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断路装置.pdf

  • 上传人:a1
  • 文档编号:4062002
  • 上传时间:2018-08-13
  • 格式:PDF
  • 页数:24
  • 大小:9.52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27847.8

    申请日:

    2014.08.27

    公开号:

    CN104426004A

    公开日:

    2015.03.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71申请日:20140827|||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71; H01R24/00(2011.01)I

    主分类号:

    H01R13/71

    申请人: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铃木卓也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3-176338 2013.08.28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代理人:

    马淑香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断路装置,能够容易地实现与电气电路等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断路装置(1)通过使插入插座连接器(2)中的插头连接器(3)脱离插座连接器来将电气电路切断,具备:设在插座连接器上与电气电路连接的插座主端子(5);与信号电路连接的插座信号端子(6);设在插头连接器上的插头主端子(8);以及插头信号端子(9),通过将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在将信号电路切断的状态下,插头主端子与插座主端子接触而将电气电路导通连接,通过将已插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以插入轴线为中心旋转,在将电气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下,插头信号端子与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而将信号电路导通连接。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断路装置,通过使相对地插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脱离所述插座连接器来将电气电路切断,其特征在于,具备:插座主端子,该插座主端子设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且与所述电气电路连接;插座信号端子,该插座信号端子设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且与信号电路连接;插头主端子,该插头主端子设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以及插头信号端子,该插头信号端子设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通过将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地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在将所述信号电路切断的状态下,所述插头主端子与所述插座主端子接触,从而将所述电气电路导通连接,且通过将已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插头连接器以插入轴线为中心相对地旋转,在将所述电气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插头信号端子与所述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而将所述信号电路导通连接。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主端子形成圆筒形状,所述插座主端子具有相互分离的一对分离主端子,各所述分离主端子以从内周面和外周面将所述插头主端子夹入的方式与所述插头主端子接触。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离主端子具备:多个内侧端子片,该多个内侧端子片能够作弹性变形,能够与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内周面作压力接触;以及多个外侧端子片,该多个外侧端子片能够作弹性变形,能够与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外周面作压力接触。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信号端 子在所述一对分离主端子的中间部具有相互分离的一对分离信号端子,所述插头信号端子形成U字形且配设在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内侧,随着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旋转,U字形的敞开的一对前端部内表面分别与所述一对分离信号端子接触。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导向槽,该导向槽在构成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外形的插座壳体以及构成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外形的插头壳体中的任一方上形成;以及导向突起,该导向突起以与所述导向槽卡合的方式在所述插座壳体及所述插头壳体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所述导向槽具备:插入槽部,该插入槽部沿着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插入方向凹陷形成;旋转槽部,该旋转槽部从所述插入槽部的插入方向端部开始沿着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旋转方向凹陷形成;以及锁定突起部,该锁定突起部以将位于所述旋转槽部的旋转方向端部的所述导向突起卡止的方式在所述旋转槽部凸出形成。

    说明书

