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功率电连接器.pdf(2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716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24 C N 1 0 4 2 4 7 1 6 7 A (21)申请号 201380018974.6 (22)申请日 2013.04.05 61/620,663 2012.04.05 US H01R 13/74(2006.01) B60R 16/02(2006.01) (71)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地址美国伊利诺州 申请人马克M徳特 埃里克P布勒尔 罗伯特卡尔森 弗兰克凯泽 埃里克J斯特恩斯特罗姆 迈克尔A班杜拉 温德帕特尔 大卫L布伦克尔 大卫E邓纳姆 罗纳德库拉考斯基 埃德金斯利 罗伯特斯密德 (72)发明人马。
2、克M徳特 埃里克P布勒尔 罗伯特卡尔森 弗兰克凯泽 埃里克J斯特恩斯特罗姆 迈克尔A班杜拉 温德帕特尔 大卫L布伦克尔 大卫E邓纳姆 罗纳德库拉考斯基 埃德金斯利 罗伯特斯密德 (74)专利代理机构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72003 代理人黄艳 郑特强 (54) 发明名称 高功率电连接器 (57) 摘要 提供了一种高功率电连接器,用于将电信号 自一对电缆,如高电流承载电缆,传输至一相关联 元件,如一仪表板。所述高功率电连接器包括一绝 缘壳体以及一对穿过所述绝缘壳体的用于传输电 信号的接触路径组件。所述电缆能够经由所述接 触路径组件而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及相对彼此转 动。还设置有用于将电缆。
3、接地的接地路径组件。 所述电缆能够相对相应的接地路径组件的一部分 转动。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10.08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US2013/035382 2013.04.05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52261 EN 2013.10.1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7167 A CN 104247167 A 1/3页 2 1.一。
4、种高功率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的壳体; 一第一电路径,穿过所述壳体形成,用于将电信号穿过所述壳体传输至一相关联元 件; 一第一电缆,具有一电缆内导体,所述电缆内导体附接至所述第一电路径,用于将电信 号传输至所述第一电路径; 一第二电路径,穿过所述壳体,用于将电信号穿过所述壳体传输至所述相关联元件;以 及 一第二电缆,具有一电缆内导体,所述电缆内导体附接至所述第二电路径,用于将电信 号传输至所述第二电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电缆和所述第二电缆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以及 相对于彼此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壳体与所 述第一电缆之间;以及一第二密封件,位。
5、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电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径包括:一第一导体, 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固定至所述第一电缆的所述内导体;以及一第一接触件,其不能够转 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导体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件;而所述第二电 路径包括:一第二导体,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固定至所述第二电缆的所述内导体;以及一 第二接触件,其不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二导体能够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 二接触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具有附接于所述第一 接触件的多个柔性腿部,且所述第一电路径还包括一C型夹,所述C型夹用于压缩所述多。
6、个 腿部,同时依然允许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一接触件之间相对转动;而且其中,所述第二导 体具有附接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多个柔性腿部,且所述第二电路径还包括一C型夹,所述C 型夹用于压缩所述第二导体的所述多个腿部,同时依然允许所述第二导体和所述第二接触 件之间相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 均包括:一圆柱形部,附接于相应的导体;以及一扁平的刀型部,自所述壳体延伸,用于附 接于所述相关联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电缆包括一导电屏蔽层,且所述连 接器包括连接于各导电屏蔽层的一接地路径组件,所述接地路径组件设置为形成在。
