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机.pdf

  • 上传人:奻奴
  • 文档编号:4107198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格式:PDF
  • 页数:25
  • 大小:8.7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64776.X

    申请日:

    2014.02.25

    公开号:

    CN104044365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13/02申请日:20140225|||公开

    IPC分类号:

    B41J13/02

    主分类号:

    B41J13/02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增渊浩幸; 今江俊博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3.03.11 JP 2013-047620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刘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机。为了减少设置空间并简单地进行延迟辊(即介质分离辊)的更换作业,打印机(1)具有输送片状的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路(12)、输送介质且能够切换成开放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路(29)、隔着第一介质输送路(12)而对置配置的介质输送辊(17)及延迟辊(16)、从第二介质输送路29侧将延迟辊(16)以能够装拆的状态装配的辊装配部(70)。能够从开放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路(29)更换延迟辊(16),因此更换作业容易。而且,与设置专用的开口部等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用于介质分离辊更换的开口部等的设置空间。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输送片状的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路;
    输送所述介质且能够切换成开放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路;
    隔着所述第一介质输送路对置配置的介质输送辊及介质分离辊;
    以能够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侧装拆所述介质分离辊的状态供该介质分离辊装配的辊装配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具有:
    形成在规定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的介质引导面上的开口部;
    将所述开口部以能够开闭的状态封闭的介质输送引导件,
    能够经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辊装配部装拆所述介质分离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具有对所述介质分离辊进行支承的辊支架单元,
    所述辊支架单元以能够装拆的状态装配于所述辊装配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辊支架单元具备:
    所述介质分离辊;
    对所述介质分离辊施加朝向所述介质输送辊的按压力的施力构件;
    支承所述介质分离辊及所述施力构件的支架,
    所述辊装配部具备将所述支架支承为能够装拆的支架装配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辊支架单元具备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作为所述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支承所述介质分离辊,
    所述第二支架以能够绕着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支架转动中心线转动的状态与所述第一支架连结,
    所述施力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以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的一方的转动方向施力,
    所述辊装配部具备第一支架装配部及第二支架装配部作为所述支架装配部,
    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将所述第一支架支承为能够绕着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转动,且支承为能够从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交叉的方向装拆,
    所述第二支架装配部将所述第二支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止在绕着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的规定的转动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借助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能够从所述转动方向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架。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具备规定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的支轴,
    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具备将所述支轴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支承的轴槽、及形成于该轴槽且向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交叉的方向开口的槽开口部,
    所述支轴的轴直角截面形状是正交方向的一方为宽幅部分且另一方为比所述宽幅部分窄的窄幅部分的形状,
    所述槽开口部的槽宽设定为所述支轴的所述窄幅部分能够通过而所述宽幅部分不能通过的宽度。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架装配部具备装配部侧卡止部,
    所述第二支架具备支架侧卡止部,该支架侧卡止部能够以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为中心,从与所述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卡止于所述装配部侧卡止部,
    所述支架侧卡止部能够向解除相对于所述装配部侧卡止部的卡止的方向弹性位移。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具备支架侧抵接部,
