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及其应用.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4170494
  • 上传时间:2018-09-03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854.2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10598.7

    申请日:

    2016.10.19

    公开号:

    CN106635876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N 1/20申请日:20161019|||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20; D01C1/04; C12R1/07(2006.01)N

    主分类号:

    C12N1/20

    申请人:

    曹军卫; 武汉东湖学院

    发明人:

    曹军卫; 夏晨阳; 朱雨兰

    地址:

    430212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大道3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及其应用,该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CTCC??M2016317,具有高产组成型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能力,并抗葡萄糖代谢阻遏;菌体呈杆状,外形大小为0.5~0.65×2.6~3.4μm,鞭毛侧生,有运动力,内生孢子呈椭圆形;好氧型,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同心圆。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可对苎麻进行脱胶,脱胶周期短,效率高,酶活力稳定,处理成本低,纤维质量好,脱胶后的污水处理极为容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其特征在于:该菌株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保
    藏编号为CCTCC M2016317。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其特征在于:该菌株产生组成型
    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其特征在于:该菌体呈杆状,外形
    大小为0.5~0.65×2.6~3.4μm,有运动力,美蓝染色均匀,鞭毛侧生,内生孢子呈椭圆形。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其特征在于:该菌株为好氧型,过
    氧化氢酶呈阳性;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同心圆。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其特征在于:该菌株产生的组成
    型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量为38900Da,等电点PI为3.0,酶反应最适pH为10.0~11.0,最适反
    应温度为80℃。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脱胶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生产中的应用。

    说明书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生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碱
    性β-甘露聚糖酶的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同时涉及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分离筛选
    方法,还涉及该菌株在苎麻脱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苎麻是一种荨麻科植物,其中纤维含量在60%以上,仅次于棉花。它的韧皮纤维长
    而结实,可以代替棉花、亚麻生产各种产品,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然而苎麻纤
    维上粘附着大量的胶质,主要是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根据苎麻品种的不同,其含量可
    达24~45%。所以要得到工业上可利用的纤维,首先必须进行脱胶处理。从工业应用的目的
    看,随着胶质含量的减少,苎麻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均得到改善。苎麻脱胶效果的好坏,将
    直接影响纱制产品的质量。

    目前本领域中常采用的脱胶方法为化学烧碱高压煮炼法。该方法耗用大量的酸
    碱,随着酸碱原料大幅度涨价,导致成本成倍上涨;同时,化学法脱胶产生的大量酸碱废水,
    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本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寻找苎麻脱胶的新手段,特
    别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脱胶上。

    苎麻生物脱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高度特异性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类水解果
    胶、半纤维素类物质,以达到脱胶的目的。生物脱胶法减掉了大量的酸碱原料,因而与化学
    法相比,具有处理条件温和(常压、常温),成本低,纤维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目前
    主要用于苎麻脱胶的微生物为真菌和中性细菌。1958年,Mchammad(Appl.Microb.6:87,
    1958)和Betrabet(Ibid,6,89,1958)分别报导了多粘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浸解活性。藤
    重升永进而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进行苎麻脱胶的方法(日本专利,特开昭51—149976)。
    真菌产生的脱胶酶中,多含有纤维素酶,并且最适作用pH多为酸性,而酸性pH条件则造成纤
    维强度的下降。另外真菌的生长速度慢,也导致脱胶周期长(一般为5~7天)。而中性细菌则
    容易污染杂菌,造成酶活力下降,脱胶效果不稳定。因此目前尚难以实现工业上实际应用的
    目的。目前用于苎麻生物脱胶技术的菌株均为真菌和细菌。

    中国专利CN85104285,CN85104284中公开了使用中性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利用
    其产生果胶酶的能力进行生物脱胶的方法。中国专利CN89104529公开了利用芽孢杆菌进行
    苎麻生物脱胶的方法。但这些专利没有说明所说的芽孢杆菌属的种名及筛选方法,也没有
    按照布达佩斯条约的规定保藏筛选到的微生物样品,致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可能再现其发
    明。

