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气轮胎.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53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24 C N 1 0 4 2 4 5 3 6 0 A (21)申请号 201380016545.5 (22)申请日 2013.04.02 2012-086456 2012.04.05 JP B60C 11/01(2006.01) B60C 11/04(2006.01) B60C 11/117(2006.01) (71)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地址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武居吾空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3 代理人张敬强 严星铁 (54) 发明名称 充气轮胎 (57) 摘要。
2、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通过设置 在胎肩部表面的隆起部有效提高雪上牵引性能, 并且防止产生于胎面踏面的裂缝向侧壁部伸展。 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从该胎面部连续地向轮 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以及延续到 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且 指定旋转方向而使用,在从形成于上述胎面部的 胎面踏面的胎面端直至到达上述侧壁部的胎肩 部表面,设有隆起部,该隆起部从侧壁部侧朝向胎 面端延伸并在到达胎面端的跟前结束,上述隆起 部具有陡峭倾斜面以及平缓倾斜面,该陡峭倾斜 面相对于胎肩部表面向上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倾 斜,且坡度陡峭;该平缓倾斜面向上述旋转方向 的后方侧倾斜,且与该陡峭倾斜面。
3、相比,上述坡度 平缓。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9.25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02292 2013.04.02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50783 JA 2013.10.1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5360 A CN 104245360 A 1/1页 2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从该胎面部连续地向轮胎半径方向。
4、内侧延伸的一对侧 壁部、以及在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连续的一对胎圈部,且指定旋转方向而使用,该 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从形成于上述胎面部的胎面踏面的胎面端直至到达上述侧壁部的胎肩部表面设置 隆起部,该隆起部从侧壁部侧朝向胎面端延伸并在到达胎面端的跟前结束, 上述隆起部具有陡峭倾斜面以及平缓倾斜面,该陡峭倾斜面相对于胎肩部表面向上述 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倾斜,且坡度陡峭;该平缓倾斜面向上述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倾斜,且与该 陡峭倾斜面相比,上述坡度平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肩部表面的通往胎面端的邻接区域,与上述隆起部独立地设置朝向胎面踏面 开口并且从该胎肩部表面。
5、凹陷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胎面周向上相邻的上述凹部配置成在胎面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在比上述隆起部靠胎 面端侧的区域,经由胎肩部的表面部分在胎面周向上连结夹在胎面周向上相邻的该凹部彼 此之间的陆地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胎面周向上相互邻接地配置两个以上的上述隆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隆起部在该隆起部的比侧壁部侧的部分更靠胎面端侧的部分,相对于轮胎半径方 向朝向上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面踏面设置相对于胎面周向倾斜。
6、地延伸并到达胎面端的花纹槽,使该花纹槽 延长到上述胎肩部表面而形成,在胎肩部表面,上述花纹槽的延长部分朝向上述旋转方向 的后方侧折弯并延伸,到达上述隆起部的陡峭倾斜面。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45360 A 1/6页 3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胎面部、从该胎面部连续地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 部、以及延续到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可在冰雪路面上使用的用于卡车、公共汽车等重负载车辆的充气子午线轮 胎,尤其要求即使是在深雪道路上行驶时的、直至位于胎面端与侧壁部间的胎肩部埋入到 雪中的状态下,也发挥牵引性能。
