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罐盖和饮料罐.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4096608
  • 上传时间:2018-08-28
  • 格式:PDF
  • 页数:30
  • 大小:1.8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0166.X

    申请日:

    2013.10.17

    公开号:

    CN104619597A

    公开日:

    2015.05.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17/34申请日:20131017|||公开

    IPC分类号:

    B65D17/34; B65D17/347; B65D17/353

    主分类号:

    B65D17/34

    申请人: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岛真一; 池田和纪; 柏崎哲夫; 诹访明日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2-245444 2012.11.07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 张谟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拉环主体部(520),设置有以贯通拉环主体部(520)的方式设置的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3主体部缝隙(733)。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3主体部缝隙(733)以沿着形成为圆形的插入孔(540)的外周缘地描绘圆弧的状态形成。另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与插入口(540)之间。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各自具有一端(751)和另一端(752)。在此,一端(751)位于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由此,提供能够使面板的断裂和利用拉环对由于面板的断裂而产生的断裂片的按入平滑地进行的罐盖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罐盖,其特征在于,具备:
    面板,其具有外周缘,安装于罐体的开口;
    拉环,其具有第1缘部,在该第1缘部的相反侧具有第2缘部,并且具备第1侧边和第2侧边,所述第1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所述第2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并且配置在该第1侧边的相反侧,在所述面板形成开口时,所述拉环以该第1缘部侧向离开该面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用户操作;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拉环中位于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的部位和所述面板连接;
    在所述拉环设置有:
    第1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
    第2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1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1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2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区域内;以及
    第3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2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2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1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将位于所述拉环的中心线上且位于从所述第1缘部侧朝向所述第2缘部侧的中心线上的部位与所述面板连接,
    所述第1贯通孔设置在所述拉环的所述中心线上,并且形成为以该中心线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中一方的贯通孔形成在隔着所述中心线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侧,另一方的贯通孔形成在该两个区域中的另一方的区域侧,且该第2贯通孔和该第3贯通孔以成为以该中心线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形成为以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处所为中心而描绘圆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罐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形成为以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处所为中心而描绘圆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罐盖,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描绘圆弧的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设置成通过离开所述连接部第1间隔距离的处所,并且形成为该第1间隔距离比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连接部的间隔距离大,且延伸至位于该第1贯通孔与所述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

    6.  一种饮料罐,其特征在于,
    具有:罐体,其具有开口,在内部收纳饮料;和罐盖,其堵塞该罐体的该开口;
    所述罐盖具备:
    面板,其具有外周缘,安装于所述罐体的开口;
    拉环,其具有第1缘部,在该第1缘部的相反侧具有第2缘部,并且具备第1侧边和第2侧边,所述第1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所述第2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并且配置在该第1侧边的相反侧,在所述面板形成开口时,所述拉环以该第1缘部侧向离开该面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用户操作;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拉环中位于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的部位和所述面板连接;
    在所述拉环设置有:
    第1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
    第2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1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1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2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区域内;以及
    第3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2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2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1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内。

