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4149786
  • 上传时间:2018-09-02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327.6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177889.6

    申请日:

    2016.12.19

    公开号:

    CN106718572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7/00; A01G1/00; E02D17/20

    主分类号:

    A01G17/00

    申请人:

    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建明; 黄杰; 韩惠强; 吴汉民; 陈清德; 杨国明; 郑海木; 洪赐在

    地址: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南昌中路31号丽园广场1栋B8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1)榕树培养;(2)榕树移植;(3)蕨类植物种植。本发明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通过连通的竹节内置吸水布层有效对榕树的气生根和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然后进行移植;榕树成5m*5m的间隔分布,在连通的竹节的作用下,须根与气生根定向生长,均匀布满整个边坡的坡面;蕨类植物生长至成熟后并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飘落并附着坡面上,附着在榕树的气生根和须根上,发芽,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即孢子体,孢子体再生长为植株,从而覆盖绿化整个坡面。整个修复过程简单、利用自然做工方法,通过人工干预,在自然的传播下,绿化坡面,实现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效果良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1)榕树培养:
    (1.1)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采用种植容器进行榕树培植,种植土采用椰子壳腐
    土,所述种植容器的内侧设置成平面状,种植容器的侧边分布设有多个相应的气生根控根
    孔,每个气根控制孔上连接有连通的竹节用于气生根生长方向引导;
    (1.2)在榕树长出须根后,通过人工将榕树的须根往两侧排布,并将须根容纳入相应的
    连通的竹节进行须根引导,通过连通的竹节对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种植容器采用塑料种植容器,所述连通的竹节内侧壁覆盖设有一层相应的吸水布
    层,通过往所述吸水布层加水,保持吸水布层湿润;
    (2)榕树移植:
    在3-9月份,将培养完成的榕树移植悬挂到边坡的坡面上,将种植容器设置成平面状的
    一侧贴紧坡面进行悬挂,种植容器之间成5m*5m的间隔进行均匀分布设置,种植土湿度保持
    90%以上,种植后1个月内,通过人工喷水,保持种植土的湿度和竹节内侧吸水布层的湿度;
    (3)蕨类植物种植:
    在榕树移植到边坡的坡面后,在坡顶并排种植培育至少两排以上蕨类植物,蕨类种植
    间隔控制在1米3株,相邻两排蕨类植物之间错开种植,蕨类植物选择规格为25*15大的蕨类
    植物,蕨类植物栽植基质采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基质中可加入蛭石或珍珠岩,生长期间:7~
    10天一次进行追肥,浓度不超过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蕨类植物选用
    肾蕨、鸟巢蕨、铁线蕨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榕树选用大叶
    榕、小叶榕、高山榕中的一种。

    说明书

    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山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山地、丘陵和地形比较崎岖的高原开展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工程建设中,因
    开山劈石所形成的大量裸露石质边坡,最严重的是形成了岩石山体,既破坏了植被,又损害
    了生态景观。目前,在岩石山体上进行生态防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挂网喷植技术,挂网
    喷植技术过程复杂,且喷植技术造价高,养护成本高,且在工程的 后续管理上仍需要投入
    大量的人力财力,不符合可持续生态护坡的要求。为此人们开始采用其他方法对岩石山体
    进行生态防护。

    如专利号为CN201310023161.8的专利“一种石质边坡的生物防治方法”,其包括如
    下步骤:1)边坡现状分析及安全性评估;2)苗木预培;3)鸟巢式布局;4)仿生巢穴建设;5)配
    方栽植;6)群落形成。其主要是根据鸟巢的力学原理布置苗木栽植点位,设置成 大乔木做
    点、花灌木做线、地被及草本做面的点线面一体式布局;但是岩石山体本身几乎全部是裸露
    的石质边坡,大乔木做点、花灌木做线的种植过程中难度极大,成本一样居高不下,而且苗
    木的存活率极低。