    说明书断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气电路切断的断路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利用一种断路装置,是使相对地插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脱离插座连接器,由此将电气电路切断。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由箱体和夹钳组成的电源断路装置,该箱体具有与电源电路连接的一对母线及与联锁电路连接的联锁端子,该夹钳中内装短路端子。这种电源断路装置是将夹钳插入在箱体上形成的连接孔,然后以插入轴线为中心旋转,由此通过在夹钳上形成的操作突起使箱体内的母线发生弹性变形而相互导通连接。然后,将夹钳对着连接孔进一步压入,由此使联锁端子被短路端子导通连接且形成电源电路。而通过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就能将电源电路切断。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6074号公报
    然而,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时,为了形成合适的电源电路,在将夹钳压入箱体后,必须进行使之旋转且进一步压入的复杂操作。因此可能导致与电源电路等的导通连接或切断有关的操作性低下。例如,会使操作不熟练的作业人员难以操作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装置,能够使与电气电路等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容易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断路装置是通过使相对地插入插座 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脱离所述插座连接器来将电气电路切断的断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插座主端子,该插座主端子设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且与所述电气电路连接;插座信号端子,该插座信号端子设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且与信号电路连接;插头主端子,该插头主端子设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以及插头信号端子,该插头信号端子设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通过将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地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在将所述信号电路切断的状态下,所述插头主端子与所述插座主端子接触,从而将所述电气电路导通连接,且通过将已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插头连接器以插入轴线为中心相对地旋转,在将所述电气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插头信号端子与所述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而将所述信号电路导通连接。
    采用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断路装置,一旦将插头连接器相对地插入插座连接器,插头主端子就与插座主端子接触而将电气电路导通连接。然后,一旦针对插座连接器而使插头连接器围绕插入轴线作相对旋转,插头信号端子就与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而将信号电路导通连接。在此状态下,一旦使插头连接器相对地作反向旋转,插头信号端子就会脱离插座信号端子而将信号电路切断。然后,一旦从插座连接器相对地拔出插头连接器,插头主端子就会脱离插座主端子而将电气电路切断。
    这样,通过插头连接器的相对的插入拔出动作就能实现电气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通过插头连接器的相对的正反向旋转动作就能实现信号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即,一个动作就能实现一个电路的导通连接或切断。从而能够使与各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简单化,能够提高操作性。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断路装置是在上述第一方案的断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插头主端子形成圆筒形状,所述插座主端子具有相互分离的一对分离主端子,各所述分离主端子以从内周面和外周面将所述插头主端子夹入的方式与所述插头主端子接触。
    采用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断路装置,一旦将插头连接器相对地插入插座连接器,插头主端子就进入分开配置的一对分离主端子之间且相互连接。此时,由于各分离主端子与插头主端子的内外两个周面接触,因此与例如只与其中任一 个周面接触的场合相比,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另外,由于插头主端子为圆筒形状,因此能够形成两条路径(电流流动的路径)来将一对分离主端子之间加以连接。这样就能够使大电流流通,能够适应使用大电流的电气电路。
    本发明第三方案的断路装置是在上述第二方案的断路装置的基础上,各所述分离主端子具备多个内侧端子片和多个外侧端子片,所述多个内侧端子片能够作弹性变形,能够与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内周面作压力接触,所述多个外侧端子片能够作弹性变形,能够与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外周面作压力接触。
    采用本发明第三方案的断路装置,各内侧端子片被自身的弹力推压到插头主端子的内周面上,各外侧端子片被自身的弹力推压到插头主端子的外周面上。这样就能维持插头主端子与各分离主端子之间良好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各内侧端子片及各外侧端子片作弹性变形,因此不会妨碍插头主端子的插入拔出及插头主端子的旋转。即,能够顺利地实现插头连接器在插座连接器中的相对的插入拔出以及正反向旋转。而且由于各内侧端子片及各外侧端子片作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吸收例如来自断路装置外部的振动。这样,即使将该断路装置用于例如剧烈振动的汽车等的电气系统,也能维持插头主端子与各分离主端子之间良好的接触状态。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断路装置是在上述第二或第三方案的断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插座信号端子在所述一对分离主端子的中间部具有相互分离的一对分离信号端子,所述插头信号端子形成U字形且配设在所述插头主端子的内侧,随着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中的相对的旋转,U字形的敞开的一对前端部内表面分别与所述一对分离信号端子接触。
