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容器系统。
背景技术
集装箱,特别是收容粉末状物质的集装箱(又称为粉末收容集装箱),是一种
利用泵把收容的物质往外排放的结构。
这种集装箱随着内部收容物质的排放,箱体内部的压力急剧下降,引起箱体收
缩,从而成为箱体破损的原因。
另外,粉末收容集装箱一般固定在集装箱卡车上使用的情况较多,因此把收容
的物质搬运至其他搬运工具比如船舶等情况下,要把收容的物质全部排出之后,再
把它搬至其他搬运工具,保管的时候也要存放在另外的保管容器内,例如喇叭状保
管容器。
但是,现有技术中粉末收容集装箱的排放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或局限,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解决
所述问题和/或局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易排放收容物质、提高排放效率的容
器系统。
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排放收容物质时,防止箱体破损的容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容器系统,包括:第1框架结构体;位于所
述第1框架结构体,在第1方向延伸,并沿着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排列并被
固定拼接在第1框架结构体上的多个第1排放装置;在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框
架结构体可拆卸地相结合的第2框架结构体;固定支撑于所述第2框架结构体,能
够与第1框架结构体相互脱离的第1子容器装置;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相连接的,
并能够与第1框架结构相互脱离第2子容器装置;与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相连接,
在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放装置排列在一起,并能够与第1排放装置相互隔开
的第2排放装置;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相通,起到均衡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内部
的第1空气压和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外部的第2空气压作用的压力调节装置。
还可包括,夹在所述第1框架结构体和第2框架结构体之间的定位器。
还可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放装置隔开的传输装置。
所述第1排放装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2排放装置相邻的一端的宽
度可能大于所述第1排放装置另一端的宽度。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向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内部延伸,并包括了可打开关闭的
管状总成。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可包括阀门配件,安装在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的外壁,当所
述第1空气压低于所述第2空气压时,可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外部向所述第1子
容器装置内部引发流体流动。
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往下逐渐变窄的多个圆锥形装
置。所述各圆锥形装置与地面形成的倾斜度可以是25度以上80度以下。
根据其他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系统,包括:第1框架结构体;位于所述第1
框架结构体,在第1方向上延伸,并沿着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排列并被固定
拼接在第1框架结构体上的多个第1排放装置;在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框架结构
体可拆卸地相结合的第2框架结构体;固定支撑于所述第2框架结构体,能够与第
1框架结构体相互脱离的第1子容器装置;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相连接,并能够
与第1框架结构相互脱离的第2子容器装置;与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相连接,在第
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放装置排列在一起,并能够与第1排放装置相互隔开的第
2排放装置;
还可包括,夹在所述第1框架结构体和第2框架结构体之间的定位器。
还可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放装置互相隔开的传输装置。
所述第1排放装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2排放装置相邻的一端的宽
度可能大于所述第1排放装置另一端的宽度。
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往下逐渐变窄的多个圆锥形装
置。所述各圆锥形装置与地面形成的倾斜度可以是25度以上80度以下。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容器装置内部物质的卸载工作将会更加简便容易。
收容物质排放之后容器装置内部的空气压减少时,和外部的空气压形成平衡,
从而可以防止容器装置的收缩,防止因此引起容器装置的破损。
