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操纵的摩擦角自锁离合器。 现有的可操纵离合器基本分以下几类:摩擦离合器,刚性离合器,物理作用离合器。摩擦离合器是靠摩擦力传递转矩的,其操纵方便,应用场合广泛,但离合器接合时主从动轴间可出现不同步,离合器脱开后还可能有剩余转矩,而且这种离合器的体积大。重量大-即离合器所传递的转矩与离合器的体积、重量的比值很低。刚性离合器接合时有冲击,不能用于高速的场合,只能传递不大的转矩。物理作用离合器结构复杂,应用场合有限。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操纵的摩擦角自锁离合器,这种离合器接合是靠摩擦接合,因此没有冲击,可用于高速场合;这种离合器传递转矩不是靠摩擦力,而是靠物体之间的挤压力,因此传递转矩与体积重量的比值都很高。而且,这种离合器脱开容易,不存有剩余转矩。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离合器的主动圈与被动圈之间按装凸块和滑动圈,凸块与滑动圈之间可用滚动体结合,并用一保持架结合在被动圈上。当凸块与主动圈结合,产生摩擦力,由于其接触压力角可以自锁,所以凸块与主动圈自锁产生作用反力R;又由于其作用反力R与滚动体的摩擦圆相割,因此,主动圈与被动圈通过凸块,滚动体被锁紧。离合器即达到接合。(这一原理即是摩擦角自锁原理)离合器脱离时,转动滑动圈、滚动体在滑动圈的运动轨迹使凸块与主动圈分离,这样,离合器即被脱离。这种摩擦角自锁离合器脱离时,由于滚动体与滑动圈之间是滚动摩擦,因此,脱离操纵力不大,操纵容易。
本发明的原理及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下面的结合图1、剖视图2和示意图3~8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产品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情况。
该离合器的主动圈〔1〕与被动圈〔5〕之间有凸块〔2〕,滚动体〔3〕,滑动圈〔4〕,滚动体〔3〕可在滑动圈〔4〕上滚动,滑动圈〔4〕与被动圈〔5〕是动配合,可相对被动圈〔5〕转动。凸块〔2〕在保持架〔6〕结合下,压紧在滚动体〔3〕中,并可在滚动体〔3〕中回转。保持架〔6〕在弹簧〔7〕的作用下,把滚动体〔3〕压紧在滑动圈〔4〕中。保持架〔6〕可在保持圈〔8〕的滑道〔9〕中滑动,保持圈〔8〕通过键〔10〕与被动圈〔5〕固定。弹簧〔7〕通过导杆〔11〕结合在压圈〔12〕上,压圈〔12〕通过键〔13〕固定在保持圈〔8〕中。保持圈〔8〕是两片,通过紧定螺钉〔14〕与螺栓〔15〕被夹紧,被夹在中间的滑动圈〔4〕可相对被动圈〔5〕转动。凸块〔2〕的两个耳朵〔16〕中安装了弹簧〔17〕与弹簧〔18〕,另有一导杆〔19〕在保持架〔6〕中可上、下移动。弹簧〔17〕压在保持架〔6〕的底座〔29〕上,弹簧〔18〕压在导杆〔19〕中。滑动圈〔4〕中有滑槽〔20〕,滑槽〔21〕,滚动体〔3〕可在滑槽〔20〕中滚动,导杆〔19〕可在滑槽〔21〕中滑动。滑动圈〔4〕中有导向键〔22〕,另有一推杆〔24〕,推杆上有滑轮〔25〕,它们都通过弹簧〔26〕和滚珠〔27〕结合在被动圈〔5〕中的槽〔23〕中。
示意图3清楚地给出了该离合器接合时的情况。该离合器接合时,导杆〔19〕进入了滑槽〔21〕中,松开了弹簧〔18〕,这时,弹簧〔17〕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大于弹簧〔18〕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凸块〔2〕围绕滚动体〔3〕回转,使凸块〔2〕与主动圈〔1〕摩擦接触,形成反力R(图8所示),由于反力R与滚动体〔3〕的摩擦圆P相割,或相切,因此,机构将产生自锁,主动圈〔1〕通过凸块〔2〕,滚动体〔3〕与被动圈〔5〕锁紧,离合器即处于接合状态。
