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pdf

  • 上传人:111****11
  • 文档编号:4233650
  • 上传时间:2018-09-09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415.7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31656.0

    申请日:

    2011.08.12

    公开号:

    CN102390012A

    公开日:

    2012.03.28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23P 15/26申请公布日:20120328|||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23P 15/2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289号-1号变更后权利人:312500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街道下礼泉变更事项:共同申请人变更后权利人:丹佛斯公司登记生效日:20120626|||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B23P 15/2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变更后: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289号变更后: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289号-1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3P 15/26申请日:20110812|||公开

    IPC分类号:

    B23P15/26; F28F9/02

    主分类号:

    B23P15/26

    申请人: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华钊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28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罗满;魏晓波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加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00)于集流管上设定对应的目标折弯位置,目标折弯位置同集流管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集流管供换热管插入的槽孔同所述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200)于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置加工出内凹部;300)将集流管的内凹部合拢折弯,形成的折弯集流管与插于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以及设于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形成折弯换热器。该加工方法,首先于目标折弯位置处加工出内凹部,则折弯后形成的折弯位置内侧无管壁限制,易于获得较小的折弯半径,于是能够于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弯折,从而增大有限空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述步骤 : 100) 于集流管上设定对应的目标折弯位置 ; 目标折弯位置同集流管中心轴线所在的 平面垂直于集流管供换热管插入的槽孔同所述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 ; 200) 于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置加工出内凹部 ; 300) 将集流管的内凹部合拢折弯, 形成的折弯集流管与插于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以及 设于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形成折弯换热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100) 中, 在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置切割形成三角形缺口的内凹部 ; 步骤 300) 中, 内凹部合拢折弯后, 进行焊接密封。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00) 中, 在集流管 的目标折弯位置冲压形成向集流管管体内部凹陷的内凹部。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00) 中, 于目标折弯位 置加工出至少两个所述内凹部。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100) 中, 于集流管 上设定至少两处所述目标折弯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 其特征在于, 步骤 100) 之前还具有下述 步骤 : 000)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形成 换热器芯体, 再焊接形成换热器。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00) 和步骤 300) 之间 还具有下述步骤 : 201)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形成 换热器芯体, 再焊接形成换热器。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 其特征在于, 步骤 300) 中, 集流管内凹部 合拢折弯后,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 形成换热器芯体, 形成的折弯集流管与插于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以及设于换热管之间的翅 片形成折弯换热器。
    9: 一种折弯换热器, 具有换热管和折弯集流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集流管折弯位置 的内侧由集流管上的内凹部合拢折弯后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折弯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换热器具有至少两处折 弯位置。