因为可调节容器装置内部的空气压,不必把容器装置的厚度做得特别厚,由此
可以减轻容器装置的重量,扩大容量。
从容器装置排放收容物质变得更加容易,亦可提升排放效率。
容易沿垂直和/或水平方向装载多个集装箱,可装载在普通的集装箱用船舶和/
或铁路上进行转运,从而减少物流费用。
保管的时候,不必将收容物质从容器装置中排出后收纳于其他保管工具,集装
箱只需进行自身保管,就可以维持保管状态,可以显著减少物流及保管费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集装箱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第1框架结构体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集装箱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集装箱的后视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集装箱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又一实施例,集装箱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产生多种变换及各种实施例,因此将特定的实施例用图来示意,在详细
说明中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特征以及其达成的方法在参照示意图和后述详
细实施例后将会明确,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实施例,可表现为多样的形态。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时,相同或相应的组
成要素被赋予统一的附图标记,对其重复的说明将被省略。
以下实施例中,除了在文字上明确有其他含义的单次外,包括了复数的表述。
以下实施例中,“包括”或“具有”等用语意味着在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或构成要素
的存在性,并非是对附加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构成要素的可能性先进行排除。
以下实施例中,当层、构成要素等的部件在其他部件的上方或上面时,并不只是指
直接贴在其他部件上的情况,也包括中间夹有其他层或构成要素的情况。
某一实施例在可能进行不同体现的情况下,特定工序的顺序也可能与说明中的顺序
不同。例如,说明中描述为前后操作的两个工序实际上可以是同时操作,或者其操作顺
序与说明的顺序相反。
附图为了便于说明,其构成要素的大小可被夸大或者缩减。比如,附图所示,各构
成的大小及厚度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任意表述的,以下实施例的图示不受局限。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容器系统侧面示意图,图2为第1框架结构体的部分平
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容器系统的后视图。
首先,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器系统包括:框架结构体1、容器装置2和排放装
置3。
所述框架结构体1可包括:能够相互接合的第1框架结构体11和第2框架结构体
12。
第1框架结构体11所具有的结构:在第1方向D1上与地面隔开一定距离的,在垂
直于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D2上水平延伸的第1框架111;以及,从地面开始,与所
述第1框架111隔开所定距离的第2框架112。
参照图2,所述第1框架111,其端部与在第3方向D3上延伸的第3框架113相连
接。而且,相对的第1框架111上可排列多个在第3方向D3上延伸的第4框架115。第
4框架115的两端可与第1框架111相接合。该第4框架115如图2所示,可在面板上
形成,但不一定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由一对相互平行延伸的框架组成。此第4框架115
上可安装以下所述第1排放装置的开口116,此开口116可排列于第2排放装置上。
所述第1框架111上,可安装多个定位器114,帮助第2框架结构体12排列在其上
面。所述定位器114上安装有第2框架结构体12的管箍装置124,定位器和管箍装置相
互对准的状态下通过其他的连接手段接合。当然如果解除所述管箍的手段,定位器114
和管箍装置124可分离。
第2框架结构体12可包括:向第2方向D2延伸的第5框架121、向第1方向D1延
伸的第6框架122以及向第3方向D3延伸的第7框架123。所述第5框架121、第6框
架122、第7框架123各有多个,如图1和图3所示,可形成正六面体的框架。各框架
的个数要考虑到第2框架结构体12所支撑的集装箱的负荷、多个集装箱的装载和搬运
以及刮风等影响,从力学角度考虑。
为了所述第2框架结构体12至少在顶端与第1框架结构体11相接合,可设置管箍
装置124。此管箍装置124也可用于与其他集装箱的结合及运输体的接合上。管箍装置
124可依靠其他连接手段互相包箍,为了装载除本发明的集装箱之外的其他货物集装箱,
所述管箍装置124也可形成其他结构,以与其他形态的货物集装箱相接合。这当然可同
等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所述容器装置2可包括:第1子容器装置21和第2子容器装置22。
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和第2子容器装置22可相互连接并贯通,所述第1子容器
装置21位于第1方向D1的上方,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22的位置开始于所述第1子容
器装置21,第1方向D1的下方。虽然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和第2子容器装置22因