    从目前来看,许多生物脱胶法还无法应用于工业生产,主要是酶活力太低,酶脱胶
    后的原麻还含有较多的胶质,其作用也仅仅相当于化学脱胶的预处理工艺的效果(俞春华,
    冯新星,贾长兰等.苎麻纤维高温—酶联合脱胶技术[J].纺织学报,2007,28(6):79-82.蔡
    侠,熊和平,严理等,苎麻微生物—蒸汽爆破联合脱胶技术[J].纺织学报,2011,32(7):75-
    79.)。

    本发明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筛选出一株双突变的高产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
    遏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嗜碱芽孢杆菌菌株,应用于苎麻纤维的脱胶试验中,取得了更好的
    效果;此嗜碱芽孢杆菌的出发菌株具有产生碱性β-碱性甘露聚糖酶的能力,但是其产生的
    β-碱性甘露聚糖酶属于诱导酶,该酶的产生取决于诱导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的存在;并
    且该酶还受葡萄糖的代谢阻遏,即当环境中存在葡萄糖时,即使同时存在有该酶的诱导物
    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该酶也不会被诱导产生;本发明利用化学试剂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利
    福平抗性突变株,及交替培养的方法,筛选出一株突变株NTT33C6D2,其特征是碱性β-甘露
    聚糖酶同时解除了对诱导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的依赖和葡萄糖对其的代谢阻遏作用,即
    不存在诱导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并且有葡萄糖存在时,该突变株仍然可以高产率地产
    生β-碱性甘露聚糖酶;利用此突变菌株进行生物脱胶,可以大大缩短了菌株发酵周期和生
    物脱胶周期,提高胶质去除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具有脱胶周期短,比此前本发明人的专利
    (申请号:CN97.109044)缩短脱胶周期1倍以上,脱胶效率高,菌种不易被污染,酶活力稳定,
    处理成本低,纤维质量好,污水处理极为容易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该菌株具有产生组成
    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能力,在适当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可高
    产率产生碱性β-甘露聚糖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分离筛选方
    法,以筛选到的嗜碱芽孢杆菌NTT33为出发菌株,经诱变、初筛、复筛及交替培养筛选到一株
    双突变的高产菌株NTT33C6D2。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脱胶中的
    应用,显著缩短了发酵周期和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胶质组分去除率,提高了设备的利用
    率。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生产中的
    应用,通过该菌株先对苎麻进行生物脱胶,并结合本发明提供的化学补充脱胶方法,再按照
    常规处理方法可得到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精苎麻。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分离筛选方法,其步骤是:

    1、样品采集:将土壤样品1g悬于无菌水中,混合均匀,上清液接入葡萄糖固体分离
    培养基中,28℃培养24-48小时;葡萄糖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10g;蛋白胨5g;酵母膏5g;
    K2HPO4 1g;MgSO4·7H2O 0.2g;琼脂18g;水1000mL;用Na2CO3调节pH 10-11。

    2、分离纯化:挑选分离培养基中单菌落转入槐豆胶固体培养基中,28℃培养,选择
    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的菌株;将这些菌株在液体槐豆胶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24-48小
    时后,测定甘露聚糖酶活性;槐豆胶培养基成分为槐豆胶10g;酵母膏5g;蛋白胨5g;K2HPO4
    1g;MgSO4·7H2O 0.1g;水1000mL;用Na2CO3调节pH10-11;如是固体培养基,另加入琼脂18g。

    3、菌株鉴定:该菌种的菌体呈杆状,外形大小为0.5~0.65×2.6~3.4μm,美蓝染
    色均匀,有运动力,鞭毛侧生,内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囊稍大,好氧;过氧化氢酶阳性,菌落
    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同心圆,生长于葡萄糖培养基中检查不出酸的产生,该菌株分解淀粉,
    但不还原硝酸盐。特别是该菌株在pH10-11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基于这些菌学特征和理化
    性质,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9th
    Edition,the Williams&Wilkins Company,Baltimore,1992),本发明人将该菌株确定为嗜
    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NTT33。