    如专利号为CN201010135991.6的专利 “一种利用乡土植物进行半风化石质边坡
    绿化的方法”,其通过坡面清理、平整,清除坡面浮石、浮根,然后在坡面钻孔,采挖乡土灌草
    植物,将挖取的植株摘除顶部的叶片或羽片后,移植到边坡上的孔洞内;然后将土和马尾松
    的种子,按质量比3~5∶1混合,均匀撒在边坡上,使每平方米撒有8-12粒马尾松种子,常规
    维护;在边坡周围、截水沟周围,移植高度为35-50cm的乡土灌木或者乔木树种,常规维护。
    其过程相对复杂,且该专利适用于半风化石质边坡绿化,而不适用与岩石山体。其中,将土
    和马尾松的种子,按质量比3~5∶1混合,均匀撒在边坡上,使每平方米撒有8-12粒马尾松种
    子,也是采用喷植技术,其过程难度大,且技术造价、养护成本高,特别是针对于本身几乎全
    部是裸露的石质边坡的岩石山体,实现难度更大。

    因此,设计一款过程简单、成本低廉,生态修复效果良好,且能够适用于岩石山体
    的生态修复方法是本发明的研究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其
    过程简单、成本低廉,生态修复效果良好,且能够适用于岩石山体的生态修复。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榕树培养:

    (1.1)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采用种植容器进行榕树培植,种植土采用椰子壳腐
    土,所述种植容器的内侧设置成平面状,种植容器的侧边分布设有多个相应的气生根控根
    孔,每个气根控制孔上连接有连通的竹节用于气生根生长方向引导;

    (1.2)在榕树长出须根后,通过人工将榕树的须根往两侧排布,并将须根容纳入相应的
    连通的竹节进行须根引导,通过连通的竹节对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种植容器采用塑料种植容器,所述连通的竹节内侧壁覆盖设有一层相应的吸水布
    层,通过往所述吸水布层加水,保持吸水布层湿润;

    (2)榕树移植:

    在3-9月份,将培养完成的榕树移植悬挂到边坡的坡面上,将种植容器设置成平面状的
    一侧贴紧坡面进行悬挂,种植容器之间成5m*5m的间隔进行均匀分布设置,种植土湿度保持
    90%以上,种植后1个月内,通过人工喷水,保持种植土的湿度和竹节内侧吸水布层的湿度;

    (3)蕨类植物种植:

    在榕树移植到边坡的坡面后,在坡顶并排种植培育至少两排以上蕨类植物,蕨类种植
    间隔控制在1米3株,相邻两排蕨类植物之间错开种植,蕨类植物选择规格为25*15大的蕨类
    植物,蕨类植物栽植基质采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基质中可加入蛭石或珍珠岩,生长期间:7~
    10天一次进行追肥,浓度不超过1%。

    所述蕨类植物选用肾蕨、鸟巢蕨、铁线蕨中的一种。

    所述榕树选用大叶榕、小叶榕、高山榕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通过连通的竹节内置吸水布层有效对榕树的气生
    根和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然后进行移植,种植容器采用塑料种植容器、种植土采用椰
    子壳腐土,可较好的保持种植土的水份,并在种植后1个月内,通过人工喷水,保持种植土的
    湿度和竹节内侧吸水布层的湿度,确保移植后的榕树存活率;

    在苗木移植1个月后,其须根与气生根开始分布到边坡的坡面上,榕树成5m*5m的间隔
    分布,在连通的竹节的作用下,须根与气生根定向生长,均匀布满整个边坡的坡面;

    蕨类植物生长至成熟后并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飘落并附着坡面上,附着在榕树的气生
    根和须根上,由于岩石山体坡面具有不规则形状,根系与坡面之间会形成容纳部分灰尘、粉
    尘或榕树本身的落叶等的空间,形成以供蕨类植物生长存活的基质,且榕树气生根和须根
    与坡面之间会形成潮湿环境,这样一来,孢子囊飘落并附着坡面的气生根上就会开始发芽,
    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即孢子体,孢子体再生长为植株,从而覆盖绿化整个坡面。

    整个修复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利用自然做工方法,通过人工干预,在自然的传播
    下,绿化坡面,实现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效果良好,且能够适用于岩石山体的生态修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
    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

    坡面长20m,高度20m;树种:肾蕨,规格25*15,株数45株;小叶榕,规格地径2-3CM,株数
    16株。

    具体种植步骤如下:

    (1)榕树培养:

    (1.1)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采用种植容器进行榕树培植,种植土采用椰子壳腐
    土,所述种植容器的内侧设置成平面状,种植容器的侧边分布设有多个相应的气生根控根
    孔,每个气根控制孔上连接有连通的竹节用于气生根生长方向引导;

    (1.2)在榕树长出须根后,通过人工将榕树的须根往两侧排布,并将须根容纳入相应的
    连通的竹节进行须根引导,通过连通的竹节对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种植容器采用塑料种植容器,所述连通的竹节内侧壁覆盖设有一层相应的吸水布
    层,通过往所述吸水布层加水,保持吸水布层湿润;

    (2)榕树移植:

    在4月份,将培养完成的榕树移植悬挂到边坡的坡面上,将种植容器设置成平面状的一
    侧贴紧坡面进行悬挂,种植容器之间成5m*5m的间隔进行均匀分布设置,种植土湿度保持
    90%以上,种植后28内,通过人工喷水,保持种植土的湿度和竹节内侧吸水布层的湿度;

    (3)蕨类植物种植:

    在榕树移植到边坡的坡面后,在坡顶并排种植培育至少两排以上蕨类植物,蕨类种植
    间隔控制在1米3株,相邻两排蕨类植物之间错开种植,蕨类植物栽植基质采用腐叶土或泥
    炭土,基质中可加入蛭石或珍珠岩,生长期间:8天一次进行追肥,浓度不超过1%。

    由于在连通的竹节的作用下,须根与气生根呈定向生长,在小叶榕种移植200天
    后,小叶榕长出的根系均匀分布到大部分岩石山体坡面,在小叶榕种移植350天后,小叶榕
    长出的根系均匀布满岩石山体坡面,在小叶榕根系均匀布满岩石山体坡面的过程中,大部
    分肾蕨成熟并长出孢子囊,肾蕨的孢子囊开始飘落并附着坡面的小叶榕的根系上,并开始
    发芽,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孢子体再生长为植株,经过18个月后覆盖绿化整个坡面。

    实施例二:

    坡面长25m,高度20m;树种:铁线蕨,规格25*15,株数45株;高山榕,规格地径2-3CM,株
    数20株。

    具体种植步骤如下:

    (1)榕树培养:

    (1.1)在苗圃对榕树进行前期培养,采用种植容器进行榕树培植,种植土采用椰子壳腐
    土,所述种植容器的内侧设置成平面状,种植容器的侧边分布设有多个相应的气生根控根
    孔,每个气根控制孔上连接有连通的竹节用于气生根生长方向引导;

    (1.2)在榕树长出须根后,通过人工将榕树的须根往两侧排布,并将须根容纳入相应的
    连通的竹节进行须根引导,通过连通的竹节对须根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种植容器采用塑料种植容器,所述连通的竹节内侧壁覆盖设有一层相应的吸水布
    层,通过往所述吸水布层加水,保持吸水布层湿润;

    (2)榕树移植:

    在4月份,将培养完成的榕树移植悬挂到边坡的坡面上,将种植容器设置成平面状的一
    侧贴紧坡面进行悬挂,种植容器之间成5m*5m的间隔进行均匀分布设置,种植土湿度保持
    90%以上,种植后30内,通过人工喷水,保持种植土的湿度和竹节内侧吸水布层的湿度;

    (3)蕨类植物种植:

    在榕树移植到边坡的坡面后,在坡顶并排种植培育至少两排以上蕨类植物,蕨类种植
    间隔控制在1米3株,相邻两排蕨类植物之间错开种植,蕨类植物栽植基质采用腐叶土或泥
    炭土,基质中可加入蛭石或珍珠岩,生长期间:8天一次进行追肥,浓度不超过1%。

    由于在连通的竹节的作用下,须根与气生根呈定向生长,在高山榕种移植220天
    后,高山榕长出的根系均匀分布到大部分岩石山体坡面,在高山榕种移植360天后,高山榕
    长出的根系均匀布满岩石山体坡面,在高山榕根系均匀布满岩石山体坡面的过程中,大部
    分铁线蕨成熟并长出孢子囊,铁线蕨的孢子囊开始飘落并附着坡面的高山榕的根系上,并
    开始发芽,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孢子体再生长为植株,经过20个月后覆盖绿化整个坡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
    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岩石 山体 生态 修复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14978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