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pdf(13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6913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07 C N 1 0 2 7 6 9 1 3 0 A *CN102769130A* (21)申请号 201210266142.3 (22)申请日 2008.09.04 229205/07 2007.09.04 JP 119939/08 2008.05.01 JP 200880105384.6 2008.09.04 H01M 4/505(2010.01) H01M 4/525(2010.01) (71)申请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志塚贤治 寺田薰 冈原贤二 草野智博 (74)专利代理机。
2、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张平元 (54) 发明名称 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提高速率特 性、输出特性等负荷特性以及高密度化的锂二次 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包 含属于层状结构的结晶结构,所述层状结构的主 成分为具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功能的锂过渡 金属类化合物,其中,初级粒子凝聚而形成次级粒 子,次级粒子的中值粒径A和平均粒径(平均初级 粒径B)之比A/B为8100的范围,在使用CuK 射线的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中,将衍射角2位 于64.5附近的(110)衍射峰的半宽度设定为 FWHM(110)时,0.01FWHM(11。
3、0)0.5。 (30)优先权数据 (62)分案原申请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7页 附图57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7 页 附图 57 页 1/3页 2 1.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组成如下述式(III)所 示,且相对于式(III)中的Mn、Ni和Co的总摩尔量,选自Mo、W、Nb、Ta和Re中的至少1种 元素的含有比例为0.1摩尔%5摩尔, L 3a Q 3b O 2 6c (III) 在上述式(III)中,L为至少包含Li的元素,Q为至少包含Ni、Mn和Co的元素,或。
4、者 为至少包含Li、Ni、Mn和Co的元素, 0.4Ni/(Mn+Ni+Co)摩尔比 0270 在第1发明中,“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是指具有能够使Li离子脱出和插入的结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17 14/77页 18 构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例如:硫化物、磷酸盐化合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等。作为硫 化物,可以列举出:TiS 2 、MoS 2 等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化合物,通式Me x Mo 6 S 8 (Me是以Pb、Ag、 Cu为代表的各种过渡金属)表示的具有牢固三维骨架结构的夏夫尔(chevrel)化合物 等。作为磷酸盐化合物,可以列举出属于橄榄石结构的化合物,一般以LiM。
5、ePO 4 (Me为至少 1种过渡金属)表示,具体地,可以列举出LiFePO 4 、LiCoPO 4 、LiNiPO 4 、LiMnPO 4 等。作为锂 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出属于能够三维扩散的尖晶石结构、或属于能够使锂离子 二维扩散的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 物一般以LiMe 2 O 4 (Me为至少1种过渡金属)表示,具体地,可以列举出LiMn 2 O 4 、LiCoMnO 4 、 LiNi 0.5 Mn 1.5 O 4 、CoLiVO 4 等。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一般以LiMeO 2 (Me为至 少1种过渡金属)表示,具体地。
6、,可以列举出LiCoO 2 、LiNiO 2 、LiNi 1-x Co x O 2 、LiNi 1-x-y Co x Mn y O 2 、 LiNi 0.5 Mn 0.5 O 2 、Li 1.2 Cr 0.4 Mn 0.4 O 2 、Li 1.2 Cr 0.4 Ti 0.4 O 2 、LiMnO 2 等。 0271 从锂离子扩散的角度来看,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含有归属于 橄榄石结构、尖晶石结构、层状结构的结晶结构而构成。这其中,特别优选含有归属于层状 结构的结晶结构而构成。 0272 0273 对于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初级粒子的平均粒径(平均初级粒径 B)没有特殊。