    4、诱变:将嗜碱芽孢杆菌NTT33菌株接种至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于37℃振荡,
    180rpm,培养24-48小时;将活化好的出发菌株NTT33涂布于平皿上,取约1mg的亚硝基胍
    (Nitrosoguanidine)点在平皿一侧,于37℃培养24-48小时,待平皿上生长出菌苔。

    5、初筛:在亚硝基胍颗粒产生的抑菌圈周围挑取菌苔,接种于上述葡萄糖液体培
    养基,37℃培养24-48小时后,再于含有利福平(30μg/mL)槐豆胶平皿上涂布,37℃培养24小
    时后,获得利福平抗性单菌落。

    6、复筛:对获得的利福平抗性单菌落突变株进行复筛,其方法是挑取含利福平的
    初筛槐豆胶平皿上周围产生透明圈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在槐豆胶液体培养基、槐豆胶液体
    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和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不同时间(每隔4h)取样,离
    心,提取上清液为粗酶液,按Akino(Agr.Biol.Chem.,52:773-779,1988)的方法测定甘露聚
    糖酶活性;3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取的粗酶液均测到甘露聚糖酶活性者,为产组生成型和抗葡
    萄糖代谢阻遏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突变株;本发明将该突变株记为嗜碱芽孢杆菌
    (Bacillus alcalophilus)NTT33C6D。

    7、交替培养筛选双突变高产菌株:将NTT33C6D进行交替培养,其方法是在槐豆胶
    培养基和葡萄糖培养基中交替培养6-10次,以富集组成型突变菌株;然后涂布葡萄糖平皿,
    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在槐豆胶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和槐豆胶+葡萄糖混合培养基中培
    养,37℃,180rpm振荡培养;不同时间取样,离心(8000rpm×10分钟)提取粗酶液,按Akino
    (Agr.Biol.Chem.,52:773-779,1988)的方法测定甘露聚糖酶活性;在3种培养基中培养获
    取的粗酶液测定甘露聚糖酶的产酶进程曲线,筛选出产生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碱
    性β-甘露聚糖酶的双突变株嗜碱芽孢杆NTT33C6D2(图1);由图2可知,NTT33C6D2菌株在葡
    萄糖培养基中酶活力峰值(9180U)出现在22h,而在槐豆胶培养基中出现两个峰值12h为
    6510U,24h为9010U,混合培养基中与NTT33C6D酶活力峰值无太大区别;NTT33C6D2与
    NTT33C6D相比,在葡萄糖培养基酶活力高了2.56倍,在槐豆胶培养基中酶活力提高了1.64
    倍。

    分离筛选得到一种双突变的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于2016年6月8日保藏于中
    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6317。

    该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菌体呈杆状,外形大小为0.5~0.65×2.6~3.4μm,
    染色均匀,有运动力,鞭毛侧生,内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囊稍大;好氧型,过氧化氢酶呈阳
    性;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同心圆;生长于葡萄糖培养基上时,对葡萄糖的作用缓慢,并
    且在培养基中检查不出酸的产生;该菌株分解淀粉,但不还原硝酸盐;该菌株产生的β-甘露
    聚糖酶,经纯化后分析,分子量为38900Da,等电点PI为3.0,酶反应最适pH为9.0~10.0,最
    适反应温度为80℃,稳定温度为60℃左右,金属离子中Cu2+、Ba2+、Mg2+、Al2+、Co2+对该酶有一
    定的激活作用,而Ag+、Hg2+、Mn2+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水解槐豆胶后产生葡萄糖、
    甘露糖以及低聚糖。

    一株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脱胶和苎麻生产中的应用,其步骤是:

    1、将突变株NTT33C6D2于槐豆胶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20-24小时活化;然后转
    入含有苎麻的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6-8小时;

    2、脱胶后分散如棉花状的苎麻水洗后,在含0.3-0.6%质量浓度的NaOH、0.1%质
    量浓度的三聚磷酸钠溶液中,0.2Mpa,煮炼1-2小时;