7、等所需要的行驶性能。 0003 针对于此,提出了如下方案,即、在胎肩部表面,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那样,以 从该胎肩部表面突出等形态,形成从侧壁部侧朝向胎面端例如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多 个隆起部,凭借胎肩部表面的与雪面接触时发挥的、由上述隆起部对雪面的抓地效果、所谓 边缘效果,提高在雪上路面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0004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是如下轮胎,即“在上述肩区段形成隆起部和正方 形部,该隆起部从胎肩面向轮胎轴方向突出并且在接地侧具有与肩区段的接地面相连的锥 形面,该正方形部在该隆起部的前后在圆周方向具有台阶状的胎面边缘”。根据该充气轮 胎,认为“在雪路等的车辙行驶过程中,锥形面先。
8、沿车辙路面从而反作用力变少,并且利用 从胎肩面突出的隆起部的朝向前进方向的侧面的抓地、削掉效果产生新的牵引作用,并且 利用台阶状的正方形部也产生牵引作用”。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29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轮胎中,设置在胎肩部表面的隆起部从侧壁部侧延 伸直至到达胎面端。因此,在负载滚动时,起因于例如压到石头及其他路面突起物而在胎面 踏面的胎面端附近的陆地部区域等产生的裂缝,该裂缝伴随轮胎的使用而通过胎肩部表面 延伸到胎面端的上述隆起部和与之延续的胎肩部表面等的边界区域而。
9、容易伸展到侧壁部, 其结果,存在有可能引起轮胎故障的问题。 0010 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所中存在的这种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 胎,其能够利用设置在胎肩部表面的隆起部而有效地提高雪上牵引性能,并且防止产生于 胎面踏面的裂缝向侧壁部伸展。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2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从该胎面部连续地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 对侧壁部、以及延续到各侧壁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且指定旋转方向而使 用,在从形成于上述胎面部的胎面踏面的胎面端直至到达上述侧壁部的胎肩部表面设有隆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2/6页 4 起部,该隆起部从侧壁部。
10、侧朝向胎面端延伸并在到达胎面端的跟前结束,上述隆起部具有 陡峭倾斜面以及平缓倾斜面,该陡峭倾斜面相对于胎肩部表面向上述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倾 斜,且坡度陡峭;该平缓倾斜面向上述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倾斜,且与该陡峭倾斜面相比,上 述坡度平缓。 0013 在上述的轮胎中,“胎面踏面”是指在组装于适用轮圈并且填充了规定内压的状态 下,将轮胎以垂直姿势静止配置于平板上,施加与最大负载能力对应的负载时的、轮胎的与 平板的接触部分,另外,“胎面端”是指上述胎面踏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位置。 0014 在此,“适用轮圈”是指根据轮胎尺寸而以下述规格规定的轮圈,“规定内压”是指 在下述规格中,与最大负载能力对应地规定。
11、的空气压,“最大负载能力”是指在下述规格中 允许轮胎负载的最大质量。 0015 并且,作为其规格,在生产或使用轮胎的地域由有效的产业规格决定,例如,在美 国为“轮胎与轮辋协会年鉴” (“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 INC.YEAR BOOK”),在 欧洲为“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标准手册” (“The European Ty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 STANDARDS MANUAL”),在日本为日本汽车轮胎协会的“日本机动车辆轮胎制 造者协会轮胎标准年鉴”(“JATMA YEAR BOOK”)。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
12、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肩部的部分立体图。 0017 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18 图3是沿图1的IIII线的隆起部的剖视图。 0019 图4是表示隆起部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0 图5是图1所示的轮胎的胎面图案的部分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0022 在图1所示的部位,图中的符号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胎所具备的胎面部, 符号2分别表示各自在上述胎面部1的两侧连续地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壁部 中的、一方的侧壁部,符号3表示形成于胎面部1的胎面踏面。 002。