    采用本发明第四方案的断路装置,在例如插头信号端子的一对前端部向着各分离信号端子的并排方向时,插头信号端子不会与各分离信号端子接触。在此状态下,如果使插头连接器(插头信号端子)旋转,使插头信号端子的一对前端部向着与各分离信号端子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则插头信号端子的一对前端部内表面分别与一对分离信号端子接触。这样,只需将插头信号端子做成U字形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只在使插头连接器作相对旋转时使插头信号端子与各分离信号端子接触。另外,由于插座信号端子设在一对分离主端子的中间部, 插座信号端子设在插头主端子的内侧,因此能够分别实现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断路装置是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断路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导向槽,该导向槽在构成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外形的插座壳体以及构成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外形的插头壳体中的任一方上形成;以及导向突起,该导向突起以与所述导向槽卡合的方式在所述插座壳体及所述插头壳体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所述导向槽具备:插入槽部,该插入槽部沿着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插入方向凹陷形成;旋转槽部,该旋转槽部从所述插入槽部的插入方向端部开始沿着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旋转方向凹陷形成;以及锁定突起部,该锁定突起部以将位于所述旋转槽部的旋转方向端部的所述导向突起卡止的方式在所述旋转槽部凸出形成。
    采用本发明第五方案的断路装置,通过使导向突起与导向槽卡合,能够简单准确地实现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的相对的插入拔出以及正反向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各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性。另外,一旦作业人员使插头连接器相对旋转,导向突起即沿旋转槽部前进,从而与锁定突起部抵接。一旦作业人员继续加力而使插头连接器作相对旋转,导向突起就会越过锁定突起部而向旋转槽部的旋转方向端部移动。在此状态下,导向突起就被卡止在锁定突起部,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而被锁住。由此能够抑制插头连接器意外的相对反向旋转,维持电气电路及信号电路的导通连接状态。而作业人员能够利用导向突起越过锁定突起部时发出的声音和负荷的变化(振动)来确认插头连接器的相对旋转已结束。
    采用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实现与电气电路等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service plug)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是表示使插头连接器脱离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使插头连接器脱离插座连接器的状态。
    图7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将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且使之旋转的状态。
    图8是说明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上插座连接器的各个端子与插头连接器的各个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接触前,(b)表示接触后。
    图9是图1的B-B剖视图,示意地表示旋转槽部与导向突起之间的卡合状态,其中(a)表示旋转前,(b)表示旋转中,(c)表示旋转后(锁定状态)。
    图10是说明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上插座信号端子与插头信号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俯视图,其中(a)表示接触前,(b)表示接触开始时,(c)表示接触后。
    (符号说明)
    1 维修用插头(断路装置)
    2 插座连接器
    3 插头连接器
    4 插座壳体
    5 插座主端子
    6 插座信号端子
    7 插头壳体
    8 插头主端子
    9 插头信号端子
    9a 端子前端部(前端部)
    22 导向槽
    22a 插入槽部
    22b 旋转槽部
    22c 锁定突起部
    30 分离主端子
    34 内侧端子片
    44 外侧端子片
    50 分离信号端子
    63 导向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在各附图中设定Fr为前方,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前后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