7、限制,作为下限,通常为0.05m以上、优选为0.1m以上、更优选为0.15m 以上、最优选为0.2m以上,而作为上限,通常为0.9m以下、优选为0.7m以下、更优选 为0.6m以下、最优选为0.5m以下。平均初级粒径B如果超过上述上限,则由于次级粒 子内的空隙减少、或比表面积降低,使速率特性、输出特性等电池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增高。 如果平均初级粒径B低于上述下限,则由于结晶尚不完全,所以可能会出现充放电可逆性 差等问题。 0274 需要说明的是,第1发明中的平均初级粒径B是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 察到的初级粒子的平均粒径,可以使用30000倍的SEM图像,求出1030个左右初级粒子的 。
8、粒径的平均值,以此作为平均初级粒径B。 0275 0276 关于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初级粒子结晶凝聚形成球状的次 级粒子、特别优选初级粒子结晶无规地凝聚形成球状的次级粒子。初级粒子结晶是否无规 地凝聚可通过截面SEM来观察。这样的形态表示次级粒子实质上不具有结晶各向异性。这 样,使得在次级粒子内,伴随锂离子的吸留、放出的结晶的膨胀收缩被缓和,作为电池特性 的循环可逆性优异,通过与第1发明的物质限定所带来的效果的组合,与以往的产品相比, 不仅可实现进一步的高密度化,而且具有各种电池特性得以平衡改善的性能。 0277 此外,在第1发明中,“球状”是指如后述实施例中得到的锂镍锰钴复。
9、合氧化物粉 末的SEM照片所示,将初级粒子结晶凝聚而形成的次级粒子的最大粒径设为La(m), 将与该最大粒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位于中点的小径设为Lb(m)时,Lb(m)与 La(m)之比Lb/La的平均值为0.8以上的形状。 0278 0279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次级粒子的中值粒径A与平均初级粒径 B之比A/B表示正极活性物质粉末的次级粒子大小与初级粒子大小的倾向,该比值A/B为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18 15/77页 19 8100意味着容积密度等粉末特性和速率特性等电池特性平衡地处于良好的状态。若该比 值A/B低于上述下限,则由于很难形成球状次级粒子,粉。
10、末填充性容易降低,若超出上述上 限,则形成次级粒子的初级粒子的填充性过高,电池特性反而容易降低。因此,A/B为8以 上、优选为9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且A/B为100以下、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0280 0281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中值粒径(次级粒子的中值粒径A)通常 为3m以上、优选为3.5m以上、更优选为4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m以上、最优选 为5m以上;且通常为20m以下、优选为15m以下、更优选为12m以下、进一步优选 为10m以下、最优选为8m以下。如果中值粒径A低于上述下限,则形成正极活性物质 层时的涂布性有可能存在问题,如果超出上限,则可能导致。
11、电池性能降低。 0282 此外,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次级粒子的90%累积粒径(D 90 )通常 为25m以下、优选为18m以下、更优选为15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m以下、最优选 为10m以下;且通常为4m以上、优选为5m以上、更优选为6m以上、最优选为7m 以上。如果90%累积粒径(D 90 )超过上述上限,则可能导致电池性能降低;如果低于下限,则 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时的涂布性有可能存在问题。 0283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发明中,作为平均粒径的中值粒径和90%累积粒径(D 90 )是 使用公知的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将折射率设定为1.24、将粒径基准设定 为体积基。
12、准而测定的值。在第1发明中,作为测定时使用的分散介质,使用0.1重量%的六 偏磷酸钠水溶液,并且在5分钟的超声波分散(输出功率30W、频率22.5kHz)后进行测定。 0284 0285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容积密度通常为1.5g/cm 3 以上、优选为 1.6g/cm 3 以上、最优选为1.7g/cm 3 以上;且通常为2.4g/cm 3 以下、优选为2.2g/cm 3 以下、更 优选为2.0g/cm 3 以下、最优选为1.9g/cm 3 以下。就粉末填充性、提高电极密度而言,虽然优 选容积密度超出该上限,但另一方面,存在比表面积降低、且粒子内的空隙变得过少的可能 性,电池性能。