7、两个导 电屏蔽层之间的具有1到100毫欧姆(m)之间的电阻的一接地路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电阻在5到50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 各电缆包括一外绝缘皮、一导电屏蔽层以及一绝缘护套,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导电护套 外露;以及还包括: 一第一接地路径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附接至所述第一电 缆的护套,第一接触路径组件和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电缆而彼 此电隔离,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的一部分能够相对彼此转动; 一第二接地路径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附接于所述第二电。
8、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47167 A 2/3页 3 缆的所述护套,第二接触路径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电缆 而彼此电隔离,所述第二电缆与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的一部分能够相对彼此转动;以及 一接地导板,安装于壳体上,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连接于 所述接地导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包括:一第一 导电帽件,附接于所述第一电缆的护套;以及一第一导电套筒,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 导电帽件,所述第一套筒不能够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其中,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 包括:一第二导电帽件,附接于所述第二电缆。
9、的护套;以及一第二导电套筒,能够转动地连 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帽件,所述第二套筒不能够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套筒包括多个柔性腿部;以及还 包括一C型夹,所述C型夹接合所述多个腿部,用于使所述多个腿部压缩且接合相应导电帽 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套筒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 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套筒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突片, 所述多个突片与相应套筒的第二部分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导板包括用于接合所述套 筒的多个指部,且所述接地导板还包括自其一。
10、边缘延伸出的用于接合所述相关联元件的多 个指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套筒环绕所述第一电路径 但与所述第一电路径电隔离,而所述第二套筒环绕所述第二电路径但与所述第二电路径电 隔离。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导电套圈,附接于所述第 一电缆,所述第一电缆的护套被夹于所述第一套圈与所述第一导电帽件之间;以及一第二 导电套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护套被夹于所述第二套圈与所述第二导 电帽件之间。 16.一种高功率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电缆及第二电缆,每一电缆包括一外绝缘皮、一导电屏蔽层、一绝缘护套、以及一 导电内导体,所述。
11、内导体和所述导电屏蔽层外露; 一绝缘壳体,具有安置所述电缆的一对通道; 一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电缆之间; 一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电缆之间; 一第一接触组件,穿过所述壳体形成,用于将电信号传输穿过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接触 组件包括: 一第一导体,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不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电缆的内导体; 一第一接触件,其不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以及 一C型夹,用于将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一接触件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导体具有附接于所述第一接触件的多个柔性腿部,且所述C型夹压缩所述多 个腿部,同时依然允许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一接触件之间相对转动, 权 利 要 求 书C。