    参照图1到图8来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断路装置的维修用插头1的结构。其中图1及图2是表示维修用插头1的主视图及俯视图。图3表示维修用插头1,是表示使插头连接器3脱离插座连接器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插座连接器2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插头连接器3的立体图。图6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使插头连接器3脱离插座连接器2的状态。图7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将插头连接器3插入插座连接器2且使之旋转的状态。图8是说明插座连接器2的各个端子与插头连接器3的各个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接触前,(b)表示接触后。
    该维修用插头1设置在电源电路(电气电路)或蓄电池系统中,这种电源电路(电气电路)或蓄电池系统例如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车载蓄电池向负荷供电。为了确保车辆电气系统的维修等的作业安全性,维修用插头1能够将蓄电池与负荷之间的通电切断。
    如图1所示,维修用插头1具备设在电源电路一侧的插座连接器2和能够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插头连接器3。
    这个维修用插头1通过将插头连接器3从上方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 来将电源电路(图中未示)导通连接(短路)。并且通过使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中的插头连接器3以插入轴线为中心旋转,来将信号电路(图中未示)导通连接(短路)。另外,用与上述相反的顺序使插头连接器3脱离插座连接器2,由此将信号电路切断(打开),且将电源电路切断(打开)。而设置信号电路是为了确认电源电路的导通连接是否正常等连接状态。所谓“导通连接”,是指以可通电的状态与电路连接,而不一定是指通电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1至图4、图6来说明插座连接器2。插座连接器2具有插座壳体4、与电源电路连接的插座主端子5、以及与信号电路连接的插座信号端子6。
    如图1至图3所示,插座壳体4例如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来构成插座连接器2的外形。插座壳体4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主体10、以及在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设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壳体筒部11。
    壳体主体10具有设于上下方向两端部的薄板状的上下一对凸缘部12、13、以及设于上下一对凸缘部12、13之间的主体中间部14。
    主体中间部14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而与壳体筒部11的下方相连(参照图3)。隔着该大致圆筒状的中间部,主体中间部14的左右方向两侧位于各凸缘部12、13的前后方向两端面的内侧。而主体中间部14的下部比其上部小,从其上部的侧面向内侧凹陷一级而形成。
    在主体中间部14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别形成了能够保持六角螺帽N的螺帽保持部15(参照图1及图3)。各螺帽保持部15是从主体中间部14的下部的正面向后方凹陷形成。在下侧的凸缘部12的上表面,凹陷形成了向着各螺帽保持部15延伸的螺帽进入槽16。六角螺帽N沿着螺帽进入槽16从前方向着后方滑动并被推入螺帽保持部15。而六角螺帽N受设置在螺帽保持部15的上边缘部的爪部15a限制而不会被拔出。
    如图6所示,在下侧的凸缘部12的下表面上形成了左右一对嵌合凹部17,供插座主端子5的一部分与之嵌合。各嵌合凹部17中形成了与上述螺 帽保持部15连通的螺钉通孔17a。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侧的凸缘部13的上表面上凸出形成了与图中未示的安装板接触的多个抵接部13a。而且在上侧的凸缘部13的上表面上形成了左右一对螺纹孔部13b,用于与贯穿安装板的阳螺钉(图中未示)的前端作螺纹结合。各螺纹孔部13b突出到与抵接部13a同样的高度。而且各螺纹孔部13b穿设到主体中间部14的上侧一半左右。
    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筒部11具有从上侧的凸缘部13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插座外筒部20和设于插座外筒部20内部的插座内筒部21。
    俯视时,插座外筒部20处于凸缘部13的中央部分。插座外筒部20为中空圆筒状,其上端边缘部为锥状。插座外筒部20的高度与壳体主体10的高度大致相同。在插座外筒部20的上表面形成了圆形的插座外筒开口20a,其内部敞开。
    在插座外筒部20的外周面上,在互为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了一对导向槽22。各导向槽22具有:沿着插头连接器3对插座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即大致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插入槽部22a、从插入槽部22a的下端部沿着插头连接器3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的旋转方向(例如右转)凹陷形成的旋转槽部22b、以及在旋转槽部22b凸出形成的锁定突起部22c。
    从正面(或侧面)看,各导向槽22用插入槽部22a和旋转槽部22b构成了大致L字形。一对插入槽部22a形成于插座外筒部20的大致正面及大致背面。各插入槽部22a在从上端面到插座外筒部20的高度中央的上侧位置之间以向下方右转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各旋转槽部22b则与凸缘部13大致平行地形成。各锁定突起部22c则在旋转槽部22b的尽头一侧形成。各锁定突起部22c以分割旋转槽部22b的方式遍及整个上下方向突出形成。
    如图6所示,在插座外筒部20的内部,从插座外筒部开口20a到凸缘部12的下表面为止,以在上下方向贯穿壳体主体10的方式形成了插座外筒空间S1。插座外筒空间S1由小径空间S11和大径空间S12构成,小径空间S11在上部形成,大径空间S12则是在插座外筒部20的大致中央向外侧扩大一级,在小径空间S11的下侧形成。大径空间S12与在凸缘部12的下 表面凹陷形成的左右一对嵌合凹部17连通。各嵌合凹部17的与大径空间S12的连通部分弯曲形成。
    插座内筒部21与插座外筒部20的内周面存在一定间隔,且与插座外筒部20处于同一轴心上。插座内筒部21的高度与大径空间S12的高度大致相同。插座内筒部21由设于上部的大径内筒部23和设于大径内筒部23内部的小径内筒部24构成。
