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pdf

  • 上传人:1****2
  • 文档编号:4268014
  • 上传时间:2018-09-13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685.7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23491.4

    申请日:

    2012.09.04

    公开号:

    CN102818083A

    公开日:

    2012.12.1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L 27/10申请日:20120904|||公开

    IPC分类号:

    F16L27/10

    主分类号:

    F16L27/10

    申请人: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丁泉; 蔺百锋

    地址: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元中路1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代理人:

    何朝旭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属于流体输送管路技术领域。该柔性接管包括第一和第二接管,第一接管通过第一环板与外接管的一端固连,外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与活套在第二接管外的套管固连,套管的内端通过第二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二接管上的第二箍管连接,第二箍管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一接管上的第一箍管连接,第一箍管通过第三环板与套在第一波纹管外的第三波纹管的一端固连,第三波纹管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环板与第二箍管固连,第一和第三波纹管之间的空腔与大气相通,第一和第三环板之间的空腔与第一和第二接管内孔相通。本发明显著减小了整个柔性接管的长度,稳定可靠,既可以架空,也可以埋地,因此应用不受局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包括相对插接的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通过第一环板与外接管的一端固连,所述外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与活套在第二接管外的套管固连,所述套管的内端通过第二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二接管上的第二箍管连接,所述第二箍管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一接管上的第一箍管连接,所述第一箍管通过第三环板与套在第一波纹管外的第三波纹管的一端固连,所述第三波纹管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环板与第二箍管固连,所述第一和第三波纹管之间的空腔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一和第三环板之间的空腔与第一和第二接管内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纹管的平均直径的平方与第二波纹管平均直径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波纹管平均直径的平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通过内衬的导流筒相对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通过外套的导流套相对插接。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波纹管均由通过连接管串联的至少两节管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管上设置有放气装置和疏水装置。

    说明书

    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接管,尤其是一种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属于流体输送管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作为管路附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电力、热网等行业的管路系统中,用于吸收位移、衰减振动、降低设备口部受力等,并可平衡波纹管产生的压力推力。

    传统的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可以分为两大类:旁通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和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旁通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由两个波纹管组成,介质流通时呈辐射状引流至旁路管道,然后再汇流回原管道,其缺点是流阻大、压力损失大、通气管易撕裂、安全性低,且加工工艺复杂,因此一段管路上不能多数量使用,应用受限。现有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由两个工作波纹管和一个平衡波纹管组成,三件波纹管呈串联式布置,产品长度较长;尤其在小口径、补偿大位移时,随着波纹数量的增多,产品长度更长,并且波纹管容易发生柱失稳,以致丧失承载能力。此外,上述两大类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只能用于架空管线,不能用于埋地管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不仅结构紧凑、稳定可靠,而且可以埋地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包括相对插接的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通过第一环板与外接管的一端固连,所述外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与活套在第二接管外的套管固连,所述套管的内端通过第二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二接管上的第二箍管连接,所述第二箍管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固定在第一接管上的第一箍管连接,所述第一箍管通过第三环板与套在第一波纹管外的第三波纹管的一端固连,所述第三波纹管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环板与第二箍管固连,所述第一和第三波纹管之间的空腔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一和第三环板之间的空腔与第一和第二接管内孔相通。

    本发明的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可以自如相对伸缩,整个柔性接管可以吸收轴向、横向位移以及两种位移的组合,由于第一和第三波纹管相套,因此显著减小了整个柔性接管的长度,而波纹管两端的环板支承稳定可靠,其合理的压力分配结构可以防止波纹管产生柱失稳,而其所有波纹管藏于外接管内的结构使其既可以架空,也可以埋地,因此应用不受局限。

    本发明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第一波纹管的平均直径的平方与第二波纹管平均直径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波纹管平均直径的平方。这样可以使本柔性接管不给与其相连接的管道产生轴向压力推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如图1所示,为一种应用于补偿位移较小时的单式结构,包括第一接管1和第二接管2,两接管通过内衬的导流筒13相对插接。第一接管1通过第一环板6与外接管10的一端焊接固连,外接管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9与活套在第二接管2外的套管焊接固连,该套管的内端通过第二波纹管4与固定在第二接管2上的第二箍管连接,该第二箍管通过第一波纹管3与固定在第一接管1上的第一箍管连接,该第一箍管通过第三环板7与套在第一波纹管3外的第三波纹管5的一端固连,第三波纹管5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环板8与第二箍管固连。这样,第一波纹管3、第三环板7、第三波纹管5、第四环板8围成了第一空腔,而第一环板6、外接管10、第二环板9、第二波纹管4、第四环板8、第三波纹管5、第三环板7围成了倒“凹”字形的第二空腔。第一波纹管3和第三波纹管5之间的第一空腔通过通气管12与大气相通,而第一环板6和第三环板7之间的第二空腔通过通气孔T与第一和第二接管的内孔相通。

    第一接管1和第二接管2通过导流筒13形成直线形通流通道,其相互之间可以自如轴向位移,达到柔性连接的目的。第一波纹管3与第三波纹管5并联,再与第二波纹管4串联连接,第二空腔通介质压力,腔外接通恒定压力,与第一空腔外部的压力相等,从而构成了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

    外接管10上设置有放气装置F和疏水装置S。各波纹管3、4、5可以为任意波形,必要时在波峰或波谷处设置加强环,在相邻固连件之间设置加强肋板1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如图2所示,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第二、第三波纹管均由通过连接管15串联的两节管(显然也可以是更多节)构成,形成所谓复式结构,因此可以补偿较大的位移。此外,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通过外套的导流套14相对插接,以防止柱失稳。

    工作时,第一接管1、第二接管2分别与现场管道相连,补偿由此传递的位移,由于各波纹管为既能承压、又可以活动的柔性件,所以起到理想的柔性连接作用。

    实践证明,以上实施例具有吸收位移大、尺寸紧凑、稳定性好、流阻小、重量轻、加工工艺简单的优点,与同样材料、同样规格参数制作的传统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相比,长度缩短25%—35%,重量减轻10%—20%。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内外 混合 型直管 压力 平衡 柔性 接管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26801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