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4324204
  • 上传时间:2018-09-13
  • 格式:PDF
  • 页数:18
  • 大小:747.3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44993.2

    申请日:

    2010.09.28

    公开号:

    CN102577646A

    公开日:

    2012.07.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K 3/46申请日:20100928|||公开

    IPC分类号:

    H05K3/46; H05K1/02

    主分类号:

    H05K3/4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加藤登; 小泽真大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09.09.30 JP 2009-227556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张鑫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抑制电路特性发生偏离、并具有相对较硬的区域和相对较软的区域的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主体(11)由包含挠性材料的多片柔性片材(26)经层叠而构成,具有刚性区域(R1、R2)、以及比刚性区域(R1、R2)要容易变形的柔性区域(F1)。布线导体(30b、30c、36b、36c)设置于主体(12)内,并构成电路。强化用绝缘膜(20b、20c、24b、24c)设置于柔性片材(26)的刚性区域(R1、R2)内,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0b、30c、36b、36c)的部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该主体是由包含挠性材料的多个第一绝缘体层经层叠而构成的主体,具有刚性区域及比该刚性区域要容易变形的柔性区域;导体层,该导体层设置于所述主体,并构成电路;以及第二绝缘体层,该第二绝缘体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的所述刚性区域内,使得在沿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所述导体层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由比所述第一绝缘体层要硬的材料构成。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层设置于所述主体内,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所述导体层沿层叠方向的厚度大小。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横跨所述刚性区域和所述柔性区域而设置有所述导体层。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在所述刚性区域与所述柔性区域之间具有半刚性区域,所述刚性区域比所述半刚性区域要不容易变形,所述柔性区域比所述半刚性区域要容易变形,所述第二绝缘体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的所述半刚性区域内,使得在沿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所述导体层的部分。6.一种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是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第一绝缘体层的工序,所述第一绝缘体层是包含挠性材料的多个第一绝缘体层,形成有由导体层构成的电路;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层上形成第二绝缘体层的工序,使得在沿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所述第二绝缘体层覆盖未设置所述导体层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层叠并压接所述多个第一绝缘体层的工序。

    说明书

    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更特别而言,涉及具有刚性
    区域和柔性区域的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路基板,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线基板。专
    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线基板包括柔性部、以及连续设置于该柔性部的刚性
    部。柔性部包括隔着绝缘性树脂层层叠有布线图案的柔性基板。刚性部包
    括与柔性部形成为一体的柔性基板。刚性部的布线图案的布线密度比柔性
    部的布线图案的布线密度要大。由此,刚性部具有比柔性部要高的硬度。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线基板中,存在寄生电容增大、电路的
    特性偏离所希望的值的可能性。更详细而言,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线
    基板,在刚性部中,设置有额外的布线图案,使得刚性部的布线图案的布
    线密度比柔性部的布线图案的布线密度要大。因此,额外的布线图案与其
    他布线图案相对,从而会形成不需要的寄生电容。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
    所记载的布线基板中,电路的特性会偏离所希望的值。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339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电路特性发生偏离、并具
    有相对较硬的区域和相对较软的区域的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该主
    体是由包含挠性材料的多个第一绝缘体层经层叠而构成的主体,具有刚性
    区域及比该刚性区域要容易变形的柔性区域;导体层,该导体层设置于所
    述主体,并构成电路;以及第二绝缘体层,该第二绝缘体层设置于所述第
    一绝缘体层的所述刚性区域内,使得在沿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
    置所述导体层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第一绝缘体层的工序,所述第一绝缘体层是包含挠性材料的多个第一
    绝缘体层,形成有由导体层构成的电路;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层上形成第二
    绝缘体层的工序,使得在沿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所述导体层
    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层叠并压接所述多个第一绝缘体层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一种能抑制电路特性发生偏离、并具有相对较硬
    的区域和相对较软的区域的电路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路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电路基板的柔性片材的制造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2的电路基板的A-A处的截面结构图。

    图5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截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
    法进行说明。

