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校正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件校正方法.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56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14 C N 1 0 4 2 7 5 6 2 7 A (21)申请号 201310288752.8 (22)申请日 2013.07.10 B23Q 15/24(2006.01) B23Q 17/22(2006.01) (71)申请人达观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台湾台中市 (72)发明人冯兆平 (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梁爱荣 (54) 发明名称 物件校正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关于一种物件校正方法,用以校正一 物件的位置以利后续加工,适用于板状的物件。 该校正方法。
2、使用一摄影器材与一调整装置,该物 件的边缘定义有至少二参考点,该摄影器材具有 至少一窗口,且该窗口的投影范围内涵盖至少一 该参考点;该窗口内定义有至少一校正点,在该 窗口的投影范围内的该参考点与该校正点两两成 对;本发明的物件校正方法以该校正点与该参考 点之间的距离为依据,利用该调整装置调整该物 件的位置,直到各该参考点与其对应的该校正点 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为止。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5627 A CN 10427。
3、5627 A 1/1页 2 1.一种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呈板状的一物件,该物件的边缘定义有至少 二参考点,该校正方法包括使用一摄影器材与一调整装置,该摄影器材具有至少一窗口,该 窗口中定义有至少一校正点,该窗口的投影范围内涵盖至少一该参考点,且在该窗口的投 影范围内的该参考点与该校正点两两成对,该校正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计算各该参考点与其所对应的该校正点在一投影平面上的距离,该距离定义为一偏差 距离; 使用该调整装置调整该物件的位置,再次计算各该参考点与其所对应的该校正点在该 投影平面上求得的该偏差距离,直到该些偏差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为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
4、征在于,该物件具有一实质上呈直角的端 角,该端角由一第一边与一第二边所构成;一第一直线通过该第一边上一特定点,一第二直 线通过该第二边上一特定点,且该第一直线与该第二直线呈实质上垂直交会;该第一直线 与该第二直线的交会点即为一该参考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至该参考点的该窗口具有垂 直设置的一X轴与一Y轴,该X轴与该Y轴构成一坐标系,对应至该参考点的该校正点为该 坐标系上的一特定点,且该校正点具有一第一坐标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参考点在所对应窗口内的该坐 标系上具有一第二坐标值;该参考点与所对应的该校正点在该投影平面上求得的该偏。
5、差距 离,是通过该第一坐标值与该第二坐标值而计算得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X轴与该第一直线或该第二直线 其中的一者呈实质上平行,该Y轴与该第一直线或该第二直线另一者呈实质上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具有一实质上呈直线的边, 一该参考点位于该边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至该参考点的该窗口具有一 基准线,该基准线穿过该参考点;与该参考点对应的该校正点为该基准线的一特定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准线实质上垂直于该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物。
6、件具有一实质上呈弧线的边, 二该参考点分别位于该边上的不同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二参考点位于同一窗口的投影 范围内,且该窗口具有二基准线,该二基准线分别穿过一该参考点;与该二参考点对应的该 二校正点分别为一该基准在线的一特定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物件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二基准线呈实质上平行。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75627 A 1/4页 3 物件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与加工方法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物件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物件在接受自动化加工时,常是置放于治具或机台上,再进行钻孔、零件安装等动 作,但每个物。
