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pdf(4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6126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07 C N 1 0 4 2 6 1 2 6 7 A (21)申请号 201410535272.1 (22)申请日 2014.10.11 B66C 17/00(2006.01) B66C 5/02(2006.01) B66C 9/10(2006.01) B66C 9/00(2006.01) (71)申请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 华电产业园B座10层 (72)发明人赵迎九 郑雪峰 杜蔚琼 倪华 肖强 皮岩峰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
2、1250 代理人李旦华 (54) 发明名称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其包括安装在大梁结构上的上、下小车,及包括平 衡重、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降的势能补 偿缠绕系统和势能补偿钢丝绳的势能补偿系统; 势能补偿系统还包括供起升势能补偿钢丝绳共同 缠绕的起升卷筒,补偿、起升钢丝绳在起升卷筒上 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绕向相反;势能补偿 系统分为上、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两部分; 利用平衡重产生的反向转矩抵消吊具自重产生 的正向转矩,降低了岸桥的整体能耗,而且通过补 偿、起升钢丝绳共用一个起升卷筒,简化了结构, 降低了成本,绕绳也相对。
3、简单,容易实现;且势能 补偿系统分为上、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两 部分,以实现对上、下小车的吊具的分别补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23页 附图2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23页 附图2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61267 A CN 104261267 A 1/3页 2 1.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包括安装在大梁结构上的上小车(k40)和下小 车(k70),以及势能补偿系统,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包括平衡重(a5)、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所 述平衡重(5)起升或下降的势能补偿缠绕系统(a4)和势。
4、能补偿钢丝绳(a3);其特征在于: 所述势能补偿系统还包括供起升钢丝绳和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的起升卷筒,所述 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 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 升卷筒的绕向相反;其中,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分为上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势 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两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势能 补偿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k70)的下吊具(k80)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 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具体地,所述。
5、下小车势能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 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a5)起升或下降的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 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k70)的所述下吊具(k80)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 升钢丝绳(k2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所述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 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 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与所述 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6、上小车势能 补偿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所述上小车(k40)的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 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10),具体地,所述上小车势能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 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 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k40)的上吊具(k60)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 (k1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10),所述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 筒(k1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11)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10)上的缠绕位置 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k10)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
7、起升 钢丝绳(k11)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10)上的绕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小车起升 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10),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k10)上的至少一条 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用于水平的从下向上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的若干第一 托辊(k12),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11)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k40) 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 (k20)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用于水平的从下向上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 绳(k21)的。
8、若干第二托辊(k22),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 连接在下小车(k70)上;若干第一托辊(k12)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 内侧,若干第二托辊(k22)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 驱动卷筒(k10)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11)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 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架结 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s1)和第二大梁(s2)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在所述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61267 A 2/3页 3 。
9、中间部下方的水平部(q1),连接于所述水平部(q1)两端的第一“L”型钩部(n1)和第二“L” 型钩部(n2),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 所述第一托辊(k12)的不同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 钩部(n1)的水平钩边与所述第二“L”型钩部(n2)的水平钩边以相互背对的方式设置;其 中所述第一“L”型钩部(n1)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n2)关于所述大梁结构的长度方向的 中线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架 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
