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络筒机。 从专利号DE3919542A1可知有一种络筒机,其运输系统除具有一主运输路线来运送大多数管纱以外,还有一副运输路线用来把未完全退绕的管纱从输送路线的一个回输路线重新供应给络筒机。在此副运输路线上设有第一准备装置专用以寻找剩余筒管上的纱线。在这个准备装置中能实现一完整的准备,即在寻找纱线之后把纱线端头在一固定的位置取出以便在络筒部位上毫无问题地握住纱线端头,并引导到纱线连接装置。在运输途中还设有第二准备装置专用以准备完整的管纱。在这些管纱上首先在管纱底脚范围内寻找纱线端头并解开,而该准备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所谓的“外表准备”(Mantelvorbereitung),它在主卷绕部分上进行纱线端头的寻找。现在如果在第一准备装置中已准备好的管纱到达第二准备装置时,纱线端头可能既不在管纱底脚部分又不在主卷绕部分上寻获,因为它可能以上部卷绕的形式处于筒管的尖端或在筒管中。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继续开发上述络筒机以改进络筒工艺用的管纱准备。
此目的按照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具有多个带部分公用通道的纺织筒子运输回路地自动络筒机(1),其中设有在功能和工作方式上各不相同而起完整准备作用的第一准备装置(14)和第二准备装置(26-28),用于来自络筒机的回输的筒管和送往络筒机的管纱,其特征在于:
各个纺织筒子以熟知的方法配有一可编程和可擦除的电子存储器芯片作为生产信息的载有体;
在用以回输筒管的第一准备装置(14)中设有监测装置(15)用以监视准备的结果;
监测装置(15)与一写入装置(37)相配合把准备结果写入(表示收到)到存储器芯片中;
在用以向络筒机输送管纱的第二准备装置(26-28)中至少有一读出装置(38,39)用以读出所写入的作为收到准备结果的信息;
读出装置(38,39)与控制装置(26′-28′,26″-28″)相配合用以在没有收到准备结果的信息时对第二准备装置(26-28)的投入运行进行控制。
按照本发明,在向络筒部位运送管纱的第二准备装置中管纱的准备只有在管纱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才实行。因此它涉及的是向络筒机重新运送管纱或者从一个络筒部位卸落未完全退绕的管纱以及在用以回输管纱的第一准备装置中未能准备好的管纱。而在第一准备装置中已完全准备好的管纱则在第二准备装置中不再进行处理,而是能无干扰地通过第二准备装置。因此能避免当管纱准备的试验失误时所引起的准备效率的降低。另外在准备好的管纱快速运行时能使后随的管纱快速地到达准备装置中。
通过权利要求2-7可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优点。
如前所述,向络筒机运送管纱的第二准备装置必须保证一很高的冲程功率(Taktleistung)。纱线的寻找并不局限于一固定的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寻找管纱主卷绕部分的纱线端头之前把筒管底脚范围内的包脚纱松开,在此情况下还必须附带地把相对而言倾斜地引到绕组底部的后部线圈(Hinterwindung)松开。因此第二准备装置在大多数情况下由许多承担不同任务的单独工位组成。由于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已准备好的管纱不再采取寻找纱线的措施,必须根据所读得的关于准备结果的信息在所有工位上进行控制。这可通过一读出装置同每一工位的起动控制装置相结合、或通过控制装置之间的信息连系、或通过在各工位上所设置的读出装置来实现。
为了对来自第一准备装置的完全准备好的管纱负责起见,在第二准备装置中还设有监测装置用以监视此准备装置中的准备结果。此监测装置将得到一处于良好状态信号的检查结果。因此避免了把这些管纱作为没有准备的管纱而不能进入络筒机的情况。
在送往络筒机的运送途中设置多个这种完整的第二准备装置,要求所有这些准备装置有相应的结构部件和措施。这种措施的应用对于管纱垂直地套在管纱器(Caddys)的插入棒上而运输时特别有利。插管纱器上设有存储器芯片。
本发明将通过下面所述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表示一自动络筒机的运输系统。由于受图面的限制,把附图拆成1a和1b两部分。
纺织筒子以管纱的形式输送到络筒机1中。络筒机1包括一管纱和筒管的运输系统,它具有多个运输路线并具有部分公用的运输通道。载有管纱或筒管的插管纱器4在上述运输通道上输送。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对于管纱或筒管的描述。
沿着整个络筒机延伸着一输送导轨2用以把管纱运送到各络筒部位。从导轨2分支出准备线段25,它通往由准备工位26-28所组成的第二准备装置。通过这些准备工位26-28能按专利号DE3919542A1的例子中所述的方法逐步进行管纱准备。在准备线段25的末端设有一分配线段24,它把管纱交替地输送到所谓的可逆带3或重新送到输送导轨2。此分配线段24始终受设有用以监视准备结果的监测装置的最后一个准备工位28所控制。如果管纱准备得比较成功,也是由一可逆带组成的分配线段24便把它输送到上述的可逆带3上。如果管纱准备不太成功的话便把载有管纱的插管纱器4引导到输送导轨2,它或是被引导到下一个准备线段25或是通过在络筒机1末端的改变路线段31而导向一回输带22。此回输带22与输送带2平行地沿着整个络筒机1而通过。在不同的准备线段25上管纱的分配将进一步说明如后。
