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pdf(4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897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0 C N 1 0 3 9 9 8 9 7 6 A (21)申请号 201280061767.4 (22)申请日 2012.09.14 2011-272666 2011.12.13 JP 2012-147508 2012.06.29 JP G02F 1/1333(2006.01) G02F 1/13357(2006.01) G09F 9/00(2006.01) H04N 5/64(2006.01) H04N 5/66(2006.01) (71)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伊藤启太 (7。
2、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 司 31100 代理人宋俊寅 (54) 发明名称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的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液晶面板模块(4) 从前面朝向背面依次具有液晶面板(41)、光学片 (42)和导光板(43)。在前壳体(2)上,设置有使 液晶面板(41)的画面露出的开口(21)。前壳体 (2)具有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该第一 肋部(22)在开口(21)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 肋部(23)在开口(21)的周围形成在比第二肋部 (22)更加远离开口(21)的背面。第一肋部(22) 比液晶面板(41)和。
3、光学片(42)的总厚度要高,第 二肋部(23)比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和导 光板(43)的总厚度要高。液晶面板(41)收纳在 由第一肋部(22)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42)收 纳在由第一肋部(22)或第二肋部(23)包围的范 围内。导光板(43)收纳在由第二肋部(23)包围 的范围内,且前面周缘部与第一肋部(22)的前端 面相抵接。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6.13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73592 2012.09.1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88802 JA 2013.06。
4、.2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8页 附图2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8页 附图2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8976 A CN 103998976 A 1/2页 2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 块, 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 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 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 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
5、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以及 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 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 所述第一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且前端面与所述导 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 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
6、面相对设置, 在包含与所述一个侧面相邻的相邻侧面在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边缘部,设置有使所述第 二肋部嵌合的凹部, 所述第二肋部和所述凹部分别设置在从所述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所述一个侧面 的相对应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与所述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的主肋部以及并排设 置在与该开口相反一侧的该主肋部的侧壁上的梳齿状的副肋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片具有与所述第一肋部相对应的缺口。 6.一种。
7、液晶显示装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 块, 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比该框体窄的液晶面板、 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 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 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 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 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 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该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中可分别插通所述多。
8、个第一及第二 肋部,且贯穿设置于所述框体;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998976 A 2/2页 3 支承部,该支承部架设于该多个第一插通孔各自的在所述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周缘部 之间,且朝要支承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突出设置, 所述第一肋部具有与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大的高度, 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 所述支承部具有比所述第一肋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高度,且与所述 导光板相抵接, 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
9、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 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以及 平坦部,该平坦部在该两个突出部之间架设,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8.一种液晶电视机,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 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 所述液晶面板模块将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液晶面板的 画面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998976 A 1/18页 4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液晶面板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背景技。