10、的第一大梁(s1)和第二大梁(s2)底部靠近外侧的第三“L” 型钩部(m1)和第四“L”型钩部(m2),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型钩 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k22)的不同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L”型钩 部(m1)的水平钩边与所述第四“L”型钩部(m2)的所述水平钩边以相互背对的方式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L”型钩部(m1)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m2)关于所述大梁结构的长度方向 的中线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用于驱动上小车牵引的上小车牵。
11、引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下小车牵引的下小车牵引缠 绕子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下小车(k70)包括可行走地安装在上小车(k40)导轨两侧的第一行走机构(s12)和第二 行走机构(s29),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相连的刚性车架 (s7),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s7)下方的下吊具(k80);所述刚性车架(s7)具有内腔尺 寸大于上小车(k40)的外缘尺寸且用以供所述上小车(k40)穿过的结构空间(s8),所述下 小车(k70)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k70)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Ms大于所述下小车 。
12、(k70)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Mo。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车架 (s7)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 述第二行走机构(s29)连接,所述吊具(k80)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 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s8)。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 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 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第三导轨(。
13、s5)和所述 第四导轨(s6)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稳定力矩Ms的计算公式为:MsG 下小车 L 下小车 +G 吊载 L 吊载 ;所述倾覆力矩Mo的计算 公式为:MoF 下小车惯性力 L 下小车惯性力臂 +F 风载荷 L 风载荷力臂 +F 钢丝绳偏斜力 L 钢丝绳偏斜力臂 。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大梁结构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机构可分别 与缠绕有所述上小车(k40)和所述下小车(k70)的升钢丝绳的改向滑轮组连接,以通过相 权。
14、 利 要 求 书CN 104261267 A 3/3页 4 应的改向滑轮组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k70)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括设 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s3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 机构(s29)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s32);当所述下小车(k70)向左偏移时,所述第 一水平导向轮(s31)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5)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 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k70)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
15、(s32)压于所述第二导 轨(s6)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向右偏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k40)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括设 于所述上小车(k40)的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一导轨(s3)一侧的第三水平导向 轮(s33),以及设于所述上小车(k40)的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二导轨(s4)一 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s34);当所述上小车(k40)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s34) 压于所述第二导轨(s4)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
16、述上小车 (k40)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s33)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3)的外侧以阻止所述 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61267 A 1/23页 5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属于重物起吊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在集装箱岸桥系统中设置多个小车同时运行的方式来提高 集装箱岸桥的装卸货效率;而目前多采用穿越式双小车的运行方式。 0003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323415A公开了一种穿越式双小车桥架型起重机,其包括 大车和设置在大车上的主梁,还包括:第一载重小。
17、车,第一载重小车包括取物装置、左瓣车 架和右瓣车架,取物装置通过起升吊索悬挂吊在左瓣车架和右瓣车架上,且第一载重小车 的起升吊索和第一载重小车的取物装置的上表面围成一U形空间,左瓣车架由设置在主梁 左侧的导轨支承,右瓣车架由设置在主梁右侧的导轨支承;以及第二载重小车,第二载重小 车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上的回转机构、以及通过起升吊索悬吊在该回转机构内的回转部 件上的取物装置,支承第二载重小车车架的轨道设置在主梁上并位于支撑第一载重小车的 左瓣车架的导轨和支承第一载重小车的右瓣车架的导轨之间,所有导轨的延伸方向彼此平 行,第二载重小车可从所述的U形空间穿过。即在该专利文献中,第一载重小车和所述第二。
18、 载重小车可以同时运行,其中,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发生干涉,第二载重小车通过回转机构进 行旋转,是悬吊在第二载重小车下面的载物装置和集装箱由原来的横向行走便成为纵向行 走,以使取物装置和集装箱以最短边穿过第一载重下车的U形空间,实现第一载重小车和 第二载重小车的同步运行。 0004 但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桥架型起重机中存在以下问题:在第一载重 小车和第二载重小车的起升过程中,提供起升动力的驱动装置除了要消耗功率来提升所抓 取的集装箱外,还需要消耗功率来提升两个载物装置,而且在载物装置的情况下,驱动装置 仍需要消耗功率用于载物装置的升降,因此该专利文献中的驱动消耗较大。 0005 为此,现。
19、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3754778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的配重设备,该 起重机的配重设备包括平衡块、倍率滑轮组、导向滑轮组和钢丝绳,平衡块设置在小车的后 方,倍率滑轮组布置在大梁上和平衡块上,导向滑轮组布置在小车和吊具机构上,钢丝绳的 两端固定在小车的前方或后方,钢丝绳绕过小车和吊具机构上的导向滑轮组、大梁和平衡 块,平衡块与吊具机构在钢丝绳的牵引下做反向运动,平衡块延支架运动并具有平衡块固 定装置。该现有技术利用平衡块可以抵消吊具机构的部分自重,使得吊具机构的自重不再 消耗额外的能源,以降低起重机的整体能耗。 0006 然而,将该现有技术起重机的配重设备应用于岸桥系统时存在以下缺陷:在该现。
20、 有技术中,由于倍率滑轮组通过钢丝绳绕过小车上设置的滑轮,进而绕到吊具上设置的滑 轮,因此,在用于岸桥系统时,需要单独在小车和吊具上专门设置滑轮以及在小车滑轮和吊 具滑轮之间专门设置钢丝绳,从而导致岸桥系统结构复杂,增加岸桥系统生产成本;另外, 绕在小车和吊具之间专门设置的钢丝绳容易与小车上设置的用于起升或下降的起升钢丝 绳产生干涉,增加了钢丝绳布置的难度,尤其是当起重机中采用双小车或多车运行时,从而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2/23页 6 导致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0007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岸桥势能补偿系统结构复杂、绕绳 复杂,运用于双小车结构中难以实。