使用相同材质,可以形成一体,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分开制成后再通过焊接接合。
这当然可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可由第2框架结构体支撑而形成。为此,可做成所述正六
面体形状。第1子容器装置21在第1方向D1的高度约是第2框架结构体12在第1方
向D1高度的一半,因此,第1子容器装置21从第2框架结构体12在第1方向D1的上
端开始延伸,直到第2框架结构体12在第1方向D1高度的一半。第1子容器装置21
在第2方向D2的长度和第3方向D3的宽度只要是能与第2框架结构体12相接并支撑
就可以。这当然可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第2子容器装置22从第1子容器装置21在第1方向D1的下端可以延伸至第1方向
D1的下方。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22呈漏斗状,可包括往第1方向D1的下方逐渐变窄的
多个圆锥形装置220。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圆锥形装置220的结构可以是在第2方
向D2上,按顺序依次排列,共4个。圆锥形装置220的数量可以考虑容器装置2的全
部容积量进行设计。
根据一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圆锥形装置220的构成,可以与地面形成一定程度的倾
斜度θ。所述倾斜度θ可以在25度以上。这是因为收容在容器装置2内部的收容物质
依靠第2子容器装置22的圆锥形装置220的倾斜度θ,自然地往下排放,因此倾斜度
θ要达到25度以上,排放才可能自然顺畅。即,就像后面所述的打开第2排放装置32,
排放容器装置2内部收容物质的时候,圆锥形装置220的倾斜度θ要达到25度以上,
才能无需另外的排放空气泵,也能自然顺畅地排放。为了收容物质的排放而利用空气泵
的话,在排放时可能产生大量的粉尘。根据一实施例,倾斜度θ呈25度以上可使收容
物质自然排放,因此可把粉尘的产生最小化。
所述倾斜度θ也可根据所述圆锥形装置220的个数进行设计,所述倾斜度θ如超过
80度,圆锥形装置220需要的数量将会过多,排放口的数量、排放量及/或排放速度都
将会难以调节,因此所述倾斜度θ最好是80度以下。另外,所述倾斜度θ的设定可以
随着收容物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收容物质如果是谷物,那么设定的倾斜度θ可
以不同于收容物质为矿物,比如其倾斜度θ可能更大。这是因为谷物的颗粒大小相对来
说较小,谷物间的相互摩擦力以及其与圆锥形装置内面的摩擦力较大。
如按照示图,所述倾斜度θ可以视为是与圆锥形装置220的外壁面和地面所形成的
角度,但不一定局限于此,这关系到是否更易于内部收容物质排放的问题,因此所述倾
斜度θ严格上讲可以是圆锥形装置220内壁面和地面形成的角度。
所述圆锥形装置220的结构,可以同样适用于以下所阐述的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每个圆锥形装置220的下端都有在第1方向D1的下方延伸的连接输送管221。该连
接输送管221延伸的方向与第1方向D1平行。连接输送管221的下端设有第2排放装
置32,可以用来开/闭连接输送管221的下端。通过该连接输送管221和第2排放装置
32,可排放收容在容器装置2内部的物质。
所述第2子容器装置22在第1方向D1的下部,在第2方向D2上配有多个第1排放
装置31。所述第1排放装置31的构成:在所述第1方向D1上,与第2排放装置32相
邻的一端的第1宽度W1可以大于另一端的第2宽度W2。从而,通过第2排放装置32
排放的物质可以更加顺畅地排往第1排放装置31。
另外,还可以追加安装移送装置4,在第1方向D1上与所述第1排放装置31隔开。
所述移送装置4将第1排放装置31排放的收容物质移送至外部的其他工程。例如,可
以使用输送装置作为移送装置4。
根据这一实施例中的容器系统,与第2框架结构体12相接合的容器装置2拼接在第
1框架结构体11上,通过第2排放装置32和第1排放装置31,可直接排放容器装置2
内部的收容物质,因此容器装置2内部物质的卸货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另外,容器装置
2被固定在第2框架结构体12上,因此从船舶上卸载的多个容器装置2依靠第2框架结
构体12,可以在现场多层装载保管,只要在排放内部收容物质的时候,将第2框架结构
体12拼装连接在第1框架结构体11上即可。因此,在物流过程中,尤其是粉末状收容
物质的保管及移送费用十分低廉,而且更加有效。为此,所述容器装置2位于第2框架
结构体12内部,不会露出第2框架结构体12外部。
一方面,本发明的容器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压力调节装置5,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相通,使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
第1空气压和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外部的第2空气压大致均衡地分布。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可设置在第1子容器装置21侧面的外壁、第1子容器装置21
在第2方向D2端部的侧面的外壁上。并且,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可安装在第1子容器
装置21的上部,也就是临近第2框架结构体上端的第7框架123。如图5所示,容器
装置2内装有收容物质23时,容器装置2内部的收容物质23没有装满的情况下可形成
空间部24,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的位置朝向所述空间部24。由此,当容器装置2内装
有收容物质23时,可使收容物质23不与压力调节装置5接触。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可
选择性地安装在第1子容器装置21上部的外壁上。
收容在容器装置2内部的物质,可通过连接输送管221、第2排放装置32、第1排