    说明书

    说明书罐盖和饮料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罐盖和饮料罐。
    背景技术
    已提出如下的饮料罐:通过利用拉环按压面板的一部分,在刻痕线产生面板的断裂,形成作为饮用口发挥功能的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1-82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有如下的饮料罐:通过利用拉环按压面板的一部分,在刻痕线产生面板的断裂,形成作为饮用口发挥功能的开口。在此,在这样的饮料罐中,在产生面板的断裂之后进一步操作拉环,从而将由于面板的断裂而产生的舌片状的断裂片按入饮料罐的内部,形成开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面板的断裂和利用拉环对由于面板的断裂而产生的断裂片的按入平滑地进行的罐盖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适用的罐盖,其特征在于,具备:面板,其具有外周缘,安装于罐体的开口;拉环,其具有第1缘部,在该第1缘部的相反侧具有第2缘部,并且具备第1侧边和第2侧边,所述第1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所述第2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 并且配置在该第1侧边的相反侧,在所述面板形成开口时,所述拉环以该第1缘部侧向离开该面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用户操作;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拉环中位于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的部位和所述面板连接;在所述拉环设置有:第1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第2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1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1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2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区域内;以及第3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2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2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1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内。
    在此,其特征可以在于,所述连接部将位于所述拉环的中心线上且位于从所述第1缘部侧朝向所述第2缘部侧的中心线上的部位与所述面板连接,所述第1贯通孔设置在所述拉环的所述中心线上,并且形成为以该中心线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形状,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中一方的贯通孔形成在隔着所述中心线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侧,另一方的贯通孔形成在该两个区域中的另一方的区域侧,且该第2贯通孔和该第3贯通孔以成为以该中心线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配置。该情况下,能够抑制拉环的举动变得不稳定。
    另外,其特征可以在于,所述第1贯通孔形成为以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处所为中心而描绘圆弧。该情况下,与第1贯通孔弯曲而形成的情况等相比,能够使可能在拉环产生的应力集中不易产生。
    另外,其特征可以在于,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形成为以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处所为中心而描绘圆弧。该情况下,与第2贯通孔和第3贯通孔弯曲而形成的情况等相比,能够使可能在拉环产生的应力集中 不易产生。
    另外,其特征可以在于,形成为描绘圆弧的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第3贯通孔,设置成通过离开所述连接部第1间隔距离的处所,并且形成为该第1间隔距离比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连接部的间隔距离大,且延伸至位于该第1贯通孔与所述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该情况下,与第2贯通孔和第3贯通孔未延伸至位于第1贯通孔与拉环的第1缘部之间的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部中位于第1缘部侧的部位、且由用户开始操作拉环时施加的载荷。
    另外,本发明作为饮料罐的情况下,本发明所适用的饮料罐的特征在于,具有:罐体,其具有开口,在内部收纳饮料;和罐盖,其堵塞该罐体的该开口;所述罐盖具备:面板,其具有外周缘,安装于所述罐体的开口;拉环,其具有第1缘部,在该第1缘部的相反侧具有第2缘部,并且具备第1侧边和第2侧边,所述第1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所述第2侧边形成为从该第1缘部朝向该第2缘部、并且配置在该第1侧边的相反侧,在所述面板形成开口时,所述拉环以该第1缘部侧向离开该面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用户操作;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拉环中位于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第2缘部之间的部位和所述面板连接;在所述拉环设置有:第1贯通孔,其设置在所述第1缘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第2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1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1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2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区域内;以及第3贯通孔,其在比所述连接部靠设置有所述第2缘部的一侧具有一端部,形成为从该一端部所处的处所起通过该连接部与所述第2侧边之间且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与该第2侧边之间,朝向所述第1缘部侧,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第1侧边侧,且形成为另一端部位于在该第1贯通孔与该第1缘部之间的所述区域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面板的断裂和利用拉环对由于面板的断裂而产生的断裂片的按入平滑地进行的罐盖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饮料罐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安装拉环之前的面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面板的状态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面板产生的断裂的图。
    图5是示出槽的其他形态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面板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拉环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在饮料罐形成开口时的拉环的动作的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饮料罐时的图。
    图10是示出罐盖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饮料罐100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该饮料罐100具有:容器主体(罐体)200,其在上部具有开口并且在下部具有底部,且形成为筒状;和罐盖300,其安装于容器主体200的开口,封堵容器主体200的开口。此外,在饮料罐100的内部填充(收纳)有清凉饮料、碳酸饮料、酒精饮料等饮料(内容物)。
    罐盖300具有形成为圆盘状、作为基板发挥功能的面板400。另外,罐盖300具有由用户操作的拉环500。在此,拉环500安装于面板400。另外,拉环500沿着从面板400的周缘部侧朝向铆钉900的一个方向配置。
    另外,拉环500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具有第1缘部501,并且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具有第2缘部502,通过第1缘部501侧以向离开面板40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用户操作,使第2缘部502按附于面板400中 预先设定的处所(详情后述),来按压面板40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罐盖300是在面板400形成作为饮用口发挥功能的开口之后,维持拉环500安装于面板400的状态的所谓留置式(stay on type)的罐盖。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拉环500通过在偏离面板400的中央部(中心)的位置设置的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补充说明,拉环500通过以相对于面板400偏心的状态设置的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进一步说明,拉环500通过在比面板400中被拉环500按压的部位靠面板400的中央部侧设置的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