21、现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穿越式双 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000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包括安装在 大梁结构上的上小车和下小车,以及势能补偿系统,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包括平衡重、用于传 递驱动力以使所述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势能补偿缠绕系统和势能补偿钢丝绳;所述势能补 偿系统还包括供起升钢丝绳和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的起升卷筒,所述势能补偿钢 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 涉,且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 向相反;其中,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分为上小车势能补。
22、偿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 子系统两部分。 0009 所述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的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 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下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 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 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 二驱动卷筒,所述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 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势能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 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 001。
23、0 所述上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所述上小车的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 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 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 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 一驱动卷筒,所述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 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势能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 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 0011 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
24、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 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的从下向上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 辊,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上;所述下小车起升 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 绳,用于水平的从下向上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二托辊,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 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 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 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 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
25、0012 所述第一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间的中间 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下方的水平部,连接于所述水平部两端的第一“L”型钩部和第二“L”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3/23页 7 型钩部,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 第一托辊的不同单元。 0013 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与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以相互背对的 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第一“L”型钩部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关于所述大梁结构的长度方向 的中线对称设置。 0014 所述第二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外侧的第三 “L。
26、”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的水 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的不同单元。 0015 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与所述第四“L”型钩部的所述水平钩边以相互背 对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第三“L”型钩部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关于所述大梁结构的长度 方向的中线对称设置。 0016 还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牵引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和用于驱动下小车牵引的 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 0017 所述下小车包括可行走地安装在上小车导轨两侧的第一行走机构和第二行走机 构,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相连的刚性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 下方的下吊具;所述。
27、刚性车架具有内腔尺寸大于上小车的外缘尺寸且用以供所述上小车穿 过的结构空间,所述下小车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Ms大于所 述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Mo。 0018 所述刚性车架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 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 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 0019 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 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第三导轨和所述第四导轨 上。 0020 所述稳定力矩Ms的计算公式为:M。
28、sG 下小车 L 下小车 +G 吊载 L 吊载 ;所述倾覆力矩 Mo的计算公式为:MoF 下小车惯性力 L 下小车惯性力臂 +F 风载荷 L 风载荷力臂 +F 钢丝绳偏斜力 L 钢丝绳偏斜力臂 。 0021 还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大梁结构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 机构可分别与缠绕有所述上小车和所述下小车的升钢丝绳的改向滑轮组连接,以通过相应 的改向滑轮组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 0022 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 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 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
29、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 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 二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0023 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 括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一导轨一侧的第三水平导向轮,以及 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二导轨一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当所述 上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 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导轨的 说 明。
