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pdf(1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401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11 C N 1 0 4 3 4 0 1 2 6 A (21)申请号 201410367552.6 (22)申请日 2014.07.29 2013-159126 2013.07.31 JP B60R 1/06(2006.01) B60J 5/04(2006.01) (71)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静冈县 (72)发明人梅泽心 大场慧三 今釜浩之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代理人方志炜 (54) 发明名称 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
2、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能 提高开闭车门后视镜的操作性。该车门后视镜安 装构造具有壳体(20),该壳体(20)设有由保持件 (40)和基座(45)夹持的滑动部(23)。在滑动部 (23)上设有保持件侧滑动面(24)和基座侧滑动 面(25),该保持件侧滑动面(24)在保持件(40) 的第1球面(41)上滑动,该基座侧滑动面(25)在 基座(45)的第2球面(46)上滑动。在第1球面 (41)和保持件侧滑动面(24)构成的接触面对、以 及第2球面(46)和基座侧滑动面(25)构成的接 触面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面对的相对表面上设有 凹部(5154)。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
3、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8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40126 A CN 104340126 A 1/1页 2 1.一种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用于将车门后视镜安装于车辆侧部的车门,可使车门后 视镜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包括: 轴构件,其配置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保持件,其固定于上述轴构件,形成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第1球面; 基座,其设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与上述第1球面相面对且凹陷的 第2球面;以及 壳体,其作。
4、为固定后视镜主体,且设有由上述第1球面和上述第2球面夹持的滑动部, 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动部上设有保持件侧滑动面和基座侧滑动面,该保持件侧滑动面与上述保持 件的上述第1球面接触并在上述第1球面上滑动,该基座侧滑动面与上述基座的上述第2 球面接触并在上述第2球面上滑动, 在上述第1球面和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面对、以及上述第2球面和上述基 座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面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面对的相对表面上设有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大于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 度,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
5、部的深度大于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件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 度和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保持件和上述滑动部中的 材质的热膨胀系数较大的一方上形成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较深, 上述基座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 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基座和上述滑动部中的材质的 热膨胀系数较大的的一方上形成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较深。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
6、述接触面对的上述相对表面的上述各凹部分别为以上述轴构件为中心地沿周 向延伸的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 的位置,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 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设于上述第1球 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 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 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 7.。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沿周向交 替地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340126 A 1/7页 3 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停车时能够折叠的车门后视镜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保持后视镜,车门后视镜设有基座等安装用构件,该车门后视镜安装于车辆 (汽车等)的车门的侧面。在车辆行驶时,为了使驾驶员能够确认车辆后方的状况,该车门 后视镜面向车辆后方。相对于此,在车辆停止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0003 该折叠动作、即后视镜的开闭动作例如是绕。
