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将废纸作为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并且,在专利
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在干式解纤机中将纸片解纤为纤维状,并使纸成形的纸再生装置。专利
文献1所述的纸再生装置具有用于向粗碎机连续地投入废纸的自动输送机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4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纸再生装置(薄片制造装置)仅具有一个用于向粗碎机
投入废纸的自动输送机构(供给部)。因此,所投入的废纸的特性有时会对所制造的薄片的
特性产生影响。例如,在废纸的印字率(印字占空比(duty))较高的情况下,所制造的薄片呈
现灰色。此外,在废纸为厚纸的情况下,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变大。此外,在实施了多次解纤
的废纸的情况下,废纸的纤维长度变短,从而所制造的薄片的强度降低。如此,在专利文献1
所记载的薄片制造装置中,存在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根据所供给的废纸的特性而发生变动
的情况。
本发明的几个方式所涉及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的变动
进行抑制的薄片制造装置。此外,本发明的几个方式所涉及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
对所制造的薄片的变动进行抑制的薄片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
或应用例来实现。
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多个
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所装载的装载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以使从多个所述供
给部所供给的所述装载物重叠的方式而对所述装载物进行输送。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由于即使在相重叠的一方的装载物对所制造的薄片的
特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另一方的装载物为不会影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的物质,则
会进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控制部,所述
控制部以使所述装载物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使所述供给部实施供给。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制造特性的偏差较小的薄片。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多个所述供给部具
备:主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废纸;副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预先规定的原料,
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以使从所述主供给部所供给的所述废纸与从所述副供给部所供给
的所述原料重叠的方式而对所述废纸和所述原料进行输送。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通过将预先规定的原料与废纸进行混合,从而能够更
可靠地对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根据废纸的特性而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控制部,所述
控制部根据所述废纸而选择性地实施自所述副供给部的供给。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降低原料的使用频率。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与能够装载于所述
主供给部中的所述废纸的容积相比,能够装载于所述副供给部中的所述原料的容积较小。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减少原料。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主供给部的
上方配置所述副供给部。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易于实施副供给部的原料的补充。
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包括:以使从多个供给部所供给的装载
物重叠的方式而对所述装载物进行输送的工序;使用所述装载物来制造薄片的工序。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方法中,由于即使在相重叠的一方的装载物对所制造的薄片的
特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另一方的装载物为不会影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的物质,则
会进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多个
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装载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从多个所述供给部交替地供
给所述装载物。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由于即使在从一方的供给部供给的装载物对所制造的
薄片的特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如果从另一方的供给部供给的装载物为不会影响所制造的
薄片的特性的物质,则会进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发生变动的
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多个
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装载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在从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一
个供给部进行供给的期间内,从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另一个供给部进行供给。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以使从一方的供给部供给的装载物与从另一方的
供给部供给的装载物重叠的方式而将装载物供给至制造部。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为,即使无法通过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某一个供给部来供给
装载物,也有另一个供给部继续进行装载物的供给。
在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使薄片的制造持续而不中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供给部、引导部以及粗
碎部的立体图。
图3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供给部、引导部以及控制部进
行说明的图。
图4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第一控制处理进行说
明的流程图。
图5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第二控制处理进行说
明的流程图。
图6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第三控制处理进行说
明的流程图。
图7为用于对正在被输送的废纸以及原料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供给部、引导
部以及粗碎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
施方式并非是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限定的方式。此外,以下所说
明的结构并不一定均是本发明的必要结构要件。
1.薄片制造装置
