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pdf

  • 上传人:r5
  • 文档编号:4280582
  • 上传时间:2018-09-13
  • 格式:PDF
  • 页数:31
  • 大小:2.0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42342.0

    申请日:

    2014.12.05

    公开号:

    CN104702242A

    公开日:

    2015.06.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3H 19/00申请日:20141205|||公开

    IPC分类号:

    H03H19/00

    主分类号:

    H03H19/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柚木泰志; 谷口哲夫; 片渊启介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13-253483 2013.12.06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代理人:

    张鑫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在所设定的多个通频带中,通频带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变频谐振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在连接第一、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1,P2的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谐振电路部rc,该谐振电路部rc由电感21和第一、第二LC串联电路组成。第一LC串联电路由电感22和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构成。第二LC串联电路由电感23和固定电容32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构成。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电感21和地线之间。电感21和电感22被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感,其一端与传输线连接; 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LC串联电路,该第一LC串联电路包括第 二电感和可变电容;以及 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LC串联电路,该第二LC串联电路包括第 三电感和固定电容, 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 地线之间; 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一电感进行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2.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LC串联电 路,包括第四电感,该第四电感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三电感和所述固定电容。 3.  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 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4.  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变频谐振 电路, 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多个变频谐振回路的第四电感至少一部分由一个电感构成。 5.  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为电容。 6.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 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中 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 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 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感,由与所述 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过孔导体形成。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 了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 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 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第四电感的多个谐振电路部中的独立部分和共享部分,由延伸方向大体正 交的导电图案形成。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三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与形成所述第四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 伸方向大体呈直角正交。 10.  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 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 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 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 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 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 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以及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中,与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最近的层上,在与所述第一电感和所 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未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 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 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四电感的层。 13.  如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变频谐振电路,或,如权利 要求10至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说明书