13、有下降的可能。如果容积密度低于该下限,则存在给粉末填充性、电极制备带 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0286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发明中,将210g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装入到10ml的 玻璃制量筒中,求出以冲程约20mm拍打200次时的粉末填充密度(振实密度)g/cm 3 ,以此 作为容积密度。 0287 0288 在第1发明中,“抑制焙烧时粒子生长、烧结的添加剂”是指具有下述效果的添加 剂,即,抑制高温焙烧时活性物质粒子的生长,并抑制初级粒子间或次级粒子间的烧结等, 从而得到高结晶且微细的初级粒子凝聚而成的次级粒子性状。 0289 例如,制造第1发明中优选的具有后述组成式(I)所规定的组成范围的锂。
14、镍锰钴 类复合氧化物粉末的情况下,通过在900以上的温度下对固体粉末原料的集合体进行焙 烧,可以得到结晶性充分、对电池性能而言优选的结晶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但另一方面, 由于粒子的生长、烧结也变得容易进行,因而导致粉末性状对电池性能而言变得不够理想。 也就是说,虽然要兼顾两者来进行改善是极为困难的,但通过添加“抑制焙烧时粒子生长、 烧结的添加剂”来进行焙烧,可以克服该折衷选择的关系。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19 16/77页 20 0290 在第1发明中,作为抑制焙烧时粒子生长、烧结的添加剂而添加的特定化合物表 现出抑制焙烧时粒子生长、烧结的效果的机理尚不明确,但作为实施例,。
15、由于化合价能够取 5价或6价的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效果,由此发现它们完全不同于构成锂过渡 金属类化合物的阳离子元素中的任一种元素,是能够稳定地采取57价这样的高价态的元 素,基本上不因固相反应而发生固溶,结果集中存在于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粒子的表面或 晶粒边界。因此,推测其妨碍了因正极材活性物质粒子间的接触而导致的物质移动,从而抑 制粒子的生长、烧结。 0291 作为添加剂的种类,只要表现出上述效果即可,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含 有高价状态稳定的从Mo、W、Nb、Ta、Re等中选择的元素的化合物,且通常使用氧化物材料。 0292 作为抑制焙烧时粒子生长、烧结的添加剂的例示化合物,可。
16、以列举MoO、MoO 2 、MoO 3 、 MoO x 、Mo 2 O 3 、Mo 2 O 5 、Li 2 MoO 4 、WO、WO 2 、WO 3 、WO x 、W 2 O 3 、W 2 O 5 、W 18 O 49 、W 20 O 58 、W 24 O 70 、W 25 O 73 、W 40 O 118 、 Li 2 WO 4 、NbO、NbO 2 、Nb 2 O、Nb 2 O 5 、Nb 4 O、Nb 6 O、LiNbO 3 、TaO、TaO 2 、Ta 2 O 5 、LiTaO 3 、ReO 2 、ReO 3 、Re 2 O 3 等,优选列举WO 3 、Li 2 WO 4 、LiNbO。
17、 3 、Ta 2 O 5 、LiTaO 3 、ReO 3 ,更优选列举WO 3 、Li 2 WO 4 、ReO 3 ,特别优 选列举WO 3 、Li 2 WO 4 。这些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0293 作为在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中含有的这些添加剂来源的金属元 素(以下称为“添加元素”。)的浓度范围,相对于构成金属元素的总摩尔量(除添加元素和 Li之外),通常为0.01摩尔%以上、优选为0.03摩尔%以上、更优选为0.04摩尔%以上、 特别优选为0.05摩尔%以上;且通常低于2摩尔%、优选为1.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5 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为1.3摩尔。
18、%以下。若添加元素的含有浓度低于该下限,则可能无法 获得上述效果;如果高于上限,则可能导致电池性能降低。 0294 0295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中可导入除其构成元素及添加元素以外的 其它元素(以下,有时简称为“其它元素”。)。作为其它元素,可以选择B、Na、Mg、Al、Si、 K、Ca、Ti、V、Cr、Mn、Fe、Ni、Co、Cu、Zn、Ga、Ge、Sr、Y、Zr、Ru、Rh、Pd、Ag、In、Sn、Sb、Te、Ba、 Os、Ir、Pt、Au、Pb、Bi、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N、F、P、O、S、Cl、 Br、I中的任。
19、意1种以上,特别优选B。这些其它元素可以进入到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的结 晶结构内;或者不进入结晶结构内,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集中存在于粒子表面或结晶 晶粒边界等处。 0296 导入其它元素时,相对于构成金属元素的总摩尔量(除添加元素和Li之外),其它 元素的含量通常为0.001摩尔%以上、优选为0.01摩尔%以上、更优选为0.1摩尔%以上、 最优选为0.2摩尔%以上;且通常为20摩尔%以下、优选为15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0摩 尔%以下、最优选为5摩尔%以下。 0297 0298 关于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在其初级粒子的表面部分以高浓 度存在添加元素、即优选在初级粒子的表面部分。