13、3 此外,虽然未图示细节,但该充气轮胎也与普通的轮胎一样,除了上述的胎面部1 及侧壁部2以外,具备与各侧壁部2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相连的一对胎圈部,并且在内部具 有在一对胎圈部间以环状延伸的例如放射状构造的外胎、和设置在该外胎的轮胎半径方向 外侧的带及胎面橡胶等。 002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面端E、与 侧壁部2的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位置之间的轮胎外表面区域即胎肩部表面4,设置从侧壁 部2侧朝向胎面端E、例如以直线状延伸的一个以上、此处为在胎面圆周方向相互邻接地排 列的两个隆起部5、6。 0025 通过这种隆起部5、6的形成,以在深雪道路上行驶时等有时埋。
14、在雪中的胎肩部表 面4发挥的、由隆起部5、6产生的边缘效果带来在雪上路面的牵引性能的提高。此外,也能 够设为一个或排列三个以上的隆起部也可以采用在从侧壁部2侧朝向胎面端E延伸的中途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3/6页 5 弯曲、或者在一处以上屈曲的形态、或者以锯齿状延伸的形态等。 0026 在此,在本发明中,使朝向胎面端E延伸的上述隆起部5、6如图示那样在到达胎面 端E的跟前结束,以便抑制在轮胎负载滚动时,因胎面踏面3压到路面突起物等而有时在胎 面踏面3的胎面端E侧的陆地部表面或者形成于该陆地部表面的沟槽的槽底等产生的裂缝 向侧壁部2伸展。 0027 由此,隆起部5、6不会到达胎。
15、面端E,从而能够在胎肩部表面4的、不存在隆起部 5、6的胎面端E侧的区域阻止上述那样的裂缝向侧壁部2伸展,因此能够防止裂缝到达侧壁 部2的表面所引起的轮胎故障。 0028 另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胎肩部表面4的通往胎面端E的邻接区域,设有 向胎面踏面3开口并且从胎肩部表面4向胎面部1的内侧凹陷的一个以上、在图中为两个 的凹部7、8,通过配设该凹部7、8,基于由凹部7、8发挥的边缘效果、以及进入凹部7、8而被 压硬的雪产生的雪柱剪应力,能够进一步提高雪上牵引性能。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 以上凹部,但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构成。 0029 如图示那样,与隆起部5、6独立地设置这种凹部7、8。
16、,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轮胎的 使用而可能在凹部7、8内产生的裂缝向侧壁部2伸展,而且,进入到凹部7、8中的雪产生的 雪柱剪应力与在隆起部5、6的雪柱剪应力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因此在能够较大地有助于 提高雪上牵引性能的方面上较为理想。 0030 在此,由于与隆起部5、6独立地设置凹部8,因此除了图1所示那样的、将凹部8 的底部平滑地连结于胎肩部表面4或隆起部5、6的台阶部8a、如在图2中用放大图所示那 样的胎肩部的表面部分4b以外,还能够使例如未图示的细槽等介于凹部8与隆起部5、6之 间。而且,在此,通过在轮胎周向从隆起部5、6的配设位置偏移地形成凹部7,从而凹部7与 隆起部5、6独立。 0031。
17、 在图2所示的部位,在胎面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7、8配置成在胎面周向相互隔 有间隔,并且在比隆起部5、6更靠胎面端E侧的区域,将夹在两个凹部7、8之间的陆地部经 由胎肩部的表面部分4b在胎面周向上连结到这些各凹部7、8与后述的各花纹槽之间的各 个陆地部,在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伸展的方面上,这种结构较为理想。 0032 另外,本发明的轮胎是以在车辆前进时向图1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安 装在车辆上的、指定旋转方向而使用的轮胎。而且,在根据使轮胎旋转的方向发挥不同功能 的这种轮胎中,有时在侧壁部表面等设置用于指定旋转方向(图的箭头X方向)的未图示 的刻印及其他标注。 0033 并且,在使上。
18、述隆起部5、6如图3中剖视图所示具有相比于胎肩部表面4向旋转 方向X的前方侧(在图3中为左侧)倾斜且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坡度陡峭的陡峭倾斜面 5a、6a、以及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在图3中为右侧)倾斜且与上述陡峭倾斜面5a、6a相 比上述坡度平缓的平缓倾斜面5b、6b时,能够与使轮胎旋转的方向相应地进一步提高雪上 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实现容易从轮胎埋入雪中的陷胎脱离的雪上浮动性能的提高。 0034 而且,在此,平缓倾斜面5b、6b以及陡峭倾斜面5a、6a中的坡度的陡峭平缓是彼此 相对比较的坡度,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比以90的角度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倾斜 的陡峭倾斜面5a、6a,使平缓倾斜面。