    说明书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经设计了各种利用电感和电容的谐振频率设定通频带和衰减带的谐振 电路,以及各种包含多级该谐振电路的高频滤波器。作为这种谐振电路和高频滤波 器,已经设计了各种可调整其特性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另外,谐振电路 和滤波器的特性是指例如通带特性或衰减特性、插入损失等。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包括可变电容,利用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调整其特 性。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图12所示的变频滤波器。图12是作为现有技术 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以往的变频滤波器10P包括第一、第二 LC并联谐振电路,每个并联谐振电路包括电感20P、可变电容31P和电容32P。这 些LC并联谐振电路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而传输线连接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 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电容401连接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一LC并联谐振 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电容402连接在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和第二LC并联 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第一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和第二 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耦合电容410。
    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频滤波器,通过第一、第二LC并联谐振电路的可变电容的 电容变化,调整通频带的频率和衰减极的频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181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变频滤波器有以下问题。图13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 利文献1所述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图13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 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13 中,BWf1p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BWf2p表示将通频带设 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BWf1p’示出了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 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13所示,通频带宽BWf1p、BWf1p’与通频带宽BWf2p相比较宽。
    由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路结构所构成的变频滤波器,根据设定的频带不 同,通频带宽发生变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其在设定的多 个通频带中,通频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包括:一端与传输线连接的第一电感;与第一电感的 另一端连接的第一LC串联电路,该第一LC串联电路包括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与 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LC串联电路,该第二LC串联电路包括第三电感和固 定电容。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第一电感和地线之间。第 二电感和第一电感进行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采用这种电路结构,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使通频带的频率变化时,频带的带宽 几乎不发生变化。
    并且,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中,第二LC串联电路中优选地包括第四电感,该 第四电感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串联连接。
    该结构中,通频带的高频侧可设置衰减极。因此,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能 表现陡峭性。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的变频谐振 电路,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该结构中,所需频率区域的通带特性的可变范围能更易实现。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多个有所述第四电感 的变频谐振电路。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多 个变频谐振电路的第四电感至少部分由一个电感构成。
    该结构中,构成多个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部分共享,从而在实现所需特性的同 时还可实现小型化。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中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为电容。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谐振电路由多个电 介质层堆积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 二LC串联电路中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被形成。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 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 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构成固定电 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的层。
    这种结构能抑制固定电容和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之间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谐振电路,在构成 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以及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中,与构成第一电感和 第二电感的层最近的层上,在与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未重叠 的位置处,设置有构成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该结构中,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中央开口的两端未被导电图案阻塞,使第一 电感和第二电感的特性得到提高。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滤波器由多个电介质 层堆积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第一LC串联电路和 第二LC串联电路中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 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 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该结构中,具有所述电路结构和特性的变频滤波器的一部分通过层叠体结构可 实现小型化。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中,第三电感优选由与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过孔 导体形成。
    该结构中,可抑制第三电感同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之间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滤波器由多个电介质 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形成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 二LC串联电路的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 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 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第四电感的多个谐 振电路部中的独立部分和共享部分,由延伸方向大体呈直角正交的导电图案形成。
    该结构中,第四电感的独立部和共享部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形成第三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 伸方向,优选与形成第四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大体呈直角正交。
    该结构中,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第二电 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该结构中,能容易形成实现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的导电图案。
    发明效果
    通过该发明,对于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设定的多个通频带中的通频带 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通带特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 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的元件值设定 方法的举例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11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 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3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进行说 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如图1所示,变频谐振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 端子P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通过高频信号传输线连接。 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电感21(相当于第一电感)和第一、第二LC串联电 路组成的谐振电路部rc。
