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工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工艺,属于袜子生产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隐形袜可以避免鞋口处露出一段袜子,同时穿戴隐形袜可以解决不穿袜子时脚部
不适的问题。
现有国内的袜子功能比较单一,种类不多,大多考虑的是袜子的外观,编织袜子的
材料单一,加工工艺落后有关。对于一些有着特殊功效的原料,采用不合理的加工工艺,会
使制得的新材料降低或者丧失某些功效,达不到人们的需求。如不合理的工艺会导致硅胶
袜子的硅胶易脱落、袜身易脱落。特别是在夏季,人们需要的隐形袜能具有优秀的吸汗透气
能力,并且防滑、滑爽、舒适度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工
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
工艺,具有以下步骤:
(1)、纱线的制备,将精梳棉、锦纶和氨纶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进行配比,然后将精
梳棉、锦纶以及氨纶交错或包纱排列混合在一起,通过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制得纱线,所述
纱线中精梳棉、锦纶以及氨纶质量比例为:精梳棉80%~90%、锦纶5%~20%以及氨纶3%
~5%;
(2)、染色防臭处理:采用染色机内加入染料和1%防臭液对步骤(1)所得纱线进行
染色防臭处理,所述染色机的工作时间控制在6~12小时,所述染色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60
~80℃;
(3)、软化处理:使用软化剂对步骤(2)所得纱线进行柔软化处理,所述纱线在软化
剂中的浸泡时间为40~50分钟;
(4)、袜子织造:采用步骤(3)所得的纱线经自动喷气织机制成袜子的袜头、袜底和
袜身;
(5)、缝头处理:将步骤(4)中所述的袜头和袜底在袜子缝头机中进行对目缝合;
(6)、定型处理:将步骤(5)所得的袜子在定型机中定型30~80秒,所述袜子定型机
的工作气压控制在0.1~0.2MPa,所述袜子定型机的工作温度为115~130℃;
(7)、防滑处理:将步骤(6)所得的袜子在印刷硅胶机中黏贴上防滑硅胶;
(8)、配对包装:对步骤(7)所得的成品进行人工检验,检验合格后配对包装入库。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1)的纱线中精梳棉、锦纶以及氨纶的质量比例为精梳棉
80%、锦纶17%以及锦纶3%。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染色机的工作时间为10小时,染色机工作温度为6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纱线在软化剂中的浸泡时间为40分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编织袜子的针数为200针。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定型时间为50秒,所述定型机定型气压为0.2MPa,所述
定型机工作温度为12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中防滑硅胶可设置在袜跟内侧或袜口内侧,所述的印刷硅
胶机的工作温度为120℃,袜子在其内部的时间为40秒。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袜子手感细腻柔软
舒适感好,更防臭,更耐磨,袜子内侧黏贴有硅胶,防止袜身滑落,超薄透气,同时具有超好
的弹性,吸汗导湿性更好,不闷脚,易洗快干,结实耐用,不易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工艺,具有以下步骤:
(1)、纱线的制备,将精梳棉、锦纶和氨纶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进行配比,然后将精
梳棉、锦纶以及氨纶交错或包纱排列混合在一起,通过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制得纱线,所述
纱线中精梳棉、锦纶以及氨纶质量比例为:精梳棉80%、锦纶17%以及氨纶3%;
(2)、染色防臭处理:采用染色机内加入染料和1%防臭液对步骤(1)所得纱线进行
染色防臭处理,所述染色机的工作时间控制在10小时,所述染色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65℃;
(3)、软化处理:使用软化剂对步骤(2)所得纱线进行柔软化处理,所述纱线在软化
剂中的浸泡时间为40分钟;
(4)、袜子织造:采用步骤(3)所得的纱线经自动喷气织机制成袜子的袜头、袜底和
袜身,所述编织袜子的针数为200针;
(5)、缝头处理:将步骤(4)中所述的袜头和袜底在袜子缝头机中进行对目缝合;
(6)、定型处理:将步骤(5)所得的袜子在定型机中定型50秒,所述袜子定型机的工
作气压控制在0.2MPa,所述袜子定型机的工作温度为120℃;
(7)、防滑处理:将步骤(6)所得的袜子在印刷硅胶机中黏贴上防滑硅胶,所述防滑
硅胶可设置在袜跟内侧或袜口内侧,所述的印刷硅胶机的工作温度为120℃,袜子在其内部
的时间为40秒;
(8)、配对包装:对步骤(7)所得的成品进行人工检验,检验合格后配对包装入库。
这种防滑隐形袜的生产工艺设计合理,袜子手感细腻柔软舒适感好,更防臭,更耐
磨,袜子内侧黏贴有硅胶,防止袜身滑落,超薄透气,同时具有超好的弹性,吸汗导湿性更
好,不闷脚,易洗快干,结实耐用,不易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
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
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