20、以高浓度存在选自Mo、W、Nb、Ta和Re中的 至少1种元素。具体地,通常优选初级粒子表面部分的添加元素的总量相对于除Li和添加 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即Li和添加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总量的摩尔比为整个粒子中该 原子比的5倍以上。优选该比例的下限为7倍以上、更优选为8倍以上、特别优选为9倍以 上。另外,其上限通常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50倍以下、更优选为10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0 17/77页 21 50倍以下、最优选为30倍以下。若该比例过小,则电池性能的改善效果小,反之,若该比例 过大,则有时导致电池性能降低。 0299 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初。
21、级粒子的表面部分的组成分析是采用X射线光电 子能谱法(XPS),使用单色光AlK作为X射线源,在分析面积直径为0.8mm、取出角65的 条件下进行。可分析的范围(深度)因初级粒子的组成而不同,但通常为10nm以下。因此, 在第1发明中,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初级粒子的表面部分是指在该条件下能够测定 的范围。 0300 另外,优选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具有上述添加元素从粒子表面向 深度方向具有浓度梯度而存在的连续的组成渐变结构。 0301 由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粒子表面向深度方向的组成可通过交叉进行Ar离 子枪溅射和XPS测定来分析,所述XPS测定为分析上述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
22、的初级粒 子的表面部分的组成时采用的方法。通过溅射去除了表面附近的原子,因此与溅射前相比 随后的XPS测定反映出粒子内部的组成。这里,由于很难正确得知通过溅射除去的表面层 的厚度,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SiO 2 薄膜的溅射所除去的SiO 2 表面层的厚度来代替。因此, 在第1发明中,距离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粒子表面的深度是指用该方法推测得到的 深度。 0302 将在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初级粒子最表面该添加元素的总量 相对于除Li及上述添加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即Li和添加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总量 的原子比设定为R 0 、将在距离粒子表面的深度为10nm处的该添加元素的总量相对于。
23、除Li 及上述添加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即Li和添加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总量的原子比设 定为R 10 时,R 0 和R 10 的比例R 0 /R 10 的范围通常为3以上、优选为3.2以上、更优选为3.5以 上、最优选为3.7以上;且通常为20以下、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8以下、最优选为5以 下。 0303 0304 第1发明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在采用水银压 入法进行测定时满足特定的条件。 0305 下面对于在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评价中采用的水银压入法进 行说明。 0306 水银压入法是这样的方法:对于多孔粒子等试样,施加压力使水银浸入到其微孔 中,。
24、由压力与压入的水银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比表面积、微孔径分布等信息。 0307 具体地,首先,对装有试样的容器内进行真空排气,并且在容器内注满水银。水银 的表面张力大,该状态下水银不会浸入到试样表面的微孔中,但如果对水银施加压力,并缓 慢地升高压力,则水银会按照粒径从大到小的顺序缓慢地浸入到微孔中。如果在连续地增 加压力的同时,检测水银液面的变化(即向微孔中的水银压入量),则可以得到表示对水银 施加的压力与水银压入量之间关系的水银压入曲线。 0308 这里,假定微孔的形状为圆筒状,设其半径为r、水银的表面张力为、接触角为 ,则由微孔挤出水银的方向的力的大小用-2r(cos)来表示(若90,则该值为 。