    更具体的说,电感21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 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形成 的电路构成。电感22的一端与电感2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的另一端和可变电容 31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串联连接形成 的电路构成。电感23的一端与电感2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的另一端和固定电容 32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和电感22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使用像这样的电路构成,能形成具有一定带宽的通频带的谐振电路。并且,通 过可变电容31的电容变化,能够移动变频谐振电路10中的通频带的频率。
    具体的电路结构中,两个LC串联电路相对于电感21并联连接,这些电路连接 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并且,其中一个LC串联电路具有可变电容31,与该可变电 容31串联连接的电感22和电感21之间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由此,通频带的频 率即便发生变化,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改变。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通带特性图。
    图2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 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2中,BWrf1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 的通频带宽。BWrf2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 BWrf1’示出了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2所示,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rf1(BWf1’)的频率宽度也好, 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rf2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由此,通过采 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变频谐振电路10的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 乎不发生变化。
    图1表示了只使用一个谐振电路部rc的变频谐振电路10例子,而如图3所 示,也可以是有两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更进一步也可以是具有三级以上的 多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如图3所示,变频滤波器10A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 P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通过高频信号传输线连接。在传 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一、第二谐振电路部rc1、rc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 和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第 二输入输出端子P2和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输入输出 耦合电容402。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同传输线的连接点和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同传 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
    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包括:电感211、221、231、可变电容311和固定电容 321。
    电感211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 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1(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1串联连接形 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21的一端与电感2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1的另一端和可 变电容311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1(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1串联连接形 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31的一端与电感2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1的另一端和固 定电容321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1和电感221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包括:电感212、222、232、可变电容312和固定电容 322。
    电感212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 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2(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2串联连接形 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22的一端与电感21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2的另一端和可 变电容312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2(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2串联连接形 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32的一端与电感21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2的另一端和固 定电容321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2和电感222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这种多级型的变频滤波器10A和变频谐振电路10一样,即便通频带的频率发生 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图4(A)表示 大频率范围,图4(B)是扩大显示包含通频带的频率范围的图。
    图4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 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4中,BWf1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的 通频带宽。BWf2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BWf1’表 示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f1(BWf1’)的频率宽度也 好,在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f2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像这样 有多级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更进一步的,具有多级变频谐振电路的结构,能更精确并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通 带特性和衰减特性。
    由这种电路结构组成的变频滤波器10A,可由下文所示的构造实现。图5是本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5(A)是形成本发明的第 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除去可变电容以外部分的层叠体的外观立体图。图 5(B)是变频滤波器10A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 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变频滤波器10A如图5所示,包括:层叠体91,基底板93,安装型可变电容 931、932。层叠体91是由导电图案形成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烧结形成。层叠体91 呈长方体形状。
    层叠体91长边方向上一边的端面为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 911。外部连接端子911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相对应。
    层叠体91长边方向上另一边的端面为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 子912。外部连接端子912与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相对应。
    层叠体91短边方向上一边的端面为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 913、914、915。这时,外部连接端子913、914、915沿从第一端面侧到第二端面侧 的方向,按该顺序设置。外部连接端子913为第一可变电容连接用端子,外部连接 端子915为第二可变电容连接用端子。外部连接端子914为接地用端子。
    层叠体91短边方向上另一边的端面为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 子916、917、918。这时,外部连接端子916、917、918沿从第一端面侧到第二端 面侧的方向,按该顺序设置。外部连接端子916,918是所谓的NC(未连接:No  Contact)端子。外部连接端子917为接地用端子。
    层叠体91和安装型可变电容931、932安装在基底板93上。层叠体91的外部 连接端子931,通过基底板93上的导电图案941,与安装型可变电容931连接。层 叠体91的外部连接端子915,通过基底板93上的导电图案942,与安装型可变电容 932连接。
    更具体的说,层叠体91为如下结构。另外,下文中将沿层叠方向观察到的状态 称为平面视角状态。
    如图6所示,层叠体91由13层的电介质层LY1-LY13组成。另外,电介质层 LY1的上层可设置有未形成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
