的拉力既可以为轿厢3运动提供动力, 也可以作为轿厢3的重力支撑。 然而在驱动矩形 的水平边 11B 与 12B 上, 轿厢 3 的重力与水平边 11B 与 12B 垂直, 链条 111 的拉力不能作为 轿厢 3 的重力支撑。所以在驱动矩形的短边 11B 与 12B 设有固定在混凝土支撑结构 2 上的 水平轨道 21 与 22, 当轿厢 3 在驱动矩形 11 与 12 驱动下处于水平运行时, 轨道 21 与 22 通 过轿厢横杠 31 上的滚轮 33 支撑轿厢 3 的重力。 0012 两个竖直电梯通道 201 与 202 之间的门廊空间设置电梯乘客出口层站 42。。
11、 0013 在竖直电梯通道上行通道 201 的外侧设立上行层站 41, 在竖直电梯通道下行通道 202 的外侧设立下行层站 43。 0014 两个竖直电梯通道 201 与 202 中的轿厢在层站 41,42 与 43 停靠后, 各轿厢左右两 侧同时开门, 上行乘客从上行层站 41 通过上行轿厢外侧的门 3up1 进入上行轿厢 3up, 到达 目的地的上行乘客通过 3up2 门离开上行轿厢 3up 前往到达层站 42, 下行乘客从下行层站 43通过下行轿厢外侧的门3down1进入下行轿厢3down, 到达目的地的下行乘客通过3down2 门离开下行轿厢 3down 前往到达层站 42。 0015。
12、 由于驱动矩形中的链条不能在整个使用寿命周期中无法跟换与调节, 所以链条在 使用过程中的伸长 (包括弹性伸长与塑性伸长以及磨损间隙) 导致的轿厢 3up 与 3down 高度 的变化应当通过层站进出口的高度微调机构实现。 0016 层站进出口的高度微调机构主要包括调节板 412, 调节坑 414, 与高度调节器 413 等部分, 调节板一端安装在411U连接柱上, 另一端高度由高度调节器413确定, 高度调节器 413 包括轿厢静止状态高度检测传感器与高度调整执行机构等部分。 0017 图 1 为三连层站组多轿厢循环电梯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三层站组平面结构与层站高度调节器示意图, 图中箭。
13、头表示人员前进方向。 0018 采用三轿厢组以后, 乘客在层站与轿厢中的人员流动将变得有序而不相互干扰, 这样, 将有效提高轿厢在层站停靠以后乘客交换速度, 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 0019 在上述系统中, 层站高度调节器 413 包括轿厢静止状态高度检测传感器可以采用 光学测量校准机构实现, 高度调整执行机构可以采用类似于 “千斤顶” 简单液压系统实现, 也可以运用螺栓 - 螺母机构实现。 说 明 书 CN 103130071 A 4 1/2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30071 A 5 2/2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30071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