8、固定于基座的轴进行转动的动作。为 了进行这样的动作,存在使固定有后视镜的构件与基座之间滑动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 1)。此时,在滑动面上作用有规定的负荷。该滑动面有时为使以轴为中心的球面彼此之间 滑动。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82300号公报 0005 在上述例子中,平面彼此接触而构成滑动面。因此,滑动所需的负荷增大。当滑动 所需的负荷增大时,特别是在手动的情况下,操作性变差。上述例子为平面彼此接触的情 况,但在球面彼此接触的情况下也同样,当滑动阻力增大时操作性变差。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开闭车门后。
9、视镜的操作 性。 0008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用于将车门后视镜安 装于车辆侧部的车门,可使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叠,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 造包括:轴构件,其配置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保持件 (retainer),其固定于上述轴构件,形成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第1球面;基 座,其设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与上述第1球面相面对且凹陷的第2球 面;以及壳体,其作为固定后视镜主体,且设有由上述第1球面和上述第2球面夹持的滑动 部,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滑动部上设有保持件侧。
10、滑动面和基座侧滑 动面,该保持件侧滑动面与上述保持件的上述第1球面接触并在上述第1球面上滑动,该基 座侧滑动面与上述基座的上述第2球面接触并在上述第2球面上滑动;在上述第1球面和 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面对、以及上述第2球面和上述基座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 面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面对的相对表面上设有凹部。 0010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中,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 的深度大于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 度大于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 0011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中,上述保持件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 说 明。
11、 书CN 104340126 A 2/7页 4 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和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 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保持件和上述滑动部中的材质的热膨胀系数较大的一方上形成的上 述凹部的深度较深;上述基座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 上述凹部的深度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基座和上述滑 动部中的材质的热膨胀系数较大的一方上形成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较深。 0012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中,设于上述接触面对的上述相对表面的 上述各凹部分别为以上述轴构件为中心地沿周向延伸的弧状。 0013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
12、后视镜安装构造中,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 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的位置,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 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的位置。 0014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中,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 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设 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 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 0015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中,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 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沿周向交替地设置。 0016 发明。
13、的效果 0017 采用本发明,为一种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用于将车门后视镜安装于车辆侧部的 车门,可使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叠,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包括:轴构件,其 配置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保持件,其固定于上述轴构 件,形成有面向车辆下方的大致半球面状的第1球面;基座,其设于上述车门的车辆宽度方 向外侧,形成有与上述第1球面相面对且凹陷的第2球面;以及壳体,其作为固定后视镜主 体,且设有由上述第1球面和上述第2球面夹持的滑动部,该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特征在 于,在上述滑动部上设有保持件侧滑动面和基座侧滑动面,该保持件侧滑动面与上述保持 件的上述第1球面接触并。