10、术 0002 构成边光方式的液晶面板模块的液晶面板、光学片、导光板等各部件由框状的外 框架固定。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如下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去除外框架,利用设置于前壳体 的内表面的阶梯状肋部来对上述各部件进行定位,从而减少部件数量。进行定位后的各部 件通过螺钉朝前后按压、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37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时会由液晶面板和导光板来夹住按 压使光扩散的光学片,当被夹住按压的光学片遭受变形时,该光学片会发生变形。因此,来 自光源的光无法充分扩散,会在画面上产生亮。
11、度不均。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的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 有液晶面板模块,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与该液 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 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 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 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以及多个第二肋部。
12、,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 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一肋部具有 比所述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且前端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 接,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所述液晶面 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 围的范围内,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0007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配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与背面侧的后壳体 之间的液晶面板模块。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朝向背面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和 导光板。在前壳体上,设置有。
13、使液晶面板的画面露出的开口。前壳体具有第一肋部和第二 肋部,该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比第一肋部 更加远离开口的背面。第一肋部比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高,第二肋部比液晶面板、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2/18页 5 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高。液晶面板收纳在由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收纳在 由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导光板收纳在由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且前面周 缘部与第一肋部的前端面相抵接。 导光板按压前侧的力施加于高度比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高的第一肋部的前 端面,而几乎不会施加于光学片。因此,光学片不挠曲,不会在显示于。
14、液晶面板的图像上产 生亮度不均。 0008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相 对设置,在包含与所述一个侧面相邻的相邻侧面在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边缘部,设置有使所 述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所述第二肋部和所述凹部分别设置在从所述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 偏向所述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 0009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自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的光源的光 入射至导光板的一个侧面。在包含相邻于与光源相对的一个侧面的相邻侧面在内的导光板 的边缘部,设置有使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二肋部和设置于导光板的凹 部分别设置在从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一个侧面的相。
15、对应的位置。 因来自光源的热量使得导光板热膨胀,导光板的各个部分发生移动。然而,因热膨胀而 引起的导光板的移动不会在使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发生。凹部和与该凹部嵌合的第二肋部 设置在从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因此以凹部为边界的导光板 的区域中偏向一个侧面的区域比相反侧的区域要大。因此,导光板的各个部分的移动量以 凹部为边界,靠近光源的部分的移动量比远离光源的部分要小。光源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 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使从导光板射出到光学片的光的亮度发生变化。第二肋部和凹部使伴随 着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变化减小,因此能够减小显示于 液晶面板的图像的亮度不均。 。
16、0010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与 所述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的主肋部以及并排设置在与该开口相反一侧的该主肋部的侧壁 上的梳齿状的副肋部。 0011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主肋部和副肋 部。主肋部与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设置。副肋部呈梳齿状地并排设置在与开口相反一侧的 主肋部的侧壁。 由此,在与设置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前壳体的背面相反一侧的前面部分,不易产 生伴随着成形而引起的缩痕。另外,副肋部能够强化主肋部的强度。 0012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0013 本申请所涉及的。