1.1.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模式化地
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100的图。
如图1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具备供给部10、制造部102、控制部140。制造部102对
薄片进行制造。制造部102具有粗碎部12、解纤部20、分级部30、筛选部40、混合部50、堆积部
60、料片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和切断部90。
供给部10向粗碎部12供给原料。供给部例如为用于向粗碎部12连续地投入原料的
自动投入部。
另外,对于供给部10的详细结构等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此外,薄片制造装置100
包括引导部120,该引导部120将从供给部10所供给的废纸等向粗碎部12输送。对于引导部
120以及对供给部1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40的详细内容也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粗碎部12将由供给部10供给的原料在空气中裁断为细片。细片的形状和大小例如
是几cm的方形细片。在图示的示例中,粗碎部12具有粗碎刃14,并且能够通过粗碎刃14而将
所投入的原料裁断。作为粗碎部12,例如使用碎纸机。被粗碎部12裁断的原料在由漏斗1接
收之后,经由管2而被移送(输送)至解纤部20。
解纤部20对被粗碎部12裁断的原料进行解纤。在此,“解纤”是指,将多条纤维粘合
而成的原料(被解纤物)拆解成一条一条的纤维。解纤部20也具有使附着于原料上的树脂颗
粒、油墨、碳粉、防渗剂等物质与纤维分离的功能。
将通过了解纤部20的物质称为“解纤物”。在“解纤物”中,有时除了拆解得到的解
纤物纤维以外,还会包含拆解纤维时从纤维分离出的树脂(用于使多个纤维彼此粘合的树
脂)颗粒、油墨、碳粉等着色剂、防渗剂、纸力增强剂等添加剂。拆解得到的解纤物的形状为
绳(string)状或带(ribbon)状。拆解得到的解纤物既可以以不与其他的拆解得到的纤维缠
绕的状态(独立的状态)而存在,也可以以与其他的拆解得到的解纤物缠绕而形成块状的状
态(形成所谓的“团块”的状态)而存在。
解纤部20在大气中(空气中)以干式的方式实施解纤。具体而言,作为解纤部20,使
用叶轮磨机。解纤部20具有产生对原料进行抽吸并将解纤物排出的气流的功能。由此,解纤
部20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22对原料与气流一起进行抽吸,并进行解纤处
理,且向排出口24进行输送。通过了解纤部20的解纤物经由管3而被移送至分级部30。
分级部30对通过了解纤部20的解纤物进行分级。具体而言,分级部30将解纤物之
中较小的物质或密度较低的物质(树脂颗粒、着色剂、添加剂等)分离并去除。由此,能够提
高解纤物之中较大或密度较高的物质即纤维所占的比例。
作为分级部30,使用气流式分级机。气流式分级机为,产生旋转气流并利用因被分
级的物质的尺寸和密度的不同而受到的离心力之差来进行分离的装置,并能够通过气流的
速度和离心力的调节而对分级点进行调节。具体而言,作为分级部30而使用旋风分离器、弯
管射流分离机、涡流分级机等。尤其是图示这样的旋风分离器,由于结构简单,因此能够作
为分级部30而优选使用。
分级部30例如具有导入口31、与导入口31连接的圆筒部32、位于圆筒部32的下方
且与圆筒部32连续的倒圆锥部33、被设置于倒圆锥部33的下部中央的下部排出口34以及被
设置于圆筒部32上部中央的上部排出口35。
在分级部30中,搭载有从导入口31被导入的解纤物的气流在圆筒部32中变为圆周
运动。由此,所导入的解纤物被施加离心力,从而在分级部30中能够分离为解纤物之中与树
脂颗粒、油墨颗粒相比较大且密度较高的纤维(第一分级物)和解纤物之中与纤维相比较小
且密度较低的树脂颗粒、着色剂、添加剂等(第二分级物)。第一分级物从下部排出口34被排
出,并经由管4而被导入至筛选部40。另一方面,第二分级物从上部排出口35经由管5而被排
出至接收部36。
筛选部40从导入口42导入通过了分级部30的第一分级物,并根据纤维的长度来进
行筛选。作为筛选部40,例如使用筛子(筛)。筛选部40具有网(过滤网、丝网),并且能够将第
一分级物中所包含的小于网的孔眼的大小的纤维或颗粒(会穿过网的物质、第一筛选物)和
大于网的孔眼的大小的纤维、未解纤片或团块(不会穿过网的物质、第二筛选物)分开。例
如,第一筛选物在由漏斗接收之后,经由管7而被移送至混合部50。第二筛选物从排出口44
经由管8而返回至解纤部20中。具体而言,筛选部40为能够通过电机而进行旋转的圆筒状的
筛子。作为筛选部40的网,例如使用金属网、使嵌入有切孔的金属板拉伸而得到的多孔金属
网、利用冲压机等而在金属板上形成有孔的冲孔金属网。
混合部50对通过了筛选部40的第一筛选物和包括树脂在内的添加物进行混合。混
合部50具有供给添加物的添加物供给部52、对筛选物和添加物进行输送的管54、鼓风机56。
在图示的示例中,添加物从添加物供给部52经由漏斗9而被供给至管54。管54与管7连续。
在混合部50中,通过鼓风机56而产生气流,在管54中,能够在使第一筛选物与添加
物混合的同时进行输送。另外,使第一筛选物与添加物混合的机构并不被特别限定,既可以
是通过高速旋转的叶片而进行搅拌的机构,也可以是如V型混合器那样利用容器的旋转的
机构。
作为添加物供给部52,使用如图1所示的螺旋进料器或未图示的盘式进料器等。从
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包括用于使多条纤维粘合的树脂。在树脂被供给的时间点,
多条纤维未被粘合。树脂在通过薄片形成部80时熔融并使多条纤维粘合。
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树脂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例如为AS树脂、ABS
树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酯、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尼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缩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
等。这些树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适当混合使用。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既可
以是纤维状,也可以是粉末状。
另外,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中,除了使纤维粘合的树脂以外,也可以
根据所制造的薄片的种类而包括用于使纤维着色的着色剂、用于防止纤维凝集的凝集抑制
剂、用于使纤维等不易燃烧的阻燃剂。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第一筛选物与添加物的混
合物)经由管54而被移送至堆积部60。
堆积部60从导入口62导入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并将缠绕在一起的解纤物
(纤维)拆解,且使之在空气中分散并落下。而且,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的树脂
为纤维状的情况下,堆积部60对缠绕在一起的树脂进行拆解。由此,堆积部能够使混合物均
匀性良好地堆积在料片形成部70上。
作为堆积部,使用进行旋转的圆筒状的筛子。堆积部60具有网,并且使通过了混合
部50的混合物中所包含的小于网的孔眼的大小的纤维或颗粒(会穿过网的物质)落下。堆积
部60的结构例如与筛选部40的结构相同。
另外,堆积部60的“筛子”也可以不具有对特定的对象物进行筛选的功能。即,作为
堆积部60而使用的“筛子”是指具备网的筛子,堆积部60可以使被导入至堆积部60中的所有
混合物落下。
料片形成部70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混合物堆积,从而形成料片W。料片形成部70例
如具有网带72、拉伸辊74和抽吸机构76。
网带72在进行移动的同时,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开口(网的开口)的通过物堆积。
网带72成为通过拉伸辊74而被拉伸,并为使通过物不易通过而使空气通过的结构。网带72
通过拉伸辊74进行自转而移动。通过在网带72连续地移动的同时,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通
过物连续地落下并堆积,从而在网带72上形成料片W。网带72例如为金属制、树脂制、布制或
无纺布等。
抽吸机构76被设置于网带72的下方(与堆积部60侧相反的一侧)。抽吸机构76能够
产生朝向下方的气流(从堆积部60朝向网带72的气流)。通过抽吸机构76,能够将利用堆积
部60而被分散在空气中的混合物抽吸到网带72上。由此,能够增大从堆积部60排出的排出
速度。而且,通过抽吸机构76,能够在混合物的下落路径中形成下降气流,从而能够防止在
下落过程中解纤物或添加物相互缠绕的情况。
如上所述,通过经由堆积部60和料片形成部70(料片形成工序),从而形成富含空