25、正)。此外,在压力P下向微孔中压入水银的方向的力的大小可用r 2 P表示,从而,由这些 力的平衡可以推导出以下的数学式(1)、数学式(2)。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1 18/77页 22 0309 -2r(cos)=r 2 P (1) 0310 Pr=-2(cos) (2) 0311 对于水银,通常使用表面张力=480dyn/cm左右、接触角=140左右的值。当 使用这些值时,在压力P下压入水银时的微孔的半径可用以下的数学式(3)表示。 0312 数学式1 0313 0314 即,由于对水银施加的压力P与浸入水银的微孔的半径r之间存在相关性,所以, 基于所得的水银压入曲线,。
26、可以得到表示试样的微孔半径大小与其体积之间关系的微孔分 布曲线。例如,如果使压力P从0.1MPa变化至100MPa,则能够对7500nm左右7.5nm左右 范围的微孔进行测定。 0315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水银压入法的微孔半径的大致测定极限如下:下限约为2nm 以上,上限约为200m以下,与后述的氮气吸附法相比,可以说适合于分析微孔半径在较 大范围的微孔分布。 0316 采用水银压入法的测定可以使用水银孔隙率计等装置来进行。作为水银孔隙率计 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Micromeritics公司制造的Auto Pore、Quantachrome公司制造的 Pore Master()等。 0317。
27、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在采用水银压入法得到的水银压入曲 线中,当压力从3.86kPa升高到413MPa时的水银压入量为0.4cm 3 /g1.0cm 3 /g。水银压入 量更优选为0.45cm 3 /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cm 3 /g以上、最优选为0.55cm 3 /g以上;且更 优选为0.9cm 3 /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cm 3 /g以下、最优选为0.7cm 3 /g以下。如果超出该 范围的上限,则空隙过大,当将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用作正极材料时,正极 活性物质在正极板(正极集电体)中的填充率降低,电池容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果低 于该范围的下限,。
28、则粒子间的空隙变得过小,当将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作 为正极材料来制作电池时,粒子间的锂扩散受到阻碍,负荷特性降低。 0318 另外,在采用上述水银压入法测定第1发明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微孔分布 曲线时,通常出现以下说明的特定的主峰和亚峰。 031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微孔分布曲线”是指以微孔的半径为横轴、以下述 值为纵轴绘制的曲线,通常将绘制的点连结起来,以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其中,所述值是用 微孔半径的对数对半径在上述半径以上的微孔的每单位重量(通常为1g)的微孔总体积进 行微分而得到的值。特别是,在以下的记载中,适当地将采用水银压入法对本发明的锂过渡 金属类化合物。
29、粉末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微孔分布曲线称为“第1发明的微孔分布曲线”。 0320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主峰”是指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峰中的最大的峰,“亚峰” 是指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主峰以外的峰。 0321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峰顶”是指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各峰中、纵轴的坐标值取 最大值的点。 0322 0323 第1发明的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主峰的峰顶位于微孔半径通常为300nm以上、 优选为350nm以上、最优选为400nm以上;且通常为1500nm以下、优选为1200nm以下、更优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2 19/77页 23 选为10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80n。
30、m以下、最优选为950nm以下的范围。如果超过该范 围的上限,则在以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作为正极材料制成电池时,正极材 料内的锂扩散受到阻碍、或者导电通道(導電)不足,有负荷特性降低的可能。另一方 面,如果低于该范围的下限,则在使用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制作正极时,导 电材料和粘结剂的需要量增加,正极活性物质对正极板(正极集电体)的填充率受到限制, 电池容量有可能受到制约。此外,伴随着微粒化,涂料化时的涂膜的机械性质变硬或变脆, 在电池组装时的卷曲工序中存在涂膜容易产生剥离的可能性。 0324 此外,第1发明的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峰顶位于微孔半径300nm1500nm的主。