    电介质层LY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1,Pt12。导电图案Pt11,Pt12呈 矩形。导电图案Pt1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的第一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一端面。 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1连接。导电图案Pt1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的第二端面 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二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2连接。
    电介质层LY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21、Pt22。导电图案Pt21、Pt22呈 矩形。导电图案Pt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一端面侧,与导电图案Pt11相 对,与导电图案Pt12不相对。导电图案Pt22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二端面侧, 与导电图案Pt12相对,与导电图案Pt11不相对。
    通过导电图案Pt11、Pt21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另 外,通过导电图案Pt12、Pt22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2。
    电介质层LY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30。导电图案Pt30呈矩形。导电图 案Pt30是和导电图案Pt21、Pt22分别相对。导电图案Pt30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二 侧面侧的区域上形成,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30的区域。
    通过导电图案Pt21、Pt22、导电图案Pt30和电介质层LY3,形成谐振器间耦合 电容410。
    电介质层LY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41、Pt42。导电图案Pt41、Pt42,在 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41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一端面侧。 导电图案Pt42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3 连接。导电图案Pt42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42的一端形 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5连接。
    电介质层LY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51、Pt52。导电图案Pt51、Pt52和 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41、Pt4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51、Pt52和电介质层 LY4的导电图案Pt41、Pt4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电介质层LY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61、Pt62。导电图案Pt61、Pt62,在 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一端面侧。 导电图案Pt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71、Pt72。导电图案Pt71、Pt72和 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61、Pt6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71、Pt72和电介质层 LY6的导电图案Pt61、Pt6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61、Pt7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21,与导电 图案Pt41、Pt5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62、Pt7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22,与导电 图案Pt42、Pt5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8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81、Pt82。导电图案Pt81、Pt82,在 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81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一端面侧。 导电图案Pt82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9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91、Pt92。导电图案Pt91、Pt92和 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81、Pt8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91、Pt92和电介质层 LY8的导电图案Pt81,Pt8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81、Pt9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1,与导电 图案Pt61、Pt7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82、Pt9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2,与导电 图案Pt62、Pt7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10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01、Pt102。导电图案Pt101、 Pt10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10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 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10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1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11、Pt112。导电图案Pt111、 Pt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101、Pt10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111、 Pt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101、Pt10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41,与导 电图案Pt81、Pt91的另一端连接。另外,该过孔导体VH41还与电介质层LY12的导 电图案Pt121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 VH11,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21连接。
    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42,与导 电图案Pt82、Pt92的另一端连接。另外,该过孔导体VH42还与电介质层LY12的导 电图案Pt122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 VH12,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22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电感211由导电图案Pt101、Pt111构成,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 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由此,该电感211通过过孔导体VH11、VH41与导电图案 Pt101、Pt111连接。并且,电感221由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 Pt91构成,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由此,该电感221通过过 孔导体VH21、VH31与各自的导电图案连接。
    并且,由过孔导体VH41中连接导电图案Pt111和导电图案Pt121的部分VH410 来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电感231。该结构中,电感231的电感量比电感 211、电感221更小。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 Pt91和导电图案Pt101,Pt111。由此,电感211和电感221相互感应耦合。并且, 如图5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21到导电图案Pt41、Pt51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 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Pt91和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卷绕方向 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11、VH21、VH31、VH41进行了连接,因此电感211和电 感221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1和电感221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 实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41的一部分VH410呈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由该部分 VH410形成的电感231,与电感211、221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1、221和电 感231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同样的,由导电图案Pt102、Pt112和过孔导体VH12、VH4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 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212。并且,由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 Pt82、Pt92和过孔导体VH22、VH3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 222。并且,由过孔导体VH42中连接导电图案Pt112和导电图案Pt122的部分 VH420,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电感232。利用该结构,电感232的电感量比 电感212、电感222更小。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 Pt92和导电图案Pt102、Pt112。由此,电感212和电感222相互感应耦合。