    大径内筒部23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大径内筒部23的上表面形成了圆形的内筒开口23a,形成于大径内筒部23内部的插座内筒空间S2敞开。另外,大径内筒部23的周向侧壁比大径内筒部23的底部更向下方伸出。在大径内筒部23的上端部形成了稍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左右一对内筒凸缘部23b。各内筒凸缘部23b的上端边缘部形成为锥状。各内筒凸缘部23b的下端面处于与上述小径空间S11和大径空间S12间的阶梯面大致相同的位置(高度)。
    小径内筒部24形成为直径比大径内筒部23小的圆筒状,与大径内筒部23处于同一轴心上。小径内筒部24由从大径内筒部23的底部向下方伸出的端子连接部25和从大径内筒部23的底部向上方伸出的端子保持部26构成。
    端子连接部25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状。在端子连接部25的下表面形成了连接开口25a。图中未示的是,在连接开口25a,带有从信号电路延伸的电缆的连接器从下方与之嵌合。经过该连接器,信号电路和插座信号端子6实现电连接。
    端子保持部26形成为直径比端子连接部25小的大致中空圆筒状。端子保持部26与大径内筒部23的内周面之间有一定间隔。在端子保持部26的上表面贯穿形成了左右一对矩形开口26a。另外,在端子保持部26的左右方向两个侧面上,遍及大致整个上下方向分别贯穿形成了端子开口26b。在端子连接部25及端子保持部26的内部一体地形成了端子空间S3。而且在端子连接部25及端子保持部26的内部,以进行分隔而在左右方向将端子空间S3平分为二的方式设置了端子保持板27。
    在比大径内筒部23的底部更向下方伸出的大径内筒部23的周向侧壁与端子连接部25之间,构成了环状的卡合槽G。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端子固定部件28的上端部与该卡合槽G卡合。
    如图4及图6所示,插座主端子5具有相互分开的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在左右方向互为线对称,因此以下只说明右侧的分离主端子30。
    分离主端子30以内侧主端子30a与外侧主端子30b互为相对的状态来粗略构成。内侧主端子30a及外侧主端子30b分别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适当地弯曲加工等来形成。
    如图6及图8(a)所示,内侧主端子30a具有: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根基部31、从根基部31的左端部向上方弯曲形成的弯曲部32、与弯曲部32的上端部相连的带状部33、以及从带状部33的上端部向上方伸出的多个内侧端子片34,且形成为一体。
    根基部31俯视时呈左右方向稍长的大致矩形(参照图10)。而且在根基部31的中央稍偏右处贯穿形成了根基部通孔31a,该根基部通孔31a与在嵌合凹部17形成的螺纹通孔17a连通。
    弯曲部32位于大径空间S12的下部,弯曲成与根基部31成大致直角的状态。俯视时,弯曲部32的前后方向宽度比根基部31窄(参照图10)。俯视时,弯曲部32的上部是弯曲成与插座外筒部20的内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俯视时,带状部33是弯曲成与插座外筒部20的内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弯曲的带状部33的宽度与根基部31的前后方向宽度大致相同(参照图10)。
    多个内侧端子片34沿着带状部33的弯曲(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并排。在相邻的内侧端子片34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间隙(参照图10)。而多个内侧端子片34都是同一形状,因此以下着眼于一根内侧端子片34来加以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过程中,“内侧”是指径向内侧,“外侧”则是指径向外侧。
    内侧端子片34具有:从带状部33的上端面向垂直上方伸出的垂直部35、从垂直部35的上端部向内侧斜上方稍稍伸出的曲折部36、从曲折部36的上端部向外侧斜上方伸出的端子部37、以及从端子部37的上端部向内侧斜上方稍稍伸出的前端部38。
    内侧端子片34的各部35~38形成为同一宽度(并排方向的宽度)。内侧端子片34能够作弹性变形,与插头主端子8的内周面压力接触(参照图7及图8(b))。准确地说,端子部37与前端部38之间的连接部分、即向外侧凸出的弯折部分成为与插头主端子8的内周面接触的内侧接点部39。
    外侧主端子30b与上述的内侧主端子30a大致同样,具有根基部41、弯曲部42、带状部43以及多个外侧端子片44,且形成为一体。以下对于与内侧主端子30a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外侧主端子30b的根基部41紧贴在内侧主端子30a的根基部31的上表面而被固定。即,内侧主端子30a和外侧主端子30b通过根基部31、41彼此连接而形成一体。在外侧主端子30b的根基部41上,以与下侧的根基部通孔31a连通的方式形成了根基部通孔41a。在根基部通孔41a的上表面边缘部突出形成了环状突起部41b,用于与在凸缘部12的嵌合凹部17形成的螺纹通孔17a嵌合。
    而弯曲部42及带状部43则分别与内侧主端子30a上的弯曲部32及带状部33大致同样地形成。
    多个外侧端子片44沿着带状部43的弯曲(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并排。在相邻的外侧端子片44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间隙(参照图10)。而多个外侧端子片44都是同一形状,因此以下着眼于一根外侧端子片44来加以说明。
    外侧端子片44具有:从带状部43的上端面向垂直上方伸出的垂直部45、从垂直部45的上端部向外侧斜上方稍稍伸出的曲折部46、从曲折部46的上端部向内侧斜上方伸出的端子部47、以及从端子部47的上端部向外侧斜上方稍稍伸出的前端部48。即,外侧端子片44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 线为对称轴,与内侧端子片34形成大致线对称。
    外侧端子片44的各部45~48形成为同一宽度(并排方向的宽度)。外侧端子片44能够作弹性变形,与插头主端子8的外周面压力接触(参照图7及图8(b))。准确地说,端子部47与前端部48之间的连接部分、即向内侧凸出的弯折部分成为与插头主端子8的外周面接触的外侧接点部49。
    在要将插座主端子5(各分离主端子30)保持于插座壳体4中时,作业人员将外侧主端子30b的根基部41层叠在内侧主端子30a的根基部31上,在此状态下将根基部31和根基部41与在壳体主体10的凸缘部12上形成的嵌合凹部17嵌合。