31、峰 的微孔容量通常为0.1cm 3 /g以上、优选为0.2cm 3 /g以上、更优选为0.24cm 3 /g以上、最优选 为0.28cm 3 /g以上;且通常为0.5cm 3 /g以下、优选为0.45cm 3 /g以下、更优选为0.4cm 3 /g以 下、最优选为0.35cm 3 /g以下。如果超出该范围的上限,则空隙变得过大,在将第1发明的 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用作正极材料时,正极活性物质对正极板的填充率降低,电池容 量有可能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如果低于该范围的下限,则粒子间的空隙变得过小,当以第 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作为正极材料制作电池时,次级粒子间的锂扩散受到阻 碍,负荷特性。
32、有降低的可能性。 0325 0326 第1发明的微孔分布曲线除上述主峰之外,还可以有多个亚峰,特别是优选在 80nm以上且低于300nm的微孔半径范围内存在亚峰。 0327 第1发明的微孔分布曲线所具有的峰顶位于微孔半径80nm以上且小于300nm的 亚峰的微孔容量通常为0.01cm 3 /g以上、优选为0.02cm 3 /g以上、更优选为0.03cm 3 /g以 上、最优选为0.04cm 3 /g以上;且通常为0.2cm 3 /g以下、优选为0.18cm 3 /g以下、更优选为 0.15cm 3 /g以下、最优选为0.13cm 3 /g以下。如果超出该范围的上限,则粒子间的空隙变得 过大,当。
33、将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用作正极材料时,正极活性物质对正极板 的填充率降低,电池容量有可能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如果低于该范围的下限,则粒子间的 空隙变得过小,当以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作为正极材料制作电池时,次级 粒子间的锂扩散受到阻碍,负荷特性有降低的可能性。 0328 0329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BET比表面积通常为1m 2 /g以上、优选为 1.1m 2 /g以上、更优选为1.2m 2 /g以上、最优选为1.3m 2 /g以上;且通常为5m 2 /g以下、优选 为4m 2 /g以下、最优选为3.5m 2 /g以下。如果BET比表面积比该范围小,则电池性。
34、能容易降 低;如果比该范围大,则容积密度难以提高,在形成正极活性物质时的涂布性方面容易出现 问题。 0330 而且,BET比表面积可以使用公知的BET式粉末比表面积测定装置测定。第1发 明中,使用大仓理研制造的AMS8000型全自动粉末比表面积测定装置,使用氮气作为吸附 气体,使用氦气作为载气,进行采用连续流动法的BET1点式法测定。具体地,通过混合气体 在150的温度下对粉末试样进行加热脱气,然后冷却至液氮温度,使混合气体吸附后,利 用水将其加温至室温,使吸附的氮气脱附,使用热传导检测器检测其吸附量,由此计算出试 样的比表面积。 0331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3 20/。
35、77页 24 0332 对于将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在40MPa的压力下压实时的体积电阻 率的值而言,其下限优选为110 3 cm以上、更优选为510 3 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 110 4 cm以上。作为其上限,优选为110 6 cm以下、更优选为510 5 cm以下、 进一步优选为110 5 cm以下。如果该体积电阻率超出该上限,则在制成电池时的负荷 特性有可能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体积电阻率低于该下限,则制成电池时的安全性等有可能 降低。 0333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发明中,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体积电阻率是在四探 针环形电极、电极间隔5.0mm、电极半径1.0mm、试样半径。
36、12.5mm的条件下,施加的限制电压 为90V、将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在40MPa的压力下压实的状态下测定的体积电阻率。体 积电阻率的测定例如可如下进行:使用粉末电阻测定装置(例如DIA INSTRUMENS公司制 造,LORESTAGP粉末电阻测定系统),采用粉末用探针单元对指定加压下的粉末进行测定。 0334 0335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以包含归属于层状结构的结晶结构而 构成的锂镍锰钴类复合氧化物为主成分。 0336 这里,对层状结构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作为具有层状结构的化合物的典型的结晶 体系,有LiCoO 2 、LiNiO 2 这样的属于-NaFeO 2 型的化合物,。