12、N 104247167 A 3/3页 4 所述第一接触件自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用于连接于一相关联元件; 一第一接地路径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包括一第一导电套 筒以及附接于所述第一电缆的护套的一第一导电帽件;所述第一导电帽件是能够转动地连 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套筒,所述第一导电套筒是不能够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接 触组件与所述第一接地路径组件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电缆而彼此电隔离; 一第二接触组件,穿过所述壳体形成,用于将电信号传输穿过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触 组件包括: 一第二导体,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不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导体; 一第二接触件,其不能够转动地安。
13、装于所述壳体中;以及 一C型夹,用于将所述第二导体和所述第二接触件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二导体具有附接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多个柔性腿部,且所述C型夹压缩所述多 个腿部,同时依然允许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接触件之间相对转动, 所述第二接触件自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用于连接于所述相关联元件; 一第二接地路径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包括一第二导电套 筒以及附接于所述第二电缆的护套的一第二导电帽件;所述第二导电帽件是能够转动地连 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套筒,所述第二导电套筒是不能够转动地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 触组件与所述第二接地路径组件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电缆而彼此电隔离; 所述第一电缆。
14、及第二电缆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及相对于彼此转动;以及 一接地导板,附接于所述套筒且电连接于所述相关联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及第二接触件包 括:一圆柱形部,附接于相应的导体;以及一扁平的刀型部,自所述壳体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套筒包括多个柔性腿部,且还包 括一C型夹,所述C型夹接合所述多个腿部以使所述多个腿部压缩且接合相应导电帽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各套筒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 成,各套筒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突片,所述多个突片与相应套筒的第二部分接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
15、8所述的高功率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导板包括用于接合所述 套筒的多个指部,且所述接地导板还包括自其一边缘延伸出的用于接合所述相关联元件的 多个指部。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247167 A 1/6页 5 高功率电连接器 0001 相关申请 0002 本申请主张于2012年4月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620,663的优先权, 该临时申请通过援引其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适于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领域。 背景技术 0004 图1示出了一种典型连接器结构的一示意图。相对大线规(如线规为6或更大) 的电缆连接于一连接器,而对于电动车辆而言,。
16、所述连接器能用于将发动机/电机室内的 导线与仪表板的相对侧上的导线电连接。常规连接器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电缆需要提供 相对大的电流,在80到200安培(或更大)的范围内,同时伴随高电压(200伏或更大)的 可能性。这往往需要一种具有一绝缘良好的大线规导体的电缆,而这使电缆在车辆的组装 和维修过程中较难处理。两根独立电缆可以连接于连接器的事实将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现有的各种设计,因为其需要一可靠的连接,所以不允许电缆独立地转动,这样将使这种电 缆的组装和使用更具挑战。电缆往往被屏蔽,以有助于控制电磁干扰(EMI),但因为导体提 供的高电流(经常在电流中带有突变的尖峰(sudden spike。