    进而,对于拉环500而言,拉环500中位于第1缘部501和第2缘部502之间的部位通过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在此,设置有铆钉900的处所可以理解为将拉环500中位于第1缘部501和第2缘部502之间的部位与面板400连接的连接部。另外,铆钉900将拉环500中位于中心线CL(从第1缘部501侧朝向第2缘部502侧的、沿着拉环500的长边方向的假想中心线CL)上的部位与面板400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拉环500通过在偏离面板400的中央部的位置设置的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但拉环500也可以通过在面板400的中央部设置的铆钉900而固定于面板400。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第2缘部502(拉环500的顶端部(拉环鼻))形成为圆弧状的拉环500,但也可以设为例如使拉环500形成为矩形状、使拉环500的顶端部为直线状。
    图2是示出安装拉环500之前的面板400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上所述,面板400形成为圆盘状。另外,面板400具有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外周缘41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外周缘410与容器主体200的上缘部(未图示)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对该外周缘410和上缘部实施所谓的卷边接缝加工。由此,面板400固定于容器主体200的上缘部。另外,在面板400形成有在将拉环500固定于面板400时被压溃而成为上述铆钉900的突出部(接头)420。该突出部420设置在从面板400的中心部CP偏离的处所。
    另外,在面板400的表面形成有第1刻痕线430。该第1刻痕线430形成为包围面板400中的由拉环500按压的区域RA(由拉环500按压的按压部位)。补充说明,第1刻痕线430形成在区域RA的周围。另外,该第1刻痕线430由在面板400的表面形成的槽构成,起到诱导面板400的断裂(后述)的作用。补充说明,第1刻痕线430可以理解为预定面板400的断裂的断裂预定线。
    另外,第1刻痕线430形成为朝向面板400的外周缘410侧鼓出,在从正面观察面板400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进而,第1刻痕线430在面板400的中心部CP侧具有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在面板400的外周缘410侧具有顶部433A。
    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配置在隔着拉环500的中心线CL(也参照图1)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一方的区域侧。补充说明,一端部431配置在隔着沿拉环500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CL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侧。另外,另一端部432配置在隔着中心线CL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另一方的区域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刻痕线430配置成以拉环500的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成为线对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彼此离开的状态设置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从而成为在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之间设置有未设置第1刻痕线430的不连续部的状态。通过设置该不连续部,成为后述的舌片部不脱离面板400而舌片部保持安装于面板400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拉环500的中心线CL通过面板400的中心部CP和在面板400形成的突出部4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定了第1假想线KL1的情况下,上述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设置在比该第1假想线KL1靠面板400的中心部CP侧,该第1假想线KL1是与上述中心线CL正交、且通过突出部420(铆钉900)的假想线。补充说明,在图1中,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设置在比铆钉900靠上方。另外,在隔着第2假想线KL2而相对的2个区域中的一方的区域内设置有顶部433A,在另一方的区域内设置有一端部 431和另一端部432,该第2假想线KL2是与上述中心线CL正交、且通过面板400的中心部CP的假想线。进而,在该一方的区域内设置有突出部420。
    进一步说明,成为铆钉900的突出部420设置在如下部位,该部位是面板400中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且位于比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靠顶部433A侧的部位。另外,如图2所示,第1刻痕线430具有弯曲部433。该弯曲部433被设置为:将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连接并且向设置有突出部420的一侧鼓出,且通过比突出部420靠面板400的外周缘410侧。
    另外,弯曲部433在与中心线CL相交的处所具有顶部433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罐盖300中,在面板400中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有提高由该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的刚度的加强用筋HB。另外,在加强用筋HB的一端部设置有朝向上方(饮料罐100的外侧)突出、被拉环500的顶端按压的浮凸EB。通过设置该浮凸EB,与没有浮凸EB的情况相比,容易在第2刻痕线450(详情后述)产生面板400的断裂。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用户操作拉环500,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被拉环500按压,在形成有第1刻痕线430的处所产生面板400的断裂(详情后述)。由此,形成有第1刻痕线430的区域成为舌片状,且该区域朝向饮料罐100的内部折弯。由此,在饮料罐100形成起到作为饮用口的作用的开口。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下,有时将通过在第1刻痕线430产生的断裂而形成的上述舌片状的部位称作舌片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400的表面形成有第2刻痕线450。此外,该第2刻痕线450也由在面板400的表面形成的槽构成,起到诱导面板400的断裂的作用。第2刻痕线450设置在隔着第1假想线KL1而相对的2个区域中设置有顶部433A(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的区域内。
    另外,第2刻痕线450具有一端部451和另一端部452。在此,第2刻痕线450的另一端部452与第1刻痕线430的弯曲部433连接。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连接的处所,刻痕线产生分支。
    进一步对第2刻痕线450进行说明,第2刻痕线450的另一端部452与第1刻痕线430的弯曲部433中的位于中心线CL和第1假想线KL1之间的部位连接。更详细地说明,第2刻痕线450的另一端部452与第1刻痕线430中的位于顶部433A和另一端部432之间的部位连接。进一步说明,第2刻痕线450的另一端部452与第1刻痕线430中除了设置有顶部433A的处所以外的处所连接。
    进一步说明,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设置在中心线CL和第1刻痕线430交叉的交叉处KP以外的处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刻痕线450设置成从与第1刻痕线430的连接部朝向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以与中心线CL正交的关系配置的第1假想线KL1靠设置有上述交叉处KP的一侧,设置有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进一步说明,在比以与中心线CL正交的关系配置的第1假想线KL1靠区域RA所处的一侧,设置有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刻痕线430和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与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的距离比连接部与第1刻痕线430的另一端部432的距离大。补充说明,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一端部431与上述连接部之间的部位的长度比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另一端部432与上述连接部之间的部位的长度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2刻痕线450被设置成朝向图中右下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2刻痕线450也可以设置成朝向图中左下方。该情况下,第2刻痕线450与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顶部433A与一端部431之间的部位连接。
    另一方面,第2刻痕线450的一端部451设置在突出部420的附近。进一步说明,第2刻痕线450的一端部451配置在隔着中心线CL而相对的2个区域中的一方区域侧,第2刻痕线450的另一端部452配置在这2 个区域中的另一方区域侧。进一步说明,第2刻痕线450具有从另一端部452朝向突出部420的直线部453。进而,第2刻痕线450具有弯曲部454。该弯曲部454与直线部453连接并且与形成为圆柱状的突出部420之间隔开距离地配置,且被设置成沿着突出部420。