7、件在尺寸或形状上或多或少有些差异,若物件在加工前没有经过位置校正,后 续的加工动作将无可避免地产生误差。对于像是印刷电路板之类的精密物件而言,由于其 上的线路已经透过酸洗法等方法预先布设,若无法精确定位,则很可能因为误差而导致加 工失败,物件最终只能废弃不用,当然制造厂商并不乐见这样不必要的浪费发生。 0003 对矩形或类矩形的物件而言,理论上可以将物件的各个直角当成校正的依据,但 此方法有其局限,因为许多物件的端角事实上并非直角,常见有切削成圆角或导角以避免 尖端破裂或做为造型设计之用(如智能型行动装置的玻璃面板)。目前现有的校正方法是 沿着端角的两边画出假想延长线,再以延长线的交点为校正的。
8、基准点,但如上所述经切削 而成的端角常有不小的误差,各个物件的端角的形状无法一致,若遇上较不平整的端角,校 正基准点会发生严重的偏差移动,以致校正效果不佳。且此法亦不适用于具有弧形边缘或 缺乏直角端角的物件,实务上的应用不够广泛。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用于提供一种物件校正方法,即使物件具有较不平整的 端角,或甚至缺乏实质上呈直角的端角,仍可有效校正物件在机台或治具上的位置,以利后 续加工动作。 0005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物件校正方法是应用于呈板状的一物件,该 物件的边缘定义有至少二参考点,该校正方法包括使用一摄影器材与一调整装置,该摄影 器材具有至少一窗口。
9、,该窗口中定义有至少一校正点,该窗口的投影范围内涵盖至少一该 参考点,且在该窗口的投影范围内的该参考点与该校正点两两成对,该校正方法包含下列 步骤:计算各该参考点与其所对应的该校正点在一投影平面上的距离,该距离定义为一偏 差距离;使用该调整装置调整该物件的位置,再次计算各该参考点与其所对应的该校正点 在该投影平面上求得的该偏差距离,直到该些偏差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为止。 0006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有效校正物件在机台或治具上的位置,且对不同形状的物件有 较大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发明物件校正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同时示范物件在接受校正之前的 状态; 0008 图2是图1的应用环境。
10、其中一个端角的放大示意图; 0009 图3是本发明物件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说 明 书CN 104275627 A 2/4页 4 0010 图4是图1的应用环境的另一示意图,同时示范物件在接受校正之后的最佳状 态; 0011 图5是本发明物件校正方法应用于另一物件的局部示意图,说明本发明施用在该 物件呈直线的边上的情形; 0012 图6是本发明物件校正方法应用于另一物件的局部示意图,说明本发明施用在该 物件呈弧线的边上的情形。 0013 符号说明 0014 10物件 0015 12端角 0016 12a第一边 12b第二边 0017 12c第一直线 12d第二直线 12e参考点 0018 20窗。
11、口 0019 22坐标系 0020 22aX轴 22bY轴 22c校正点 0021 30物件 0022 32边 0023 32a参考点 0024 40窗口 0025 42校正点 0026 44基准线 0027 50物件 0028 52边 0029 52a参考点 0030 60窗口 0031 62基准线 0032 62a校正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 物件校正方法适用于板状的物件,该校正方法包括使用一摄影器材与一调整装置,该调整 装置是用以调整物件的位置以进行校正,合先叙明。 0034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
12、,图中所示的受校正对象为一物件10, 该物件10具有四个实质上呈直角的端角12,各该端角12皆定义有一参考点12e;该摄影器 材具有四个窗口20,各个窗口皆定义有一校正点22c,各该窗口20皆对准一该端角12,使 各该窗口20的投影范围内都可涵盖该参考点12e,且各该参考点12e在其所在的该窗口20 的投影范围内,都与一该校正点22c成对。 0035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参考点12e的数量、校正点22c的数量,以及摄影器 材所具有的窗口20的数量皆为四个,但此仅为一种示范而已,数量并不能视为本发明的限 制。在其它实施例中,只要在受校正的物件边缘定义有至少二参考点,且该摄影器材各个窗 说 。
13、明 书CN 104275627 A 3/4页 5 口的投影范围都可涵盖至少一参考点,同时该参考点所在的投影范围内都具有一个与该参 考点成对的校正点即可。另,参考点的位置并不限定于端角,亦可位于边上,但此些所述相 关请容后再叙。 0036 以下兹以一个端角12对应一个窗口20为例说明校正该物件10的方法。本实施 例中各该窗口20皆具有一坐标系22,该坐标系22由垂直设置的一X轴22a及一Y轴22b 所构成,该校正点22c位于该坐标系22的原点,但并不以此为限。该校正点22c具有一第 一坐标值(X1,Y1)。 0037 由图2可见该端角12并不平整,换句话说,该端角12不是完美的直角。该端角12 。
14、由一第一边12a及一第二边12b所构成,于此定义一第一直线12c通过该第一边12a上一 特定点,一第二直线12d通过该第二边12b上一特定点,该第一直线12c与该第二直线12d 呈实质上垂直,更详而言之,该第一直线12c与该Y轴呈实质上平行,该第二直线12d与该X 轴亦呈实质上平行,且该第一直线12c与该第二直线12d交会于一交会点,该交会点便定义 为该端角12的该参考点12e。由于该端角12落入该窗口20的投影范围内,该参考点12e 自然也位于该窗口20的投影范围内,故该参考点12e在该坐标系22上亦具有一第二坐标 值(X2,Y2)。 0038 上述该第一直线12c实质上平行于该Y轴、该第二。