    (电路基板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结构
    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的外观立体
    图。图2是图1的电路基板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电路基板10的柔性片材26a
    的制造过程中的立体图。图3(a)表示柔性片材26a的背面,图3(b)表示未形成
    抗蚀剂膜20a、24a的状态下的柔性片材26a的表面。图4是在图2的电路基板
    10的A-A处的截面结构图。在图1至图4中,将电路基板10的层叠方向定义
    为z轴方向,将电路基板10的线路部16的长边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然后,
    将与x轴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另外,所谓电路基板10
    及柔性片材26的表面,是指位于z轴方向的正方向一侧的面,所谓电路基板
    10及柔性片材26的背面,是指位于z轴方向的负方向一侧的面。

    如图1所示,电路基板10包括具有基板部12、14、及线路部16的主体11。
    如图2所示,主体11由多片(图2中为4片)包含挠性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或
    聚酰亚胺等热塑性树脂)的柔性片材(绝缘体层)26(26a~26d)经层叠而构成。
    柔性片材26具有2GPa~20GPa左右的杨氏模量。

    基板部12形成为长方形,其表面上具有安装多个贴片元器件50及集成
    电路52的安装面。基板部14形成为比基板部12要小的长方形,其表面上具
    有安装连接器54的安装面。基板部12、14具有不容易变形(不容易弯曲)的结
    构,使得能稳定地安装贴片元器件50、集成电路52及连接器54。因此,下
    面,也将基板部12、14分别称为刚性区域R1、R2。另外,线路部16将基板
    部12与基板部14相连接。使线路部16弯曲成U字形来使用电路基板10。因此,
    线路部16具有比基板部12、14要容易变形(容易弯曲)的结构。因此,下面,
    也将线路部16称为柔性部F1。

    首先,对基板部12(刚性区域R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基板部12通过
    将柔性片材26a~26d的基板部片材27a~27d进行重叠而构成。另外,如图1
    至图3所示,基板部12包括抗蚀剂膜20a、强化用绝缘膜20b~20d、连接盘
    28、布线导体30(30b、30c)、接地导体37、以及通孔导体b1~b3、b21~b26。
    在图1至图3中,对于连接盘28、布线导体30、以及通孔导体b1~b3,为了
    防止附图变得复杂,只对代表性的构件标注参照标号。

    柔性片材26a~26d的基板部片材27a~27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绝缘体
    层,强化用绝缘膜20b~20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绝缘体层。对于这一点,
    在后述的变形例中也是相同的。

    如图2所示,连接盘28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部片
    材27a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如图1所示,在该连接盘28上,利用焊接来安装
    贴片元器件50及集成电路52。

    如图3(a)所示,将通孔导体b1设置成分别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
    27a。然后,将通孔导体b1与连接盘28相连接。

    如图2所示,布线导体30b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
    部片材27b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如图2所示,将通孔导体b2设置成沿z轴方向
    贯穿基板部片材27b。然后,将通孔导体b2与通孔导体b1相连接。如图2所
    示,将通孔导体b21~b23设置成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27b。然后,将
    通孔导体b21~b23与布线导体30b相连接。

    如图2所示,布线导体30c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
    部片材27c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如图2所示,将通孔导体b3设置成沿z轴方向
    贯穿基板部片材27c。然后,将通孔导体b3与任意一个通孔导体b2相连接。
    如图2所示,将通孔导体b24~b26设置成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27c。然
    后,将通孔导体b24~b26分别与通孔导体b21~b23相连接。

    接地导体37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成覆盖基板部片材27d
    的表面的、长方形的一片膜状的电极。但是,如图2所示,接地导体37未覆
    盖基板部片材27d的整个表面,且未设置于基板部片材27d的外周附近。另
    外,接地导体37通过进行接地来保持为接地电位。将接地导体37与通孔导
    体b3、b24~b26相连接。如上所述,将基板部片材27a~27d进行层叠,从
    而将布线导体30b、30c、接地导体37、以及通孔导体b1~b3、b21~b26彼
    此相连接而构成电路。

    抗蚀剂膜20a是设置成覆盖基板部片材27a的表面、以保护该基板部片
    材27a的绝缘膜。但是,抗蚀剂膜20a未设置于连接盘28上。抗蚀剂膜20a是
    用于规定设置于连接盘28的焊料的涂布区域的焊料抗蚀剂膜。