    所述辊装配部具备装配部侧抵接部,该装配部侧抵接部与装配在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上的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支架侧抵接部抵接,且能够使所述第一支架向与所述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中,具有:
    装置主体部;
    以能够装拆或者能够绕着预先确定的开闭中心线开闭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翻转单元,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所述介质的主体侧输送路、将所述介质以层叠状态收纳的介质收纳部、及从所述介质收纳部向所述主体侧输送路供给所述介质的介质供给路,
    所述翻转单元具备翻转用输送路,该翻转用输送路使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送入的介质的表背翻转并使该介质返回所述主体侧输送路,
    所述介质供给路是所述第一介质输送路,
    所述翻转用输送路的一部分是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

    11.  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
    对在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所述主体侧输送路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

    说明书

    说明书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使重叠传送状态的片状介质分离的介质分离辊的介质输送装置、及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作为记录纸等片状的介质的重叠传送防止用的介质分离机构,已知有具备介质分离辊的机构。介质分离辊通常被称为延迟辊,具备该辊的机构被称为延迟分离机构。在延迟分离机构中,当介质向输送辊与延迟辊的夹紧部送入时,该介质在由延迟辊的摩擦力施加了大的传送负载的状态下,由输送辊送出。延迟辊容易发生由磨损引起的介质分离力的下降等经年劣化。因此,延迟辊以能够更换的状态装入打印机等设备。
    专利文献1及2公开了一种具备以能够更换的方式装入的延迟辊的片材供送装置及记录装置。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片材供送装置中,将延迟辊安装构件利用螺丝固定在装置侧,通过将螺丝拆卸而能够更换延迟辊。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记录装置中,延迟辊沿着辊轴方向能够滑动。在将延迟辊从纸路径拆卸时,使延迟辊从固定位置向解除位置滑动。
    另一方面,作为装入有具备延迟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设备,已知有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具备双面自动读取功能的扫描仪或传真机、其他的电子设备。在这些设备中,存在具备用于使介质翻转的翻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例如,在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中,记录纸在其表面被实施了印刷之后,经由翻转用输送路而将表背翻转,对背面实施印刷。
    翻转用输送路有时向打印机的主体部一体地装入。而且,具备翻转用输送路的翻转单元有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的主体部。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一种具备能够装拆的翻转单元的电子设备、记录装置的方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191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719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804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274580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延迟辊的更换机构中,为了更换延迟辊而需要螺丝刀等工具。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延迟辊的更换。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延迟辊的更换机构中,在更换延迟辊时,需要使延迟辊沿着辊轴方向滑动。因而在纸路径内需要设置使延迟辊从固定位置滑动到解除位置的滑动机构及滑动用的空间。因此,对于装置的小型化不利。
    而且,延迟辊组装成由弹簧等施力构件以规定的按压力按压于输送辊或供纸辊的状态。在延迟辊的更换时,需要使延迟辊克服按压力从输送辊或供纸辊离开,并在此状态下将延迟辊拆卸。由于需要在施加了按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延迟辊的装拆,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其更换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较多的设置空间,而能够简单地进行介质分离辊的更换作业的介质输送装置、及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打印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输送片状的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且能够切换成开放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路;隔着所述第一介质输送路对置配置的介质输送辊及介质分离辊;以能够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侧装拆所述介质分离辊的状态供该介质分离辊装配的辊装配部。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能够从开放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路更换配置在第一介质输送路上的介质分离辊。与在装置外表面等设置介质分离 辊的更换用的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在开放状态的输送路上容易设置大的开口部,介质分离辊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而且,无需在第一介质输送路上设置介质分离辊更换用的开口部等的空间。由此,能够将配置介质分离辊的第一介质输送路紧凑地构成。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在具备规定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的介质引导面时,配置形成在该介质引导面上的开口部和将所述开口部以能够开闭的状态封闭的介质输送引导件,并能够经由所述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辊装配部装拆所述介质分离辊即可。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有对所述介质分离辊进行支承的辊支架单元,在所述辊装配部上以能够装拆的状态装配所述辊支架单元。