    接着作业人员将端子固定部件28从下侧插入,使之与卡合槽G卡合(参照图6)。图中未示的是,端子固定部件28与左右一对内侧主端子30a的带状部33抵接。由此将插座主端子5保持在壳体筒部11内部。
    然后如图1所示,作业人员将根基部31、41与带有从电源电路延伸的电缆的端子C一同固定在插座壳体4中。具体是,作业人员将端子C的孔(图中未示)对准根基部31、41的根基部通孔31a、41a,并将阳螺纹部件B插入。阳螺纹部件B从下侧穿过端子C的孔、根基部通孔31a、41a以及螺纹通孔17a,并与保持在螺帽保持部15的六角螺帽N螺合。
    由此将分离主端子30(内侧主端子30a以及外侧主端子30b)固定在插座壳体4中。同时,插座连接器2经过带电缆的端子C而与电源电路作电连接。
    如图6及图8(a)所示,在将插座主端子5(各分离主端子30)保持在插座壳体4中的状态下,弯曲部42隔着微小的间隙位于弯曲部32的上方。在此状态下,带状部43隔着微小的间隙位于带状部33的外侧,并且位于与带状部33大致相同的高度。同样地,在此状态下,各外侧端子片44隔着微小的间隙位于各内侧端子片34的外侧,并且位于与各内侧端子片34大致相同的高度。而各内侧接点部39和各外侧接点部49之间成为稍稍分开的状态。
    并且,弯曲部32、42、带状部33、43、各内侧端子片34及各外侧端子片44分别在插座外筒部20与插座内筒部21之间以非接触状态处于大径空间S12内。从而,各内侧端子片34和各外侧端子片44能够分别在大径空间S12内沿径向作弹性变形。
    另外,插座外筒部20与各内筒凸缘部23b(插座内筒部21)间的尺寸例如被设定为:在将插座主端子5(各分离主端子30)保持在插座壳体4中的状态下,作业人员的手指无法进入。由此能够防止作业人员的手指意外接触插座主端子5(各分离主端子30)(所谓手指保护)。
    如图6及图8(a)所示,插座信号端子6在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的中间部具有相互分开的左右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左右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分别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适当地弯曲加工等来形成。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被设置成在小径内筒部24的端子空间S3中夹着端子保持板27的状态。而左右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在左右方向互为线对称,因此以下只说明右侧的分离信号端子50。
    如图8(a)所示,分离信号端子50具有:在端子连接部25一侧紧贴端子保持板27而向垂直上方伸出的信号垂直部51、从信号垂直部51的上端部向右侧斜上方伸出的第一端子部52、从第一端子部52的上端部向左侧斜上方伸出的第二端子部53、以及从第二端子部53的上端部向右侧斜上方稍稍伸出的信号前端部54。
    分离信号端子50的各部52~54为同一宽度(并排方向的宽度),且能够作弹性变形。信号垂直部51延伸到在端子连接部25开口的连接开口25a的附近(参照图6),与嵌合在连接开口25a中的信号电路用连接器的端子(图中未示)作电连接。而信号垂直部51的上部则被压入到端子连接部25的内部,因此宽度比各部52~54大。
    第一端子部52与第二端子部53间的连接部分、即向右侧弯折成凸出状的部分就成为与插头信号端子9接触的信号接点部55。信号接点部55从端子保持部26的端子开口26b向右侧突出,且在插座内筒空间S2中露出。信号前端部54位于端子保持部26的矩形开口26a的正下方(参照图6)。
    以下参照图3、图5以及图6来说明插头连接器3。插头连接器3具备:插头壳体7、设于插头壳体7内部的插头主端子8、以及设于插头主端子8内部的插头信号端子9。
    插头壳体7例如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来一体形成,构成插头连接器3的外形。插头壳体7具有插头外筒部60和设于插头外筒部60内部的插头内筒部61。
    插头外筒部60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在插头外筒部60的上部形成了供作业人员抓持的把手部62。把手部62沿周向具有四个凹凸部,俯视呈大致十字形。而且在把手部62上,从上表面向着下方凹陷形成了大致圆柱形状的减轻重量孔62a。在插座外筒部60的下表面则形成了圆形的插座外筒开口60a,其内部敞开。在插头外筒部60的内部,从插头外筒开口60a到把手部62的下侧,形成了插头外筒空间S4。
    如图5所示,在插头外筒部60的内周面上,为了与上述一对导向槽22卡合,在互为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了一对导向突起63。从径向看,各导向突起63形成为大致矩形,且从插头外筒部60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而且各导向突起63的突出量与各导向槽22的深度大致相同。在各导向突起63的上侧及下侧分别切入形成了沿周向延伸的细槽64。设于上下一对细槽64之间的导向突起63具有弹力而能够在径向变位。
    如图5和图6所示,插头内筒部61与插头外筒部60的内周之间隔着一定间隔,且与插头外筒部60处于同一轴心上。插头内筒部61具有从插头外筒部60的顶面向下方突出的内筒根基部65和从内筒根基部65向下方伸出的内筒主休66。
    如图6所示,内筒根基部65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从而构成在把手部62上形成的减轻重量孔62a的底部。在内筒根基部65的外周面上,设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状的O型环67。在内筒根基部65的下表面上,凹陷形成了端子压入槽68,供插头主端子8的一部分压入。
    如图5及图6所示,内筒主体66形成为直径比内筒根基部65小的圆筒状,且与内筒根基部65处于同一轴心上。内筒主体66形成从插头外筒 部60的插头外筒开口62a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在内筒主体66的下表面上形成了端子内设开口66a,形成于内筒主体66内部的插头内筒空间S5是敞开的。端子内设开口66a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形的外形。插头内筒空间S5的下侧与端子内设开口66a具有相同截面,插头内筒空间S5的上侧则具有圆柱截面。
    如图5及图6所示,插头主端子8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通过弯曲加工等形成为圆筒状来形成。插头主端子8形成直径比内筒根基部65稍大的圆筒状。在插头主端子8的上部切出了切口,从而形成端子压入部8a。将插头主端子8的一部分以向内侧平行移动的方式弯折成曲柄状,由此形成端子压入部8a。