脱开时,滑动圈〔4〕通过推杆〔24〕、滑轮〔25〕、导向键〔22〕使滑动圈〔4〕转动,开始,如图4所示,推杆〔19〕由于滑动圈〔4〕的转动从滑槽〔21〕中被抬起,这时,弹簧〔18〕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将大于弹簧〔17〕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但由于凸块〔2〕与主动圈〔1〕所形成的静摩擦力很大,弹簧〔18〕的弹簧力不能克服静摩擦力而使凸块〔2〕在滚动体〔3〕中回转与主动圈〔1〕分离,所以,此时离合器并不能脱离,滑动圈〔4〕继续转动,到图5所示情况时滚动体〔3〕在弹簧〔7〕和离心力作用下,进入滑槽〔20〕中,凸块〔2〕也即与主动圈〔1〕分离,此刻离合器即脱开了,凸块〔2〕也在弹簧〔18〕的作用下回转了一个角度。
离合器要接合时,滑动圈〔4〕向相反方向转动,到图6所示位置时,滚动体〔3〕从滑槽〔20〕中滚出,到了工作位置,但由于推杆〔19〕还没进入滑槽〔21〕中,弹簧〔18〕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大于弹簧〔17〕对凸块〔2〕中线所形成的力矩,这时,凸块〔2〕还倾斜一定角度不能进入工作位置。这么设计是为了避免滚动体〔3〕还没进入工作位置时,凸块〔2〕即与主动圈〔1〕接触。只有当滚动体〔3〕进入了工作位置,推杆〔19〕进入滑槽〔21〕中凸块〔2〕才能在弹簧〔17〕作用下向工作位置回转,与主动圈〔1〕接触,自锁,离合器即接合了。
该离合器工作时,主要由主动圈〔1〕,凸块〔2〕,滚动体〔3〕,滑动圈〔4〕,被动圈〔5〕承受挤压力来传递转矩的,保持架〔6〕和保持圈〔8〕承受了一部分挤压分力,设计时,可校核以上所述零部件的压应力和接触应力。接触变形控制在不影响零部件工作范围内。各弹簧力的设计以达到以上所述工作行程为依据。设计中不要忽略离合器脱开时凸块〔2〕,滚动体〔3〕,保持架〔6〕的离心力,只有被动圈〔5〕静止后这离心力才消失。
凸块〔2〕的数量可以根据所传递的转矩以及主动圈〔1〕与被动圈〔5〕之间的位置决定。槽〔20〕、〔21〕是凸轮槽,其曲线可根据凸轮曲线选择。虽然滑动圈〔4〕转动速度不大,但也要保证导杆〔19〕和滚动体〔3〕运动时没有冲击。导杆〔19〕与槽〔21〕的接触点也可镶入一滚珠。
凸块〔2〕与主动圈〔1〕接触面的曲线要保证凸块〔2〕与主动圈〔1〕接触后能自锁。自锁条件与凸块〔2〕和主动圈〔1〕接触压力角〔α〕有关。压力角即凸块〔2〕与主动圈〔1〕接触点M的速度方向V凸与其法线η-η的夹角(图7所示),推荐压力角(α)大于50°为宜。当然,自锁条件还与接触面的摩擦系数f有关。另外,还要保证滚动体〔3〕进入滑槽〔20〕后,凸块〔2〕向任意方向回转都不会与主动圈〔1〕接触,所以,凸块〔2〕与主动圈〔1〕的接触面可用两种曲线组合。
主动圈〔1〕给凸块〔2〕的作用反力R能与滚动体〔3〕的摩擦圆P相割或相切就能保证自锁(图8所示)。反力R与0-0′。连线夹角β值越小机构自锁可靠性越好,但凸块〔2〕与滚动体〔3〕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这夹角β与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和角α值有关,角α即0-0′连线与0′-M连线的夹角。所以,角α和摩擦系数f之值是本发明应用设计的一重要参数。
为使这种离合器更适于应用,本发明对凸块〔2〕,滚动体〔3〕保持架〔6〕,保持圈〔8〕,压圈〔12〕和弹簧〔7〕,〔17〕,〔18〕的结合及结构作了紧凑的设计,图9~33给出了以上所述零件的组合及具体结构。