    3、按化学脱胶的一般处理方法(欧阳曙,姚纲,苎麻化学脱胶新技术的评述与应用
    [J].苎麻纺织科技,1993,16(1):30-32.)进行水洗、打麻、漂白(有效氯0.5-0.8g/L)、水洗、
    酸洗(pH2.5)、水洗、甩干、给油后,甩干、干燥,得到精干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该菌株的优良特性及产酶优点:

    该突变株将对降解胶质成分中含量最高的甘露聚糖的β-甘露聚糖酶由诱导型和
    受葡萄糖代谢阻遏性质,转变成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酶,并提高了酶活力,导致其
    菌种发酵生产周期由原来的36-48小时,缩短至20-24小时,缩短发酵周期50%以上;在苎麻
    生物脱胶应用中,也显著缩短了生物脱胶周期,由原来的脱胶周期16小时,缩短至6-8小时;
    同时提高了胶质组分去除率;这些性质都起到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巨大优势(曹军卫、陈漱
    涢,郑连爽,专利CN97109044)。

    2、与现有的生物脱胶技术相比,该菌株在生物脱胶中的优点:

    1)国内外首创采用嗜碱芽孢杆菌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双突变株进行苎麻
    生物脱胶研究,生产稳定性极高,采用嗜碱细菌进行脱胶可以保护好麻纤维在整个脱胶过
    程中不受破坏,并且由于脱胶碱性环境的存在,降低了其它杂菌污染的可能,使菌种可以的
    长期稳定地用于大规模生产。

    2)其他生物脱胶技术对原麻刮质有必须极优的要求,麻皮、麻壳等杂质对生物脱
    胶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而本发明得到的突变株用于生物脱胶,适用于市场上所有品种和品
    质等级的原麻。

    3)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完全来自原麻胶质,不需添加任何营养有机物,仅辅以少
    量无机盐,克服了培养细菌还需使用的大量有机原料(如黄豆粉、玉米淀粉、白糖等),同时
    也避免了这些有机物没完全降解被排放所带来的“二次污染”。

    4)脱胶菌种可反复使用10次以上,大大减低了菌种生产成本。

    3、与现有的化学脱胶技术相比,该菌株在脱胶中的优点:

    1)比化学脱胶降低60%以上的化工原料消耗;

    2)比化学脱胶技术节水40%以上;

    3)需处理的废水量比化学脱胶减少90%,废水处理后CODCr浓度可达到国家1级许
    可排放标准。

    4、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脱胶方法在大大缩短菌种发酵周期和生物脱胶周期的基础
    上,制得的精干麻仍然可以达到以下国家一级指标:残胶率<2.0%,硬条率<1%,束纤维
    强度>5.5cN/dtex,回潮率8.6%,伸长率6-9%;外观质量:脱胶均匀,纤维松散。柔软,富有
    光泽,硬条、硬块、夹生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显微照片图。

    图2为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产酶进程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的分离筛选方法,其步骤是:

    1)样品采集

    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地区进行土壤取样,将土壤样品1g悬于无菌水中,
    混合均匀,上清液接入葡萄糖培养基中,其成分为:葡萄糖10g;蛋白胨5g;酵母膏5g;K2HPO4
    1g;MgSO4·7H2O 0.2g;琼脂18g;水1000mL;用Na2CO3调节pH10-11;28℃培养24-48小时。

    2)分离及纯化

    挑选上述培养基中单菌落转入槐豆胶固体培养基中,其成分为:槐豆胶10g,酵母
    膏5g,蛋白胨5g,K2HPO4 1g,MgSO4·7H2O 0.1g,琼脂18g,水1000mL,用Na2CO3调节pH10-11;
    28℃培养24-36小时,选择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的菌株;将这些菌株在槐豆胶液体培养基
    (除不加琼脂外,其余成分与槐豆胶固体培养基相同)中,28℃,180rpm振荡培养24-48小时
    后,测定甘露聚糖酶活性(Akino,Agr.Biol.Chem.,52:773-779,1988)。

    3)菌株鉴定

    经形态学观察,该菌体呈杆状,外形大小为0.5~0.65×2.6~3.4μm,美蓝染色均
    匀,有运动力,鞭毛侧生,内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囊稍大。