19、5b、6b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坡度平缓。 0035 另外,在此,连结在各隆起部5、6中均为平坦面的上述陡峭倾斜面5a、6a和平缓倾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4/6页 6 斜面5b、6b,在其连结部位形成在沿胎面周向的图示的剖面中构成陡峭倾斜面5a、6a与平 缓倾斜面5b、6b的交点的顶部5c、6c。 0036 根据设置于胎肩部表面4的这种隆起部5、6,在深雪道路上行驶时,不仅发挥由有 时埋入雪中的胎肩部表面4的隆起部5、6的上述顶部5c、6c产生的边缘效果,而且还发挥 因嵌入坡度陡峭的各陡峭倾斜面5a、6a的、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而被压硬的雪产生的大的 雪柱剪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
20、提高雪上牵引性能。此外,顶部5c、6c即使在沿胎面周向的图 示的剖视中以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弯曲,也能够发挥所需要的边缘效果。 0037 另外,在轮胎埋没在深雪中而不能行驶的陷胎时,通过使轮胎向相反于旋转方向X 的方向旋转,在因平缓倾斜面5b、6b的坡度平缓引起的、隆起部5、6相对于周围的雪的小的 反作用力下,抑制因向胎肩部表面4赋予隆起部引起的雪上浮动性能的下降,从而容易从 陷胎脱离。换言之,在形成隆起部的、朝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的面为陡峭坡度的情况下, 在陷胎时,若使轮胎向旋转方向X的相反方向旋转,则隆起部的朝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的 上述面较大地反作用于雪面,朝向轮胎进一步向埋没于雪中的方向被。
21、拖入的方向的力会发 挥作用,因此存在导致雪上浮动性能降低的担心。 003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胎肩部表面4中经由台阶部分9进入比该 胎肩部表面4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在图中为下侧)的表面区域A,配设上述的各隆起 部5、6,另外,在陡峭倾斜面5a的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形成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向轮胎宽 度方向的内侧凹陷而成的凹陷部分4a,在上述那样的深雪道路上行驶时,这种构成也会带 来在胎肩部表面4的边缘效果及雪柱剪应力的增大,有助于雪上牵引性能的提高。但是,该 结构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 0039 在图3所示的隆起部5、6中,虽然将陡峭倾斜面5a、6a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倾 斜。
22、角度均设为90,但该倾斜角度只要比平缓倾斜面5b、6b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 倾斜角度大即可,因此也能够在胎肩部表面4形成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使倾斜角 度小于90的陡峭倾斜面25a、26a的隆起部25、26。如图3所示,该倾斜角度是指, 在沿轮胎周向的图示的截面中,夹在隆起部5的陡峭倾斜面5a的、通过图的下侧的端点P1 并向该隆起部5的内部延伸的、与胎肩部表面4平行的假想线和陡峭倾斜面5a之间的、小 于180的角度。关于倾斜角度也同样。 0040 此外,在图4所示的部位,也使构成与胎肩部表面4的台阶部分29的台阶面29a 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倾斜角度小于90。 0041 在此,陡峭倾斜面5a。
23、、6a相对于胎肩部表面4的上述倾斜角度能够为例如 70100,另外,平缓倾斜面5b、6b的同样的倾斜角度以比陡峭倾斜面5a、6a的倾斜 角度小为前提,能够为例如530。在测定倾斜角度、时,在组装于适用轮圈 并且在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进行。 0042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陡峭倾斜面5a和6a的各个倾斜角度彼此相等,另 外,平缓倾斜面5b和6b的各个倾斜角度彼此相等,但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也可以使在 轮胎周向上邻接的隆起部的各个陡峭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彼此、以及/或者各个平缓倾斜面 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 0043 而且,隆起部5、6为了进一步提高如上述那样在该处发挥的雪柱剪应力,优选在 。
24、轮胎的侧面观察时,使隆起部5、6以该隆起部5、6的胎面端E侧的部分相对于轮胎半径方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5/6页 7 向朝向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的方式倾斜。 0044 换言之,在使隆起部5、6在轮胎半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并且在使隆起部5、6的胎 面端E侧的部分朝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使该隆起部5、6倾斜的情况下,在深雪道路上行 驶时,积累在隆起部5、6的陡峭倾斜面5a、6a的、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的雪伴随轮胎的旋转 容易退到胎面端E侧,有可能无法在隆起部5、6得到足够大的雪柱剪应力。 0045 这样的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的隆起部5、6向胎面端E侧的部分朝向旋转方向X的 前方侧的方向。