并且, 如图6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22到导电图案Pt42、Pt52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 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Pt92和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卷绕方向 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12、VH22、VH32、VH42进行连接,因此电感212和电感 222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2和电感222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实 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42的一部分VH420呈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性,由该部分 VH420形成的电感232,与电感212、222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2、222和电 感23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21、Pt122。导电图案Pt121、 Pt122呈矩形。导电图案Pt1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2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 Pt12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2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121、Pt122形成在电介质 层LY12的第二侧面侧的区域,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121、Pt122的 区域。
    导电图案Pt121,通过所述的过孔导体VH41(VH410),与导电图案Pt81、 Pt91、Pt101、Pt111相连接。导电图案Pt122,通过所述的过孔导体VH42 (VH420),与导电图案Pt82、Pt92、Pt102、Pt112相连接。
    电介质层LY1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30。导电图案Pt130呈矩形,几乎 在电介质层LY13的整个面上形成。导电图案Pt130在第一侧面几乎中央和第二侧面 几乎中央处,到达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一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 914连接。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7连接。
    由导电图案121、导电图案Pt130和电介质层Ly12,形成固定电容321。由导 电图案Pt122、Pt130和电介质层Ly12,形成固定电容322。
    通过这种结构,变频滤波器10A的可变电容311、312之外的部分可由层叠体 91实现。
    所述的结构包括:具有构成固定电容321,322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以及具 有构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和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 层,在所述两层电介质层之间,设置有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 的电介质层。由此,固定电容321、322与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以及谐振器 间耦合电容410之间不需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另外,电介质层Ly3的导电图案Pt30、电介质层Ly12的导电图案Pt121、 Pt122,和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电图案Pt41、Pt51、 Pt61、Pt71、Pt81、Pt91、Pt101、Pt111以及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 Pt82、Pt92、Pt102、Pt112的中央开口,在平面视角上不重叠。因此,电感211、 221、231、212、222、232的磁通阻断得到抑制,能构成特性更加良好的电感。同 样由于形成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变厚,能抑制电感211、221、231、212、222、 232的磁通被其他导电图案阻断,构成特性良好的电感。
    并且,电感211、221和电感212、222的卷绕方向相反,因此即便它们接近时 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构成所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变频谐振电路10和变频滤波器10A的电感和 电容的元件值,可如下文所述设定。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 电路和变频滤波器的元件值设定方法的实例说明图。图7是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 时,以18pF为基准的带宽的变化率的变化表示图。图7(A)是谐振频率设定在 500MHz附近的情形,图7(B)是谐振频率设定在1000MHz附近的情形。图7 (A)、(B)中为了设定期望的谐振频率,电感22、23的电感量和固定电容32的 电容量被适宜地且固定地设置。具体地,在图7(A)的情况中,电感22的电感量 为21nH,电感23的电感量为0.5nH,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为10pF。图7(B)的情 况中,电感22的电感量为4nH,电感23的电感量为0.5nH,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 为8pF。并且,图7中的各特性曲线,是通过设定电感21的不同电感量而得到。
    如图7(A)所示,在将谐振频率设定在500MHz附近,电感22、23的电感量以 及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如前文所述设定的情况下,电感21的电感量在8nH~12nH左 右,即使频带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即,若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 (以电感22为基准)约为0.5,可设定为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如图7(B)所示,在将谐振频率设定在1000MHz附近,电感22、23的电感量 以及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如前文所述设定的情况下,电感21的电感量在4nH~5nH 左右,即使频带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即,若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 (以电感22为基准)约为1.0,可设定为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另外,图中虽未表示,发明人已经验证,即便并非将谐振频率设定在500MHz附 近、1000MHz附近的情况下,同样地,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时,带宽 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与谐振频率相对应地,使 得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由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带宽变动。
    另外,电感22、23的电感量和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针对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所期望的特性可进行变更。这种情况时也同样地,与谐 振频率相对应地,使得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由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 制带宽变动。
    例如,可以与通频带的低频侧的衰减特性相对应地,预先设定电感22的电感量 和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前文所述的谐振频率和电感量比的关 系,设定电感21的电感量使带宽变动减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本实施方 式的变频谐振电路10B,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10相比,增加了电感 24,其他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10相同。因此,接下来仅对不同 的地方进行说明。
    变频谐振电路10B的谐振电路部rc’,在变频谐振电路10的谐振电路部rc的 基础上增加电感24而构成。电感24连接在固定电容32和地线之间。
    使用像这样的电路构成,能形成在通频带的高频侧进一步具有衰减极的变频谐 振电路。并且,通过可变电容31的电容变化,能够移动变频谐振电路10B中的通频 带的频率和衰减极的频率。
    此时,如前文所述,两个LC串联电路相对于电感21并联连接,这两个电路连 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并且,其中一个LC串联电路具有可变电容31,与该可变 电容31串联连接的电感22和电感21之间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由此通频带即使 频率发生变化,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8表示了只使用一个谐振电路部rc的变频谐振电路10B的例子,而如图9所 示,也可以是有两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更进一步地也可以是具有三级以上 的多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如图9所示,变频 滤波器10C的谐振电路部rc1’的组成,相对于变频滤波器10A的谐振电路部rc1, 增加了电感241、243。电感241、243连接在固定电容321和地线之间。变频滤波 器10C的谐振电路部rc2’的组成,相对于变频滤波器10A的谐振电路部rc2,增加 了电感242、243。电感242、243连接在固定电容322和地线之间。电感243是谐 振电路部rc1’、rc2’共享的电感。
    这种变频滤波器10C和变频谐振电路10B一样,即使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 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10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 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
    如图10所示,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的频率宽 度也好,在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即便像这 样有多级的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更进一步的,通过具有多级的结构,能更精确并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通带特性 和衰减特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能在通频带高频侧形成衰减极,因 此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具有陡峭性。而且,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能被更多 样地进行设定。