    强化用绝缘膜20b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设置
    于基板部片材27b的表面(刚性区域R1)、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
    设置布线导体30b和通孔导体b2、b21~b23的部分的绝缘膜。强化用绝缘膜
    20b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0b的厚度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强化用绝缘膜20b的厚度大小与布线导体30b的厚度大小相等。强化用绝缘
    膜20b由比基板部片材27b要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布热固性树脂(例如
    环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缘膜20b具有12GPa~30GPa左右的杨氏模量。

    强化用绝缘膜20c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是
    设置于基板部片材27c的表面(刚性区域R1)、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
    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0c和通孔导体b3、b24~b26的部分的绝缘膜。如图4所
    示,强化用绝缘膜20c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0c的厚度大小。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化用绝缘膜20c的厚度大小与布线导体30c的厚度大小
    相等。强化用绝缘膜20c由比基板部片材27c要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
    布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缘膜20c具有12GPa~30GPa
    左右的杨氏模量。

    强化用绝缘膜20d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设置
    于基板部片材27d的表面(刚性区域R1)、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
    设置接地导体37的部分的绝缘膜。强化用绝缘膜20d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接
    地导体37的厚度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化用绝缘膜20d的厚度大
    小与接地导体37的厚度大小相等。强化用绝缘膜20d由比基板部片材27d要
    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布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
    缘膜20d具有12GPa~30GPa左右的杨氏模量。

    此外,虽然优选为如上所述那样在基板部12(刚性区域R1)内的基板部
    片材的整个未设置接地导体的部分上设置这些强化用绝缘膜,但也可以将
    这些强化用绝缘膜设置于未设置接地导体的部分的一部分上。另外,也可
    以只设置于重叠的多片基板部片材之中的一片基板部片材上。

    在设置于基板部片材的未设置接地导体的部分的一部分上的情况下,
    优选为在基板部12(刚性区域R1)与线路部(柔性部F1)的边界附近,对基板部
    片材设置强化用绝缘膜。另外,优选为在刚性区域R1的固定于壳体或母基
    板的固定用部分上,对基板部片材设置强化用绝缘膜。此外,在将元器件
    装载或内置于刚性区域R1的情况下,优选为在位于该装载侧或进行内置的
    元器件的上下侧的基板部片材上,将强化用绝缘膜设置于在沿层叠方向进
    行俯视时与元器件重叠的区域。

    接着,对基板部14(刚性区域R2)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将柔性片材
    26a~26d的基板部片材29a~29d进行重叠,从而构成基板部14。另外,如
    图1至图3所示,基板部14包括抗蚀剂膜24a、强化用绝缘膜24b~24d、连接
    盘35、布线导体36(36b、36c)、接地导体40、以及通孔导体b11、b12、b31~
    b36。在图1至图3中,对于连接盘35、布线导体36、以及通孔导体b11、b12,
    为了防止附图变得复杂,只对代表性的构件标注参照标号。

    如图2所示,连接盘35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部片
    材29a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如图1所示,在该连接盘35上,利用焊接来安装
    连接器54。

    如图3(a)所示,将通孔导体b11设置成分别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
    29a。然后,将通孔导体b11与连接盘35相连接。

    如图2所示,布线导体36b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
    部片材29b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如图2所示,将通孔导体b12设置成沿z轴方
    向贯穿基板部片材29b。然后,将通孔导体b12与通孔导体b11相连接。如图
    2所示,将通孔导体b31~b33设置成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29b。然后,
    将通孔导体b31~b33与布线导体36b相连接。

    如图2所示,布线导体36c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在基板
    部片材29c的表面上的导体层。将布线导体36c与通孔导体b12相连接。如图
    2所示,将通孔导体b34~b36设置成沿z轴方向贯穿基板部片材29c。然后,
    将通孔导体b34~b36与通孔导体b31~b33相连接。

    接地导体40设置在主体11上,具体而言,是设置成覆盖基板部片材29d
    的表面的、长方形的一片膜状的电极。但是,如图2所示,接地导体40未覆
    盖基板部片材29d的整个表面,且未设置于基板部片材29d的外周附近。另
    外,接地导体40通过进行接地来保持为接地电位。将接地导体40与通孔导
    体b34~b36相连接。如上所述,将基板部片材29a~29d进行层叠,从而将
    布线导体36b、36c、接地导体40、以及通孔导体b11、b12、b31~b36彼此
    相连接而构成电路。