    在此,弯曲部454形成在突出部420与第1刻痕线430之间。更详细而言,形成在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与突出部420之间。补充说明,在中心线CL上,在突出部420与第1刻痕线430之间配置有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
    另外,弯曲部454设置成通过面板400中被拉环500按压的区域RA(被拉环500按压的按压部位)与突出部420之间。补充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刻痕线450被设置成通过比上述区域RA靠设置有突出部420(铆钉900)的一侧,并且该第2刻痕线450被设置成通过上述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被配置成与通过被拉环500按压的区域RA和突出部420的上述中心线CL(通过区域RA和突出部420的直线)交叉。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2刻痕线450,在通过了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之后,沿着与中心线CL交叉的方向行进,与第1刻痕线430连接。补充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2刻痕线450形成为沿着与中心线CL的配设方向交叉的方向。
    进一步说明,朝向与中心线CL交叉的方向行进的第2刻痕线450以逐渐靠近区域RA所处的一侧和设置有突出部420的一侧中区域RA所处的一侧的方式行进。更具体而言,第2刻痕线450以第2刻痕线450的直线部453逐渐靠近区域RA所处的一侧的方式朝向第1刻痕线430行进。
    进一步说明,第2刻痕线450在通过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之后,以逐渐远离第1假想线KL1的方式行进,与第1刻痕线430连接。此外,此时,第2刻痕线450通过区域RA的旁边。补充说明,第2刻痕线450在通过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之后,以逐渐远离第1假想线KL1的方式行进,且通过区域RA的旁边,与第1刻痕线430连接,所述第1假想 线KL1是与通过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和面板400的中心部CP的直线正交、且通过突出部420的直线。
    在此,一边也参照图3(用于说明面板400的状态的图),一边说明操作了拉环500时的面板400的状态。此外,在图3(A)~(E)的每幅图中,显示了从正面观察面板400得到的图。另外,在图3(A)~(E)的每幅图中,省略了拉环50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用户抬起了拉环500的后端部时,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参照图1)按压位于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与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之间的上述区域RA(参照图2)。并且,当区域RA被拉环500按压时,首先,面板400在以通过该区域RA与铆钉900(突出部420)之间的方式设置的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断裂(参照图3的(B))。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的断裂沿着第2刻痕线450行进,成为面板400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的状态。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刻痕线在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上述连接部产生分支的状态。因此,在面板400的断裂从第2刻痕线450的上述弯曲部454行进至上述连接部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C)所示,断裂从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行进。另外,如图3的(D)所示,断裂也从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另一端部432行进。
    之后,通过由用户进一步抬起拉环500的后端部,面板400的断裂进一步行进至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和另一端部432。由此,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成为上述舌片部。另外,舌片部在舌片部的根部(位于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处所)折弯,如图3(E)所示,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由此,在饮料罐100形成作为饮用口发挥功能的开口。此外,尽管详情后述,但在被拉起的拉环500恢复原来的状态时,拉环500折弯。
    在此,关于在第1刻痕线430和第2刻痕线450产生的面板400的断 裂,一边参照图4(用于说明在面板400产生的断裂的图)一边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拉环500的后端部被用户抬起,位于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与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之间的上述区域RA(参照图2)被拉环500按压。
    补充说明,由第1刻痕线430包围的区域中,比第2刻痕线450靠第1刻痕线430的顶部433A侧的区域被拉环500按压。由此,首先,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弯曲部454断裂。之后,面板400的断裂沿着第2刻痕线450行进,断裂行进至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交点)。
    之后,通过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进一步按压面板400中的区域RA(参照图2),面板400的断裂沿着第1刻痕线430行进,成为面板400的断裂产生至图4的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的状态。补充说明,成为面板400的断裂产生至通过突出部420的第1假想线KL1(参照图2)与第1刻痕线430相交处附近的状态。
    由此,在图4中的区域4A形成开口。补充说明,通过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和面板400在第1刻痕线430中比上述连接部靠一端部431侧的部位的断裂,在面板400的一部分形成小的开口(以下,称为“小开口”)。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用户进一步抬起拉环500的后端部,拉环500通过上述小开口而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然后,此时,拉环500按压图4的附图标记4E所示的处所。补充说明,按压小开口的缘部。进一步说明,按压面板400中位于第2刻痕线450所处的处所的上方的区域4B。进一步说明,位于第1刻痕线430中比上述连接部靠另一端部432侧的部位与第2刻痕线450之间的区域被拉环500按压。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的断裂沿着第1刻痕线430行进,面板400断裂至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补充说明,成为面板400的断裂产生至通过突出部420的第1假想线KL1(参照图2)与第1刻痕线430相交处附近的状态。进一步说明,在第1刻痕线430中比上述连接部靠另 一端部432侧的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面板400断裂至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
    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用户抬起拉环500的后端部,旋转力矩作用于上述说明的舌片部(详情后述),在第1刻痕线430进一步产生面板400的断裂。具体而言,在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与一端部431之间的第1部位和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第2部位这两个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
    之后,如上述那样,舌片部在舌片部的根部(位于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处所)折弯,如图3(E)所示,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由此在饮料罐100形成开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刻痕线430以成为以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配置。因此,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几乎在同一定时发生。补充说明,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同时行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面板400的断裂首先在第2刻痕线450产生。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的断裂在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上述连接部与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之间的部位产生。之后,面板400的断裂在第1刻痕线430中位于上述连接部与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之间的部位产生。补充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从上述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上述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另一端部432的断裂不同时进行,面板400的断裂以在时间上错开的状态产生。