17、),屏蔽层最终(end up)也会 携带较大的电流(可能在20到80安培的范围内)。因此,某些人群将会赏识在高功率电连 接器设计上的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功率电连接器,其提供了对现有的高功率电连接器的改进并 包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某些缺点的实施例。所述高功率电连接器被设置成用于将电信号 自一对电缆(如双极(BP)电缆)传输至一相关联元件(如仪表板)。所述高功率电连接器 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一对穿过所述绝缘壳体的用于传输电信号的接触路径组件。所述电缆 能够经由所述接触路径组件而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及相对于彼此转动。还设置有用于使 所述电缆接地的接地路径组件。所述电缆能。
18、够相对于相应接地路径组件的一部分转动。 附图说明 0006 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和运作的组成和方式以 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且在附图中: 0007 图1为一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的一侧视图; 0008 图2为一高功率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的一侧视图; 0009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一前视立体图; 0010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一后视立体图; 0011 图5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一部分分解的后视立体图;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2/6页 6 0012 图6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壳体的一简化的部分分解的前视立体图; 0013 图7为图6。
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后视立体图; 0014 图8为一第一壳体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0015 图9为一第二壳体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0016 图10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构件的一部分分解的立体图; 0017 图11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沿线10-10截取的剖开图; 0018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一放大剖开图; 0019 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放大剖开图;以及 0020 图14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一放大的部分剖开图,同时出于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 第一壳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尽管本申请易于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是示出在附图中且在本文中将详细 说明的是一具体实施例,同时应理解的是本说。
20、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一范例且并非旨 在将本申请限制至所示出的和在此所说明的那样。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多个 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另外的多个组合(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虽然本文使用上、 下等术语,但是这些术语用来方便说明本申请,且不表示本申请使用的一特定的所需方位。 0022 下面讨论的实施例解决了申请人已确定的在现有设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例如, 在某些应用中,使两根电缆彼此独立地转动以及相对于连接器独立地转动是有益的,使得 连接器的操作会得到改善,但现有的设计不提供这种功能。此外,对于某些应用,使两屏蔽 层上的电流以降低两屏蔽层之间的阻抗的方式来抵消将是有益的。所说明的实施。
21、例中的某 些特征能够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如果在一特定应用中,特征所增加的额外成本大于 它的有用性,那么该特征可以从一连接器中去除。因此,可以有具有不同等级特征的不同等 级的连接器。 0023 参见附图,一高功率电连接器20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由对接的一第二壳体部24 与一第一壳体部22所形成。一对接触路径组件26、一对接地路径组件28、以及一接地导 板30安装于壳体部22、24。两接地路径组件28与接地导板30的组合限定两导电屏蔽层 38之间的用于提供信号和/或功率的一接地路径连接体28a(其可以理解为沿两接地路径 组件向下且向后)。接触路径组件26为电信号(如功率)提供自一对电缆32穿。