17、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在第一肋部与第二肋部相接合而成为一体的情况下,注入到与成为一体的第一肋部和 第二肋部相对应的金属模部分中的被注入物的体积增大,在与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对应 的前壳体的前表面容易产生缩痕。然而,由于第一肋部与第二肋部相隔开,因此不易在前壳 体上产生缩痕。 0014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片具有与所述第一肋部相对 应的缺口。 0015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学片在与第一肋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缺口。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3/18页 6 在光学片收纳在由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光学片的缺口与第一肋部分。
18、隔 开,以使得不与比第二肋部更靠前壳体内侧的第一肋部相重叠。由此,在将光学片组装入液 晶显示装置时,第一肋部不会产生妨碍。 0016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 有液晶面板模块,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比该框体窄 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从 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 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肋部,该 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
19、肋部在 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多个 第一及第二插通孔,该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中可分别插通所述多个第一及第二肋部,且 贯穿设置于所述框体;以及支承部,该支承部架设于该多个第一插通孔各自的在所述框体 的周向上相对的周缘部之间,且朝要支承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一肋部具 有与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大的高度,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 述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所述支承部具有比所述第一肋部 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高度,且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 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
20、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 内,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0017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配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与背面侧的后壳体 之间的液晶面板模块。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液晶面板、 光学片和导光板。在前壳体上,设置有使液晶面板的画面露出的开口。前壳体具有第一肋 部和第二肋部,该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比 第一肋部更加远离开口的背面。框体具有可分别插通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第一插通孔和 第二插通孔。在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之间,架设有支承导光板的支承 部,支承部朝背面。
21、侧突出。第一肋部的高度与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 高,第二肋部的高度比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高。支承部的高度比第 一肋部从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且支承部与导光板相抵接液晶面板收纳在由第一肋 部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收纳在由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导光板收纳在由第 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且前面周缘部与支承部的前端面相抵接。 导光板按压前侧的力施加于高度比第一肋部从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支承部 的前端面,而几乎不会施加于光学片。因此,光学片不挠曲,不会在显示于液晶面板的图像 上产生亮度不均。 0018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
22、有:两个突出部,该两个 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以及平坦部,该平坦部在该两个突 出部之间架设,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0019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支承部具有两个突出部和平坦部。两个突出部 从在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平坦部在两个突出部之 间架设,且与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由此,导光板的前侧由框体支承,且不与第一肋 部相抵接。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4/18页 7 0020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以 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所述液晶面板模块将所述接收部。
23、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 示在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 0021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中,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接收电视广播 的接收部。 由此,液晶电视机能够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同时将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液晶面板 上。 发明效果 0022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电视机,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液晶电视机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在垂直方向上切断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时的剖视图。 图4是前壳体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前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上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光学。
