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电子装置壳体.pdf

  • 上传人:000****221
  • 文档编号:4295253
  • 上传时间:2018-09-13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641.2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96299.3

    申请日:

    2011.11.29

    公开号:

    CN102497751A

    公开日:

    2012.06.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K 5/00申请日:20111129|||公开

    IPC分类号:

    H05K5/00; H05K5/02

    主分类号:

    H05K5/00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伟翔; 陈群元; 李尹婷; 黄再利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行二路1号

    优先权:

    2011.11.11 TW 10014123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祁建国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壳体,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杆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一限制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组合,于内部形成一空间,并具有第二卡合部以及第二限制部。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互相卡合,限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第二限制部与第一限制部所围成区域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形成一通道,上述通道的延伸方向深入上述空间。杆体沿上述通道的延伸方向插拔于其中,杆体插入通道时,与第一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套合,限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本发明可利用原有附属的杆状元件增加整体结构强度,并可避免受到冲击时造成卡合部的卡合分离,增加了壳体的结合强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第一壳体, 具有一第一卡合部以及一第一限制部 ; 一第二壳体, 与该第一壳体组合, 于内部形成一空间, 并具有 : 一第二卡合部以及一第 二限制部, 该第二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互相卡合, 限制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在朝互 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 该第二限制部与该第一限制部所围成区域的垂直投影至少部 分重叠, 形成一通道, 该通道的延伸方向深入该空间 ; 以及 一杆体, 沿该通道的延伸方向插拔于该通道中, 该杆体插入该通道时, 与该第一限制部 及该第二限制部套合, 限制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 移。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限制部设于该第二壳体的 表面。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一第三限制部, 设于该 第一壳体的该通道通过的位置。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限制部位于该第一限制部 与该第三限制部之间。5: 如权利要求 3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 第二以及第 三限制部中至少之一以一套环形成该通道。6: 如权利要求 3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 第二以及第 三限制部中至少之一以一箍环形成该通道。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第一 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中设有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的边缘。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子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该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该第一 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中设有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的边缘, 该第一限制部与该第二限 制部互相接触。