    在直接更换介质分离辊的情况下,在更换时,介质分离辊的辊面等可能与辊装配部等的部位抵碰而发生破损。而且,在介质分离辊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不容易处理。由于对装入有介质分离辊的单元进行更换,因此介质分离辊破损的可能性少,而且,其更换作业也变得简单。
    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辊支架单元具备:所述介质分离辊;对所述介质分离辊施加朝向所述介质输送辊的按压力的施力构件;支承所述介质分离辊及所述施力构件的支架,所述辊装配部具备将所述支架支承为能够装拆的支架装配部。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所述辊支架单元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具备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作为所述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支承所述介质分离辊,所述第二支架以能够绕着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支架转动中心线转动的状态与所述第一支架连结,所述施力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以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的一方的转动方向施力。而且,所述辊装配部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具备第一支架装配部及第二支架装配部作为所述支架装配部,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将所述第一支架支承为能够绕着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转动,且支承为能够从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装拆,所述第二支架装配部将所述第二支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卡止在绕着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的规定的转动位置。
    对介质分离辊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架由施力构件绕着支架转动中心线施力。在将辊支架单元装配于单元装配部时,第一支架在能够以支架转动中心线为中心转动的状态下安装于单元装配部,成为由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所述转动方向被施力的状态。由此,支承于第一支架的介质分离辊在该作用力下,伴随着规定的按压力,成为与介质输送辊相对的状态。
    用于产生将介质分离辊朝向介质输送辊按压的按压力的施力构件也装入于辊支架单元。由此,无需克服按压力来进行介质分离辊的装拆作业。而且,在介质分离辊的装拆时,也不需要进行对该辊施加按压力的施力构件的装拆作业。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介质分离辊的装拆作业(更换作业)。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借助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能够从所述转动方向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架。
    辊支架单元在向单元装配部装配前的状态下,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被保持成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卡合的状态。由于没有第一、第二支架各自摆动而相互碰撞等的可能性,因此辊支架单元的处理容易。而且,由于第一、第二支架成为一体,因此将辊支架单元向单元装配部定位的作业也容易。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具备规定所述支架转动中心线的支轴,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具备将所述支轴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支承的轴槽、及形成于该轴槽且向与所述介质分离辊的辊旋转中心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开口的槽开口部,所述支轴的轴直角截面形状是正交方向的一方为宽幅部分且另一方为比所述宽幅部分窄的窄幅部分的形状,所述槽开口部的槽宽设定为所述支轴的所述窄幅部分能够通过而所述宽幅部分不能通过的宽度。
    将辊支架单元中的第一支架的支轴的窄幅部分定位于单元装配部中的第一支架装配部的轴槽的槽开口部,在此状态下,能够将支轴向轴槽插入。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够进行将辊支架单元的第一支架向单元装配部的第一支架支承部安装的作业。
    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支架装配部具备装配部侧卡止部,所述第二支架具备支架侧卡止部,该支架侧卡止部能够以所述支架转动中 心线为中心,从与所述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卡止于所述装配部侧卡止部,所述支架侧卡止部能够向解除相对于所述装配部侧卡止部的卡止的方向弹性位移。
    在将第一支架的支轴向第一支架支承部的轴槽插入时,第一、第二支架能够以插入到轴槽内的支轴为中心(以支架转动中心线为中心)转动。在此状态下,使第二支架转动至该第二支架的支架侧卡止部超过装配部侧卡止部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第二支架的支架侧卡止部卡止于装配部侧卡止部。如此,通过进行将第一支架的支轴向第一支架装配部的轴槽插入的插入操作和在将支轴向轴槽插入之后转动第二支架的转动操作,从而将辊支架单元装配于单元装配部。在将辊支架单元从单元装配部拆卸时,只要使第二支架的支架侧卡止部进行弹性位移而从装配部侧卡止部脱离,然后,从轴槽将第一支架的支轴拆卸即可。
    无需使用螺丝刀等工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将辊支架单元相对于单元装配部进行装拆。而且,在装拆操作中,只要将辊支架单元相对于单元装配部,向与支架转动中心线正交的方向移动第一支架的支轴,并绕着该支架转动中心线转动第二支架即可。由此,无需像在进行使介质分离辊沿着该介质分离辊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操作时那样,在配置介质分离辊的输送路的部分将介质分离辊装拆用的空间确保得大。