24、片与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分隔肋部周边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9是与图8的分隔肋部周边相对应的前壳体和液晶面板模块的局部后视图。 图10是表示与分隔肋部周边相对应的背光源底板的右下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去除了后壳体和背光源底板的液晶电视机的后视图。 图12是去除了后壳体的液晶电视机的后视图。 图13是从前面侧观察后壳体的俯视图。 图14是后壳体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C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D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E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
25、的说明图。 图15F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G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防放电框的后视图。 图17是局部放大表示防放电框的立体图。 图18是局部放大表示前壳体和防放电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上的概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基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液晶电视机进行说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5/18页 8 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包括边光方式的背光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电 视机中,去除了从四周缘的外侧围绕被覆液晶面板模块的各构成部件的外框架。 此外,本发明。
26、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0025 实施方式1 图1是液晶电视机1的简要立体图。这里,在观众正对液晶电视机1显示图像的画面 411的情况下,将相对于画面411的观众侧设为前侧,将与之相反的相对于画面411的里侧 设为背面侧或后侧。画面411呈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在观众面向画面411时,将画面411 的长边方向右侧作为右,将画面411的长边方向左侧作为左。在从背面侧观察液晶电视机1 的情况下,左右与前侧的左右相反。另外,在观众面向画面411时,将画面411的短边方向 上侧作为上,将画面411的短边方向下侧作为下。图1从前侧右斜上方来表示液晶电视机 1。 0026 液晶电视机1包括前壳体2、后壳体3。
27、、液晶面板模块4、接收部T、电源基板P以及 支架S。液晶面板模块4在前侧具有画面411,收纳在前侧的前壳体2与背面侧的后壳体3 之间。 0027 前壳体2例如为树脂制,呈矩形的框状。前壳体2包围液晶面板模块4的前侧周 缘部和外周面。前壳体2在大致中央具有横向较长矩形的开口21,液晶面板模块4的画面 411从开口21露出。从前壳体2的外周朝背面侧,在周向上设置有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的 侧方的宽度较窄的侧部。 0028 后壳体3从背面侧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后壳体3例如为树脂制,大致呈碟状。从 后壳体3的外周朝前侧,在周向上设置有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的侧方的侧部,该侧部的竖立 高度比前壳体2的侧部的竖立。
28、高度要高。后壳体3的侧部的前侧前端部与前壳体2的侧部 的内周面相嵌合。 0029 接收部T接收与电视广播相关的影像信号。电源基板P向液晶电视机1的各构成 部进行供电。 支架S是在其上表面中央设置有与液晶电视机1的下部中央相接合的支柱、且以竖立 状态支承液晶电视机1的板。 0030 图2是表示液晶电视机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从侧方示出在前壳体2与后壳 体3之间从下向上排列有液晶面板模块4的分离后的各部件的状态。图2中描绘成图1的 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中的右下部位于跟前。 图2中,液晶面板模块4包括从下向上配置的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 光板43、反射片44和背光源底板(盖部)4。
29、5的各部件。 0031 防放电框40是对前壳体2的背面的开口21的外侧进行镶边的矩形框,由具有导 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防放电框40具有防止来自液晶电视机1外部的放电对接收部T、电 源基板P等产生影响的功能。 0032 液晶面板41是具有比开口21宽的矩形面的板状部件。液晶面板41在前侧具有 画面411。 0033 图2中,在液晶面板41的跟前部分示出了热沉46。在后面对热沉46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2中的热沉46的背侧,设置有被隐藏看不见的LED(发光二极管)基板和安装于 其上的LED(光源)。即,成为背光源的光源的LED在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中配置在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
30、A 6/18页 9 液晶面板模块4的最下部。 0034 光学片42是合成树脂片,包括棱镜片、扩散片和反射偏振片。光学片42具有使从 导光板射出到液晶面板41的光均匀扩散的功能。光学片42形成与液晶面板41的背面大 致相同的形状,但在光学片42的周端设置有几个缺口部421。 0035 导光板43呈矩形板状,由丙烯构成。导光板43的前面和背面的面积比光学片42 的面积稍大。在导光板43的侧部设置有几个凹部431。 0036 反射片44是配置在导光板43与背光源底板45之间的由白色树脂、银、铝等构成 的片材。反射片44配置在导光板43的背面。反射片44形成与导光板43的背面大致相同 的形状。例如,在。
31、与导光板43的凹部431相对应的反射片44的位置,设置有与凹部431相 同形状的缺口部441。 0037 背光源底板45是金属制的板,呈矩形状。背光源底板45的面积比导光板43稍大。 此外,在背光源底板45的背面,通过螺钉紧固来固定接收部T和电源基板P。 0038 图3是在垂直方向上切断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时的剖视图。图3的右侧与 液晶电视机1的前侧相对应,图3的左侧与液晶电视机1的背面侧相对应。图3中,液晶面 板模块4配置在前壳体2与后壳体3之间,与前壳体2相接。 0039 导光板43使从下部的侧面入射的LED的光在内部扩散,并均匀化。导光板43使 均匀后的光从前面朝向光学片42进行面发。
32、光。反射片44将导光板43内部的光朝前侧反 射,从而提高来自LED的光的利用效率。光学片42使从导光板43接受的光扩散,射出至液 晶面板41。液晶面板41从其背面导入来自光学片42的射出光,将接收部T接收到的电视 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前面侧的画面411上。 0040 在防放电框40与背光源底板45之间,以层叠的状态配置有液晶面板41、光学片 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防放电框40的上部经由间隔件4a与液晶面板41的下端相接, 并经由间隔件4b与导光板43的下部相接。与导光板43相接的防放电框40的部分朝向背 面侧突出,构成山形或倒V字形的弯曲部。弯曲部下方的防放电框40具有朝背面侧呈大致 直。