    由这种电路结构组成的变频滤波器10C,可由下文所示的构造实现。图11是用 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 图。
    如图11所示,层叠体91C由17层的电介质层LY1-LY17组成。另外,电介质层 LY1的上层可以设置未形成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
    电介质层LY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0。导电图案Ptc10呈矩形。导电 图案Ptc10设置在电介质层LY1大致中央处。
    电介质层LY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21、Ptc22。导电图案Ptc21、Ptc22 呈矩形。导电图案Ptc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22设置 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21、Ptc22与导电图案Ptc10的部分相 对。
    通过导电图案Ptc21、Ptc22、导电图案Pt10和电介质层LY1,形成谐振器间耦 合电容410。
    电介质层LY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31、Ptc32。导电图案Ptc31、Ptc32 呈矩形。导电图案Ptc31设置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一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一端 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1连接。导电图案Ptc32设置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二 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二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2连接。
    导电图案Ptc31和导电图案Ptc21相对,导电图案Ptc32和导电图案Ptc22相 对。
    通过导电图案Ptc31、导电图案Ptc21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 401。通过导电图案Ptc32、导电图案Ptc22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 容402。
    电介质层LY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41、Ptc42。导电图案Ptc41、 Ptc4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41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 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41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 连接端子913连接。导电图案Ptc42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 Ptc42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5连接。
    电介质层LY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51、Ptc52。导电图案Ptc51、Ptc52 和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c41、Ptc4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51、Ptc52和电 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c41、Ptc4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电介质层LY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61、Ptc62。导电图案Ptc61、 Ptc6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 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71、Ptc72。导电图案Ptc71、Ptc72 和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c61、Ptc6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71、Ptc72和电 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c61、Ptc6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61、Ptc7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21,与导 电图案Ptc41、Ptc5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c62、Ptc7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22,与导 电图案Ptc42、Ptc5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8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81、Ptc82。导电图案Ptc81、 Ptc8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81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 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82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9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91、Ptc92。导电图案Ptc91、Ptc92 和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c81、Ptc8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91、Ptc92和电 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c81、Ptc8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81、Ptc9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1,与导 电图案Ptc61、Ptc7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c82、Ptc9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2,与导 电图案Ptc62、Ptc7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10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导电图案Ptc101、 Ptc10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10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 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0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1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11、Ptc112。导电图案Ptc111、 Ptc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11、 Ptc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101、Ptc11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41,与 导电图案Ptc81、Ptc91的另一端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 VHc11,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c21连接。
    并且,在导电图案Ptc101、Ptc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上,连接有沿层叠方 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51的一端。过孔导体VHc51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电介质层 LY16的导电图案Ptc161连接。
    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42,与 导电图案Ptc82、Ptc92的另一端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 VHc12,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c22连接。
    并且,在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上,连接有沿层叠方 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52的一端。过孔导体VHc52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电介质层 LY16的导电图案Ptc162连接。
    上述结构中,利用过孔导体VHc11以及导电图案Ptc101、Ptc111在过孔导体 VHc11、VHc51之间的部分,形成了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11。并 且,通过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导电图案 Ptc101、Ptc111在过孔导体VHc41、VHc51之间的部分、以及过孔导体VHc21、 VHc31,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21。另外,由过孔导体VHc51, 形成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电感231。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 Ptc81、Ptc91、Ptc101、Ptc111。由此,电感211和电感221相互感应耦合。并 且,如图9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c21到导电图案Ptc41、Ptc51的导电路径中,以 使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的卷绕 方向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c11、VHc21、VHc31、VHc41进行连接,因此电感 211和电感221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1和电感221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 化地高效实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c51沿层叠方向延伸呈线状,该过孔导体VHc51形成的 电感231与电感211、221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1、221和电感231之间不 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同样的,通过过孔导体VHc12以及导电图案Ptc102、Ptc112在过孔导体 VHc12、VHc52之间的部分,形成了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12。