30、 书CN 104261267 A 4/23页 8 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0024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5 1、在本发明中,通过起升钢丝绳和势能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在起升卷筒上,所述 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 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 升卷筒上的绕向相反,通过以上设置,利用了平衡重产生的反向转矩抵消所述小车吊具的 自重产生的正向转矩,从而使起升卷筒只为提升集装箱而消耗功率,使得小车吊具的自重 不再消耗额外的能源,从而降低了岸桥的整体能耗,。
31、而且通过势能补偿钢丝绳与起升钢丝 绳共用一个起升卷筒,省去了专门驱动势能补偿钢丝绳的驱动卷筒的设置,简化了结构,降 低了成本,绕绳也变得相对简单,容易实现;且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分为上小车势能补偿缠绕 子系统和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两部分,以实现对所述上小车的上吊具和所述下小车 的下吊具的分别补偿。 0026 2、在本发明中,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 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从而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 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分别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外两侧,在进行起升和下降时, 分别在大梁的内侧和外侧进行起升,不会产生相互干涉,并且所。
32、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 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这样布 置不但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不会相互干涉,并且在空间上 更加紧凑,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设置的更 加合理。 0027 3、在本发明中,所述下小车是通过所述刚性车架来连接吊具的,也就是说所述下 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与所述吊具之间为刚性连接;且所述刚性车 架的所述结构空间的内径大于所述上小车的最大外径,这样的话,所述上小车在运行过程 中无需旋转,可直接穿过;同时,在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Ms大于所述下小 车。
33、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Mo的条件下,所述下小车所述稳定力矩的作用下克服由风 力载荷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所述倾覆力矩Mo,使所述下小车在运行过程始终保持平稳; 这样的话,在所述下小车的运动过程中,所述吊具及其所抓取的集装箱不容易发生晃动,能 够平稳的滑行,不仅减小所述第一、第二行走机构与所述大梁结构之间的磨损,而且相对晃 动行走来说,平稳行走的滑行速度更快或所耗损的功率更小,提高了整个岸桥系统的装卸 货效率;同时,平稳运行相对晃动运行来说,提高了安全部,安全隐患更少。 0028 4、在本发明中,为了保证所述吊具能够准确的提取集装箱,需要所述下小车上的 所述吊具下降能够到达所述大梁结构的其他吊具所能。
34、达到的位置,这样的话,任一一个吊 具下降后都能够对同一位置的集装箱进行提取;同时,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 之间形成周向刚性壁的所述结构空间,也就是说运行过程中,所述结构空间的空间尺寸始 终保持不变,这样的话,所述大梁结构上的上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能够顺利的穿过所述 结构空间。 0029 5、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采用正压方式安装在所述 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且所述连接部进一步正压在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 走机构上;也就是说,所述下小车整体呈倒挂式正压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这样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5/23页 9 的话,能够将。
35、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平稳且准确的安装在相应的导轨上, 且不会发生偏移或倾斜,从而使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下小车在所述大梁结构上平稳顺利 的行走。 0030 6、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吊具抓取集装箱时,集装箱可能会与轮船或其他物体发生 碰撞,而在提取过程中,所述起升钢丝绳处于紧绷状态,这样的话会将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 传递到所述岸桥结构上,进而对岸桥的主体结构产生损害;因此为了避免该种损害,在岸 桥主体结构上设置一个所述保护装置,这样当集装箱发生碰撞时,所述油缸机构卸载,并通 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使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不能传递到岸桥主体结构 上,从而实现对岸桥主体的保护。 0。
36、031 7、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下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 二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一 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三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三导轨的 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 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四导轨 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四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 车的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 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下小车运行过程因。
37、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 轨的现象,且还能够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倾覆。 0032 8、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上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 四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四 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二导轨的 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车的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 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一导轨 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 车的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
38、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 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上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 轨的现象,且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倾覆。 附图说明 0033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 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34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0035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0036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0037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0038 图5是本发明。