14、在上述第1球面上滑动,该基座侧滑动面与上述基座的上述第2 球面接触并在上述第2球面上滑动;在上述第1球面和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面 对、以及上述第2球面和上述基座侧滑动面构成的接触面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面对的相对 表面上设有凹部,因此,能够降低各滑动面上的接触阻力,能够提高滑动性。而且,能够抑制 在滑动时产生摩擦热。由此,即使经过多年的长期使用,也能够不易引起变形。另外,由于 靠轴构件的中心侧(以轴构件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的表面互相抵接,因此,能够消除轴 在后视镜的旋转动作时的抖动,从而能够使旋转操作稳定。 0018 另外,采用本发明,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大于设于上述第。
15、1 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大于设于上述第2球面 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因此,能够抑制随着滑动而产生的后视镜变形对操作性造成影响。 0019 另外,采用本发明,上述保持件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 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和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保 持件和上述滑动部中的材质的热膨胀系数较大的一方上形成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较深;上述 基座和上述滑动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和设于上 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深度构成为:在上述基座和上述滑动部中的材质的热膨胀系 说 明 书CN 104340126。
16、 A 3/7页 5 数较大的一方上形成的上述凹部的深度较深;因此,能够抑制由热膨胀(蠕变变形)所引起 的滑动性的劣化。 0020 另外,采用本发明,设于上述接触面对的上述相对表面的上述各凹部分别为以上 述轴构件为中心地沿周向延伸的弧状,因此,能够设置容易滑动的部分和容易固定的部分, 使滑动性能等产生段位感(日语:節度感),从而提高操作性。 0021 另外,采用本发明,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 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的位置,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 上述凹部设于彼此相对的位置,因此,抵接部的接触面积增大,使车门后视镜的固定状态稳 定。另外,由于。
17、在滑动中该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滑动阻力减小,从而容易滑动。 0022 另外,采用本发明,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 度大于设于上述第1球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设于上述第2球面的上述 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 的宽度,因此,能够减小由靠轴构件的径向内侧的表面按压靠轴构件的径向外侧的表面的 面积,而且,能够降低负荷,从而能够抑制滑动性能的劣化。 0023 另外,采用本发明,设于上述保持件侧滑动面的上述凹部和设于上述基座侧滑动 面的上述凹部沿周向交替地设置,因此,能够抑制壳体的变形,抑制滑动性能的下降。 附图。
18、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0025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车门后视镜的开闭动作的立体图。 0026 图3是表示图1中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0027 图4是图3中的车门后视镜及其安装构造的主剖视图。 0028 图5是图4中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0029 图6是图5中的滑动部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0030 图7是图1中的基座等的俯视图。 0031 图8是图4中的保持件的概略立体图。 0032 附图标记说明 0033 1、车门;10、车门后视镜;11、后视镜主体;20、壳体;21、后视镜固定部;23、滑动 部;24、保持件侧。
19、滑动面;25、基座侧滑动面;30、轴(轴构件);31、卡定构件;32、螺旋弹簧; 35、抵接部;40、保持件;41、第1球面;45、基座;46、第2球面;51、第1凹部;52、第2凹部; 53、第3凹部;54、第4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 方式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车门后视镜10的开闭动 作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车 门后视镜10及其安装构造的主剖视图。 0035 图5是图4中的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图5中的滑动部23 的。
20、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图1中的基座45等的俯视图。图8是图4中的保持件40的 说 明 书CN 104340126 A 4/7页 6 概略立体图。 0036 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10构成为在车辆行驶时能够供驾驶员从车辆前部座位 (驾驶席)看到车辆后方,在车辆停止时能够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叠。该车门后视镜10 在打开的状态或关闭的状态被固定。在此,打开的状态(打开状态)是指车门后视镜10向 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状态,为驾驶员能够从驾驶席看到车辆后方的状态。关闭的状态 (关闭状态)是指后视镜主体11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地折叠的状态。 0037 该车门后视镜10通过以后述的轴30为中心地旋转,来。
21、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切 换,或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切换。以下,对用于将该车门后视镜10安装于车辆侧部的车 门1的构造进行说明。 0038 车门后视镜安装构造包括壳体20、轴30、保持件40以及基座45。壳体20为树脂 制,包括后视镜固定部21和滑动部23。 0039 后视镜固定部21为包围后视镜主体11的部分。滑动部23设为由后述的第1球 面41和第2球面46夹持。在该例子中,后视镜固定部21和滑动部23一体形成。关于滑 动部23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40 轴30为金属制,为配置于车门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构 件。在该例子中,为所谓的螺栓。保持件40为金属制,其固定。
