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具有带固定元件的敞开顶棚的机动车辆.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4180698
  • 上传时间:2018-09-04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409.2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20951.5

    申请日:

    2016.08.24

    公开号:

    CN106476897A

    公开日:

    2017.03.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25/06申请日:20160824|||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06

    主分类号:

    B62D25/06

    申请人:

    雷诺股份公司

    发明人:

    B·勒菲弗; V·雷迪-万格里

    地址:

    法国布洛涅-比扬古

    优先权:

    2015.08.25 FR 155789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雷明;秘凤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带固定元件的敞开顶棚的机动车辆。具有带敞开顶棚装置的车身(1)的机动车辆包括具有后横梁(4)的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3),所述后横梁(4)分别在其两个侧向端(10、11)附接至车身的侧向面(8、9)。在后横梁(4)的侧向端(10、11)与车身(1)的侧向面(8、9)之间延伸有固定元件(16)。

    权利要求书

    1.具有带敞开顶棚装置的车身(1)的机动车辆,包括具有后横梁(4)的敞开顶棚的支承
    框架(3),所述后横梁(4)分别在其两个侧向端(10、11)附接至车身的侧向面(8、9),其特征
    在于,在后横梁(4)的侧向端(10、11)与车身(1)的侧向面(8、9)之间延伸有固定元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固定元件(16)附接至侧向加固覆盖件
    (24),所述侧向加固覆盖件(24)紧固在车身(1)的侧向面(8、9)上。
    3.根据任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固定元件(16)基本上在后横梁(4)
    的延长部分中安装在所述后横梁(4)的下方。
    4.根据任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每个固定元件(16)包括主要部分
    (17)和两个附接部分(18、19),所述两个附接部分(18、19)从所述主要部分(17)的两个自由
    端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两个附接部分(18、19)被折叠成远离所
    述主要部分(17)的表面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固定元件的至少一个附接部分(27、28;
    38、39)通过两个单独的分支部(30、31;41、42)连接至主要部分(26;37)。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每个附接部分(18、19;27、28、
    29;38、39、40)设置有适于接纳附接装置的孔(20、21;32、33、34、35;43、44、45),所述附接装
    置用于实现分别与后横梁(4)和车身(1)的侧向面(8、9)的附接或者与侧向加固覆盖件(24)
    的附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附接装置为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附接装置为螺钉。
    10.根据任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每个固定元件(16)由形成有经折
    叠的加固侧边(22、23)的金属坯件制成。

    说明书

    具有带固定元件的敞开顶棚的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机动车辆,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配有敞开顶棚
    (open roof)的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具有敞开顶棚的车辆包括紧固于车身的顶面/上侧的支承框架。

    然而,大多数现有车辆并非最初就设计成接纳敞开顶棚系统,并且车身未必适用
    于支承这种装置。

    整个系统搁置在顶面,并且系统自身的重量会削弱与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因而可
    以测得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的较大的应力水平和一定的移位幅度。

    因此,需要加固结构,以避免故障风险并且确保系统更安全。

    解决方法在于,以提供足够牢固的结构为目标,重新设计已有的车身以使得适应
    每种车辆。然而,这些策略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们花费的成本较大并且较复杂。

    因此,本发明旨在通过提供一种加固的敞开顶棚装置使得最初并非设计成用于支
    承敞开顶棚的车辆能够接纳这种系统,从而克服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具有带敞开顶棚装置的车身的机动车辆包括具有后
    横梁的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所述后横梁分别在其两个侧向端附接至车身侧向面。

    在后横梁的侧向端与车身的侧向面之间延伸有固定元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元件附接至侧向加固覆盖件上,所述侧向加固覆盖件紧固在车
    身的侧向面上。

    有利地,固定元件基本在后横梁的延长部分中安装在所述后横梁的下方。

    更有利地,每个固定元件包括主要部分和两个附接部分,所述两个附接部分从所
    述主要部分的两个自由端伸出。

    优选地,两个附接部分被折叠成远离主要部分的表面平面。

    此外,固定元件的至少一个附接部分包括连接至主要部分的两个单独的分支部。

    每个附接部分可以设置有适于接纳附接装置的孔,所述附接装置用于实现分别与
    车身的侧向面和后横梁的附接或者与侧向加固覆盖件的附接。

    所述附接装置可以是螺栓、螺钉或者任何等效装置。

    优选地,每个固定元件由形成有经折叠的加固侧边的金属坯件制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特征将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显现,本发明的实施
    例为在附图中示出的非限制性示例,在这些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身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身的左侧向面的放大的内侧视图;

    -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元件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身的左侧向面的放大的内侧视图;并且

    -图5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身的左侧向面的放大的内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所示出的示例中,具有敞开顶棚的车辆包括车身1。车身1包括左侧向
    面8、右侧向面9以及顶面2。优选地设置有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3并且该支承框架3从车身1
    的顶面2的前部13延伸至后部5。支承框架3包括界定后部5的后横梁4。

    后横梁4在顶面2上横向地延伸,并且具有第一侧向端10和第二侧向端11。后横梁4
    的两个侧向端10和11分别附接至车身1的侧向面8和9,并且优选地分别附接于后部三角窗
    (quarter window)14和15。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3还包括两个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的加
    固件6和7。在图2中最佳地示出的第一加固件6位于支承框架3的下方并且将后横梁4的侧向
    端10连接至支承框架3的其余部分。第二加固件7以类似的方式位于车身1的另一侧。

    此外,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在侧向面8的面向车辆内部的面上延伸有覆盖件12(图
    2)。在车身1的另一侧上设置有同样的覆盖件(图2中不可见)。