    在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具备支架侧抵接部,所述单元装配部具备装配部侧抵接部,该装配部侧抵接部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架装配部上的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支架侧抵接部抵接,且能够使所述第一支架向与所述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在介质的输送动作中,有时未沿着通过介质输送辊与介质分离辊的夹紧部的路径来输送介质。这种情况下,优选预先使介质分离辊从介质输送辊分离,以免介质分离辊产生的传送负载作用于介质输送辊。通过在对介质分离辊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架上配置支架侧抵接部,并使第一支架从介质输送辊侧退避,由此能够简单地实现这样的介质分离辊的退避动作。
    接下来,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翻转单元的介质输送装置,该翻转单元具备使介质的表背翻转的翻转用输送路。这种情况的介质输送装置具有:装置主体部;以能够装拆或者绕着预先确定的开闭中心线能够开闭的 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翻转单元,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所述介质的主体侧输送路、将所述介质以层叠状态收纳的介质收纳部、及从所述介质收纳部向所述主体侧输送路供给所述介质的介质供给路,所述翻转单元具备翻转用输送路,该翻转用输送路使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送入的介质的表背翻转并使该介质返回所述主体侧输送路,所述介质供给路是所述第一介质输送路,所述翻转用输送路的一部分是所述第二介质输送路。
    接下来,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介质输送装置;对在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所述主体侧输送路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打印机的示意纵向剖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示出将翻转单元打开的状态。
    图5是表示延迟辊更换用的开口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装配延迟辊的辊装配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装配延迟辊的辊装配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辊支架单元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支架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支架的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装置主体部),3翻转单元,3A关闭位置,3B打开位置,4凹部,4a内侧侧面,4b内侧侧面,5供纸盒装配部,6供纸盒,7排纸托盘,8排纸口,9操作面,10a、10b开闭盖,11开闭盖,12用纸供给路,13主体侧输送路,14翻转用输送路,15供纸辊,16延迟辊,16a辊旋转中心线,17输送辊,17a辊,17b宽幅辊,18从动辊,20用纸检测杆,21送纸辊对,22印刷头,23第一排纸辊对,24第二排纸辊对,25压印平板,26上侧路径,27向下路径,28下侧路径,29向上路径,30共用路径,31第一输送辊,31a辊 轴,32从动辊,33第二输送辊,33a辊轴,34从动辊,35汇合部,36路径切换挡板,40开闭中心线,41单元壳体,42背面罩,42a开口部,43杆操作部,44锁定片,45锁定孔,61输送引导板,62输送引导板,61a肋,62a肋,63输送引导板,64输送引导板,65输送引导板,65a滑轨,67a引导用突起,67b引导用突起,67c引导用突起,68开口部,70延迟辊装配部(单元装配部),71输送引导板,73轴槽,73a轴槽开口部分,73b轴槽开口部分,74第二支架卡止部,75底板,76端板,77卡止槽,90辊支架单元(单元),100第一支架,100a支架转动中心线,101端板,102头部,103连续轴,104支轴,104a圆形轴部,104b扁平轴部,105卡合销,106支腿部,107抵接轴,107a抵接面,108连结板,109后侧弹簧卡挂处,110第二支架,111背板,112下侧背板部分,112a开口,113水平板部分,113a开口,114上侧背板部分,115顶板部分,116加强肋,117加强肋,118端板,118a卡合端面,119轴连结部,120轴槽,121弹簧装配板,121a底面,122前侧弹簧卡挂处,123卡止板,123a卡止部,130拉伸螺旋弹簧,131弹簧前端,132弹簧后端,140退避机构,141转动片,141a抵接面,142转动轴,143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适用于能够进行双面印刷的具备翻转单元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备翻转单元的扫描仪、传真机等打印机以外的设备。而且,对于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供给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也同样能够适用。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的从前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打印机的从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而且,图3(a)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纵向剖视图,图3(b)是局部纵剖视图。
    主要参照图1、图2,说明打印机1的整体的形状。打印机1具备打 印机主体部2和翻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整体呈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4,在此,装配有翻转单元3。翻转单元3是用于在使片状的介质即印刷用纸(以下,简称为“用纸”)的表背翻转后的状态下使该用纸返回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而且,翻转单元3如后述那样是开闭式的翻转单元,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分为中心,能够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打开。
    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设有供纸盒装配部5。供纸盒装配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装配部5上,从前方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装配有供纸盒6。在供纸盒装配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托盘7。排纸托盘7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在排纸托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成为操作面9。在操作面9上排列有电源开关9a、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托盘7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盖10a、10b。当打开上述的开闭盖10a、10b时,墨盒装配部(未图示)开口,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表面部分成为大致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有维修用的开闭盖11。