气的柔软蓬松的状态的料片W。堆积于网带72上的料片W被输送至薄片形成部80。
另外,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对料片W进行调湿的调湿部78。调湿部78能够对料
片W添加水或水蒸气,从而对料片W与水之间的量比进行调节。
薄片形成部80对堆积在网带72上的料片W进行加压加热而使薄片S成形。在薄片形
成部80中,通过对料片W中被混合的解纤物及添加物的混合物施加热量,从而能够使混合物
中的多条纤维相互经由添加物(树脂)而粘合在一起。
作为薄片形成部80,例如使用加热辊(加热器辊)、热压成型机、电热板、暖风机、红
外线加热器、闪光定影器。在图示的示例中,薄片形成部80具备第一粘合部82和第二粘合部
84,粘合部82、84分别具备一对加热辊86。通过将粘合部82、84以加热辊86的形式构成,从而
与将粘合部82、84以板状的加压装置(平板加压装置)的形式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连续
地输送料片W的同时,使薄片S成形。另外,加热辊86的数量并不被特别限定。
切断部90将通过薄片形成部80而成形的薄片S切断。在图示的示例中,切断部90具
有在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薄片S切断的第一切断部92和在与输送方向平行
的方向上将薄片S切断的第二切断部94。第二切断部94例如将通过了第一切断部92的薄片S
切断。
通过以上内容,从而使预定的尺寸的单张薄片S成形。切断得到的单张薄片S被排
出至排出部96。
1.2.供给部
对薄片制造装置100的供给部10进行详细说明。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供给部10的立
体图。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供给部10的图。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也对引导部120进行了图
示。此外,在图2中,也对粗碎部12进行了图示。但是,在图2中,图示了粗碎部12的框体16,在
框体16的内部收纳有粗碎刃14(参照图1)。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省略了框体16,并简化
图示了供给部10。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装载物T的一部分。此外,在图3中,也图示了控制部
140的功能框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供给部10向制造部102供给所装载的装载物T。具体而言,供给
部10经由引导部120而将所装载的装载物T供给至粗碎部12。装载物T例如为单张纸(A4或信
纸尺寸)或卷筒纸等可由供给部10进行供给的物质。装载物T为废纸或预先规定的原料。
在此,废纸是指,成为再生纸的原料的经使用的纸、报纸、杂志等,对于薄片制造装
置100来说是不知道基本特性(例如,克重、印字率、所含的添加剂的种类、纤维长度等)的详
细的纸。废纸也可以是由薄片制造装置100所制造的薄片。预先确定的原料是指,由薄片制
造装置100的使用说明书或主页(homepage)所指定的薄片,对于薄片制造装置100来说是知
道基本特性的薄片。
如图3所示,供给部10在框体116的内部具有堆叠部110。装载物T被装载(积载)于
堆叠部110上。装载物T之中的最上位的装载物T与拾取辊113抵接。通过拾取辊113进行旋
转,从而最上位的装载物T向图3的右侧被输送。所输送的装载物T通过输出辊114而从设置
在框体116上的取出口118被输送至粗碎部120。在每次通过拾取辊113而输送一张或者多张
装载物T时,堆叠部110会上升。此外,堆叠部110的位置能够根据拾取辊113的铅直方向上的
位置而上下移动。由此,堆叠部110的位置成为与装载物T的装载量相对应的位置。此外,拾
取辊113的位置相对于输出辊114而成为大致固定的位置。在图示的示例中,堆叠部110与上
下驱动轴部112连接,通过上下驱动轴部112进行旋转,从而堆叠部110能够上下移动。上下
驱动轴部112的旋转通过与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未图示)进行驱动而被实施。作为
上下驱动轴部112,例如使用导螺杆。
另外,只要能够将所装载的装载物T供给至制造部102,则供给部10的方式不被特
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上下驱动轴部112而设置对堆叠部110向拾取辊
113侧施力的弹簧。此外,辊113、114的数量并不被特别限定。
供给部10被设置有多个。虽然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设置有两个供给部10,但是其数
量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多个供给部10之中,一方的供给部10为主供给部10a,另一方的供
给部10为副供给部10b。即,多个供给部10具备主供给部10a和副供给部10b。主供给部10a为
向粗碎部12供给废纸T1的供给部。副供给部10b为向粗碎部12供给预先规定的原料T2的供
给部。
优选为,从副供给部10b供给的原料T2与废纸T1相比白度较高。由此,与仅向粗碎
部12供给废纸T1的情况相比,能够制造白度较高的薄片S。优选为,原料T2的纤维长度与废
纸T1的纤维长度相比较长。废纸T1存在由于反复进行解纤,从而纤维长度变短的情况。因
此,通过供给纤维长度较长的原料T2,从而能够制造强度较高的薄片S。优选为,原料T2的克
重为目标克重(由薄片制造装置100所制造的薄片S的目标克重)。由此,能够使由薄片制造
装置100所制造的薄片S的克重接近目标值(期望值)。优选为,在原料T2中不包含异物(纤维
以外的杂质)(或者与废纸T1相比异物的量较少)。由此,能够减小由薄片制造装置100所制
造的薄片S中所包含的异物的比例。另一方面,为了与市售的纸相比能够较低廉地获取,而
使原料T2的原料T2的大小变小或厚度变薄。
副供给部10b被配置在主供给部10a的上方。副供给部10b与粗碎部12之间的距离
大于主供给部10a与粗碎部12之间的距离。在图示的示例中,主供给部10a与粗碎部12相接,
副供给部10b与粗碎部12分离。
能够装载于副供给部10b中的原料T2的容积(体积)小于能够装载于主供给部10a
中的废纸T1的容积(体积)。在此,“能够装载于供给部中的装载物T(废纸T1或者原料T2)的
容积”是指,在堆叠部110位于最下方的状态下,被层叠在一起的装载物T处于可供给的状态
下的装载物T的整体的容积。能够装载的装载物T的容积例如在薄片制造装置100的目录或
使用说明书中被示出。在图示的示例中,副供给部10b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主供给部10a
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较小,副供给部10b的框体116的容积与主供给部10a的框体116的
容积相比较小。另外,关于原料T2的输送方向上的尺寸或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也可以使副供给部10b小于主供给部10a。
另外,在装载物T中存在有密度的大小、克重的大小。因此,能够装载于供给部10中
的装载物T的容积根据所装载的装载物T而不同。
引导部120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载物T进行输
送。具体而言,引导部120以使从主供给部10a所供给的废纸T1与从副供给部10b所供给的原
料T2重叠的方式而将废纸T1和原料T2向粗碎部12进行输送。引导部120例如由金属或树脂
等形成。
引导部120例如具有与粗碎部12连接的板状部122、将废纸T1引导至板状部122的
第一引导部124和将原料引导至板状部122的第二引导部126。第一引导部124与主供给部
10a的框体116连接。第二引导部126与副供给部10b的框体116连接。在图示的示例中,板状
部122与引导部124、126分离,废纸T1的一部分与原料T2的一部分在板状部122与第一引导
部124之间重叠。另外,只要能够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
载物T进行输送,则引导部120的方式不被特别限定。
薄片制造装置100具有传感器131、132、133、134、135、136、137、138。
第一传感器131被设置在主供给部10a的框体116内。第二传感器132被设置在副供
给部10b的框体116内。传感器131、132能够对在堆叠部110上是否存在有装载物T进行检测。
另外,只要能够对在堆叠部110上是否存在有装载物T进行检测,则传感器131、132的方式以
及设置位置不被特别限定。
第三传感器133被设置在框体116的外侧且主供给部10a的取出口118附近。第四传
感器134被设置在框体116的外侧且副供给部10b的取出口118附近。传感器133、134能够对
装载物T是否从供给部10被供给(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检测。另外,只要能够对装
载物T是否从供给部10被供给进行检测,则传感器133、134的方式以及设置位置不被特别限
定。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传感器133、134的图示。
第五传感器135、第六传感器136、第七传感器137以及第八传感器138被设置在主