可逆带3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切换其运输方向,并在通过络筒部位5的运送带21上对运送的管纱进行分配。在络筒部位5也即管纱的退绕位置与可逆带3之间还有两个用以运载管纱的插管纱器4的储存位置6。在可逆带3上有插有管纱的插管纱器4的组合7巡回着,然后进入通过络筒位置5的运输导轨21,如果最后面的储存位置6是空出的话。对此,其细节与专利号DE3919542A1基本相同,要指出的是为了简明起见只示出了循环着的插管纱器4的一小部分。尤其是运输导轨21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具有三个插管纱器4,如同在一运输导轨21上所表示的一样。
后面将对位于回输导轨的流向下游端带有所属的加工工位的输送导轨进行详细说明。
用标号9来表示所谓的剩余管纱,它还存有一部分能继续加工的剩余纱线量。当这个剩余管纱9处于剩余纱线检测器33旁边时,现存的纱线量便能被探测到。该剩余纱线检测器控制一电磁铁11,它作用在插管纱器4上所设的铁环上并把插管纱器从回输带22改变路线而转入一旁路运输导轨12。剩余管纱在此旁路运输导轨上面到达第一准备装置,它是一个圆锥形的准备装置14,能够在管纱的圆锥面上检测到纱线端头,并与其位置无关,还能把纱线端头取出以便在后面的络筒部位能握住纱线端头。该圆锥形准备装置14由此实现了一种完整的管纱准备,然后通过一连接线段16可使准备好的管纱重新引导到输送导轨2上。圆锥形准备装置14同样具有一纱线传感器15作为监测装置用以监视准备的结果。如果剩余管纱9没有成功地准备好,它便通过一输送通道17而到达一堵塞线段18。这种圆锥形准备装置的结构例如可从专利号DE4025003A1中获知。
由纱线传感器15所判断的成功的准备结果被传送到一写入装置37,它把准备结果写入插管纱器4上所安装的存储器芯片中。插管纱器上存储器芯片的布置以及无线信息交换用的装置例如可从德国专利号DE4041713A1中获知,而信息交换的实际实施例则在德国专利号DE4038970A1中有所说明。
从端部框架19旁边经过的带有少量剩余纱线的筒管也同样由剩余纱线检测器33识别,并通过电磁铁11把装有该筒管的插管纱器4改变路线转入旁路运输导轨12。当然此筒管8立即又重新拐弯而到达一筒管清洁装置10。在这个分叉点上同样能设置一电磁铁,它由剩余纱线检测器33附带进行控制。由于图面的原因在图中予以省略。经过清洁的筒管8然后通过交叉点20重新到达回输导轨22,没有清洗干净的送到储存段18(见DE3919542A1)。
从络筒位置5抛出的完全空的筒管36同样在回输导轨22上输送到剩余纱线检测器33。但在此情况下电磁铁11不动作,因此载有空筒管36的插管纱器4到达运输导轨13。在这里空筒管与来自细纱机的新管纱进行交换。于是新管纱又到达输送导轨2上,并以所述方式送到络筒机的退绕位置上。
在输送导轨2各个分支的准备线段25上设有传感器29,它同道岔30配合工作。道岔30是为了把管纱分配到准备线段而设置的。例如,如图中所示有两个准备线段25,如果沿管纱输送方向在第一分支上所设置的道岔30交替地要让第二个管纱通过,则把它在输送导轨2上继续运输到下一个准备线段25上(沿箭头23的方向)。当然,同样也可能每次按二个或三个管纱进行切换。
如果在其插管纱器4的存储器芯片中载有所写入的第一准备装置(即圆锥形准备装置14)的准备成功的信息的一个管纱到达第一个准备线段25时,该信息便由读出装置38读出。此读出装置38把此信息传送到设置在准备工位26上的控制装置26′,对这个工位26的投入运行、尤其是停止和传动方向进行控制,如德国专利号DE3925861A1中所述,在上述情况下它是阻止投入运行。插管纱器4能自由通过准备工位26。
在后面的准备工位27和28中同样设有控制装置27′和28′,在此情况下每个逆流而设置的控制装置是这样控制的,它按同样的方式允许已准备好的管纱通过。
所产生的准备结果还由控制装置28′传送给在准备工位28中所设置的用作检测装置的纱线传感器32。于是此纱线传感器32如在准备工位28中所识别的成功的准备结果那样来控制分配线段24,把管纱输送到可逆线段3上。
作为一种变形,在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准备线段25上设有一读出装置39,它直接但按时间延滞而分级地对控制装置26″,27″和28″进行控制。同样,在准备工位28上所设的纱线传感器32′形式的检测装置类似纱线传感器32一样受到控制。
当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能在准备工位26至28中的每一个上各设置一读出装置与控制装置26″、27″或28″配合工作。这样便可取消对控制装置实行按时间延滞来分级。对于这种实例这里不作特殊说明,因为像读出装置39与控制装置26″之间的以及在另外两个准备工位27和28上的连接,通过唯一的描述已清楚地表明,所以是不难想象的。
本发明原则上起因于,在一抽吸管内部所抓住的、以前探出的纱线头将逐渐在预定的部位形成积聚。因此通过纱线传感器对纱线端头的识别应与管纱的成功和完整的准备同等看待。但并不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另外设置检测装置以获得成功的管纱准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