    说明书


    电子装置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壳体, 特别关于一种利用杆体增加结合强度的电子装置壳体。 背景技术 具有触控笔的行动电子装置, 例如个人数字助理 (PDA)、 行动电话等已普及于世。 触控笔的出现主要是因应于触控面板在电子装置上的应用日趋成熟, 为了便于电子装置的 操作, 因此在电子装置产品中同时附带提供触控笔。 而就习用的行动电子装置而言, 这些制 品的型态, 一般是使用上下盖合等型态的二件式的壳体组合以形成薄型外壳。触控笔从薄 型外壳的侧边插入其中, 以便于收纳。
         以上下盖合的二件式的壳体的组合为例, 常藉由设置于二壳体的对应处的由凸起 的卡勾与凹陷的卡槽所成的卡合部互相卡合。 然而, 上述的卡勾与卡槽所成的卡合部, 仅于 一座标轴向的一方向上卡合, 因此, 若这些电子装置因摔落等受到冲击时, 所受到的冲击为 同座标轴向的另一方向的情况下, 上述的卡勾与卡槽所成的卡合部并无法抵抗冲击的力量 而可能因上述冲击而解除卡合, 导致二壳体分离, 内部的电子零件落出遗失。对此, 对于以 卡合部结合的二件式的壳体, 希望能有更佳的结合强度。
         发明内容
         对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壳体, 利用原有附属的杆状元件增加 整体结构强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壳体, 避免电子装置受到冲击时造成卡 合部的卡合分离, 进而增加壳体的结合强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包含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 以及杆体。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一限制部。 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组合, 于内部形成一空间, 并具有第二卡合部以及第二限制部。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互相卡合, 限制第一壳体与 第二壳体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第二限制部与第一限制部所围成区域的垂直 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形成一通道, 上述通道的延伸方向深入上述空间。 杆体沿上述通道的延 伸方向插拔于其中, 杆体插入通道时, 与第一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套合, 限制第一卡合部与 第二卡合部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其中, 第二限制部可设于第二壳体的表面。 另外,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更可进一 步包含第三限制部, 设于第一壳体上的上述通道通过的位置, 此时, 第二限制部可位于第一 限制部与第三限制部之间。 上述第一、 第二、 以及第三限制部中至少之一以一套环或一箍环 形成上述该通道。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中, 上述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平行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 设有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边缘。或者, 上述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垂直于第一壳体及第 二壳体中设有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边缘, 此时, 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互相接触为较佳。 本发明的有益功效在于 : 可利用原有附属的杆状元件增加整体结构强度, 并且, 可 避免电子装置受到冲击时造成卡合部的卡合分离, 进而增加壳体的结合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一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额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3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4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5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6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7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的其他实施型态的示意图 ;
         图 8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中, 杆体的插入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 设有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边缘的实施型态示意图 ;
         图 9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中, 杆体的插入方向垂直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 设有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边缘的实施型态示意图。
         其中, 附图标记
         100 : 第一壳体 107 : 缺口
         110 : 卡合部 120 : 限制部
         121 : 套环 131 : 套环 141 : 套环 160 : 限制部 171 : 箍环 181 : 限制构件 200 : 第二壳体 210 : 卡合部 221 : 套环 231 : 套环 270 : 限制部 700 : 杆体130 : 限制部 140 : 限制部 150 : 限制部 170 : 限制部 180 : 限制部 182 : 限制构件 207 : 缺口 220 : 限制部 230 : 限制部 240 : 限制部 271 : 箍环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以更进一步了解 本发明的目的、 方案及功效, 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 1 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壳体一实施型态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电子装置壳体包 含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可互相组合, 于内部形成 空间。第一壳体 100 具有第一卡合部 110 以及第一限制部 120。第二壳体 200 具有第二卡合部 210 以及第二限制部 220。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沿着第一壳体 100 与第 二壳体 200 的边缘, 配置于可互相卡合的位置。本实施型态中, 第一卡合部 110 是凸起的卡 勾, 第二卡合部 210 是凹陷的卡槽, 但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的型态亦可交换而 不限于此。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卡合时, 较佳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 体 200 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相对位移, 即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沿图 1 中所示 的 Z 轴方向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相对位移。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二限制部 220 分别自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朝对 方的方向突起 ; 具体地, 本实施型态中,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二限制部 220 分别自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的内面, 互相朝对方的方向呈片状且略平行地突起。 第一限制部 120 围 成套环 121, 第二限制部 220 围成套环 221。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组合时, 例 如,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藉由沿着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的边缘配设的第 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互相卡合时, 第二限制部 220 与第一限制部 120 所围成区 域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形成一通道。具体地, 套环 121 与套环 221 至少部分重叠, 二 套环重叠的部分形成通道, 其通道的延伸方向深入二壳体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