    [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3,对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尤其是用纸输送路径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用纸供给路12、主体侧输送路13及翻转用输送路14。用纸供给路12及主体侧输送路13形成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翻转用输送路14形成在翻转单元3的内部。
    用纸供给路12是将以层叠状态收纳于供纸盒6的规定尺寸的用纸P向主体侧输送路13供给的输送路径。用纸供给路12从供纸盒装配部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着打印机后方而向斜上方延伸,并向打印机前方弯曲,而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结。收纳于供纸盒6的用纸P由供纸辊15向用纸供给路12送出。送出的用纸通过作为介质分离辊的延迟辊16与输送辊17的夹紧部而被一张张地送出。用纸供给路12是输送辊17和延迟辊16隔着该用纸供给路12而对置配置的第一介质输送路。通过 延迟辊16与输送辊17的夹紧部而被送出的用纸P通过输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夹紧部,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
    主体侧输送路13是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大致水平地延伸而到达排纸口8的输送路径。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从其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用纸检测杆20、送纸辊对21、印刷头22、第一排纸辊对23及第二排纸辊对24。印刷头22是喷墨头,相对于其喷嘴面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压印平板25。
    从用纸供给路12向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的用纸借助输送辊17,边将用纸检测杆20上压,边被送入送纸辊对21。向送纸辊对21送入的用纸借助送纸辊对21,经由印刷头22的印刷位置,朝向第一排纸辊对23被输送。向第一排纸辊对23送入的用纸经由第一排纸辊对23及第二排纸辊对24,从排纸口8向排纸托盘7排出。
    另一方面,在翻转单元3的内部形成的翻转用输送路14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13而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整体为沿着打印机上下方向Z描绘环状的输送路径。翻转用输送路14具备: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侧路径26;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向下路径27;与该向下路径27连续,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而延伸的下侧路径28;以及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而延伸的向上路径29。
    向上路径29的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弯曲,且在上述的用纸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汇合。因此,向上路径29和用纸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成为共用路径30。该共用路径30是沿着用纸输送辊17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在上侧路径26与向下路径27之间配置有第一输送辊31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向上路径29之间配置有第二输送辊33及从动辊34。从主体侧输送路13向翻转用输送路14送入的用纸向第一输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夹紧部送入,由第一输送辊31向第二输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夹紧部送入,由第二输送辊33向输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夹紧部送入。然后,用纸由输送辊17再次向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
    通过经由环状的翻转用输送路14,用纸以表背翻转后的状态向主体侧输送路13返回。因此,通过经由翻转用输送路14,能够进行用纸的双面印刷。
    在此,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上游端、及共用路径30的下游端的汇合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路径切换挡板36配置成以该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为中心,沿着打印机上下方向Z能够转动的状态。路径切换挡板36在通常的状态下,由于其自重而保持成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侧的挡板主体部分载置于输送辊17的外周面的第一切换位置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一侧反馈的用纸由路径切换挡板36向翻转用输送路14侧引导。用纸经由翻转用输送路14,再次返回至汇合部35。路径切换用挡板36由返回汇合部35的用纸上压,能够从第一切换位置移动到第二切换位置。当路径切换用挡板36被上压到第二切换位置时,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下游端侧的共用路径30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通。因此,用纸边将路径切换用挡板36上压,边被送入主体侧输送路13。在用纸通过之后,路径切换用挡板36再次由于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
    在从供纸盒6供给用纸时,也同样地通过从用纸供给路12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的用纸将路径切换挡板36上压。在用纸通过之后,路径切换挡板36由于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因此,不会发生从主体侧输送路13反馈的用纸经由共用路径30而进入翻转用输送路14或用纸供给路12侧的情况。而且,不用使用驱动源、施力构件等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进行用纸的路径的切换。