    抗蚀剂膜24a是设置成覆盖基板部片材29a的表面、以保护该基板部片
    材29a的绝缘膜。但是,抗蚀剂膜24a未设置于连接盘35上。抗蚀剂膜24a是
    用于规定设置于连接盘35的焊料的涂布区域的焊料抗蚀剂膜。

    强化用绝缘膜24b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设置
    于基板部片材29b的表面(刚性区域R2)、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
    设置布线导体36b和通孔导体b12、b31~b33的部分的绝缘膜。强化用绝缘
    膜24b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6b的厚度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
    中,强化用绝缘膜24b的厚度大小与布线导体36b的厚度大小相等。强化用
    绝缘膜24b由比基板部片材29b要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布热固性树脂
    (例如环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缘膜24b具有12GPa~30GPa左右的杨氏模
    量。

    强化用绝缘膜24c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设置
    于基板部片材29c的表面(刚性区域R2)、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
    设置布线导体36c和通孔导体b34~b36的部分的绝缘膜。强化用绝缘膜24c
    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6c的厚度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强
    化用绝缘膜24c的厚度大小与布线导体36c的厚度大小相等。强化用绝缘膜
    24c由比基板部片材29c要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布热固性树脂(例如环
    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缘膜24c具有12GPa~30GPa左右的杨氏模量。

    强化用绝缘膜24d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设置
    于基板部片材29d的表面(刚性区域R2)、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
    设置接地导体40的部分的绝缘膜。强化用绝缘膜24d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接
    地导体40的厚度大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化用绝缘膜24d的厚度大
    小与接地导体40的厚度大小相等。强化用绝缘膜24d由比基板部片材29d要
    硬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涂布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来制作。强化用绝
    缘膜24d具有12GPa~30GPa左右的杨氏模量。

    接着,对线路部16(柔性区域F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线路部16通过
    将柔性片材26a~26d的线路部片材31a~31d进行重叠而构成。此外,如图1
    及图2所示,线路部16包括接地线32(32b、32d)、33(33b、33d)、34(34b、34d)、
    以及信号线42c、43c、44c。

    信号线42c、43c、44c分别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分别设置在
    线路部16内,在基板部12、14之间进行延伸。如图2所示,信号线42c、43c、
    44c是设置在线路部片材31c的表面上的线状的导体层。在该信号线42c、43c、
    44c中,传送有高频信号(例如,800MHz~900MHz)。而且,如图2所示,信
    号线42c、43c、44c将布线导体30c与布线导体36c相连接。即,横跨刚性区
    域R1、R2和柔性区域F1而设置有包含布线导体30c、36c、以及信号线42c、
    43c、44c的导体层。

    接地线32b、33b、34b分别设置在主体11内,更具体而言,分别设置在
    线路部16内,设置成比信号线42c、43c、44c更靠近z轴方向的正方向一侧。
    如图2所示,接地线32b、33b、34b分别设置在线路部片材31b的表面上,将
    布线导体30b与布线导体36b相连接。即,横跨刚性区域R1、R2和柔性区域
    F1而设置有包含布线导体30b、36b、以及接地线32b、33b、34b的导体层。
    而且,布线导体30b经由通孔导体b21~b26,与接地导体37相连接。另外,
    布线导体36b经由通孔导体b31~b36,与接地导体40相连接。由此,接地线
    32b、33b、34b分别与接地导体37进行电连接。另外,接地线32b、33b、34b
    分别与接地导体40进行电连接。

    另外,如图2所示,接地线32b、33b、34b分别具有比信号线42c、43c、
    44c要大的线宽。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信号线42c、43c、44c分
    别与接地线32b、33b、34b重叠,而不从接地线32b、33b、34b露出。

    接地线32d、33d、34d分别设置在线路部16内,设置成比信号线42c、
    43c、44c更靠近z轴方向的负方向一侧。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接地线32d、
    33d、34d分别设置在线路部片材31d的表面,将接地导体37与接地导体40相
    连接。即,横跨刚性区域R1、R2和柔性区域F1而设置有包含接地导体37、
    40、以及接地线32d、33d、34d的导体层。

    另外,如图2所示,接地线32d、33d、34d分别具有比信号线42c、43c、
    44c要大的线宽。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信号线42c、43c、44c分
    别与接地线32d、33d、34d重叠,而不从接地线32d、33d、34d露出。