37、它们是六方晶系,由其对称性而 被归属于下述空间群(以下有时记作“层状R(-3)m结构”)。 0337 数学式2 0338 0339 但是,层状LiMeO 2 并不限于层状R(-3)m结构。除此之外,被称为层状Mn的 LiMnO 2 是斜方晶系的空间群Pm2m的层状化合物,此外,被称为213相的Li 2 MnO 3 也可以记作 LiLi 1/3 Mn 2/3 O 2 ,其为单斜晶系的空间群C2/m结构,但其仍是Li层、Li 1/3 Mn 2/3 层以及氧层 叠层而成的层状化合物。 0340 0341 此外,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选以下述组成式(I)表示的锂过渡 金属类化合物粉末。 0。
38、342 LiMO 2 (I) 0343 其中,M为由Li、Ni和Mn构成的元素,或者由Li、Ni、Mn和Co构成的元素,其中, Mn/Ni摩尔比通常为0.8以上、优选为0.82以上、更优选为0.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8 以上、最优选为0.9以上;且通常为5以下、优选为4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 2.5以下、最优选为1.5以下。Co/(Mn+Ni+Co)摩尔比通常为0以上、优选为0.01以上、更 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上、最优选为0.05以上;且通常为0.35以下、优选 为0.20以下、更优选为0.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最优选为0.099以下。M。
39、中的 Li摩尔比通常为0.001以上、优选为0.01以上、更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 上、最优选为0.05以上;且通常为0.2以下、优选为0.19以下、更优选为0.18以下、进一步 优选为0.17以下、最优选为0.15以下。 0344 而且,在上述组成式(I)中,为方便起见,将氧的原子比记为2,但也可以有一定的 非化学定量性。当具有非化学定量性时,氧的原子比通常在20.2的范围、优选在20.15 的范围、更优选在20.1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20.10的范围、特别优选在20.05的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4 21/77页 25 范围。 0345 此外,为了。
40、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晶性,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优 选在含氧气体氛围下进行高温焙烧而得到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特别是对具有上述 组成式(I)表示的组成的锂镍锰钴类复合氧化物而言,焙烧温度的下限通常为900以上、 优选为920以上、更优选为9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0以上、最优选为960以上;且 上限通常为1200以下、优选为11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50以下、最优选为1125 以下。如果焙烧温度过低,则会混有异相,此外,结晶结构不发达而使晶格变形增大。此外, 比表面积也会变得过大。相反,如果焙烧温度过高,则初级粒子过度生长,粒子间的烧结过 度进行,比表面积会变得过小。 03。
41、46 0347 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含碳浓度C(重量%)值通常为0.005重 量%以上、优选为0.01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5重量%以上、最优选为0.02重量% 以上;且通常为0.1重量%以下、优选为0.08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7重量%以下、 最优选为0.06重量%以下。如果低于该下限,则存在电池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如果超出上 限,则制成电池时,有可能会使产生气体而引起的膨胀增大、或者使电池性能降低。 0348 在第1发明中,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含碳浓度C如后述实施例项中所示,是 采用氧气流中燃烧(高频加热炉式)红外吸收法进行测定而求出的。 0349 需要说。
42、明的是,通过后述的碳分析求出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含碳成分可 以视为是显示关于碳酸化合物、特别是碳酸锂的附着量的信息。这是因为:当假定通过碳分 析求出的碳量全部来源于碳酸根离子时,该数值与通过离子色谱法分析得到的碳酸根离子 浓度基本一致。 0350 另一方面,当作为提高电子传导性的方法而与导电性碳进行复合化处理时,有时 会检测出超出所述规定范围的C量,但实施这样的处理时的C值并不限定在所述规定范围 内。 0351 0352 第1发明的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特别优选所述组 成式(I)的M位点中的原子构成以下述式(II)表示。 0353 M=Li z/(2+z) (Ni 。