    [开闭式的翻转单元]
    图4是打印机1的从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示出翻转单元3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从图2及图4可知,翻转单元3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能够开闭。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翻转单元3成为沿着打印机上下方向Z而立起的姿态,其单元壳体41的背面罩42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的背面部分位于大致同一面上。在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3B,翻转单元3成为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放 倒的姿态。在打开位置3B,从图4可知,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下游侧的向上路径29及共用路径30成为开放状态。通过打开翻转单元3能够简单地处理这些路径中的用纸堵塞等不良情况。翻转用输送路14的向上路径29及共用路径30的部分是能够开放的第二介质输送路。
    如图2所示,翻转单元3在其背面罩42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端侧的部分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42a。一对杆操作部43从开口部42a露出。当将一对杆操作部4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操作时,从翻转单元3的左右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左右的锁定片44(参照图4)从形成在装置主体部2的凹部4的左右的侧面4a、4b上的锁定孔45(参照图4)脱离。由此,翻转单元3被解除锁定,能够打开。
    [延迟辊更换用的开口部]
    图5是表示延迟辊16的更换用的开口部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当打开翻转单元3时,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一部分即向上路径29及共用路径30成为开放状态。对共用路径30中的装置主体部2的一侧的输送路面进行规定的输送辊17的外周面部分也露出。
    向上路径29形成于在装置主体部2侧配置的输送引导板61与在翻转单元3侧配置的输送引导板62之间。在上述输送引导板61、62的表面形成有与用纸输送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多条肋61a、62a。通过上述肋61a、62a的前端面来规定向上路径29中的装置主体侧的输送引导面及翻转单元侧的输送引导面。
    装置主体部2侧的输送引导板61具备位于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的输送引导板63、64和位于输送引导板63、64之间的输送引导板65。如图5所示,位于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的输送引导板65以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方能够拆卸的状态,配置在两侧的输送引导板63、64之间。在本例中,在输送引导板65的两端面形成有滑轨65a,在两侧的输送引导板63、64的内侧的端面分别形成有对滑轨65a进行引导的多个引导用突起67a、67b、67c。
    当使输送引导板65如图中的箭头所示那样向上方滑动而从两侧的输送引导板63、64脱离时,形成在输送引导板63、64之间的延迟辊更换用的开口部68成为开放状态。向装置主体部2装入的延迟辊装配部70从该 开口部68露出。对延迟辊16(参照图3)进行保持的辊支架单元90以能够装拆的状态装配于延迟辊装配部70。辊支架单元90经由开口部68,以能够从开放状态的翻转用输送路14的部分(向上路径29)侧装拆的状态装配于辊装配部70。在本例中,由于延迟辊16以单元的方式装配于延迟辊装配部70,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延迟辊装配部70称为“单元装配部70”。而且,将辊支架单元90仅称作“单元90”。
    图6(a)、(b)是表示从单元装配部70将单元90拆卸的操作的说明图。在说明单元装配部70及单元90的具体的结构之前,参照图4、图5及图6,说明从单元装配部70将单元90拆卸的操作。
    在将单元90从单元装配部70拆卸时,首先,将翻转单元3如图4所示那样打开。接着,如图5中箭头所示那样,使输送引导板65向上方滑动,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接着,如图6(a)中箭头所示那样,使单元90的卡止板123(支架侧卡止部)向上方进行弹性位移,将该卡止板123从单元装配部70侧的卡止槽77(装配部侧卡止部)向上方拆卸。当卡止板123从卡止槽77向上方脱离时,能够使单元90以在其上端侧配置的两侧的支轴104为中心,如图6(b)所示那样向上方转动。当单元90向上方转动规定量时,能够使其两侧的支轴104从单元装配部70侧的轴槽73向后方脱离。当辊支架单元90的两侧的支轴104从单元装配部70的两侧的轴槽73脱离时,单元90从单元装配部70完全脱离,能够经由开口部68从装置主体部2取出。
    [单元及单元装配部]
    参照图7、图8、图9及图10,说明单元90及单元装配部70的结构。图7是表示装配有单元90的装置主体部2侧的单元装配部70的说明图。图8(a)~(d)是表示单元90的前侧立体图、后侧立体图、侧视图及剖视图。图9(a)~(c)分别是表示单元90的结构部件即第一支架的前侧立体图、后侧立体图及侧视图。图10(a)~(c)分别是表示单元90的结构部件即第二支架的前侧立体图、后侧立体图及侧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装配于装置主体部2的状态下的单元90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打印机宽度方向X及打印机上下方向Z分别作为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进行说明。而且,本例的单元90在宽度方向上呈左 右对称的形状,由左右对称的结构部件构成。因此,左右的对应的部位使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参照图8,说明单元90的整体结构。单元90具备延迟辊16、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110及拉伸螺旋弹簧130。第一支架100对延迟辊16进行支承。第二支架110在以与延迟辊16的辊旋转中心线16a平行的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为中心能够转动的状态下与第一支架100连结。拉伸螺旋弹簧130架设在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110之间。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30,对第一支架100相对于第二支架110朝向以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为中心的图中的顺时针的方向即第一转动方向A施力。而且,在第一支架100的两端配置有卡合销105。这些卡合销105借助拉伸螺旋弹簧130的拉伸弹簧力,从第一转动方向A向在第二支架110的两端形成的卡合端面118a卡合。