22、于轴30的长度方向中央,在 该例子中固定于轴3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为沿轴30的中心轴线对称的半球 状的构件。轴3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贯通保持件40。保持件40的车辆下方的表面形成有向 下方凸出的半球面状的第1球面41。基座45与壳体20同为树脂制,固定于车门1的车辆 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辆下方凹陷且与第1球面41相面对地形成有第2球面46。第2球面 46为与第1球面41相对应的凹球面。 0041 如上所述,轴30构成为贯通保持件40,轴30的车辆下部固定于基座45。而且,在 轴30的车辆上部,在向径向伸出的圆板状的卡定构件31安装有螺旋弹簧32。该螺旋弹簧 32按压保持件40。保持件4。
23、0隔着滑动部23按压基座45。 0042 在此,说明壳体20的滑动部23。如上所述,滑动部23构成为由第1球面41和第 2球面46夹持,因此,其车辆上表面成为凹球面,其车辆下表面成为凸球面。轴30贯通上述 表面的中央。以下,说明上表面和下表面。 0043 在滑动部23的上表面形成有保持件侧滑动面24,在滑动部23的下表面形成有基 座侧滑动面25。上述滑动面设于正面和背面。保持件侧滑动面24与保持件40的第1球 面41接触,且在第1球面41上滑动。保持件侧滑动面24为向车辆下方凹陷的凹球面状, 与第1球面41一起构成第1接触面对。即,第1接触面对为半球面彼此之间的接触。利用 螺旋弹簧32的弹性力。
24、按压保持件40,从而保持接触状态。 0044 基座侧滑动面25与基座45的第2球面46接触,且在第2球面46上滑动。基座 侧滑动面25为向车辆下方突出的向下方凸出的凸球面状,与第2球面46一起构成第2接 触面对。第2接触面对与第1接触面对同样,为半球面彼此之间的接触。利用螺旋弹簧32 按压保持件40,从而保持接触状态。 0045 后视镜主体11的开闭动作为滑动部23绕轴30的轴心转动,且滑动部23在保持 件40和基座45上滑动。即,滑动部23成为可动侧的构件,保持件40和基座45成为固定 侧的构件。在该例子中,保持件侧滑动面24和基座侧滑动面25成为可动面,第1球面41 说 明 书CN 104。
25、340126 A 5/7页 7 和第2球面46成为固定面。上述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46 在第1接触面对和第2接触面对各自的相对表面设有凹部。该例子中的凹部分别 形成于构成两个接触面对的四个表面。即,该例子中,具有四种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 凹部54。第1凹部51设于第1球面41,第2凹部52设于保持件侧滑动面24。并且,第3 凹部53设于基座侧滑动面25,第4凹部54设于第2球面46。各凹部、即第1凹部51第 4凹部54分别沿周向延伸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0047 相对于这些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在靠轴30的中心侧(以轴30为 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设有抵接部。
26、35。该抵接部35为构成各接触面对的表面彼此之间接 触的部分。该抵接部35为承受由螺旋弹簧32等的按压而产生的负荷的部分。在该例子中, 不是凹部的部分成为抵接部35(图6)。 0048 在此,说明各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的形状、深度以及宽度等的关系。 0049 设于各表面的各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未设于包围轴30的方向(周 向)的整周区域的范围内。即,如图5和图6所示,沿以轴30为中心的周向在周向上空开 间隔地设置。如图7所示,第1凹部51设为在周向上空开间隔,该间隔成为抵接部35。 0050 另外,在后视镜主体11固定的状态和滑动的状态下,各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 凹部。
27、54的位置关系不同。后视镜主体11固定的状态是指上述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滑 动的状态是指后视镜主体11与壳体20一起以轴30为中心地旋转的状态。 0051 在后视镜主体11固定的状态下,设于第1球面41的第1凹部51与设于保持件侧 滑动面24的第2凹部52彼此相对。设于基座侧滑动面25的第3凹部53和设于第2球面 46的第4凹部54彼此相对。后视镜主体11固定的状态为彼此相对的凹部、即第1凹部51 与第2凹部52、或者第3凹部53与第4凹部54的周向位置对齐的状态。 0052 在后视镜主体11旋转的状态、即在滑动部23的各表面在第1球面41和第2球面 46上滑动时,第1凹部51和第2凹部52。
28、的周向位置为在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第3凹部53 和第4凹部54也同样。 0053 设于保持件侧滑动面24的第2凹部52的深度大于设于第1球面41的第1凹部 51的深度,设于基座侧滑动面25的第3凹部53的深度大于设于第2球面46的第4凹部 54的深度。 0054 在使壳体20旋转、即使滑动部23滑动的状态下,固定成相对于轴30的径向靠内 侧的表面按压靠外侧的表面。保持件侧滑动面24相对于第1球面41位于外侧,第2球面 46相对于基座侧滑动面25位于外侧。因而,在该例子中,第1球面41按压保持件侧滑动面 24,基座侧滑动面25按压第2球面46。 0055 第2凹部5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1。
29、凹部5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 度。而且,第4凹部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3凹部5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 度。在此,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是表示凹部的车辆上端与车辆下端之间的长度(图5)。 0056 第2凹部52和第3凹部53沿周向交替设置。即,在基座侧滑动面25的处于设有 第2凹部52的部分的背侧的部分不设置第3凹部53。同样,在保持件侧滑动面24的处于 设有第3凹部53的部分的背侧的部分不设置第2凹部52。 0057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10的开闭动作。在此,开闭动作是指从车门 后视镜10固定的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例如打开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关闭状态)的 说 明 书CN 。