         在较佳实施例中, 杆体 700 可为触控笔 ; 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 杆体 700 亦可为具 有使用操作功能、 感应感测功能、 信号传递功能或其他功能的杆状元件。杆体 700 可沿通道 的延伸方向插拔于其中。杆体 700 插入通道时与第一限制部 120 及第二限制部 220 套合,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移动, 即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 二壳体 200 于包含图 1 所示的 Y 轴与 Z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上移动。藉由 Z 轴向量成分上的 移动限制, 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朝分离方向相对位移。进一步地, 藉由 Y 轴 向量成分上的移动限制, 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中, 平行于杆体 700 插入方向 的边缘上所设的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如图 1 所示,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的边缘对应处, 分别设有缺口 107 与缺 口 207,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组合时, 缺口 107 与缺口 207 形成一开口以供杆 体 700 插拔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内部形成的空间。然而, 在不同实施例中, 亦 可于缺口 107 与缺口 207 的至少一者形成限制部。如图 2 所示,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以具有约略相同的壳厚为较佳, 此时, 第一限制部 130 与第二限制部 230 分别自第一壳 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朝对方的方向突起, 具体地, 第一限制部 130 于缺口 107 的位 置, 沿着第一壳体 100 的内壁面伸出, 朝第二壳体 200 的方向, 呈片状地突起。第二限制部 230 对应于缺口 107 的位置, 与第二壳体 200 的壳厚略相等且外表面共平面地朝第一壳体 100 的方向突起, 设于第二壳体 200 的表面。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组合时, 第 二限制部 230 与第一限制部 130 互相接触并与缺口 107 耦合, 维持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 体 200 的组合界面的平整。第一限制部 130 围成套环 131, 第二限制部 230 围成套环 231, 套环 131 与套环 231 至少部分重叠形成通道, 二套环重叠部分所形成的通道, 其延伸方向深 入二壳体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
         杆体 700 可沿通道的延伸方向插拔于其中。 杆体 700 插入通道时与第一限制部 130 及第二限制部 230 套合,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移动, 即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包含图 2 所示的 Y 轴与 Z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上移动。 藉由 Z 轴向量成分上的移动限制, 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朝分离方向相对位移。进一步地, 藉由 Y 轴向量成分上的移动限制, 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中, 平行于杆体 700 插入方向的边缘上所设的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 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另外, 此时因第一限制部 130 与第二限制部 230 互相接触, 因而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轴向方向移动, 即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图 2 中 所示的 X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上移动。藉由 X 轴向量成分上的移动限制, 进一步可限制第一 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中, 垂直于杆体 700 插入方向的边缘上所设的第一卡合部 110 与 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图 3 是于图 1 所示的电子装置壳体中更增加一第三限制部 140 的实施型态。在此 仅详细说明第三限制部 140, 省略与图 1 中共通部分的说明。 如图 3 所示, 第三限制部 140 设 于第一壳体 100 的内面,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组合时, 第三限制部 140 位于第 一限制部 120 与第二限制部 220 所围成区域的垂直投影重叠部分形成的通道通过的位置。 具体地, 图 3 所示的实施型态中,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三限制部 140 略平行排列, 且第一限 制部 120 与第三限制部 140 之间的间隙略等于第二限制部 220 的厚度。第三限制部 140 围 成套环 141,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相组合时, 第二限制部 220 被挟持地位于第一 限制部 120 与第三限制部 140 之间, 套环 121、 221、 141 至少部分重叠形成一通道, 以供杆体 700 插拔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内部形成的空间。
         杆体 700 插入通道时, 与第一限制部 120、 第二限制部 220 以及第三限制部 140 套 合,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移动, 即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 第二壳体 200 于包含图 3 所示的 Y 轴与 Z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上移动。藉由 Z 轴向量成分上 的移动限制, 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朝分离方向相对位移, 并且, 因第二限制 部 220 被挟持地位于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三限制部 140 之间,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 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轴向方向移动。即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图 3 中所示的 X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上移动。藉由上述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 向以及轴向方向的移动, 限制各第一卡合部 110 与各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 上的相对位移。如此, 藉由三个限制部的设置, 不论是平行或垂直于杆体 700 插入方向的边 缘上所设的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皆受到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的 限制, 因此更增加限制卡合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位移的效果。