22、过壳体部 22、24传输到一相关联元件(图中未示出)的路径,接触路径组件26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 电缆32,接触路径组件26附接于所述相关联元件。接触路径组件26与接地路径组件28彼 此电隔离。由于本文所说明的接触路径组件26的结构,所述电缆32(其可以是双极电缆) 能够相对于壳体部22、24以及相对于彼此转动。电连接器20适于电连接于较大线规(如 线规大于6)的导体。接地路径组件28和接地导板30提供将电缆32接地至一相关联仪表 板34的一接地路径。电连接器20能够承载高电压和大电流,如200到400安培。 0024 采用两根电缆提供功率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且有时被称为双极电缆。电缆32是 细长。
23、的,且各电缆32包括:一内导电导体42,设置成承载高电流负荷;一绝缘护套40,环绕 内导体42;一导电屏蔽层38,环绕绝缘护套40;以及一外绝缘皮36。如本领域中已知的, 外绝缘皮36可以被切掉以露出导电屏蔽层38,用以使电缆32接地。如已知的,大电流电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3/6页 7 缆32是坚硬的笨重电缆,这就使电缆(或与该电缆连接的器件)的维修困难。因此,使电 缆32相对于壳体部22、24转动以及相对于彼此转动已确认为有助于防止电缆32受损且可 以提高组装灵活性和容易使用性。 0025 第一壳体部22由一绝缘材料形成且优选一体形成。第一壳体部22具有一大体椭 圆形的。
24、侧壁44,侧壁44由一上部、一下部、以及连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的侧部形成。侧 壁44限定一前端46和一后端48。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大体均为平面。所述侧部大体为弧 形。一前壁50设置于侧壁44的前端46,且一第一对圆柱形延伸部52自前壁50的一前侧 延伸,而且各圆柱形延伸部52限定穿过其中的一圆柱形通道54。一第二对圆柱形延伸部56 自前壁50的一后侧延伸,且各圆柱形延伸部56限定穿过其中的一圆柱形通道58。通道54 和通道58彼此对准,且穿过前壁50形成的开孔使通道54和通道58之间连通,由此形成中 心通道54/58。延伸部56优选不延伸超出侧壁44的后端48。形成延伸部56的所述壁可 以如图。
25、所示开有狭槽。一第二对圆柱形延伸部60自前壁50的所述后侧延伸。圆柱形延伸 部60环绕各第一圆柱形延伸部56且与各第一圆柱形延伸部56隔开。多个间隔的狭槽62 设置在各第一圆柱形延伸部56周围。 0026 第二壳体部24由一绝缘材料形成且优选一体形成。第二壳体部24包括一平板 64,且一大体椭圆形的侧壁66自平板64延伸。侧壁66与第一壳体部22的侧壁44形状相 同,只是侧壁66更小,从而当壳体部22、24对接在一起时,侧壁66可以装配于侧壁44内。 相应地,侧壁66限定一前端70和一后端72。侧壁66由一上部、一下部、以及连接所述上部 和所述下部的侧部形成。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大体为平面。所述。
26、侧部大体为弧形。一对间 隔的圆柱形延伸部74自平板64的一前侧延伸且设置在侧壁66内。各圆柱形延伸部74具 有限定于其内的一圆柱形通道76。各圆柱形延伸部74的一前端优选不延伸超出侧壁66的 一前端。一对圆柱形延伸部78自平板64的一后侧延伸。一后壁80、80a封闭各圆柱形延 伸部78的后端,除了设置在其中心的一椭圆形开孔82外。开孔82具有平的顶面及底面和 弧形的侧壁。一细长的通道84延伸穿过相应圆柱形延伸部78且与相应开孔82连通。一 条部86自各开孔82的平的顶面向平的底面横跨该开孔82延伸。穿过平板64形成的开孔 使通道76之间连通。相应的通道76、78彼此对准且与相应开孔82对准,以。
27、形成一中心通 道76/78/82。弧形狭槽88穿过平板64设置且形成在各延伸部78周围。 0027 平板64的后表面在其内具有一大体矩形的凹部90,且延伸部78自凹部90向外延 伸。一凹槽92设置于平板64的后表面、围绕凹部90的边缘延伸、且与凹部90隔开。一弹 性密封件94安置于凹槽92内,用于将第二壳体部24密封于仪表板34。多个安装孔96设 置于凹槽92与平板64的边缘之间。紧固件(未示出)安装于安装孔96,用于将第二壳体 部24安装于仪表板34。 0028 当壳体部22、24组装在一起时,第二壳体部24的侧壁66安置于第一壳体部22的 侧壁44内。各延伸部56安置于相关联的延伸部74内。
28、。一密封件98设置于延伸部60与 侧壁66之间。壳体部22、24诸如通过卡扣锁定机构/舌和槽等(这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 合适地彼此固定。 0029 两个接触路径组件26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只说明其中一个接触路径组件26。接触 路径组件26包括:一导电内导体100,其安装于第一壳体部22且附接于电缆32的内导体 42;一导电接触件102,其安装于第二壳体部24且连接于导体100;以及一导电C型夹104,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4/6页 8 其将导体100连接于接触件102。导体100和接触件102形成穿过壳体部22、24的一电路 径。导体100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接触件102。因此,。
29、导体100和电缆32相对于壳体部22、 24能够转动。 0030 导体100由一第一圆柱形壁104、一第二圆柱形壁106、以及壁104、106之间的一 中间壁108形成。第一壁104和中间壁108限定其内的一盲孔110;第二壁106和中间壁 108限定其内的一盲孔112。一凸缘114自中间壁108向外延伸。第一壁104具有向外张 开(flare)的一前端。第二壁106具有四个等距离间隔的狭槽,且所述四个狭槽自后端向 中间壁108延伸以限定多个可以向彼此压缩的腿部116。第二壁106的后端向外张开。导 体100安置于第一壳体部22的中心通道54/58内,且所述多个腿部116安置于延伸部56 内。。