    参照图8及图9,说明第一支架100的结构。第一支架100以一定的间隔具备与支架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端板101。端板101具备从支架上下方向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前后扩宽的大致三角形轮廓的头部102。在头部102的上端的角部分之间架设有沿着与它们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续轴103。支轴104从端板101的外侧的端面,以与连续轴103同轴的状态向外方突出。支轴104的与端板101连结的部分为圆形轴部104a,前端侧的部分成为一方弯曲的呈扁平的截面形状的扁平轴部104b。即,在扁平轴部104b中,其轴直角截面形状成为正交方向的一方为宽幅部分而另一方为窄幅部分的形状。扁平轴部104b的两侧部分成为与圆形轴部104a相同的外径的圆弧面。
    在端板101的头部102的向前方突出的角部分之间,沿着与它们正交的宽度方向架设有延迟辊16(参照图8)。而且,在端板101的头部102的后侧的部位形成有与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平行地延伸的卡合销105。
    矩形轮廓的支腿部106从端板101的头部102的下端的后侧部分向下方延伸。在支腿部106的外侧的端面形成有与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平行地延伸的支架侧抵接轴107。支架侧抵接轴107的前侧的外周面成为圆弧状的抵接面107a。左右的端板101的支腿部106的上端部之间由沿着与端板10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连结板108连结。在连结板108的宽度方向的中 央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后侧弹簧卡挂处109。拉伸螺旋弹簧130的支架前后方向的后端132从后侧挂止于后侧弹簧卡挂处109。
    接下来,参照图8及图10,说明第二支架110的结构。第二支架110是能够配置在第一支架100的左右的端板101之间的宽度的支架。第二支架110具备在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折弯的背板111。背板111具备:矩形的下侧背板部分112;从下侧背板部分112的上端缘向前方垂直地折弯而延伸的水平板部分113;从水平板部分113的前端缘向上方垂直地折弯而延伸的上侧背板部分114。在上侧背板部分114的上端缘形成有向前方垂直地折弯而延伸的顶板部分115。在下侧背板部分1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的开口112a。从水平板部分113到上侧背板部分114的下侧部分,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的开口113a。而且,上侧背板部分114的上侧部分比其下侧部分的宽度窄。在背板111的前表面侧,在顶板部分115与上侧背板部分114之间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三角形的加强肋116。在背板111的背面侧,在水平板部分113与上侧背板部分114之间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三角形的加强肋117。
    在背板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端板118。端板118形成为架设在上侧背板部分114的下侧部分和顶板部分115的两端面的状态。在端板118形成有从顶板部分115向上方突出的轴连结部119。轴连结部119前后分为两叉,在其上端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圆形截面的轴槽120。第一支架100的连续轴103从上方以能够转动的状态向轴槽120插入。向轴槽120插入的连续轴103借助轴连结部119的弹性复原力而保持在轴槽120内。由此,第一支架100和第二支架110维持以支架转动轴线100a为中心而能够相对转动的连结状态。
    在端板118的与上侧背板部分114的窄幅的上侧部分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卡合端面118a。卡合端面118a是朝向后方的端面,能够供第一支架100的卡合销105从后侧卡合。
    在背板111的下侧背板部分112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前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弹簧装配板121。弹簧装配板121呈向上方开口的槽形截面。在弹簧装配板121的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前侧弹簧卡挂处122。下侧背板部分112的开口112a位于弹簧装配板121的后端。从图8可知,在弹簧装配板 121上装配拉伸螺旋弹簧130,拉伸螺旋弹簧130的前端131从前侧挂止于前侧弹簧卡挂处122。
    在弹簧装配板121的底面121a的前后方向的中途的部位形成有朝后方而向斜下方延伸的卡止板123。卡止板123的前端部成为两侧被切去的窄幅的卡止部123a。卡止板123向接近弹簧装配板121的底面121a的方向能够进行弹性位移。
    参照图8,说明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110及拉伸螺旋弹簧130的组装状态。从第一支架100的后侧向该第一支架100的端板101之间插入第二支架110。第一支架100的连续轴103从上侧向第二支架110的轴槽120插入,第一、第二支架100、110连结成以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为中心能够相对转动的状态。第一支架100的卡合销105位于第二支架110的卡合端面118a的后侧。在第一支架100的连结板108上形成的后侧弹簧卡挂处109位于第二支架110的弹簧装配部121的后端侧的部位。
    拉伸螺旋弹簧130其前端131挂止于第二支架110的前侧弹簧卡挂处122,其后端132挂止于第一支架100的后侧弹簧卡挂处109。拉伸螺旋弹簧130以规定的拉伸状态架设在前后的弹簧卡挂处122、109之间。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30的拉伸弹簧力,将第一支架100相对于第二支架110,以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为中心而朝向第一转动方向A施力。换言之,将第二支架110从前侧向第一支架100压靠。其结果是,第一支架100的卡合销105成为从后侧与第二支架110的卡合端面118a抵接的卡合状态。由此,在单元90中,第一支架100与第二支架110成为以没有松动的状态相互组装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5~图8,说明在装置主体部2侧配置的单元装配部70的结构。从图5、图6可知,单元装配部70配置在翻转单元3侧的输送引导板61和与输送辊17相对的装置主体部2侧的输送引导板71之间。输送引导板71对用纸供给路12的一方的用纸输送面进行规定,输送引导件61对翻转用输送路14的向上路径29的一方的用纸输送面进行规定。输送辊17在打印机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具备比两侧的辊17a幅宽的宽幅辊17b。与宽幅辊17b相对的输送引导板71的部分开口。当经由在位于输送引导板71的背面侧的输送引导板61上形成的开口部68来向单元装配部 70装配单元90时,延迟辊16成为与输送辊17的宽幅辊17b相对的状态。
