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4388036
  • 上传时间:2018-09-26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585.2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65637.2

    申请日:

    2014.11.12

    公开号:

    CN104443208A

    公开日:

    2015.03.2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K 21/12申请日:20141112|||公开

    IPC分类号:

    B62K21/12; B62L3/02

    主分类号:

    B62K21/12

    申请人:

    赵玲玲

    发明人:

    赵玲玲

    地址:

    241000安徽省芜湖市吉和北路10号第十一中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其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左转把通过左下握把套置在车龙头左侧的左车把杆上,右转把通过右下握把套置在车龙头右侧的右车把杆上,联动线套管固定桩一端固定在右车把杆或龙头立柱上,另一端延伸至右转把下方,联动线套管上端固定在联动线套管固定桩上,下端固定在支撑轮附近,联动线一端固定在右转把上,另一端由联动线套管内穿过连接在支撑轮臂上。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由左转把、右转把、左车把杆(6)、右车把杆(8)、左刹把(4)、右刹把(15)、左刹车线(23)、右刹车线(17)、联动线(19)、联动线套管上端固定桩(12)、按键开关(2)等构成,其特征在于:
    左下握把(5)套置在车龙头的左车把杆(6)上,右下握把(13)套置在车龙头的右车把杆(8)上,支撑轮联动线套管上端固定桩(12)固定在右下握把(13)或车龙头立管(7)上,联动线(19)一端固定在右转把上,另一端由支撑轮联动线套管(11)内穿过连接在支撑轮臂(28)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其特征在于:
    左转把是由左下握把(5)、左立握把(3)、左上横握(1)把以及左内立管构成的四边形框,其右转把是由右下握把((14)、右上横握把(18)以及左握把右侧边构成的四边形框。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其特征在于:
    当采用左、右转把同步转动方案时,左转把的左下握把(5)与左车把杆(6)之间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下握把(5)与左车把杆(6)的固定座上,右转把的右下握把(13)与右车把杆(8)之间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右转把的右下握把(13)与右车把杆(8)的固定座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其特征在于:
    左刹把(4)安装在左转把的左立握把(3)上部,右刹把(15)安装在右转把的右立握把(14)上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其特征在于:
    当采用左右转把同步转动方案时,左转把总成和右转把总成之间由连接杆(22)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用的调速装置,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可以安装在两轮全封闭、非封闭摩托(电动)车上的一种与支撑轮联动以及转向机构联动的调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摩托车(含两轮、三轮摩托车或电动车)基本都采用霍尔转把调速,这种调速装置简单易用但功能单一,用于两轮全封闭车辆功能上有欠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留霍尔转把的功能,又能兼具支撑轮联动收放功能的转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用转把控制支撑轮升降的转把,为全封闭摩托(电动)车的使用者提供驾乘方便。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由左转把、右转把、车龙头、左车把杆、右车把杆、刹把、刹车线、联动线、联动线软套管,加力按键开关、喇叭按键开关、车灯按键开关等构成,其特征在于:左下握把内部为空腔,左下握把套置在车龙头左侧的左车把杆上,右下握把内部也为空腔,右下握把套置在车龙头右侧的右车把杆上,联动线软套管固定桩一端固定在右车把杆或龙头立柱上,另一端延伸至右转把下方,联动线软套管上端固定在联动线软套管固定桩上,下端固定在支撑轮附近,联动线一端固定在右转把上,另一端由联动线软套管内穿过连接在支撑轮臂上。
    左转把是由左下握把、左立握把、左上横握把以及左内立管构成,右转把是由 右下握把、右上横握把以及左握把右侧边构成。
    当采用左右转把同步转动方案时,左下握把与左车把杆之间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下握把与左车把杆的固定座上,右下握把与右车把杆之间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右转把总成与右转轴的固定座上。
    左刹把通过转轴安装在左转把的左立握把上部,右刹把通过转轴安装在右转把的右立握把上部。
    为保证左、右手均可操作,左转把总成和右转把总成之间由连接杆连接。加力按键开关、喇叭按键开关、车灯按键开关分别设置在左转把总成和右转把总成的外立管上端。
    当采用左右转把同步转动方案时,左转把总成和右转把总成之间由连接杆连接。