    经培养发现,该菌株好氧,过氧化氢酶为阳性;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同心圆;
    生长于葡萄糖培养基中检查不出酸的产生;该菌株分解淀粉,但不还原硝酸盐;在pH10-11
    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该菌株产生的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的β-甘露聚糖酶,经纯化后分析,分子
    量为38900Da,等电点PI为3.0,酶反应最适pH为10.0~11.0,最适反应温度为80℃,稳定温
    度为60℃左右,金属离子中Cu2+、Ba2+、Mg2+、Al2+、Co2+对该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Ag+、Hg2+、
    Mn2+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水解魔芋粉后产生葡萄糖、甘露糖以及低聚糖。

    基于上述菌学特征和理化性质,并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9th Edition,the Williams&Wilkins Company,
    Baltimore,1992),本发明人将该菌株确定为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NTT33。

    4)诱变

    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作为活化培养基,葡萄糖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为每升含有葡萄糖
    10g,酵母膏10g,蛋白胨5g,K2HPO4 1g,MgSO4·7H2O 0.1g,用Na2CO3调节pH至10-11,灭菌;将
    嗜碱芽孢杆菌NTT33菌株接种至上述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于37℃振荡,180rpm,培养24-48
    小时活化;将活化好的出发菌株NTT33涂布于平皿上,取约1mg的亚硝基胍
    (Nitrosoguanidine)点在平皿一侧,于37℃培养24-48小时,待平皿上生长出菌苔。

    5)突变株的初筛

    利福平是一类作用于核酸转录和翻译水平的抗生素,用利福平做为突变株初筛的
    标记,是由于抗利福平突变,往往会伴有其他基因突变产生,因此可以用此抗性突变做为基
    因突变的遗传标记,有利于提高突变株筛选的选择性。

    在亚硝基胍颗粒产生的抑菌圈周围挑取菌苔,接种于上述葡萄糖液体培养基,37
    ℃,180rpm震荡培养24-48小时后,再于含有利福平的槐豆胶培养基平皿上涂布,37℃培养
    24小时后,获得利福平抗性单菌落;含有利福平的槐豆胶平板培养基成分为每升含有槐豆
    胶5g,酵母膏1g,K2HPO4 1g,MgSO4·7H2O 0.5g,琼脂粉1.2~1.5g,并用Na2CO3调pH至10-11,
    灭菌后,加入利福平至终浓度30μg/mL,倒平皿。

    6)突变株的复筛

    对获得的单菌落突变株进行复筛的方法是挑取含有利福平的槐豆胶平皿上产生
    透明圈周围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在槐豆胶液体培养基、槐豆胶+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和葡萄糖
    液体培养基中,37℃,180rpm振荡培养,不同时间(每隔4小时)取样,离心(8000rpmX10分钟)
    提取上清液为粗酶液,按Akino(Agr.Biol.Chem.,52:773-779,1988)的方法测定甘露聚糖
    酶活性;槐豆胶+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成分为每升含有槐豆胶5g,葡萄糖5g,酵母膏1g,K2HPO4
    1g,MgSO4·7H2O 0.5g,并用Na2CO3调pH至10-11;在3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取的粗酶液均检测
    到甘露聚糖酶活性者,为产生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甘露聚糖酶的突变株;本发明将
    该突变株记为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NTT33C6D。

    7)交替培养筛选双突变高产菌株

    将NTT33C6D进行交替培养,其方法是首先接种在槐豆胶液体培养基中,37℃,
    180rpm振荡培养20小时左右,再转接至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180rpm振荡培养20小时左右,
    如此在槐豆胶培养基和葡萄糖培养基中交替培养6-10次,以富集组成型突变菌株;然后涂
    布葡萄糖平皿,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在槐豆胶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和槐豆胶+葡萄糖混
    合培养基中培养,37℃,180rpm振荡培养;每隔4小时取样,离心(8000rpm×10分钟)提取粗
    酶液,按Akino(Agr.Biol.Chem.,52:773-779,1988)的方法测定甘露聚糖酶活性;一个酶活
    力单位定义为在本实验条件下,每分钟释放1μg甘露糖的量,计算公式为:

    U=y×n×1/10

    式中:U—酶活力单位;

    y—还原糖的微克数;

    n—酶液稀释倍数;

    10—反应时间为10min。

    根据上述方法测得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酶活力为纵坐标,绘制产酶进程曲
    线;通过在3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取的粗酶液测定甘露聚糖酶的产酶进程曲线,在多个菌株中
    筛选出一株高产组成型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甘露聚糖酶的双突变株嗜碱芽孢杆NTT33C6D2
    (图1);由图2可知,NTT33C6D2菌株在槐豆胶培养基中培养24h时,最高酶活力为811.02U;在
    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22h时,最高酶活力可达到826.5U。混合培养基中与NTT33C6D酶活力峰
    值无太大区别;NTT33C6D2与NTT33C6D相比,在葡萄糖培养基酶活力高了2.56倍,在槐豆胶
    培养基中酶活力提高了1.64倍;与专利CN97109044比较,此菌株解除了对底物或底物的结
    构类似物的依赖,并且不再受到葡萄糖或内源产生的其他单糖(如甘露糖)的分解代谢阻
    遏,使产酶高峰明显提前,而有助于缩短生物脱胶周期。

    实施例2: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生产中的应用,其步骤是:

    1)将突变株NTT33C6D2于槐豆胶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20-24小时活化;然后转
    入含有苎麻的培养基中,37℃,180rpm振荡培养,不同时间(每隔4小时)取样观察其纤维分
    散情况,并测定残胶率(表1),测定分析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
    法》(GB5889-86);含有苎麻的培养基成分为苎麻10g,(NH4)2SO4 1.5g,K2HPO4 0.2g,MgSO4·
    7H2O 0.25g,水150mL,用Na2CO3调节pH至10-11,灭菌后接种。

    表1苎麻生物脱胶残胶率测定


    2)该突变株用于去除麻皮苎麻的生物脱胶,6-8小时脱胶率达65%以上,用于未去
    除麻皮的苎麻生物脱胶6-8小时脱胶率达80%以上。生物脱胶残胶率在11~14%之间,均对
    后续处理无太大影响,故生物脱胶周期定为6-8小时。

    实施例3

    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在苎麻生产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其步骤是:

    1)按照实施例2中步骤1)所述方法对苎麻进行生物脱胶6-8小时;

    2)脱胶后分散如棉花状的苎麻水洗1次后,在含0.3-0.5%质量浓度的NaOH、0.1%
    质量浓度的三聚磷酸钠溶液中,0.2Mpa,煮炼1-2小时;

    3)按化学脱胶的一般处理方法(欧阳曙,姚纲,苎麻化学脱胶新技术的评述与应用
    [J].苎麻纺织科技,1993,16(1):30-32.)进行水洗、打麻、漂白(有效氯0.5-0.8g/L)、水洗、
    酸洗(pH2.5)、水洗、甩干、给油后,甩干、干燥,得到精干麻,获得的精干麻达到如表2所示的
    质量标准,测定分析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GB5889-86)。

    表2苎麻精干麻质量分析



    4)对步骤2)中的脱胶废液进行化学耗氧量(CODCr)测定(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
    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9.),结果表明
    CODCr约为5000mg/mL;虽然废液的CODCr值较高,但主要是含有高浓度菌体蛋白的污水,属于
    极容易利用生物法处理的污水。

    5)采用本发明生物脱胶工艺,经济效益明显,比化学脱胶降低60%以上的化工原
    料消耗;比化学脱胶技术节水40%以上;需处理的废水量比化学脱胶减少90%,废水处理后
    CODCr浓度可达到国家1级许可排放标准。

    本技术可在全国麻纺脱胶行业范围内推广,除用于苎麻脱胶行业,还在黄麻、剑
    麻、罗布麻、竹原纤维等的生物脱胶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 键  词:
    一种 芽孢 杆菌 NTT33C6D2 及其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嗜碱芽孢杆菌NTT33C6D2及其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17049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