30、 0031 接触件102具有一圆柱形的前部118以及形成一扁平的刀型片的一后部120。一 开孔122穿过后部120邻近后部120的前端设置。接触件102安装于第二壳体部24,并且 使得前部118安置于延伸部74内的通道76内,后部120安置于延伸部78内的通道84内 且自开孔82向外延伸。条部86延伸穿过开孔122。由于这种结构,接触件102相对于第二 壳体部24不能够转动。 0032 导体100的前部104安置于电缆32的内导体42的外露部分上。内导体100的前 部104压接(crimp)于内导体42,以将内导体100电连接于内导体42。 0033 导体100的后部106安置于接触件102的。
31、圆柱形前部118之上。C形夹104接合 于导体100的后部106之上,以使所述多个腿部116压缩并与接触件102的圆柱形前部118 接合。C形夹104提供足够的压缩力以实现电连接,但是C形夹104不提供防止导体100和 接触件102之间转动的压缩力。 0034 两个接地路径组件28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只说明其中一个接地路径组件28。接地 路径组件28包括:一导电套圈124;一导电帽件126;一套筒,由一内导电套筒部128和一 外导电套筒部132形成;以及一金属C形夹130。 0035 套圈124具有:一圆柱形侧壁134,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一圆柱形通道136,穿过 圆柱形侧壁134;以及一圆形凸。
32、缘138,自侧壁134的前端向外延伸。间隔的狭槽140延伸 穿过凸缘138且沿侧壁134延伸一预定距离。间隔的凸部142自侧壁134的外表面延伸且 分别与狭槽140对齐但与狭槽140隔开。 0036 导电帽件126具有:一圆柱形侧壁144,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以及一圆柱形通道 146,穿过圆柱形侧壁144。一后壁148封闭侧壁144的后端,且穿过后壁148的一圆形开 孔150与通道146连通。一对径向相对的突片152设置在侧壁144的前端,且突片152由 穿过侧壁144的狭槽形成。 0037 套筒部128由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的一圆柱形侧壁154以及通过圆柱形侧壁154 的一圆柱形通道156形成。
33、。一对径向相对的狭槽158自套筒部128的后端向前延伸一预定 距离。多个间隔的突片160从套筒部128上冲压出且自套筒部128向外延伸。突片160设 置成靠近套筒部128的后端但与套筒部128的后端相距一定距离。多个突片162从侧壁154 冲压出且靠近狭槽158的前端。一对径向相对的狭槽161自套筒部128的前端向前延伸一 预定距离,以在套筒部128的前端处限定多个腿部161a。一凹槽163设置于套筒部128的 所述前端,以将C形夹130容纳于其内。凹槽163被狭槽161截断。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5/6页 9 0038 外套筒部132由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的一圆柱形侧壁16。
34、4以及穿过圆柱形侧壁 164的一圆柱形通道166形成。多个间隔的开孔168穿设于侧壁164。外套筒部132可以 包括如图所示的多个台阶部。 0039 接地导板30由一薄导电板形成,所述薄导电板具有穿过其中的一对圆形切口 170。圆形切口170上设定有多个柔性指部172。接地导板30的边缘具有自其延伸出的多 个柔性指部174。 0040 两个接地路径组件28与两根电缆32的组装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只说明其中之一。 为了组装接地路径组件28与电缆32,电缆32的屏蔽层首先被向后拉,以使屏蔽层38的一 部分向后翻折在电缆32的剩余部分上且于屏蔽层38形成一弯折部。 0041 电缆32延伸穿过套圈124。
35、内的圆柱形通道136,且套圈124放置于屏蔽层38向后 翻折的部分之下。可替代地,套圈124可以先放置于电缆32,且屏蔽层38的所述部分向后 翻折在套圈124上。因此,屏蔽层38向后翻折的部分向前延伸到套圈124的外表面之上一 预定距离。 0042 电缆32延伸穿过帽件126内的开孔150,从而形成开孔150的壁抵靠在电缆32的 绝缘护套40上,帽件126的后壁148抵靠在翻折的屏蔽层38的所述弯曲部,且帽件126的 侧壁144安置于屏蔽层38的向后翻折的部分之上。帽件126的前端抵靠在套圈124的凸 缘138上。套圈124上的狭槽140和凸部142有助于使套圈124附接于电缆32。帽件126。
36、 上的突片152有助于使帽件126附接于套圈124。已连接的套圈124、电缆32和帽件126 安置于第一壳体部22的延伸部52内。如此,电缆32的屏蔽层38的向后翻折的部分被夹 于帽件126的侧壁144的内表面和套圈124的侧壁134的外表面之间。 0043 套筒部128的前端安置于帽件126的侧壁144之上。C形夹130安置于凹槽163 内,且套筒部128的多个腿部161a向内压缩以使套筒部128附接于帽件126的侧壁144。 帽件126能够相对套筒部128转动。C形夹130提供足够的压缩力以使套筒部128和帽件 126之间电连接,但是C形夹130不提供防止套筒部128和帽件126之间转动的。
37、压缩力。由 于C形夹130的设置,较软的材料可用于套筒部128,且同时保证套筒部128和帽件126之间 可靠的电连接。套筒部128部分地安置于延伸部52、延伸穿过第一壳体部22的前壁50内 的开孔且穿过环绕延伸部60的狭槽62安置。第一壳体部22填入套筒部128的狭槽158, 以使套筒部128连接于第一壳体部22。突片162与第一壳体部22接合。 0044 所述套筒通过使外套筒部132的前端安置于内套筒部128的后端之上而形成。外 套筒部132安置并接合于内套筒部128的突片160之上。突片160与外套筒部132的内表 面的接合确保外套筒部132与内套筒部128之间的可靠电连接。外套筒部132。