    说明书


    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实现热介质和冷介质热量交换的设备, 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
         换热器通常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集流管, 集流管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 换热管, 各换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散热翅片, 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两侧的两根集流管, 换 热介质由一侧的集流管进入换热管内, 再自另一侧的集流管流出, 从而实现热交换。因此, 换热管的长短和数目决定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即换热器芯体 ( 换热管总体 ) 面积的大小 直接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由于设计上的特定要求或安装空间的限制, 换热器整体上可能并非平板式结构, 而是折弯结构, 以与特定的安装空间相配。以空调系统为例, 空调室外机的规格有限, 在其 内部置放换热器时, 换热器的大小受室外机内部体积的限制, 若采用平板式换热器, 其换热 芯体的面积显然较小, 换热能力较低, 为此, 现有技术中采用折弯的形式, 实现换热器芯体 面积的增加。
         请参考图 1, 图 1 为现有技术中折弯换热器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该图所示的换热器大致折弯成 C 形, 其折弯部是通过将换热器沿集流管 11 长度方 向进行折弯而形成的。由于集流管 11 直径较大以及材质因素限制, 形成的折弯部的折弯半 径较大, 于是, 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时, 折弯换热器的长度 ( 集流管 11 的长度 ) 折弯后换热 器的芯体可用换热面积并未得到明显增加, 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仍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 如何改进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使其弯折时能够获得较小的折弯半径, 以 便于较小的空间内, 增加芯体面积、 提高换热效率, 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于换热器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 置处设置内凹部, 则折弯时, 可以获得较小的折弯半径, 从而能够于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换热 器的芯体换热面积, 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
         为达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包括下述步 骤:
         100) 于集流管上设定对应的目标折弯位置 ; 目标折弯位置同集流管中心轴线所 在的平面垂直于集流管供换热管插入的槽孔同所述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 ;
         200) 于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置加工出内凹部 ;
         300) 将集流管的内凹部合拢折弯, 形成的折弯集流管与插于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 以及设于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形成折弯换热器。
         优选地,步骤 100) 中, 在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置切割形成三角形缺口的内凹部 ; 步骤 300) 中, 内凹部合拢折弯后, 进行焊接密封。 优选地, 步骤 200) 中, 在集流管目标折弯位置冲压形成向集流管管体内部凹陷的内凹部。 优选地, 步骤 200) 中, 于目标折弯位置加工出至少两个所述内凹部。
         优选地, 步骤 100) 中, 于集流管上设定至少两处所述目标折弯位置。
         优选地, 步骤 100) 之前还具有下述步骤 :
         000)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 形成换热器芯体, 再焊接形成换热器。
         优选地, 步骤 200) 和步骤 300) 之间还具有下述步骤 :
         201)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 形成换热器芯体, 再焊接形成换热器。
         优选地, 步骤 300) 中, 集流管内凹部合拢折弯后, 将换热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 流管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管之间形成换热器芯体, 形成的折弯集流管与插于 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以及设于换热管之间的翅片形成折弯换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首先于目标折弯位置处加工出内凹部, 则 折弯后形成的折弯位置内侧无管壁限制, 从而易于获得较小的折弯半径, 于是能够于较小 的空间内实现弯折, 从而增大有限空间内换热器芯体的换热面积, 提高换热效率, 进而保证 整个空调系统的性能 ; 此外, 在折弯集流管的过程中, 由于内凹部的存在, 无需多余外力挤 压折弯处内侧管壁使其产生形变即可实现集流管的弯折, 工序上易于实施, 便于实际使用, 且不会损伤集流管, 避免折弯不当对集流管密闭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达到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 具有换热管和折弯集 流管, 所述折弯集流管折弯位置的内侧由集流管上的内凹部合拢折弯后形成。