15、直线12d实质上平行于该X轴, 其实只是一种定义上的示范而已,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直线与X轴、Y轴的平行关系 亦可相反为之(亦即第一直线实质上平行于X轴、第二直线实质上平行于Y轴),此些定义 仅为方便说明,不能做为实际应用上的限制。 0039 请参照图3,本发明物件校正方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求得各该端角12的该参考 点12e与所对应窗口20内的该校正点22c在一投影平面上的距离。该距离可通过该校正 点22c的该第一坐标值(X1,Y1)及该参考点12e的该第二坐标值(X2,Y2)经几何数学计算 得知,该距离定义为一偏差距离。 0040 接着,使用该调整装置调整该物件10的位置,再次计算各。
16、该端角12的该参考点 12e与所对应窗口20内的该校正点22c在该投影平面上求得的该偏差距离,直到该四窗口 里分别求得的该些偏差距离之平方和为最小为止。更明确地说,之所以采用该些偏差距离 之平方和为校正依据,理由在于该些偏差距离之平方和为二次函数,在数学上可取得具极 小值的唯一解。当该物件10各个端角12所求得的该偏差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代表该物 件10已处于一适中位置,不会出现任一该端角12的该参考点12e与所对应窗口20内的该 校正点22c距离过于遥远的情况。 0041 请比较图1及图4,图1示范该物件10于接受校正之前的位置,图4则示范该物件 10依上述步骤校正后,各个端角12所求得的该。
17、偏差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时的状态,可明显 看出图4中该物件10位于该适中位置。只要将本发明的物件校正方法应用在待进行同样 加工动作的多个物件上,确保每一物件于进行后续加工之前皆位于该适中位置,便可将每 一物件视为皆具有同样的校正标准。 0042 本实施例中各该窗口20内皆具有一坐标系22,这是为了方便计算各该窗口20内 的该校正点22c与该参考点12e之间的该偏差距离,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采用不同的计算 方法,该坐标系22的使用并非绝对必要。 0043 如前所述,本发明校正方法所需的参考点并不限制位于端角,请参阅图5,本发明 说 明 书CN 104275627 A 4/4页 6 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校。
18、正对象为另一板状的物件30,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雷同,包括 使用一摄影器材及一调整装置,该摄影器材亦具有多个窗口40,不同之处在于该物件30在 一该窗口40的投影范围内具有一呈直线的边32。 0044 本实施例欲利用该边32进行校正,故定义该边32上具有一参考点32a、该窗口40 内具有一校正点42,且该窗口40具有一基准线44,该基准线44穿过该参考点32a,该校正 点42为该基准线44上的一个特定点。 0045 为方便计算该参考点32a与该校正点42之间的一偏差距离,本实施例中该基准线 44实质上垂直于该边32,如此便能直接沿该基准线44计算得知。取得该偏差距离后的校 正方法概如前一实。
19、施例所述,此处简略说明如下:本实施例同样通过该调整装置调整该物 件30的位置,最终使该摄影器材的各该窗口40内求得的各该偏差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校 正即告完成。 0046 请参照图6,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用以校正一板状的物件50,包括使用一摄影 器材及一调整装置,如前些实施例所述,该摄影器材具有多个窗口60,一该窗口60的投影 范围内可见到该物件50具有一呈弧形的边52。为利用该边52进行校正,该边52上定义有 二参考点52a,且该窗口60定义有二校正点62a,分别与该二参考点52a对应。 0047 与前一较佳实施例同理,为便于计算一该参考点52a与对应的一该校正点62a的 一偏差距离,该窗口。
20、具有二基准线62,各该基准线分别穿过一该参考点52a,较佳者,该二 基准线62呈实质上平行,以平均分配该呈弧形的边52不同位置的角度偏差;各该校正点 62a分别为一该基准线62上的一个特定点。据此能轻易求得一该参考点52a与对应的一该 校正点62a的该偏差距离,而取得该偏差距离后的校正步骤同前二实施例,容此不再赘言。 0048 综上所述,即使物件具有较不平整的端角,或甚至不具有实质上呈直角的端角,本 发明的物件校正方法仍可透过摄影器材的多个窗口,利用物件的端角、呈直线的边、呈弧线 的边,或此三种情况的结合,有效校正物件在机台或治具上的位置,有利于后续的加工动 作。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范 围所为之等效方法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说 明 书CN 104275627 A 1/6页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2/6页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3/6页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4/6页 10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10 5/6页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11 6/6页 12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75627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