供给部10a的框体116内。传感器135、136、137、138能够对废纸T1的基本特性进行检测。第五
传感器135例如为扫描仪,并能够对废纸T1的白度进行检测。第六传感器136例如为扫描仪,
并对废纸T1的标记(由图1所示的标记部98所赋予的标记)进行检测。能够根据所检测到的
废纸T1的标记而知晓废纸T1被回收的次数,并能够根据被回收的次数而对废纸T1的纤维长
度进行估计。与被回收的次数和纤维长度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被存储在控制部140的存储部
143中。第七传感器137例如为克重传感器,并能够对废纸T1的克重进行检测。第八传感器
138例如为扫描仪,并能够对废纸T1中所包含的异物(灰尘等杂质)的有无等进行检测。
另外,在管8(参照图1)中设置有流量传感器(未图示),也可以根据该流量传感器
所检测出的流量而对废纸T1的纤维长度进行估计。此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例如也可以
对传感器135、136、传感器138进行整合而作为一个传感器。此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例
如只要能够对废纸T1的基本特性进行检测,则传感器135、136、137、138的方式以及设置位
置不被特别限定。虽然可以具有四个传感器135、136、137、138全部,但是也可以具有其中的
至少一个。
1.3.控制部
如图3所示,控制部140具有操作部141、输出部142、存储部143、存储介质144和处
理部145。
操作部141实施取得与用户的操作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并向处理部145发送信号的
处理。操作部141例如为按钮、按键、触摸面板型显示器、话筒等。
输出部142根据从处理部145输入的信号而对处理部145的处理结果等进行显示。
输出部142例如通过文字来显示处理部145的处理结果。输出部142例如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触摸面板型显示器
等。另外,输出部142也可以通过声音来输出处理部145的处理结果等。
存储部143对供处理部145实施各种控制处理的程序或数据等进行存储。存储部
143还作为处理部145的作业区域而使用,并临时性地对从操作部141输入的操作信号、从存
储介质144等读取的程序或数据、处理部145按照各种程序而执行的计算结果等进行存储。
存储介质144为用于对各种的应用程序或数据进行存储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
介质。另外,该程序也可以从主机装置(服务器)所具有的信息存储介质经由网络等而被发
送至存储介质144(存储部143)。存储介质144也可以作为对通过处理部145的处理而生成的
数据之中的需要长期的保存的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部而发挥功能。存储介质144例如通过
光盘(CD、DVD)、光磁盘(MO)、磁盘、硬盘、磁带、存储器(ROM、闪存等)来实现。
处理部145按照被存储于存储部143中的程序或被存储于存储介质144中的程序而
实施各种控制处理。处理部145例如实施以下所示的第一控制处理、第二控制处理或者第三
控制处理之中的任意一个。处理部145的功能能够通过各种处理器(CPU、DSP等)、ASIC(门阵
列等)等硬件或程序来实现。另外,也可以通过硬件(专用电路)来实现处理部145的至少一
部分。
1.3.1.第一控制处理
首先,对第一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4为用于对控制部140的第一控制处理进行说
明的流程图。
例如,当用户经由操作部141而要求进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处理时,处理部145接收
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开始进行处理。
首先,处理部145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使供给部10a、10b实施装载物
T的供给(步骤S150)。具体而言,处理部145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向主供给部
10a输出用于使与主供给部10a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
(第一信号),并且向副供给部10b输出用于使与副供给部10b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
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第二信号)。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分别为用于供给一张废
纸T1以及原料T2的信号。处理部145例如在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输出了一次
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之后,停止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的输出。
处理部145以使装载物T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使供给部10a、10b实施供给。
具体而言,处理部145以使从主供给部10a供给的废纸T1与从副供给部10b供给的原料T2在
引导部120中必然重叠的方式,将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分别输出至主供给部10a以及副供
给部10b。根据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供给部10a、10b将装载物T供给至引导部120,从而引
导部120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载物T进行输送,由此制
造部120能够使用所供给的装载物T而制造薄片S。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在主供给部10a的堆叠部110上是否存在有(是否堆叠有)废
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52)。具体而言,处理部145根据来自设置在主供给部10a中的第一传
感器131的信号而进行是否存在有废纸T1的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52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例
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在主供给部10a中无废纸T1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结束处
理。之后,用户可以向主供给部10a补充废纸T1。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有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52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部145对
在副供给部10b的堆叠部110中是否存在有原料T2进行判断(步骤S154)。具体而言,处理部
145根据来自设置在副供给部10b中的第二传感器132的信息而进行是否存在有原料T2的判
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54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例
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在副供给部10b中无原料T2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结束处
理。之后,用户可以向副供给部10b补充原料T2。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有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54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部145再
次使供给部10a、10b分别实施废纸T1、原料T2的供给(步骤S150)。通过以上的控制处理,在
薄片制造装置100中,能够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载物T
进行输送,并使用装载物T而制造薄片S。
另外,步骤S152和步骤S154的顺序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同时实施步骤
S152和步骤S154。
此外,由于在第一控制处理中,未使用传感器133、134、135、136、137、138,因此也
可以不设置这些传感器。
1.3.2.第二控制处理