         优选地, 所述折弯换热器具有至少两处折弯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的的折弯位置由预先加工的内凹部折弯合拢形成, 折弯 位置的折弯半径较小, 能够置放于较小的空间内, 从而使有限空间内可以置放较大换热面 积的折弯换热器, 提高换热效率, 进而保证整个空调系统的性能。此外, 该折弯换热器在折 弯过程中, 由于内凹部的存在, 无需多余外力挤压折弯处内侧管壁使其产生形变即可实现 弯折, 工序上易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 1 为现有技术中折弯换热器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所提供折弯换热器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
         图 3 为本发明所提供折弯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
         图 4 为图 3 的俯视图 ;
         图 5 为图 3 中折弯换热器集流管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 ;
         图 6 为图 5 的俯视图 ;
         图 7 为本发明提供折弯换热器集流管折弯前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该结构示出集 流管其中一个目标折弯位置 ;图 8 为图 7 中集流管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于换热器集流管的目标折弯位 置处设置内凹部, 则折弯时, 可以获得较小的折弯半径, 从而能够于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换热 器的芯体换热面积, 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折弯换热器。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 本文将折弯换热 器的加工方法结合由此加工而成的换热器进行方案和技术效果的说明, 不再分开论述。
         请参考图 2 至图 6, 图 2 为本发明所提供折弯换热器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 图 3 为本 发明所提供折弯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 图 4 为图 3 的俯视图 ; 图 5 为图 3 中折弯换热器集流管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 ; 图 6 为图 5 的俯视图。
         该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 2 的集流管 21, 具有供换热管 22 插入的槽孔, 槽孔沿换 热管 22 的长度方向设置于集流管 21 的管壁, 若干换热管 22 的两端分别插入两集流管 21 的槽孔, 各换热管 22 之间可以设置翅片, 形成散热器, 则冷媒可以自换热器 2 的一集流管 21 进入, 另一集流管 21 流出, 实现换热过程。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 2 由下述步骤加工而成 :
         步骤 S000) 将换热管 22 两端分别插入对应集流管 21 的槽孔中, 并将翅片置于相 邻换热管 22 之间形成换热器芯体, 再焊接形成换热器 2 ;
         即该方案先加工出平板型换热器 2, 再进行后续加工。焊接前, 还可以将换热器 2 芯体在高度方向上固定, 比如, 在两边板 ( 设置于换热芯体的两侧 ) 外侧放置捆扎杆, 用捆 扎带 ( 钢丝或钢带 ) 将换热器组件沿高度方向捆扎固定, 最后送入专用钎焊炉进行一次性 焊接成型。
         步骤 S100) 于集流管 21 上设定对应的目标折弯位置 ;
         在特定的安装环境下, 需要折弯换热器 2 时, 按照空间限制条件, 明确需要折弯的 位置, 将其设定为目标折弯位置。由于本文所述的折弯换热器 2 为沿集流管 21 的长度方 向弯折, 则目标折弯位置与集流管 21 中心轴线所在平面需垂直于槽孔同中心轴线所在的 平面, 即垂直于换热管 22 同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 保证集流管 21 与换热管 22 安装配合形 成板状换热器后, 集流管 21 能够于目标折弯位置处弯折, 且目标折弯位置处于折弯部的内 侧; 当然, 换热器 2 两集流管 21 的目标折弯位置相对应, 均位于连接于两集流管 21 之间的 换热管 22 的同一长度方向上 ; 此外, 为了便于后续加工, 可以于该目标折弯位置处设定标 识。
         步骤 S200) 于集流管 21 的目标折弯位置加工出内凹部 211 ;
         如图 2 所示, 集流管 21 上具有切割形成的三角形开口, 且集流管 21 槽孔同中心轴 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缺口同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三角形缺口, 即该缺口的轴向剖面为三 角形, 此处所述的轴向为集流管 21 的轴向, 缺口尺寸沿朝向中心轴线的方向渐缩, 保证执 行步骤 S300) 时, 集流管 21 折弯后, 三角形缺口可以合拢闭合。
         此外, 集流管 21 的内凹部 211 也可以是冲压或挤压等方式形成的凹陷, 形成凹陷 后, 折弯位置内侧的管壁依然存在, 由于该处管壁凹陷, 也不会造成折弯程度的限制, 可以减小折弯半径, 折弯后, 凹陷合拢闭合, 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步骤 S300) 将集流管 21 的内凹部 211 合拢折弯, 形成的折弯集流管 21 与插于集 流管 21 之间的换热管 22 形成折弯换热器 2。