39、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在上小车上的具体缠绕方式; 0039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在下小车上的具体缠绕方式; 0040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大梁结构与下小车配合结构示意图; 0041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第一托架结构和第二托架结构在大梁上的设置位置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6/23页 10 图; 0042 图9是本发明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与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配合示意图; 0043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势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势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势能补。
40、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3是本发明平衡重以及势能补偿缠绕系统与陆侧立柱箱体配合立体结构图; 0047 图14是图13的主视图; 0048 图15是图1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0049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上下小车节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7是本发明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示意图; 0051 图18是本发明所述的大梁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9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一防偏结构示意图; 0053 图20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二防偏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1是本发明所述的节能岸桥系统示意图; 0055 图22是本发明的双三拉杆式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6 图23。
41、是本发明的双三拉杆式结构部分结构放大图; 0057 图24是本发明的双三拉杆式结构在前伸大臂收起位置状态图; 0058 图25是本发明的双三拉杆式结构在前伸大臂平放位置状态图; 0059 图26是本发明的双三拉杆式结构中俯仰结构示意图; 0060 图27为本发明横向平移系统示意图; 0061 图28为本发明横向平移系统中液压油缸及钢丝绳导向结构主视图; 0062 图29为本发明横向平移系统中液压油缸及钢丝绳导向结构俯视图; 0063 图30为本发明横向平移系统中钢丝绳导向的剖视图; 0064 图31为本发明横向平移系统中钢丝绳导向结构的俯视图; 0065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k10-第一驱动卷。
42、筒;k11-第一起升钢丝绳;k12-第一托 辊;k14-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15-第一过渡滑轮组;k161-第一滑轮;k162-第二滑轮; k163-第三滑轮;k20-第二驱动卷筒;k21-第二起升钢丝绳;k22-第二托辊;k24-第二水 平改向滑轮组;k25-第二过渡滑轮组;k261-第四滑轮;k262-第五滑轮;k263-第六滑轮; k264-第七滑轮;k265-第八滑轮;k267-第九滑轮;k40-上小车;k60-上吊具;k70-下小 车;k80-下吊具;k90-线夹;k300-驱动卷筒;400k-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800-第二牵引 钢丝绳组;k500-牵引改向滑轮组;k900-第三。
43、牵引改向滑轮;k1200-第三牵引钢丝绳组; k1400-第四牵引钢丝绳组;k1600-固定滑轮;s1-第一大梁;s2-第二大梁;s3-第一导 轨;s4-第二导轨;s5-第三导轨;s6-第四导轨;s7-刚性支架;s8-结构空间;s9-承载板; s10-压板;s12-第一行走机构;s29-第二行走机构;s31-第一水平导向轮;s32-第二水平 导向轮;s33-第三水平导向轮;s34-第四水平导向轮;s01-竖直支撑板;m1-第三“L”型 钩部;m2-第四“L”型钩部;n1-第一“L”型钩部;n2-第二“L”型钩部;q1-水平部;a1-起 升卷筒,a3-势能补偿钢丝绳;a4-势能补偿缠绕系统;a5。
44、-平衡重;a6-小车吊具;a7-起升 钢丝绳;a8-第一卷筒绳槽;a9-第二卷筒绳槽;a10-下滑轮;a11-上滑轮;a12-钢丝绳; a13-改向滑轮;a14-滑槽;a15-导轨;a16-喷油装置;a17-接油盘;a18-岸桥门腿;a19-第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10 7/23页 11 一起升卷筒;a20-第二起升卷筒;c1-前伸大臂;c2-门架结构;c3-梯形架;c4-左双拉杆; c5-右双拉杆;c6-右双拉杆;c7-铰点;c8-驱动卷筒;c9-改向滑轮组;c10-固定滑轮组; c11-钢丝绳;c12-单片滑轮;c13-后伸大臂;c14-机房;c15-前伸大臂锁定结构;。
45、c41、 c61、c51-节点;b2-钢丝绳;b4-伸缩杆;b5-空隙;b6-第一限位杆;b7-第二限位杆;b8-支 架;b9-透孔;b10-第一枢轴;b11-第一枢孔;b12-第二枢轴;b13-第二枢孔;b14-液压缸; b16-液压缸底座;b17-钢丝绳导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67 本发明的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其包括安装在大梁结构上的上小车和 下小车,以及势能补偿系统,所述势能补偿系统包括平衡重、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所述平衡 重起升或。
46、下降的势能补偿缠绕系统和势能补偿钢丝绳;所述势能补偿系统还包括供起升钢 丝绳和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的起升卷筒,所述势能补偿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 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势能补偿钢丝 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起升卷筒的绕向相反;其中,所述势能 补偿系统分为上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两部分。 0068 实施例1 0069 本实施例提供可用于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中上下小车的缠绕系统,在 穿越式双小车与岸桥的配合使用中,可以运用该缠绕系统。具体地,该缠绕系统适于使用在 以下的大梁结构中,如图7、图8和。
47、图21所示,所述大梁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大梁s1和 第二大梁s2;所述第一大梁s1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相对内侧设有第一导轨s3和第二导 轨s4,所述第一导轨s3和所述第二导轨s4共同形成支承上小车k40运行的第一导轨结构; 所述第一大梁s1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外侧设有第三导轨s5和第四导轨s6,第三导 轨s5和第四导轨s6共同形成支承下小车k70运行的第二导轨结构,其中下小车k70具有 刚性支架,也即,下小车k70的位于大梁结构两侧的第一行走结构和第二行走结构通过刚 性支架s7连接,使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之间受力平衡,从而防 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
48、行走机构s29脱出所述第三导轨s5和所述第四导轨 s6。 0070 其中,所述刚性支架s7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个竖直架分别与所述第一 行走结构和所述第二行走结构连接,且所述U型结构的结构空间s8用于供所述上小车k40 穿过。即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和所述第二行走结构之间通过所述U型结构实现刚性连接;且 所述U型结构具有供所述上小车k40穿过的结构空间s8,因为所述U型结构为刚性结构,这 样的话,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结构空间s8的尺寸大小始终保持不变,从而防止所述U型结构 和所述上小车之间发生干涉,保证所述上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能够顺利的穿过所述结构 空间s8。 0071 另外,如图8所示,大梁结。
49、构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第一 托架结构,以及用于支撑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第二托架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托架结 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s1和第二大梁s2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 说 明 书CN 104261267 A 11 8/23页 12 部下方的水平部q1,连接于所述水平部q1两端的第一“L”型钩部n1和第二“L”型钩部n2, 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托辊 k12的不同单元。 0072 所述第二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s1和第二大梁s2外侧的 第三“L”型钩部m1和第四“L”型钩部m2,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 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k22的不同单元。 0073 其中,优选所述第一“L”型钩部n1的水平钩边与所述第二“L”型钩部n2的水平 钩边以相互背对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第一“L”型钩部n1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