         图 3 所示的实施型态中, 第三限制部 140 设于第一壳体 100,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 三限制部 140 之间的间隙略等于第二限制部 220 的厚度,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互 相组合时, 第二限制部 220 被挟持地位于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三限制部 140 之间, 但不限于 此, 三个限制 120、 220、 140 部只要所围成区域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形成供杆体 700 插 拔的通道即可, 依此, 例如, 第三限制部 140 可选择设于第一壳体 100 或第二壳体 200 的任 一者。
         再者, 本实施型态中, 设于同侧壳体的二限制部之间的间隔可大于相异侧壳体所 设的一限制部的厚度, 以便于组装作业, 另外, 上述相异侧壳体所设的一限制部亦可不位于 上述设于同侧壳体的二限制部之间, 此时, 杆体 700 与各限制部套合时, 第一壳体 100 与第 二壳体 200 之间仅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移动受到限制, 进而限制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 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之相对位移。图 4 所示的实施型态是将图 3 所示的三个限制部重复地配置于电子装置壳体内。 图 5 所示的实施型态是于图 4 所示的实施型态中更配置图 2 所示的限制部 130、 230。如此 配置多个限制部时, 藉由各限制部与杆体的套合, 以及各限制部之间的挟持,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以及轴向上的移动, 进而更有效地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并且限制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 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图 1 至图 5 所示的电子装置壳体中, 各限制部围成套环地设置, 但不限于此, 如图 6 所示, 本实施型态中的限制部 170、 270 并未围成套环而形成箍环 171、 271。此时, 箍环 171、 271 开口的宽度以小于杆体直径为较佳。各限制部 170、 270 上虽形成具有开口的箍环 171、 271, 但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组合之后, 限制部 170、 270 围成区域的垂直投影至 少部分重叠, 即箍环 171、 271 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组合之后互相阻挡对方的开 口而形成通道, 如此, 亦可发挥等同于限制部 120、 220 组合的效果。
         图 7 所示的实施型态是进一步变化图 6 的实施型态, 如图 7 所示, 本实施型态以略 呈 Z 字地形成的限制部 180 取代图 6 中的限制部 170。限制部 180 依据限制部 270 的厚度 而形成, 即, 二限制构件 181、 182 之间的距离以略等于限制部 270 的厚度, 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组合之后, 限制部 270 可被挟持地插设于限制部 180 的二限制构件 181、 182 之间为较佳。当杆体 700 插入限制部 180、 270 时, 藉由如此的构成, 以限制部 180、 270 与杆 体 700 的套合, 以及限制部 270 受到限制部 180 的挟持,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径向以及轴向上的移动, 进而可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在朝互相分 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并且限制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 上的相对位移。如此, 将图 7 与图 3 的实施型态相较, 二限制构件 181、 182 可等同于限制部 120、 140, 限制部 270 可等同于限制部 220, 藉由如图 7 所示的构成, 亦可发挥等同于图 3 所 示的效果。
         图 1 至图 7 所示的电子装置壳体中, 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系围绕于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边缘而配置, 但不限于此, 如图 8 与图 9 所示, 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可仅沿着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的左右两侧边缘而配置。
         在此, 若杆体 700 的插拔方向平行于设置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的左 右侧边的情况时, 则如图 8 所示,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二限制部所围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即 平行于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中设有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120 的边缘。此 时, 若将杆体 700 插入二限制部垂直投影的重叠部分所成的通道, 则与第一限制部 120 及第 二限制部 220 套合, 限制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 ( 包含图 8 所示的 X 轴与未图示的 Z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 ) 移动, 进而可限制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 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若杆体 700 的插拔方向垂直于设置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的左右侧边 的情况时, 则如图 9 所示, 第一限制部 120 与第二限制部所围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即垂直于 第一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中设有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120 的边缘。此时, 将 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120 互相接触地配置, 而将杆体 700 插入二限制部垂直投影 的重叠部分所成的通道时, 杆体 700 与第一限制部 120 及第二限制部 220 套合, 限制第一壳 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径向方向 ( 包含图 9 所示的 Y 轴与未图示的 Z 轴向量成分的方向 ) 移动, 并且藉由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120 互相接触地配置, 限制第一 壳体 100 与第二壳体 200 于杆体 700 的轴向方向 ( 图 9 中所示的 X 轴方向 ) 移动, 进而可 限制第一卡合部 110 与第二卡合部 210 在朝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当然,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 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 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电子 装置 壳体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子装置壳体.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2952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