    在将插头主端子8保持于插头壳体7时,要将端子压入部8a压入在内筒根基部65上凹陷形成的端子压入槽68中(参照图6)。在此状态下,插头主端子8的上端部(除端子压入部8a外)与内筒根基部65的外周部嵌合。
    从而,插头主端子8与插头外筒部60之间存在间隙,同时与内筒主体66之间存在间隙,以这种状态保持在插头壳体7中。而插头主端子8的下端部则位于插头外筒部60的下端面的下方且位于插头内筒部61的下端面的上方。
    如图5所示,插头信号端子9是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通过弯折加工等形成为俯视呈U字形的方式来形成的。插头信号端子9以将U字形的敞开的一对端子前端部9a撑开的方式弯折形成。而在插头信号端子9的U字形的底部形成了一对切口9b。在一对切口9b之间则形成了压入片9c。
    将插头信号端子9从在内筒主体66上开口的端子内设开口66a插入插头内筒空间S5,并且将压入片9c压入在构成插头内筒空间S5的内周面上设置的突起66b,由此将插头信号端子9保持在插头壳体7中。而压入后的插头信号端子9的下端面则与内筒主体66的下端面形成大致同一平面。
    以下参照图6到图10来说明维修用插头1的作用。此处,图9是图1的B-B剖视图,示意地表示旋转槽部22b与导向突起63之间的卡合状态, 其中(a)表示旋转前,(b)表示旋转中,(c)表示旋转后(锁定状态)。图10是说明插座信号端子6与插头信号端子9之间的接触状态的俯视图,其中(a)表示接触前,(b)表示接触开始时,(c)表示接触后。不过在图9中,凡无助于说明旋转槽部22b与导向突起63间卡合状态的内容均被省略。
    首先说明用维修用插头1来形成电源电路。而插头连接器3则是脱离插座连接器2的状态(参照图6)。
    作业人员抓住插头连接器3的把手部62,使插头连接器3面对插座连接器2的壳体筒部11的上方(参照图6及图8(a))。作业人员使在插头连接器3上形成的一对导向突起63与在壳体筒部11上形成的一对插入槽部22a(导向槽22)卡合,且沿着各插入槽部22a将插头连接器3从上方向下方压入。此时,插座外筒部20被插入插头外筒部60与插头主端子8之间,插座内筒部21则被插入插头主端子8与插头内筒部61(内筒主体66)之间。而且,插座内筒部21的端子保持部26从内筒主体66的端子内设开口66a被插入插头内筒空间S5。
    一旦压入,内设在插头连接器3中的插头主端子8的下端部就与在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上分别形成的多个内侧端子片34的前端部38以及多个外侧端子片44的前端部48抵接。如果继续压入,插头主端子8就会使各内侧端子片34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使各外侧端子片44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进入到各内侧端子片34与各外侧端子片44之间(参照图8(b))。而且各导向突起63与各插入槽部22a的下端面抵接,从而限制了插头连接器3进一步向下方压入(参照图9(a))。此时,插头连接器3的插头外筒部60覆盖了壳体筒部11(参照图1及图7)。
    在此状态下,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分别以从内周面和外周面夹住插头主端子8的方式与插头主端子接触(参照图8(b))。具体是,各内侧端子片34的内侧接点部39利用自身的弹力而与插头主端子8的内周面作压力接触。同样地,各外侧端子片44的外侧接点部49利用自身的弹力而与插头主端子8的外周面作压力接触。这样就能维持插头主端子8与各分 离主端子30之间良好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各内侧端子片34及各外侧端子片44会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插头主端子8顺利地插入。
    另外,在此状态下,插座信号端子6以非接触状态处于插头信号端子9的内部(参照图10(a))。即,插头信号端子9的一对端子前端部9a向着各分离信号端子50的并排方向(左右方向)。准确地说,连接一对端子前端部9a之间的线相对于各分离信号端子50的并排方向而言,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倾斜30°左右。
    如上所述,通过将插头连接器3插入插座连接器2,就从电源电路和信号电路分别被切断的状态转移到在信号电路切断的状态下插头主端子8与插座主端子5接触而将电气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而此时,O型环67紧贴在插座外筒部20的上部内周面上。
    接着,作业人员按照把手部62上的箭头将插头连接器3例如向右旋转。由于各旋转槽部22b中有各导向突起63卡合着,因此插头连接器3沿着各旋转槽部22b旋转。而各内侧接点部39在插头主端子8的内周面上相对地滑动,各外侧接点部49则在插头主端子8的外周面上相对地滑动,由于各内侧端子片34及各外侧端子片44会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插头主端子8顺利地旋转。以下以旋转开始前的状态为基准(0°)来说明。
    一旦作业人员将插头连接器3例如从基准开始旋转大约30°,各卡合突起63就与设在各旋转槽部22b的锁定突起22c抵接(参照图9(b))。如果作业人员进一步加力使插头连接器3旋转,则各导向突起63在稍向径向外侧变位的同时开始越过锁定突起部22c。此时,插头信号端子9(各端子前端部9a一侧)开始与左右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的信号接点部55接触(参照图10(b))。
    而且,一旦使插头连接器3例如从基准开始旋转大约60°,导向突起63就会嵌合在旋转槽部22b尽头的端面与锁定突起部22c之间,使插头连接器3的旋转受到限制(参照图9(c))。在此状态下,各导向突起63以不易反向旋转(左转)的程度与锁定突起部22c卡止,将插头连接器3锁定于插座连接器2中。由此能够抑制插头连接器3意外的反向旋转,维 持电气电路及信号电路的导通连接状态。而作业人员能够利用导向突起63越过锁定突起部22c时发出的声音和负荷的变化(振动)来确认插头连接器3的旋转已结束。
    在此状态下,连接插头信号端子9的一对端子前端部9a之间的线与左右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的并排方向(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参照图10(c))。即,在一对端子前端部9a向着与各分离信号端子50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U字形的插头信号端子9以从左右方向两侧夹着左右一对信号接点部55的方式接触。被插头信号端子9夹着的左右一对信号接点部55分别稍向内侧作弹性变形。这样,只需将插头信号端子9做成U字形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只在使插头连接器3旋转时使插头信号端子9与各分离信号端子50接触。