接下来,对第二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5为用于对控制部140的第二控制处理进行
说明的流程图。以下,在第二控制处理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控制处理的示例的不同点
进行说明,而对于相同点则省略说明。
例如,当用户经由操作部141而要求进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处理时,处理部145接收
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开始进行处理。
首先,处理部145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对被堆叠于主供给部10a的堆
叠部110上的废纸T1是否在预定的规格内进行判断(步骤S160)。具体而言,处理部145根据
来自第五传感器135的信号而取得废纸T1的白度,并对废纸T1的白度是否在预定的规格内
进行判断。而且,处理部145根据来自第六传感器136的信号而取得废纸T1的纤维长度,并对
废纸T1的纤维长度是否在预定的规格内进行判断。而且,处理部145根据来自第七传感器
137的信号而取得废纸T1的克重,并对废纸T1的克重是否在预定的规格内进行判断。而且,
处理部根据来自第八传感器138的信号而取得废纸T1中所包含的异物的量,并对废纸T1中
所包含的异物的量是否在预定的规格内进行判断。
处理部145例如在废纸T1的白度、纤维长度、克重以及异物的量等所有项目均在规
格内的情况下,判断为废纸T1在预定的规格内,而在上述项目之中只要有一个项目在规格
外的情况下,便判断为废纸T1在预定的规格外。例如,白度、纤维长度、克重以及异物的量的
规格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43中,处理部145读取被存储于存储部143中的白度等,并与所取
得的白度等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废纸T1在预定的规格内的情况(在步骤S160中为是的情况)
下,处理部145使主供给部10a实施废纸T1的供给(步骤S162)。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废纸T1在预定的规格外的情况(在步骤S160中为否的情况)
下,处理部145使主供给部10a以及副供给部10b实施废纸T1、原料T2的供给(步骤S150)。
在第二控制处理中,如上文所述,能够根据废纸T1的基本特性(例如,白度、纤维长
度、克重、异物的有无)而选择性地实施自副供给部10b的供给。即,在废纸T1处于预定的规
格内的情况下,不从副供给部10b供给原料T2,而仅在废纸T1处于预定的规格外的情况下,
从副供给部10b供给原料T2。由此,能够降低原料T2的使用频率。
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薄片制造装置100也可以具有多个副供给部10b。例
如,薄片制造装置100也可以具有第一副供给部10b、第二副供给部10b、第三副供给部10b、
第四副供给部10b以及第五副供给部10b,其中,第一副供给部10b收纳有与废纸T1相比白度
较高的原料T2,第二副供给部10b收纳有与废纸T1相比纤维长度较长的原料T2,第三副供给
部10b收纳有与废纸T1相比克重较小的原料T2,第四副供给部10b收纳有与废纸T1相比克重
较大的原料T2,第五副供给部10b收纳有与废纸T1相比异物较少的原料T2。并且,处理部145
也可以根据废纸T1的基本特性,而从五个供给部10b之中的一个供给原料T2。
例如,在判断为废纸T1的克重小于预定的规格的情况下,处理部145输出用于从第
四副供给部10b实施供给的信号。例如,在判断为废纸T1的异物量多于预定的规格的情况
下,处理部145输出用于从第五副供给部10b实施供给的信号。在采用涂布纸等具有纤维以
外的层的废纸T1的情况下,异物的量增多。
另外,由于在第二控制处理中,未使用传感器133、134,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这些传
感器。
1.3.3.第三控制处理
接下来,对第三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6为用于对控制部140的第三控制处理进行
说明的流程图。以下,在第三控制处理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第二控制处理的示例的
不同点进行说明,而对于相同点则省略说明。
例如,当用户经由操作部141而要求进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处理时,处理部145接收
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开始进行处理。
首先,处理部145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使主供给部10a实施废纸T1的
供给(步骤S170)。具体而言,处理部145接收来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号,并向主供给部10a
输出用于使与主供给部10a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第
三信号)。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主供给部10a能否供给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71)。具体而
言,处理部145根据第三传感器133而对废纸T1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能够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71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将N=2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72)。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法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71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将N=4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73)。
接下来,处理部145读取被存储于存储部143中的N的值(步骤S174)。
1.3.3.1.N=2的情况
在步骤S174中所读出的N的值为2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以第一间隔而从副供给部
10b供给原料T2(步骤S175)。具体而言,处理部145向副供给部10b输出用于使与副供给部
10b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副供给部10b能否供给原料T2进行判断(步骤S176)。具体而
言,处理部145根据第四传感器134而对原料T2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能够供给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76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1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77)。
接下来,处理部145根据第一传感器131而对在主供给部10a的堆叠部110上是否存
在有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78)。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78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例
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在主供给部10a中无废纸T1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结束处
理。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有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78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部145根
据第二传感器132而对在副供给部10b的堆叠部110上是否存在有原料T2(装载物T)进行判
断(步骤S179)。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79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例
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在副供给部10b中无原料T2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结束处