30、104340126 A 6/7页 8 动作。 0058 如上所述,在打开状态时,在第1凹部51和第2凹部52的周向位置对齐的状态下, 第3凹部53和第4凹部54的周向位置也对齐。此时,与第1凹部51在周向上邻接的抵接 部35和与第2凹部52在周向上邻接的抵接部35接触。同样,与第3凹部53在周向上邻 接的抵接部35和与第4凹部54在周向上邻接的抵接部35接触。 0059 例如,在通过手动使车门后视镜10向关闭状态转换时,第1凹部51成为与保持件 侧滑动面24的抵接部35相对的状态。同样,第2凹部52成为与第1球面41的抵接部35 相对的状态。即,第1接触面对中的接触面积减少。同样,在第2接触面。
31、对中的接触面积也 减少。 0060 而且,在使车门后视镜10向相同方向转动而处于关闭状态时,第1凹部51和第2 凹部52的周向位置对齐,且第3凹部53和第4凹部54也成为周向位置对齐的状态。由此, 接触面积重新増加,而使固定状态稳定。 0061 如从以上说明可明确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1凹部51第4凹部 54,能够降低各滑动面中的接触阻力,从而提高滑动性。而且,能够抑制在滑动时产生摩擦 热。由此,即使经过多年的长期使用,也能够不易引起变形。另外,由于在轴30的中心侧 (以轴30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设有抵接部35,因此,能够消除轴在后视镜主体11的旋 转动作时的抖动,能够使旋转操作。
32、稳定。 0062 设有凹部的部分由于其板厚薄于未设有凹部的部分的板厚,因而容易变形。而且, 在固定侧的构件和可动侧的构件中,可动侧的构件容易变形。即,壳体20的滑动部23相比 于保持件40、基座45容易变形。当滑动部23的凹部(第2凹部52、第3凹部53)变形时, 可能朝向固定侧的构件的凹部(第1凹部51、第4凹部54)逐渐鼓出。该鼓出的部分在旋 转操作时卡在固定侧的构件的凹部(第1凹部51、第4凹部54)。该卡定使进行操作所需 的负荷升高,而使操作性变差。 0063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设定第1凹部51第4凹部54的深度。 0064 由此,能够抑制由滑动引起的后视镜主体11的。
33、变形对操作性产生影响。 0065 另外,在后视镜主体11被固定的状态下,第1凹部51和第2凹部52的周向位置 对齐,并且第3凹部53和第4凹部54的周向位置对齐,因此,包含抵接部35的接触面的接 触面积增加,而使车门后视镜10的固定状态稳定。另外,由于在滑动中该接触面积减少,因 而滑动阻力减小,容易滑动。 0066 保持件侧滑动面24相对于第1球面41位于轴30的径向外侧,第2球面46相对 于基座侧滑动面25位于径向外侧。在该例子中,靠轴30的径向内侧的表面按压靠轴30的 径向外侧的表面。 0067 在这样的状态下,各表面的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的上下方向上的宽 度如上所述地设定,因。
34、此,能够降低靠轴30的径向内侧的表面按压靠轴30的径向外侧的表 面的部分的面积,能够降低负荷,从而能够抑制滑动性能的劣化。 0068 在各接触面设置凹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时,可能导致强度不足。特别 是,由于滑动部23在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第2凹部52和第3凹部53,因此,可能产生板厚 变薄的部分。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交替地设置第2凹部52和第3凹部53的周 向位置,能够防止由上述第2凹部52和第3凹部53的周向位置相同所引起的滑动部23的 说 明 书CN 104340126 A 7/7页 9 板厚变薄,从而能够防止强度变得极其不足,能够抑制壳体20的变形。其结果,即使长期使 。
35、用也能够抑制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操作性的劣化。 0069 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不限定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发 明。另外,本发明的各部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技术范围 内进行各种变形。 0070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接触面对和第2接触面对这四个表面分别设有凹 部、即第1凹部51第4凹部54,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第1接触面对和第2接触面对 中的任一接触面对设置凹部。该情况,凹部设于构成接触面对的两个表面。 0071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轴30和保持件40由金属材料组成,基座45壳体20由树脂 材料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而且,在上述例子中,基座4。
36、5与壳体20同样为树脂制,但并不 限定于此。 0072 关于第1凹部51和第2凹部52,可以构成为保持件40和滑动部23中的、由热膨 胀系数较大的材质形成的一者所设的凹部较深。同样,关于第3凹部53和第4凹部54,可 以构成为基座45和滑动部23中的、由热膨胀系数较大的材质形成的一者所设的凹部较深。 0073 汽车部件为经过多年长期使用的部件,而且,由于后视镜主体11设于车厢外侧, 因此,容易受到热的影响。特别是夏季的热气容易滞留在部件内部的空间内。而且,保持件 40、壳体20以及基座45是树脂制部件、金属制(板金)部件混合起来的。而且,即使是树脂 制部件彼此之间,也存在使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构件。
37、彼此接触的问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通过加深由热膨胀系数较大的材质形成的构件侧的凹部的深度,能够使随着热变形而产生 的鼓出(膨胀)不会伸向对方构件(热膨胀系数较小的构件),从而能够长期地抑制操作性 的劣化。 说 明 书CN 104340126 A 1/8页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0 2/8页 1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1 3/8页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2 4/8页 1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3 5/8页 1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4 6/8页 1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5 7/8页 1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6 8/8页 1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340126 A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