43、(1+y)/2 Mn (1-y)/2 ) 1-x Co x 2/(2+z) (II) 0354 其中,上述式(II)中, 0355 0x0.1 0356 -0.1y0.1、 0357 (1-x)(0.05-0.98y)z(1-x)(0.20-0.88y)。 0358 在上述(II)式中,x值通常为0以上、优选为0.01以上、更优选为0.02以上、进 一步优选为0.03以上、最优选为0.04以上;且通常为0.1以下、优选为0.099以下、最优选 为0.098以下。 0359 y值通常为-0.1以上、优选为-0.05以上、更优选为-0.03以上、最优选为-0.02 以上;且通常为0.1以下、优选为。
44、0.05以下、更优选为0.03以下、最优选为0.02以下。 0360 z值通常为(1-x)(0.05-0.98y)以上、优选为(1-x)(0.06-0.98y)以上、更优选 为(1-x)(0.07-0.98y)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x)(0.08-0.98y)以上、最优选为(1-x)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5 22/77页 26 (0.10-0.98y)以上;且通常为(1-x)(0.20-0.88y)以下、优选为(1-x)(0.18-0.88y)以下、 更优选为(1-x)(0.17-0.88y)以下、最优选为(1-x)(0.16-0.88y)以下。如果z低于该下 限,则导。
45、电性降低,如果超出上限,则过渡金属位点上的置换量过多,电池容量降低等,可能 导致使用它的锂二次电池性能降低。此外,如果z过大,则活性物质粉末的二氧化碳吸收性 增大,变得容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推定其结果是含碳浓度变大。 0361 在上述(II)式的组成范围中,发现z值越接近作为化学定量的下限,在制成电池 时,速率特性、输出特性越是有降低的趋势;相反,发现z值越接近上限,在制成电池时,速 率特性、输出特性虽然增高,但容量有降低的趋势。此外,发现y值越接近下限、即锰/镍 原子比越小时,虽然以低充电电压获得电容,但设定为高充电电压时的电池的循环特性、安 全性有降低的趋势;相反,发现y值越接近上限时。
46、,虽然设定为高充电电压的电池的循环特 性、安全性越好,但另一方面,放电容量、速率特性、输出特性有降低的趋势。此外,发现x 值越接近下限时,制成电池时的速率特性、输出特性这样的负荷特性越是有降低的趋势;相 反,发现x值越接近上限时,虽然制成电池时的速率特性、输出特性增高,但如果超出该上 限,则设定为高充电电压时的循环特性、安全性有降低的趋势,此外,原料成本增加。使所述 组成参数x、y、z在规定范围,是第1发明的重要构成要素。 0362 这里,对作为第1发明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的优选组成的锂镍锰钴类复合 氧化物中的Li组成(z以及x)的化学意义作以下的详细说明。 0363 如前述,层状结构并不。
47、限定于R(-3)m结构,但从电化学性能方面来看,能够归属 于R(-3)m结构的层状结构是优选的。 0364 为求出上述锂镍锰钴类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式中的x、y、z,可以使用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各过渡金属和Li进行分析,通过求出Li/Ni/Mn/Co之比来进 行计算。 0365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与z相关的Li被置换进入相同的过渡金属位点。这 里,由于与z相关的Li,根据电荷中性原理,Ni的平均价态变得大于2价(生成3价的Ni)。 z使得Ni平均价态上升,因而成为Ni价态(Ni(III)的比例)的指标。 0366 而且,如果由上述组成式来计算伴随z变化的Ni价态。
48、(m),则在Co价态为3价、 Mn价态为4价的前提下,所述Ni价态(m)为: 0367 数学式3 0368 0369 该计算结果表明:Ni价态并非仅由z决定,而是x和y的函数。如果z=0并且y=0, 则Ni价态仍为2价,与x的值无关。当z为负值时,表示活性物质中所含的Li量不足化学 理论量,具有过大的负值时,有可能不能实现第1发明的效果。另一方面,z值相同时,越是 富含Ni(y值大)和/或富含Co(x值大)的组成,表明Ni价态变得越高,结果是:在电池中 使用时,速率特性、输出特性也越高,但容量容易降低。由此,可以说更优选以x及y的函数 的形式规定z值的上限和下限。 0370 此外,在x值为0x0.1、Co量少的范围时,不但成本降低,而且在制成设计成 以高充电电位进行充电的锂二次电池使用时,充放电容量、循环特性、安全性提高。 说 明 书CN 102769130 A 26 23/77页 27 0371 0372 在第1发明中,具有满足上述组成式(I)及(II)的组成的锂镍锰钴类复 合氧化物粉末优选其结晶结构包含层状R(-3)m结构而构成,并且其晶格常数在 的范围。结晶结构及晶格常数可通过第 1发明中使用CuK射线的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来求得。 0373 在第1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