理。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有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79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部145再
次读取被存储于存储部143中的N的值(步骤S174)。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法供给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76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3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80)。
接下来,处理部145根据第一传感器131而对在主供给部10a的堆叠部110上是否存
在有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81)。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1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例
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在主供给部10a中无废纸T1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结束处
理。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有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1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部145再
次读取被存储于存储部143中的N的值(步骤S174)。
1.3.3.2.N=1的情况
在步骤S174中所读取的N的值为1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以第一间隔而从主供给部
10a供给废纸T1(步骤S182)。具体而言,处理部145向主供给部10a输出上述的第三信号。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主供给部10a能否供给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83)。具体而
言,处理部145根据第三传感器133而对废纸T1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能够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3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2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84)。
接下来,处理部145根据第一传感器131而对在主供给部10a的堆叠部110上是否存
在有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78)。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法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3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4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85)。
接下来,处理部145根据第二传感器132而对在主供给部10b的装载部100上是否存
在有原料T2进行判断(步骤S179)。
如上文所述,通过反复进行N=1的路径和N=2的路径,从而交替地供给废纸T1和
原料T2。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预定单位(例如,每一张或每两张)而对来自一方
的供给部10的装载物T的供给与来自另一方的供给部10的装载物T的供给进行切换从而交
替地进行供给。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不同的量单位进行切换从而交替地进行
供给。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从一方的供给部10供给第一量(例如,五张)的装载物
T,并从另一方的供给部10供给第二量(例如一张)的装载物T。
另一方面,在主供给部10a或者副供给部10b中的任意一方的装载物T用尽的情况
下,使用剩有装载物T的供给部10而继续进行供给。以下对该情况进行说明。
1.3.3.3.N=3的情况
在步骤S174中所读出的N的值为3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以第二间隔而从主供给部
10a供给废纸T1(步骤S186)。具体而言,处理部145向主供给部10a输出用于使与主供给部
10a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主供给部10a能否供给废纸T1进行判断(步骤S187)。具体而
言,处理部145根据第三传感器133而对废纸T1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能够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7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3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80)。由此,反复进行自主供给部10a
的供给。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法供给废纸T1的情况(在步骤S187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例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主供给部10a无法进行供给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
结束处理。
1.3.3.4.N=4的情况
在步骤S174中所读出的N的值为4的情况下,处理部145以第二间隔而从副供给部
10b供给原料T2(步骤S188)。具体而言,处理部145向副供给部10b输出用于使与副供给部
10b的上下驱动轴部112连接的电机以及辊113、114驱动的信号。
接下来,处理部145对副供给部10b能否供给原料T2进行判断(步骤S189)。具体而
言,处理部145根据第四传感器134而对原料T2是否从取出口118被排出进行判断。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能够供给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89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改写N的值,并将N=4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85)。由此,反复进行自副供给部10b
的供给。
在处理部145判断为无法供给原料T2的情况(在步骤S189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
部145例如向输出部142输出用于对副供给部10b无法进行供给的情况进行显示的信号,并
结束处理。
在第三控制处理中,通过反复进行N=1的路径和N=2的路径,从而交替地供给废
纸T1和原料T2。在N=3或者N=4的路径的情况下,从供给部10a、10b中的一方进行供给。例
如,在仅从主供给部10a进行了供给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以在废纸T1与T1之间隔开了
间隔的状态而被供给。由于在现有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从一个供给部供给装载物,因此成为
这样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废纸T1与T1之间出现未输送有纸的间隙。因此,出现未被供给
的部分,此为供给量的变动。与此相对,在使第一间隔M1短于废纸T1或者原料T2的输送方向
上的长度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成为废纸T1与原料T2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此外,虽然
未进行图示,但是在使第一间隔与废纸T1或者原料T2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
成为废纸T1与原料T2既不重叠也未形成间隙的状态。无论在哪一种的情况下,与从一个供
给部供给废纸T1的情况相比,均能够减少向粗碎部12供给的装载物T的供给量的变动。例
如,当想要从一个供给部以缩短相邻的废纸T1的间隔的方式而进行供给时,容易产生卡纸。