    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不位于拉环500的中心线CL上,而是成为第1刻痕线430与第2刻痕线450的连接部位于偏离中心线CL的位置的状态。因此,面板400 从连接部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连接部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不同时进行,面板400的断裂以在时间上错开的状态产生。
    详细说来,首先产生从连接部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接着,产生从连接部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面板400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同时产生的情况相比,在面板400形成开口时的拉环500的操作载荷小。
    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用户操作拉环500而拉环500的顶端部(第2缘部502)按压面板400时,该顶端部按压位于比第2刻痕线450靠下方的部位(位于比第2刻痕线450靠顶部433A侧的部位),不按压位于比第2刻痕线450靠上方的部位。
    补充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是比第2刻痕线450靠下方的部位和比第2刻痕线450靠上方的部位这两者被拉环500同时按压的结构,而是拉环500仅接触比第2刻痕线450靠下方的部位而仅该部位被拉环500按压的结构。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区域4B与拉环500的接触在上述小开口形成在面板400之后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从上述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上述连接部朝向第1刻痕线430的另一端部432的断裂不同时进行,面板400的断裂以在时间上错开的状态产生。由此,与面板400的断裂同时产生的情况相比,拉起拉环500时的拉环500的操作载荷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朝向一端部431的断裂和面板400从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朝向另一端部432的断裂在几乎同一定时产生。另外,在该断裂产生时,拉环500相对于面板400的角度变大。因此,该情况下,拉环500的操作载荷几乎不会变大,可抑制拉环500的操作性的降低。
    此外,尽管在上述省略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位于第1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区域设置有槽600。该槽600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弯曲形成,并且被设置成从设置有第1 刻痕线430的一端部431的一侧朝向设置有另一端部432的一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饮料罐100中,容易产生舌片部的折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600弯曲形成,所以弯曲后的舌片部不易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此外,槽600也可以设为图5所示的形状。
    图5是表示槽600的其他形态的一例的图。槽600例如能够如该图(A)所示那样,以具有第1侧面621、第2侧面622以及将第1侧面621与第2侧面622连接的平坦的底面623的形状形成,该第1侧面621和第2侧面622具有与面板400的表面大致正交的关系。此外,也可以如该图(B)所示那样,对槽600的底部赋予曲率。
    另外,槽600也能够如该图(C)所示那样,以截面成为三角形的形状形成。另外,上述中,通过形成槽600,来使舌片部的根部的刚度降低,但也可以如该图(D)所示那样,通过对舌片部的根部实施弯曲加工来使刚度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将槽600形成为朝向设置有突出部420的一侧的相反侧鼓出,但也可以将槽600形成为朝向设置有突出部420的一侧鼓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槽600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槽600不一定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槽6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上述那样以通过面板400中被拉环500按压的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的方式设置有第2刻痕线450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第2刻痕线450的配置方式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6(示出面板4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所示那样,设置不通过区域RA与突出部420之间的第2刻痕线450。进而,上述中,记载了第2刻痕线450为大致直线,但并不限定于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或者其他的线。
    接着,详细说明拉环500。
    图7是用于说明拉环500的结构的图。图8是示出在饮料罐100形成开口时的拉环500的动作的图。此外,图7(A)是拉环500的主视图,该图(B)是拉环500的立体图。
    如图7(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环500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且形成为板状的拉环主体部5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该拉环 主体部520的外周缘实施弯曲加工(卷曲加工),成为拉环主体部520的外周缘向内侧卷曲的状态。补充说明,在拉环主体部520的四周设置的缘部形成有卷曲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拉环500的弯曲刚度得到提高。另外,关于拉环500的外周缘的弯曲加工的截面的形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大致圆形,也可以是椭圆、矩形、三角、多边形状。
    进而,在拉环500中,在设置有进行面板400的按压的第2缘部502的一侧的相反侧(拉环尾侧),形成有供用户的手指钩挂的贯通孔(手指孔)530。此外,也可以省略该贯通孔530。另外,在拉环500中,在拉环500的顶端部侧(第2缘部502侧),形成有供在面板400设置的突出部420(参照图2)插入的插入孔5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环主体部520的四周设置的4个卷曲部中沿着拉环500的长边方向设置的卷曲部形成有第1卷曲部缝隙521。补充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拉环500具备形成为从第1缘部501朝向第2缘部502的第1侧边503和、同样地形成为从第1缘部501朝向第2缘部502并且配置在第1侧边503的相反侧的第2侧边50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沿着第2侧边504的方式设置的卷曲部形成有第1卷曲部缝隙521。
    另外,在4个卷曲部中沿着拉环500的长边方向设置的另一个卷曲部形成有第2卷曲部缝隙522。补充说明,在以沿着第1侧边503的方式设置的另一个卷曲部形成有第2卷曲部缝隙522。
    进而,在拉环主体部520中位于第1卷曲部缝隙521与第2卷曲部缝隙522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槽523。另外,在第1卷曲部缝隙521的端部所处的处所和第2卷曲部缝隙522的端部所处的处所,为了缓和应力集中而实施有圆形的冲切加工。
    在此,第1卷曲部缝隙521、第2卷曲部缝隙522以及槽523以沿着拉环500的短边方向的状态设置。另外,第1卷曲部缝隙521、第2卷曲部缝隙522以及槽523配置成呈同一直线状。另外,第1卷曲部缝隙521、第2卷曲部缝隙522以及槽523配置在插入孔540与贯通孔530之间。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地形成第1卷曲部缝隙521、第2卷曲部缝隙 522以及槽523,形成有它们的部分的刚度(弯曲刚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观察第1卷曲部缝隙521和第2卷曲部缝隙522,在缝隙加工内部,呈相同形状的拉环500的卷曲部的截面以彼此相对的状态对峙。此时,若在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沿拉起拉环的方向施加载荷,则在第1卷曲部缝隙521和第2卷曲部缝隙522,所述截面彼此抵接,彼此承受压缩方向上的载荷,抵抗所述拉起方向的载荷。这样,在欲在面板400形成开口而拉起拉环500时,尽管拉环500欲从第1卷曲部缝隙521与第2卷曲部缝隙522之间的拉环主体部520的部位弯曲,但由于所述第1卷曲部缝隙521和第2卷曲部缝隙522对峙的卷曲部承受所述压缩方向的载荷,可阻碍所述弯曲,确保拉环500的长边方向上的弯曲刚度,避免拉环500的弯曲。其结果,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按压面板400,在面板400形成开口。在形成开口后,被拉起的拉环500朝向大致垂直于面板400的方向,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成为从面板400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因此,当欲使所述第1缘部501侧向所述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对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施加恢复方向的载荷时,欲从连接第1卷曲部缝隙521与第2卷曲部缝隙522的拉环主体部520弯曲,但该情况下的弯曲与所述拉起的情况不同,是拉环500的卷曲部的截面离开方向上的弯曲,所以,在第1卷曲部缝隙521和第2卷曲部缝隙522的卷曲部的对峙不会成为妨碍该弯曲的要素,拉环500从所述第1卷曲部缝隙521与第2卷曲部缝隙522之间的拉环主体部520的部位弯曲。