    如上所述,通过使已插入插座连接器2的插头连接器3以插入轴线为中心旋转,就转移到在将电源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下使插头信号端子9与插座信号端子6接触而将信号电路导通连接的状态(参照图7)。一旦将信号电路导通连接,与信号电路连接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就会判断电源电路的导通连接是否正常等连接状态,如果正常,就开始电源电路的通电。即形成电源电路。
    以下说明用维修用插头1切断电源电路。电源电路的切断通过与上述电源电路的形成相反的顺序来进行。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作业人员抓住把手部62,使插头连接器3例如向左转。此时,作业人员用较大的力使插头连接器3旋转,以使导向突起63越过锁定突起22c。一旦向左旋转大约60°,导向突起63即与插入槽部22a抵接,使插头连接器3的旋转受到限制。在此状态下,插头信号端子9与插座信号端子6(左右一对信号接点部55)间的接触被解除。即,从信号电路及电源电路分别被导通连接的状态转移到信号电路被切断而电源电路被导通连接的状态。而由于信号电路被切断,向电源电路的通电就被控制装置停止(切断)。
    接着,作业人员将覆盖在壳体筒部11上的插头连接器3向上方拔出(参 照图6)。由于各内侧端子片34及各外侧端子片44会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插头主端子8顺利地拔出。由此使插头主端子8与插座主端子5(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30)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即,转移到信号电路及电源电路分别被切断的状态。
    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插入拔出动作来实现电气电路的导通连接和切断,且通过插头连接器3的正反向旋转动作来实现信号电路的导通连接和切断。即,一个动作就能实现一个电路的导通连接或切断。从而能够使与各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简单化,能够提高操作性。
    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一旦将插头连接器3插入插座连接器2,插头主端子8就进入分开配置的一对分离主端子30之间且相互连接。此时,由于各分离主端子30与插头主端子8的内外两个周面接触,因此与例如只与外周面(或内周面)接触的场合相比,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另外,由于插头主端子8为圆筒形状,因此能够形成两条(插头主端子8的前侧面及后侧面)路径(电流流动的路径)来将左右一对分离主端子之间加以连接。这样就能够使大电流流通,能够适应使用大电流的电源电路(电气电路)。
    另外,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的各内侧端子片34及各外侧端子片44会作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吸收例如从维修用插头1的外部施加的振动。这样,即使将该维修用插头1例如用于剧烈振动的汽车等的电气系统,也能维持插头主端子8与各分离主端子30之间良好的接触状态。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的插座信号端子6设于一对分离主端子30的中间部,插头信号端子9设于插头主端子8的内侧,因此能够使插座连接器2及插头连接器3分别实现小型化。另外,通过使各导向突起63与导向槽22卡合而被引导,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实现插头连接器3在插座连接器2中的插入拔出以及正反向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各电路的导通连接及切断有关的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是在使插头连接器3旋转大约30° 时让各导向突起63与锁定突起部22c抵接,在旋转大约60°时各导向突起63不被锁定,但不受此限,插头连接器3的旋转角度可以任意设定。而且使插头连接器3旋转的方向也是任意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是在插头连接器3上设置各导向突起63,在插座连接器2上设置各导向槽22,但不受此限,例如也可在插座连接器2上设置各导向突起63,在插头连接器3上设置各导向槽2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的插座主端子5由一对分离主端子30构成,插座信号端子6由一对分离信号端子50构成,但不受此限,分离主端子30的设置数量及分离信号端子50的设置数量均可任意。而且内侧端子片34及外侧端子片44的形成数量和形状也可以任意设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维修用插头1是使插头连接器3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进行插入拔出和旋转,但不受此限,也可以使插座连接器2相对于插头连接器3进行插入拔出和旋转。即,只要是插头连接器3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进行相对的插入拔出和旋转即可。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维修用插头1的较佳实施方式,因此有时会附加技术方面较佳的各种限制,但只要没有特别限定本发明的记载,则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就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有,上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与已有结构要素等进行置换,而且还能够有各种与其它已有结构要素进行组合的变换方式,不应用对于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记载来限定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发明内容。

    关 键  词:
    断路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断路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06200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