因此,以在废纸T1与T1之间隔开间隙这样的第二间隔M2而进行供给。而且,由于在第三控制
处理中,以使废纸T1的一部分与原料T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进行供给,因此即使废纸T1
或原料T2的位置发生偏离,也能够不形成间隙。
在此,第一间隔M1以及第二间隔M2是指,在从供给部向粗碎部12连续地供给装载
物T(废纸T1或者原料T2)的情况下,第一装载物与接着第一装载物而被供给的第二装载物
之间的距离(假设为第一装载物与第二装载物沿着水平方向而被供给的情况下的两个装载
物的最短距离)。另外,虽然将第一间隔M1和第二间隔M2设为距离,但是也可以设为时间的
间隔。此外,第一间隔M1<第二间隔M2。
而且,在第三控制处理中,与仅从一个供给部进行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向粗
碎部12供给的装载物T的供给速度。而且,通过交替地使供给部10a、10b驱动,从而能够减轻
供给部10a、10b的负担。由于也具有这些效果,因此在第三控制处理中,也可以不使用废纸
T1和原料T2,而在副供给部10b中也装载废纸T1。
另外,废纸T1的一部分与原料T2的一部分也可以不以重叠的方式被供给。在该情
况下,与仅从一个供给部进行供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相邻装载物T之间的间隙,从而能
够减少向粗碎部12供给的装载物T的供给量的变动。而且,能够提高向粗碎部12供给的装载
物T的供给速度,从而能够增加每单位时间的处理量。而且,能够减轻供给部10a、10b的负
担。
由于在第三控制处理中,未使用传感器135、136、137、138,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这些
传感器。
薄片制造装置100例如具有以下特征。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具备:制造部102,其对薄片S进行制造;多个供给部10,其
向制造部102供给所装载的装载物T,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
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载物T进行输送。因此,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例如,在使两张废
纸T1重叠的情况下,即便是所重叠的一方的废纸T1的白度较低的情况,在另一方的废纸T1
的白度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白度平均化。这不仅是针对白度,对于其他的特性也是相同
的。因此,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与从一个供给部仅供给废纸T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废纸
T1对薄片S产生的影响。其结果为,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S的特性根
据所供给的废纸T1的特性而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
方式而将装载物T向粗碎部12进行输送,因此与不以使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进行输送的情
况相比,能够制造特性的偏差较小的薄片S。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以使从多个
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将装载物T向粗碎部12进行输送,因此即使具有多
个供给部10,也无需设置多个粗碎部12。因此,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
加的情况。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具备控制部140,所述控制部140以使装载物T的一部分重
叠的方式而使供给部10实施供给。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通过控制140对自供给部10的供
给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制造特性的偏差较小的薄片S。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以使从主供给部10a所供给的废纸T1与从副供给部10b所
供给的原料T2重叠的方式而对废纸T1和原料T2进行输送。原料T2为预先规定的原料,并且
为作为所制造的薄片的原料而适合的物质。原料T2例如与一般的废纸相比,白度较高,纤维
长度较长,接近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且异物较少。因此,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通过以使
废纸T1与原料T2重叠的方式而进行输送,从而即使被供给的废纸T1白度较低,纤维长度较
短,背离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且异物较多,也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对所制造的薄片S产生的
影响。另外,通过将原料T2设为薄片,从而也具有易于定量地进行供给的效果。例如,在纤维
状的情况下,定量地进行供给是较为困难的。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具有控制部140,该控制部140根据废纸T1而选择性地实施
自副供给部10b的原料T2的供给。例如,在废纸T1的特性对所制造的薄片产生影响的情况
下,供给原料T2,在废纸的特性T1对所制造的薄片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不供给原料T2。由
此,能够降低原料T2的使用频率。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与能够装载于主供给部10a中的废纸T1的容积相比,能够
装载于副供给部10b中的原料T2的容积较小。由于原料T2仅作为薄片的原料,因此对于用户
而言,期望成本较低。通过使原料T2的容积减小,而使原料T2的大小或厚度减小,从而能够
降低成本。
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在主供给部10a的上方配置有副供给部10b。由于在薄片制
造装置100中,主供给部10a的装载物T的装载量更多,因此当副供给部10b被配置在主供给
部10a的下方时,会被主供给部10a隐藏而不易进行副供给部10b的补充。因此,通过在主供
给部10a的上方配置副供给部10b,从而能够易于进行副供给部10b的补充。此外,由于用户
向主供给部10a投入较多的废纸T1,因此在废纸T1的投入之时,处于更低的位置更不易疲
劳。
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在主供给部10a的上方配置副供给部10b,因此
例如易于使在引导部120中重叠的废纸T1和原料T2的宽度方向(与废纸T1以及原料T2的输
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一致。具体而言,在废纸T1和原料T2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情况
下,能够以使废纸T1和原料T2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向粗碎部12进行供给。由此,在薄片
制造装置100中,能够制造特性的偏差较小的薄片S。
另外,在存在有废纸T1以及原料T2的大小的误差、引导部120等的制造误差的情况
下,在这些误差的范围内,在薄片制造装置100中,能够以使废纸T1和原料T2的宽度方向一
致的方式而向粗碎部12进行供给。
此外,在使用了薄片制造装置100的薄片制造方法中,包括:以使从多个供给部10
所供给的装载物T重叠的方式而对装载物T进行输送的工序;使用装载物T而对薄片进行制
造的工序。因此,在使用了薄片制造装置100的薄片制造方法中,能够对所制造的薄片S的特
性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2、薄片制造装置的改变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200进行详细说明。图8为
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200的立体图。以下,在薄片制造
装置200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薄片制造装置100的示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而对于相同点
则省略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上述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副供给部10b所供给的原料T2为