此时,若形成有槽523,则所述弯曲更容易进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拉环500的后端部侧施加载荷时,拉环500折弯。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用户进行操作以使被拉起的拉环500恢复原来的状态时,拉环500折弯,维持拉环500的顶端部侧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卷曲部缝隙521与第2卷曲部缝隙522之间形成槽523而使该部分的刚度降低,但不限于这样的槽,例如可以通过实施弯曲加工来使刚度降低。另外,槽523不一定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槽5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环主体部520,设置有以贯通拉环主体部520的方式设置的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3主体部缝隙733。在此,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3主体部缝隙733以沿着形成为圆形的插入孔540的外周缘地描绘圆弧的状态形成。补充说明,以将设置有插入孔540的处所(拉环500中与面板400连接的处所)作为中心而描绘圆弧的方式形成。此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形状并非限定于圆弧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形成为如在图7(C)、(D)所示那样的圆弧形状以外的形状。
    在图7(C)中,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各自由第1直线部91和第2直线部92构成。在此,第1直线部91以沿着拉环500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形成,第2直线部92以沿着拉环500的短边方向的方式形成。另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由第1直线部93、第2直线部94以及第3直线部95构成。在此,第1直线部93和第2直线部94以沿着拉环500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形成。另外,第3直线部95以沿着拉环500的短边方向的方式形成,并且将第1直线部93与第2直线部94连接。
    另外,在图7(D)中,与图7(C)同样地,设置有第1直线部91和第2直线部92,但在图7(D)中,第2直线部92以相对于拉环50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另外,在图7(D)中,省略了第3直线部95(参照图7(C)),并且第1直线部93和第2直线部94以相对于拉环50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
    在此,如图7(A)、(B)所示那样,作为第1贯通孔的一例的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比作为第2贯通孔的一例的第2主体部缝隙732靠近插入孔540的一侧,另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比作为第3贯通孔的一例的第3主体部缝隙733靠近插入孔540的一侧。另外,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如上述那样,以沿着插入孔540的外周缘地描绘圆弧的状态形成,并且以通过距插入孔540相同距离的处所的方式设置。此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也同样地,以通过距插入孔540相同距离的处所的方式设置。
    进一步说明,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后端部侧(第1缘部501侧)。补充说明,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与插入孔540之间。
    另外,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各自具有一端751和另一端752。在此,一端751位于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另外,另一端752位于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另外,该另一端752配置于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也参照图1)的位置。进一步说明,该另一端752设置在位于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第2主体部缝隙732形成为:从上述一端751所处的处所起,通过插入孔540与第1主体部缝隙731的一方的旁边,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进一步说明,第2主体部缝隙732形成为:从上述一端751所处的处所起,通过插入孔540与拉环500的第1侧边503之间且通过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侧边503之间,朝向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并且朝向拉环500的第2侧边504侧。
    另外,第3主体部缝隙733也形成为:从上述一端751所处的处所起,通过插入孔540与第1主体部缝隙731的另一方的旁边,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补充说明,第3主体部缝隙733形成为:从上述一端751所处的处所起,通过插入孔540与拉环500的第2侧边504之间且通过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2侧边504之间,朝向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并且朝向拉环500的第1侧边503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以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的方式设置另一端752,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成为以上述一端751为起点,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 的中心线CL延伸的状态。
    进一步说明,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形成的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各自以通过距插入孔540的距离比第1主体部缝隙731大的处所的方式设置,并且延伸至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第1缘部501之间靠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的区域。进一步说明,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各自以通过离开插入孔540预先设定的间隔距离的处所的方式设置,并且以通过该间隔距离比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插入孔540的距离大的处所的方式设置,且延伸至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第1缘部501之间靠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的区域。
    另外,第1主体部缝隙731设置在拉环500的中心线CL(也参照图1)上,并且以成为以该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形状形成。另外,第2主体部缝隙732配置在隔着拉环500的中心线CL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一方的区域侧,第3主体部缝隙733配置在另一方的区域侧。另外,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以成为以拉环500的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配置。
    在此,在这样地以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形成有第1主体部缝隙731、并且以成为线对称的关系设置有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情况下,可抑制在由用户拉起拉环500时拉环500倾斜。更具体地说明,不易产生如下情况:拉环500的短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侧位于比另一端部侧靠上方,而拉环500倾斜。
    另外,尽管上述省略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主体部缝隙732的另一端752与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另一端752未连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的另一端752与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另一端752之间,设置有由拉环主体部520构成的、介于第2主体部缝隙732的另一端752与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另一端752之间的介在部728的状态。