    左刹车线和车灯电线由左上横管右端通孔内穿入连接在左刹把连接头和车灯控制按键上;右刹车线和动力控制线由右上横管左端通孔内穿入连接在右刹把连接头和动力控制按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左、右转把同步转动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右转把单侧转动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侧面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的转向联动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是左上横握把、2是按键、3是左立握把、4是左刹把、5是左下握把、6是左车把杆、7是龙头立管、8是右车把杆、9是调速器,10是调速器控制线,11是支撑轮联动线软套管、12是支撑轮联动线软套管上端固定桩、13是右下握把、14是右立握把、15是右刹把、16是按键、17是右刹车线软套管、 18是右上横握把、19是联动线、20是右梯形握把左侧边、21是电线、22是左、右转把连接杆、23左刹车线、24是电线,25是通孔。
    图2中,所有部件和图1相同。
    图3中,26是支撑轮臂28的转轴,27是支撑轮,28是支撑轮臂,29是联动杆和支撑轮臂28的连接点,30是下联动杆,31是前轮,32是联动线引导轨道,33是链条,46是上联动杆,47是支撑轮臂28的支撑弹簧,其余与图1相同。
    图4中,35是滑块,36是滑块35的复位弹簧,37是支撑轮基座安放转轴,38是上转向联动杆,39是转向联动线上套管,40是支撑轮基座和前叉间的转向联动线,41是转向联动线下套管,42是下转向联动杆,43是下转向联动杆和支撑轮基座的连接点,44是弧形轨道,45是支撑轮臂上的滑轨,47是支撑轮臂28的支撑杆,48是支撑轮基座上的弧形轨道,49是滑块35位置调节线软套管,50是滑块35位置调节线,51是右刹车线主线软套管,52是右刹车线17和左刹车线23的分线连接点,53是左刹车线23的分线软套管,54是右刹车线17软套管和左刹车线23的分线软套管固定点,55是右刹车线17的主线,56是左刹车线23的分线,57是右支撑轮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左、右转把同步转动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左转把呈梯形,由左下握把5、左立握把3、左上横握把1和连接杆32围合而成,其左下握把5套置在左车把杆6上,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车把杆6和左下套管5的固定座上,右转把也呈梯形,由右下握把13、右立握把14、右上横握把18和连接杆围合而成,右下握把13套置在右车把杆8上,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右车把杆8和右下握把13的固定座上,左、右转把连接杆22两端分别固定在左 转把和右转把上,使之可同步转动;左立握把3的上端反面设置有左刹把4,其正面设置有按键键2,按键2数量按需要布置;右立握把14的上端反面设置有右刹把15,其正面设置有按键16,按键16的数量按需设置,左刹车线23由左上横握把1右端通孔25内穿入连接在左刹把4连接头上、电线24也由左上横握把1右端通孔25内穿入连接在车灯控制按键2上;右刹车线17和电线由右上横握把18左端通孔内穿入分别连接在右刹把15连接头和按键1上。联动线固定桩12固定在右车把杆8上,联动线19一端固定在右转把上部,其另一端由联动线软套管内穿过固定在支撑轮臂上。该方案更适用于力量较小的使用者。
    图2所示为右转把单侧转把实施例,该方案中,取消了左、右转把连接杆22,左转把固定在左车把杆6上,不转动。
    图3所示为图1实施例的侧视图,图中,支撑轮联动线软套管11的上下端由硬质套管代替,联动线19上端由安放的导轨上的多节链条33组成,链条33上端固定在右转把的左侧边20上,链条下端连接着上联动杆46,上联动杆46下端连接着联动线19,联动线19由支撑轮联动线软套管11内部管道穿过,连接在其下端硬质套管内的下联动杆30上,下联动杆30连接在支撑轮臂28上,使用时,由于右转把的运动,带动联动线运动,达到收放支撑轮的目的,其余部件连接和图1相同。
    图4所示为转向联动调节方案。此方案中,右支撑轮基座57呈扇形,扇形圆心处有轴套,套置于车体侧部的转轴37上,其弧形边插置于轨道44中,支撑轮臂28轴套套置于固定在右支撑轮基座57上的转轴上,支撑杆47一端套置于支撑轮臂中部的转轴上,另一端安装在支撑轮基座57上,右转向联动线40的上转向联动杆38前端安置在左前叉上,上转向联动杆38后部插置于转向联动线上套管39内,下转向联动杆42后端套置于右支撑轮基座57上的轴上,其 前端插置于转向联动线下套管41内,上转向联动杆38与下转向联动杆42之间由转轴线或液压油为介质,传递推拉力,使右支撑轮基座57绕转轴37旋转,改变支撑轮支撑姿态;左侧转向调节支撑轮的结构和右侧相同;左刹车线23下部分为2条——即一条主线和一条分线,右刹车线17下部也分为2条——一条主线和一条分线,二者主线分别连接在前、后刹上,二者分支线均连接在分线连接点52上,滑块35位置调节线一端固定在分线连接点52上另一端穿过滑块35位置调节线软套管49内部管道,由固定在支撑轮臂转轴26上的位置调节线软套管49出口穿出,连接在滑块35上;使用时拉动转把,使车辆前行,达到一定速度后由于联动线的拉动,支撑轮收起,当转向时,由于转向联动线的推动或拉动,支撑轮基座向上或向下旋转,改变支撑轮姿态,达到调节的目的;刹车时,由于刹车线分线的拉动,将滑块拉至临近联动线19软套管出口固定点,使支撑轮下放,达到制动时支撑车体的目的。
    本发明由于变速转把和支撑轮联动的方式,使车辆操控更简便,本方案尤其适用全封闭两轮车。

    关 键  词:
    支撑 联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与支撑轮联动的转把.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38803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