    从图7可知,单元装配部70在其上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部位具备作为第一支架装配部的轴槽73。轴槽73能够将单元90的第一支架100的支轴104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装拆。轴槽73形成在开口部68的两侧端部,向打印机后方开口。轴槽73的内径设为将支轴104保持成能够转动的状态的尺寸。轴槽73的朝向打印机后方侧的开口具备:能够供支轴104的圆形轴部104a插入的宽幅的轴槽开口部分73a;能够供支轴104的扁平轴部104b的窄幅部分插入的窄幅的轴槽开口部分73b。从图8(a)可知,支轴104的扁平轴部104b在从其轴直角截面观察时,呈越靠前方而越朝向斜上方的形状。因此,如图6(b)所示,在使单元90斜着倾斜而使支轴104的扁平轴部104b为大致水平时,能够向轴槽73插入支轴104。在将支轴104向轴槽73插入之后,如图6(a)所示,若使单元90绕着支轴104转动而形成垂直的姿态,则支轴104成为不会从轴槽73脱离的状态。
    单元装配部70在其下端部分具备作为第二支架装配部的第二支架卡止部74。第二支架卡止部74具备通过底板75和一对端板76形成的矩形的卡止槽77。底板75是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的板,端板76从底板75的后端的两侧向上方垂直地突出。卡止槽77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开口,其开口宽度比第二支架110的卡止板123窄,且比形成在卡止板123的前端的卡止部123a宽。
    单元装配部70的从轴槽73到卡止槽77的上端(端板76的上端)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比第二支架110的从轴槽120到卡止部123a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短。当将单元90的支轴104向单元装配部70的轴槽73插入并使单元90绕着支轴104向打印机前方转动时,单元90的卡止板123抵碰于单元装配部70的端板76。卡止板123能够进行弹性位移,因此,通过使卡止板123向上方进行弹性位移,而能够使单元90转动至如图7所示那样装配于单元装配部70的垂直的姿态。当卡止板123进行弹性复原时,其前端的卡止部123a能够从前侧卡止于卡止槽77。
    装配后的单元90的延迟辊16成为被拉伸螺旋弹簧130的弹簧力按压于输送辊17的宽幅辊17b的状态。即,由于在第一、第二支架100、110 之间以拉伸状态架设拉伸螺旋弹簧130,因此第一支架100被向打印机前方施力。装配于单元装配部70的单元90的延迟辊16形成由拉伸螺旋弹簧130的作用力朝向输送辊17的宽幅辊17b按压的状态。其结果是,受到弹簧力的第二支架110因其卡止板123从前侧卡止于卡止槽77而安装成相对于单元装配部70不能移动的状态。相对于此,对延迟辊16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架100相对于单元装配部70能够绕着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克服弹簧力而转动。
    在此,本例的打印机1具备使延迟辊16向从输送辊17离开的方向退避的退避机构140。参照图7进行说明,退避机构140具备:在单元装配部70的两侧配置的转动片141;供转动片141安装的转动轴142;使转动轴142转动的驱动机构143。转动片141具备朝向打印机后方的抵接面141a。单元90的第一支架100在两侧具备抵接轴107。当向单元装配部70装配单元90时,第一支架100的抵接轴107从后侧与抵接面141a相对。
    当驱动退避机构140而使转动片141向后方转动时,其抵接面141a与第一支架100的抵接轴107的抵接面107a抵碰。然后,伴随着转动片141的转动,第一支架100以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为中心,克服拉伸螺旋弹簧130的作用力而向后方转动。其结果是,由第一支架100支承的延迟辊16从输送辊17向后方侧退避。在进行使用纸P经由翻转用输送路14向主体侧输送路13返回的输送动作等时,为了避免延迟辊16产生的传送负载作用于输送辊17而进行延迟辊16的退避动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打印机1中,在当打开翻转单元3时切换成开放状态的翻转用输送路14的路径部分设有延迟辊更换用的开口部68。开口部68由对输送引导面进行规定的输送引导板65封闭。在延迟辊16的更换时等,打开翻转单元3,将输送引导板65拆卸,将开口部68打开。装配于单元装配部70的单元90从开口部68露出(参照图5)。
    当使单元90的卡止部123a向上方弹性位移时,卡止部123a从单元装配部70的卡止槽脱离。当把持卡止部123a而使单元90向上方转动时,能够使单元90的支轴104从单元装配部70的轴槽73向后方(与支架转动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脱离。在此状态下,通过将单元90向后方拉出,而能够使单元90从单元装配部70脱离(参照图6)。
    如此,利用切换成开放状态的输送路部分,对配置在与该输送路部分相邻配置的用纸供给路12上的延迟辊16进行更换。由于利用开放状态的输送路部分作为延迟辊更换场所,因此更换作业容易。而且,无需在配置延迟辊16的输送路部分上设置延迟辊更换用的空间。由此,能够抑制配置延迟辊16的输送路部分的设置空间的增加,有利于打印机1的小型化。而且,与在打印机1的外包装壳体上设置延迟辊更换用的开口部的情况等相比,容易较大地获取开口部,因此更换作业变得容易。此外,只要利用输送引导板将开口部封闭即可,与在外包装壳体等设置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开口部的开闭结构也能够简单地构成。
    此外,本例的单元90具备连结成以支轴104为中心能够相对转动的状态的第一、第二支架100、110、及以拉伸状态架设在第一、第二支架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130。而且,第二支架110具备卡止部123a,通过使卡止部123a弹性位移,能够将单元90相对于单元装配部70进行装拆。在将单元90装配于单元装配部70的状态下,第二支架110保持为不能移动的状态,第一支架100绕着支架转动中心线100a能够转动。而且,第一支架100由拉伸螺旋弹簧130向输送辊17侧施力,因此朝向输送辊17的按压力作用在由第一支架100支承的延迟辊16上。
    如此,通过对卡止部123a进行操作,而能够简单地将单元90相对于单元装配部70进行装拆。而且,产生用于将延迟辊16向输送辊17侧按压的作用力的拉伸螺旋弹簧130装入到单元90内。无需克服作用力进行单元90的装拆操作,因此单元90的装拆操作容易。而且,在拆卸的单元90中,在拉伸螺旋弹簧130的弹簧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架100的卡合销105与第二支架110的卡合端面118a抵接。由此,第一、第二支架100、110保持为无松动地组装的状态,因此拆卸的状态下的单元90的处理也容易。

    关 键  词:
    介质 输送 装置 打印机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10719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