    一边参照图8一边对拉环500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中,图示了拉环500的中心线CL(参照图1)的截面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罐100中,首先,用户的手指插入拉环500的后端部与面板400之间,如图8(A)、(B)所示那样,拉环500的后端部被拉起。在此,当进行该拉起时,如该图(B)所示那样,拉环500的后端部侧从面板400浮起。另外,在拉环500的顶端部侧,除了与面板400抵接的拉环500的顶端之外的拉环500的顶端部侧也从面板400浮起。这是如图7(A)和图8(B)所示,因如下两种情况而能够实现图8(B)所示那样的所述缝隙731的状态,一种情况为:通过形成第1主体部缝隙731,由附图标记7D所示的区域不易受到插入孔540的限制,另一种情况下为: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另一端752延伸至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第1缘部501侧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的区域,因此,对由附图标记7D所示的区域赋予变形的自由度,通过拉起拉环500的后端部而使由图7(A)所示的介在部728离开面板400,附图标记7D的区域能够自拉环主体部520独立而变形,包括第1主体部缝隙731的两端部附近且包括介在部728的附图标记7D的区域弯曲变形。进而,通过如图7(A)所示那样,使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一端751形成在插入孔540与第2缘部502侧之间,从而拉环500的弯曲会从连接所述一端751的附图标记7E开始,拉环500的顶端部侧会从面板400浮起。
    在此,当拉环500的顶端部侧从面板400浮起时,如图8(B)的附图标记8A所示,拉环主体部520中位于比铆钉900靠拉环500的顶端部侧的、除了与面板400抵接的拉环500的顶端之外的部位欲向上方移动。由此,对于铆钉900中位于拉环500的顶端部侧的部位亦即该图(B)所示的铆钉900的左端,会作用欲向上方抬起的载荷(参照图中箭头8B)。另外,在拉起了拉环500的情况下,拉环500的顶端部被按附于面板400。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会对以通过拉环500的顶端部与铆钉900之间的方式设置的第2刻痕线450作用剪切力。而且,通过该剪切力,在设置有第2刻痕线450的处所,产生面板400的断裂。然后,通过进一步拉起拉环500的后端部,如上述所说明那样,在第1刻痕线430也产生面 板400的断裂。
    此外,如上述所说明那样(如图7(A)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各个设置的一端751位于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顶端部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因此,除了拉环500的顶端之外的顶端部侧也会从面板400浮起,如图8(B)所示那样,拉环500整体会相对于面板400倾斜。而且,通过产生该倾斜,用户的手指可插入拉环500的后端部与面板400之间。
    更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各个设置的一端751位于比插入孔540靠拉环500的顶端部侧。而且,该情况下,位于该一端751与插入孔540之间的区域(图7(A)中以斜线表示的区域7A)在拉环500被开始拉起时,如图8(B)的附图标记8A所示那样,会从面板400浮起。其结果,除了拉环500的顶端之外的顶端部侧从面板400浮起,由此,拉环500整体会相对于面板400倾斜。
    此外,在不存在位于上述区域7A的部位的情况下(例如,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形成得短,上述一端751位于比图7(A)中所示的位置靠图中右方的情况下),拉环500的顶端部侧难以从面板400浮起,由此,拉环500的后端部侧也难以从面板400浮起。而且,该情况下,用户的手指难以进入拉环500与面板400之间,拉环500的操作性容易降低。
    在此,尽管上述省略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主体部缝隙731(参照图8(B)),因此,成为图8(B)的状态时,来自拉环500的载荷(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不易传递至铆钉900的后端部侧。补充说明,欲将铆钉900的后端部侧(铆钉900中位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的部位)向图中上方拉起的力不易作用于铆钉900。
    在此,当欲将铆钉900的后端部侧拉起的力作用于铆钉900时,来自用户的操作力会更多地作用于离开第2刻痕线450的处所,难以产生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进一步说明,根据示出设置有缝隙731的 拉环的图8(B),在拉起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时,在铆钉900中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8B所示的力会作用于铆钉900。另一方面,根据示出未设置有缝隙731的拉环的图8(D),在拉起拉环500时,在铆钉900的后端部侧,8E所示的力会作用于铆钉900。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可认为是,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向面板400的载荷8C和向铆钉900的载荷8B或8E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施加,由此,剪断方向的力作用于在其间形成的第2刻痕线450,从而第2刻痕线450被破坏。此时,作用于铆钉900的载荷8B与8E相比,关于分别施加载荷的位置,与8B相比,8E距8C的载荷所施加的位置的距离长。因此,与8B相比,8E的情况下,难以作用施加于第2刻痕线450的剪断方向的力。
    补充说明,尽管集中地使剪切力作用于更靠近第2刻痕线450的部位能够使得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更有效地进行,但当对铆钉900的后端部侧作用有较多的载荷时,在离开第2刻痕线450的处所也会作用载荷(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会分散),不易产生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1主体部缝隙731,使传递至铆钉900的后端部的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降低。进而,通过使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一端751形成在插入孔540与拉环500的第2缘部502侧之间等,来自的操作力会集中地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会集中地作用于更靠近第2刻痕线450的处所),容易产生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而且,该情况下,用户能够以较小的操作载荷来使面板400断裂。
    参照图8(C),说明接下来的阶段。
    当从图8(B)的状态起拉环500的后端部被用户进一步抬起时,进一步产生面板400的断裂,面板400会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中的上述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参照图4)和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用户进一步抬起拉环500的后端部,如上述那样,面板400的断裂进一步朝向舌片部的根部(朝向第1刻痕线 430的一端部431(参照图4)和另一端部432)行进。补充说明,在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与一端部431之间的第1部位和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第2部位这两个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
    在此,图8(C)示出了在上述第1部位和上述第2部位这两个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时的拉环500的状态。在第1部位和第2部位这两个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时,如图8(C)所示,成为拉环500相对于面板400的角度更大的状态,并且成为拉环500的顶端部侧与面板400接触的状态。
    然后,在从图8(C)的状态拉起拉环500时,欲将铆钉900的后端部侧向上方抬起的力会作用于铆钉900。具体说明,在从图8(C)的状态拉起拉环500时,经由图7(A)的斜线所示的区域7C,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会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铆钉900的后端侧欲向上方移动。
    进一步说明,根据图7(A),当拉起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时,介在部728开始向离开面板400的方向移动。此时,附图标记7D所示的区域的一部分与介在部728连接,因此,伴随着介在部728的移动,附图标记7D所示的区域从介在部728开始渐渐向离开面板400的方向移动。该附图标记7D所示的区域由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2主体部缝隙732以及第3主体部缝隙733包围,能够以不易受到拉环主体部520的限制的方式,进一步说,自拉环主体部520独立地,以独自的形状变形。因此,当使介在部728向离开面板400的方向移动时,伴随于此,附图标记7D的区域中第1主体部缝隙731的周边留在面板400侧,并且附图标记7D的区域一边弯曲一边变形,进而以介在部728为顶部而伸长。对于该状态,在图8(B)中,示出了包括区域7D的拉环主体部520离开面板400的样子。但是,所述伸长是限定性的,在所述伸长停止后,欲使介在部728离开面板400的载荷会传递至与附图标记7D的区域连接的区域7C。区域7C与供铆钉900嵌合的插入孔540的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侧连接,因此,来自用户的操作力的一部分成为欲将图8(C)中所示的铆钉900的右侧亦 即铆钉900的后端部侧拉起的力。另外,该力成为欲将铆钉900的右侧的面板400拉起的力。另一方面,在铆钉900的左侧的面板400作用有拉环500的顶端欲将面板400按下的力。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箭头8D(参照图8(C))所示的旋转力矩会作用于面板400,通过该旋转力矩,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补充说明,在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参照图4)与一端部431之间的上述第1部位和位于上述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与另一端部432之间的上述第2部位这两个部位,产生面板400的断裂,并且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