单张。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薄片制造装置200中,副供给部10b所供给的原料T2为卷筒
纸。薄片制造装置200的副供给部10b具有作为卷筒纸的旋转的中心的旋转轴部212。
在薄片制造装置200中,例如与薄片制造装置100相比,能够实现副供给部10b的轻
量化。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从多个供给部10所供给的装载物T以在引导部120中
重叠的方式而被输送,但是也可以不在引导部120中重叠,而只需使对多个供给部10进行驱
动的时间(例如,输出辊114驱动的时间)重叠即可。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从多个供给部10供给的装载物T被输送至一个粗碎部
12,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也可以对应于多个供给部10而设置多个粗碎部12,
并且在粗碎部12中进行了粗碎之后,使各自的粗碎片(细片)混合。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采用了干式的方式,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
置也可以采用湿式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解纤部20而使用碎解部(碎
浆机),代替分级部30而使用脱墨器具,代替薄片形成部80而使用抄纸部。
此外,由本发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所制造的薄片S主要是指形成为薄片状的
物质。但是并不限定于薄片状物质,也可以是板状、波特(Bode)状、网状。本说明书中的薄片
被分为纸和无纺布。纸包括以纸浆或废纸为原料并成形为较薄的薄片状的形态等,并包括
以笔记或印刷为目的的记录纸、壁纸、包装纸、彩色纸、画图纸、制图纸等。无纺布是与纸张
相比较厚的物质或强度较低的物质,并包括一般的不织布、纤维板、卫生纸(清扫用卫生
纸)、厨房用纸、清洁器、过滤器、液体(废墨或油)吸收材料、吸音材料、隔热材料、缓冲材料、
垫子等。另外,作为原料,也可以为纤维素等植物纤维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
纤维等化学纤维或羊毛、丝绸等动物纤维。
本发明可以在具有本申请所记载的特征或效果的范围内省略一部分的结构,或者
对各个实施方式或改变例进行组合。
本发明包括与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实质相同的结构(功能、方法以及结果
相同的结构,或者目的以及效果相同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对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
结构中的非本质部分进行置换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与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实
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结构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目的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在实施方式
中所说明的结构中附加了公知技术的结构。
符号说明
1:管;2:漏斗;3、4、5:管;6:漏斗;7、8:管;9:漏斗;10:供给部;10a:主供给部;10b:
副供给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16:框体;20:解纤部;22:导入口;24:排出口;30:分级部;
31:导入口;32:圆筒部;33:倒圆锥部;34:下部排出口;35:上部排出口;36:接收部;40:筛选
部;42:导入口;44:排出口;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给部;54:管;56:鼓风机;60:堆积部;
62:导入口;70:料片形成部;72:网带;74:拉伸辊;76:抽吸机构;78:调湿部;80:薄片形成
部;82:第一粘合部;84:第二粘合部;86:加热辊;90:切断部;92:第一切断部;94:第二切断
部;96:排出部;98:标记部;100:薄片制造装置;102:制造部;110:堆叠部;112:上下驱动轴
部;113:拾取辊;114:输出辊;116:框体;118:取出口;120:引导部;122:板状部;124:第一引
导部;126:第二引导部;131:第一传感器;132:第二传感器;133:第三传感器;134:第四传感
器;135:第五传感器;136:第六传感器;137:第七传感器;138:第八传感器;140:控制部;
141:操作部;142:输出部;143:存储部;144:存储介质;145:处理部;200:薄片制造装置;
212:旋转轴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
多个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所装载的装载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以使从多个所述供给部所供给的所述装载物重叠的方式而对
所述装载物进行输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装载物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使所述供给部实施供
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供给部具备:
主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废纸;
副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预先规定的原料,
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以使从所述主供给部所供给的所述废纸与从所述副供给部所
供给的所述原料重叠的方式而对所述废纸和所述原料进行输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废纸而选择性地实施自所述副供给部的供给。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能够装载于所述主供给部中的所述废纸的容积相比,能够装载于所述副供给部中的
所述原料的容积较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供给部的上方配置所述副供给部。
7.一种薄片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使从多个供给部所供给的装载物重叠的方式而对所述装载物进行输送的工序;
使用所述装载物来制造薄片的工序。
8.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
多个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装载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从多个所述供给部交替地供给所述装载物。
9.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造部,其对薄片进行制造;
多个供给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给装载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装置中,在从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一个供给部进行供给的期间内,从
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另一个供给部进行供给。
10.如权利要求1、8、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即使无法通过多个所述供给部中的某一个供给部来供给装载物,也有另一个供给部继
续进行装载物的供给。
11.(追加)如权利要求1、8、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部具备粗碎部,所述粗碎部对由所述供给部所供给的所述装载物进行粗碎,
所述供给部向所述粗碎部供给所述装载物。
12.(追加)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供给部以不同的量单位进行切换从而交替地进行供给。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修改内容:
权利要求书追加了第11项及第12项。
第11项为基于申请时的说明书的第0027段、第0028段、第0030段的权利要求。
第12项为基于申请时的说明书的第0125段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