    如上所述,接地线32b、33b、34b、信号线42c、43c、44c、与接地线
    32d、33d、34d重合。由此,接地线32b、信号线42c、以及接地线32d构成
    带状线结构。同样地,接地线33b、信号线43c、以及接地线33d构成带状线
    结构。接地线34b、信号线44c、以及接地线34d构成带状线结构。其结果是,
    能取得基板部12内的电路与基板部14内的电路之间的阻抗匹配。由此,在
    主体11内,利用基板部12内的电路、基板部14内的电路、以及线路部16内
    的带状线,来构成取得阻抗匹配的一个电路。

    (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附图,对电路基板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下面,以制作
    一个电路基板1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实际上,通过将大尺寸的柔性片
    材进行层叠和切割,能同时制作多个电路基板10。

    首先,准备整个表面上形成有厚度为5μm~50μm的铜箔的、包含液晶
    聚合物或聚酰亚胺等热塑性树脂的柔性片材26。柔性片材26的厚度为
    10μm~150μm左右。接着,对柔性片材26a~26c的要形成通孔导体b1~b3、
    b11、b12、b21~b26、b31~b36的位置(参照图2及图3(a)),从背面侧照射激
    光束,以形成通孔。

    接着,利用光刻工序,在柔性片材26a的表面形成图3(b)所示的连接盘
    28、35。具体而言,在柔性片材26a的铜箔上,印刷形状与图3(b)所示的连
    接盘28、35相同的抗蚀剂。然后,通过对铜箔实施蚀刻处理,来去除没有
    被抗蚀剂所覆盖的部分的铜箔。之后,去除抗蚀剂。由此,在柔性片材26a
    的表面形成如图3(b)所示的连接盘28、35。此外,在柔性片材26a的表面上
    涂布树脂,从而形成图1及图2所示的抗蚀剂膜20a、24a。

    接着,利用光刻工序,在柔性片材26b的表面形成图2所示的布线导体
    30b、36b、以及接地线32b、33b、34b。另外,利用光刻工序,在柔性片材
    26c的表面形成图2所示的布线导体30c、36c、以及信号线42c、43c、44c。
    另外,利用光刻工序,在柔性片材26d的表面形成图2所示的接地线32d、33d、
    34d、以及接地导体37、40。此外,由于这些光刻工序与形成连接盘28、35
    时的光刻工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对形成于柔性片材26a~26c的通孔,填充以锡一银合金为主要
    成分的导电性糊料,以形成图2及图3(a)所示的通孔导体b1~b3、b11、b12、
    b21~b26、b31~b36。利用以上工序,来准备包含挠性材料、并形成有电
    路的柔性片材26a~26d。该电路包括布线导体30b、30c、36b、36c、接地
    导体37、40和通孔导体b1~b3、b11、b12、b21~b26、b31~b36、接地线
    32b、33b、34b、32d、33d、34d、以及信号线42c、43c、44c。

    接着,在基板部片材27b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
    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0b和通孔导体b2、b21~b23的部分,以形成强化用绝
    缘膜20b。另外,在基板部片材29b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
    时,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6b和通孔导体b12、b31~b33的部分,以形成强
    化用绝缘膜24b。另外,在基板部片材27c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
    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0c和通孔导体b3、b24~b26的部分,以形
    成强化用绝缘膜20c。另外,在基板部片材29c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
    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6c和通孔导体b34~b36的部分,以形
    成强化用绝缘膜24c。另外,在基板部片材27d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
    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接地导体37的部分,以形成强化用绝缘膜20d。
    另外,在基板部片材29d上涂布树脂,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
    未设置接地导体40的部分,以形成强化用绝缘膜24d。此外,利用丝网印刷
    或凹版印刷等,来印刷液态的热固性环氧树脂,从而进行树脂涂布。优选
    为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的厚度为5μm~50μm。

    最后,将柔性片材26a~26d以该顺序进行堆叠。然后,对柔性片材26a~
    26d从z轴方向的两侧施加力,并对其进行加热,从而将柔性片材26a~26d
    进行压接。由此,将处于未固化状态的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
    进行固化,并将位于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的z轴方向两侧的柔
    性片材26隔着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进行接合。另外,在柔性
    片材26的未隔着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而彼此相邻的部分,柔
    性片材26的表面发生流动,从而使柔性片材26彼此接合。另外,将通孔导
    体b1~b3、b11、b12、b21~b26、b31~b36与布线导体30b、30c、36b、36c
    和接地导体37、40进行电连接。由此,能获得图1所示的电路基板10。