放装置31进行排放。这种情况下,容器装置2内部的第1空气压可急速下降,由此将
引起容器装置2的外壁向里收缩变形的危险。这时,可利用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均衡
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第1空气压和第1子容器装置21外部的第2空气压,防止容
器装置2的破损。本说明书所讲的均衡所述第1空气压和第2空气压,并不一定局限于
同等的压力,即使第1空气压和第2空气压存在差值,只要该差值在不会导致容器装置
2破损的范围内即可。这适用于本说明书的所有实施例。
根据一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可包括阀门配件51。所述阀门配件51
所具有的在达到特定压力差的情况下开/闭的功能可被使用,可使用压力启闭式止回阀
配件或溢流阀配件。参照图5所述阀门配件,当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第1空气压
P1和第2空气压P2相同时,维持关闭状态;当所述第1空气压P1低于所述第2空气压
P2时,引发流体从第所述外部往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流动。由此,可以维持第
1空气压P1和第2空气压P2大致均衡,防止容器装置2破损。
同上所述实施例,也可适用于本说明书的其他实施例。
图6是另一不同的实施例中一容器系统的后视图。图6所示实施例中,与前面所述
实施例相同的构件使用了同样的附图标记,因此省略了对同一构件的重复说明,主要对
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图6所示实施例,所述压力调节装置5包括了输送管配件52。所述输送管配件52
可包括输送管装置521及开/闭阀门552。
所述输送管装置521,从第2子容器装置22插入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具体来
说,可以与第2子容器装置22相结合。输送管装置521的第1尾端5211可以延伸接近
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上端,并可与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上端相隔一点距离。例
如,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上端形成曲率,因为当输送管装置521的第1尾端5211
延伸接近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上端时,因为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上端形成的曲率,
所以第1尾端5211和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上端可相隔一定距离。
输送管装置521的第2尾端5212露在第2子容器装置22的外部,临近该第2尾端
5212处安装了开/闭阀门522,可以选择性地打开/关闭第2尾端5212。
由此,与前面所述实施例相同,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第1空气压P1和第2空
气压P2相同的时候,所述输送管装置521的第2尾端5212保持关闭的状态,当所述第
1空气压P1低于所述第2空气压P2时,即要排放容器装置2内部所收容的物质的时候,
要打开开/闭阀门522,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外部往第1子容器装置内部引发流体
的流动A,由此可以使第1空气压P1和第2空气压形成大致的均衡,防止容器装置2
的破损。所述开/闭阀门522可以按照依靠使用者的操作打开或关闭来进行设置,但也
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所述第2排放装置32的打开及联动的方式使其打开。以
及/或所述开/闭阀门522所具有的在达到特定压力差的情况下开/闭的功能可被使用,
可使用压力启闭止回阀配件或溢流阀配件。从而,当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的第1空
气压P1和第2空气压P2相同时,维持关闭状态;当所述第1空气压P1低于所述第2
空气压P2时,引发流体从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外部往所述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
流动。
在所述第2尾端5212上可选择性添加连接一个加压装置6。所述加压装置6可使用
空气泵,通过输送管装置521向第1子容器装置21内部供应流体。从而,当容器装置2
和外部急剧产生压力差时,可以尽早地消除该压力差,以防止容器装置2的损伤。
同上所述实施例同样适用于本说明书的其他实施例。
可选择性地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添加接合图6所示的实施例。由此,当使用者排
放收容物质时,顺利消除容器装置2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差,防止容器装置2破损。
本发明虽然对附加图示中所示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以供参考,但这只是一种举例说明。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型及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对
此可以理解。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保护范围只能依据所附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
范围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