33、角弯曲的弯曲部401以及位于其更加下方的朝大致垂直下方弯曲的弯曲部402。弯曲部 401与弯曲部402之间的防放电框40构成前后延伸的横板部,弯曲部402往下的防放电框 40构成下端成为自由端的上下板部。防放电框40的该横板部与导光板43中的下侧的侧面 以相隔开的状态相对。 0041 液晶面板模块4包括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热沉46由导热性较好的铝、 铜等构成,是用于使来自LED48的热量移动至背光源底板45的构件。热沉46在图3中的 剖面形状呈L字形,热沉46的前后方向的板部和上下方向的板部分别与防放电框40的横 板部和上下板部密接,以使得其弯曲部与防放电框40的弯曲部402。
34、相接合。 0042 LED基板47是细长的矩形平板,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热沉46的横板部上。而 且,在LED基板47上,沿着LED基板47的长边方向,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的方式安装有多 个LED48。而且,将防放电框40、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定位成,以使得在LED48的 正上方,面向导光板43下侧的侧面隔开稍许间隙而进行配置。 0043 层叠的状态的防放电框40和热沉46以夹在背光源底板45与前壳体2之间的状 态通过螺钉5进行螺钉紧固。螺钉5从背光源底板45插入,与竖立设置于前壳体2的背面 的轴套相螺合。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7/18页 10 由螺钉5紧固的。
35、前壳体2和背光源底板45对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 光板43和反射片44以层叠状态进行按压。 在液晶面板模块4的下部设置有多个与图3的螺钉5相对应的固定部位。 0044 在现有的液晶电视机中,液晶面板模块的各部件通过外框架来固定。然而,液晶电 视机1中去除了外框架。因此,液晶面板4的各部件如上所述通过背光源45与前壳体2之 间的螺钉5所进行的紧固来固定。 0045 上述外框架起到对组装液晶电视机时的部件进行定位的作用。另外,外框架具有 不使光学片挠曲而固定的功能。而且,上述外框架具有防止LED的光漏到液晶面板模块的 外部的功能。 液晶电视机1具备如下结构:该结构具有与上述外框。
36、架所起到的部件定位、以不使光 学片变形的状态来固定该光学片以及防止漏光相关的功能。接下来,对取代上述外框架的 功能的液晶电视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6 图4是前壳体2的后视图。前壳体2呈横向较长的矩形,在内部设置有使液晶面 板41的画面411朝前侧露出的开口21。即,前壳体2的形状为框状。前壳体2中的上部 框、左框和右框的宽度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前壳体2中的下部框的宽度比其他框的宽度要 大。 0047 前壳体2包括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 23和分隔肋部24通过金属模与前壳体2一体成形。 0048 沿着开口21的周围,多个第一肋部22从前壳体2的背面。
37、以大致相等间隔进行配 置。在上部框设置有两个第一肋部22,在左右框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肋部22,在下部框设 置有五个第一肋部22。开口21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端之间成为宽度较窄的凸缘。 在前壳体2的框的背面,多个第二肋部23沿着开口21的周围配置在相对于开口21比 第一肋部22更靠外侧的位置。在上部框设置有一个第二肋部23,在左右框分别设置有一个 第二肋部23。在下部框未设置第二肋部23。另外,设置于上部框和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 分别相对于宽度方向设置在框的大致中央。 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隔开配置,沿着前壳体2的左框、上部框和右框的周围, 配置成锯齿状。 0049 设置于上部框的第。
38、二肋部23配置在上部框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于 上部框的两个第一肋部22分别配置在上部框的左右端和比上部框的第二肋部23更加偏向 左右端一些的位置。 分别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配置在比开口21的短边中点更靠下侧的相对应的位 置。更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配置在从开口21的下侧左右角部朝上 侧一些的位置。在左右框上分别各设置两个的第一肋部22配置在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 部23的上侧。 0050 图5是表示前壳体2的局部立体图。图5从右斜下方示出在前壳体2的背面上的 右下部分设置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 第一肋部22相对于前壳体2的高度比第二肋部23的高度要低。第。
39、一肋部22的高度 比液晶面板41和光学片42的总厚度稍大。第二肋部23的高度比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 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总厚度稍大。将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高度调整为,以使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10 8/18页 11 得第一肋部22的高度与第二肋部23的高度之差和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总厚度相等。 0051 第一肋部22包括第一主肋部22a和第一副肋部22b。第一主肋部22a是与开口21 的边大致平行的肋部。第一副肋部22b设置成以使得相对于第一主肋部22a呈大致垂直方 向且相对于开口21朝外侧从第一主肋部22a的两端突出。下面,将设置于第一主肋部22a 。
40、的两端的第一副肋部22b称为两侧肋部。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面方向观察 前壳体2的情况下,两侧肋部的形状例如为大致矩形。 0052 在两侧肋部的中间也设置有多个第一副肋部22b,第一副肋部22b的总数为五个。 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一副肋部22b在相对于开口21处于外侧的第一主肋部22a的侧 壁与前壳体2的背面所成的角部,与两侧肋部大致平行且以大致相等间隔并排设置。在使 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一副 肋部22b的形状例如为底边比上底要长的梯形。在上述情况下,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 一副肋部22b的内侧的边相对于底边呈大致直角,外侧的边。
41、朝向前壳体2的背面倾斜。 0053 第二肋部23包括第二主肋部23a和第二副肋部23b。第二主肋部23a和第二副 肋部23b的配置方向和形状分别与第一主肋部22a和第一副肋部22b相类似。第二副肋部 23b的总数为7个。 在从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整体形状分别为梳 齿状。 0054 图4中,从靠近开口21的下侧左右角部的下部框的背面,分别竖立设置有各一个 分隔肋部24。 图5从右斜下方示出在前壳体2的背面上的右下部分设置的分隔肋部24。分隔肋部 24相对于前壳体2的背面的高度与第二肋部23的高度大致相同,对应于比液晶面板41、光 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
42、4的总厚度稍大的高度。 0055 分隔肋部24包括分隔主体肋部24a和分隔强化肋部24b。分隔主体肋部24a具有 与开口21的长边大致平行的肋部和从该肋部的两端朝下方延伸的肋部。在使前壳体2的 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主体肋部24a的形状为大致矩形。从 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主体肋部24a的形状为大致字形。 0056 分隔强化肋部24b设置有两个。分隔强化肋部24b在相对于开口21处于外侧的分 隔主体肋部24a的侧壁与前壳体2的背面所成的角部以大致相等间隔进行设置。分隔强化 肋部24b的方向为向下。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 分隔强。