    (效果)

    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电路基板10能抑制电路特性发生偏离,并能具
    有相对较硬的刚性区域R1、R2和相对较软的柔性区域F1。更详细而言,对
    于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布线基板,在刚性部中,设置有额外的布线图案。因
    此,额外的布线图案与其他布线图案相对,从而会形成不需要的寄生电容。
    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线基板中,电路的特性会偏离所希望的
    值。

    另一方面,对于电路基板10,在刚性区域R1、R2中,设置有强化用绝
    缘膜20b~20d、24b~24d。具体而言,在基板部片材27b(刚性区域R1)中,
    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20b,使得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0b和通孔导体b2、
    b21~b23的部分。在基板部片材29b(刚性区域R2)中,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
    24b,使得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6b和通孔导体b12、b31~b33的部分。在基
    板部片材27c(刚性区域R1)中,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20c,使得覆盖未设置布
    线导体30c和通孔导体b3、b24~b26的部分。在基板部片材29c(刚性区域R2)
    中,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24c,使得覆盖未设置布线导体36c和通孔导体
    b34~b36的部分。在基板部片材27d(刚性区域R1)中,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
    20d,使得覆盖未设置接地导体37的部分。在基板部片材29d(刚性区域R2)
    中,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24d,使得覆盖未设置接地导体40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电路基板10中,对刚性区域R1、R2追加有强化用绝缘膜
    20b~20d、24b~24d。因此,因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的硬度,
    刚性区域R1、R2比柔性区域F1要硬。这样,由于通过设置强化用绝缘膜
    20b~20d、24b~24d来使刚性区域R1、R2变硬,因此,无需设置不需要的
    导体层。而且,由于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不是导体层而是绝
    缘体层,因此,不会在自身与其他导体层之间产生寄生电容。由此,电路
    基板10能抑制电路特性发生偏离,特别是在用于高频区域的情况下,阻抗
    特性等高频特性不容易发生变动,并能具有相对较硬的刚性区域R1、R2和
    相对较软的柔性区域F1。

    此外,在电路基板10中,由于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的材
    料比柔性片材26的材料要硬(即,杨氏模量较大),因此,刚性区域R1、R2
    更不容易变形。

    另外,在电路基板10中,由于刚性区域R1、R2设置有由热固性树脂构
    成的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因此,与用金属材料来提高刚性
    的情况相比,在电路基板10中,能抑制因刚性区域R1、R2被大幅弯曲而导
    致产生的塑性变形。

    另外,在电路基板10中,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能抑制柔性片材26发
    生剥离。更详细而言,强化用绝缘膜20b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0b
    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强化用绝缘膜20c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
    体30c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强化用绝缘膜20d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
    接地导体37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另外,强化用绝缘膜24b的厚度大
    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6b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强化用绝缘膜24c的
    厚度大小小于等于布线导体36c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强化用绝缘膜
    24d的厚度大小小于等于接地导体40的厚度大小而与其基本相同。由此,通
    过设置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从而能减小因布线导体30b、30c、
    36b、36c、以及接地导体37、40而在柔性片材26的表面上所产生的高度差
    的大小。由此,在将柔性片材26进行压接时,不容易在各柔性片材26之间
    形成间隙。其结果是,柔性片材26能牢固贴合而不容易发生剥离。另外,
    由于强化用绝缘膜20b~20d、24b~24d会吸收由布线导体30b、30c、36b、
    36c和接地导体37、40的厚度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会提高柔性片材26的
    层叠体、即电路基板10的表面平坦性。

    (变形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a进行说明。图5
    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a的分解立体图。

    在电路基板10a中,主体11除刚性区域R1、R2和柔性区域F1以外,还
    具有半刚性区域SR1、SR2。半刚性区域SR1设置于刚性区域R1与柔性区域
    F1之间。另外,半刚性区域SR2设置于刚性区域R2与柔性区域F1之间。而
    且,刚性区域R1、R2比半刚性区域SR1、SR2要不容易变形。柔性区域F1
    比半刚性区域SR1、SR2要容易变形。半刚性区域SR1、SR2具有将电路基
    板10中的柔性区域F1的x轴方向的两端变硬的结构。具体而言,为了形成半
    刚性区域SR1、SR2,设置有强化用绝缘膜55(55b、55d)、57(57b、57d)。