并 且,通过导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导电图案 Ptc102、Ptc112在过孔导体VHc42、VHc52之间的部分、以及过孔导体VHc22、 VHc3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22。另外,由过孔导体VHc52, 形成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电感232。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 Ptc82、Ptc92、Ptc102Ptc112。由此,电感212和电感222相互感应耦合。并且, 如图9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c22到导电图案Ptc42、Ptc52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 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卷绕方向 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c12、VHc22、VHc32、VHc42进行连接,因此电感212和 电感222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2和电感222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 效实现产生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c52沿层叠方向延伸呈线状,该过孔导体VHc52形成的 电感232与电感212、222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2、222和电感232之间不 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20。导电图案Ptc120形成宽度大 的线状。换言之,导电图案Ptc120比构成电感的线状导电图案更宽。导电图案 Ptc120在长边方向上大致中央处形成为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形状。导电图案Ptc120 的一端到达第一侧面。到达该第一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4连接。导电图案 Ptc120的另一端到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7连接。
    电介质层LY1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30。导电图案Ptc130与电介质层 LY12的导电图案Ptc120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30与电介质层LV12的导电图案 Ptc120在平面视角上重叠。另外,由于电介质层LY12、LY13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导 电图案,因此形成多个电感,衰减极的个数和衰减极的频率可被调整。
    电介质层LY1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40。导电图案Ptc140,在平面视 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140设置在电介质层LY14的第二端面侧。导 电图案Ptc140的两端形成得较为宽大,到达第二侧面。其一端与外部连接端子916 连接,另一端与外部连接端子918连接。
    电介质层LY1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50。导电图案Ptc150与电介质层 LY14的导电图案Ptc140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50与电介质层LY14的导电图案 Ptc140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60,连接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延伸 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与导电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
    通过该导体图案Ptc120、Ptc130和过孔导体VHc60,形成电感243。在导电图 案Ptc140、Ptc150的一端和与过孔导体VHc60相连接的位置之间形成电感241。在 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另一端和与过孔导体VHc60相连接的位置之间,形成电 感242。
    这里,如图11所示,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主要部分的伸长方向,和导 电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呈直角正交。因此,电感243和电感241、242 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导电图案Ptc161、 Ptc16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1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6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 Ptc1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6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形成在电介 质层LY16的第二侧面侧的区域,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c161、 Ptc162的区域。
    导电图案Ptc161,通过过孔导体VHc51,连接导电图案Ptc101、Ptc111。该过 孔导体VHc51在导电图案Ptc161和导电图案Ptc111之间的部分VHc510,形成电感 231。
    导电图案Ptc162,通过过孔导体VHc52,连接导电图案Ptc102、Ptc112。该过 孔导体VHc52在导电图案Ptc162和导电图案Ptc112之间的部分VHc520,形成电感 232。
    像这样,构成电感231、232的过孔导体VHc51、VHc52的延伸方向,和构成电 感241、242的导体图案Ptc140、Ptc150的主要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构成电感243 的导体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呈直角正交。因此,电感231、232和电感 241、242、243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71、Ptc172。导电图案Ptc171、 Ptc17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17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7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 Ptc171的一部分到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6连接。 导电图案Pt17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7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72的一部分到 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8连接。
    导电图案Ptc171与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1相对。通过导电图案 Ptc171、导电图案Ptc161和电介质层LY16,形成固定电容321。导电图案Ptc172 与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2相对。通过导电图案Ptc172、导电图案Ptc162 和电介质层LY16,形成固定电容322。
    通过这种结构,变频滤波器10C的可变电容311、312之外的部分可由层叠体 91C实现。
    所述的结构包括:具有构成固定电容321、322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以及具 有构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和谐振器耦合电容410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 在所述两层电介质层之间,设置有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 241、242、243的电介质层。由此,固定电容321、322和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 402以及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电介质层LY3的导电图案Ptc31、Ptc32、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 Ptc161、Ptc162,和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体图案 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以及导体图案 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中央开口,在平 面视角上不重叠。因此,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磁通阻断得到抑 制,能构成特性更加良好的电感。
    并且,电感211、221和电感212、222的卷绕方向相反,即便它们接近时也能 抑制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体图案Ptc41、 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和导体图案Ptc42、 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中央开口,以及构成电 感241、242的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中央开口,在平面视角上不重叠。因 此,电感211、221、231、212、222、232和电感241、24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 到抑制。
    另外,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电感的线状导电图案表示为形成在相邻 两层的形态,但一层也可。但是,使用以两层形成的形态,能降低电感的电阻,提 高电感的Q值。
    标号说明
    10,10B:变频谐振电路
    10A,10C:变频滤波器
    21,22,23,24,211,212,221,222,231,232,241,242,243:电感
    31,311,312:可变电容
    32,321,322:固定电容
    401,402:输入输出耦合电容
    410:谐振器间耦合电容
    91,91C:层叠体
    93:基底板
    931,932:安装型可变电容
    941,942:导电图案
    rc,rc1,rc2,rc’,rc1’,rc2’:谐振电路部

    关 键  词:
    变频 谐振 电路 滤波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28058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