43、化肋部24b的形状为底边比上底要长的梯形。在上述情况下,分隔强化肋部24b的 内侧的边相对于底边呈大致直角,外侧的边朝向前壳体2的背面倾斜。 在从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肋部24的整体形状为梳齿状。 0057 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中,第一副肋部22b、第二副肋部23b和 分隔强化肋部24b具有分别使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的强度增大的功能。 另外,设置第一副肋部22b、第二副肋部23b和分隔强化肋部24b以用于分别抑制与第一肋 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相对应的前壳体的前面位置在成形时产生的缩痕。 0058 图4中,配置于前壳体2的上部框的第。
44、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与配置于下部框的第 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液晶面板4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分别配置于 前壳体2的左右框上的第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液晶面板41的长边方向的长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11 9/18页 12 度大致相等。 0059 图4中,配置于前壳体2的上部框的第二肋部23的内侧位置与配置于下部框的分 隔肋部24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各短边方向的长度 大致相等。分别配置于前壳体2的左右框上的第二肋部23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光学 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0060 。
45、在组装液晶电视机1时,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将前壳体2放置在大致水平 的面上。以与前壳体2相重叠的方式,将防放电框40载放在前壳体2的外周缘部。将液晶 面板41容纳在沿着开口21的周缘配置的第一肋部22之间的空间内。接着,将光学片42、 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容纳在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之间的空间内。 0061 图6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4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2上的概要的说明图。图6中, 左侧相当于前壳体2的内侧,前壳体2的左侧端在开口21的外周中断。图6中,右侧相当 于前壳体2的外侧。图6从相对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位置关系对层叠在前壳体 2上的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
46、3和反射片44的概要进行说明。实际的第一肋部 22和第二肋部23相隔开,但图6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在图6的法线方向上投影示 出,靠近地进行描绘。 0062 液晶面板41中的前面的边缘部与前壳体2的开口21周围的边缘相抵接,液晶面 板41的侧面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相抵接。光学片42载放在液晶面板41上,光学片42 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隔开稍许间隙而分隔开。 0063 光学片42的周端具有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部分和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部分。光 学片42的实线表示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光学片42的虚线及其右 侧的实线表示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
47、 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稍许分隔开。与第二 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延伸设置到更加外侧,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 0064 图7是表示光学片42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7示出在组装液晶电视机1的工序中光学片42露出到背面侧的阶段。图7的左侧相当 于光学片42的内侧,图7的右侧相当于光学片42的外侧。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 的周端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另一方面,在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 端,设置有矩形的缺口部421,缺口部421与第一肋部22隔开稍许的间隙而分隔开。 此外,光学片42的周端。
48、也可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两者的内侧面相抵接。 或者,光学片42的周端也可仅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相抵接。在上述情况下,光学片 42的形状和大小与液晶面板41的背面大致相同,不设置缺口部421。 0065 图6中的导光板43的前面的周缘部与第一肋部22的前端部相抵接,导光板43的 侧面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反射片44载放在导光板43上,反射片44的周端与 第二肋部23的内表面相抵接。反射片44的背面与背光源底板45相抵接。背光源底板45 的前面的周缘部与第二肋部23的前端面相抵接。导光板43经由反射片44从背光源底板 45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按压第一肋部22的前端面。
49、。 0066 图6中,在光学片42与导光板43之间夸张地描绘出间隙。然而,实际上该间隙非 常窄,利用该窄间隙,使得导光板43即使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也几乎不会 按压光学片42。因此,在光学片42上不会产生因按压而引起的挠曲、翘曲等变形。 说 明 书CN 103998976 A 12 10/18页 13 此外,在开口21的下侧的角部附近,利用分隔肋部24来代替图6中的第二肋部23的 功能。 0067 图8是分隔肋部24周边的结构的后视图。图8示出在前壳体2上安装了防放电 框40、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时的状态。 在图8的大致中央,描绘出在横向上延伸的热沉46。在热沉46上,固定有LED基板47, 在LED基板47上进一步安装有LED48。在LED基板47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向LED48供 电的电源线6的连接器49。连接器49由下方的LED基板47、上方及侧方的分隔肋部24、前 面侧的前壳体2包围。连接器49的背面侧由图8中未示出的背光源底板45覆盖。 0068 图9是与图8的分隔肋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