    图2为从车身的内部观看的放大图,其示出了图1的车身1的左侧向面8和顶面2。

    固定元件16基本上在所述横梁4的延长部分中从横梁4的侧向端10的下方延伸至
    侧向面8。另一个相同的固定元件以同样的方式从侧向端11的下方延伸至车身1的侧向面9。

    优选地,每个固定元件16由金属坯件制成。为了更好地理解,图3中示出了根据本
    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元件16的侧视图。固定元件16包括从主要部分17的两个自由端伸出
    的两个附接部分18和19。主要部分17大体呈矩形形状。各附接部分18、19所处的平面偏离主
    要部分17的表面平面。

    如图3中所示,附接部分18、19被折叠成远离主要部分17的表面平面。附接部分18
    被折叠成使得与横梁4的侧向端10接触,而附接部分19被折叠成与侧向面8接触。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固定元件16包括两个经折叠的加固侧边22和23。

    在附接部分18和19上分别设置有孔20和21。附接部分18和19按照使所述孔20和21
    的轴线基本正交的方式折叠。

    根据一个特别的实施例,所述孔20和21的轴线分别位于沿纵向方向间隔开的两个
    平行面上。这些平面中的每个平面有利地沿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使得固定元件16近似呈S
    形。

    孔20和21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当附接固定元件16时,孔20和21将与分别设置在横
    梁4的侧向端10与车身1的侧向面8上的预先存在的孔对准。因此,不需要修改车身的现有结
    构来设置固定元件16。在相对的侧向面9上的固定元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布置。

    为了将固定元件16同时紧固至横梁4的侧向端10和车身1的侧向面8,可以经由孔
    20和21来安装附接装置。图中不可见的另一个固定元件按同样的方式紧固至侧向端11和车
    身1的侧向面9。未表示出来的附接装置可以有利地为螺钉或螺栓,或者其他任何等效的装
    置。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侧向加固覆盖件24位于侧向面8上,且处于覆盖件12的后方。
    为了更好地理解,覆盖件12并未在图2中完全示出,以使得能够显示侧向加固覆盖件24。另
    一个相同的侧向加固覆盖件位于车身1的相对的侧向面上。

    如图2中所示,固定元件16的附接部分19优选地附接至覆盖件12上,并且更优选地
    附接至加固覆盖件24上。

    固定元件16的附接部分18固定至横梁4的侧向端10,并且优选还固定至敞开顶棚
    的支承框架的加固件6。位于对面的侧向面上的加固元件类似地固定于附接在顶面2的对面
    侧的相应加固件上。

    在图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所有的附图中,同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
    图标记。该示例仅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图2中所示出的示例:固定元件25包括两个单独的分支
    部30和31,这两个分支部30和31从梯形的主要部分26伸出。

    两个附接部分27和28分别从分支部30和31伸出,并且第三附接部分29从主要部分
    26伸出。各个附接部分27、28及29按照与图2和图3的实施例类似的方式被折叠成远离主要
    部分26的表面平面。

    主要部分26的形状使得固定元件25能够适配至横梁4和侧向面8的更大区域,以便
    更好地固定敞开顶棚框架3。

    分支部30和31经由预先存在的孔而紧固在侧向面8上。附接部分29紧固在敞开顶
    棚框架3上。固定元件25较轻且较小。

    在附接部分27和28上分别设置有孔32和33,并且在附接部分29上设置有更多的两
    个孔34和35。孔32、33的轴线基本正交于孔34、35的轴线。

    附接装置可以穿过孔32、33、34以及35,以便将固定元件25同时紧固至侧向面8和
    横梁4的侧向端10。这些装置可以例如为螺钉或螺栓。

    附接部分27和28可以具有适于覆盖车身1的侧向面8上的凸纹(附图中不可见)的
    突出形状或突起部。

    在图2的示例中,固定元件25的附接部分27和28优选地固定至覆盖件12,并且更优
    选地固定至加固覆盖件24。此外,附接部分29优选地固定至横梁4的侧向端10,并且更优选
    地固定至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的加固件6。

    图5示出了第三实施例。在所有的附图中,同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该示
    例仅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图2中所示出的示例:固定元件36包括两个单独的分支部41和42,这
    两个分支部41和42从矩形的主要部分37伸出,并且适配成紧固至侧向面8。

    两个附接部分38和39分别从分支部41和42伸出,并且适配成紧固至敞开顶棚框架
    3的第三附接部分40从主要部分37伸出。各个附接部分39、39及40按照与图2和图3的实施例
    类似的方式被折叠成远离主要部分37的表面平面。

    在附接部分38、39及40上可以分别设置孔43、44及45。孔43、44的轴线基本正交于
    孔45的轴线。

    附接装置可以穿过孔43、44及45,以便将固定元件25同时紧固至侧向面8和横梁4
    的侧向端10。这些装置可以例如为螺钉或螺栓。

    固定元件36的附接部分38和39优选地固定至覆盖件12,并且更优选地固定至加固
    覆盖件24。此外,附接部分40优选地固定至横梁,并且更优选地固定至敞开顶棚的支承框架
    的加固件6。

    本发明使得横梁4的应力水平和敞开顶棚框架3的移位幅度得以降低。

    本发明的固定元件较轻,易于制造,并且对于最初并非设计为接纳敞开顶棚装置
    的车辆而言使车身结构足够牢固,但不会使结构超载。这些元件的形状适用于现有的所有
    类型车辆的侧向面和顶面,而不需要重新设计车身的结构。

    关 键  词:
    具有 固定 元件 敞开 顶棚 机动车辆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具有带固定元件的敞开顶棚的机动车辆.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18069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