38、延伸穿过狭 槽88且环绕第二壳体部24的延伸部78。第二壳体部24延伸穿过外套筒部132中的开孔 166,以防止外套筒部132从第二壳体部24上脱离。 0045 接地导板30安置于第二壳体部24的凹部90内且大体上符合于凹部90的形状。 多个柔性指部172与外套筒部132的后端接合,以提供接地导板30与外套筒部132之间可 靠的电连接。多个柔性指部174自凹部90向外延伸,用于与仪表板34接合,从而提供接地 导板30与仪表板34之间可靠的电连接。 0046 由于这种结构为电缆32提供了接地。屏蔽层38电连接于帽件126;帽件126电 连接于内套筒部128;内套筒部128电连接于外套筒部132;。
39、外套筒部132电连接于接地导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6/6页 10 板30。接地导板30接地于仪表板32。 0047 包括一端帽178和一密封件180的一对端帽及密封件组件176在第一壳体部22的 前端处为相应的电缆32提供防水密封。两个端帽及密封件组件176是相同的且它们与第 一壳体部22和两根电缆32的组装是相同的,所以仅说明一个端帽及密封件组件176及其 组装。该端帽及密封件组件176包括一端帽178以及一弹性密封件180。端帽178由具有 一前端和一后端的一圆柱形侧壁182以及穿过圆柱形侧壁182的一圆柱形通道184形成。 前壁186封闭侧壁182的前端且具有穿过其内。
40、的一圆形开孔188,圆形开孔188连通于通道 184。一对狭槽190穿设于侧壁182且彼此径向相对。 0048 密封件180安置于端帽178内且环绕电缆32。密封件180由具有一本体部190的 一弹性材料形成,且本体部192具有穿过其中的一中心通道192。本体部190的外部表面 上具有波纹,且形成中心通道192的内表面上具有波纹。电缆32穿过中心通道192安置。 套圈124的前端抵靠在密封件180的后端上。密封件180接合第一壳体部22的延伸部52 的内表面。密封件180具有比延伸部52的内径稍大的一外径。因此,密封件180于延伸部 52内稍被压缩以形成一防水密封。端帽178安置于延伸部52的。
41、前端之上且通过狭槽190 与延伸部52上的凸部194接合而与延伸部52附接。这防止密封件180与所述圆柱形延伸 部分离。 0049 由于这种结构,各电缆32、导体100、接触件102、套圈124和帽件126固定在一起 且安装于壳体部22、24。电缆32、导体100、套圈124和帽件126不能够转动地固定在一起。 因为接触件102和导体100彼此能够转动地连接,并且因为套筒部128和帽件126也彼此 能够转动地连接,所以固定的电缆32/导体100/帽件126/套圈124的组合能够相对于接 触件102转动,且由此当用户希望转动电缆32时此组合可以相对于壳体部22、24转动。密 封件180可以随此组。
42、合转动或者随第二壳体部24保持不动。如果需要,两根电缆32可彼 此单独转动。 0050 电连接器20的这种结构提供了所述两根电缆(如沿接地路径连接部28a)的导电 屏蔽层38之间的一非常低的电阻,优选为1到100毫欧姆(m)之间,更优选低于30毫欧 姆(m)。自然地,阻抗上的改进必须与容易组装和成本平衡(因为进一步降低阻抗通常需 要更昂贵的材料和更高的接触力,且必须与所产生的增加的插入力和更高的成本平衡,而 在实际方式中这将最终限制进一步降低阻抗的能力)。提供一具有约1m或更小的电阻的 一连接器从成本和易于使用的角度来看可能不是令人满意的。所示的设计已被测试,且例 如可以提供一约9到10m的电。
43、阻。因此,对于许多应用,一5到50m之间的电阻可能是 一更可取的目标。所以在某些实施例中,接地路径连接部28a设置成对于小于80安培的电 流而言,阻抗能够是较低的(如100m以下)。 0051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设想的是,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 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改。 说 明 书CN 104247167 A 10 1/13页 11 图1现有技术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1 2/13页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2 3/13页 1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
44、04247167 A 13 4/13页 1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4 5/13页 1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5 6/13页 1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6 7/13页 1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7 8/13页 1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8 9/13页 1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19 10/13页 2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20 11/13页 21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21 12/13页 22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22 13/13页 23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247167 A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