    在此,整理施加于铆钉900的载荷,图8(B)所示的载荷8B主要在图4的区域4A和4B的开口形成的过程中施加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当图4的区域4A和4B的开口形成后,所述的附图标记7D的伸长停止,拉环500成为被拉起至具有一定的倾角的状态。之后,当进一步拉起拉环500时,经由附图标记7D的区域和区域7C,载荷主要施加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这样,会作用图8(C)所示的旋转力矩8D。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介在部728(参照图7(A)),将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传递至铆钉900的后端部。在此,在未设置该介在部728的情况下,补充说明,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与第3主体部缝隙733相连的情况下,拉环500将以通过第2主体部缝隙732的一端751(参照图7(A))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一端751的直线(参照图7(A)的附图标记7E所示的直线)为中心旋转。该情况下,施加于铆钉900的后端部的载荷降低,作用于上述舌片部的旋转力矩变小。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用户操作拉环500的初期阶段,较多的载荷会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由此,载荷会集中作用于第2刻痕线450,容易产生面板400在第2刻痕线450的断裂。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一步抬起拉环500,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的载荷增加,由此,弯曲力矩作用于上述舌片部。由此,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饮料罐100的开口变得更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另一端752设置成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下的结构:以上述一端751为起点,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延伸至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的区域。
    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与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未延伸至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第1缘部501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欲抬起铆钉900的后端部的载荷。更具体而言,能够降低在开始操作拉环500时施加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的载荷。进一步说明,能够降低在第2刻痕线450产生面板400的断裂时施加于铆钉900的后端侧的载荷。而且,该情况下,如上述所说明那样,能够使载荷集中作用于第2刻痕线45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经由图7(A)的斜线所示的区域7C的部分,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在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延伸的情况下,成为第1主体部缝隙731位于将来自拉环500的后端侧的载荷传递至拉环500的顶端部侧的介在部728与铆钉900之间的状态。
    补充说明,在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在第1主体部缝隙731与拉环500的第1缘部501之间朝向拉环500的中心线CL延伸的情况下,成为使向铆钉900的后端侧传递载荷难以进行的第1主体部缝隙731位于介在部728与铆钉900之间的状态。而且,在该情况下,在用户开始操作拉环500时施加于铆钉900的后端侧的载荷降低。而且,该情况下,如上述那样,载荷集中作用于第2刻痕线450。
    重新确认本实施方式的面板400的开口形成的过程,首先,通过用户拉起拉环500的后端部,拉环500相对于面板400倾斜,在拉环500的后端部与面板400之间形成间隙。参照图8(B)。
    这是因为,由于由图7所示的第1主体部缝隙731、第2主体部缝隙 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形成的区域7D,图8(D)所示那样的铆钉900的后端部侧的拉环主体部520的刚度变弱,图7(A)所示的第2主体部缝隙732和第3主体部缝隙733的一端751延伸至插入孔540与第2缘部502侧之间而形成区域7A,区域7A能够以图8(B)所示的8A附近离开面板400的方式弯曲。
    通过所述间隙,用户更容易插入手指。当利用插入后的手指进一步拉起拉环500的后端部时,拉环500的顶端部按压面板400,面板400的断裂开始。之后,进一步产生面板400的断裂,面板400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中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参照图4),另外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中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此时,在铆钉900中,来自拉环500的载荷(来自用户的操作载荷)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
    在此,在从图7(A)观察附图标记7D的区域的情况下,当拉起拉环500时,与拉环主体部520连接的介在部728被拉起。换言之,通过拉起拉环500,附图标记7D的区域被从介在部728侧拉起。此时,附图标记7D的区域中,一端部亦即介在部728被拉起,另一端部亦即第1主体部缝隙731的两端部侧留在面板400侧,因此,附图标记7D的区域以介在部728为顶部一边弯曲变形一边伸长。在该时刻,通过所述伸长,来自拉环500的载荷不易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
    另一方面,如图8(B)的8B所示,来自拉环500的载荷作为拉环500的顶端按压面板400的反作用力而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之后,面板400的断裂进一步行进,面板400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中上述附图标记4C所示的处所(参照图4),另外断裂至第1刻痕线430中附图标记4D所示的处所。在至此为止的过程中,来自拉环500的载荷主要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而面板400的断裂行进。另一方面,通过所述附图标记7D的区域的伸长,来自拉环500的载荷不易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
    但是,附图标记7D的区域的伸长因伴随于弯曲变形所以是限定性的,在伸长一定量之后,难以再伸长,来自拉环500的载荷会经由附图标记7D的区域而传递至区域7C,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进一步说,来自拉 环500的载荷在开口过程的大致前半部分主要作用于铆钉900的顶端部侧,在大致后半部分也作用于铆钉900的后端部侧。当观察所述后半部分的铆钉900周边的面板400时,拉环500的顶端持续对铆钉900的顶端部侧的面板400的按压,因此,如图8(C)所示,在铆钉900的周边的面板400会作用旋转力矩8D。该旋转力矩8D以破坏从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4C向一端部431的区域和从附图标记4D向另一端部432的区域连续的刻痕而使由所述刻痕包围的区域弯曲进罐内的方式进行作用,形成面板400的开口。
    此外,尽管上述省略了说明,但当舌片部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后,如图9(从上方观察饮料罐100时的图)的(A)所示,拉环500的顶端部侧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此外,图9的(A)示出了拉环500立起而面板400与拉环500正交的状态。之后,由用户使被拉起的拉环500恢复原来的状态,但此时,在上述所说明的第1卷曲部缝隙521(参照图7)、第2卷曲部缝隙522和槽523,产生拉环500的折弯。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拉环500的后端部侧会沿着面板400。另一方面,拉环500的顶端部侧成为进入饮料罐100的内部的状态。在此,在由用户使被拉起的拉环500恢复原来的状态时,若不产生拉环500的折弯,则形成的开口的一部分被拉环500的顶端部侧堵塞。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拉环500的顶端部侧留在饮料罐100的内部,开口与拉环500的重叠小。
    此外,上述中,对在面板400设置有第2刻痕线450的态样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省略第2刻痕线450的样式。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图10(示出罐盖300的其他结构例的图)那样,将第1刻痕线430的一方的端部延长,第1刻痕线430中该延长的部分通过突出部420与顶部433A之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饮料罐,200…容器主体(罐体),300…罐盖,400…面板,410…外周缘,500…拉环,501…第1缘部,502…第2缘部,731…第1主体部 缝隙,732…第2主体部缝隙,733…第3主体部缝隙,751…一端,900…铆钉

    关 键  词:
    饮料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罐盖和饮料罐.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0966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