图9给出了保持架〔6〕的具体结构,它是由压耳〔28〕,底座〔29〕通过螺丝〔30〕结合而成。压耳〔28〕可以卡住凸块〔2〕,底座〔29〕可以放入滚动体〔3〕,凸块〔2〕可压在滚动体〔3〕中,孔〔31〕可以穿入弹簧〔7〕的导杆〔11〕,孔〔32〕可以穿入导杆〔19〕,保持架〔6〕的N面可以在保持圈〔8〕的滑道〔9〕中滑动。图10是保持架〔6〕的侧视图,图11是保持架〔6〕俯视图。
图12是压耳〔28〕的主视图;图13是压耳〔28〕的侧视图;图14是图13的A向视图;图15是压耳〔28〕的俯视图。
图16是底座〔29〕的主视图;图17是底座〔29〕的侧视图;图18是底座〔29〕的俯视图。
图19是凸块〔2〕的主视图;图20是凸块〔2〕的侧视图;图〔21〕是凸块〔2〕的俯视图。
图22是滚动体〔3〕的主视图;图23是滚动体〔3〕的侧视图;图24是滚动体〔3〕的俯视图。
图25是保持图〔8〕的主视图;图26是图25的A-A剖视图。
图27是压圈〔12〕的主视图;图28是压圈〔12〕的侧视图;图29是压圈〔12〕的俯视图。
图30是滑动圈〔4〕的结构图;图31是图30的A-A剖视图;图32是图30的B1向;图33是图30的B2向。
压耳〔28〕其以R′为圆弧的凹槽可以卡住凸块〔2〕底座〔29〕其l×p的方孔可以放入滚动体〔3〕,凸块〔2〕其以R′为圆弧的凹台可以卡入压耳〔28〕的凹槽中,其以r= (p)/2 的弧面可以压在滚动体〔3〕中。滚动体〔3〕的l、p的尺寸与底座〔29〕的方孔是动配合。保持圈〔8〕的D1与被动圈〔5〕过渡配合,D2与滑动圈〔4〕动配合,D3与压圈〔12〕过渡配合,其滑道〔9〕与保持架〔6〕的N面动配合。键槽〔33〕通过键〔10〕与被动圈〔5〕连接,键槽〔34〕通过键〔13〕与压圈〔12〕连接。压圈〔12〕的D3与保持圈〔8〕过渡配合,孔〔35〕可以穿入弹簧〔7〕的导杆〔11〕,孔〔36〕使凸块〔2〕露出与主动圈〔1〕接触。滑动圈〔4〕的滑槽〔20〕是控制滚动体〔3〕移动的凸轮槽,滑槽〔21〕是控制导杆〔19〕移动的凸轮槽。键槽〔37〕可装入导向键〔22〕。导向键〔22〕的凸轮曲线要选用运动中无冲击的凸轮曲线。
图34是推杆〔24〕通过滑轮〔25〕与导向键〔22〕的配合图,推杆〔24〕在被动圈〔5〕的滑槽〔23〕中滑动,并通过T形螺栓〔40〕与拨圈〔38〕连接。滑轮〔25〕和导向键〔22〕通过弹簧〔26〕和滚珠〔27〕的作用固定在导杆〔24〕和滑动圈〔4〕中。推杆〔24〕运动中要产生一定的轴向力,由端盖〔39〕和被动圈〔5〕的台阶克服。
为让出滑动圈〔4〕的位置,键〔10〕由两部分组成(图2的剖析所示),这样只使保持圈〔8〕与被动圈〔5〕连接,与滑动圈〔4〕是动配合。
本发明的这种离合器其控制凸块〔2〕在接合,脱离过程中的上下移动可以不用滑动圈〔4〕而直接用平动凸轮控制,或用连杆机构控制。在传递转矩较小时,可以去掉滚动体〔3〕,凸块〔2〕直接压在凸轮槽中。
本发明的这种离合器其主动圈〔1〕相对被动圈〔5〕可以是里圈也可以是外圈。当被动圈〔5〕相对主动圈〔1〕是里圈时,设计中要注意凸块〔2〕,滚动体〔3〕,保持架〔6〕在离合器脱开瞬间的离心力,这离心力是阻碍脱离的,要克服这些离心力就要增加弹簧〔7〕和弹簧〔18〕的弹簧力。
本发明的这种离合器可以用单排凸块〔2〕单向传递转矩,也可以用相对0-0′连线倾斜方向互为反向的双排凸块〔2〕双向传递转矩。图35给出了这种结构,〔41〕是可在滑动圈〔4〕上转动的滑轮,当推杆〔24〕使滑动圈〔4〕控制的凸块〔2〕与主动圈〔1〕脱离接触后,继续推进,可使滑动圈〔4′〕控制的反向凸块〔2′〕与主动圈〔1〕接触,离合器即可传递反向转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