    更详细而言,在线路部片材31b的半刚性区域SR1、SR2中,分别设置
    有强化用绝缘膜55b、57b,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接地
    线32b、33b、34b的部分。在线路部片材31d的半刚性区域SR1、SR2中,设
    置有强化用绝缘膜55d、57d,使得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覆盖未设置接
    地线32d、33d、34d的部分。

    如上所述的电路基板10a能抑制主体11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
    F1的边界上发生破损。更详细而言,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之间
    未设置半刚性区域SR1、SR2的情况下,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
    的边界上,主体11的硬度会急剧变化。因此,在弯曲线路部16(柔性区域F1)
    的情况下,应力会集中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的边界上。其结果
    是,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 1的边界上,主体11有可能会因弯折而
    发生破损。

    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10a中,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之间
    设置有半刚性区域SR1、SR2。因此,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的边
    界上,主体11的硬度会呈阶梯状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弯曲线路部16(柔性
    区域F1)的情况下,应力会分散至半刚性区域SR1、SR2。其结果是,能抑
    制主体11在刚性区域R1、R2与柔性区域F1的边界上发生破损。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b进行说明。图6
    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b的分解立体图。

    在电路基板10b中,基板部12(刚性区域R1)内置有线圈L。线圈L由呈螺
    旋状的线圈导体60b、60c构成。线圈L的两端与信号线64b、64c相连接。信
    号线64b、64c沿x轴方向延伸而通过线路部16。然后,信号线64b、64c与布
    线导体62b、62c相连接,所述布线导体62b、62c与连接盘35进行电连接。
    电路基板10b将线圈L用作为天线,从而具有作为高频信号的收发电路的功
    能。

    在如上所述的电路基板10b中,若设置有线圈L的基板部12易于变形,
    则线圈L的电感值会发生变动,线圈L的频率特性会发生变动。因此,在电
    路基板10b中,对基板部12设置强化用绝缘膜20b、20c,从而能通过使基板
    部12形成为不容易变形的刚性区域R1,来抑制线圈L的频率特性的变动。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c进行说明。图7
    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c的剖视结构图。

    在电路基板10、10a、10b中,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柔性片材26都
    具有相同的形状。即,在电路基板10、10a、10b中,无论在什么位置上,
    柔性片材26的层数都相等。

    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10c中,柔性区域F1中的柔性片材26的层数比刚
    性区域R1、R2中的柔性片材26的层数要少。由此,柔性区域F1的厚度会变
    小,柔性区域F1会变得更软。

    此外,在制造电路基板10c时,在将柔性片材26a~26d进行压接之后,
    只要去除柔性片材26a、26d的柔性区域F1的部分即可。另外,也可以将去
    除了柔性区域F1的部分的柔性片材26a、26d进行压接。

    此外,在电路基板10、10a~10c中,所谓刚性区域R1、R2,是指安装
    贴片元器件50等电子元器件的区域、或设置有线圈L的区域等。另一方面,
    所谓柔性区域F 1,是指即使发生变形而电路特性也不容易发生变动的、设
    置有信号线42c、43c、44c等的区域。

    工业上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是有用的,特别在能获
    得能抑制电路特性的偏离、并具有相对较硬的区域和相对较软的区域的电
    路基板这一点上较为优异。

    标号说明

    F1 柔性区域

    L  线圈

    R1、R2  刚性区域

    SR1、SR2  半刚性区域

    10、10a~10c  电路基板

    11  主体

    12、14  基板部

    16  线路部

    20a、24a  抗蚀剂膜

    20b~20d、24b~24d、55b、55d、57b、57d  强化用绝缘膜

    26a~26d  柔性片材

    27a~27d、29a~29d  基板部片材

    30b、30c、36b、36c  布线导体

    31a~31d  线路部片材

    32b、32d、33b、33d、34b、34d  接地线

    37、40  接地导体

    42c、43c、44c  信号线

    关 键  词:
    路基 及其 制造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32420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