25、的倾斜角度优选在轮胎的上述无负载状态下为例如1030。 0046 此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胎面图案的展开图所示,在胎面踏面3, 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在胎面周向上并排配置多条花纹槽10,从而在轮胎赤道面C上,划分形 成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中心肋11,上述花纹槽10以相对于胎面周向倾斜的形态,朝向 轮胎赤道面C侧延伸,并且在到达轮胎赤道面C的跟前折回而弯曲成弓形,并且向胎面端E 侧延伸,到达胎面端E。通过这种花纹槽10的配置,中心肋11由在其两侧朝向胎面周向以 锯齿状延伸的、构成花纹槽10的一部分的锯齿周槽部分划分形成。 0047 另外,在图示的图案中,在多条花纹槽10彼此间划分形成的。
26、各陆地部,相对于胎 面周向以随着朝向图的上方侧而间隔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设置两条直线状的连通槽12,该 两条直线状的连通槽12向在胎面周向上相邻的各个花纹槽10开口,通过设置两条连通槽 12,将多条花纹槽10彼此间存在的各陆地部在胎面宽度方向上分割形成为三个块部13 15、也就是轮胎赤道面C侧的中心侧块部13、胎面端E侧的肩侧块部15、以及它们之间的中 间块部14。 0048 此外,在上述中心肋11以及各块部1315的各个中,形成至少在一端侧向周围 的花纹槽10或连通槽12开口的直线状、或者至少一部分为锯齿状的多条沟槽16。 0049 在此,在本发明中,优选使上述花纹槽10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长。
27、,花纹槽10如 图5所示,越过胎面端E向胎肩部表面4延伸,并且,花纹槽10的在胎肩部表面4的延长部 分10a在其延伸中途朝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折弯并延伸,如图1、3所示,到达设置在胎肩 部表面4的上述隆起部5、6中、此处是位于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的隆起部5的陡峭倾斜面 5a。 0050 由此,如图1、3所示,在上述延长部分10a的折弯部位10b的前端以闭塞的方式阻 挡延长部分10a的陡峭倾斜面5a,在该陡峭倾斜面5a的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还发挥将从胎 面踏面3经由花纹槽10送给的雪压硬的功能,增加此处的雪柱剪应力,因此能够实现雪上 牵引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0051 除此以外,通过在上述延长部分10。
28、a的宽度方向延长部分10c的、与折弯部位10b 相反侧、也就是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如图1所示,形成从该宽度方向延长部分10c稍微突 出的突出槽部10d,从而积累在延长部分10a内而被陡峭倾斜面5a压硬的雪的体积由于 上述突出槽部10d的形成引起的槽部分的容积增加而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雪柱剪应 力。 0052 此外,如图1所示,在胎肩部表面4的通往胎面端E的相邻区域所设的凹部7、8中、 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的凹部7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以与凹部7相邻的方式设置在胎面周 向延伸并分别到达隆起部6以及上述延长部分10a的浅槽17。 0053 符号的说明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6/6。
29、页 8 0054 1胎面部,2侧壁部,3胎面踏面,4胎肩部表面,4a凹陷部分,4b胎肩 部的表面部分,5、6、25、26隆起部,5a、6a、25a、26a陡峭倾斜面,5b、6b、25b、26b平缓 倾斜面,5c、6c顶部,7、8凹部,9、29台阶部分,10花纹槽,10a花纹槽的延长部分, 10b折弯部位,10c宽度方向延长部分,10d突出槽部,11中心肋,12连通槽,13 中心侧块部,14中间块部,15肩侧块部,16沟槽,17浅槽,X旋转方向,E胎面端, C轮胎赤道面,A胎肩部的表面区域,P1、P2陡峭倾斜面、平缓倾斜面的端点,、 陡峭倾斜面、平缓倾斜面的倾斜角度,隆起部的倾斜角度。 说 明 书CN 104245360 A 1/4页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5360 A 2/4页 10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5360 A 10 3/4页 11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5360 A 11 4/4页 12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5360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