         当内凹部 211 为缺口时, 内凹部 211 弯折合拢后, 需将合拢的边缘焊接在一起, 即 可重新形成密闭空腔, 保持集流管 21 的密闭性, 防止冷媒泄漏。三角形缺口的顶角角度以 及缺口的深度直接影响集流管 21 的折弯半径, 可以根据实际折弯需求对集流管 21 切割形 成缺口。与缺口实施例相同, 内凹部 211 为凹陷时, 凹陷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弯折需求进 行设计。此外, 相较于缺口的实施例, 凹陷的加工工艺更为简单 ; 且由于凹陷结构并未对集 流管 21 管壁的密封性造成影响, 则集流管 21 折弯后, 折弯处无需焊接, 密封更为可靠 ; 此 外,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 使用具有该集流管 21 并呈平板状的换热器 2, 或折弯后再 使用, 则设置凹陷为较为优选的实施例。当然, 设置缺口的集流管 21, 折弯后, 集流管 21 的 内部无凹陷的管壁, 折弯处的管径保持不变, 不影响冷媒的流通。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首先于目标折弯位置处 加工出内凹部 211, 折弯后形成的折弯位置内侧无管壁限制, 从而易于获得较小的折弯半 径。请比较图 1 和图 2, 两图中的虚线框体表示空间, 以图 1 中现有技术的集流管 21 结构, 显然无法于该空间内实现弯折, 或弯折的长度较短, 相应的换热器 2 芯体的面积较小 ; 而图 2 中的集流管 21 由于可以获取较小的折弯半径, 能够于较小的空间内弯折, 从而增大换热 器 2 芯体的换热面积, 提高换热效率, 进而保证整个空调系统的性能 ; 此外, 在折弯集流管 21 的过程中, 由于内凹部 211 的存在, 无需多余外力挤压折弯处内侧管壁使其产生形变即 可实现集流管 21 的弯折, 工序上易于实施, 便于实际使用, 且不会损伤集流管 21, 避免折弯 不当对集流管 21 密闭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实施例中换热器 2 集流管 21 的内凹部 211 于装配成换热器 2 之后形成, 也可以在换热器 2 的使用过程中, 按照实际使用需求加工形成。 比如, 步骤 S000) 可以于步骤 S200) 和步骤 S300) 之间进行, 即加工出内凹部 211 之后, 再形成换热器 2, 最 后再将形成的平板型换热器 2 折弯 ; 或, 步骤 S000) 可于步骤 S300) 中进行, 即集流管 21 折 弯后, 再将换热管 22 两端分别插入对应折弯集流管 21 的槽孔中, 然后将翅片置于相邻换热 管 22 之间, 形成换热器芯体, 最后送入专用钎焊炉进行一次性焊接成型为折弯换热器。上 述方式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当然, 先加工出平板型换热器 2 的方式为优选的方案, 由 于平板型换热器 2 已经焊接成型, 集流管 21 加工内凹部 211 时引起的轻微变形不会影响换 热器 2 的性能。
         请参考图 7 和图 8, 图 7 为本发明提供折弯换热器集流管折弯前的另一种结构示意 图, 该结构示出集流管其中一个目标折弯位置 ; 图 8 为图 7 中集流管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地, 可以于目标折弯位置处加工出至少两个内凹部 211。 图 7 中所示的集流 管 21 目标折弯位置处设置了四个内凹部 211。集流管 21 的径向尺寸较大时, 若要获得较 小的折弯半径, 在目标折弯位置处仅设置一个内凹部 211 时, 内凹部 211 的尺寸也相应较大 ( 内凹部 211 尺寸较小时, 管壁的限制效用可能依然存在, 无法满足减小折弯半径的需求 ), 不利于内凹部 211 的加工和集流管 21 的性能维持。设置多个内凹部 211 时, 各内凹部 211 的尺寸可以较小, 利于加工, 且折弯处可以形成平稳的过渡, 呈一定的弧度, 可以较好地实 现弯折, 减小折弯半径。此外, 集流管 21 上可以设定一个以上的目标折弯位置, 即集流管 21 可以折弯形成 两段以上, 相应地, 形成的换热器 2 具有两个以上换热面, 以便更为灵活地适应特定的安装 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换热器 2 折弯位置的内侧由集流管 21 上的内凹部 211 合拢折 弯后形成, 可以参照图 3。由于内凹部 211 的存在, 该折弯换热器 2 折弯位置的折弯半径较 小,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有论述, 在此不赘述。
         图 3 中所示的折弯换热器 2 沿集流管 21 长度方向折弯三次形成, 大致形成四方体 结构。由于沿集流管 21 长度方向折弯, 换热管 22 的状态无需改变。集流管 21 上设置了 三处折弯位置, 各折弯位置处的内侧均由内凹部 211 折弯合拢形成, 折弯处近似于直角, 折 弯半径较小。实际上, 根据换热需求, 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继续折弯, 比如, 换热器 2 换热面的长度可以继续延伸, 集流管 21 的长度相应延伸, 再于特定位置设定目标折弯位 置, 并加工出内凹部 211, 折弯至相邻的换热面处, 可以继续增加换热面积, 且几乎未增加换 热器 2 的占用空间, 可以根据实际空间灵活调整。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文中应 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 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 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 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折弯 换热器 及其 加工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折弯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23365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